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作文素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作文素材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101―01
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内容更充实,更具体、更生活化呢?这实质上要求我们跳出课堂,把语文还原于生活本身,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个体的需求和发展当中。要求我们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在真实体验中展开写作。
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汲取作文素材呢?
一、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一)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在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说明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才有可能成功。教师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缺乏写作材料的难题。比如,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作为老师就要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说话写话,培养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在体验中发现写作素材。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需求,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类专题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为学生“有话可说”做好铺垫。如运动会、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等活动,学生都喜闻乐见。活动结束之后,大家聚在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叙述出活动的全过程,并且谈谈自身对这次活动的体会,学生都特别兴奋,语言也较流畅。于是,我们可以顺势引导:你们想不想把这些有趣的活动写下来与别人分享呢?学生自然都非常愉快地投入到写作中来了。家庭生活方面,如日常家务、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和父母互换角色等。把学生引入浓浓的亲情中,既受到传统礼仪的熏陶,又体验了亲情和友情,从而进行愉快写作。
(三)提倡学生走进自然,在感悟中丰富写作素材。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而现在的学生却常常是远离了大自然。没有了大自然的熏陶,孩子们执笔再握时,便有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受,写出的文章,难免就枯燥无味了。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倡学生走出校门,走入大自然的怀抱,去采撷阳光,采撷雨露,采撷虫鸣蛙鼓,采撷鸟语花香。引导孩子用各种感官去亲近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教他们如何学会以小见大,教他们怎样观其形,辨其色,闻其声,触其体,嗅其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飞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四)指导学生巧用文本,在教材中搜寻写作素材。教师分析课文的过程也是教孩子写作文的一个浸润过程。只要做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适时地指导学生概括文本内容,摘抄名言佳句,摘录文本中的典型事例,就文本内容展开适当评论。潜移默化地将相关知识和能力内化运用,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二、从课堂中习得写作章法
学生有了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并且被某事某物某景有所触动,并且产生了想表达的欲望。但不知道或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好作文课,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方法技巧。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方法:
中学生作文素材范文2
【关键词】作文问题;学生是生活的主体;关注真实体验;认识生活;思索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精神世界和思想情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其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写作目标和内容要求是:“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①。
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到7年级已经对写人记事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有所了解,基本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但是目前大多数中学生的作文也只限于对某一事件大致过程的记述,缺少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亮点”――既能统摄全篇又能充分表现感情的“动情点”,以致写出的文章内容多浅白、空泛,缺少真情实感。针对中学生作文中缺少真情实感这一问题,不少一线教师写文论及,其中“中学生作文中真情实感缺失原因之我见”(文章刊载于 《今日科苑》2010年 第6期 李永静 河北省乐亭县新寨高级中学)一文中分析道 “问题是这种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之作,我们所能看到的寥若晨星。学生们这样那样的“缺失”,追究起来,则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首先是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过多地强化了价值判断上的“一统”,第二,是教师对作文的“冷情批阅”导致了学生作文的“记忆创伤”。第三,集中体现娱乐功能的大众文化以其不挡之势侵袭着学生的学习生活。”② 综上所述,原因有三:首先社会及教育背景影响,其二教师教学方法失当,其三学生主体生活体验缺失。
作为一线教师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尽管亦有同感.,我们在自身教学实践中需要做得就是关注学生自我的真实体验,从“学生主体生活体验缺失”入手,引领学生挖掘生活中的“亮点”,启迪学生思考生活,找回 “丢失”的生活体验,承担起改变中学生作文缺少真情实感现状的责任。
叶圣陶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就会活泼的,昼夜不息” ③。古往今来,有多少文学大师的传世杰作都得益于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学生即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也是生活的主体,而眼下的中学生们,他们生活范围本来就很有限,再加上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限制,也就只能在“四角的天空下”活动了。文章不是无情物,没有来源于自我生活的真实经历,要他们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谈何容易。什么是“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应该是从现实生活中的“我”到精神世界的“我”两端之间寻找的一种心理平衡的过程。现实中的中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补习中,很少接触社会,没有太多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可写,要写“亲身经历”、“真情实感”, 只能“苦坐苦思苦想苦不堪言,愁事愁情愁理愁断肝肠,怎一个难字了得”。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俯下身去作一名中学生,身同感受的体会他们生活模式的单一、生活内容的平淡无奇,认同他们的真实情感,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
角色一旦转换,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生活,做他们生活的伴随者、引领者,伴随他们一起体验、感悟和理解,和学生一起喜怒哀乐。一次作文指导课其间,曾经很有感触地对学生说:高墙厚砖阻隔了你我,粗沙冷石打磨了情感,我们之间少了许多温情的回忆。当我们走过这段道路后,回首时不觉遗憾吗?”并向学生展示了一组经过精心筛选、配字,整理做成幻灯片的生活瞬间画面,请学生选择一幅图片,谈谈被触动、被震撼的感受。他们都准确的说出画面蕴含的意味,甚至一语中的。由此看出他们“胸中的积蓄是决不会贫乏的”(叶圣陶语)④,问题是许多可供他们写作的材料或不曾仔细地观察而视而不见,或不曾真切感知体验而成为过眼烟云。法国文学家乔治・桑感慨地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永远存在于只要我们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教师的责任就是引领学生发现生活的“亮点”,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一瞬间,从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从司空见惯的凡人琐事中发现许多让他们动心的事物,陪伴他们找寻“丢失”的生活体验,逐渐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情感素材库,那么写作时情感的流淌自然就会真实。
学生的习作中不乏精彩片段,他们也不时捕捉到了一些“亮点”,选材很普通,很微小,读来却很感人,因为它真实,材料真实,情感真实。你会发现,能写出这样动心小作文的学生,不仅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细心观察了身边人事物,更动脑思考了,他才会从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从凡人琐事中发现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思想是内核,语言是外壳。为了让学生明确思考给文章带来的感人力量和启迪价值,例举了朱自清《背影》、《我的母亲》、毕淑敏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名篇佳作,这些文章共同的亮点是作者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即生活细节,既细致地刻画,把内心的感情细腻、真实地表现了出来,又道出了生活的领悟。‘真正的爱,不是写在脸上,挂在口边。或嵌在缤纷多姿的玫瑰与物质里的。它从来都是隐在最深处,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会让你泪流’。生活中的情意也会隐藏在琐碎而平淡的背后,教师要教学生做个剥葱人,剥开生活的种种表象,思考这些“亮点”的意义,挖掘这些“亮点”的价值和思想内涵。否则在刹那间感动之后,就不了了之,从而丧失了一个个很好的写作素材。
叶圣陶说:“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⑤” 中学生活是个人必经之途,平淡也罢,精彩也好,回首往事都将成为他们最难忘的一段回忆,成人们不可能凭空为他们生造生活的记忆,但我们可以做他们生活的伴随者、引领者、启迪者,为他们增添生活的深厚度。
总之,中学生在作文中抒写真情实感并难事,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有那么多属于他们的“动情点”。教师要大力引导他们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引发心灵震动的瞬间,学会留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不断积累,使之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另外,还要启迪他们思考生活,提升自己的人生体验。真情实感不只是一些煽情的生活经历,它还包括个人独特的人生体验。教师亦通过作文教学,逐渐完善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素养,好的思想和人格素养能够帮助一个人经受住人生的考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中学生作文中真情实感缺失原因之我见》文章刊载于 《今日科苑》2010年 第6期 | 李永静 河北省乐亭县新寨高级中学
[3]“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叶圣陶《论集》《〈文章例话〉序)
中学生作文素材范文3
【关键词】中学作文 创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98-01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由于教学目标,考试目的比较明确,老师在授课的时候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也在长期的模式化不用思考的状态下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习惯于模式化完成作业,或背诵、或记忆。对于作文这一点也体现的尤为淋漓,可能大家都能写出来合格的作文,然而真正的好文章,体现孩子真情实感的文字却很是少见。那么,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学作文的创新思路的研究,为开启中学生思维做一点点努力。
一、文章有其路 循路识其真
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思路,那么思路是什么呢?思路就是我们在下笔前,意识里大脑中所形成的那副画,那个模拟的景象。在文章里,就是可以贯穿整个文章的灵魂的线索。是我们下笔前的一个计划。要有好作文,得重视对思路的培养,有一个思路的意识。然后才能写出自己想表达的文章。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有所创新。
二、中学生作文的现状
(一)意识不开阔、循规蹈矩。
一方面,由于教育模式的僵化和应试的目的,导致学生的主动性无法被调动,作文教学停留在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写作方法的强化上;另一方面学生的心态在中学这一阶段还是波动比较大的,青春期的各种问题都会凸显出来,学生对待学习也往往不会有太大的主动性,都是表现为被动接受的状态,所以在这一方面,老师的调动和启发作用便显得非常重要。由于第一方面的缺失,又无法从学生这一方的主动性上获得补偿,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就呈现出循规蹈矩,已完成认为目标的合格作文形式。极少见真挚的思考过后,真挚的感动之后的好文章。
(二)写作受限制,难见创新。
由于意识上的不开阔,循规蹈矩,导致大家只要是要写作,就会想到议论文什么要素,记叙文怎么要素,需要开门见山,还是质疑写意……学生在套路里作文,难张扬自己的个性,孩子们在这一阶段的真情实感无法体现,难见成长里真正有趣的叙述和感动的场景。
这表现在另一方面也可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育制度和对老师的畏惧也禁锢了他们作文的自由。
(三)没有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老师强调积累,点出积累,学生采取积累,过程里缺乏主动性,表现为被动接受。其实这说明作文已经脱离了它表达的本意,注重了形式,已经本末倒置。作文本身不是作文,却成了写作技巧和文字游戏的博弈。习惯是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要求,而且这个要求一定是自觉自愿的,是欲望。
三、中学作文创新思路浅谈
(一)打开思维,尽情思想。
作为老师应该在贯彻教学目标,满足应试教育目的状况下,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思维,放开想象。有名言说:一千个人,就可以读到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要发挥每个孩子所专有的长处,激发每个人的自信心,达到百花齐发的状态。那么,好作文的第一步就迈的坚实有力。
那么,怎么打开思路呢?平常的作文课,老师可以把正确答案放在最后公布,或者不公布,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开口说话,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老师要给予每一个认真思考后的答案高度的肯定,思维无对错,鼓励思维是创造力的体现。这样长久练习,会培养一个会说话的作者,有语言变成文字自然再简单不过了。其实,我觉得对于作文这一开放型文化性的课堂,完全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一种思维都是最高程度的作文,循规蹈矩、本本主义、规矩主义才是对作文最大的禁锢和扼杀。
给思想自由,让它飞的高远。
(二)在模式里求创新。
教师应该帮助孩子们建立最基本的写作模式,在方法和写作模式上有最基础的引导,避免对错式的肯定和否定教育。让孩子们在文体上有所把握,方法上有所掌控,然后,给他们一个自由的平台,让他们从他们的视界里用文字感受生活。
轻模式和技巧的培养,留更多的时间给孩子思考和自由发挥,让他们自己去描绘那个触动他们神经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感动只会为真情触动,那文章才会因为真实而共鸣。抛弃固有的控制,也许,孩子的表达不美,语词不精,甚至有错误,但我们却能发现他所表达的真正的灵魂的思想,作文老师一定只是修正,学生才是真正的舞者。
(三)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主动性的培养一定是双方在思想上有共同的认同,那么这个认同感就是学生积累的欲望。让眼睛去发现美,首先得让学生知道美在哪里,老师具备这样的判断,然后加以引导,学生感觉到的是茅塞顿开、眼前一亮、灵光一闪、豁然开朗……这样们就会觉得这样的思考会获得精神上的不一样,激发他们去发现的欲望,有了欲望,就会发现,有了发现,自然就会有积累。
处处留心皆学问,也许是一句别人噎住你的话,也许是令人开怀的笑话,广告词、歇后语、对联、地方戏、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名画、好音乐,他们只是没有穿上语文的衣服,你若懂得多,那都是成就你作文信手拈来的素材,只是我们在不知不觉里应用了,却不知道。若是我们清晰的明白,它们也是学习,也是作文。那么,有意识的积累吧,作文就在语言里,在所有里。其实,作文,是无处不在的思维。
老师是引路人,会开启一个多彩的世界,创造绝伦精彩的思维。那么,中学生作文思路的打开和创新是可以实现和达到的目标。我们积极倡导学生发挥自我优势,在作文上体现新概念、个性化,张扬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独立思考、创新发展的写作精神,让这一群活力的中学生,创造活力的中学新概念作文。从话题到写作,从积累到运用,达到自觉主动的过程,那么,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自由表达欲望的增强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金秋萍; 文章有其路 循路识其真——现代文阅读训练之“理清文章思路”; 《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02期
[2]高志华;呼唤一部“中学生作文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Z1期
中学生作文素材范文4
[关键词] 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 问题 解决方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但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中学。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成为困扰广大农村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分析原因,积极寻找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办学条件差,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匮乏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村中学的图书存量少或陈旧,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匮乏;农村现代信息技术滞后、多数学校还没有校园网。由于阅读材料远远落后于城区中学,使学生的知识容量相应地变小,难以满足语文教学要求。
2.教师的观念陈旧,教法呆板
在农村中学,许多语文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较差,而学生作文水平往往与教师教学水平密切相关。作为作文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主导者的农村语文教师,又缺乏系统和全面的作文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培训,使写作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等现象,导致了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
此外,很多语文教师把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认为“多教或少教几次写作文都无防”。为了应付考试而写作文,势必会使学生对写作失去了兴趣和热情。
3.农村生活空间狭隘,视野狭窄
农村师生生活在乡村,受生活环境的制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一般都走不出校园,走不出学校、家庭这个生活区。出门少、阅历浅、视野窄,对外面的精彩世界缺乏了解,无法感知日新月异的周围世界和新人新事。其结果,导致学生作文的素材贫乏,只能局限于校园师生或学生之间或家庭之中,作文的立意、选材难以出新。
4.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在写作方面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在农村,由于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低,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如何?他们不关注,且也力不从心。
5.教学粗放,训练呆板,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
在写作教学中,重形式、不重内容;重环节训练、不重写作积累;重技巧训练、不重基础训练,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正确使用;语言贫乏,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总是提不高,更谈不上素质培养。
二、提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在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学,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需要依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农村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身水平,以便于传授学生正确的写作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是激感的诱发剂,是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对写作具有不间断的冲动性,达到心理上由于强烈刺激而引发的激情状态,会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引导学生喜欢作文,学生才会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愿自觉的要求。
3.指导学生摸仿写作
作文是创造性的工作,中学生所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在学写作前,需要吸取别人写作的方法和经验,即模仿。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模仿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
模仿包括:文章好的句子、段落、篇章、、结构、立意等。青少年的摹仿力很强,只要细心指导,仿写文章也一定会成功。模仿写作,可为学生写作文夯实基础。
4.教会学生积累和观察
写文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调动思维,运用材料的过程,学生要写出好的作文,必须积累大量的材料。
首先,要下苦功夫读书背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三个方面说明了读书、背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写出好文章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文章是由字、词、句、片断组成的,只有具备了丰富词语、词汇,具备了表达的基本功,具备了丰富的史料、知识、道理、信息;并借鉴别人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才能写出生动完美的文章。
其次,在进行课文讲解时,要以课文为范本,将课文中的语言、语法、句法和文章结构知识变成学生的写作素材。
另外,要求学生加大写作知识的拓展、积累。积累材料的渠道还有很多,如报刊杂志、名篇佳句、优秀作文、网上资料等。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写文章无话可写、找不到素材。究其原因,是由于农村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活动范围窄。然而,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去观察,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掌握大量的生活信息,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习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自由命题、自主选材,表达真情实感。
5.加强写作练习,教给学生写作技巧
写作练习一般可采用三步走的方法:一是写少,指不求字数,不限内容,能写多少就写多少;二是写多,至少每周一次;三是鼓励,教师要对学生作文中的亮点予以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具体写作时,要做到:首先,在写作文前要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要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告诉学生写什么、怎样写,如何下笔,树立学生写作信心。如向他们介绍王勃写《腾王阁序》、“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都是落笔成文,出口成章。
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审题、立意、谋篇,怎样安排结构,怎样开头结尾,怎样选用表达方式等写作技巧。例如,审题方面,可采用添加因素法、坐标法等,通过筛选后,选择较好的一个作为文题;结构方面,可给学生讲讲提纲法,对内容贫乏的情况可介绍小标题结构法,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去选择材料,使之丰富其内容。对段落的处理,段与段之间,特别是跳跃性大的地方要有合情合理的过渡,做到语意前后连贯顺畅。
6.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中学生作文素材范文5
作文写作具有丰富的人文性,灌注着主体的情感,充满着人生的体验,显示着沟通的渴望。作文写作创新就是将人格的形成(包括价值观的形成,认识事物能力的形成,思想情感的形成)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即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兼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形成主体性的人格。我主张摒弃纯形式的作文写作方法,代之以人格的形成发展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发展相结合的作文写作,那么, 中学生作文写作如何创新呢?
一、感受生活──创新的源泉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要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说得好:解放大脑――让学生思维,解放双手──让学生动手,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当学生在一起感受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生活也馈赠给写作的素材和灵感。只有写自己动情的东西,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才可能表达出对所写之事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只有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才可能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才可能产生有创意的表达。必须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逐步释放学生的生活活力和热情,解放蒙盖学生大脑和眼睛的外部束缚,细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再现生活。
二、激发兴趣──创新的动力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1、鼓励学生自主表达熟悉的生活
学生熟悉生活,一是来自直接的生活,二是来自间接的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写作的创新,除了要着力丰富学生的生活,还要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中学生不仅阅读总量少得可怜,而且对阅读活动本身失去了兴趣。离开了丰厚的积累,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推荐优秀读物,选择其中精要、精彩部分,如哲理名言、刻画传神之处、妙语连珠的段落等等,剖析、咀嚼,让学生动心、动情, 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兴趣。通过多种教育、 多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实现主动探求。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
2、尝试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教师给学生作文指导和激励的评语非常重要。教师指导包括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准备写作材料和培养构思能力。如老师组织学生将要写的题目或题材分组讨论,讨论不是漫无边际地乱谈一通,而是根据老师或教材拟定的具体问题开展讨论,使人人胸中有数,努力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有写的愿望,有东西可写。 作文批改时要尊重学生的精神劳动成果,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每篇文章的长处,给予热情的鼓励,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严格要求、循序渐进,讲评时要尊重教学规律,以鼓励赞赏为主,充分肯定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让他们对下次写作充满成功的希望。
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三、大胆想象──创新的翅膀
《语言新课程标准》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黑格尔也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学生习作,创新作文就在自主作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学生的神思飞扬,文思泉涌,浮想联翩,写出来的文章就与众不同,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自己的独特创意,大胆想象就是创新的翅膀。
1、实现写作空间的开放
写作是最具有开放性 ,囤子课堂的作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校外去认识、感受丰富的生活,不断扩大写作领域。教室之外、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风景名胜、农贸市场等,都应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开辟网上阅读空间,加大知识容量和信息密度,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弘博大的胸襟,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成为每个学生写作的源头,让本应充满生命气息的作文走出窒息灵魂的传统训练樊篱,再现其亮丽的色彩。
2、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
中学生作文素材范文6
关键词:写作环境 作文题材 文章气势
不可否认,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尽管题材不同,写法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小气,内容狭小,写法拘谨,语言刻板。读着这些文章,好比坐听古刹中单调的木鱼声,虽然可以感受到音符的跳动,却无法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一个个跳动着鲜活生命的青少年,一个个富有青春朝气的中学生,写出的却是毫无生气的作文,实在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个缺憾。
这个缺憾由来已久。中国的作文教学历来讲究的是以小见大、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这作为一个传统代代相传。虽然这个传统千百年来造就了无数文章大家,但是到了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由于我们自缚于这个传统,加上训练不得法,作文教学中舍大求小,小题目、小题材、小感情,一说写作文,就只知道在自家一亩二分田里找素材,提起笔来就是小猫、小狗之类。这种训练模式羁绊了学生的思维、销蚀了学生的智能、矮化了学生的志向。显然,这不是中学生作文训练的正确方法。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作文教学也要适应社会发展步伐,这就要求学生的作文写得大气一些。这或许会给作文教学带来一些新的气象。
一.为作文营造大环境。作文训练的大环境,就是把作文教学与指导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有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的创新。一方面,让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很大关系。”这说明阅读至于作文是多么重要,可是恰恰这一点被我们忽略,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为了使考试成绩上去,我们教师不能、也不敢放手让学生大量接触课外书,没有大量的阅读,哪来生花的作文?所以,要想作文教学富有成效,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实在是不可偷懒的环节。另一方面,应该指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或者为学生接触社会创造条件。我认为,吸收不限于阅读,感受生活也是吸收。教师不应该止于课堂上的讲讲练练,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中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作文教学的要义之一,就在于如何让学生把吸收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心得,进行“合于法度”的倾吐。这种作文教学大环境的旨意,就在于把作文教学从课堂小环境中解脱出来,放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如此或可破解学生作文小气的瓶颈。
二.帮助学生寻找大题材。所谓大题材,是指关系到中国和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如全面深化改革、治理环境、经济全球化、反恐等等。这样的题材我们的学生是否能写?或者我们的教师是否允许学生去写?我认为,问题不在于中学生能不能写这样的大题材,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让学生写这样大题材的认识基础。教师有了这个认识基础,并给以恰当的指导,什么样的题材学生都敢试笔。近年来,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大题目让学生写,如《节能减排对生活的影响》、《你怎样看拉登之死》、《中东国家局势动荡给我们的启示》等。这些素材主要来源于新闻媒体。写这样的大题目,一方面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尽量选择那些事实清楚、背景资料丰富、性质明朗的事件,便于学生把握,容易成文;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为挖掘新意,避免人云亦云,漫无边际,尽可能写得具体可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从媒体上收集写作素材、如何剪辑和组织材料,而且摆脱了空发议论的作文套路,每篇作文都能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指导学生写出大气势。文章的气势指文章所表现出的动人心魄的力量和态势:如读《沁园春.雪》,我们会感受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放性格和改造社会的博怀;读《背影》,父子间的真挚情感令我们为之动容等等,这些就是我们所说得文章的气势。文章的气势因题材不同而各具特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题材的不同、所表现的主题和感情的不同,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为文章造势。基本做法是,把大事写“宽”,把小事写“活”,以此展示出文章的博大气势。如此训练,假以时日,学生的文章自会呈现出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