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50-01
美术作为必修课程,肩负着教育教学的重任,以培养学生的美育和心智为目的,让学生主动发现美和创造美。这里的美不仅包括物态美、行为美,更包括思想美。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每一位美术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美术课堂上实施德育,需要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进行。美术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所以要想在美术课堂上渗透德育,就必须利用好课堂教学内容。
一、巧用“欣赏与评述”,自然渗透德育
在美术欣赏课上,通过分析具体作品中的人(物)与事,向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例如,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欣赏教学模式改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名画,这些画作需要教师用心挑选。并不是所有优秀的作品都能拿给学生欣赏,而是要结合德育的内容,选择具有内涵的作品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欣赏、学习。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表内心真实感受。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明白,美术家在创作作品时,除了利用完美的外在形式揭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和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除了学习其形式上的美感外,更应深层次挖掘创作者的内心情感,以树立榜样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熏陶。如,《播种者》表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以纪念碑式的构图表现作者对劳动者的尊敬。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探讨,让学生们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进一步体会作品带来的正能量。
二、巧抓“造型与表现”,用情感渗透德育
良好的思想品德需要我们去培养,通过绘画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在“造型与表现”方面,让学生对造型元素进行运用,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从而表达思想与情感。
“造型与表现”最终以作品的形式呈现,需要拟定一个绘画主题,这个主题的创设就可以结合相关德育主题。例如,在尝试画人物肖像时,通过对人物肖像画法的学习,在了解了相关知识与技能后,需要一个绘画主题进行实践,可以让学生以“同桌的你”为题,创作一幅记忆当中最好的玩伴,用画笔纪念同学间的友谊。从笔下流露出情感,让心灵得到感染,德育在绘画实践中进行。
在学习技法表现时,让学生用笔触表现质感,同时传递情感。例如,以“辛劳的父母”为题,表现父母被岁月摧残的容颜,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的设计,让学生认真观察父母,逐渐感受父母的辛劳,从而体恤父母,明白父母的不易。
三、巧传“设计与应用”,灵活渗透德育
现代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时髦的象征,他们对设计充满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中学生想法奇特的特点,激进他们的创作欲望。如果学生设计的作品可以在生活中体现出来,那他们一定会很兴奋,很有成就感,从而会时刻关注生活,创造美。
例如,在学习招贴设计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相关的知识点传授完毕后,以“校园公益招贴”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将大家在校园内看到的不文明现象以招贴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为此,创设情境将知识活学活用,并将优秀作品陈列在校园内,一是给优秀作品提供展示的平台;二是警醒其他学生,达到宣传的目的。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并付诸行动,学生们一定会关注生活、创造美。
再如,标志设计的学习。从北京申奥成功展示标志,到福娃的约定,再到游奥运福娃乐园,教学内容锁定在与爱国主题情感相容的范围内,即使标志设计还包括商业标志等,但结合德育内容,在教授时还是要有所取舍,做到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元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中专 美术 德育教育
一、把爱心宽容当作系紧师生间强烈情感的纽带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在他的《教育者的灵魂和教师培养的问题》一书中曾指出:“教育者的本性首先是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其次是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作为塑造人类的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首先要有一颗充满爱的灵魂,爱教育事业,爱教师工作,爱生如子,这是教师最基本的作为准则;同时还要具备奉献爱心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生价值,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如果爱是一条小河,那么宽容就是架在河上的一座桥,教师应以博大的胸怀为桥墩,以良好的教养为桥面,以广博的知识做路灯,以扎实的才智做护栏。这样,学生才能站在坚固的师德桥面上,严肃认真地对待生活、正视人生,对学生产生积极而强烈的情感要求,系紧师生心灵间真挚的情感纽带。
二、在教学活动中捕捉实施德育的契机
美术教学中艺术形象的直观性、具体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胜过空洞的理论说教,艺术形象的审美性与情感性,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画面上展现的思想情感教育。所以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其独特的优势。美术教学中美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它与教学原理相结合,就会使这种吸引力变成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对中专生的审美艺术素养和品质的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功效。
如在上“POP字体设计”一课时,我给学生讲解了很多书体的特点让学生先总结黑体字的笔画结构特点: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然后告诉学生做人也要站得正,行得直,堂堂正正,稳稳当当,踏踏实实,不干坏事儿;在“POP海报设计”一课中,教师可通过设计旅游海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同时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双手辛勤创造的,为了更加幸福、灿烂的明天,我们应该爱劳动、爱人民、爱艺术,刻苦学习,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动手创造美好未来。
在设计课中,教师要巧传基本技能,在传授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灵活渗透德育,培养学生沉着冷静、大胆创新的品质。在上“包装设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设计、包装的重要作用,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某山区出产丰富的土特产,那里的野生蘑菇质量很好。以前是用麻袋来装的,卖得很便宜,由于外观不美,还卖不出去,那里的农民很穷。后来,有一个农民的儿子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他把野生蘑菇改成250克一袋的小包装,还专门设计了漂亮的图案和商标。由于商品的外观很美,蘑菇的销路很好,而且比原来的价格提高了不少,山区的农民开始富起来了,大家都感谢这位大学生。”学生受到了启发,然后出示几件商品的包装和有关的图片资料。我又适时地放上音乐。欣赏完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为什么同样的蘑菇,有了美观的包装后,不但价钱卖得贵,而且人们反而要争着买?有的同学说:“漂亮的包装人人喜欢,看到这么好的商品当然要买喽。”还有的同学说:“要感谢这位大学生,知识就是能创造财富。我们现在要抓紧时间学习,学好知识和本领,将来也要为家乡出力。”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较好地完成了德育的渗透。
欣赏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在美术综合实训课中渗透德育
美术综合实训课中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的教学具有育人功能。教师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以科学的方法多角度地渗透德育。
例如,在上“标志设计”课时,我让学生为学校设计校徽,为班级设计班标,为自己的小组设计组标。这有助于改正现代学生眼高手低、只会动嘴不会动手的毛病,培养学生踏实勤劳的品质。在这个劳动过程中,学生切实体验到动手动脑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又如,我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新年贺卡送给可敬可爱的人,还让他们画家乡的小桥流水。这样既深化了主题活动,又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美术特长,寓教育于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多数学生来说,环保概念可以说既熟悉而又陌生,他们社会阅历少,知识水平的有限,纯理论或口号听得多,但他们不一定能理解和接受,而通过自身的实际体验,以动手制作的形式,参与到认识材质并利用材质的过程中,即在“玩”中学到了环保知识。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3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欣赏水平有限,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工具的欠缺,美术老师往往会感觉不知道如何开讲,很难将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做到认真描述,而美术课堂的所特有的色彩美感也不能与学生充分分享,对于学生的课堂教学大打折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美术教学,教师可以将事先挑选的图像、声音、视频和背景知识整理成为课件,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多媒体课件所传达的教学内容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眼睛和耳朵,刺激其视觉和听觉,充分渲染美术课堂的课堂教学氛围,打造亦真亦幻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进行模型结构分析和色彩搭配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模型内部结构和外观设计,而且可以通过模型的旋转来充分体会到建筑之美,感受到建筑物的3D立体之美,整个课程教学可以立体生动,比教师简单的宣导要有效的多。而在色彩搭配教学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三原色的之间色彩原理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就可以通过三原色的搭配模拟出自然界任何一种颜色,这种教学模式就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到色彩的原理,充分感受到自然界的色彩之美。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展美术课堂的创新视野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脱离家庭环境,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阶段,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通过课堂知识的宣导,学生可以继承过去创新思维的结晶,也可以为将来的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拓展学生的创新视野也是广大美术老师的教学重点之一。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没有必要的辅助学习资料和自身的年龄限制,对于创作感觉无从下手。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提高学生的信息吸收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比如,在进行相关的设计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课堂搬入到多媒体教室,教师通过多媒体电脑给学生们播放相关的光盘资源或者相关的音频资料,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手段来表现设计元素,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美术课堂的德育渗透
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是教学目的之一,也是教学的手段。美术教育作为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培养方面也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大多停留在教师的课堂宣导和课下温习巩固上,德育渗透或者流于续表,或者成效甚微。多媒体技术作为最强的信息技术,它可以充分结合小学课堂的审美教育,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课本中的德育内涵,从而能够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比如,在美术欣赏课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我们国画大师的山水画精品,带领学生们感受我们国画所特有的氛围,也感受到我们国家独有的文化魅力和国家的大好河山,通过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将爱国心和民族情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美术课堂教学中来,使得学生,们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而在《我爱劳动》、《美丽家乡》等主题创作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的创作素材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于劳动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憧憬,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总结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4
一、挖掘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1.爱国主义教育。初中美术教材中有很多我国传统文
化,这些传统文化向学生说明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古人的智慧,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如人美版第14册第7课《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一课中选登的每一幅民间美术作品,都包含着一个民间风俗、一个地域风情、一个健康美好的愿望,在本课中我通过让学生用画笔提取民间美术作品中山西布老虎的色彩与自然形象的色彩并进行对比,通过研究与分析,总结出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和手法,然后让学生拟定一个“中国风”为表现的主题,运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方法,搜集一些具有地方风格的民间美术作品,搞一个“乡俗展”,将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方法用于实际生活中,并从中感受审美创造的乐趣,培养艺术表达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包含在民间美术中的浓浓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终将化作民族情结,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成为生命中的精神支柱。
2.民族风情,民族团结教育。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自治区教育厅特意将每一册教材中加进了具有浓厚地方风情的素材,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比如人美版13册,第15课《新疆土陶欣赏与制作》一课,通过资料我让学生了解新疆土陶艺术,通过动手制作让学生感受这种民族工艺的特殊美和艺术魅力,增进我们对少数民族工艺的了解,也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在人美版14册,第14课《草原毡房》一课中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蒙古族、塔吉克族人的风俗习惯,并了解他们热情好客的品德,增进了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拉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距离。
3.环保教育。美术课中有1/3是手工制作,这些制作离不开废旧物品,有一次性纸杯、盘子、易拉罐、塑料瓶、各种包装盒、包装袋、旧报纸、旧挂历等,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剪、贴、扎、拼、画、组合、装饰等方法,将纸杯制作成龙,纸盘做成了壁挂,易拉罐编成了花和漂亮的烟灰缸,塑料瓶做成了漂亮的笔筒,塑料袋扎成了服装等。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走向讲台,穿着自己用塑料袋制作的时装,向学校师生展示一件件废旧物品制成的工艺品,宣传环保知识,这种自我教育的形式效果是很明显的。
4.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的教育。美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领域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如何将美术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学中人美版的第13册第10课《学习服装搭配》,第9课《生活中的色彩搭配》,第11课《策划一次校园活动》,第13课《设计吉祥物》,第14册第10课《策划一次出游活动》,第15册第13课《我的小天地――立体纸模型》,我在这些课中先教会孩子们关心自己,关心身边的事,再让学生为自己设计服装,为自己的房间搭配颜色,为学校设计环保吉祥物,为学校所在的阿瓦提农场50年场庆设计标志,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1.学习习惯与养成教育的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我校处在城镇之间,学生多数是来疆务工人员的子女,家庭教育薄弱,美术课上总是不知或忘带学习用具,开学初,我总是把一学期要带的学习用具详单发给学生家长,让家长督促、检查,上课时奖给带齐用具的学生小兔子,惩罚不带学习用具的学生刮鼻子一下。每节课督促学生摆放好用具,借用工具时注意安全,注意自己的各种姿势是不是美的,并学会将自己的物品分类摆放,由我亲自检查,经过长期坚持,学生通过这些细小的事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两次大的画展,还有各种校外美术比赛,而且会评选,选出优秀作品,以班级为单位加分,班主任老师也很重视,凡是在画展中比较好的作品,我总是把他们保留下来,等到市教育局下发有关画展的通知时,就可以拿出来参赛了。每次在外面获得的获奖证书,学校都会在升旗仪式上郑重宣读,由校长亲自发奖,校长表扬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生逐步有了最初的集体荣誉感。
美术教学中允许学生合作完成作业,取长补短,在合作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所分工:有绘画的、出点子的、制作的等等,在合作中互助互爱、互相关心,体会合作的愉快、合作的成功。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5
一、政治思想方面,本人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始终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并认真学习学校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进一步提高本人的政治理论。坚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保持平和的心境,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平时积极参加全校各种集体活动,支持并配合组里搞好各种教研活动。教育教学中,我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
二、“心中有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牵挂。
德育工作教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在教学工作或生活中,我首先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为了了解学生,我每天都进入到班级和他们说说话,在闲谈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第二,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爱,学习一般的爱,学习差的也爱;活泼的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第三,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第四,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作为二年级的语文和五年级两个班美术教师的我有责任引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有责任引领他们张开理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我有责任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
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校园文化是除了课堂教学之外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化氛围。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弥散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的影响和熏陶,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陶冶自身情操。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提升学生的陶冶情操和创作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恩格斯说过:“环境造就人”。我们的美术教学时时渗透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学习美术,不但要爱美、审美、还要善于发现美,努力创造美,保护大自然的美,并且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激发爱美情趣。
四、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值周工作是学校抓好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值周教师在学校工作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虽然不起眼,但是不可缺少的。值周教师在不仅每节课下课之后都要到自己的岗位值周,每天中午对各班级进行检查卫生、纪律情况查,对于检查结果及时进行总结使得学校卫生、纪律方面也有了一定的保障。平时也积极配合德育部的工作,及时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认真完成任务。本学期在学校领导和大家的大力支持下很荣幸被评为区师德先进个人,我将以此为动力更加努力工作。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6
一、融合之始基:提升人生命品质
众所周知,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美术源于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不管哪种层面,都表达了人们的审美情趣,而蕴含其中的,是特定的观念和思想。这正如余秋雨所说:“不管是东方与西方的美学都告诉我们……美是对人的提升。一切优秀的文化艺术都是历代大师辛苦架设的提升人们生命品质的阶梯。” 所以,作为造型艺术的美术,其蕴含的主题内涵,能净化人们心灵、陶冶人们情操,能影响与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引导人们更好地认知自然、认识社会。
同样,道德也源于生活,生活是道德存在的依据。人有别于动物的根本一点,是人具有社会属性,这就决定了人在生活与生存中需要不断地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朝着向善价值取向不断修正与超越的追求过程,以实现从“实然”到“应然”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不能脱离生活,而必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如果游离于生活之外,道德就成了无源之水。“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所以,人们需要不断思考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追寻 “有道德的生活”,探寻生命的真义。生活与生存实践,展现的是人们在向善价值取向进程中的道德水平与道德素养。
美术源于生活,以艺术表现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指引着人们思量社会价值,实践着对生活向善的价值追求,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提升人的生命品质。
二、融合之实践:实现德育是归宿
首先,从课改理念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划纲要》提出了“德育为先”的战略主题,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极具深刻内涵。教育部思政司原巡视员杨瑞森认为:“德育为先,一是在各项教育的摆位问题上,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上;二是在教育的内容上,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三是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上,要坚持育人为本,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说,坚持德育为先,德育应统领整个学校工作,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美术学科自不能例外。
其次,从课标角度看,课标是课改精神的体现,遵循、服务于《纲要》。就此,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坚教授总结了“六个要点”,并认为是学习新课程、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基础立场。刘教授指出:“一以贯之地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课程理念,与时俱进地将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科特征和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融入到各科标准之中。”而这样的思想,在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中得到彰显:“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见,美术学科课程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与功能,在实施学科德育渗透中有先天优势。
最后,从学科角度看,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不论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来设定,还是从美术学习活动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价”以及 “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都突显了美术教学活动实践性与人文性的课程特质。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感受特性,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或通过欣赏与评价,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美术学科的特殊性,使美术与自然、文化、生活、社会形成了网状关联,能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道德情感。
“德育为先”的课改理念、美术课程的德育资源与功能、关注生活与文化的美术教学活动,使得美术学科教学与德育在实践中实现了融合。这正如笔者曾撰文所指出的:“德育,应成为学科教学的目的,也应是学科教学的归宿,是学科教学活动的一种自觉追求与行为。”
三、实践之例析:融合中引导生活
新修订的美术课程标准,是对“实验稿”的修改与完善,也是对十年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所进行的梳理与回应。但课标的落实,仍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与挑战。现以上述论述为基础,以四年级下册美术课《年年有余》(浙江美术出版社)的教学为例,谈谈美术学科教学与德育相融的问题。
(一)案例呈现
一位教师第一次执教《年年有余》时,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 欣赏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展示“年年有余”年画,组织学生说说该年画的含义,等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年画意蕴,并引导学生了解“余”与“鱼”的谐音关系。
2. 初步感知,尝试画鱼
组织学生画出心中的鱼,认知鱼分头、尾、身、鳍四个部分。
3. 欣赏长卷,激发兴趣
展示教师绘画的不同形态的鱼纹长卷图,引导学生观察,交流鱼纹特点,归纳出装饰鱼纹有概括、夸张、变形等特点。
4. 欣赏作品、布置作业
组织学生欣赏一些鱼纹图案生活用品课件(古代的陶、罐、盆等器具上的鱼纹图),引导学生发现鱼纹摆设方式:直立式、向心式、放射式、旋转式以及同心式,布置学生用事前设计好的鱼纹彩纸按不一样的摆设方式装饰纸盘。
(二)案例简析
我们不妨解读一下执教者的思想:通过揭示年画导入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画鱼,认识鱼的四个部分,为各类鱼纹装饰变化作铺垫;欣赏长卷,感受鱼纹变化的美;最后通过课件欣赏,认知鱼纹各类摆设方式,并能学着初步设计和制作。执教者能清楚地把握本课教学中认知鱼纹规律的重点和鱼纹设计摆放的难点。但在学习该教学设计、观摩该课堂教学后,总觉得这课缺少了些什么,感觉比较浮浅,教学活动不具深度与宽度。
细细思量,会发现该课教学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师生间缺少对古代文化、现代生活以及学生当下设计与制作的有效的生活对话(包括欣赏、评价以及创作指导与交流等),使得学生对鱼纹装饰传统文化的情感与精神认知不全(例如,为何古代用鱼纹来装饰器具?),对鱼纹装饰随历史发展呈现的变化与创新感受不深(古代的鱼纹与现代的差异),也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鱼纹设计与制作时的创造性(导致课堂上学生多数模仿书本或教师长卷中的鱼纹图)。由于教学活动中缺失对生活与文化的关注,导致人为地限制了美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的关联,阻止了学生关于美术与自然、生活、社会间的对话与体认。限制关联,宽度不广;阻止对话与体认,深度不够。而这正是美术课程中德育资源与功能之所在,忽视了这一点,美术学科教学与德育相融就会发生偏离,直接影响美术学科教学质量。
(三)案例重构
关注生活与文化,重视与发掘美术课程中的德育资源与功能,实践美术学科教学与德育相融,不仅不会削弱美术学科本身的知识与技能学习,反而能在实践性的体验活动与对话交流中,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感知和对美术技能的掌握,深切体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欣赏美,提高审美力,增强学习兴趣,热爱美好生活。后来,执教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如下修正。
1. 收集鱼纹图——发掘美术与生活的关联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家中有鱼纹图样的生活器具或是有鱼纹图样装饰的工艺用品等。
【点评:让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先自觉认知鱼纹图样,感受鱼纹图式的变化,也让学生在对鱼纹图样的自觉认知过程中,初步体会鱼纹装饰的美术图案存在于现实生活,使美术学习与生活建立一定的关联。】
2. 欣赏鱼纹图——实现美术与生活的对话
(1)组织学生欣赏“年年有余”图,引导学生感受该图的形状美、色彩美和习俗美。
(2)欣赏鱼文化历史长卷课件(依时间顺序从远古的鱼纹彩陶到明清鱼纹盘等),交流感受(交流过程中与学生课前收集的鱼纹图样展示可随机结合)。
(3)课件定格在远古的鱼纹彩陶盘,引导学生观察,认知鱼纹设计时的概括、夸张、象征等表现手法,并讨论:为什么远古的人们选择鱼来对器皿进行装饰?
【点评:把鱼纹图样的学习纳入到鱼文化的历史长卷中,通过课件以时间顺序由远及近地逐渐呈现,引导学生将课件欣赏与课前收集相结合,通过展示交流与讨论,不仅能使学生认知鱼纹图式的发展与变化,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鱼文化的历史了解,增加了课堂学习的厚度。而关于用鱼来装饰器皿的对话活动,使学生明白了远古时人们以捕鱼为生,表达出对鱼与鱼纹的喜爱,使其感受劳动美以及劳动对生活的改造,劳动创造美。】
3. 创作鱼纹图——体验美术与生活的融合
(1)组织学生第一次在圆盘上画鱼纹(可以独立画,也可以请教同学与老师),师生点评并一起修改。
(2)观察奥运福娃贝贝,引导发现福娃贝贝与彩陶鱼纹的关系;进入韩美林网站,欣赏鱼纹作品,感受大师设计创意。
(3)师生再次动手实践,尝试鱼纹图样不同方式的重复摆设,了解直立式、向心式、旋转式摆设方式,并通过课件展示不同摆设方式的实物与作品。
(4)组织学生在原有圆盘上以一定的方法、形式来修改或重新设计,并选取学生代表性作品,围绕鱼纹样式、文化主题以及独特个性开展师生互动评价。最后把学生鱼纹设计作品与古人作品、大师作品构成连接,形成更绵长的鱼文化长卷图。
【点评:师生点评第一次画鱼纹图样,发现问题,并通过修改来解决问题,进而开展二次创作。教师以这种梯度设计、二度创作的方法,加深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设计出丰富多样的鱼纹图样。而在二度创作时,又引导观察福娃贝贝与彩陶鱼纹,欣赏大师作品,感受设计创意,把远古文化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体会鱼纹设计变化的创造性与新颖性,拓展了鱼纹图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丰富了鱼纹设计的人文内涵。美术鱼纹设计与文化生活相融合,用真爱来丰富“年年有余”,连绵成更长的鱼文化长卷图,引导学生更关注生活,激励学生更热爱生活,体悟生活的向善性,追寻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