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荷塘月色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1

一.选择引领,促进预设之外的生成

课堂教学不可能总是沿着预设方向进行,有时会出现预设之外的、重要或无关紧要的、有意义或者意义不大的新方法与新思维、新情况或者新事物,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创造性与主动性,那么实际教学过程要比预设过程更具生机活力,更为生动丰富。同时,由教学本身看,从计划到具体开展过程,由教师教学到学生学习过程则为动态变化及生成性过程。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意料之外的问题,教师需要巧妙应对,灵活引领。

第一,当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语文老师以退求进,灵活进引。如学习《江南的冬景》后,笔者在预设中要求学生写写与家乡季节有关的作文。而当时又是晚秋冬初,笔者认为这是个不错的时机,因而精心预备了写作教案。然而,当学生听到要写文章后,“怨声”连连:“唉,又是写作,又得磨死脑细胞了”;“又是写季节,乱写一通得了”;“还不如到外面瞧瞧”等。面对这一意外,笔者“丢掉”教案,以退求进,说道:你们想去外面体验故乡晚秋冬初之景吗?于是学生精神抖擞。笔者适机提出要求:你们要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在校园草地上观察、感悟。第二天,全班学生都交上了作文,既有叙事的,也有议论的、写景的,并且整体写作质量较高。

第二,当课堂教学脱离方向时,则积极引领。在课堂教学中,若出现一些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时,教师可利用其积极面展开启发,实现精彩生成。如学习《荷塘月色》时,当学生们正细细品读文章对月色荷塘的描述时,从窗外突然飞进一只蜻蜓,于是学生注意力被蜻蜓所吸引,有些学生想离开座位去捉蜻蜓。面对这一意外事件,教师正色道:你们将“荷塘月色”读得太美了,看,蜻蜓也被美丽的“荷塘月色”吸引了,你们愿意齐读来与蜻蜓分享这优美的月下景色么?虽然学生半信半疑,但还是回到了课文朗读中,并入情入境地齐读着,取得较好的课堂调控效果。反之,如果教师不是机智引领,而是采取严厉批评的方法,往往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良好的氛围,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不是理想状态下的精彩生成。

二.点拨引领,促进预设之中的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预设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课前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安排与设想。而生成,则是构建与生长,是教学中动态变化过程,有生成性与丰富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生成以预设为基础,预设以生成为提高。

第一,课堂上,教师可通过问题点拨来有效引领。如教学《雷雨》时,当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关系有一定了解后,教师可就人物形象特征分析展开预设。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看法。由学生谈论中,可发现他们较为感兴趣的是周朴园对鲁侍萍是不是真的有感情。对此,笔者精心做了准备。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小组辩论。学生们激烈辩论着,当他们争持不下时,教师可及时点拨:当时社会如何?家庭关系如何?于是,学生辩论更为理性,更深层次地分析问题,虽然未得出定论,却在辩论中对课文有了新体验与新认识。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2

1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不可否认,传统语文教学在启蒙学生语文意识、打好学生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功不可没。但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如缺少生动形象的直观性,学生感到无聊单调、枯燥无趣。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这一局面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多媒体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投影仪等硬件设备为平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它集声、文、图、形于一身,具有直观形象、活泼生动、时代感强、信息量大、交互简便等特点。毋庸置疑,多媒体进入教学领域,就像荒芜的沙漠中出现绿洲,久旱的田地沐浴甘霖,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1.1 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此所谓“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片、录像资料,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感官刺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主体地位。

笔者在讲《荷塘月色》时,就用图片、录像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表现月下荷塘、荷塘月色: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像朦胧的幻梦,像飘渺的歌声;参差斑驳树木的黑影,弯弯杨柳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错,浓淡相间。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欣赏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些书面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生活的画面,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荷塘月色的高雅、朦胧、幽静之美。采莲姑娘的出现,使课堂气氛达到。美丽的脸庞,悠然的神态,娴熟的动作,婉转的歌声,仿佛仙女下凡,美不胜收……

英国诗人济慈认为:“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通过图片、录像再现课文,让学生感到美景即在眼前,并进入其景可观、其物可赏、其声可闻的境地,获得欣赏美的喜悦。

1.2 化无声为有声,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困难是人尽皆知的。首先,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的经历、思想,与当今有一定的距离。其次,诗歌思想感情复杂,意境丰富,无固定套路可言,难以捉摸。而运用音响渲染情境,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配以色彩鲜明而生动的画面,同时辅助于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沉浸于诗人所描绘的诗境之中,而且能从中领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笔者在讲李叔同的《长亭送别》一诗时,配以委婉的同名歌曲,一种凄凉沧桑的情调把诗人在送友人离去时那种依依不舍、愁肠百结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多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受到感染,脑海中仿佛呈现出孤寂的长亭、苍凉的古道、枯萎的衰草,仿佛看到夕阳弱柳,听到笛声箫残。

创造学之父奥斯本说:“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类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3 化单一为丰富,扩大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量

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囚绿记》一文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寻绿、关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作者将文章命名为“囚绿记”,又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国家的命运。这是在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作者表面上讲述自己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实则表现出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学生自己体会出作者的爱国思想是贯穿全文的红线,这样也就能把记叙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得比较透彻了。多媒体手段这种密集型的信息提供,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1.4 运用多媒体可以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人无分身之术。语文教学中有一些文章题材特殊,如小说、戏剧,若单靠教师一人在台上讲解,尽管使尽混身解数,也难以完全将复杂的情境再现出来,将多面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上课时总是觉得课文干巴,毫无兴趣可言。

笔者在讲鲁迅的《阿Q正传》时,放了由著名表演艺术家严顺开主演的同名电影片段,专业演员演技精湛、效果逼真、语气恰当,枯燥的平面人物鲜活丰满,将学生的情感细胞完全调动起来,学生随着故事情节时而紧张、严肃,时而拍手、大笑。他们的喜怒哀乐得到尽情的宣泄后,进而领悟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这样,多媒体语文教学深入浅出,用最直观的手段讲解最深刻的道理,学生在享受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一箭双雕。

2 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

为了让多媒体高效服务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应掀起它的“盖头”,仔细认知,深入了解。古人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十全十美,多媒体语文教学也同样存在不足。

2.1 舍本逐末,华而不实

韩非子说:“华而不实,虚而无用。”过分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势必舍本逐末,丢西瓜捡芝麻。课文的背景材料,诸如作者的生平与思想、作品创作与发表的时代特征、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社会影响与人们的评价等,是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的。但是,凡事皆有“度”。著名作家张贤亮感慨:“能够白首偕老的夫妻,大概就是能够掌握适度感情的夫妻。”同样的道理,要想让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要适“度”。

只有适“度”,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过“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如果少了学生静下来思考的环节,就和传统的“满堂灌”毫无差别。只顾现象、不想道理,只顾热闹、无视效果,学生对重要的知识点就会表面化、浅显化,那么,课堂教学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2.2 角色退化,投机取巧

现在流行的教案型教学软件,使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的教学机制退化。若教师成了一个简单的电脑操作员,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荡然无存。有些教师为了上课方便,直接下载课件,不做修改,盲目使用,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变授课为应付,变教学为投机,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初衷置于脑后。

3 趋利避害,优化多媒体语文教学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3

1 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1998年开始,中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迅猛发展。近几年来,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职教育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职能,以培养社会一线的专业人才作为教学核心目标。因此,在课程教学上,高职院校往往将学生的专业能力训练放在首位,理论课时大幅度减少,实训课时着力提高,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大力提倡“理实一体化教学”,以便于学生在一踏上社会便有“用武之地”,顺利和企业完成对结。

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却没有得到基本的重视,语文一线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学生一般受语文学习无用论的影响,认为语文学不学不重要。这种认识甚至于漫延到语文教师。高职语文教学的地位就相当尴尬,语文教学的现状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准确定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将语文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这是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尝试的重要内容。

2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五年制高职学生整体而言,在初中阶段,多数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总体学习水平不尽人意。初中阶段,学生大多对语文学习有畏难情绪,所谓的“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 ,三怕写作文”,真实道出了语文学习的困惑和疑难之处。况且较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存在认知性错误,认为语文的学习更多是依赖于“死记硬背”,不重视课处阅读的积累。而到了高职阶段,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学生自然对语文基础课程不再重视。且大多认为自幼受母语的熏陶,语文的功底应该不错, 对语文的学习自然就比较忽略。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般教学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由初步识记、重点理解、到实际运用的层级要求。在考试制度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更注重识记目标的达成,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不求甚解,也难以真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繁重的课业负担面前,学生也总是疲于应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相当一部分同学语文学习的兴趣日益衰减,学习的效果也不尽人意。

3 五年制高职语文中的美育教学

针对五年制高职语文学习的现状,结合在一线教学的尝试与反思,面向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基础语文教学中,笔者始终将美育教学作为核心,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作为教学纲要。在如下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

3.1教学目标的调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论中,对于教学目标的确立,一般是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顺序,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美学目标依次呈现。而部分语文教师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美学目标常被忽略。学生课程学习的观念和意识是产生学习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当下,五年制学生的观念已具有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因而我将美学目标的实现排在首位,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重点,并用它来指导日常的课堂教学。近几年来,授课班级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

3.2教学内容的调整

传统的现代文教学常用现代汉语的编排习惯,由字词教学、难句解析、到谋篇布局逐层讲解,而文言文教学同样过于重视语句的疏通和讲解,忽视了文章本身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如我在设计《荷塘月色》的教案时,首先带领学生赏析月色下荷塘边独特的情韵美,其次让学生思考本文中的疑难语句的理解,最终回落到和学生一起感受朱自清先生清新淡雅的人文情怀。再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笔者紧扣首句“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丽”的讲解,和学生讨论中国古往今来对男子的审美标准,并结合讽谏的类比方法,和他们交流善于倾听、学会叙述重点的技巧。

3.3教学方式的调整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4

【关键词】加强素质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融合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忽略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重视

由于受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有关语文知识内容的灌输和讲解。长期以久,严重影响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甚至有的学生开始对语文学习产生严重的抵触和反感心理。例如: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只是将文言文简单的翻译成译文,而往往忽视了内在含义的探究。对于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枯燥乏味,很难有足够的兴趣和积极性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这无疑为教师的教学增加难度,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严重不利影响。通过对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普遍认为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至于学生是否接受与自身无关,只是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变化,进而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相融合。

(二)忽略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

随着新课程教育的不断改革,虽然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以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的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以学生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考试为主,以应试教育为学生培养目标。就目前来看,在现阶段出语文教学中,当然有很多教师占居课堂主体地位,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灌输,而学生只能一味地将教师所讲的内容记笔记,使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状态,自身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

二、如何将素质教育更好地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方法分析

(一)积极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

要想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相融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积极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加强高效课堂的构建,使自身教学质量和效率有一个高效的提升。无论作为学校还是教师,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评价观念,注重教学过程的适应性和民主度。然后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制定科学合理教学方案,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案设计当中。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多媒体技术逐渐出现在教学当中,并被教师所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课前,利用多媒体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制定出教学课件,其课件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以便于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课堂积极活跃气氛,实现高效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要角色。所以,要改变以往主导者角色,充分发挥其自身指导者角色作用。首先,要转变以往由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主体作用。其次,要改变教师以黑板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活动空间,加强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培养,并能够在教学课堂上勇于向教师和同学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章节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通过不同角度分析荷塘月色美丽景象,并深入挖掘出作者内心的多自由和不满现实的思想情感。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内容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情感 投入

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简单过程,而应是师生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教学应该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尤应如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大情感投入力度。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只有带着诚挚的情感向学生发出教学信息,才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强度,以致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必要的情感投入呢?

一、在课堂上加大感情投入力度,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情绪感染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融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这样可能容易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倾情投入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导语设计中要立足于以情动人,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但这一点往往被不少语文教师所忽视。许多语文教师的教案,甚至是所谓优秀教案里根本见不到导语设计这一项。这恐怕不单是疏忽所致,而是由于其本身教学观念的残缺,但是只有一个富有深情的导语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2.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调控课堂情绪氛围,才有可能使学生随课文的情境变化或喜或怒,或哀或愤,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语文课堂上情感教学的“情”要以“理”为根基,只有符合作品所固有的“情感韵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课堂“情感”,才能正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情溢其外而理持其中,主要应根据作品本身的风格特征和教育教学规律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来掌握。

语文教师要根据文章风格和文体特点来设计教学程序,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里洋溢的“情”与课文的情感韵味相统一。无论是教学语言,还是教学手段;无论是朗读,还是分析都应该一切以文本为中心。

1.从文章风格而言:同样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与《荷塘月色》在情感上所表达的基调有区别,一个是对梅雨潭忘情的眷恋,一个是在月夜里那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教师朗诵时就不能基于一样的感情基调。

2.从文体特点而言: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既是语言艺术,又各自具有其本身的文体特征。因而教学中教师在紧紧抓住都是语言艺术这个共性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其文体特征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不能采用一个模式,运用同一种手段,按照一样的程序。原因是它们的风格与文体特征不一样。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是单向地被动接收来自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在应用文、诗歌欣赏、基础知识检测等教学内容上,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竞赛、抢答、表演、朗诵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中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三、培养学习情感,优化教学效果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6

一、创设情境,唤起美的需求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个别学生的审美观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有些学生对图片进行处理后,呈现出来的作品往往触目惊心。例如,将人物的照片加上了胡须,还点上了麻子,肆意丑化形象,有的直接下载一些恶搞的图片来装饰自己的作品,从中得到乐趣。不难发现,面对日益发展的网络信息,青少年学生在网络中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信息。一些腐朽、丑恶、暴力、庸俗的现象已经影响了下一代,少数学生对美的认同已经趋于庸俗化。

在Word图文混排的综合应用中,播放一段“荷塘月色”为背景的视频,营造出月夜下的美丽景色,接着展示用Word文档制作的海报。通过欣赏海报,在美妙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情感得到了陶冶与升华,激发了学生对美观文档学习的向往,调动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根据不同的人对美的定义和理解的不同,培养学生用科技创造美,追求美。

视觉、听觉是感知美的两种主要官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多媒体能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任务活起来、动起来,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

二、创设情境,提升审美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案,认真钻研教法,对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情境,是“审美”教学的温床,教师依据计算机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审美因素,按照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审美情境,是计算机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创设美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计算机教学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在课堂中学生不仅要求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会动手操作。这就使学生有了创造美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计算机操作能力强,但制作出的作品在色彩、布局和创意上都缺乏美感的现象。如何培养学生美的表现力,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与启发学生美的创作灵感。

教师在教学演示中,首先,可给学生提供大量可以感受的信息,充分挖掘美的因素,多角度地展示作品美,充实学生的直观感受,以促使学生产生创作美的灵感。其次,让学生多分析他人好的作品,比如引导学生去一些优秀的艺术网站上,多渠道获得美的创作灵感。

美感不能强加于人,但可以引导。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是一件长期的任务。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让美成为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在充满美的艺术殿堂中健康成长。

教学评价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要灵活多变,既要注重教学效果,又要能体现出发展学生个性美和创新精神的特点。课堂评价具有以下意义:①打开学生思路,获取创作灵感。经过一评一议,便会茅塞顿开,增加辨别美丑的能力。②让学生在自我欣赏的状态里走出来,在横向比较中找到差距,获得改进的勇气。③被人品评时,无疑是得到了重视,这对一些平时很少“出彩”的同学来说,是难得的成功体验,有助于他们找到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