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林地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林地调查报告

林地调查报告范文1

一、我省宜林地拍卖与治理的现状

宜林地主要指适宜植树造林的荒山、荒地、荒滩,宜林地拍卖是指宜林地所有者将自己所有的宜林地使用权以拍卖的形式转让给他人,取得一定出让金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承包经营形式。通过宜林地拍卖把土地资源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开发治理宜林地资源的积极性。

早在 80年代,针对林业“三定”以来,群众承包的责任山长期得不到治理的问题,有些地方就将集体的宜林荒山、荒地和荒滩(当时称“三荒”)承包或无偿分配给农民群众开发治理。但由于群众存有怕政策变等心理,开发治理成效不大。90年代以来,全省各地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把拍卖“三荒”作为扩大我省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1990年省政府《关于动员全省社会力量加快发展林业的决定》规定:对林业“三定”后在荒山、荒滩、荒地上营造的中幼龄林,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可以活立木为载体,实行营林劳动、管理、科技、资金投入的有偿转让,或称“买卖青山”。1994年省林业厅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拍卖宜林“三荒”工作的意见》,对我省宜林“三荒”范围、拍卖的程序、拍卖价格的确定、拍卖年限及保持林业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规范。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拍卖“三荒”的优惠政策措施。全省出现了宜林地拍卖治理的,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拍卖荒山、荒丘、荒滩、荒地520万亩,共有78533户,366家企事业单位和团体购买了宜林地,其中已有60%得到了初步治理开发。

总结各地宜林地拍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户公开竞争拍卖。对交通方便、立地条件较好,治理难度较小的宜林地,单户有能力治理的,采用单户公开竞争招标拍卖。

2、联户购买,股份开发。对宜林地面积较大,分布

相对集中,一家 一户难以治理的,由农民群众通过联户购买,股份开发,按股分红。入股的方式包括: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投劳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入股的股东包括农户、个体户、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

3、均分到户,拍卖治理。有些地区,为了避免在治理见效后出现“红眼病”,将宜林地按立地条件合理搭配,平均划分到户,由各户向集体交纳宜林地使用费或按收益分成。这种方式在迁西县围山转治理中普遍存在,由于围山转多种植板栗等经济林木,效益较高,这种方式较受欢迎。

4、改包为卖。为了维持以前形成的承包关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进一步强化承包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经双方协商,修改承包合同,合理作价,一次性卖给原承包者。对承包后逾期未治理或治理效果较差的,集体收回,统一作价,公开招标拍卖。

5、面向社会跨地区跨行业拍卖。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366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购买了宜林地。目前,参与跨行业购买宜林地的主要有:城镇下岗职工、城市个体工商户、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等。团体主要有:厂矿企业、政府机关、宾馆饭店等,其购买的目的主要作为本单位的生产开发基地或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投资达200万元以上。

目前,农村宜林地的开发项目主要是发展林果业、养殖、旅游业、建立工业原料基地。

二、我省宜林地拍卖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一)主要做法

总结我省宜林地拍卖工作,主要做法是:

1、强化组织领导 积极稳妥推进

经过近几年来的宣传发动,各地对宜林地拍卖工作较为重视,多数地区把这项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在调查的县(市)发现,多数县的县委、县政府都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挂帅,林业、水利、土地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宜林地拍卖领导小组,有关乡村建立了拍卖组织,精心组织拍卖工作。曲周县成立了由主管副书记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农工部、土地局、林业局、开发办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乡(镇)、村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具体负责林地使用权拍卖工作的组织。

2、规范拍卖程序 保证公正公开

在宜林地使用权拍卖过程中,各地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订拍卖方案。在拍卖前对宜林地进行摸底调查,统一规划。制订拍卖方案,交群众代表讨论,报乡和县有关部门审查。二是合理确定宜林地标底,公开竞争拍卖。由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参加组成评估小组,根据宜林地的不同类型、立地条件合理确定标底,张榜公布,公开竞争招标。三是签订合同,进行公证。一般作法包括:统一制作合同样本,规范合同内容,包括四至界限、承包期、治理标准和时间,双方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等内容。合同签订后,进行司法公证,并报有关部门备案。土地和林业部门要及时确权发证。四是搞好拍卖金管理。多数地区的宜林地拍卖金管理较为规范,主要作法是村有乡管或村有村管,拍卖金主要用于宜林地治理和改善农村的社会公益事业。有的县将宜林地拍卖金 纳入村有乡管范畴,能够用活用好。

3、合理确定宜林地拍卖的范围、面积、期限、价格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宜林地的范围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宜林地主要包括:荒山(约占全省宜林地面积的90%以上)、荒地、荒滩。有些地区对限制拍卖的宜林地也做了规定;宜林地的拍卖期限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地如迁西的围山转、平原地区的路、渠、废耕地拍卖期为30年以下,立地条件一般的宜林地拍卖期为30-—50年,立地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地一般确定为50-—70年;拍卖面积根据本地宜林地资源存量、购买者的治理能力,宜林地的分布特点及村民的意愿由村委会研究决定,一般控制在10--100亩,购买1000亩以上的大户主要分布在承德市。关于拍卖价格的确定,一般由村委会组织有关人员,根据宜林地的立地条件等级、交通条件等确定底价。目前,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建立宜林地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相对而言,迁西县的做法较为规范,对一般宜林地,由村集体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考察,根据治理难易程度、适合栽植的树种、预期效益及群众认可程度等情况确定价格;对拍卖的围山转,由村委会委托县农经部门集体资产评估事务所,根据面积、株数、树势及效益等情况,进行资产评估。拍卖“三荒”和围山转须一次交清拍卖金,并逐年按每亩不低于50元交纳资源使用费。均包到户的围山转,逐年按每亩50-—80元交纳资源使用费,竞争承包的,实行逐年缴纳承包费(含资源使用费)。

4、不断完善宜林地拍卖政策

为促进宜林地开发治理,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台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如围场、滦平、曲周、玉田、唐县、迁西、元氏、赞皇等县都出台了关于加速开发治理宜林荒山、荒地的政策性意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允许宜林地购买者依法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允许继承、转让、租赁、抵押;(2)延长宜林地拍卖使用期限,由原来的30年延长到50年,最长的为70-—100年。(3)购买宜林地可以分期付款;可以

在拍卖后产生效益前的3-—5年内,免收土地使用费或承包费;可以,依法适当减免农林特产税、土地管理费、耕地占有税、乡村提留等。(4)宜林地拍卖金主要用于宜林地开发的基础或配套设施建设,如在宜林地开发区修路、引水、架电等。(5)各类林业工程项目投资、小流域治理或经济沟建设补助费可直接投资到宜林地购买户。(6)坚持谁购买、谁治理、谁受益;鼓励下岗职工开发治理宜林地的。

(二)存在问题

我省宜林地拍卖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宜林地开发治理工作进展不平衡。目前全省宜林地面积仍有3000万亩,主要分布在山区。尽管我省在拍卖宜林地,促进开发治理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多数地区在治理宜林地上还没有突破,特别是有些山区县,大面积宜林地长期得不到开发治理,难以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

二是拍卖行为不规范。有些地方存在仗权拍卖现象,拍卖缺少透明度;有的地方拍卖宜林地没有整体方案,没有统一规划和长远打算,拍卖的程序和手续不健全,有的拍卖后没有签订拍卖合同,有的虽然有合同,但合同容很不完善。

三是宜林地资源的价格评估不科学,评估结果不合法。宜林地拍卖价格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每亩仅1元。有些地区拍卖合同不合理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形成新的分配不公;有些地方拍卖金管理不善,资金不能及时收回,或收回后管理混乱,没有建立起会计和审计监督机制;有的村干部将宜林地拍卖作为自己以权谋私,发财致富的捷径。

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仍不健全。群众治理宜林地缺乏技术指导和服务;用于宜林地开发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在群众投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扶持或贷款从而限制了宜林地开发治理的进度;宜林地产品销路问题没解决,影响 了开发的资金周转。特别是资金、劳力、资源、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问题。仍是制约宜林地开发的主要问题之一。

五是宜林地开发后的土地流转机制没有建立,造成农民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治理之后,短期内难以见到收益,从而给治理者造成新的“经济危机”。

六是有些地方,为了搞形式,不顾群众意愿,在宜林地拍卖中搞一刀切,将宜林地平均分配给农户,难以达到宜林地治理的预期效果;有些地方为谋取短期利益,存在重拍卖轻治理的问题。

三、对我省宜林地拍卖工作的几项建议

为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我省宜林地拍卖工作的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实践证明,通过宜林地拍卖,开拓农村市场,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调查的情况看,宜林地开发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迁西县有4.5万户农民投资1800万元,购买了15万亩荒山和围山转工程的使用权,通过宜林地治理使该县的板栗产量由83年的700万斤增加到96年的1500万斤,全县417个村靠治理宜林地发展林果实现奔小康,占全县的53%;围场县已经出现了靠宜林地开发脱贫的百万富户(按现有资源估价);由此可见,拍卖宜林地,对增加农村投资和消费总需求,确保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更新观念换脑筋,加强领导和引导,从政策中找出路,从机制上寻动力,因地制宜,把宜林地开发作为振兴本地经济的突破口,切实抓紧抓好。

2、不断完善拍卖政策,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1)合理确定拍卖承包期。目前导致宜林地长期得不到治理的主要原因是群众担心政策变化。合理确定宜林地拍卖期限,可以消除群众顾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其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治理步伐,尽快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依法合理地给予购买者经营自主权,允许其在合同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经营,允许继承和转让土地使用权和治理成果。

(3)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减免一定的费税。特别是在宜林地治理的初期产生经济效益之前,减免税费的政策十分必要。因为,目前农民群众的经济实力还很薄弱,治理初期无力负担应交的税费,适当减免,可以促使购买者集中精力投资治理宜林地。

(4)林业、水利、农业、土地等相关部门对于涉及宜林地治理的工程项目可以搞一些直接投资入户的政策。这样不仅可以激发群众治理宜林地的热情,而且能够加快工程的进度,提高工程的质量。

(5)鼓励下岗职工及社会力量投资治理宜林地。鼓励农民、城镇职工、个体工商户、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宜林地。在符合国家政策和有关规定,遵守有关合同或协议的前提下,鼓励他们投资开发治理宜林地,发展林果业。林业部门要积极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积极协助开拓市场。对于当地农民无力开发的宜林地,可以面向社会通过招标、租赁、拍卖、联营、股份合作等形式转让资源经营权或使用权。通过开拓多元化投资渠道,促进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技术、劳力、信息、生产资料向宜林地流动。使宜林地开发形成集环境保护、文化旅游、林果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同时,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宜林地治理开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建立技术、信息、劳务、物资等社会化服务网络,促使各类生产要素与宜林地资源形成合理配置。

3、加强拍卖管理,规范拍卖行为

针对宜林地拍卖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在宜林地拍卖管理中应在以下环节中加以规范:

(1)严格界定拍卖范围。各地要根据本地情况,严格界定拍卖范围,宜林地拍卖应掌握:有林地不卖;有争议的不卖;按规定经营,合同期不满的不卖,严防借拍卖宜林地之名,破坏森林资源和其它土地资源。

(2)合理确定拍卖价格。为了使拍卖行为纳入规范管理,各地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宜林地拍卖评估机构,合理确定拍卖价格,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要严格拍卖金管理 。各地对拍卖金的使用和管理要加强检查监督,建立严格的会计审计制度,定期检查拍卖金使用情况。

(3)规范拍卖程序。宜林地拍卖前要搞好宣传发动,使群众家喻户晓,要对拍卖对象和标的张榜公布,拍卖后要及时签订拍卖合同,并对合同进行司法公证。

(4)完善拍卖合同。为避免将来出现争议,各地要制订统一格式的合同,规范合同内容,合同中对双方的责权利要充分明确,特别对违约的责任,及违约后的裁定方式要严格规定。合同签订后,有关各方要签字盖章,有关部门要及时备案。

(5)合理确定拍卖面积,适度规模、自愿开发。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宜林地资源总量、农民的治理要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承包、购买户的开发治理规模。要保证既能调动农民群众治理宜林地的积极性,又能保护集体和本村农民的合法权益。一般掌握:对条件较好,单户经营干鲜果品等经济林的,每户开发治理的面积以30-—50亩为宜,联户购买股份开发的或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个体户从事宜林地开发的,以50-—500亩为宜;对立地条件较差,从事防护林或用材林开发的,单户以50-—200亩为宜;联户或大户及团体以200-—2000亩为宜。

(6)及时确权发证。林业、土地等有关部门对已经拍卖的宜林地要及时确权发证,对出现变化的,要及时在林权证或林地使用证上注明。

4、建立土地资源流转机制,促使宜林地治理形成良性循环。为了使已治理的宜林地资源进入市场流转,应尽快建立适应我省特点的土地资源流转法律制度或政策规定,对土地流转的方式、允许流转的土地种类和范围,土地价格的评估,及土地资源的分类标准加以规定。

5、因地制宜 稳步推进。

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宜林地的拍卖治理工作,在治理方式上要本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有利于促使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当地经济的原则;有利于加快宜林地开发治理的原则,可以先治理后拍卖,也可以先拍卖后治理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于本地的治理方式。针对宜林地治理投资大,治理时间长的特点,结合目前农民群众经济实力薄弱的现状,我们认为联户购买股份经营的经营方式很有推广价值。这种方式,一是增强了购买者的投资治理能力,二是提高了抵抗投资风险的能力,三是提高了购买者治理开发宜林地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四是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的形成。

要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在建立新机制的同时,要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以为基础,对群众依法或依照合同正常经营管理的宜林地资源要严格按合同执行,严禁集体强行收回转让,防止一刀切,积极稳妥地引导农民转变经营观念,加快治理步伐,尽快脱贫致富。

7、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强化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指导职能。完善各项基础工作,特别是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促进开发的同时,搞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严防借开发之名,乱砍滥伐,破坏森林资源;要引导群众遵照林业部门的规划进行治理开发,对明显不宜开发或开发不合理易造成资源环境破坏的,林业部门有权责令其改变经营方式,屡禁不止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处理。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防止对资源转让取得的资金流失。对仗权承包或以权谋私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8、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林地调查报告范文2

林业资源调查是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为什么有许多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少见林,为什么大量荒山秃岭依然如故,为什么沙漠面积不仅没有控制住,而且仍在继续扩大,为什么要求人们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而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事情还屡见不鲜;为什么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始终没有制止住。虽然近年来,林业管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国营林场有所发展,但林业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森林覆盖率只有23.3%。而且森林分布不均,林种结构不合理,森林单位蓄积量低,每2m3/667m2左右。例如,某地区水源减少,全区40大片水源林区的364条中小河流中,有21条断流,103条流量减少一半,146条流量减少1/3。全区水土流失严重,据20世纪60年代的统计是1200000hm2,近10年来达到2133333.33hm2。全区平均每年流出区外的沙量3200万t,这些流走的表土所含的氮、磷、钾肥量共72万t。水库河道淤积,附近水电站建成运行后,1961~1979年共淤积1.24亿t,平均每年淤积650万t。多数河流上游有的地段河床抬高2m左右。从以上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林业生产和生态朝不利方向发展,这是值得严重注意的。要认真总结30年来正反二方面的经验,进行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包括荒山林地土壤普查、林业土地种类调查、森林资源调查,林业经济调查和搞好林业区划,调整林业建设布局,这是带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作,是领导林业生产的基本功,需要认真对待。

二、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主要任务分析

根据综合农业区划工作要点和县级综合农业区划的要求,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主要任务是:查清林业土壤种类及其分布,林业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对自然、经济、生产技术等条件综合评价。提出林业分区划片的各区林业发展方向,森林覆盖率规划,林种、树种结构和布局,增产途径和关键性措施,达到充分利用林业土地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具体要求:在农业土壤普查中完成林地、荒山土壤普查任务,提出县级林业土壤分布图和土壤普查报告;在农业资源调查中,完成林业资源调查任务,提出森林分布图和林业资源调查报告(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专业、专题和林业经济等调查报告);在综合农业区划工作中完成林业区划任务,提出林业区划报告,绘制林业区划图。这是制订规划设计的基础材料,是调整林业生产建设布局的可靠依据。

三、开展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程序

根据林业区划和县试点工作的要求,应把土壤普查———资源调查———专业区划统一串起来,由一个队伍负责完成较适宜。好处是:既分工又合作,一个整体,有利于搞好林业区划工作。整个程序大致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3.1成立林业专业调查组

在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统一领导下,按专业归口,任务到局,组成林业资源调查区划队,队伍要少而精,任务具体落实到专业组,一般可分为:林业土壤普查组,负责山地林地土壤普查任务;土地资源组,负责地貌、地类、土地资源类型调查;立地条件型组,负责荒山、林地立地条件型、林分类型的调查,编制造林规划设计服务;森林资源动态组,负责调查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动态及其发展的趋势;林业经济组,负责调查各分区的社会经济情况,林业建设投资、经济收入分配,林业技术经济指标,林业生产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林业区划组,负责各专业综合、专题调查,林业区划工作。

3.2搜集现有资料

搜集近年来各种林业资源调查、专业调查、专题调查资料,地形图、地质图、森林分布图、各种区划图,准备各种调查用具、表格、技术资料等等。并由县林业局抽调熟悉林业情况的干部、技术人员、老工人参加座谈讨论,提出一个粗线条的林业区划初步方案,拟定林业调查研究提纲。

3.3外业调查

按各专业组进行调查,尤其应注意生态经济、林种结构、林业优势等专题调查。例如要选择多林变少林、无林或少林、无林变多林的典型,调查其变迁史、原因、趋势、经验教训,特别是对林区气候、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农林牧生产、生活水平、收入分配、人口变化、五业结构、农村景况;要调查各县的林业优势具体项目、产值、比重,林满、树种结构和布局,提出发展林业生产和如何发挥林业优势的建设性意见。

3.4内业工作

检查验收外业调查材料,分别计算、统计汇总、综合分析、研究林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修改林业区划初步方案。编写调查、区划报告,绘制专业图表。各专业组既协调又不完全协调的关系,各专业组各自编写报告提纲,阐述各自的条件、基础特点、分布规律,生产潜力,关键问题和措施,绘制各专业用图。

3.5调查区划的成果审议

由县林业区划队,提出初步成果,报请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专门学术会议审议,同时,征求干部、群众代表意见。农业区划提供森林资源条件、评价以及发展方向。

四、做好城市林业调查工作的建议

4.1要确保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工作的质量

建议各县选择好林地土壤普查、林业资源调查、林业经济、林业区划等专业组的组长,组长应该由技术水平较高、业务熟悉、责任心强、有组织管理和业务分析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城市林业调查是一项带有科研性质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学科、多专业。特别是编写林业区划初步方案的技术人员应该是由有多专业综合能力,对实际情况特别熟悉,又能写作的技术人员担任。

4.2要研究最合适的森林覆盖率和最合理的林种结构

建议根据以下原则选择:树立生态平衡观点,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山地60%、丘陵40%、平原15%~20%的覆盖率是有可能实现的;树立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观点,选择最佳林种结构,增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比重;树立发挥地区特长的观点,发展有竞争能力的传统产品,例如八角、玉桂等;要有一树多用的观点,既是用材,又是水源、薪炭树种,搞好林种内部的优良树种结构。

4.3搞好专题调查

选择一、二个多林和少林的典型组,进行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森林多与少和无林区的自然地理景观、农林牧生产、人民生活、自然灾害、气候变迁、水土流失、动植物资源等变化;总结经验,提出今后农林牧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每个县都应该树立一、二个如何扭转生态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典型。

五、结语

林地调查报告范文3

清民国时期的广东也种植蓝靛植物。据康熙《阳春县志》记载:“槐蓝长茎如睩明,高者三四尺,分枝布《,《如槐,结角长寸许。今人所种者槐蓝也,有种于山,有种于家园者名为火蓝,其靛较佳。”可见阳春县曾在庭苑和畦圃中种蓝,很好地利用了房前屋后的空地,也方便就近采蓝制靛,用于生活生产。民国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农学:调查报告《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续编渊上冤》关于云浮县种蓝的记载:“火蓝则《小,干高约五六尺,多种于田地,亦有种于山间者,种植期在春分前后,行条播法,种于山间者,或以草木灰为基肥,以后则除草一二次而已,种于田间者,则施水肥三四次,直至生长已茂《变黑色之时,然后刈之,每年刈四五次不等。”无论是种植在山间还是种植在田地,槐蓝的栽培都在“春分前后,行条播法”,可见云浮县用条播法种植槐蓝。在山间种植槐蓝,“或以草木灰为基肥”,在蓝草成长过程中需“除草一二次而已”。而种在田间的槐蓝则需要“则施水肥三四次”。云浮县地处亚热带地区,所以云浮县种植的槐蓝一年也超过我国北方地区所种的“岁可三刈”的蓝草,达“每年刈四五次不等”。国立中山大学农学:调查报告《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续编渊下冤》关于台山县种蓝的记载:“云种法则将地犁耙松碎起三四尺阔之平畦,行条播法,行间距离约一尺,春分前后播种,除草施肥二三次,大暑前后收获,上等者可得蓝《八九担,收后再施肥除草一次,至霜降前后又收一次,名蓝芽约得蓝《二三担。”虽然报告中没有提到“浸种”的步骤,但也明确记载民国时期广东台山县种蓝是采用作畦条播的方法,在蓝靛植物生长过程中也同样注意施肥和锄草,这与《齐民要术》中的种蓝方法类似。可见,清民国时期的广东种植蓝靛植物也基本沿用传统的种蓝技术。清民国时期的广东,种蓝沿用了传统种蓝方式,采用条播作畦等耕作方法在山地、田地和园圃中种蓝。考虑到广东的生产实际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田地和园圃中种蓝应比较普遍,一般不具备规模,只是对其他种蓝模式的有机补充。清民国时期的广东另有一种影响更大的种蓝方式要要烧畬种蓝,及颇具广东特色的种蓝模式要要林蓝套作。

烧畬种蓝

畬,是“播种前,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下种”的意思,另外也可解释为刀耕火种,烧畬即烧荒种田,是一种我国传统的耕作方式。烧畬种蓝就是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烧成的富有有机质的灰烬作为基肥,在此基础上种植蓝靛。种植蓝靛植物需要肥沃的土壤,而这些有机质灰烬能够迅速增加土壤中各种有机矿物质的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和耐力,促使种植在这种土壤中的蓝靛植物快速、茁壮的生长。《天工开物》中的种植菘蓝的方法应该就是烧畬种蓝法。广东山地较多,平原面积狭小,使广东难以发展类似于北方地区的大田种植蓝靛植物的模式,广东相对于我国东部和北方地区又开发较晚,生产力相对落后,采用“烧畬”进行农业生产是当时最为实际的生产方式。而广东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山林地带自然植被发育良好,有充足的可供焚毁以作粪肥的植物资源,这也为“烧畬种蓝”这种蓝靛植物种植模式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可能。“烧畬种蓝”这种较为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多山的粤东、粤西、粤北的主要种蓝模式。

雍正《连平州志》记载:“山多田少,民昏于作劳,稻两熟。十月获毕,接种油菜大麦等类,来春甫刈,耕犁合起,一岁计三收矣。平原无剩土,峻岭高陂亦锄秅,片片若鱼鳞,即深山无人烟处,犹烧畬种蓝,伐木种香蕈。”“山多田少”是对连平当地的真实描述,“深山无人处”的茅草树木被焚毁之后形成灰烬,富含营养的有机质,可作为粪肥使用,在此基础上种植蓝靛植物一般能生长良好。韶州府种蓝,同治《韶州府志》记载:“二月种,五月收,产山石间,宿根在地,可供两年,采而沤之为靛,其值颇高”。可见韶州府当地是在山石间种植蓝靛植物,原本多山林的韶州,于山石间种植蓝靛植物必然得毁林开荒,这种种蓝模式与烧畬种蓝也有很大关联。而种植的蓝靛植物是根可以在土地里越冬,第二年春又能发芽长出新《的菘蓝。佛冈境内也可能种蓝,道光《佛冈厅志》记载:“阴阴山在观音堡界,雄奥幽邃,产山茶故名,又出蓝草,近村多以磓茶刈草为业”。渊佛冈直,军民志孕员缘怨冤惠州博罗县“邑多崇山峻岭,木皆可为材必外索,而土人祗以薪,罗浮之种蓝,象山之烧炭,焚刈不遗余力,山几秇矣。嗟乎,灵区异境顾令,若此其濯濯也。”可见当地为种植蓝靛植物而烧山毁林,境内的罗浮山由于烧畬种蓝及磓薪、烧炭等农业生活生产活动,导致“山几秇矣”,“若此其濯濯也”。

烧畬种蓝在契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时也能展示它的高效,烧畬种植蓝靛植物也确实能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带来便利。宣统《高要县志》记载:“蓝,草本,《作深青色,磓《沤池中,化成粘胶,可作染料,土人呼曰青靛,出九坑,岁售广利者数十万斤。”道光《恩平县志》记载:“靛,渍蓝成之,甚为山农之利。”这也促使农民不断种蓝。官府对蓝靛种植课以比农桑用地都要高的税赋,除了有保护粮食作物用地的意图之外,也是蓝靛价值高昂的侧面反映,各地方志中就有相关记载。据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一“赋役窑科则”中也明确规定“蓝靛地每亩科靛八两。”这里就明确给出了乾隆朝蓝靛地的纳税额度。又据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一“赋役”记载:“农桑地每亩徵银九分七厘一毫零三忽,徵米三升一合而勺二抄五撮零三粟五粒一截四湖三糠。蓝靛地每亩徵银二钱四分四厘五毫零六忽,徵米七升五合三勺八抄零三圭五粟七粒一截。”将蓝靛地征收的税额和农桑用地的税额进行比对,不难发现蓝靛地赋税要远高于农桑用地,侧面说明了“蓝靛值昂”。清光绪《潮阳县志》:“农桑地六十二亩一分九厘五毫,每亩科丝折米一斗一升一合二勺,共米六石九斗一升五合五勺。蓝靛地一亩一分二厘,每亩科靛折米二斗八升共米三斗一升三合六勺。”潮阳县的蓝靛地纳税同样比农桑地高。#p#分页标题#e#

但大面积的烧畬种蓝会实实在在地带来一些生态和环境问题,比如山体被砍光、烧光,导致山体濯濯如童山,以至于朝廷颁布一些禁令,限制农民烧畬种蓝,保护当地山林和涵养水源。清代清远县就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光绪《清远县志》卷五记载:“老熊笔架等山坡。康熙五十七年,赖梦奇籍照种蓝农民何茂显等呈控经知县孙绳祖批云,笔架蛇子老熊坑查旧案,原秈润水官山,自应仍行封禁不许砍伐种蓝,所给赖梦奇之照,即令缴消复饬差逐散示禁在案。”由此可见,早在康熙年间,当时的官府就意识到了烧畬种蓝的危害,官方对一些重要的水源山林地实行封禁以保护当地的水源安全。当民众在被封禁的山林里烧畬种蓝的时候,当地官府对相关的违法行为和被破坏地带进行了查封,甚至缴销种植蓝靛植物所必须的相应生产资料,以打压当地的违法烧畬种蓝行为。但是由于种蓝利润非常高,所以仍然有农民不顾朝廷禁令而违法乱禁烧山种蓝。据光绪《清远县志》卷五记载:“花尖馬鞍二山坡噎噎乾隆四十二年廖姓砪违禁烧山种蓝,生监朱汉朱湘等在聊秔知县丁云铭李广府牌行封禁。”光绪《清远县志》卷五记载:“嘉庆二十一年,山民复招聚工丁焚山种蓝,监生钟开俊、生员黄嘉会、绅士三十余人,具控知县李承莲示禁在案。”在嘉庆二十一年的这起违法烧山种蓝的事件中,当地士绅表现十分积极,和官府一起来处理蓝农的违法种蓝行。但这并没有阻止烧畬种蓝的行为不再发生。两年后的“嘉庆二十三年,山丁邱锦连等籍旧蓝根仍行栽种,监生钟开俊等复控经现署邑侯张阴饬令邱连等务将旧日蓝根铲除净尽,不得复行伐木烧炭种蓝害田等弊。仍给示遍谕绅耆勒石,永行遵守”。为彻底地打压烧山种蓝的非法乱禁行为,当地官府决定这次“务将旧日蓝根铲除净尽”,以此来彻底清除当地的烧畬种蓝行为。苛捐杂税繁多,而种植蓝靛植物巨大的获利空间,使得农民在烧畬种蓝与山林封禁保护水源地和森林的斗争中,迫于生计往往偷偷烧畬种蓝。这种矛盾也导致在朝廷不断强调山林封禁的情况下,陆续又有百姓违禁烧畬种蓝。烧畬种蓝主要分布广东的山区,这些地方的人民倚照当地地形地势,因地制宜采用烧畬种蓝模式进行蓝靛的生产,可以节约在肥料和劳动力等方面的巨大支出,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然而烧畬种蓝不是最为理想的种蓝模式。烧畬种蓝对于森林植被尤其是水源地植被的破坏十分巨大,和其他毁林行为一起容易造成水资源的非正常枯竭,所以一般不被当地官府所允许。

林蓝套作

山林在被砍伐后,重新种上树木在前几年都较小,对水土的保持能力不强曰树木与树木之间的空地足够用来种植其他的农作物。蓝靛植物喜阴,一般植株都不是很高,而不断成长的树林能够为其遮挡一部分阳光,易于蓝靛植物的生产,而且蓝靛植物一般需要大量施肥,蓝靛植物不能吸收的肥料,可以很好地被树木吸收,反过来促进树木的生长。蓝靛植物在生长周期中需要多次锄草松土,这也有利于树木根系的生长。广东多山的地貌,也适宜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这些都为广东形成林蓝套作的农业模式提供了可能。

广东林蓝套作主要是马蓝、槐蓝与松树、杉树之间的套作。林蓝套作确切见于民国时期的一些资料。据民国时期林纯煦、卓正丰、何庆功、冯英才等人完成的《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续编》中有关于“云浮县”种蓝的记载:“蓝靛以西山特别区为多,每年出产约在千担以上,每担值银七元至十四五元,南北二区亦有少许出产,其蓝靛有山蓝火蓝二种,山蓝《大约一寸左右,《边略似锯齿形,其干高约尺余至二尺,种植地以山间植衫之空地为多,间亦有种于田间者,为多数皆在种杉之山,于初二三年时均种山蓝。火蓝则《小,干高约五六尺,多种于田地,亦有种于山间者,种植期在春分前后,行条播法,种于山间者,或以草木灰为基肥,以后则除草一二次而已,种于田间者,则施水肥三四次,直至生长已茂《变黑色之时,然后刈之,每年刈四五次不等。”从中可以得知云浮当地种植马蓝采用了与杉树套作的模式。种植杉树的山间空地足够用来种植马蓝,随着杉树的长大,可以为马蓝遮挡多余的阳光,而且也达到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效果,而种植马蓝需要浇水施肥,这也可以使马蓝无法吸收的肥料被杉树给吸收,反过来促使杉树的快速生长,所以马蓝和杉树套作这种立体的森林农业可以产生很好的效益。而且种植蓝靛植物时,需要在蓝靛植物生长过程中多次锄土,既促进了马蓝生长,也有利于杉树根系的扩大。但马蓝不能一直与杉树套作,等到杉树长大之后,这种农业模式就可能不再那么有效,所以“为多数皆在种杉之山,于初二三年时均种山蓝。”

与杉树套作的情况也同样见于《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续编》中有关“广宁县”的调查,而且当地还有蓝靛植物与松树套作方式存在。民国《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续编》对广宁县农业状况的记载有:“蓝靛,亦工艺植物之一,分大《细《二种,种于松杉之间。种法则在春分前后将地松碎每距离二尺开一小坑,将种子条播其上覆以薄土俟其生长而三寸即行间拔令其每株距离约二三寸许施肥一二次至大暑前后收获。”。可见,蓝靛植物与松树和杉树都可作间作。结合云浮县林蓝套作的情况,记录中所种的蓝靛植物“大《”的应该是马蓝,而“小《”很可能是槐蓝。林蓝套作的模式虽然在广东并不多见,但是颇具特色,也具有良好的多方效益。林蓝套作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光照等自然资源,增加经济产出。同时,在山地种植树木也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复合式的立体山林农业,相比较“烧畬种蓝”而言,无疑更具有经济和生态效益。

结语

林地调查报告范文4

摘要地被植物是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杭州市下沙园林地被植物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配置方式及其特点,旨在推广地被植物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地被植物;应用现状;调查;怡乐园;浙江杭州

地被植物是指自然生长高度或者修剪后高度在1m以下、最下分枝较贴近地面、成片种植后枝叶密集、能较好地覆盖地面、形成一定的景观效果并具较强扩展能力的植物。包括木本、草本、藤本及多浆植物[1]。地被植物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季相特征明显,是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配置地被植物能有效丰富植物层次、提高景观质量,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2,3];同时,由于地被植物的叶面积系数较大,在减少尘埃与细菌传播、净化空气、降温增湿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此外,地被植物还具有保持水土、护坡固堤,减少和抑制杂草生长以及分隔空间、充当屏障等作用[4]。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地被植物的发展越来越快,各地培育的品种日新月异[5-7]。

杭州市的园林植物造景在全国都是有口皆碑的,除了本身湖光山色的自然因子外,最大的特点是以植物景观取胜,在许多重要的建筑中顺应了自然规律,自始至终以当地自然群落的规律来指导绿化。当然地被植物在其中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据调查杭州绿地地被植物种类的应用较为丰富,已有的地被植物种类共计144种,隶属于53个科,其中草本类有87种,灌木类有45种,藤本类有12种。笔者于2009年11月对杭州市下沙地区的公园怡乐园中的地被植物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现就调查结果作简要的分析。

1主干道旁

为了使游人欣赏到因时而变的各种景色,根据道路的宽窄与周围环境的差异,在道路两侧配置一些与立地环境相适应,花色鲜艳、明亮,枝、叶、果富于变化的地被植物,如红花继木、金焰绣线菊、八角金盘、大花萱草等,配置时注重植物层次上的高低错落,疏密程度,季相与色彩上的富于变化,从而使得原本比较单调、空旷的园路变得颇具生机和活力。

2次干道与小路

根据园路的宽窄与周围环境的差异,采用自然式配置。道路一侧配置色彩鲜艳的金叶女贞、活血丹等,上层为桂花、枫杨、无患子等,色彩对比强烈,季相变化明显,层次分明,富有情趣。

3路缘和路口

路缘是体现园路范围的标志,其植物配置与周围环境关系密切,直接影响着道路的空间感。一般而言,路缘的植物配置应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路缘地带要求配置低矮植物,可扩大空间感,如红花酢浆草、白三叶、紫金牛等,在路口则种植沿阶草,规则、整齐、开阔,道路清晰可见,在相邻的主次道路旁,配以不同的地被植物,使得道路区别明显,具有导游指引的作用,也达到了步移景异的效果。

4林下与林缘

林下大多为浓荫、半阴且湿润的环境,在疏林下配置耐阴地被植物和藤本植物,不仅能保持水土,而且增强林相层次、拓宽景深,体现亚热带地区自然群落的分层结构和植物配置的自然美。疏林下大面积配置了沿阶草、兰花三七、常春藤等,在林缘配置不同高度的地被植物,可以使景观更趋自然。在林缘混合种植红花酢浆草、兰花三七、玉簪、杜鹃等,这样形成层次丰富、色彩多样、季相明显的地被植物景观,也增加了深度感。

5滨水园路

大多选用鸢尾、菖蒲、千屈菜与其他一些地被(如沿阶草)进行带状配置,或结合岸石和置石,随着坡岸起伏变化,造成了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植物景观。

6结语

通过对下沙怡乐园地被植物的现状调查,但可以看出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人们开始认识到地面绿色植被的重要性,并把地被植物作为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实现黄土不见天的有力措施之一。在园林绿化实践过程中,为了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绿化效果,需要乔、灌、草、地被多层植物的合理搭配。因此,越来越多的植物配置中都是乔、灌、草、地被相结合的,这样也增加了空间的深度和层次感,在季相变化上也更加的丰富。当然,在目前的中国地被植物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容易出现一窝蜂、跟风成群、销售难、种植苗圃简易不规范等问题,但其发展前景看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被植物的发展应用将会更加广泛与完善。

7参考文献

[1] 雷淑慧,裴淑兰.太原地区野生地被植物调查筛选与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2):104-105.

[2] 黄穗昇,周劲松,陈红锋.深圳乡土地被植物调查及园林应用分析[j].中国园林,2007,23(9):81-84.

[3] 谢彩云,计燕.郑州市草坪及地被植物调查报告[j].河南林业科技,1996(2):29.

[4] 李淑娟,吉凤清.西宁市园林地被植物应用状况调查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70-73,80.

[5] 张宝莲,何金丽.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及开发前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3):190.

林地调查报告范文5

1兰坪县林业资源概况

兰坪县位于云南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部,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全县国土总面积437238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37638.3hm2,占总面积的77.22%,非林业用地面积99599.7hm2,占总面积的22.78%。全县森林覆盖率66.32%,全县林木绿化率为73.91%。兰坪县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国家Ⅰ级保护树种1种,国家Ⅱ级保护树种3种;有名贵中药材160余种;国家Ⅰ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4种,国家Ⅱ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4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8种。2015年全县林业总产值15282万元,占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6.5%,林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兰坪县林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发展现状

兰坪作为全省林业重点县之一,历届县委县政府对林业发展十分重视,把发展林业作为全县社会经济支柱产业来抓,林业队伍不断壮大,2015年末全县林业职工8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8人,工程师42人,助理工程师24人,技术工人14人,天保职工113人,护林员335人,实施各类林业重大项目建设的能力不断增强。2000年以来,已累计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180233.3hm2,省级生态公益林建设9466.7hm2,完成天然林资源管护221833.3hm2,实施退耕还林32300hm2,陡坡地生态治理2333.3hm2,生态修复660hm2,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基地建设50666.7hm2,完成174586.7hm2集体林确权发证工作,最大限度地解放林业发展生产力,全县林业产值不断提高,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森林资源保护及林区治安形势严峻。林地开发与保护是当今林业工作的难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建设和项目开发力度加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凸显,加之少数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顶风作案,偷砍盗伐、偷捕盗猎、乱占林地等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森林资源保护和林区治安面临严峻挑战,森林资源保护形势严峻。

2.2.2生态建设体系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兰坪县境内澜沧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但澜沧江局部地区生态恶化状态仍未得到根本遏制,泥石流、滑坡现象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改善。

2.2.3林业科技水平不高,林产业发展滞后。林业高科技人材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丰富的森林资源、林产品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没有完整的林业支柱产业,林产业对地方经济和农民增收贡献率偏低,全县林业发展仍处于大资源小产业的状态,林产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3对策与建议

3.1依法治林,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1.1兰坪县矿产资源丰富,要协调发展。由于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对林地的保护和管理构成了威胁,必须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加强以林地保护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合理规划,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发展。

3.1.2建立健全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提高依法治林意识。兰坪县由于少数民族杂居,广大林农依山而居,林农交错。因此,要加大对相关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进一步健全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活动,依法保护森林资源。

3.1.3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林地非法流失。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必须加强林地管理,对征占用林地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程序申报、审批,防止林地非法流失。

3.1.4完善森林防灾体系建设。兰坪县森林覆盖率高,林下枯枝落叶深厚,可燃物多,火灾隐患大,要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全县森林防火体系;森林病虫害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一旦虫情蔓延成灾,对森林资源的危害极为严重,要积极开展防治工作,健全森林防灾体系建设,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3.2搞好森林培育,扩大后续资源

要依托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的实施,结合林业产业建设搞好造林规划设计、种苗供应,技术服务和后期抚育管理等工作,提高造林质量,加快全县后续资源的培育力度。加大生态修复、陡坡地生态治理、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等生态工程的建设力度,加强对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科学管理和动态监测,提高森林质量,更好地发挥森林生态安全保障功能。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地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步伐。

3.3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减少林木低值消耗

要继续推进以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推进以电代柴,多能互补,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加投入,举全县之力抓好农村能源建设,有效地降低森林资源低值消耗。

3.4继续加快全县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增加林农收入

3.4.1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努力把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培育成为兰坪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产业,大力推进特色经济林和林产业开发基地建设,扩大种植面积,促进木本油料产业发展。

3.4.2加快低效林改造步伐。通过改造,逐步培育不同种类的优质、高效的用材林和经济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发展后备资源,促进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

3.4.3合理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全县有丰富的野生植物、各种名贵中药材、野生蔬菜、天然食用菌及珍贵树种,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和增收提供丰富的资源,只要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3.5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兰坪县地处三江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心地带,具有一日达三江的独特地理位置。旅游资源丰富,兰坪拥有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罗古箐省级风景名胜区、大羊场高原牧场和澜沧江盐马古道等引人入胜的旅游景区。加强对以上旅游景区的重点建设,加快“澜沧江花谷”、“箐花甸湿地公园”建设步伐,可形成集生态旅游、森林保健、森林探险、科学考察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森林生态旅游环线。

4结语

兰坪县森林资源丰富,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只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协调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大力实施好生态建设工程,就能实现兰坪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曹贤芬 单位:云南省兰坪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林地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林业调查规划;林业生产;信息化;建议

1、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概念

1.1 林业调查

林业调查是以国有林业局(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森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县级森林分类经营、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和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等需要而行的调查。林业调查分一类调查;二类调查;三类调查;专项调查。

1.2 林业规划

林业规划是指国家或地区林业的长远发展计划,是对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指导性纲要。它是通过对现状及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以及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后,从宏观之提出相应目标建设内容和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规划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市区)级的“五年”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行业(专业)规划和总体规划等。

1.3 林业设计

林业设计就是按照林业任务的目的活动过程,就是把一个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宽的形式(各类图件)再辅以文字和数据说明而表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从类型上大致可分为总体设计、项目设计、工序设计,从阶段上可分为初步设计和作业(施工图)设计。林业上的作业设计又可分为造林作业设计,封山育林作业设计、低产(效)林改造作业设计、抚育(间伐)作业设计、采伐作业设计等等。

2、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地位和作用

林业调查的主要任务是查清区域内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效益、质量与分布其消长变化,客观反映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营管理状况,综合分析评价木器厂林资源与经营管理现状,提出森林资源抚育、保护利益意见,逐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林业调查成果是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林业发展规划,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产化管理,措筹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的重要依据,为科学考核林业各项工程建设完成情况提供依据。

林业规划是加速林业建设的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党和国家各个时期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信纸的指导下,按照林业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林业建设的实际出发,在科学地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对林业区划、林业生产力布局、森林资源及其他林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林业各项生产事业和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比较宏观的全面的、长远的、战略性的设想、打算、部署和安排。

3、目前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林业调查规划工作应该科学、适应社会的发展

目前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不够系统,调查规划工作仅仅局限在对资源的调查规划的单一层面,没有建立在一个完整的林业体系之上。但是,随着人工林的大量出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林权的复杂化),随着采伐周期的缩小,随着林业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仅仅局限在资源这个单一的层面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因为,不从完整的林业行业调查和规划,不将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其调查报告结论和规划方案必然有漏洞,必然不十分科学。林业资源调查规划应该了解木材市场,甚至是林业机械等等方面;而林业机械、木材市场的调查规划也不能不考虑资源状况。所以,要弥补系统性的漏洞,我们的林业调查规划单位就应该从生态、造林、营林、采伐、造材及之后的木材市场、木材深加工、林业机械、林业科研动态等等都应该完整地涵盖到。因此,林业的调查规划不应该局限在单一的一个层面上,应该系统地调查规划,并做出完整的科学调查规划报告,提供给国家和基层应用单位。

3.2 加快发展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信息化

没有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单位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因为,互联网不但给我们带来了大量崭新的信息、崭新的知识、十分便捷的联系方式,还给我们相当多的、相当实用的软件,还给我们带来了宣传自己了解别人的广大的空间,还可以让边缘科学的信息迅速地提供给我们。更重要的是,网络越来越成为经济竞争中的重要工具,甚至可以说网络是企业、国家在各种竞争中使用的武器。用的好就发展、保卫了自己,用的不好就注定失败。对于事业、企业单位这么说也许过早,但对于国家来讲,已经到了使用网络发展、捍卫自己的重要地步了。

3.3 增加调查规划工作的执法性

其实,我们的林业调查规划已经开始涉及法律层面了,而我们目前的调查规划还远远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比如在调查私有林权问题上还不够科学,不够严谨,仅仅由林业技术员或知情人的指认方式确定林权,那么,由此而带来的误差将对后期林权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埋下严重的纠纷隐患。法律要走在问题出现以前,法律的滞后曾给国家、集体、个人带来过严重的损失,给社会秩序带来过严重的危害,因此,新的事物出现以前,或者新的事物出现时刻就应该提早、同步拟定法律,并用法律来保障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利益、集体、个人的合法财产和合法权益。若法律、法规行为滞后,必然还要带来重大的损失。因此,林业调查规划单位应具备林业的专业性,系统性,应该结合法律来维护林业经济秩序以保卫国家利益、集体、个人的合法财产和合法权益。

3.4 使各级调查规划单位系统化

现在的林业调查规划仅局限在资源的调查规划。资源的调查规划又严格地区别为一类和二类由省、市级调查规划单位负责,三类和四类则由局级设计单位负责,而各级调查规划单位之间各自为政,虽然在一个系统却没有丝毫系统关系,甚至很少有业务关系,虽然分别省、市、局级,但却没有丝毫隶属关系。该系统的没有系统,该隶属的没有隶属,那么在业务上必然会存在众多的断裂带,可见,林业调查规划单位不仅仅技术标准要求统一,还要要求隶属及行政管理的统一、完整。才能保证工作的专业性、统一性。不然将对今后林业经济的多元化带来的问题埋下严重的技术隐患。而且,由于局级调查设计单位归属各个林业基层企业,其设计、规划容易产生不客观的人为因素,同时,省、市级省调查规划部门不能及时掌握林业局采伐、造林等等森林经营,变化的重要资源动态数据。由于二类调查工作对十年来的林区动态并没有及时、具体、充分的了解和科学的分析。因此,主要凭十年一次的较为粗略的二类调查工作做出规划是不十分科学的。一个科学的调查规划报告必然是系统性的,没有漏洞的;必然是整体性的,没有缺陷的;必然是远见的,没有近忧的;必然是可行的,没有虚假的;必然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没有主观臆断的。中国林业要振兴就必须首先跟上时代的发展,重视林业的调查规划工作在林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制定科学的、具有法律保障的、具有前瞻性的、为社会所接受的目标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