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端午节的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范文1

[关键词]端午节;古诗词;审美意蕴;悼念屈原;端午习俗;龙舟竞渡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2102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为什么称为“端午”呢?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最为普遍的说法有四种。一是历史人物纪念说,牵涉几个被纪念的对象,主要有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二是龙图腾崇拜说,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是源自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三是恶日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四是夏至说,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关于端午节的别称也很多,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龙舟节、浴兰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等。这一天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等节俗活动。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端午节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并被广为传诵,为端午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蕴。本文拟从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中蕴含的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蕴美、避邪驱瘟的食俗佩饰美和龙舟竞渡的观赏、娱乐美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蕴美

一般来说,年节习俗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日期,二是仪式活动,三是叙述这一习俗由来的富有某种文化意义的传说。其中“文化意义的魉怠笔谴统节日精神的体现,节日也依靠文化得以更广泛流传。在历史人物纪念说中,主要涉及五位悲剧性人物,他们或孝顺,或忠诚,或坚韧,或不贪功好利,或忧国忧民,但结局都很悲惨,但他们的精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人们把端午节与这些人物联系起来,暗示着民众的集体无意识对美好品质的选择。而关于纪念屈原的说法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一是为适应节日纪念归一化趋势,人们必然会在传说人物中进行淘汰、选择;二是因为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爱国忧民,行廉志洁,他在楚国国将不国时,写下了以《离骚》为代表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表达了民众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属国家的依恋与热爱,他爱国忧民的精神因而具有广泛而坚实的民族性。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屈原的崇敬与赞扬成了深入人心的千古定论,使屈原成为民族的精神典范。以帝王将相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自然地接受了忠臣屈原这一形象并加以褒扬,在文化与政治权力的双重作用下,大约在隋唐时期,屈原成为端午节文化的核心。两千多年来,许多仁人志士以写诗填词的形式来纪念屈原,赋予端午节浓浓的诗情。

如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诗由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单纯悼念屈原的比较少,更多的是怀才不遇的诗人借屈原来暗喻自身。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借吊屈原抒发“不遇情怀”: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诗的意思是: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人们江上竞舟,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只能追寻他死后的遗踪。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诗人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借屈原沉江自杀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情感。

南宋词人陈与义在国家遭受兵乱,自己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时,在端午节感慨万千,作了首《临江仙》来凭吊屈原,怀古伤时,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这些对端午有感而发的诗词,大多是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者借赞扬屈原的精神来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对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爱国精神都给予了最高的敬意,这个主旨赋予端午节古诗词浓厚的精神意蕴美。

二、避邪驱瘟的食俗佩饰美

端午食俗有吃粽子,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等,还有挂艾草与菖蒲、沐兰汤、栓五色丝线、戴香包等习俗。因为仲夏五月正值植物葱茏,生机盎然,天气渐热,蚊虫孳生,容易传染疾病。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加上科学知识的缺失,使古人对五月有了“毒月”“恶月”的印象。阴阳五行说认为夏历五月在午位,初五再逢午,就是重午。午在八卦中居离位,离属火,丙亦属阳火,所以遇到五(午)月初五(午)逢丙午,那就是太阳热到了极点,这天也就是“毒日”,古人甚至认为“五毒”(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都是从五月五日午时开始出现的。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用各种办法来除去瘟疫,因而出现了颇有节日特色的饮食和佩饰。在避邪驱瘟的传统习俗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祖先遵从自然令律应对灾疫的生活智慧,体现一种别样的节日风情,古诗词中也有生动的描绘。

关于食粽风俗,唐代诗人郑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宋代诗人韩元吉 “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的诗句,表达的都是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渔家傲》: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首词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意境高雅,浪漫香艳,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

北宋大诗人苏轼的《浣溪沙》: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词中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将开展浴兰活动,节俗淳朴纯真,气氛浓郁;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端午风俗宛在目前。

对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来说,端午也是难得的闲适愉快。他的《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具体描写了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诗人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

节日习俗本身就是一种美育的载体,人们在过节时参与这些习俗礼仪,不知不觉中就会得到美的熏陶。古代诗人将这些习俗用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让人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三、龙舟竞渡的观赏、娱乐美

龙舟竞渡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久远而广泛的民俗文化活动。据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的图腾祭祀节日。但是到了汉末魏晋时期,端午节被赋予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内容,龙舟竞渡也成了祭祀屈原的习俗。晋・周处《风土记》:“端午烹鹜角黍……竞渡。”可能是对“竞渡”的最早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舟竞渡从一种祭祀仪式演变成了端午节的民众娱乐习俗,龙舟文化的观赏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协作性特征决定了龙舟文化的大众化属性。哪里有龙舟赛,哪里就有激动的人群。赛龙舟也成为很多文人捕捉灵感、展示才华的大好机会。千百年来,关于端午赛龙舟的诗词佳句不计其数,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竞渡美景。

唐朝时,被封为燕国公的诗人张说在岳州观看龙舟竞渡时,写下了一首为后人传诵的诗作《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短短几句,就生动地再现了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中唐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扬扬百字,活灵活现地记述了一场龙舟竞渡,将自然景象的美好、竞渡魅力的无穷、争先气氛的热烈融为一体。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Z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

宋朝黄裳的《减字木兰花・竞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用白描手法,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范文2

一次是中韩端午之争。2005年的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消息传出,国内舆论哗然,中韩端午申遗之争再次成为热点。众多国内人士撰文发表高论,或痛心疾首,感叹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节庆的申遗竟为异域韩国抢得先机;或条分缕析,论证中国的端午节庆与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异同……是是非非,林林总总,喧嚣一时。

一次是端午节的“姓氏之争”。与前一次“端午之争”不同的是,端午节的“姓氏之争”则是在国内不同地域间展开。2006年5月底,苏州宣布,将在端午节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以宣传端午节的“伍子胥起源说”。苏州要用其建城鼻祖伍子胥为端午节起源说正名的做法引发一场关于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的争论。

中韩端午之争的是是非非自有博学之士去讨论。我所关注的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的成功及由此引发的论争,暴露出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挖掘与弘扬的软肋。坐着谈,自然有醒世之功,但与事所补不大;起来行,才能有所建树,也才是最重要的。

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之争则传递区域利益与民族利益的不和谐之声。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自古便有很多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纪念伍子胥说,不过是众多关于端午节由来的说法之一。有关专家指出,伍子胥的一生,除了帮助吴王建立了苏州城之外,其人生使命可归结为两个字:复仇――为自己的家族向楚国复仇。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节纪念谁,历史早做出了选择。虽然端午起源说有好几个版本,但几千年来,在端午节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习俗早已深入华夏炎黄子孙的心中。

端午节的“姓氏之争”事关民族大义!应放弃无益的争议,让端午节回归文化本位,传承发扬端午文化,让端午节重新成为凝聚中国人的强大精神支柱,而不再是政治经济等的“附属物”。

在国内除端午节的“姓氏之争”外,还有有关端午节庆的地域之争,诸如湖北省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等。屈原一生曾在很多地方留下了足迹,各地举办不同内容的纪念活动,本无可非议。而且,这些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讲,有助于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但我以为,在涉及民族大义时,必须搁置局部利益之争。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将传统节庆当做“唐僧肉”而忽略了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第一要义。

屈原一生写下《离骚》、《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诗歌。屈原诗歌表现出强烈爱国精神,具有巨大艺术魅力,是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瑰宝。一代伟人这样评价屈原和他的诗:“我国是一个诗歌创作极为繁荣的国家,从古至今,诗词曲赋作家如繁星丽天,而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其冠冕。”

屈原不仅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一个永不泯灭的诗魂,更以其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的精神堪为万世表率。在屈原身后,受其诗作及其高贵品质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端午文化河流,也成就了一个震古烁今的不朽的文化传奇。

西汉司马迁被处宫刑后,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来激励自己,发奋写作《史记》。北宋诗人张耒在诗中写道“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元朝贝琼的诗中有“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之名。明朝的边贡在诗中用“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来追溯了楚乡端午遗韵。在访苏旅途中对苏联翻译、汉学家费德林谈到屈原时说,“我们就生活在他流放过的那片土地上,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切。”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成中华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识,这就赋予端午节爱国主义情结,既“端午情结”。

屈原一生及其诗中所体现出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主义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我艰”的深切关注民生的态度;“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悉苦而终穷”的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果决斗争精神,已经烙印在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深处。

从自然形态上来看,发源于江西省修水县,往西流经湖南省平江县、汨罗市至湘阴县进入湘江的汨罗江,实在算不得什么名川大河。两千年前,愤世嫉俗的屈原为洗去人们心中的“污垢”,不惜和流水共舞,了结了余生。屈原的纵身一跃赋予了汨罗江以经久不息的文化内涵。因此,全长只有253公里的汨罗江也成了流淌在中华子孙心中的精神之河。两千年前,吞噬三闾大夫的滚滚江水没有洗去楚人心中的“污垢”,却洗涤了千百年来中华子孙的灵魂。曾说过,“屈原喝的是一杯苦酒”。今天,在我看来,这杯“苦酒”具有永恒的精神魅力。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范文3

一、看――绘本阅读,认识传统节日文化

低年段学生,绘本是他们喜爱的阅读物。绘本是一种直观的书面语言信息,具有图解文字的功效,因此更容易被低年段学生接受和理解。优美的图画来诠释生动的传统节日来历、习俗、礼仪等,多媒体的运用使得绘本既有图画美、语言美、韵律美,又增添了光影美,对阅历不多,经验有限的学生而言,它提供了对传统节日文化感受性的认知学习,使学生从中初步认识了传统节日。在每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来临前,我们安排专门的阅读课,全班共读传统节日绘本,跟着绘本中的孩子一起听爷爷奶奶讲节日传说,一起准备过节的食物,一起学习节日的礼仪,一起感受节日的气氛……孩子们在动人的传说中了解节日的来历,在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读――诗歌诵读,了解传统节日文化

中华诗词是我们民族经典文化的代表,历来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文很多,民谣也很多,在不同的节日,诵读、背诵相应的诗文,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秋》等经典诗文的诵读,既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节庆活动,又能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积累优美诗词。国学经典本是我校的晨读内容,只是在传统节日来临那周加强相应的诗歌诵读,体味诗人的情感,感受当时的节日氛围,想象当时节庆活动的热闹场景。如在诵读清明诗词活动中,学生以经典诵读、绿色缅怀的方式,在一片诵读声中,再现了踏青、插柳、放风筝等传统活动,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清明佳节的历史韵味,表达思念和亲情,讴歌中华民族的英雄,激发广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领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诗歌诵读,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练――家庭实践,体验传统节日文化

节日就是生活中的一个值得纪念、庆祝的日子,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开展节日家庭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体验感受传统节日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热爱和认同感。节前学校先与家长沟通,提出活动要求,给孩子布置任务,指导家长有目的地开展活动,请家长填写反馈表,做好总结工作,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讲完端午节的绘本,听完屈原的故事,背完端午的诗歌,我们教师布置了孩子们在假日里去了解自己家是怎么过端午节的,都有哪些不同的风俗习惯,开展端午节家庭实践活动。长辈们给孩子讲传统节日习俗,教孩子做五彩绳、包粽子等技能,让他们在生动、丰富、真实的节日环境中了解家乡的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乡土节日文化,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经久魅力。假日回来,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做粽子了”“我洗了艾叶澡”“看看我手上的五彩绳”……说得再多、看得再多,都不如一次自己亲身体验、亲自实践的体会深刻,在活动的过程中,传统节日的来源、节庆活动、节日的饮食文化等都深深地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能更深层地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四、画――绘本创作,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范文4

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它又被称作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节日端午活动材料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传统节日端午活动材料一

20__年6月25日为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它又被称作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然而我们班有些同学在外求学,离家比较远不方便回家,所以我们团支部决定端午节聚餐:所有没有回家的同学一起在校外聚餐,庆祝端午节,希望他们不觉得孤独,感受节日的气息。

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最容易唤起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在端午节这一天,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里,涌动着共同的情感和期盼,这是最令人激动和自豪的事情。我们大家一起享受这最令人激动和自豪的事情。同时希望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大家交流感情,轻松地生活,开心的过节。

在端午节这天,我们没有回家的班委,早早的预定座位,学委负责买粽子,团委请大家喝饮料。大家欢庆过一个热闹的节日。我们负责联系同学们通知他们聚餐的时间,地点。有些同学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参加这种活动,我们班委跟她做工作,终于他们答应来参加聚餐;有些男生特意在聚餐之前跟我们说要喝酒,我们定了一箱啤酒给男生,女生喝饮料,同学们的建议我们采纳,只希望所有同学在这喜庆的节日能过得开心。

同学们都在下午5:30到达,我们采取AA制的形式,大家一起点菜,每个人都点自己喜欢吃的菜。我们开始举杯庆祝,同学们都相互祝福:端午节快乐!我们吃粽子,享受节日气息,让我们在远离家乡得异地也有在家过端午的感觉,加深了我们对班集体的感情。同学们分别讲述自己地区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的讲述,我们聚餐的同学来自:陕西,山西,新疆,湖南,江苏,广东等地区,这些地区的端午节有一些差别但是端午节总的.习俗还是没变,如吃粽子,赛龙船等。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在吃饭期间,同学们彼此敬酒,交流,谈笑,畅所欲言,气氛活跃,每个人脸上都是发自内心的笑容。同学们也提出了班上存在的问题和自己对班级的意见、期望,让我们感触很深。这次的团组织生活,加深了同学们对班级的同学之间的感情,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彼此。

这次聚餐,十分有意义。我们通过感受传统节日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能够使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力量,这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是难以磨灭的。我们作为中华儿女体会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我们大家聚会之后都觉得以后应该多庆祝中国传统节日,感受祖国的伟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

传统节日端午活动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__年6月9日,君融天湖幼儿园开展了端午主题活动之快乐包粽子活动,中大班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亲手包粽子,而小班的小朋友则自由参观,有的小朋友还积极参与进来呢,大家都体验到了包粽子的快乐。

活动前几天,老师们就已经给孩子们讲解了许多关于端午节习俗。孩子们被老师讲述的故事感动着,其中最为孩子们津津乐道和印象深刻的就是“屈原的故事”,通过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及意义,了解了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及文化。

幼儿园里的老师们也早早的准备好了包粽子的材料,首先孩子们认识了棕叶、糯米、黑芝麻馅料、火腿肠等材料,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准备包裹粽子。

代老师先给大家演示粽子的制作方法,孩子们认真地倾听着。演示完毕后,孩子们也迫不及待的行动起来,只看到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忙碌“的穿梭在一张张翠绿欲滴的粽叶间”,几分钟后,在孩子们辛勤的努力下,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粽子跃然桌上,虽然不成样子,但蕴含着孩子们甜甜的心血。

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活动的开展,小朋友们都知道了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有吃五黄、挂五端、染红蛋、佩香包、赛龙舟、品粽子的习俗。

在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中,孩子们在浓浓的节日气氛里学习了包粽子,既锻炼和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获益匪浅。

传统节日端午活动材料三

本主题活动是以“端午节”为基本材料而生成的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之一,源于幼儿对生活中所熟悉的事情“端午节”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为幼儿的好奇、兴趣而及时调整、修正、设计的活动。整个活动的展开是以幼儿参与适宜引导为主。活动采用让幼儿回忆、谈论端午节,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上,通过图片、出示实物、讨论等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强化了对端午节的认识。并且将幼儿的学习地点还扩展到了家庭,体现了幼儿是教育的主体和教师尊重幼儿个体学习方式的意识。我们的主要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进餐前后及午睡前向孩子们讲述了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风俗》。

2、学儿歌。同样利用进餐前后及午睡前的时间,教孩子们学念了三首既通俗易懂又琅琅上口的儿歌《端午》,孩子们非常喜欢这首儿歌,在短时间内就将儿歌学会了。

3、装饰制作《小粽子》并用它来装饰环境。

4、制作彩蛋。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孩子们在在蛋宝宝的身上利用彩纸剪、贴、画出漂亮的图案,从制作的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次活动。

5、考虑到六一家长刚刚来园活动,因次本次庆端午就不邀请家长参加,把家长到园包粽子活动更改为请家长将孩子在家包粽子、吃鸡蛋等端午习俗用相机记录下来,发给老师,然后在幼儿园交流分享。

6、孩子从家里带来端午的食品一起分享。

7、认识各种蛋、蛋制品。

衷心的感谢所有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相信在我们的合作下孩子们会有更出色的发展和表现。

传统节日端午活动材料四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白艾、挂菖蒲、饮抹雄黄酒等。利用端午节,开展主题活动,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也是纪念屈原、秋瑾等先辈的特殊日子,可以借端午节,缅怀先辈,传承民族精神。

1、教师、家长、幼儿一起收集资料有关端午节的新、老照片及相关声像资料,了解端午节有关的知识和风俗习惯。并通过宣传栏、家园联系栏、网站等多种宣传形式,让师生进一步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增强幼儿热爱祖国之情,鼓励、引导幼儿走进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2、通过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诗词、民间传说,搜集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在班内分组交流学习,表达我们对他的怀念、崇敬、爱戴。

3、倡导热心家长给与幼儿包粽子的指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粽子”,感受着民俗文化。食堂帮忙煮好。让幼儿品尝、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4、制作并相互赠送端午节贺卡,鼓励幼儿动脑的同时也多动手,并互相传达节日的问候。

5、结合“六一”庆祝活动,各年级组组织幼儿举行“绘美丽祖国”绘画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范文5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综合实践课程自主活动体验探究

我们湖滨实验学校积极开发节日活动资源,以此设立校本课程。学校通过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多样活动,开发并挖掘其中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时代的教育意义,组织和指导队员自主活动,自主探究。这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因此,传统节日与综合实践的美丽邂逅,拉开了“节日文化实践活动课堂”的研究序幕,我们也在不断地思考着、实践着、收获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开展,我们发现,节日活动打开了综合实践研究的另一扇窗,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 书中虽有颜如玉,不及“研究”扣心弦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的确,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节日活动中我们常常要学生去了解节日的由来、过节的习俗、相关的诗词等。例如让学生说一说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的起源与缤纷的习俗,诵一诵经典的诗词。学生就会通过上网查找、调查访问等方式寻找第一手资料,而后进行资料的整合、处理,得出最终的结论。而几乎每一个节日,都有众多的传说、众多的节俗,时间与精力都不允许学生对每个问题进行一一探究。走近这些节日,我们往往会让孩子们组成一定的探究小组,就某一感兴趣的问题合作探究,这样可以节约时间,集中精力,提高效率。

例如“走进清明”的活动,学生们就组成了“品名”“寻踪”“诗韵”“踏青”四组,分别研究清明节的由来、习俗、诗词、踏青实践活动等文化。学生们多么投入:上网查找、调查访问、翻找甚至于购买实物……孩子们进行着积极的研究性学习。探究中,学生们学会了动手、动脑、调查、访问,学会了收集、处理信息,还学会了合作与交流以及取舍与补充。

二、 真真切切来“参与”,大珠小珠落玉盘

综合实践课程还强调操作与体验,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从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例如去年腊八节来临之际,我们湖滨实验学校举行了“共享丰收,浓情腊八”传统节日文化研究活动。通过识“腊八节”――队员们还自愿带家里已有的“腊八粥”食材到学校,与大家分享交流;吃“腊八粥”――学校膳食部为大家精心准备腊八粥并加入全校学生带来的食材,共同分享品尝美味的“腊八粥”;做“腊八粥”――我校大队部建议全体队员回家和家长一起做一次腊八粥,并把热腾腾的粥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邻居朋友,共享劳动成果。通过此次“腊八节”的文化研究活动,学生们从多方面了解腊八节的习俗和饮食习惯,更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节日带来的温暖和快乐……

多彩的活动,串起一个个多彩的节日。学生们亲自尝试,浸润其间,许多的参与、制作对他们来说或许是平生第一次,而恰恰是这“第一次”,让学生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激情。于是,在这种积极心态的引导下,生成了种种新本领,发展了多项技能;同时还让学生的思维也活起来,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三、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创新”活水来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就要求我们的活动走出教室,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这样才更有深度与广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参与意识。这也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发展。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范文6

一、搜集整理――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了让学生响应我的这番创意,心甘情愿地往我这良苦用心挖好的“陷阱”里钻,我为《和经典一起过节》活动的推出精心设计了一番开场白,演说词如下: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就连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内涵丰富、饱含文化底蕴的。清明节祭扫亡灵,寄托哀思,表达对故去亲人、英雄的怀念;端午节赛龙舟,系香袋,为屈原投粽江中;中秋节吃月饼,赏明月,或团圆或思亲;重阳节插茱萸,赏,传承敬老美德;春节除夕守夜,贴春联,人人长一岁……一个节日就是一朵璀璨的文化之花,多少文人墨客真情流露,吟诗作词,留下了他们的千古佳句,来寄托他们对这些节日的赞颂、热爱、留恋、感慨。同学们,想和他们一样过那些有文化底蕴、有品位、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吗?(学生:想)那就让我们一起加入到《和经典一起过节》的活动中来吧!

一番热情洋溢的动员之后,为了能够争夺到“文人”的雅号(为活动而设立的奖励称号,优胜者颁发“文人证书”),学生便通过各种方式,纷纷投入到即将来临的清明节的准备工作中去了,搜集有关清明节的诗词歌赋、传说由来。第二天便交来了满意的答卷,进行了一番整理,收获还真不小:

1.清明节由来与传说

关键词:始于周代 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重要节气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寒食禁火扫墓 春秋战国时代 重耳介子推 割肉救主

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2.千古佳句

《清明》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临江仙》宋 辛弃疾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南歌子》宋 苏轼

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寒食》唐 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途中寒食》唐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苏堤清明即事》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即事》唐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我将整理好的资料打印成册,人手一份,取名为《清明诗词赋》。发下后不久我就发现,教室里,走廊上,甚至是操场上,都会有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感受的身影……

二、竞赛机制――谁家新燕啄春泥

要想把这些名言佳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当然离不开背诵了。可如果简单地布置背诵任务,那就会显得单调乏味,降低学习的积极性了。为此,我宣布:清明节当日,我们班将要举行一个小小的“清明诗词擂台赛”,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必答、抢答、接龙、填空等多种形式,评选出优胜小组和个人。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个个积极准备,摩拳擦掌,准备一决高下。

清明节当日,学生们精心布置了比赛会场,标题“清明诗词擂台赛”异常醒目。比赛过程中,不管是大家熟知的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还是鲜为人知的宋朝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不管是把清明景色写得惟妙惟肖的辛弃疾的《临江仙》,还是明代诗人高启写过的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悲痛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学生都能熟练地当堂背诵,真是让人刮目相看。一番激烈的角逐之后,评选出了五位“清明诗词文人”。看着他们因激动而涨红的小脸,我也不由得沾沾自喜起来:引进竞赛机制,相信一定会“小舟撑出绿荫来”的,个个心甘情愿地进行积累啦!

三、编排剧本――听取“娃”声一片

有学生向我提议:清明节关于寒食的传说情节生动,感人肺腑,介子推忠心事主、胸怀天下的品质值得传诵。我们何不借清明节这个机会,来个课本剧,演一演这个故事,诵一诵介子推的绝笔血诗,以此来纪念他呢?这番话正中我下怀。学生一番准备之后,剧本便新鲜出炉了。以下便是其中的一份:

一代忠良介子推

旁白: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走的臣子大多离他而去,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仆人:不好了,不好了,主公饿晕了!

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忍着剧痛)快去送给主公吃吧!

仆人:(眼含热泪)大人,您真是忠心耿耿啊!

介子推摇头摆手,无语。

旁白: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全班齐读)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旁白: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