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1
2021年学院工作总体要求:立足学校发展全局,坚持和完善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坚持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紧密结合学校“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学院上下凝心聚力,争做一流贡献,促进学院全面发展。
重点工作:
1、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高质量完成党建任务。
2、坚持和完善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党建质量,努力实现党建与事业发展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
3、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完善意识形态问题的预警、分析、研判、处置及通报机制,完善课程、讲座、报告会、论坛等的管理,细化督查检查,压紧压实责任。加强阵地全过程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4、全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与新工科建设,做好*******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和*******************等国家级一流课程的组织申报工作。
5、做好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完成****************专业工程认证自评报告等相关材料的提交,开展***************等本科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启动和准备工作。
6、认真贯彻落实《*********大学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推进学科建设,继续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工作。加强各专业学位点的建设工作。
7、做好第五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
8、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依据学院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要求,做好师资队伍的外引内培工作。2021年力争引进10名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引进1-2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补充1-2名实验室工作人员。选派2-3名教师国内外访学。
9、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纵向和横向项目来源,实施服务区域和农牧业行业企业研究院所重大需求战略,做好科研项目、科学技术奖、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和科研团队的组织申报、管理、建设、结题验收和高水平等工作。
10、做好研究生招生、调剂、复试以及教学、培养、管理等工作,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11、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启动与*******大学的本科学生的联合培养,招收留学生等工作。
12、做好“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包括学院总体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主要分口规划和各系各专业规划。
13、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加强学风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强化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着力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引导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加强辅导员学习型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工作教育、服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对学生各级各类大赛的指导,加强招生工作和就业创业指导,高标准完成学校下达的就业率指标,提高就业质量。
15、健全学院的制度化体系,完善绩效分配方案。
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2
1、认真学习上级下发文件,协助建立健全公司工程质量、进度、造价等各项制度。
2、在本集团现有的制度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编制部门的工作联系单、工作流程、工程管理表格并指导实施。
3、整顿、整理、收集与工程造价部门相关的内业文件、资料建档工作。
4、制定集团的管理方针,针对原工程造价遗留存在的实际情况和困难逐步解决,设计现有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管理方案并指导实施。
5、接任本集团的工作以后,对现有人员进行初步调整,有了一定的改善。
6、面对各部门的工作情况不同,和集团原有存在不够完善的因素,加以协调沟通。结合本公司的具体情况,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开展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
7、加速办理一期土建及水电工程的结算收尾工作,和对原有的签证单结合现场认真细致的核实。
8、加强形象进度款的把关和控制,制订《现场签证管理办法》的相关程序。起到监控、核算工程造价及控制工程成本的作用,发现问题做到及时向总裁汇报。
9、对原有的工程合同、工作联络函、工程承诺书、现场签证单、设计变更通知单补充结算,进行重新核实把关,增强了造价部门在工作中真正起到了监督和审核的职能作用,确实减少公司的经济损失。
10、 结合公司现状提议新项目的招投标,的有效管理方案及流程管理,并在继续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工作,降低工程造价节约成本给公司带来效益。
11、 编制本公司财务工程款的支付管理、结算程序。
12、甲乙双方已完成1#、2#、3#、4#、5#楼的土建及水电工程项目,09年12月底6#、7#、8#、9#楼的土建、水电、附属工程项目做扫尾工作,主要因素是受施工单位报审验收影响。
13、工程部的签证单时常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现象。如有些工程的工艺过程需要记录的数量、规格、工作内容均不详就要求造价室确定单价。现场设计变更或现场增减变更项目,现场施工没有及时确认,过后补签证单并要求造价工程师一起确认,不按施工管理流程。我及时的配合工程部、工程监理及时给予纠正和办理签证手续。
14、争取将二期工程总包以外的分包工程项目,抓紧于年前给予办理工程量的核实签证工作或初步结算和验收工作。由于因人员的特殊变动,以免影响现场的经手交接工作,给工程量的核实真实性受到影响。同时能够更好的把握、控制年底的进度款支付的准确性。
二、存在不足
1、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组织、沟通能力有欠缺,和其他同事之间还有一定距离。二是涉及工作多样复杂,需要时间上的相互学习、沟通。三是工作中不够老道加上脾气燥,容易犯上主观意识形态的错误。要在不断的努力、学习过程中改变工作方法,不断创新完善。在今后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克服不足,努力把工作做的更好。
2.后期办公室招聘部门的工作人员存在各种因素问题,造成人员管理不善不合理的调配工作,以致影响各部门的日常的各种工作。
三、明年工作计划
1、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工作能力,尽职、尽责、尽快地完成各项工作。
2、做好本集团的工作,对各项决策和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解决办法供集团参考,并努力配合各部门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
3、工程招投标报价程序不能满足公司的管理要求存在严重不足,希望能够有新的措施。
4、做好二期的结算准备工作,同时配合工程部做好三期开工前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建议:
1、三期工程建议以大包干的形式发包,减少市场价格变波动的风险,同时成本也会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有利于投资资金的统筹安排。
2、工程大包干的形式同时对现场 “质与量”的管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又能够杜绝现场的工程签证舞弊行为的通病,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减少办公费用和其他开支,减少结算费用和缩短办理结算时间,更多快好省的有效节约建安成本。
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3
关键词:培养;工会;会员意识;对策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近年来,许多工会工作都进入了意识形态领域,维权有“集体合同和工资平等协商”;民主管理有了“企务公开”和“民主监督会制度”;职工素质提升也有了“创先争优”等等。可以说,工会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革新,对工会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我们在“求新创突破”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最重要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工会会员意识却在逐渐淡薄。特别是基层工会,会员与非会员的无差异化现象严重,基层工会干部对工会工作产生畏难情绪,工会组织往往处于“隐身”状态。
再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了,否则工会就谈不上吸引力,“组织起来”就只能是一种形式。那么,我们用什么来吸引职工呢?笔者认为,工会组织要主动“上线”,要通过突出‘工会元素’来增强员工的“会员意识”,要让会员和非会员有所区别。所以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入VI系统、规范工会形象识别
VI系统是以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为核心展开的完整、体系的视觉传达体系,是将单位理念、文化特质、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语意转换为具体符号的概念,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视觉识别(VI)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工会组织虽然不像企业一样面向社会公众,但是对于职工进行展示与传播工会理念,使所有职工对工会有一个比较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地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所要达到的效果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工会也有一套自身的VI识别系统,我们需要做得就是把企业VI和工会VI如何有机的统一起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只要是发挥了工会作用的场合,就必须有工会标识。比如:会员宣誓仪式、宣誓词,颁发会员证,青年会员主题教育,工会会徽和会旗,宣传口语、办公用品、衣着制服、陈列展示等等。全国总工会在近两年推行了“工会组织亮牌子、工会主席亮身份”活动。十九局七公司工会在推行“工会热线和工会主席接待日”的同时,还要求这些沟通渠道必须在基层驻地醒目位置上墙公示,让基层会员“看得见、摸得着”。以上这些实际工作的落实,可以极大促进工会在职工队伍中的影响力。
二、是明确权利义务、会员身份得以突出
根据《工会法》,工会会员有“六大权利”和“六大义务”。目前,我们工会把会员履行义务方面的工作都做得不错,而且都很有特色。比如: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学习工会基本知识,为会员建立职工书屋,并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岗位培训。同时还积极倡导参加民主管理,创新民主监督会制度,并为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提供民主氛围。当然还要求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遵守劳动纪律。教导职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并且维护内部的团结和统一,发扬阶级友爱,搞好互助互济。还要遵守工会章程,执行工会决议,参加工会活动,按月交纳会费。
当会员认真履行“义务”时,我们是否要考虑“权利”在哪里?会员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是否得到了尊重?工会干部是否受到了会员监督?合理化意见和建议是否得到重视和落实?职工合法权益是否得到维护?工会各种优惠待遇受否享受?会员的宣传阵地是否建立?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仅是工会干部要心中有数,我们所有工会会员心里也需要有数。只有他们知道这些问题、敢于提出这些问题,我们工会工作才可能向前推动,我们的工会干部才能有底气去为会员争取正当权益。
三、工会内外有别、凝聚内部吸引外部
目前,工会面临着吸收劳务工入会这一重要课题。一个团队讲究的是一种氛围,需要的是齐心协力,需要的是大家的一种共识。只有让工会组织释放出热量,让非会员职工感受到工会温暖,这样才能凝聚力量达成共识。首先工会干部要增强会员意识,发挥工会的组织协调力量,把会员的事情办好,为会员服务好。这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广大会员对工会的要求,是“立会之本、强会之基”。其次是让非会员产生对比意识。在这方面,工会应当有针对性地为会员办几件实事,大张旗鼓地为会员维权。这种心理上的影响和促动,比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再次是要让广大会员在心理上有优越意识,这种优越应当是物质上的、有形的。会员有享受工会举办的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疗休养等的优惠待遇、享受工会给予的各种奖励的权利。这一规定就是为了使会员与非会员有所区别,培养员工的工会意识和会员意识,以增强工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如果经常组织广大会员搞一些文娱、旅游活动;争取行政支持,让会员享受更多的福利待遇等,这样会员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自豪感。
四、工会干部履职、多接地气保持活力
如何确保工会组织不散、工作不断、牌子不倒,工会干部就起着“火车头”作用。要做好工会工作,让会员信服,工会干部必须转变作风,办事要有招数、讲方法、做实事、不作秀,这是他们应当必备的基本功。说,转变作风就是要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接地气很好。一枝一叶总关情。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同样,工会干部心中要装着会员,履职尽责,“想会员之所想、急会员之所急”,这样才能拢人心、聚人气,添动力、有活力。
工会工作千头万绪,要履好职,要从基础抓起。首先要抓重点,要围绕四项基本职能把握工作,比如为会员维权需要工会干部脑袋里面装着“度量衡”,把握尺度才能稳步推进;要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要善于扑捉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和难点,从而组织发动全体会员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要围绕上级工会要求创新工作,对于上级的工作要点要结合实际并细化,然后抓落实;要依托行业优势提升工作,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特点和优势,中铁建的技能特点特别突出,工会就应当结合这些特点和优势做出特色,比如:技能比武、劳动竞赛等等。其次是打基础,要建立和完善工会组织机制、工会工作机制以及工会激励机制。打好工作基础是工会干部实现工作创新的必要条件,完善组织机构、规范会员管理的组织机制,建立沟通渠道、完善会议汇报的工作机制,建立考核体系、实行奖惩兑现的激励机制,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再次是求突破,要加强学习交流,大胆探索实践,寻求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工作方式的突破创新。学习可以外请专家也可以内部交流,但关键是要真学。学习才会思考,思考才能出创新,工会干部要善于借鉴、善于运用拓展思维推出特色工作,并把特色工作“品牌化”,才能保持历久弥新。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着“职工之家”之称的工会,要与时俱进的同时,提升自身形象、凝聚会员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只有工会做出实实在在的事情,才能真正把会员意识提升,才能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的能力,这才是工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季天舒,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四个关键点,南方工报,2013
[2].高宝臣、刘晓东,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基层工会主席,南方工报,2013
[3].邓新明,公司工会要重视培育员工会员意识,南方工报,2013
[4].李堃,劳动竞赛不妨新颖一些,中国铁道建筑报,2013
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4
国内民居研究起始于刘敦桢在1940年代在西南地区的建筑调查,到50年代末,他撰写的《中国住宅概论》和《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开启了中国民居的研究。上世纪结束后到八十年代初,民居研究开始复兴,开始了对民居的广泛调研。这时期民居研究者成立了自己的民间学术团体———中国民居学术委员会,出版了一大批研究各个地方民居考察的书籍和论文。其主要是对各地典型民居调研测绘,对民居相关资料进行发掘和整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方面,加速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了传统民居被大规模地改造和破坏。这使得许多学者将民居视为文化传统传承和地方文化多样性保留的一个重要载体,因而注重于对优秀民居及其文化传统的挖掘和保护,如陈志华先生等人的研究。其他乡土研究主要从文化层面、环境层面、形态层面来对民居进行分类研究。研究更注重人居环境整体性,比如传统聚落、村镇、名城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建筑实践方面,伴随着思想解放和文化热潮,对民居特色的研究成为改变时期僵化的建筑教条与探索建筑形式多样化的一种方法。这时,莫伯治早在1959年设计的泮溪酒家则成为新建筑设计的典范,广州新建筑设计也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岭南学派,这对全国的民居研究和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这一时期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设计界也将民居研究作为获得形式和空间设计素材的一种方式。另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古村镇和历史街区成为旅游的热点,虽促进了民居研究的热潮,但也造成了许多拙劣的“布景式”模仿民居形式的商业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在这一时期,也有学者开始借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理论来理解民居形态的演变及意义。例如,在云南,受到拉普普特(AmosRapoport)著作《住屋的形式与文化》的影响,一些学者从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民居的形式逻辑、源流,比如蒋高辰先生及后来昆明理工大学一些年轻学者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乡土研究再度兴起,但研究的重点却有所转向,在西方发达国家则力图摆脱“乡土”这个概念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束缚,于是提出所谓“新乡土主义”。它的目的在于对过去乡土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传统进行延续和发展,对其所蕴含的民间智慧进行汲取和升华。而在发展中国家譬如中国,仍将乡土建筑作为增强地区和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方法[1],这是为现代主义建筑找寻中国式表达的一种路径。进入本世纪,也有一些学者开始从多个维度(自然地理格局、政区地理格局、文化地理格局)来对民居的形式进行解析,试图回到建筑本体来理解民居的形式逻辑,并对全国和各个地区或者更大范围的“民系”进行民居类型的划分[2],并从建筑空间及形式要素(材料、屋顶、山墙、院落空间大小、比例、组群的关系、结构、装饰)来定性民居的特征[3]。国外及国内乡土建筑研究的发展历程详见表1、表2。
二、有关民居更新的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民居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愈发凸显,于是对传统村镇、历史传统街区保护更新和传统民居的更新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多。民居更新(有的学者称之为民居再生)的研究开始增多,它关注如何使民居更新既符合现代社会的条件和需求又部分延续并保持传统建筑的特点。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依托新民居创作和建设的民居更新研究与传统乡土或者地区建筑研究相比,民居更新研究则更偏重于建筑实践。而与那些目的是创作所谓具有“中国特色”或“地方特色”,从城市中借用乡土建筑的形式及空间特征的研究相比,民居更新研究是“回到”民居本身,在乡村地区开展(部分在城市的传统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开展实践工作,目的是通过现代建筑材料、设计和建设方式来提高民居品质。比较有代表性的民居更新研究和实践包括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整体性、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的理论,以及在北京旧城的规划研究和菊儿胡同的建筑更新实践[4];单德启先生在广西、安徽等地的新民居理论建设实践;在云南则形成以朱良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西双版纳、丽江及香格里拉等地进行的新民居建设实践。(二)注重绿色技术和适宜技术的民居更新研究新世纪之交,随着对民居研究的逐渐深入,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一个社会共识,一些学者开始从生态技术的层面来对传统民居形态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结合环境及气候条件来解析传统民居的形态特征,揭示其优秀经验和存在的缺陷,进而采取当地的适宜技术来进行民居更新改造。这方面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刘加平教授对陕西窑洞的更新和新型生土技术的研究[5],在云南则是柏文峰教授以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民居更新研究及实践[6]。(三)注重以乡民为主体进行民居更新的乡村营造学研究以上民居更新的研究,基本是以建筑师和相关专业人员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更新模式———它提出一系列包含在设计、技术、建造的方案和方法,然后依赖地方的施工队统一建设。这种方式是将城市建筑学的一些基本价值和方法在乡村地区的移植和运用。因此,一些学者和建筑师也开始立足于乡土,以服务于乡村本身为出发点,探索一种有引导的村民自主更新模式。台湾建筑师谢英俊与温铁军创立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合作设立了乡村建筑工作室,采取乡民建筑教育和协作的方式来进行民居更新改造,致力于推广“常民住宅,协力造屋”,在国内开创了培训乡民自助改造居住生活的新型民居更新模式。王冬教授在国内较早从乡村社会的角度来关注民居更新的问题,提出所谓乡村建筑学[7]的基本雏形,它以“合作建造”“过程建造”“自主建造”为核心,涵盖乡村共同建造的“历史传统”“村落建造共同体”“社会功能作用”“模式及方法”“开放体系”“过程及相关技术”六大问题。上述学者都试图继续着晏阳初和梁漱溟等先辈开创的“平民建设理想与乡村建设”精神。这对于当前大范围大规模的民居更新来说,虽然艰巨,但也许将是一条更契合乡村民居更新需求的道路。
三、当前民居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自然历史的乡土建筑研究之局限乡土建筑的研究从属性上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自然历史研究和基于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前者是通过观察来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属性,得到研究对象的各种现象、素材、数据和认知,研究通常更关注有关乡土建筑的现象和数据的收集和梳理。基于问题导向的研究是在前者基础之上能够发展出基本的概念、规则和机制,可以把客观对象的理解上升到更加理性的层面,并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对现实的实践进行科学指导。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自然历史研究是乡土研究的初始和基础阶段,具体表现为以物质形态研究、历史研究、社会研究、文化研究为导向,形成各种方式的民居类型划分方式;在实践层面则表现为注重文化和美学层面的品质,从形式风格层面来对乡土建筑进行分类,目的是从中提取可以借用到新建筑中的形式特征,成为创造本国文化特色和建构民族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但许多这类研究也忽视了对于真正解决乡土所存在问题的关注。(二)注重对传统具有价值的相对少数个案而忽视或无法应对当代的大量性民居当前国内民居研究更多关注部分有文保和经济价值的少数个案,却忽视了广大民居主体———大范围大量性由居民自主建造和使用的当代普通民居。这些城市之外主要居住形态正经历深刻的变迁,是亟需研究却又是最缺乏研究,也是目前理论体系无法应对的问题。(三)嫁接城市经验的民居更新实践与乡土现实条件相错位与国外发达国家乡土研究相比,国内研究最大的不同主要是缘于当前中国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的国情,在城市之外仍具有广大的乡土地域,多数民居仍然是居住形态的主体,也是仍处于不断演化的“生命体”,而不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乡土建筑已成为了过去传统社会的少数建筑先例和遗迹。简而言之,“当代的”“大范围大量性的”“正在演化的”是中国民居典型存在状态,决定了乡土研究在文保和历史研究之外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实践性的需求,这也是中国存在大量的民居更新研究实践的原因。但是,目前的民居研究可以说是一种基于建筑学专业视野和城市价值的、脱离民居使用主体和乡土实际条件自外而内的研究。类似英国工艺美术时期建筑师的实践,他们崇尚乡土建筑的人性和美学品质,却陷入乡土建筑设计的悖论:由建筑师设计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对每一个建筑琐碎的细节都要进行设计控制,“刻意”表现出一种原生自然的、“随意”的建筑形式,实际上成为与乡土建筑精神大相径庭。(四)自发建造体系研究与当代建筑学缺乏应有的联系一方面,受自组织理论的影响,对于乡土(地区)建筑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民居自建体系的研究,但这些研究更多是利用自组织原理来描述和解释乡土(地区)建筑的生成过程和形态特征[8],虽然他们试图从乡土建筑使用主体的层面来反思现代建筑学的缺陷,却较少探讨在当代建筑学的语境下如何介入乡土(地区)自组织机制。另一方面,受亚历山大所倡导的社区自建模式的启发,一些学者也尝试以乡土为主体发展乡村建筑学,对乡土建筑自建体系的探索也很有意义[9]。但这种研究的前提设定或多或少认为当代建筑学在乡村并不适用,乡土社会及其知识体系与当代城市具有很大差异,但在当今地区联系日益密切社会,二者是否可以形成更积极的结合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四、乡土建筑研究的展望
针对目前国内乡土建筑研究的现状,通过借鉴当前国外乡土建筑的新趋势,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笔者认为乡土研究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路径:(一)面向当代乡土问题“以积极实践为导向”(activist-oriented)的研究过去对乡土研究的通常是以物质形态研究、社会研究、文化为导向研究,这在当今现实中并不足够,认为更加注重“以积极实践为导向”的研究。这样就要放弃认为乡土建筑承载着文化“真实性”这种观念,应把乡土认作是一种政治工程。它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来对所谓过去进行不断的诠释和再诠释[10]。这些研究促使人们更深入了解乡土建筑的本质,以及它在不同时代在不同地方变化的过程,是什么导致了传统乡土建筑的消亡、适应、复兴或继续发展?乡土建筑怎样才能在当今及将来发挥最大的作用?因而这类研究更加注重影响乡土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广泛问题的研究,包括认同(identity)、族群性(ethnicity族群渊源)、遗产和旅游、传统的终结和再造(reinvention)、政权和统治(poweranddominance)。许多的研究着重将乡土知识运用于当代住房领域,尤其是对城市棚户区的研究,将城市非正式住宅看成乡土建筑新的研究领域。结合当今中国,民居更新虽也算是某种“积极实践”,但是往往只是关注有文化保护价值的聚落和民居,对于乡土中那些正处于深刻变化的大量性普通民居则很少给予关注,而这恰恰是当前乡土建筑研究最重要也最急迫的问题。另外,乡土研究通常关注的是建筑物质环境,而很少关注物质环境背后隐藏的社会公正、生态危机等问题。还有与民居自发营造密切相关的居民和社区如何参与设计,传统工匠在现代建筑体系的角色和发展等问题,均是值得研究的方向。(二)乡土建筑作为解决当代问题的模型系统鲁道夫斯基曾认为乡土建筑比现代建筑蕴含更多的实践智慧,对比现代建筑给人性带来的许多问题,将其视为解决与自然相和谐关系的建筑良方。然而,这在以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为中心的话语体系中很少能得到人们的认同与重视。拉普普特[11]在“向乡土建筑学习———乡土建筑作为一种模型系统”一文中认为乡土建筑应对环境、文化、技术变化等方面问题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通过研究、分析乡土建筑在面对以上问题时的动态变化、它的成功和失败,发现其中的基本规律和机制可以使我们深入理解设计的本质。通过在思想、情感、形式与空间之间建立联系,乡土中“原生性”的概念(它们是基于蕴含于乡土建筑中原生的和具有创造性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将会产生特定的建筑思想,形成坚实的建筑原型。它们在不同社会中具有普遍的规律性,而且又具有某个社会的特定性。这促使现代设计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有助于促进将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着眼未来注重人居环境可持续性的研究在1999年一场名为“21世纪的乡土建筑”的演讲中,奥利弗提出应该使建筑学者和大众改变对乡土建筑的思维定势。他们把乡土建筑视为一种过去的、落后和贫穷的代表,这种看法实际是一种短视的思想。当今全球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来满足亿万人的居住需求。而当今仍有90%的住所属于传统的和不断演化的乡土建筑,如果要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居住需求,就必须不能忽视对乡土建筑的研究。这代表了当今乡土建筑研究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转向。这也引出了一系列问题:当今生态的、文化的和技术的变化对乡土建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乡土建筑在其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乡土建筑是否可以应对或适应这种变化,从而能够符合新的生态和文化环境?还是乡土建筑不得不消失,正如上一个世纪许多业已消失的传统那样?传统中某些特定的部分是否更加适应这种变化而相对其它方面可以存留下来?在当前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全国广大乡村聚落和建筑如何良性发展,是影响社会和民生的重要问题,然而当前的各种应对措施却具有很多问题。例如,2011年建设部村镇司提出将“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制度和标准体系,规范村镇规划编制”作为一项工作要点,要求各省抓紧出台《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办法》。然而,中国大约有行政村69.2万个,自然村535万个(百度百科)。面对如此大量的村庄,要按照城市的方式来编制规划和进行民居设计,几乎是难以实施的,即便是实施了也未必能形成理想的结果。另外,在少数民族或贫困地区,有许多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民房改造和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如何激发地方自下而上的力量,避免现在由政府统建造成的在物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许多负面问题?会对广大的乡村地区的社会和生态产生怎样巨大深远的影响?如何建立一种适应于乡土转型的建筑知识体系,引导大量的民居能可持续的发展?这些都是乡土建筑研究所应该关注的问题。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