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晋商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晋商文化论文范文1
现代商业插画在包装中运用的可行性
因为有了现代商业插画,信息传递的过程不再晦涩,文字也不再抽象,在这个物资富裕的时代,消费者可以很轻松、直观地接受纷繁的商品信息。现代商业插画不拘一格,能按产品及所面对消费者的特点,用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插画来表现。它能够运用在包装设计中,是因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在包装设计中插画的目的性和制约性明确。现代商业插画是集艺术与商业于一身的一种图像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是承载着有效的宣传产品,具有准确的目的和艺术的约束性,商业插画所做的任何表现形式不再是纯艺术的插画,它是根据特定商品的特点及消费对象而进行设计的,能够恰如其分地迎合消费者的审美情趣。
(二)在包装设计中插画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在包装设计中插画的形象性特征,正是在读图时代呈现出巨大的图像优势。真实产品形象化、幽默化表现的插画,在众多的产品包装设计中能将其独特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在激烈竞争的商品市场中,或夸张或幽默或写实或抽象的插画,直接牵引着消费者的视觉和购买冲动。产品的种类、特点及优于其它产品的独特本质的直观体现,是该产品能在竞争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在包装设计中插画的实用性和通俗性。插画的艺术性是有目共睹的,当应用到包装设计中它的实用性和通俗性就尤为重要,它将最大程度地与文化、民族背景巧妙的融合。根据不同的消费层次决定商业插画的实用和通俗化的认知水平,通过插画将该产品所服务的对象吸引到最大范围,达到设计该商品包装的商业目的。
(四)在包装设计中插画的审美性和趣味性。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现状,插画的高雅艺术审美和趣味性把人的精神状态调节到慢拍的文化审美中,把心绪和情绪放慢节拍。正是这具有美感、幽默和趣味性的现代商业插画,成为人们缓解矛盾与舒缓压力的调剂品包装是否受欢迎是判断包装是否成功和插画商业价值所在的重要条件之一,有时一个成功的包装,可能只要消费者的一句简单的惊叹或是一个笑声,就能引发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欲望。这也正是具有商业插画的包装让消费者的情绪出现波澜,用轻松、愉悦、欣喜的心情,欣然接受产品。
(五)在包装设计中插画的创造性和艺术想象。商品艺术插画的丰富多彩,产品独特创意的卓越和艺术想象空间,是体现现代商业插画的灵魂与生命。在这个物资充裕的时代里,包装的创意是否具有卖点,是否能够牵动动消费者的心,是验证这个商业插画和包装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成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六)在包装设计中插画的多样化、多元化。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信息更新及传递的速度不断加快,要求插画师拥有更强烈的创新能力及一定的技术水平,寻求出更多的表现形式和不同载体,使现代商业插画继续保持多样化和多元化,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正是因为现代商业插画拥有这六大特征,从视觉到心理,在包装设计和销售中演绎着的重要角色,它为商品服务的功能,为舒缓社会压力的慢生活,为网络媒体传输的多元优势,必然趋向于取得良好的宣传销售效果。由此,现代商业插画在包装设计中附加值的提升、崇尚慢生活的精神体现网络科技的可行性,就显而易见的彰显在我们面前。
现代商业插画在包装中的运用
不论哪种形式的插画运用在包装上,都是为了实现商品的销售目的,将商业插画运用在包装上,要拥有直观传达产品信息和夸张强化产品的特征、增强商品感染力的效果。由于包装的分类是多样的,传达的产品特点与品味各不相同,而商业插画具备了满足这些要求的条件,给消费者带来丰富的包装视觉感受。
(一)漫画绘本在包装中的运用。漫画绘本,往往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和特定的情节,运用在包装中能够满足特点产品的独特个性。包装上运用了具有一定故事的漫画绘本:台湾绘本作家几米,惊人的创作力和多变的叙事风格,使他的作品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想象而风靡全国,他的画充满了都市感,它以精美细腻的画面,配上诗一样的文字,描绘出了都市人的感慨、幻想与梦,因此广受欢迎。他的《向左走,向右走》用在心相印纸巾的包装上恰当地借用了这特点,助推着品牌的宣传诉求,与消费者产生共鸣。
(二)抽象与新锐形式的插画在包装中的运用。可口可乐之所以长盛,其秘诀在于可口可乐公司一直保持着在不同阶段推出新款包装的包装策略,来迎合市场的发展与变化以及消费者的要求。在进入中国的这几十年里,一向以“经典”为主的营销思路也渐渐加入了更多的“激情”成分。因为少了现实中客观形象的繁杂而给人产生一种简洁轻松的感觉。可口可乐包装设计,运用了简洁的流线型加之类似汽水形象的重复的点组合,构成冰爽的画面,体现“要爽有自己”的主题,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产品属性并感受到它冰爽的。这一类型的插画侧重于创造性和艺术的联想。这样的包装呈现在消费者眼前,足以让动感、活力的年轻人感染于画面的气氛中。
(三)装饰风格的插画在包装中的运用。装饰性的插画种类多样,这里举出两个不同类型的装饰性商业插画在包装中运用的效果。1.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吉祥图案等装饰性造型。各民族装饰风格的差异,体现其独特的文化气息。装饰图案承载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运用这类装饰风格的插画于包装中,极具针对性,运用具有对比鲜明的地方特色的装饰图案在其包装上,个性明确、抢眼、特色,因此能够浓烈的体现出纯正的乡土气息,完美地揭示了商品的特性,并带有一定的收藏意义。2.具有欧洲特色的装饰图案,显得高贵奢华优雅,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般质朴、强烈、鲜明。元素运用拼贴、重复、组合等的方法进行完善,进而形成优雅的、有疏密韵律的、有生命感的图形,让整个包装给人产生纯净自然的生态印象,在这种意境中产生信赖感,以成功刺激了消费。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代产品跟产品之间的实用差距越来越小,且产品种类日新月异,琳琅满目。但是消费者对追求个性、选购独特产品的想法却越来越强烈。为现代商业插画在包装中得以运用提供了条件,表现手法多样的商业插画给包装注入了个性和艺术广阔的想象空间,震撼的视觉感受,满足了消费者对以商品独特性来获得情感满足的要求,从而刺激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产品。
商业插画在包装设计中运用的趋势
现代商业插画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已经不像传统插图那样,只是将图画切入到文字之中,对其文字进行说明,使其形象,提供一个联想的空间,来加强文字的感染力的形式。现代商业插画已摆脱以往一味的辅助、陪衬的地位,在某些领域中处在了主导地位。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生产商在考虑自己的产品包装时,优先选择了极富个性的原创插画,而运用了现代商业插画的包装在市场上也得到了肯定,受到众多的消费者的欢迎,成为新的宠儿。
随着现代科技与现在绘画工具的发展,现代商业插画在包装设计中得以应用的前景是非常广阔而深远的,在这样的局势下,我国对现代商业插画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将大大增加。现代商业插画已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要想让这种势头继续延续,就需要大批出色的专业插画家,靠他们来不断推出有思想深度,有独到创意且技法高超的包装插画作品,使这个新兴的现代商业插画在包装领域发展成一个成熟完善的行业系统。
晋商文化论文范文2
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它是人类活动所塑造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内容除一些具体事物外,还有一种可以感觉到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往往与宗教教义、社会观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关,是一种抽象的观感。文化景观的这种特性可以明显反映在区域特征上。
文化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类型,自1992年在美国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年会被提出,并将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别,文化景观的保护实践仅有二十余年。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别,其文化内涵、保护理念与实践工作仍在探索之中。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2008年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将文化景观与历史城镇和城镇中心、运河和文化线路列为“特殊的遗产类型”,建议以特殊的指导原则帮助上述遗产类型的评估。这表明,文化景观和其他两类遗产与以往的文化遗产具有相对特殊性,其研究方法、评估体系与保护策略都具有特殊性。因此对于文化景观的认定与评价就有其独特之处:
1. 在物质上,文化景观涵盖了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两个领域,但又不同于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也不同于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文化景观作为一种在特定背景和具体自然基础上,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景观形态,是人类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因此我们在审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相关文化景观后,不难发现它们都兼具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相关特征。但不同的是,文化景观遗产更加强调景观的历史识别性(historical identity)和它保持一种可延续的记忆属性。也就是说,文化景观的价值更多倾向于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记忆。不同的文化景观,可能记载了某一地区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和生存形态。
2. 在非物质方面,文化景观更重视物质景观与非物质文化形态之间的融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类型,文化景观可能与当地居民的活态传统(living tradition)具有直接联系。因此,文化景观的构成通常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两大要素,两者不仅精密联系、相互作用,并且非物质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这种非物质的影响往往决定了景观的物质形态。
二、郧西县上津古镇文化景观概况
上津古镇地处鄂西北边陲,位于湖北省郧西县城西北70公里,与陕西省漫川镇接壤,南临江汉流域,北枕秦岭山脉。古城坐落于汉江支流金钱河下游东岸,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来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上津镇是湖北省现存最完整的县级古城,于2007年被国家文物局、住建部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名录。
1. 物质文化景观遗存
(1)南北交汇的自然景观
上津镇位于秦岭山脉与大巴山脉交汇之处,四周群山环绕,金钱河绕城而过,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其中以长堤柳岸、嵩山仰面、三山叠翠等“上津八景”最具代表。
长堤柳岸为八景之首,最具上津特色,是上津最能够凸显中国古典美学特征的人造自然景观之一。长堤柳岸位于上津古城外约300米的金钱河畔,景观主体是长约500米、宽6米的金钱河古堤。古堤是古城昔日防敌、今日防洪一大屏障。堤外河床宽大防止河水侵蚀大堤,故而在堤外河床之上遍植垂柳,久而久之便形成一道柳丝曼舞的独特风景线。如逢春雨纷纷,堤畔柳丝如烟,飘渺朦胧。清代诗人王霖曾赋诗赞美道: “青青堤上柳,飘忽自成春;欲作三眠势,应来九烈神。波平分鸭黛,浪咸起鱼鳞;若向江中渡,风流自有人。”
除了长提柳岸之外,上津镇还有嵩山仰面、伍峪青幔、天桥古洞等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与上津人长期生活在一起,融入了上津人的日常生活,上津人也按照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感受甚至改造这些自然景观。
(2)“南船北马”的漕运商埠城镇人文景观
除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上津古镇还遗留有大量人文景观。其中,因商而起的城镇聚落景观,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之一。
上津古镇位于金钱河畔,金钱河自北向南巡城而过。因水而聚,是中国古典规划原理中最为重要的选址要求。水利万物,靠近水源,能够解决日常生活用水、农业生产用水等实际需求。另外,堪舆学认为,水为财富的象征,滨水而居能够带来财富。的确,在南船北马的封建时代,水确实能够带来财富。作为古代最为重要的物流通道,漕运决定了古代中国的经济命脉。因此,中国古代城镇大多规划建造于大江大湖之畔。上津古镇也不例外,金钱河为上津古镇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作为一个因商而兴的古代交通枢纽型城市,上津至今保留有数量丰富、立体多元的商业聚落景观。
①古城墙
早在北魏时期,上津就作为县治所在地得以营造。作为湖北省仅存的县级古城,上津保留有完整的古代城墙、城门。
现存上津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正德年至嘉庆三年进行了大规模修造,后又于清顺治七年进行修整。古城周长1236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城墙高约7米,呈梯形,为夯土墙包青砖砌成。四方各有一个城门,分别叫做接秦、达楚、通汉、连郧,西南一角还有为方便百姓劳作而开的角门。
②商号、货栈旧址
作为重要的商贸中转城市,上津古城保存多处商号、货栈旧址。这些商业遗存主要分布在古城四街和五街,临街分布。上津古镇现存的商号货栈均为典型的鄂西北合院民居,前店后宿。外墙为生砖砌筑,外抹混合谷壳、桔梗的生土。封火墙较矮,粗壮敦实。上覆黑瓦。
③商业会馆旧址
由于发达的商品经济,上津地区商帮云集,这些商帮在上津建立多所商业会馆,规模较大的有武昌馆、山陕馆等。其中现存最完整的是位于古城外西南角的山陕会馆。
(3)中西交织的宗教建筑遗产
①天主教堂
上津古城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位于古城中心位置,毗邻上津县旧址。整体布局为四合院式。主要建筑有门房、礼拜教堂、主教公寓等。
上津镇是鄂西北地区天主教较早进入的乡镇之一。自上津天主教堂开堂以来,共有22位神父坐堂传教。其中,17位外籍神父,外籍神父中多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其中有五人病逝于上津。
在“”期间,上津天主教堂受到严重破坏。现存教堂建筑主体为1984年李新富神父筹资按原样重建,呈哥特风格。其中教堂石质大门为清末原物,门框上书“耶稣圣心,上天之门”,门框石质细腻,书法隽秀,可以遥想教堂原貌。
上津天主教堂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其整体布局上。上津天主教堂在修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当地民众的文化心理,布局上采用鄂西北合院民居形制,呈典型四合院。其中,门房和两侧配房均使用鄂西北民居建造形制,白墙黑瓦。
②佛爷洞
佛爷洞坐落于金钱河西岸,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隋唐时期,由于上津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上津古城一时间商贾云集,成为鄂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随着商业活动的兴起,宗教活动也日益兴盛。故而在上津古镇周围大兴土木,建筑庙宇,佛爷洞就是其中之一。
佛爷洞为金钱河西岸山崖之上的一处天然岩洞,整个建筑充分利用岩洞,在洞外加以建筑,形成佛爷洞主体结构。历史上,佛爷洞屡毁屡建。建国前,佛爷洞仅存僧舍一间,时期,佛爷洞遭受灭顶之灾,所有房舍、佛像全部被毁。现存佛爷洞建筑为2004重建,砖瓦结构。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观音殿、城隍殿、土地龛。主要供奉释迦摩尼佛、观音大士、城隍、土地、猪大王,具有民间多神崇拜特征。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
(1)刺绣工艺
上津古镇传统刺绣工艺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无论在造型、色彩、工艺还是图案纹样上都高度凝结着上津人不竭的智慧结晶。上津刺绣的图形纹样,风格朴实而寓意深长,配色用线匠心独具,既忠实于自然又富于想象。绣工制作针法多变,精巧高超。传统刺绣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地方特色,刺绣的主题和内容大多为鸳鸯、狮、虎、花卉等寄托着劳动人民美好希望的图案。刺绣作品图案没有定式,大都通过创作者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手工制作,而这些作品也有着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共同特征――在用色上尤为大胆和跳脱常理,也不失为是创作者情感的特殊表达方式。刺绣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涵,各种吉祥的纹样是许多普通的艺术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这也是刺绣艺术作为文化载体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开发价值。
(2)竹编艺术
上津镇竹编农具整体造型呈口大粗制的特点,主要器形有菜筐、箩筐、竹篮等。菜篮是上津最为常见的竹筐样式,主要呈现上宽下窄的形态,筐口一般呈椭圆的形状,且纵向直径较长,较为粗糙简陋,主要用于蔬菜存放。上津菜篮主要有斜背式和挑担式,因上津地处山地,多水路,为方便行走,大多数竹篮有肩带可斜跨。有的菜篮口沿低,沿边有双耳,用宽粗竹篾十字交叉固定,用麻绳钳制两耳交汇处,用扁担前后挑,既实用又省力。箩筐的容积大,多以竹和藤两种材料混合编织,口型接近正圆,器型的腹部向外鼓,近似于水缸造型。竹篮的竹篮口为椭圆形,有的接近长方形,类似船状,款式主要有手提式。
(3)闹火龙
“闹火龙”是上津古镇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亦是当地居民迎庆新年最为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正月十二的晚上由镇上居民自发组织舞龙团队,穿梭于古镇的每一条主要干道,火龙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热闹非凡,用烟花对冲火龙,游行结束后火龙基本烧完只剩骨架。上津古镇新年“闹火龙”的传统体现在“闹”字,这是因为上津古镇自古以来因水而生,因码头而兴,有金钱河环绕,新年舞龙意在祈求河神、龙王庇佑,为镇上居民祈福。上津古镇“闹火龙”气势恢宏,舞龙队伍繁复庞大,所耗人工、材料、工艺十分复杂,逐渐由单纯的祈福活动演化成集民间工艺、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文化需要传播,任何一项文化遗产不只是文化的承载之物,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宣传才能培养和吸引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兴趣,才能将文化市场的消费观念建立起来。更进一步说,只有深入理解文化,培养文化消费观念,使人们为觉得有价值的东西买单,才能使社会走向一个消费文化之路。因此,只有培养人们认识文化、理解文化、延续文化的意识才能让人们学会消费文化,从而化解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我们说商品是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商品的创新设计能够更好地宣传与发扬传统文化。任何一个商品的开发应该基于当地的民俗特色,融入其精神内涵,从而增加商品的文化附加价值,继而对商品进行设计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这对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上津古镇将商铺作为开发传统文化的载体,上津有着约一里长的明清古街,是连通古城内外的一条古老街道。两旁民居为四合院结构,和谐而温馨。四合院内古色古香,飞檐斗拱,一进数重。然而,这样古色古香的民居却缺少了旅游观光的气息。商铺的开发是以当地土特产招牌吸引观光者,从而重现明清时期的繁华景象,这样既能全面地展现上津以及我国的历史古建筑风貌,同时也能吸引更多旅游者的眼光。依据上津土特产及待挖掘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做出的实地调查,在建筑风格上,对古镇整体外观及展示区,保留其原有风貌,同时将破坏部分进行修缮与复原,展示区和品尝区与整体的古建筑风貌相协调,给人以古朴、自然之感,真实生动地再现明清时期的场景。在材料和制作工艺上,也进行优化,店铺内部可以采用手绘的方式装饰具有上津特色的符号或图案,这种物化的形式可以成为当地民俗、地域文化传播的载体,也可以成为上津文化的代表。同时,根据上津古镇的特色,将店铺内商品包装设计风格统一,如豆豉、地瓜粉等土特产的包装以仿古防油纸作为材料,环保简洁。以细麻绳简单密封,古朴自然。在设计样式上,以“舌尖上的上津”字样配以地方特色浓郁的食物缩影,将古镇美食与中国传统美食融合,既凸显地方特色,又富有新意。酒的包装设计,以古朴设计风格为主,外部处理为精细的肌理效果,给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之美感。香醇的柿子酒、甘蔗酒、苞谷酒,令人陶醉,包装上简单的密封绳与古镇的古朴自然之气质不谋而合。而在酒的销售与储藏容器上选择了陶坛,陶坛的特殊结构能使空气中的氧进入其中,促使酒完全氧化反应,而且,陶坛含有多种金属离子,可以去杂增香,使酒的口味更加醇厚。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如何使上津古镇这朵奇葩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是应着重思考的课题,做好上津古镇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与商业旅游的结合是上津古镇向外推介的重点。在保护上津古镇原生态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游客参与其中,以旅游消费带动文化发展。把上津古城规划定位为以生活居住和文化商业为其主要职能,以传统商业服务和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古镇。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人类行为活动的动态性和传承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形式。这样一种以过程和活动为对象的客体可以从静态的保护及活态的传承两个方面进行,从而实现其保护与发展。“静态保护”主要以影像、录音的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科技载体为物化形式,转化为一种可见的和可再生资源,即通过科技产品的形式来表现和再现的过程。此技术是以生活化复原手法,将群众的创作情境与自身情境相融合,身临其境地感受创作中所散发出来的文化底蕴,以达到共鸣效果。可复制性是变相地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本,这样不仅能保持文化的传播功能,缓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状态。同时,让受众了解和认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信息,形成一种平民化、大众化传播方式,有利于其保护和传承。
例如,通过利用计算机制图、人机交互、多媒体等数字技术手段将上津火龙工艺制作过程真实再现,通过视觉的展现和观众的交互,最终实现了解上津火龙工艺的目的,创造“上津火龙民俗博物馆”文化机构,全面展示火龙历史、制作工艺,并针对火龙灯会的表演进行数字化设计与创新,将其引进课堂,通过数字化技术交流互动,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遗产,达到推广和普及的目的,这为传承“非遗”打下坚实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是保护传承人。上津古镇的“非遗”是存在于各民族之中的“活”的文化,绝不能脱离项目和传承人这个传承主体而独立存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的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要以‘活态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四项主要计划之一的“活着的人类财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极高造诣的一类人)”目的是鼓励各成员国给予他们官方承认,创造有利于“非遗”传承工作的环境,积极改善传承主体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保护传承人的积极性,将其所掌握的知识与记忆传承后人,使得后继有人。建立“上津非遗传习所”等文化教育机构,这样可以给上津人民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场所,同时也为鄂西北地区建设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为“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打造一个社会实验基地,树立借鉴文化遗产资源改造环境、脱贫致富的样板。设立地方民俗传承中心、地方戏曲表演教育传承中心和地方乡土文化教育中心等文化机构,可以突出上津古城在全国历史人文版图上的特色,将上津古城打造成为一个出秦入楚的“休闲旅游古驿站”。
五、结论
文化景观类文化遗产作为近年新型遗产类型,已被广泛认知。由于其本身的特点,使其在保护工作上也具有与一般文化遗产不同的特点,其特殊性在乡土文化景观遗产上则更为突出。概括而言,乡土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工作,应做到如下三点:
1. 尊重自然,整体协调。生产性保护的核心,是对文化遗产开展全面保护工作。因此,在乡土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应在全面保护其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环境的前提下,突出其景观特色,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适度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展示,土特产品开发。
2. 元素继承和产业设计。生产性保护的特点在于将生产寓于保护当中,以活态保护替代静态留存。因此,在乡土文化景观遗产的活态利用过程中,应对当地文化遗产进行甄选、提炼,概括出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元素,并将其与现代设计产业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生产链条。
3. 概念推广、综合利用。在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工作中,应结合具体的规划和发展定位,综合利用文化资源与自然景观资源,做到“因地制宜,扎根乡土,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的乡土文化景观遗产发展模式。以自然景观为表现,乡土文化为内涵,发展成极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示区,体现遗产地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益民、张昕:《文化遗产研究文集》, 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8年版。
[2]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3] 刘锡诚:《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晋商文化论文范文3
2007年以来,作者研究的重点大都放在发展阶段变化,政府转型,公共服务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作者把关注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反危机中的改革政策研究上。某些观点,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反危机重在深化改革等,对相关的政策决策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谁为你买单
本书通过对最重要却最易被忽视的买单关系――老板与员工的关系进行梳理,一方面促使员工理性认识企业,工作和老板,重视买单人,抱持感恩心态,对得起被买单的价格;另一方面提出一系列如何卓越工作的实用理念,帮助员工正确提高自己被买单的价格。
阳光心态
阳光心态是积极,知足、感恩、达观的一种心智模式。作者应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案例,和读者分享了有关阳光心态的一些主要思想。具备阳光心态可以使人深刻而不浮躁,谦和而不张扬自信而又亲和,帮助读者缔造自我内心和谐,家庭和谐以及团队和谐。
忠义的资本
晋商在自己的会馆,借助供奉关帝,将诚信上升为患义,实在是巧妙地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成资源,构建了自己的免疫系统。晋商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的中国第一商帮,是因为它具有制度创新的大智慧,而不是仅仅靠个人的商业奇才,商战中的机巧智谋之类。
作者简介:
张亚勤,博士,现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负责微软公司在亚太地区的研发,技术战略和业务。
张亚勤是通信和软件领域世界级的科学家。他于1999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首席科学家,在2000-2004年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2004年晋升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回到微软总部掌管微软全球移动及嵌入式产品windows Mobile以及windows CE平台。他是领导微软进入PC之外市场的核心领军人物。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博士被授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称号,成为该协会100年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他拥有60项美国专利,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和专著。张亚勤是很多高科技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参与过多种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是全球20所大学的校董或名誉教授。他是美国杰出华人组织“百人会”的成员积极推动中美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交流。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张亚勤博士近年来在IT研发,产业趋向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心得与思考,展现了他对创新的理解及对时下中国乃至全球IT产业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的独到分析。不仅如此,作者还不吝与读者分享他在人生路上的点滴感悟,一颗赤诚的中国心跃然于字里行间。相信每位读者都会从中受益匪浅。
评论:
张亚勤领会了勤奋和承诺的真正意义。对于我们来说,任何成功都离不开辛勤的工作,他的成就对大家无疑也是一种巨大鼓舞。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
由张亚勤博士带领的微软中国研发团队所做的工作是令人惊奇的。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
晋商文化论文范文4
山西是国内公认的旅游资源大省,这是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使我们对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客观地看待山西这个旅游资源大省的资源劣势,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且做出相应的对策。唯有如此,才能使山西的旅游资源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才能促使山西的旅游业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1山西旅游资源的劣势
山西旅游资源最大的劣势在于旅游资源中自然资源的相对薄弱。山西地处内陆,远离海岸,缺乏沿海省市温暖湿润的良好气候条件,夏季炎热,冬季漫长寒冷,一年之中适宜旅游的时间不多,这是地理环境给山西旅游资源造成的先天不足。目前,山西旅游资源的主体部分是人文资源,我省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全国第一位,古代寺观、古代石窟、明清民居、古战场、古代名人遗迹是山西最主要的参观景点。山西最近几年推出的三大旅游品牌:晋北佛教古建筑文化游、晋中晋商大院文化游、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游都以人文资源为核心。与此相比较,山西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少、名气小,远远不及人文旅游资源的情况。较著名的自然景区只有芦芽山、太行大峡谷、蟒河等几处,而且它们在省外的知名度远远低于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寺庙群等景区。经过几年的集中宣传,山西旅游业已经打响了“文化牌”,使外界对山西旅游区的文化内涵有了初步了解。但与此同时,也使人们对山西旅游区产生了一些误解,以为到山西旅游就像是古人“游学”一样,山西就是一个看文物的地方,没有什么自然风光可看。山西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很大,但其中许多文物对普通游客吸引力不大,这也是山西旅游资源的一大劣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是山西人引以为荣的一句话,而实际上对大量的游客而言,五千年的历史有些太遥远了,反而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山西数量众多的古建筑、古壁画、雕塑等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对它们的欣赏也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专业知识。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可面对这些静态的文物,外行连点热闹也看不上。山西旧石器文化遗址数量居全国第一,新石器、夏代以后的著名遗址也很多,但它们多数埋于地下,在地表几乎什么都看不出来,普通旅游者对它们兴趣都不大。山西的戏曲文物十分丰富,但其中的碑碣、壁画、墓葬中的砖雕等一般都形体较小,不太引人注意,而现存的古戏台多为独立存在,作为旅游景点吸引力也不强。山西的长城总长度很长,跨越的年代也久,但大部分长城都损毁严重,缺乏景观价值,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很难有什么效果。山西的各类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分散,不利于集中参观。山西较为知名的景点主要有晋祠、五台山、壶口瀑布、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皇城相府等。它们散布于全省各地,很多景区都距离省内中心城市较远,相互之间也距离遥远,难以组织旅游线路贯穿起来。壶口瀑布、五台山等景区交通状况还不太好,众多中小景区的分布更为分散,并且交通、服务设施都不够完善。可入性差,“旅多游少”成了在山西省旅游的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游客经过长时间的旅途劳累后并不能见到太多的参观内容,这就会使游客觉得付出多而收获少,降低景区的吸引力。山西旅游资源的总量很大,但种类少,相似性强,雷同现象较为突出。山西的景点中大量的是寺观、祠庙、民居之类,尽管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中有许多国宝级文物,但游客们参观多了之后也会感到乏味。晋中的晋商大院依靠群体优势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但就个体来说却发展不平衡,游客不可能在一次旅游中参观多个大院,一些知名度较高、交通便利的大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另有一些大院已陷入经营困境之中。大量雷同景点的开发、宣传分散了财力与智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精品的产生。超级秘书网
2应对措施
面对山西旅游资源存在的这些劣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2.1加强对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宣传由于山西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在过去的开发与宣传工作中,我们过多地关注了人文资源,对自然资源较为忽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人文资源都适合于大众旅游,有些人文资源的勉强开发不仅难于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还可能导致对文物的破坏。另一方面,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态旅游正在兴起,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需要进一步加强。山西自然旅游资源的薄弱只是相对人文资源而言的,实际上,山西并不缺乏灵山秀水,只是缺乏很好的开发罢了,芦芽山、庞泉沟、蟒河、历山等自然保护区风景秀丽,各具特色;太行大峡谷、太行水乡等景区都有已初具规模;省内各地可开发的自然景观仍然很多。除开发之外,还要加强对自然景观的宣传工作,“黑煤”、“黄土”是人们对山西传统的看法,我们要力图改变这一负面形象,在省内外塑造“绿色山西”的新形象。2.2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在对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我们必须合理规划,有效利用资源。山西众多的景区都采用了垒起围墙收门票的简单方式,对景区进行低层次的浅表性开发,靠资源吃饭,是典型的低水平运作;一些景区是盲目乐观、盲目开发,未进行科学的市场预测就开始一厢情愿地大量投资,很可能得不偿失;一些急于求成的开发者则不惜对文物、自然环境的破坏,进行破坏性开发。以上几种情况都是对资源与资金的极大浪费。面对丰富的资源,我们应该本着保护第一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对那些景观效果好,知名度较高、开发难度小的资源进行科学的市场预测,确立自己的客源目标,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与宣传。对一些暂时不适宜开发的旅游资源,我们要作为潜在资源加以保护。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的开发,必然会使当地的旅游失去重点并导致景点间过分激烈的竞争,不利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2.3加强交通建设和旅游线路的组织山西的铁路交通较为发达,高速公路建设居全国前列,航空相对滞后,而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是中心城市与旅游景点之间的公路交通。因此,建设高等级旅游专线公路是改善山西旅游交通的主要任务。在公路建设的同时,公交系统要及时开通通往景区的公共交通线路,以方便游客的出行。在旅游线路的组织上,我们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改变目前以市(地)、县各自为战,独立组织旅游线路的状况,整合旅游资源,更为科学地组织省内旅游线路。同时,要把山西各景区融入整个华北、乃至北中国的大视野之中,把它们当作北方文化、北国风光的一个部分,积极与外省的景区、旅行社合作,使处于山西省边界附近的云冈石窟、壶口瀑布、太行大峡谷、蟒河等景区能与周边的内蒙古、陕西、河北、河南等省区的景区组成新的旅游线路,吸纳更多的客源。2.4加强多品种的旅游产品开发山西旅游资源的劣势之所以会较大地影响山西旅游业的发展,这与山西旅游产品的单一性密切相关。长期以来,观光旅游几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乎是山西唯一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开拓思路、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是应对山西旅游资源劣势的重要对策之一。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外,随着人们旅游意识的增强,旅游将日趋日常化、郊野化,短线旅游将成为发展的主流。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省内游、假日消闲游大有市场,消闲旅游能够为知名度不太高而自然风貌保持较好的景区提供较稳定的本地客源。面对山西漫长的冬季,条件适宜的景区可以开发冬季观光旅游及滑雪、滑冰等体育旅游产品。倚托长城、古关隘等景观可以开发古战场旅游;倚托黄崖洞、大寨、西沟等景区可以开发红色历史旅游;倚托汾酒厂、老陈醋厂、煤矿等可以开发工业旅游。此外,探险旅游、考古旅游、会展旅游等产品都可以积极开发。
参考文献:
[1]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刘作舟.区域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3]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4]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5]邹统阡.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冯宝志.三晋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7]王进.三晋之旅随笔[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晋商文化论文范文5
[ 关键词 ] 旅游 对策 竞争力
旅游资源大省――山西,素有“中国地上文物宝库”之盛誉,旅游资源丰富。武汉大学旅游学院王凯先生对省际旅游资源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山西旅游资源总丰度居全国第一,分值为0.814;云南第二,分值为0.721;浙江第三,分值为0.707;山西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度居全国第三,分值为239;四川第一,分值为257;云南第二。山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化古迹,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19处,山西的地上文物为全国之最,因此有5000年中华文明看山西的说法。以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为重点的历史人文旅游;以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旅游;以西侯度、丁村为典型的华夏古文明遗址游以及执中国近代金融业之牛耳的独领的晋商文化游等。除此之外,山西有众多奇特瑰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北岳恒山和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有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有风景迷人的庞泉沟、关帝山、历山、蟒河等自然保护区。这些都是山西的优势,山西的旅游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但却是旅游经济弱省。2004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5578.79万人次(全国达11亿人次),国外游客29.5767万人次(全国达41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0.48亿元,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2.35%,仅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5.27%。这与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度居全国第三的地位不相称。
一、山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忽视了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性,自然生态游、休闲度假游、会展节庆游、修学旅游、工农业旅游等产品开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发展理念的滞后和发展思路的不清晰是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1.能源新产业与旅游业难以兼容
山西是全国污染第一大省。由于采煤炼焦严重污染空气,排放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主要污染物处于高排放水平,采空区、塌陷区面积越来越大,山西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固废排放强度都居全国第一位。山西省环境污染负荷在全国位于首位,平均单位面积SO2、烟尘、COD、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物负荷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7倍、1.4倍和20倍;人均烟尘、SO2、粉尘的污染负荷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8倍、2.43倍和2.04倍。2006年7类资源消耗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排在全国最后一位,山西新生婴儿缺陷率全国第一。要健康还是要旅游是旅游者来山西的困惑。
2.政府及社会对旅游相关产业的投资严重不足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投入不足是影响山西旅游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年来,政府投入不足,吸引投资的软环境也较差。省委、省政府虽然己经将旅游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但资金的投入总量还不如对一个中小型煤矿的投入多。由于投资不足,旅游产品体系无法完善。旅游饭店的档次和整体服务水平偏低,大型娱乐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致使游客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许多旅游线路被游客普遍认为是廉价线路、便宜产品。旅游支线公路和景区内交通不畅也一直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旅游资源品位虽高,但长期以来宣传不足,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整体形象打造上缺乏大动作、大投入,导致了旅游产品在国内外知名度与实际价值极不相称。
3.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陈旧
近年来,一直未能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景区(点)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职能交叉、互相掣肘。全省旅游企业小、散、弱、差,普遍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市场利用率低。吸引人才的向心力差,人才流失严重.
二、山西省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1.大力开发工业遗产旅游
工业的发展有路径依赖问题,它表现为工业发展要依赖现有的知识与能力,但这一事实并不是要我们保持原有的产业结构,我们必须进行大量改革,把现有的能力转移到新领域。
鲁尔区的 “IBA计划”运用国际博览会形式,通过工业旅游开发,达到区域复兴,值得借鉴。鲁尔区把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向那些工业化时代留下来的大批厂房、车间和机械构架等工业纪念遗址。从1998年开始, 国际建筑展览组织经过长达10多年的摸索,先后通过博物馆开发、休闲、景观公园、购物游乐中心、现代工业科学园区等模式将许多工业垃圾、遗迹改造成为旅游资源并辅之工业园区独特建筑样式,制定了一条区域性的工业遗产旅游路线。造就了以全区主要的工业遗产旅游景点整合而成的著名“工业遗产旅游之路” ,25条旅游线路将19个工业遗产旅游景点、6个国家级的工业技术和社会史博物馆、12个典型的工业聚落,以及9个利用废弃的工业设施改造而成的了望塔, 连接在一起为提升鲁尔区的区位地位和形象焕发活力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目前鲁尔区拥有200个博物馆,175家画廊,8个剧院,2个交响乐团,250个节日,3500个工业文物,240万游客,470万酒店过夜用房量。旅游产业已成为鲁尔区的新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样,旅游业也被列为山西的四新产业,旅游业是山西发展新兴产业的一大重点。
在山西省2006年的实施意见中,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的主要思路是:建设以太原、大同、运城为中心的三大城市旅游经济圈,努力打造沿大运高速、沿黄河、沿太行山三条旅游经济带,精心建设佛教古建游、晋商文化游、晋南寻根觅祖文化游、沿黄风情游、晋东南太行风情游、太行吕梁红色游等六条旅游精品线路。全面提升我省旅游业整体形象和管理水平,把山西打造成中西部旅游经济强省。
在两者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山西发展旅游业比鲁尔区有更大的优势和可行性。在旅游资源禀赋上,山西得天独厚,资源更为丰富。在2006意见中,山西尚并未提出整体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及思路。而鲁尔区的工业旅游却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值得借鉴。山西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难点在于如何实现能源新产业与旅游业的兼容,即来此旅游的人经常会陷入要旅游还是要健康的困境。面对山西资源枯竭企业和区域的日益增多,面对污染如此严重的现实,发展对工业废气地改造的工业遗产旅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山西目前只是有零星的开发,需要一个整体规划来实现。把人文社会旅游、自然旅游与工业遗产旅游、文化及休闲产业结合起来,把山西打造成文化强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2.整合资源优势,实施精品战略
按照“打破地域界限,大搞区域联合,实施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的大市场开发思路,在空间结构上,选择资源基础好、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三大旅游景区作为实施精品战略的主体,组合形成三圈(大同、太原、运城),以此带动大运高速、太行山、黄河三条旅游带线路产品的质量升级。在产品内容上,形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修学旅游、红色旅游、工农业旅游等多样化格局。
3.打造品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重塑山西城市旅游新形象
做大做强山西旅游产业,最终要依靠客源的不断增长和旅游消费的不断扩大来实现.一个城市如果缺乏鲜明、独特、整体性的旅游形象,是难以长久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形象的建设势必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战略武器和竞争工具。为此,一定要规划先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着力打造名牌。
同时要有市场意识,树立促销就是开拓市场、创造市场,就是刺激消费、创造需求的观念。注意形象策划,运用专家的智慧,社会的力量提高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增强景区景点的可读性。加强营销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旅行社和导游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宣传、展示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开拓旅游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加大政府投入,积极探索、创新促销方式,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打造“人文三晋、风光山西”的整体旅游形象。
目前,各景区出版的介绍山西文化的书籍、光盘、宣传品很少,层次高的作品就更少。优秀的文化功底深的解说词、解说员也很少。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把山西文化的魅力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出来,也是当前的一个繁重的任务。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交通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交通顺畅了,游客才能走进来。旅游首先是旅途,其次是游览,都离不开一个“行”字,交通问题就显得尤其突出;联系方便了,人们才能了解山西。所以要改善旅游交通条件,解决交通制约、主要景点和辅助景点分割独处、难以配套、形不成区域环形线路、景区难以连线成片,支撑点不强、道路状况不佳、可进入性差等问题,尽快形成畅通的旅游交通网络。
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的投资力度,改善旅游配套设施,延长旅游“产业链”,改变目前山西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业主要依靠单项旅游资源而不是依靠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有限的旅游收入主要集中在门票收入上的初级化的“门票经济”状况,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真正让旅游业起到“一行带百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晋商文化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阐述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从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最后对文化信息网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是人们学习工作和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图书馆作为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工作模式与服务项目正在由传统意义的借还服务向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转变,特别是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为人们了解文化、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建设地方文化信息网是通过互联网、卫星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将数字化信息资源传输到群众身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这已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点。
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为公众提供切实的文化信息服务,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达到对外宣传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和建设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因此,建设好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1.2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各省级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会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本地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通过搭建网络文化平台,丰富网络文化信息量,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2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目标定位和信息资源内容
2. 1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政府网
作为政府网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网站,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本土文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也不仅局限于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和简单的信息,而应将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人到网站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本土文化网站,最终把这个网站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为资源共享打好资源基础。
2. 2地方文化信息网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随着文化信息网站的逐步建设,各地都在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公共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网在资源建设定位方面,应该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地方民俗资源、旅游文化、舞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加工,这样各地方文化信息网才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样的文化信息网才能吸引读者,增加点击率。
2. 2. 1开发地方民俗资源现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又一亮点,成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声像化采集与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地方民族文化宣传有着潜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学科资源建设、民族的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电子化、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内容丰富多彩,诸如民族的衣着打扮习俗,居住、饮食习俗,生产、旅行习俗,买卖交易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姓名、称谓习俗,人际交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信仰、迷信习俗,礼仪、禁忌习俗,游艺、娱乐习俗,结盟、议事习俗,财产分配与继承习俗等等。所以数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录音、摄像、扫描、拍照等。
2. 2. 2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献,发挥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们认识各地区的重要工具。其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它记载着本地区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如本地秀丽风光、历史上本地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遗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等。图书馆可根据旅游经济的需要开发馆藏资源,按照不同的主题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献,建设旅游特色数据库。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本地。
在网页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片、音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使页面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 2. 3本地舞台艺术的数字化本地舞台艺术包括地方戏曲、民歌、戏剧、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民间群众文化艺术,是本地区的特色艺术。比如山西的道情、罗罗腔、碗碗腔;福建的闽戏、高甲戏、莆仙戏、歌仔红戏;湖南的花鼓戏、荆河戏、辰河戏等等。这些地方戏曲只有依照地域划分,进行本地化的数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体的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对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加以保护,得以长期流传。
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可采用摄像、图片采集、原声传送等方式。
2.2.4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IntangibleCulturalHer一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其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的界定,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公约》从概念框架上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颂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川并进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促进、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较抽象化,其内容与上述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舞台艺术三方面有关联也存在一些重复,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和标引。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也可采用摄像、图片、扫描等方式。
2. 3地方文化信息网的栏目设置
根据对现有的16个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研究,地方文化信息网在栏目划分方面要以表现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基准,栏目设置要根据本地资源类别进行分类。以我馆负责建设的三晋文化信息网为例,共分十二个栏目,分别是:三晋纵横、文化艺术、旅游观光、人物春秋、文物博览、地方民俗、山西特产、魅力山西、晋商文化、锦绣太原、古籍珍品、三晋文苑。基本上全部都以本地资源进行加工建设的。有部分地方文化信息网是以服务宣传为目的的,所以加设了一些服务公众的栏目。
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 1要坚持实际性和特色化的原则,为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资源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而坚持世纪性和特色化建设原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在进行文化信息网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设备和网络环境配置计划,引进优秀的软件平台;要遵循技术能力和社会需求优先的原则,先易后难,从小到大,要有步骤、宏观有序进行;在具体实施中各地要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分散建设,同时突出各资源库在统一标准下的专有特色,突出本地资源特色,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3.2要积极关注基层文化生活,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之间已经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已经可以跨越时空瞬间完成。但是,在我国的基层村镇,知识的贫乏导致的贫困仍随处可见,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在进人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新世纪的图书馆将是一个高度网络化、共享化,对全社会信息资源具有保障功能的崭新体系。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3. 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有力的统一与规范
我国的网络化建设一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缺乏有力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使得信息网建设各行其是,造成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在同一区域内各个专用网络系统间互不相通,相互独立的局面。在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上,资源开发分散,重复现象严重,浏览一下各个网站的资源目录就会发现,大多数站点都存在着设置的信息栏目贪多求全,提供的信息内容大同小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文化信息网建设重点在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建设,如果没有统一与规范,在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会产生障碍,不利于资源共享。重视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结构、调整,优化其内容构成不仅是网络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3. 3.1形式的统一通过对各地的文化信息网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政府网的形式出现;二是文化信息网,以地方文化信息为主打但其中也有政府网的职能;三是数字文化网,以数字化图书馆为主打。如果将这三种形式的网站加以规划整合,规范成统一的形式,可能更趋于合理化。
3.3.2数据格式的统一文化信息网的数据格式多以视频数据、图片数据为主。不同的平台使用不同的格式,给数据交流造成很多不便,如果各信息网提供唯一的元数据接口,相信用起来可能更方便一些。
3.3.3后台数据尽可能用大型通用型数据库如SQL,ORCL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