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学生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专学生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专学生管理

中专学生管理范文1

开展以“讲文明、讲卫生、讲节能,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为主题的“三讲一创”活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中专学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形成文明习惯为目标,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共同创建文明和谐新校园的新举措;是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风气、形成良好习惯的新形式;是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讲文明、处处讲卫生、事事讲节能,为争创文明和谐校园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素质、净化校园环境的新手段。我们把“三讲一创”活动的开展与班级千分赛的量化考核结合起来,把班级千分赛与文明班级的评比结合起来,把文明班级的评比与班主任的评优结合起来。加大检查评比的力度,通过检查评比,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对屡教不改的违纪学生进行重点监管、重点教育,对严重违纪学生进行严肃处理,与家长签订共同育人协议,共同教育和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二)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生心理疏导,建立长效的学生信息交流反馈制度

一是以中专学校德育教研室为依托,研究学生思想动态和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展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二是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热线,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排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健康阳光成长;三是健全班主任、学生会每周例会制,建立班级QQ群,及时掌握班级和学生动态,反馈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建立学生座谈会、交流会和网上交流制度,定期对学生管理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与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让学生及家长及时了解中专学校管理目标和举措,响应配合学校的号召,形成学生自愿接受中专学校管理,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对班主任的选拔和培训。把热心班主任工作、有管理班级能力

的教师选进班主任队伍。加强对新班主任的岗前培训,拟定培训内容,形成班级管理规范,使班主任有章可循,以制度管人管事。增强班主任的职责意识和敬业精神,培养一批爱岗敬业、善于工作的家长型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二是加强对班主任的考核和奖惩。以班级千分赛活动开展为基础,增加班主任值班和关键事及关键时刻的考评考核,奖优罚劣,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学生会干部的选拔培养机制

学生干部队伍是学生管理的主力军,也是形成良好的学风、作风、管风的中坚力量。一是加强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学生干部实行班级推选和班主任推荐相结合,把学习成绩好、热心为学生服务、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同学推选出来;对于学生会主席和各部部长,由学生科团委组织从全校优秀学生干部中筛选,采取竞岗演讲和实际锻炼的办法初步拟定候选人,通过学代会选举产生。二是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和培养。由学生科团委拟定培养计划,通过学生会例会、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和业余党校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提高学生干部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先进带头作用。

(五)加强学生公寓管理,实施寝室长负责制

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中专学校安全管理的重点部位。一是加强对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值班人员在值勤查勤时及时排查电线乱接、吸烟等安全隐患,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送相关科室处理。二是加强学生公寓物品配置的管理。健全寝室物品登记制度,规范寝室物品管理。三是实行寝室长制。根据寝室情况配备寝室长,对寝室人员登记造册,由寝室长负责安排寝室的日常卫生打扫和安全管理工作。四是配备专职人员对公寓进行管理。

(六)建立长效的学生素质拓展和文娱活动开展机制,丰富学生生活

中专学生管理范文2

关键词:人才培养;中专学生;学生管理;入学教育;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52-01

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近年来,部分职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下降、存在一些心理障碍,有的行为习惯较差,出现吸烟、早恋等现象。中专生正处在人生叛逆期,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因此荒废学业,荒废青春。如何管理好中专生,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早日成才,是摆在每一个中专老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一、要珍爱每一位中专学生,把学生思想工作放在首位

教师要想真正实现中专学生的有效管理,就必须珍爱每一位学生,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放在首位。爱学生,就是要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有的中专生来自贫困家庭,有的中专生来自“留守家庭”,有的中专生来自离异家庭,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爱,更需要帮助。学生在学校犯错误在所难免,这时,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既要严厉批评,又要去包容。要多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想一想,本着理解的原则,摸清其犯错误的原因和动机。平时,可以采用通电话、家访、谈心等形式,更深层次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背景、家庭教育背景、成长经历等等,为思想转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充分与学生接触,与学生交朋友,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真心地为学生的进步而高兴,为学生的不幸遭遇而难过,为学生的过错而痛心,为学生的不上进而生气。每一粒种子都会发芽,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充满信心,相信他们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二、持之以恒,抓好入学教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说明良好开始的重要性。因此,开学之初,应把搞好入学教育作为学生管理的第一要事来抓。首先,新生入学时,教师要每天与学生一起军训,陪伴学生,听其言,观其行,观察其上课、下课及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并且与他们倾心交流,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材料。在交流与沟通中增强信任,在信任中加深了解,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有的中专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如说脏话、吸烟、迟到、旷课、上课接电话、上网打游戏。因此,学校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榜样。比如,上课提前到教室;课后跟学生一起劳动;不在教学区抽烟;对学生讲话轻言细语,不厌其烦,尽量多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三、抓好职校学生会干部建设

在中专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会干部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但遗憾的是,有的中专学校并未注重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学生会干部的一言一行,对周围同学的影响很大,因此,学生会干部的选拔至关重要。教师要保证把那些素质高、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学生放到重要位置,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教师要通过学生会干部及时了解学生的看法和建议,把握学生的脉搏,不断改进管理方法;要多找学生会干部谈心,交流工作,激励学生会干部更好地工作,高标准地完成学校及专业部交给的各项任务,做个让领导放心的好干部。

四、培养中专学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提高中专学生的管理质量,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予以重视,让学生逐渐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知识,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教师要结合各方面实例,讲述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只有让学生热爱本专业,学生才能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次,注重培养学习兴趣。有些中专学生除了功课学习差些之外,实际能力并不差。他们当中,有的创新能力较强,有的组织能力较强,有的擅长文体活动,有的善于社会交往,有的操作能力较强。用之得当,就能发挥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教师要根据其特点,利用他们的特长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向上。这就需要教师有爱心,有耐心,更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点燃学生心中的理想明灯。

五、结束语

除了珍爱每一位学生,把学生思想工作放在首位;持之以恒,抓好入学教育;抓好学生会干部建设;培养学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需要采取更多有效措施不断加强中专生的管理。中专生的管理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中专生的管理虽然很难,但是教育好、管理好、关心和爱护好每一个学生,是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把握好尺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树立现代职教理念,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定能教育好学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强胜.人本管理理念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19).

[2]王茹.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及对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01).

中专学生管理范文3

    论文摘要:对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一方面,阐释计算机基础教学自身所具备的学科特点;另一方面,针对现存的一些教学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关系,将学生管理纳入教学改革的视野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早在几年前,计算机就与英语和驾驶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三大技能,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职场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软件应用及简单的程序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始终很难得到提高,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所致,更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学生管理方面缺乏更为科学化、系统化的经验体系,本文试图在这两方面进行简单论述,最终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科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1.实践重于理论,教学中二者脱节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部分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始终是分为理论讲解和上机操作两部分。而在学期考核时往往只将上机操作作为最终课程评估的方式,这就难免让学生产生重操作而轻理论的错误认识,很多在理论课上学的知识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逐渐淡忘。 

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在课程设置上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明确地划分为理论课和操作课两部分,教学效果往往低于预期,学生也就很难将实际的应用问题转变成自身的技能。 

2.教材更新速度慢,与学科发展不同步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当时主要应用于军事国防领域,不到一个世纪,微型计算机已经在家庭中普及,这样快速的发展,是其他许多学科无法望其项背的。 

然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并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速度,很多知识随着技术的改进而变得陈旧,这也就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跟进,学生就很可能被教材的权威性所误导。 

3.计算机等级考试致使教学出现应试性 

在很多学校,学生英语等级考试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成为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为了拿到证书而不是真正掌握技能。与此同时,计算机等级考试分为省级和国家级两部分,一般的省部级院校会要求学生通过省级计算机通一考试,文科要求通过省一级,而理科的要求相对较高为省二级。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就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会选择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 

问题在于,所有的考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往往会使用题海战术,但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高速的发展性,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很多学生通过了考试,而实际操作能力却往往不容乐观。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管理 

在学校公共课的设置上,始终存在几种不同的声音,学校及相关领导部门始终认为公共课的设置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是必要的,而学生往往会认为,我所学的专业很少会用到公共课上学习的知识,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能够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建立在强制性的基础上。而计算机教学这一课程设置的初衷越来越难实现,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在学生管理上进行适当的改变。 

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的几个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高校教学体制上所存在的顽疾,但如果从学生管理角度进行思考,其中的很多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1.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消化知识 

由于学校计算机硬件设施资源有限,不可能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有机会上机练习,而课时数的限制又要求理论课是不能偏废的,因此教师可以在理论课之后为学生布置少量的课外作业。例如office操作与简单的编程都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而知识的连贯性又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温习。 

2.加强教师的一对一教学 

当前的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往往充当一个讲解员的角色,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并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发挥。 

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走下讲台,积极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疑惑与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更扎实的掌握新知识。 

3.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保护教学设施 

毋庸赘言,计算机硬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一旦硬件受到损坏,不仅影响实际的教学工作,还会给学校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在上机操作的课堂上,应该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号入座,并对自己所使用的机器的健康状况负责。一旦出现损坏,则按价赔偿。这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是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三、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软件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实际教学中保证技能与知识的传授,还要及时发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和改善。毕竟,教与学是两个严密结合的整体,哪一方面都不能偏废,只有把学生当做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主题,尊重教育学规律,才能用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审视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加理性的对待计算机基础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辉.e-learning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践.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9). 

中专学生管理范文4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数控技术已成为机械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技术。现代加工技术都是建立在数控技术之上,所以数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根本上决定着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数控机床的熟练操作、工艺编程、维修维护、安全调试及车间生产与技术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目前推行“2+1”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参加“工学交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对于实习生的管理,需采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的模式进行,这样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做好实习生的管理工作,为数控相关企业行业输送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工学交替呈现出实习过程有组织化、实习场所专设化、实习内容项目化的发展趋势。使职业院校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初步角色转换,是顶岗实习活动一贯的内在要求。

我校数控专业强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工学交替期间,实习学生要在一个月的时间适应工作环境,熟练工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实现初步的角色转换。

工学交替期间学生角色转变中的问题

在实习中,角色转变中的问题更多地集中在学生管理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实习认识上的偏差。顶岗实习的目的不明确,对顶岗实习的效果有怀疑,以致影响到工作情绪。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实习,学生和家长都觉得学生年纪还小,不适合到工厂去。

二是工作角色模糊。学生对工作的权限和工作流程不清楚,协作意识差,引发协作失调。

三是对工作规定意识淡漠。学生在工作场所行为举止随意,容易引起工作秩序混乱。我校数控班的两位同学在数控厂房实习时哄闹,扰乱了工厂秩序,差点出事故。后来在学校的教育下,两人做了较深刻的自我检查,在每人被罚款200元的前提下,才得以继续实习。

四是主动性和责任感不强。学生工作中不能集中精力,低级失误比较常见等。在工作中出现费件,增加生产成本,也使师傅的奖金受影响,容易激发学生和师傅之间的矛盾。

五是学生对企业的期望值过高。见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心理落差过大,且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劳动强度。

以上问题实质是青年学生心理和行为表现与实习管理环境的冲突。由此可见,做好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管理工作是使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实现角色转换的关键一环。

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分析

1.依赖性强

现今的学生从读书第一天起,都一直被关注、被设计,真正能自己作决定的机会很少。同时,今天的学生入学前生活环境宽松,生活条件优越,在日常生活中也习惯于依靠父母。工作场所的杂务不善于主动去做,遇到问题不愿意动脑,责任意识弱,依赖性强。这就导致学生办理简单工作习惯听从,从事复杂工作容易畏难。如我校数控1010班实习场地在郊区,学生全部住在厂里。实习初期宿舍杂乱无章,学生晚上打牌玩游戏到深夜,影响了其他工友的休息,被投诉很多次,遭到厂家的多次批评教育。后经过厂家与学校反复教育,这些现象基本杜绝。

2.个性突出

由于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一般在家庭内受到的重视程度很高,加上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在行为上表现出很强的个性色彩。个性引导得好可以成为争取进步和荣誉的动力,但在遭遇矛盾或一时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往往容易演变为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甚至集体的得失。个性突出还表现为喜欢把不良的行为习惯当成个性标签以引人注目。在1010班实习的第一天晚上,个别学生就因为琐事发生打架事件,被打的学生情绪失控,在深夜打电话请家长到厂接自己回家被拒绝后,一度冲到川流不息的马路上,险些酿成重大事故。后来学校派专业部长及班主任及时进厂了解情况,做学生思想工作,并对个别学生做出从厂家开除的决定,整个班的实习才得以继续。

3.耐受度低

成长的环境决定了很多学生从小就没有从事过大强度的劳动,经历的缺乏导致学生在心理和体力上耐受度很低。表现为工作的时间稍长时很容易表现出烦躁情绪;在劳动强度大的岗位上实习的学生时不时要找角落休息;对环境、气温的变化反应强烈。在实习过程中变得懒散,偷懒现象比较严重。数控学生实习第二天,厂家就反映学生成群结队上厕所一上就是半个小时,师傅们称之为“滑水”。为此,厂方人事部门和校方就业办与数控部联手,召开全体实习生会议,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其成长。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一般都能适应本职工作的劳动强度。这说明,经过教育与锻炼,实习学生的耐受度是不难提高的。

4.情绪化较常见

实习学生在工作中所做出的决定或所做出的行为都容易受当时的情绪影响,这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加之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不懂交流技巧,或不善言辞表达,容易将情绪带到实习场所,这些都加大了实习学生管理的难度。实习工厂的师傅大都也是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中专毕业生,学生极端的情绪化容易和和师傅发生冲突,给实习带来更多的困难。这也是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的问题。

把握实习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是循序渐进加强实习学生管理,促进学生角色转换的前提和依据。

加强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管理,促进学生角色转换

1.注重培训和准备工作

培训既是实习管理的起点,也是学生角色转换的起点。数控操作每一项工作都要求人员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做好安全保护工作。需要实习学生既要对工作内容有总体的把握,又要做好细节。学生参加实习的时间较短,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实习目的,就更加需要系统的岗前培训。前期准备包括在校的数控车操作实习考证,在厂家的跟班学习等工作或安排。贯穿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组织学生对将要从事的工作进行预想,并最终在工作中去验证预想。

2.强化机会教育和跟踪指导

经验表明,在组织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工作中的点滴机会教育,恰恰就是塑造学生职业素养、促进角色转换的最好办法。实习规章制度是公开和明确的,每个人都明白它,但违反的仍大有人在。因为规定本身是死的,对人产生不了深层次的触动,但经过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规定背后的思想和观点被细致生动地解读,很容易转变成接受者的观念,机会教育比规章制度、工作标准更能触动学生的思想。

在上文中两位学生在数控厂房实习时哄闹之后,班主任及企业的人事处长及时介入,学生很快就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自觉地写检查,向车间主任师傅道歉,请求原谅。被罚款后也丝毫没有怨言,反而自我批评,并且从心底里感谢学校和厂人事处的教育。指导师傅的示范作用也是机会教育效果的源泉,曾经有学生数控操作不合格,指导老师亲身示范,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动作能够做到快、干、净。通过一件简单的小器件的加工给学生建立起工作标准和工作方法的初步概念,能够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指导,是有组织实习的一大优势。事实上,学生参与实习的内在动力是不足的,除去最初阶段对工作的新鲜感,实习学生中容易产生懈怠和懒散,对于出现的问题,往往需要跟踪指导和一对一纠正,学生才能对问题留下一点印象。

3.创新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

中专学生管理范文5

摘 要:班级管理中,“学困生”的产生与师资条件密切相关,更与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学习状态有直接的关系。一个班级中,如果班主任能够把“学困生”进行合理转化,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班级管理;班主任

班级管理中,“学困生”的产生与师资条件密切相关,更与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学习状态有直接的关系。一个班级中,如果班主任能够把“学困生”进行合理转化,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身智力条件有限。一般来说,每个班都有极少数让人头疼的学困生,学什么都觉得困难,基本的作业都完成不了。他们从小学一年级一入学时就觉得学习吃力,难以适应普通的教学模式。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成为彻底的学困生。

2.自身智力条件正常,但学习的方法有问题。学生比如我的一名W生小巴,学习成绩非常差,全班四十五名同学,他是第四十三名,语数英三科加起来没有100分。就是这么一名“学困生”,第一次化学考试竟然得了68分。阅卷老师以为他是抄袭来的,就给他打了个零分。试卷发到他手里以后,他拿着试卷来问我:“老师,我的试卷对了很多,怎么是零分呢?”我当时就想:“不会真是他自己考的吧?是不是我们的做法太武断了?”为了验证我的猜想,我就对他说可能老师阅卷的时候走神了,然后把分数改成了68分。往后上课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提问他,结果真如我所料,他果然是真的能听懂、会做题。像这样的同学就是自身素质并不差,只是在学习的某个过程中跟不上而掉了队,成为学困生。一旦碰到他感兴趣的老师或者学科,他就会一鸣惊人。

3.家庭突发原因造成的学困生。在一些较为特殊的家庭当中,比如说离异、家暴情况、意外事故丧失亲人、父母关系紧张等等,这样的家庭情况,较易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下降,逐渐沦为学

困生。

4.老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存在问题。许多学生经常说“某老师讲的什么都听不懂”“某老师上课的时候班里乱死了”等等,这些问题不是学生自己所能决定的,却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发展。上课时学生听不懂、或者听不清、不想听,慢慢地就对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问题越积越多,就会越没有自信,慢慢就成了学困生。

5.班主任老师管理不到位。许多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管理班级往往比较粗暴简单,遇到问题恨不得一下子就解决好,但是这样往往起了反作用。

以上就是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们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不可能阻止这种现象,但我们可以尽量避免。

二、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困生”改个名。“学困生”是一顶很伤自尊的帽子,一旦戴上了就很难再摘下来。所以我们尽量不要给孩子戴上。他们大多只是一时功课落下了,只要信心还在,就还有挽救的希望。我们不妨称他们为“有潜质的学生”,这样既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又让师生之间保留了一份信任。

2.提高对学困生的期望值。正如前文提到的小巴同学,基础非常差,可他在我的课堂上表现得非常优秀,说明他是有能力的,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学优生”。在年级组开会的时候,我与几名任课老师进行了交流,老师们普遍反映他只是成绩差点,在干值日、做手工等其他班级活动中非常积极认真,并且做事情非常有条理。几名老师达成了一致意见“这个孩子还有救,得拉他一把”。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我们都有意地多提问他,多给他表达的机会,一段时间后,小巴的成绩有了极大的飞跃。

3.积极地对“问题家长”进行引导。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长会、家校交流群、电话、短信等多种沟通渠道与家长交流,发现他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误区,及时调整家庭关系,创设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4.加强对一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业务培训。通常老师们的专业技术能力都是可以胜任教学任务的,问题往往出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听不懂”“听不见”往往都是课堂秩序差,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一个班级成绩的好坏受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管理水平的影响,所以加强对老师班级管理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5.尽量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传染”。要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多沟通、多观察,“防患于未然”,积极为学生创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

学困生的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情况可能不是我们能解决的,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希望。作为一名老师,我始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我愿意把自己的热情和爱化作一缕阳光,不断提高自己人格的魅力,丰盈自己生命的底色,为孩子们成长提供甘甜的雨露和肥沃的土壤,使每一粒种子都能充满勃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中专学生管理范文6

关键词:激励理论;学生干部管理;高职高专

高职高专学生干部是高职高专学生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职高专各项学生工作得以落实的组织者、执行者和协调者。将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运用到高职高专学生干部管理中,既能提高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和水平,又能发挥好学生干部在学校党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综治维稳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内涵及主要类型

1.1激励理论的含义

激励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指激发、鼓励,通过某些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推动并引导其行为朝预订目标努力的过程。在心理学中,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需要或动机,从而引导、加强和维持行为的活动过程。人的一切行动都是某种激励引起的,激励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为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是由动机推动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类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和加强的作用。

1.2激励理论的类型

(1)内容型激励理论。它主张从人的需要出发,以激励的原因以及起激励作用的因素为研究对象。其中,著名的有奥尔德弗的ERG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2)过程型激励理论。它主要研究“激励是怎样产生的”问题,解释人的行为是怎样被激发、引导、维持和阻止的,找出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选择正确的激励方法。这类理论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以及亚当斯的公平理论。(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它是研究如何巩固和发展人的积极行为,如何改造和转变人的消极行为,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的一类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归因理论、强化理论以及挫折理论。

2高职高专学生干部的重要性

2.1桥梁和纽带作用

学生干部具有学生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他们一方面可以将学校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又可以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因此,学生干部在学校与学生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2.2助手作用

高职高专学生干部主要包括校、院(系)级的党团学生干部、学生联合会干部、青年志愿者干部、学生宿舍管理干部以及班级层面的班级两委干部等,他们广泛分布在学校的党、团、学等部门,主要承担各部门和部门教师安排布置的工作任务,因此,他们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承担着重要的助手作用。

2.3主力军作用

高职高专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简称“三自”)能力,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的组织领导可以实现“自我管理”,学生干部的榜样和模范引领作用可以实现“自我教育”,学生干部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可以实现“自我服务”,因此,学生干部是高职高专学生实现“三自”教育的主力军。

2.4中坚力量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高专实施“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干部在其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既能在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使得组织协调能力得到历练,又能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使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这使得他们同时具备了活动组织实施者和活动对象的双重身份,因此,他们是校园文化活动推广的中坚力量。

3高职高专学生干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少部分学生干部的动机偏于功利性

大多数学生都是本着奉献学校、服务师生、锻炼自我的宗旨选择竞聘担任学生干部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思想、家庭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为了能在学校期间获得各类评优评先荣誉、入党以及增加就业砝码而选择竞聘担任学生干部的,因此,这部分学生干部带有着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功利主义色彩较浓。

3.2综合素质高低不一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一是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高职高专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总体较其他本科院校低,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成绩也相对较低;二是高职高专学生部分来自于经济教育较为发达的省份地区,部分来自于经济教育都较为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学生从小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综合素质也高低不一。上述两方面的原因使高职高专学生干部综合素质呈现出高低不一的特点。

3.3学生干部选拔形式较为单一

当前,高职高专学生干部的选拔形式大多有两种,一种是由学生干部所在学生组织的管理指导机构(如团委、学工处、宣传部等)直接任命产生;另一种则是由学生干部所在学生组织的全体学生干部竞聘投票选举,报上级管理部门批准产生。这类学生干部的选拔方式相对缺乏科学合理性,很难对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考察。

3.4重使用、轻培养情况较为严重

当前,高职高专大多采用“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在企业实习1年,因此,当学生从报名参加竞聘学生干部开始到离校进岗实习只有不到1年半的任职时间,这必然导致学生干部管理部门在没有对学生干部进行长时间系统性培养的基础上就直接使用学生干部,而造成“拔苗助长”现象,进而造成重使用、轻培养的情况。

3.5对学生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学生干部作为学校和教师的得力助手,其主要是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完成学校和教师安排的工作事务,因此,他们平时付出的相对较多。虽然很多高职高专在学校和院(系)级层面都设置了各种评优评先奖项,且在同等条件下,还对学生干部给予适当倾斜,但这对学生干部这一特殊群体的激励还不够,各种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干部难以一直保持最初在工作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易使他们产生“职业倦怠”情绪。

4管理学激励理论在高职高专学生干部管理中的运用

4.1成长激励法

学生干部管理部门对学生干部各方面的情况应尽可能地了解,多为学生干部创造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顺应学生干部自我实现的愿望,帮助学生干部解决其存在的组织协调能力不足、语言沟通能力较差等方面的不足,通过组织开展演讲比赛、方案策划书写比赛、文艺晚会、歌唱比赛等活动为学生干部提供各种长见识、增才智的机会,使之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和进步,切实培养和强化学生干部对开展学生工作的自信心。

4.2关怀激励法

学生干部管理部门应对学生干部在学业情况、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能力上的长处与不足等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的掌握,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努力成为学生干部的知心人和贴心人,经常给予关心和必要的帮助,这会使本就在外求学的学生干部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尊重、关心和关怀,切实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3奖惩激励法

学生干部具有较强的荣誉感,学生干部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奖励方式,通过公开表扬、授予各类荣誉称号、发放奖状、发放奖品等方式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干部进行奖励,以使他们的进取心、责任心、事业心得到加强;同时,也要对表现不好的学生干部采取以批评教育为主,训斥、撤职为辅的方式,对表现较差的学生干部进行单独谈话和批评教育,使其能认识到作中的不足,改正缺点,逐步完善自我,

4.4竞争激励法

学生干部管理部门要优化学生干部选拔方式,要结合工作实际并合理采用竞争激励机制,一是可以通过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学生干部岗位公开竞聘的方式,积极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竞聘的积极性,以让优秀的学生干部脱颖而出;二是可以通过组织任命的方式,将工作业绩突出且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干部提拔到更高级更重要的工作岗位,通过提拔,对现有的学生干部更是一种激励;三是可以借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考的方式,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笔试、综合面试、试用等环节,竞争选拔优秀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

4.5榜样激励法

学生干部管理部门应当在学生干部群体中,选择一批政治索质高、学习成绩好、综合能力强、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干部的先进事迹进行深入的挖掘、提炼和宣传,用先进模范典型的先进事迹影响、感染、激励广大学生干部学习先进,从而激发广大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对学生干部的激励是一项长期、持续、复杂的管理工作,只有结合高职高专实际,通过把管理学中科学合理的激励理论和激励机制与高职高专学生干部的特点相结合,才能持续有效地激发学生干部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工作和学校整体管理工作水平。

作者:雷先辉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雷先辉.高职高专学生干部培养与管理浅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5,28(2):127-128.

[2]方芳,郭振宇.激励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管理方法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院(自然科学版),2015,31(13):253-255.

[3]张海亮.高校学生干部管理的综合激励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4(4):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