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学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专业学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专业学术论文

计算机专业学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论文 答辩 规范化 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28-01

0.引言

毕业论文是高职高专学校应届毕业生按照教学计划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的反映学生综合知识水平和代表学生见解、能力及成果的学术论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也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检验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对我院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是教师对学生所做的最后一次执手训练,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写论文在他们的经历当中还是第一次。所以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的组织、指导与答辩等主要环节的工作程序,以提高毕业论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基本情况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共涵盖6个专业共287人,共完成 287篇毕业论文,其中软件技术专业(软件编码方向)39篇、软件技术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方向)50篇、软件技术专业(印刷图文信息处理方向)32篇,网络技术专业57篇、计算机应用专业(过程控制方向)75篇、图形图像专业34篇。基本情况见下表:

表1 2013届专科毕业论文成绩统计表

2.过程分析

2.1 征题与选题

本届毕业生共292人,为了使学生能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我系在教师中进行广泛征题,所拟题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术性,难易程度适中,但未能保证学生一人一题。

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实验性、动手性强的论文选题,要求导师以体现工学结合,专业与现实选题为主,报销优秀的版面费,负责统一打印论文;增加动手训练机会。

2.2开题

学生选题经确认后,由毕业论文工作指导组正式下达毕业论文任务,选派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认真进行开题的各项准备工作。按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基本上在规定时间完成了开题报告。

2.3答辩安排

成立了论文答辩委员会,负责毕业论文的评阅及答辩总体安排。对于论文评阅,要求教师按照论文的学术水平、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规范性、论文结果等进行全面、认真地审阅和评分。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毕业论文答辩资格进行了审查。

在答辩前召开了答辩组成员的培训工作会议,把答辩的安排和程序提前通知学生,确保答辩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为答辩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了很好的准备。增加了同行评审,抽查了部分学生参与了论文答辩。

在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结束后,答辩委员会进行了毕业论文成绩总评,同时评选出本年度系级优秀毕业论文,共计24篇。

3.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是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前提。按照相关毕业论文工作的规定和部署,组织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指导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积极开展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毕业论文思想动员和教育工作,传达了关于毕业论文有关工作的统一要求和具体管理规定。并详细做出了毕业论文工作具体安排,作为进行毕业论文工作的主要管理文件,主要内容为:当年毕业论文的具体工作,如动员、部署、检查、评阅、答辩、评定成绩、总结等工作的程序和实施时间安排等。

制定了论文指导教师工作细则。主要内容为: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作用,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指导工作计划、安排与进程,指导记录等。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于选题、开题、撰写、指导、答辩整个过程,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进行监督和管理。本着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的原则注重过程管理,哪怕在实验过程中多次失败,多次尝试,都是对学生最大的锻炼。经过这样的改革,毕业论文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真正的投入,得到了回报,那就是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论文写作过程及论文本身的规范性也有明显改善,基本杜绝了论文严重抄袭行为。

4.对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

毕业论文反映计算机专业学生通过两年半的专业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对许多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见解,绝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浓厚的科研兴趣和热情。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知识面比较窄,思路不够开阔,对如何撰写论文了解不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欠缺。许多人不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错误地认为,这是强加给他们的额外负担,有部分学生不按学院关于毕业论文有关工作的统一要求和我系的具体管理规定敷衍了事。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们对今后的毕业论文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组织有科研实力和经验的教师在学生中开展撰写科研论文的教学活动,积极孕育良好的学术氛围,为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二要将学生的毕业论文更多地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提前开展、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工作。加强学术合作精神,使指导教师的指导更专业,学生科研的方向感更明确,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要提高学生索取信息、计算机绘图、数据处理、多媒体软件应用等的能力,以及对资料、信息的获取及独立分析的能力,学会将现有的资料转化为自己的观点,并作出切实的表达。

四要进一步强化教师责任心,强化学生从事论文工作的自觉性。进一步加强对论文选题的审核以及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

[1]宋宝坤.关于改进毕业论文工作的思考[J].湖南: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计算机专业学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1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促进研究生的知识积累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然而,当前的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因此要对研究生教育的三个主要参与者――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管理部门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研究。

(1)导师方面:主持的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较少,缺乏指导经验,给学生制定的科研选题太难或者太易。没有系统地将科研成果转换为知识点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2)研究生方面:面对导师指定的研究方向或科研课题无法下手,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综合性较强的科研选题,独立思考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较差。

(3)管理部门方面:未明确提出如何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指标,无法对导师及研究生进行科学的、量化的考核。缺乏同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最新的科研成果的交流,未建立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研平台。

2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式的。根据认知和实践的规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经典、夯实基础;开展研究、发现问题;思维创新、解决问题。如图1所示。

因此,要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培养策略,逐步拓宽研究生的科研视野。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研究生积累基础知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科研素质。

2.1 第一阶段:分解经典案例,解读经典论文。重复和再现主流技术

创新的起点在于模仿和学习,为了让研究生具备创新的基础,第一阶段需要指导他们掌握研究领域最主流最前沿的技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选题,经典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核心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1)对于偏重工学的计算机软硬件项目,研究生导师可以依据经验,将经典的项目案例分解为一系列子功能,进一步划分为一系列小的知识点。让研究生依次掌握这些已颗粒化的知识点,最后再整体理解完整项目(变得相对容易),进而能模仿实现该项目的各个细节。项目分解方法可采用项目管理的工作分解结构(WorkBreakdown Structure,WBS),如图2所示。

(2)对于偏重理学的科研论文,研究生导师先选取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论文,从选题、研究方法、结论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每篇代表作涵盖若干知识点,研究生依次掌握这些颗粒化的知识点之后,就不会盲目查阅最新的参考文献,如图3所示。

2.2 第二阶段:关注研究热点,加强学术交流,明确研究领域和方向

在有良好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选择什么样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是每个研究生面对的难题之一。

(1)对于偏向工学的应用型研究生,需要指导他们在横向科研课题中注重发现和改进原系统的缺陷和不足,以及关注用户提出的新需求和未解决的问题,逐步明确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准确提炼出核心的关键技术,再围绕这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科研选题,如图4所示。

(2)对于偏向理学的研究型研究生,在纵向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广泛阅读最新的学术论文,或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这些论文和会议经常会在交流完自己的研究成果后,指出尚未解决的问题(OpenOuestions)。围绕这些问题制定的研究方向,既是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其他研究者未解决的问题,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可以指导研究生了解学术前沿知识,明确创新内容,提炼出关键的科学问题,再围绕这些关键问题进行科研选题,如图5所示。

2.3 第三阶段:横向触类旁通。纵向融会贯通。创造性解决科研问题

当明确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后,如何创造性地解决科研问题,就是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重点。根据使用的技术和求解问题的角度,可以把科研创新分为4类情况。

(1)利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当传统的方法不能很好地解决新问题时,研究生提出新的方法或利用新出现的技术来有效地解决该问题,将是一种较大的创新。

(2)利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当出现新的技术和方法时,研究生能将新方法应用于解决老问题,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求解传统问题的效率,这同样是一种创新。

(3)利用老技术,解决新问题。当出现新问题时,研究生能利用已掌握的成熟技术成功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这无疑也是一种创新。

(4)利用老技术,解决老问题。研究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传统的老问题,这是一种模仿和复制他人的工作。虽然不属于科研创新,但是这个步骤往往是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阶段。

因此,对于偏向工学的横向科研课题,我们需要培养研究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对于偏理学的纵向科研课题,我们需要培养研究生融会贯通的能力,研究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探求新的工作原理和算法。

3 结语

计算机专业学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Practice Study on Vocational Computer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Wu Jianjun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Institute of Yangquan,Yangquan045001,China)

Abstract:Computer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tual situation,make the current computer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l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needs of society,put forward a new training model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

Keywords:Vocational colleges;Computer;Talent training;Practice

计算机的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养计算机人才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应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视,不断完善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人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陈旧

经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及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认为学校教授的知识与社会发展不符,没有适时更新,甚至所有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都统一实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体系,因此很多毕业生认为学校学习的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严重脱钩。例如,学校教学主要应用windows平台,而在实际工作中则对windows和Unix/Linux都要求能够熟练掌握,而在学校应用较少的JSP/J2EE及Java程序,在工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二)教学方法单一

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学方式已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仍延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于注重单方面知识的传输,教师仍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削弱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难以符合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三)实践环节薄弱

教学实践是现有教学体系中做薄弱的环节。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应试教育模式,理论课程多、实践环节少,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产生影响。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没有形成独立编程的习惯,也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就会表现出软件工程能力差、编程不符合标准等现象,甚至不会编写开题报告或者文档等。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的优化实际上就是对培养方案的重新设置,即在满足计算机专业的前提下,应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减少必修课,加强对选修课的重视,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另外,计算机课程也可按照模块分类,对相似课程进行整合。例如我国高职院校中有“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而针对计算机专业,可加之有关职业道德、计算机犯罪、信息时代与知识产权等内容。随着课程设置内容的优化,更能符合社会对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一方面,加强对基础课程的建设,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应提高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尤其加强编程类教学,提高学生实际程序设计能力。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基础课程拓展学生事业、启迪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专业认识;对于编程与程序设计等实践类课程,应注意由易到难的推进过程,最终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加强学术论文的质量。

(二)改善教学手段

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学生的动手练习,配合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将提高实践效果。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入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动、直观、多样化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并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效果,观察动态实践情况。另外,教师通过利用软件的交互性,还能有效控制实验的操作过程,以获得更好的实验结果。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更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帮助提高教学效果。针对专业特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作用,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以独立获得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对CorelDraw、Photoshop及Flash等软件的应用,通过网上的实例、教程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更多的思想与方式,获得更多灵感,还可加强在论坛中的交流与探讨,丰富学生的兴趣。

(三)搭建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平台

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调整经济结构与各行业中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为根本依据,培养出适应生产与服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市场调研,针对市场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学生也可利用假期时间,在学校与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策划、组织、参与有关计算机行业的市场调查,既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能力,也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并深入了解计算机行业信息,让学生对自己有更明确的定位,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另外,学校还可加强职业规划内容,既可由学校独立完成,也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职业规划,分析学生的基础素质、心理特征、性格偏好等,按照当前市场的岗位细分,帮学生制定短期与长期职业规划,并尽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短期实习就业机会。实际上,高职院校必须对计算机市场的职位细分情况有充分了解,并对每个岗位的任务、特点、职能等进行归纳总结,加强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以更多培养适应市场发展的人才,这也符合教育部的全新理念,也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校企合作及人才培养新形势。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学校教育,高职院校的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实践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结合企业需求,成立董事会或者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在职业培养目标、人力资源状况、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强研究。在开展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应多联系IT企业,并签订合作协议,探索并完善企业用人的“订单式”教育培训模式,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人才,并形成长期合作,既能满足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也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加快企业发展。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等基本价值取向,也就是培养出既具备专业计算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而当前很多大学生都仅掌握理论知识,却忽略了实践应用,造成实际工作中的力不从心。因此,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高职院校必须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建立数据库技术、嵌入式检测、多媒体应用、程序设计等多方面的实践平台,以满足特定的创新性与教学性要求。例如,学校成立学生课外活动基地,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有重要作用,也让学生提前感受未来工作环境。对于基础知识牢固、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将理论联系实际,从科研项目中提炼关键技术内容,并定期参与校内组织的学术研讨并呈交学术报告,以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与创造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例如,在“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设计”这门课程中,教师可提出让学生独立完成数据库工程设计师工作的畅想,鼓励学生设计出自己最熟悉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学生选择题目并独立完成或者3、4名同学分为一组,共同合作完成数据库应用系统。高年级的同学也可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尽早接受高层次的科研练习。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并指导学社参与科技活动、科研课题组等,让学生提前感受浓厚的学术氛围,更早了解前沿科学技术,并感受学科思想、学科概念、研究方式与分析方法等,从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五)完善评价机制

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中,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一段时间所掌握的知识内容与操作技巧进行评价,或者在课堂教学中对某个学生、某个知识点、学习习惯、日常规范的点评等,科学的评价机制,能更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个性发展空间。对学生的期末考核重点,应重点在操作系统方面,如键盘指法操作、文字处理、汉字输入、windows系统操作、制作电子表格、设计PPT演示文稿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因人而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点考核学生是否在操作技能方面有所提高与进步,可采用分层次考核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既有文字处理、汉字输入方面的能手,也有编程、设计方面的能手,各取所长。

由上可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不仅涉及到学校单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与学生个人、企业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因此,必须加强学校、学生、企业及社会间的沟通,从多方面着手提高实践研究,做到相互发展一致,进而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符。

参考文献:

[1]张伟,唐昌建.计算机模拟技术辅助教学与创造性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9,4

[2]谭敏生,李忆华.计算机学科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23)

[3]刘尧猛、陈军.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

[4]郑春瑛.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计算机专业学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博弈;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李淑琴(1963-),女,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李宁(1964-),男,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北京?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KJ201104)、校研究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项目、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JG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93-02

“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的必修课。“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主要针对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讲授如何设计并实现计算机算法的基本原理、思想、方法与技术,从而使学生在选择或者设计算法时可以对其进行时空耗费分析,使算法的时空复杂性最优,进而为其编写出高效程序、开发出优秀软件系统奠定基础。

近年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招考的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中,本科不是计算机科学或相关专业毕业却想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的学生比例不断加大,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学校,对应该在本科生阶段掌握的计算机专业的理论深度与广度的把握有较大差别,学生普遍编程能力较弱,远达不到灵活运用的程度。而“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是一门集应用性、创造性及实践性融为一体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可以开阔编程思路,编写出高效程序,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算法课设置为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32学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对该课程的实践题目上下功夫,主要设计了两个方面的题目。

第一类题目,称为验证型小实践。主要是将课堂讨论的理论加以验证,一方面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编程能力。这部分作业是实现算法课的最基本要求,因此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并保质保量地完成。

第二类题目,称为应用型大实践。作为研究生仅仅停留在算法的验证上还是不够的,要使学生能够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增强就业竞争力,就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灵活应用经典算法和当前的新技术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将计算机博弈竞赛题目作为“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综合实践题目是一个可行方案。

一、计算机博弈与“算法设计与分析”

计算机博弈,顾名思义就是让计算机拥有人的思维去进行博弈游戏,能够像人一样下棋。计算机博弈是既简单方便、经济实用又内涵丰富、变化无穷的思维逻辑的研究载体,它在国际上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已经开展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竞赛活动,经过了波澜壮阔的艰苦历程。1997年5月IBM“深蓝”计算机战胜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成为计算机博弈和人工智能的里程碑。目前,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计算机博弈比赛每年举办一次,竞赛项目包括六子棋、点格棋、苏拉卡尔塔棋、亚马逊棋、幻影围棋、中国象棋、围棋、九路围棋等项目。

编写一个好的计算机博弈程序需要涉及数据结构、编程语言、程序设计方法、软件工程、并行计算等综合知识,可以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个完整的机器博弈系统主要包括棋局表示、着法生成器、搜索引擎以及评估函数四部分。

棋局表示是对比赛过程中形成的棋局的描述,涉及数据结构的选择,其中包括棋盘、棋子、障碍、空格、棋局、走棋表示的编码与存储。良好的数据结构可以节省大量的存储空间,可以提高存取的效率。为了适应博弈树的展开与搜索,常常还要同时给出棋局的多种数据格式。如棋局状态、棋子位置、比特棋局和比特向量,还要用到哈希变换和哈希表等。

着法生成器是在已形成的棋局下生成可行的着法,涉及对下棋规则的描述并根据规则生成所有可行着法,是搜索对象的产生器。

搜索引擎是如何找到最优着法,这是计算机博弈的核心部分,是对人类思维模拟的最佳体现。搜索算法包括着法生成、博弈树展开、各种剪枝搜索和各种启发式搜索。涉及的核心问题覆盖了常见的算法设计策略。

局面评估就是对棋局进行评估,是搜索算法的前提。棋局的静态评估是计算机博弈的另一个难点,它不仅需要棋类对弈的基本知识,而且用到直接量化、模式量化、随机评估、模糊评估等一系列手段。例如象棋,可以给每个棋子和棋位打分,而对于围棋则要进行定式的抽取和模式的匹配。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算法设计课程的涉及内容,也是研究生今后研究工作涉及的主要方面之一。

(1)竞赛程序的实现有时间、空间限制,能很好地反映算法设计与分析技巧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2)竞赛项目难度适中。计算机博弈被称为人工智能的“果蝇”,因为它具有周期短、变化多、容易实现、便于检查的特点。个把小时就可以下一盘棋,就可以对电脑的“智能”进行测试,而且可以悔棋、重试、复盘。

(3)竞赛富有挑战性,趣味盎然。通过编写、调试程序,让计算机下棋,一步步地发现电脑与人脑功能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电脑的智力水平。与所学专业知识有密切关系,有效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

(4)竞赛要求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创造性地考虑问题。

(5)竞赛项目与课程题目挂钩,一举多得。作业完成得好的学生可以参加全国竞赛,获得奖项还能提升就业机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二、综合实验的实施与评定

实践主要以提交课程报告形式,考核学生算法分析与设计的综合能力。课程报告内容包括算法设计、算法实现、算法效率分析、程序测试等。对于小实践作业根据学生撰写报告内容、程序的质量综合给分。对于大实践作业主要通过集中汇报的方式,验收、比较程序的运行效率。另外参考是否参加科技竞赛、是否获得奖项、是否做出不错的科研成果以及是否发表学术论文等综合因素给分。

目前综合实验作业的完成是采取3~4个学生组织成研究小组的方式进行的。分组上采取学生自由组合,选题上采用任意挑选竞赛题目的方式。要求小组中每个学生都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期末汇报自己所做的工作;每组推选一位小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通过这种分组和汇报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对他们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或找工作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综合实践作业完成情况的评定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提交课程报告。课程报告内容包括算法设计、算法实现、算法效率分析、程序测试等,考核学生算法分析与设计的综合能力。二是集中汇报。每个人叙述自己所做的工作,验收程序能否执行、同一题目的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比较程序的运行效率。三是提供辅助材料。参考学生是否参加科技竞赛、是否获得奖项、是否做出不错的科研成果以及是否发表学术论文等综合因素给分。

三、小结

近两年来,笔者将计算机博弈竞赛项目与“算法设计与分析”实验教学题目相结合取得良好效果。作业完成得好的学生参加了两届全国计算机博弈大赛,取得点格棋项目组季军、六字棋、苏拉卡尔塔棋和亚马逊棋二等奖的好成绩。实践表明,提出的将计算机博弈竞赛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相结合的观点是可行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编程能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在今后社会工作的素质和能力,符合21世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子珊.“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中理论与技术的平衡[J].计算机教育,2008,10(2):72-73.

[2]徐心和,邓志力,王骄,等.机器博弈研究面临的各种挑战[J].智能系统学报,2008,3(4):288-293.

[3]杨春明,陈念年.基于竞赛模式的“算法分析与设计”教学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20):146-147.

计算机专业学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 中医药 科研实践 课外兴趣小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23

Practicing and Considering of Medical College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Training Mode

NIE Bi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Jiangxi 330004)

Abstract Integrate the school's practical and social needs, in a "student-center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eachers and advocacy rooted in Chinese medicine, cultivating innovative, practical, applied computer professionals, it is a feature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article from professional guide, teacher construction, training programs, research and practice, extra-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interest groups contest, graduation practice to introduce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the extra-curricular interest groups

1 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碰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应用十分广泛,在国内高校本科教育中规模庞大。目前计算机相关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特设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等。如何培养出符合国家规范和质量的大学生,成为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和高校面临的课题。对于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伴有更多挑战,但作为具有行业特色和应用背景的学校,又富有难得的机遇。

2 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

2.1专业引导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引导,亲情式关爱。在新生入学时,举办一次师生见面会,专业老师、成功校友、新生及新生家长代表等都积极参与,大家就学生的顾虑与期盼、专业目标、学习方法、大学规划等方面进行友好交流。

每班都配有辅导员和专业班主任,既关爱生活,又注重全程专业引导,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家的温暖和前行指引。

计算机专业还设有课外兴趣小组――社,由学院牵头并提供学习场所,专业老师引导,学生自我组织及管理;分多个兴趣方向小组,本着老师带学生、老生带新生、团队协作、校内外专家授课等学习方式,进一步夯实专业知识基础,以提高专业创新和动手能力为目标,以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为练手。

另外,计算机专业还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资源,比如近年来涌现的成功榜样――乔布斯、彼尔盖茨、马云、马化腾等,激励着大学生努力学习,大胆创造,成就未来。

2.2 师资建设

我校计算机学科以服务中医现代化和客观化为主要目标,近年来,计算机学科与中医学科的融合越来越深入和广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中医药信息学的建立与发展。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学、中药学与信息科学所形成的交叉学科。中医药信息学的内涵是指在中医药研究各领域中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处理、分析、控制和输出等诸多方面,以中医药学知识体系为基础,以中医药信息为研究对象,融合信息学理论、信息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的各种工具,研究中医药信息的运动规律,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包含的意义,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与方法学,以提高中医药信息获取、转化与共享能力,解决阻碍中医药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加快信息、知识与智能转化速度,为中医药学发展提供支撑。

教师扎根于中医药及中医药信息学,逐步形成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医药信息与数据库,医药数据分析挖掘,医学图像处理,医疗嵌入式系统。近年来,在与中医学交叉融合方面,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课题30多项,经费达200多万元。主要研究集中在中医证―方―剂、病证、图像处理、舌诊脉诊、决策系统和病证推理、治疗仪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篇,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项,获科研成果奖1项。在与中药学交叉融合方面,作为主要团队参与了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1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同时也积极主持或参与了其它级别课题。主要研究集中在中药量―效关系,有效成份分析,中药智能勾兑等。

2.3 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按照《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等国家要求,参阅了国内外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相关信息,并充分结合本校实际和行业需求,充分讨论形成。

医药软件工程方向培养目标:系统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医药领域,推进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提升医药行业管理水平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毕业生适于在医药卫生领域、IT行业、行政机关、科研部门、金融机构等各类企事业等单位从事软件应用与开发、科学研究、计算机教学工作,也可从事信息管理及软件系统维护工作。

医药信息系统方向培养目标:具备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具备医药信息管理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各级卫生管理机构、医疗科研机构、大型医药企业、医药院校、新闻出版机构从事医药科技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卫生情报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在最新版课程设置中,包括中医药类相关课程:概率论与医药统计、现代医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医学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医药信息分析与决策、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统计与SAS编程等。

2.4 科研实践

科研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是大学生各种能力的整体显现和实际运用,是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最终价值体现。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其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影响就业竞争力和今后的作为。

为贯彻执行学校办学思想,与时俱进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和创业型人才,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1门计算机科研实践课程,在第5个学期实施。为此,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包括:计算机专业科研实践课程教学要求、科研实践班教学督导制度、关于成立科研实践教学督导小组的通知、科研实践班学生管理制度、科研实践课程项目(立项)评审办法、科研实践班绩效管理实施办法、科研实践班过程管理办法、科研实践班科研实践进度安排、计算机科研实践期初调查问卷、计算机科研实践期终调查问卷等。

实践内容主要是在全校范围内征集的课题,同医药结合的课题优先,由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考核内容包括:参加科研实践期间表现,软件工程概论课程理论考试成绩,文献综述,科研心得,作品,科研论文质量及答辩情况等。这样,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经历了一个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从而巩固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了查阅文献、加强了文档撰写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计算机理论联系实际及动手完成作品的能力。

通过6年的科研实践教学,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如:基于Android的中医证方药系统研究、江中健康信息管理系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用药文献分类与数据库建立、中医舌象胖瘦分析器的研究等,打造了一支优秀队伍,培养的学生更加优秀。

2.5 课外兴趣小组与课外竞赛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及实践能力,课外实践是关键一环。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计算机专业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杨帆社,目标是以专业学习与创造为主,管理上采用社团形式,人员尽量吸收全体计算机专业学生,核心团队以有热情、专业技术强、创意能力强的学生为主,采用老师带学生、老生带新生、团队协作、校内外专家授课等学习方式,以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为练手。

据不完全统计,该院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天堰挑战杯”、全国数学建模比赛、江西省创新创业展示活动等各级各类竞赛,获奖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如图1。

2.6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检验学生前期学习效果,弥合课堂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差距,提高动手能力和增强岗位工作能力。学院有选择地安排学生到省属各大医院、医药企业、医药管理单位、医疗器械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实习,炼就学生的实际工作本领,提升学生竞争力。

3 结语

在今后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总结现有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培养体系,加强计算机专业与中医药融合,注重过程和质量控制,增强学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机制,引入“互联网+”等新思路新概念,加大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上述实践证明,结合学校实际和社会需求,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倡导师生紧密融合中医药,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是可行有效的。今后要不断总结现有成功经验,更新与完善培养体系,为人才培养做出更大努力。

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乔布斯创新精神促进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2012jzjg-35)

参考文献

[1] 倪健,孙胜娟,楚荣珍. 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计算机专业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3,21:211-213.

[2] 孔令富. 具有行业特色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J]. 计算机教育,2011,03:3.

[3] 魏怀明. 具有行业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11,22:26-28.

[4] 王秋安. 具有医药信息化特色的校企合作大学生培养模式探析[J]. 河南教育(中旬),2012,04:18-19.

[5] 丁兴红,赵伟春,刘文洪. 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思考[J]. 中医教育,2007,05:25-27.

计算机专业学术论文范文6

Key words: practice;OS;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16-02

0 引言

《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必修课程,将学生在一、二年级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并予以提升,帮助学生完善专业基础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结构进行系统、完整、深入的思考。该课程在教育部历次教学改革和教学计划调整中都不断得到加强。

任何一门课程,要对其有比较深刻的内涵理解的前提是对其内容的精确提炼,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以章节形式进行的罗列和叠加。笔者在多年从事该课程研究的基础上,对操作系统的一些教学方法方面有一些比较成熟的看法,特提出以供大家商榷。

1 操作系统课程的精髓教学框架

对本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所提炼并加以有机整合而形成的精髓教学框架:

1.1 系统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当前技术发展潮流追踪许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讲解操作系统课程时,往往局限于介绍具体方法和技术细节,忽略对技术发展历史和当前技术潮流的诠释。既不能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又无法对专业历史有深入的了解。本门课程争取使用3-4学时的时间详细讲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著名人物、分类体系和技术发展趋势。这样的内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使命感,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1.2 作系统基本设计原理与核心技术方法的分析讲解 本门课程注重对基础专业理论的讲解,从五个方面详细剖析操作系统的核心原理。对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接口等基本的设计原理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操作系统的各种基本设计原理中包含了大量的算法设计与技术实现优化考虑,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剖析算法设计思想和优化方法的差别,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而不是僵化的向学生灌输思想。

1.3 真实操作系统案例的组成结构与实现特色剖析对比 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体系严密,各种技术方法错综复杂。要注重选用真实操作系统作为学习的案例。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剖析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1.4 操作系统原理与计算机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关联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讲授过程中必须注重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内容和知识的结合。要专门讲解“操作系统硬件基础知识”以融合《计算机原理》课程知识;重点分析“应用程序编译链接过程”以融合《编译原理》课程知识;在“进程同步互斥、I/O设备同步阻塞-异步传输”的内容中有机融合《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这样的关联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多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贯通,有效的促进了专业理论体系的完善。

2 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的有机的系列化分类,在选用优秀计算机经典教材的基础上,必须强调教学方式的科学与合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2.1 定位于专业基础必修课,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计算机领域各相关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建立扎实完整的软件基础理论体系。《操作系统原理》是讲述计算机硬件资源管理、应用程序运行控制、人机交互接口实现等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应该不断加强对《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投入,积极完善师资队伍、改进教学计划、建立完整实践环境、主动追踪技术发展潮流,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2 面向应用、软件等各专业学生授课,实现“承上启下”的总体教学目标 《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基础课,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软件方向主干课。在教学计划中,本门课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对低年级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与提升,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专业学术视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2.3 原理、实践、现实应用相结合,为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服务 《操作系统原理》是综合了基础理论讲授、动手实践、观察体验、最新技术发展潮流追踪等多项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建设存在教学工作量大、上机实践环节重要、学生学习任务重等特点,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原理讲授与上机实践脱节、课堂学习与现实应用剥离的情况,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采用“机械记忆”的学习习惯,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为此,在《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建设中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近年来不断引进国内外经典操作系统教材,努力搭建多种操作系统平台的上机实践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督导力度,加强对技术发展潮流的追踪。

2.4 “启发式、关联式”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在对基础性的操作系统原理进行讲解时,要注重讲授与讨论的结合,教案的内容组织并不完全遵循各类教材的内容安排,在讲解顺序、思路整理方面均体现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把握和指导。在详细讲解各类原理之前,安排小规模“课堂讨论”分析猜测设计思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思考能力;在讲解原理的过程中,不断的问“为什么”,提高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在原理讲解完成后,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展望,指导学生建立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为激发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对讨论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小额加分”的激励,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