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生态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生态论文范文1
(一)林业生态发展资金要素注入结构不平衡,财政资金需求差距较大
多年来,在生态林业的建设中,资金的投入仍然还是以来财政来源,外国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占较小的比例。另一方面,生态林业在建设过程中,难以符合金融信贷要求,面对融资困境,只能依靠建设者来积累再投资,但是单纯依靠建设者自身资金的累积来促进生态林业建设发展是不现实的,要依靠社会投资发展。可是由于生态林业管理难和本身产业的特点,很难准确地计算投资回报率和判断风险水平,也缺乏有效的投资收益保障,因此投资生态林业回收比较困难。而生态林业在我国的整个建设过程中,还没有建立适应生态林业产业特点的、满足生态林业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完善的资金来源,它决定了在国内对生态林业建设来源的单一性即财政,不能很好的吸引社会资本流向生态林业建设,生态林业产业资本积累严重不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林业建设资金的缺乏,形成了生态林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造成了影响中国生态林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瓶颈。
(二)林业保险发展滞后,林农抵御风险能力弱,导致生态林业建设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林业的生产周期长,又受天气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同时也有森林砍伐和其他人为的破坏,还有面临着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也林业发展相适应的保险机制。在我国,对林业进行保险意识较弱发展很迟且发展速度不快;加上由于林民收入因素的制约,再加上对林业保险的认识不够,种种原因导致保险推广不开。此外,对于林业进行保险的险种非常少,又是一个高损耗率的险,加上在国内理赔频繁风险加大影响了保险公司进入的积极性。在现在众多的保险公司中,也仅仅剩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有在开展类似的业务,其他保险公司很少涉及,且这一业务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
(三)林业信贷保障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在农村信贷运营中利率偏高影响了其成本因素。同时由于不确定性的风险如气候、自然环境、市场和其他因素影响,使担保、抵押贷款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首先是对林业进行担保抵押困难,林农可以用来抵押的资产很少,目前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下,难以转让土地使用权,因此很多小农户的贷款需求通常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支持。其次,很多农村地区没有信用担保机构,也没有完善的金融服务和评估中介机构运作,它就使得金融机构难以进入这一信贷发展领域。如今已退出了林业权的抵押金融服务、林业利息贷款和其他针对林业的金融产品,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农林业融资发展需要,其申请的手续也很麻烦,这样就使得财政对林业发展的支持大打折扣。
(四)林业融资信贷服务与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不相适应
目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严重阻碍了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金融服务措施不足。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把大部分网点业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大中型企业和优势产业,逐步退出基层市场,网点覆盖率的下降直接导致林业相关业务减少,严重影响了金融业对林业的服务支持。而且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的信用评级管理系统,农民很难获得贷款支持。单一政策性金融服务机构的如现在的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水平落后,整体竞争力还偏弱,导致其对生态林业的发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对加强林业金融财政扶持的构想及对策
(一)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保护,支持生态林业建设
财政对于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的补贴力度近两年来不断加大,2011年,中央财政全年安排林业投入1207亿元,比2010年增长27.3%。2012年,中央财政逐步扩大造林补贴规模,不断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2013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70087万元用于林业项目建设。同时我国第一个生态文明示示范试验区将落户福建,财税、金融改革和林业改革等诸多政策也将示范实验。这一次对我省的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大致包括由中央财政设提供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试验专项基金、农村金融改革及森林管护体制改革、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林下经济发展试点、森林经营示范区等。
(二)鼓励林业建设利用外资,并制定适合的政策措施
生态林业建设,是一个回收投资过程长、且具有很多难以预测的因素存在的长期发展事业,因此要积极鼓励引进外资建设生态林业。外资参与建设的生态林业项目要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如实施税收减免期延长,对专业林产品、林业机械和设备的进口应降低关税和免除其他进口增值税。其次,对外商投资林造林项目需要的土地也给予政策支持,例如从事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免征土地使用费。林业技术开发项目,可以给予土地租金优惠或者延长土地使用期,如果已经开发的土地,可以依法转让、租赁、抵押、继承等等。
(三)以林业产业集团为载体,通过股份制上市募集资金
生态林业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效益,发挥森林的调节生态功能。生态林业主要是注重生态和社会价值,有时经济效益会较差。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和发展一些大中型林业企业集团,以这些大企业集团为主体吸引社会投资。据现有的林业政策,由一些大型林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地方、集体共同建设生态林业,共同开发林产品加工和贸易,开展林业科研研究,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
(四)充分发挥国内金融服务机构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作用,完善国内金融服务机制,激发林农创业积极性
商业金融应拓宽林业信贷担保的范围,提高林业企业贷款的能力。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放开林权抵押贷款、林业集团贷款业务等小额信用贷款。充分利用财政贴息政策,增加贴息贷款和对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补贴,对经过改良的茶林油林这些林木经济类品种,金融机构要大力给予信贷资助。在此基础上,积极介入资本市场,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直接融资,通过市场实现金融资源的配置优化,把社会资本引入林业产业。在金融政策性方面,可以制定适宜的林业金融政策措施,由专业的信用担保和融资机构,为客户提供服务支持。并根据银行现行金融政策,为林业债务融资担保提供一些优惠贷款,做好服务中介,支持林业创业者吸纳社会投资,帮助他们不断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
(五)开发新品种林业保险,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保障支持
设置“寿险型”森林保险,例如,参保后,如果有火灾等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保险公司和政府财政资金一起理赔,比如70%的财政资金补偿,另外的由保险公司赔偿。如果保险期内参保人没有出险,则返回80%的森林的保费,也由财政资金扶持,以保障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双方的利益。可以先试着采用如政策性森林保险,也是完善风险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生态论文范文2
一、金融生态的定义
将生态概念引入金融领域,是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深化的一项新成果。金融生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要素之间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从广义上讲,金融生态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和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人口、文化、地理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是金融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狭义上来讲,金融生态是指微观场面的金融环境,包括与金融机构实现利益和风险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客户企业改革、社会信用体系、会计和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乃至商业文化等各方面内容。
二、金融生态的特征
(一)金融生态具有关联性。如同自然生态中各个生态因子紧密关联一样,金融生态的各种要素之间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体现在各种金融活动主体内部的相互关联以及金融活动主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直接关系到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二)金融生态具有适应性。由于各国法律体制、经济条件、社会特征、文化传统等各种外部环境不同,必然会造成各国金融生态具有不同的印记。为了适应各国不同的外部环境,一国的金融活动主体也必须动态地改变自己的交易原则和交易策略。
(三)各个金融生态因子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一是金融活动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例如,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二是金融发展对其外部环境的依存性。例如,没有良好的法律、经济、社会和政策环境,就必然会窒息金融主体的金融活动,阻碍金融良性运行与发展。因此,营造金融主体之间以及金融与外部和谐共荣关系是改善金融生态的核心所在。
(四)金融生态具有演进性。自从金融活动产生以后,金融主体就沿袭着自然形成的文化、理念、传统、法理等,不断进行或发展着金融活动。金融生态的平衡实质上表现为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动态演化过程。
三、我国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被严重破坏。(1)对金融业的保护和管制措施,极大地削弱了金融业竞争机制对金融机构功能作用的强化和创新能力。在业务创新、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等方面反映出来的竞争力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2)现实中,往往出现金融方针、政策、决策与金融实践脱节、曲解、时滞和走样,造成金融政策传导的失灵,金融运营失效。(3)由中央银行和各级财政实施救助,金融机构的预算约束机制全面软化,金融机构出了问题,由政府“摆平”,金融机构道德风险问题突出。(4)国家信用担保体制极大地破坏了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规则,经营不善、乃至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无法及时退出金融市场,恶化了金融生态体系。
(二)融资方式失调,风险相对集中。目前,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调,同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直接融资所占比例过低,却过分依赖银行,导致信贷资产风险相对集中;另一方面股票和债券市场严重萎缩,投资者的投资工具严重缺乏,使得金融生态严重失衡。
(三)金融产权的制度性缺陷阻碍和扭曲了有生命力的金融主体的健康成长。目前,我国全部产权还是一种以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金融,其他产权主体对金融的介入尚未做出明确的基本法律规定和保护,因而出现实际工作中许多金融机构名为股份制,但实为私人所有,但又不承担控制责任的现象,由内部人控制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严重。
(四)金融生态外部环境严重危害金融生态的平衡和优化。(1)金融法规滞后,道德风险增加。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应的金融机构破产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保护投资者利益,监管当局不得不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实行救助,由国家出钱买单,隐含着不少道德风险。(2)金融受众信用的失信。接受金融服务或渴望金融服务者,必须具备相当的可信任程度和信用水准。而诚信环境的恶化是造成我国金融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3)企业破产问题。在主银行制度下,企业负债率高,对银行的依赖性大,企业风险对银行风险影响大。(4)行政制度问题。在我国现有银行类不良资产中,行政干预是其主要原因。所有这些都严重地破坏了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
四、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改进和优化的路径选择
改进金融生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替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买单,认为金融机构的历史包袱卸掉了,金融机构的生命力就可以焕发出来。事实上,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我们上面所分析的金融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金融生态的根本改善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善我国金融生态的具体措施:
(一)不断改善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为此,必须尽快出台一部有利于保护金融机构债权人利益,督促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有效引导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的金融机构破产程序,金融机构破产要建立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破产的成本由金融机构的股东及其相关利益人来承担,而不能再由国家财政出资来承担。因此,必须建立一个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存款保险制度,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明确债权人的有关权利,为金融生态的改善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和规范的信用秩序。
(二)以完善产权制度为核心,突出股东在金融生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完善我国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加快金融产权的多元化进程,允许各种投资主体投资金融产业,实现金融主体成分的多元化。而关键是建立一套使投资者能真正回归到追求金融资本利润的正常轨道上来的机制,这取决于控制金融的产权主体不能只享受产权中的权和利的组合,还要承担与权和利相对立的责和本,即真正实现金融产权的完整化。只有把金融机构转嫁失败成本的路堵死,金融机构的成本才是真正内在化的完全成本,预算约束才是真正完全的硬约束,从而引导行为主体朝正确的方向努力。
(三)以保护债权为中心,明确债权人的有关权力,为金融生态平衡提供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规范有序的社会信用秩序。市场经济应是一种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经济,信用制度的核心是信用,即以债权能得到完整有效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借贷授信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十分重视对债权人的保护,基本上是按照以债权为中心制定和执行法律的,并明确规定债权人享有的权利和优先权,如对债权人在债务人欠债不还的时候所拥有破产权、信贷抵押品的优先受偿权。从我国情况来看,落实以保护债权为中心的社会信用秩序,关键是完善有关法律制度,理顺有关法律关系。
金融生态论文范文3
>> 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研究 构建信息化的教育生态环境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研究 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探讨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思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方法归纳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复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测试 助推区域产业升级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研究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证研究 生态环境绩效考核研究 媒体共融中的联盟化生态环境 网络环境下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人才信息整合研究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区域教师教学资源分享SNS模式 县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研究 乡镇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第8-11页。
[4]刘凤娟:《基于信息技术的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途径探究》,《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91-94页。
[5]肖钠:《教育信息生态化分析及其构建研究》,《图书馆学刊》2011年第6期,第4-6页,第14页。
[6]赵晓翠:《生态学视角下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研究》,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4。
[7]刘凤娟:《大数据的教育应用研究综述》,《现代教育技术》2014年第8期,第13-19页。
[8]陈海洋:《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生态失衡》,《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第10期,第23-25页。
金融生态论文范文4
一、金融生态的理论发展
(一)、生态系统学
按照生态学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仿生,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物理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泰斯勒认为生态系统是指生物有机体及周围一切空间和所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有机体的环境共同组成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协调,共同形成的具有统一功能的系统。
自然界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但各类系统基本上有两部分组成,即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或叫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其中生物群落是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物理环境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条件。所以生态系统是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物理环境体系构成。
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是相互影响和彼此依存的动态关系。这种动态平衡是在生物体演进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样的生态系统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就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所以不同的生态系统就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而生态系统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相互维持与制约,循环往复,并进行自我修复,具有自我修复和完善的功能。
(二)、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从经济学和生态学的结合上,围绕着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生态经济结构、功能、规律、平衡、生产力及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的宏观管理和数学模型等内容,旨在促使社会经济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美国海洋学家莱切尔卡逊在1962年首次真正结合经济社会问题开展生态学研究。几年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正式提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他认为生态系统是稳定的,经济系统是增长的,生态系统供给的稳定性和经济系统的渴求增长性之间的矛盾必须要经过协调才能更好的发展。
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生态经济基本理论、生态经济区划、规划与优化模型、生态经济史。这些研究内容就主要包括了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三)、金融发展理论
1、金融发展理论的概念
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系,即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
格利和E.S.肖分别发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两篇论文,从而揭开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他们相信金融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指出,金融理论的职责在于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确立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体系,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罗纳德·麦金农和E.S.肖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认为适当的金融改革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使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是金融发展理论的行程。金融约束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以达到既防止金融压抑的危害又能促使银行主动规避风险的目的,进入新金融发展理论研究。金融政策包括对存贷款利率的控制、市场准入的限制,甚至对直接竞争加以管制,以影响租金在生产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分配,并通过租金机会的创造,调动金融企业、生产企业和居民等各个部门的生产、投资和储蓄的积极性。政府在此可以发挥积极作用,采取一定的政策为银行体系创造条件鼓励其积极开拓新的市场进行储蓄动员,从而促进金融深化。
二、金融生态的内涵
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构造原理以及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演化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可以把金融生态系统理解为金融主体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共同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金融主体,既包括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即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这些直接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主体,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也包括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者,主要是指接受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个人、企业、机构和政府,还包括那些保证金融交易得以顺利进行那的第三方,如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金融咨询评估机构等,也包括以制定政策,确定规范,进行调控和实施监管为职能,从而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行,同时也直接影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供应之种类、规模、价格、质量、范围等的金融决策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
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部门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
徐诺金认为金融生态,又可称为金融生态体系,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在这个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也是相互依存和彼此影响的。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主体得以生存的活动空间,它决定着金融主体的生存条件、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金融主体则以主动及被动的方式接受金融生态环境与制造其生态环境。(作者单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校级课题一般项目《贵州省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金融生态论文范文5
论文参考文献的撰写是为了保护文献作者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也是为了不让人误会是剽窃盗取他人的研究成果,是具有法律效益的。以下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会计舞弊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会计舞弊论文参考文献:
[1]陈孝新.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识别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5(13).
[2]冯高飞.由财务欺诈引发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5(5).
[3]李晓梅.盈余管理问题初探[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6).
[4]葛家澍,耿金岭.企业财务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中华会计网.新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孙建军.企业重大会计舞弊与审计对策[J].陕西审计,2004(01):156-162.
会计舞弊论文参考文献:
[1]黄宏.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2,18:121-123.
[2]郭威威.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动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以万福生科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5,11:152-156.
[3]高金花.财务报表的舞弊行为特征及预警信号分析[J].时代金融,2015,18:157-158+165.
[4]叶淑林.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04:75-80.
[5]贺京同,汪丁丁实验方法:经济学家入门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李雪峰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会计舞弊行为分析[J]财会研究,2009,(20):27-28
[7]陈艳,田文静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会计舞弊行为研究[J]会计师,2011,(6):4-9
[8]蔡赟论财务造假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J]经济师,2010,(1):194-195
[9]陈艳,刘欣远前景理论的职务舞弊行为决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3):9-17
会计舞弊论文参考文献:
[1]黄新建,吴江。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研究——基于我国ST公司的经验证据[J],生态经济,2007(1):78-82
[2]周继军,张旺峰。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管理者舞弊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软科学,2011(8):141-154
[3]刘明辉,韩小芳。财务舞弊公司董事会变更及其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Logit模型的研究,会计研究[J],2011(03):81-88
[4]洪荭,胡华夏,郭春飞。基于GONE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研究[J],会计研究,2012(08):84-90
金融生态论文范文6
【参考文献】
[1]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郑长德.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5]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对发展经济学的反思[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7
参考文献
[1]王缉慈.我国制造业集群分布现状及其发展特征.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6):29-33.
[2]魏守华,邵东涛.论中小企业集群的区域营销.商业研究,2002:113-115.
[3]宋医生.中国农业生产专业区发展的分类研究[J].台北农业探索,2004,(l).
[4]刘春玲.我国农业发展的对策[J].创业技术2005,(6).
[5]梁海燕.农村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地方政府的作用[J].农村经济.2005,(6).
[6]刘厚良,全勇.上海金融产业发展的钻石理论分析[J]城市管理,2003(6):9-11.
[7]刘颖琦,吕文栋,李海升。钻石理论的演变及其应用[J].中国软科学,2(X)3(10):138-l44.
[8].高峰,介秀华.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6):12-16.
[9].高峰,朱景丽,王学真.基于垂直供应链的农业产业集群竞合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467.
[10].高文岩,孟宪忠.论新形势下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6(2):340-342.
[11].龚学琴,张洪吉,农业产业集群最新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08(18):124-125.
[12]丰立祥.区域生态产业链的形成与优化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13]尹慧军.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14]王建国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
[15]李建平。岳正华提升我国农业市场竞争优势分析——基于钻石波特理论的启示[J]财贸经济2004(5)
[16]张建华.产业集群识别标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6)
[17]李广志.产业集群识别与选择分析[J].人物地理2006(6)
[18]宋东亚,韩国巨.农业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建业[J].现代科技,2006(5):80-81.
[19]杜大海.宝坻区发展立体种养-实现社会、经济双赢.华北日报,2011-11-10.
[20]王大郅.东北郊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1]王昭君,赵破晓.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构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72-74
[22]肖兴志,张嫚.产业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3]李天成.农业产业集群识别及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论坛.2014.8.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