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范文1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完美的人间!”就是这句话一向激励着我,大学的生活因为有过青年志愿者经历,这让我感受到了生命中充满爱。
大学给我们打开了一道广阔的社会之门,我们能够自豪的拥有那一张红色的证书——那上头有我们年轻灿烂的面庞和自信的笑容。
青年志愿者,这个用青春与热情充斥和洗礼的名字,洋溢着真善美,散发着人性最本质的纯净与绚丽,而我们也是正以自我的实际行动向每一个人证明着我们的名字。
我,一名普通大学生。而在我的心中,当一名志愿者是一件无尚光荣的事。因为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能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我们学院作一点小小的贡献,出一份微薄的力量是一件十分好的事。所以,作为这个团体中的一员,我觉得十分的荣幸。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也就在此时,我学会了坚强,阳光般灿烂的脸上充满了坚定与从容,我们的力量虽然弱如微尘,可是携起手来,却是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大学阶段,是我们人生的重要里程碑,我们不仅仅应当努习书本知识,更应投身社会实践,组织青年志愿者,进取参加社会服务,是提高自我,锻炼自我的有效途径。
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其中包括:理解他人疾苦,与他人交流,也领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踏实做人做事,少言多行,做人要懂得赞扬别人,尊重别人,谅解别人,宽容他人,帮忙他人。仅有这样别人的生活才能越活越精彩!
今年X月初我们乘车到xx市中心参加城管志愿者活动,我们用自我的劳动成果让城市变的更加完美。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每次想到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我心中就会充满酸楚,同情他们的不幸;每当看到他们开心的笑脸,我又有一丝的欣慰,我感受到了作为青年志愿者的光荣!能给别人以幸福,就是我最大的欢乐!坚持下去,怀着一颗勤于奉献的心,在奉献中洗礼心灵,在奉献中享受乐趣,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勤于奉献的善良人,是最幸福的!
志愿者很平凡,平凡的面容,平凡的制服;志愿者不平凡,不平凡的内心,不平凡的精神。志愿者是欢乐的凡人,也是人间的天使,而我正是其中一名欢乐者,也是一名志愿者!人需要欢乐,欢乐的来源多种多样,但奉献的欢乐却是其他欢乐不能比拟的。在奉献的同时,收获着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
自从我进入了这坐落在野芷湖畔的生科院,各种各样的社团深深地吸引着我。经人介绍,我了解到一些关于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意义。我就决心加入这个为人们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协会中来。
“奉献、友爱、互助、提高”这是我们志愿者的精神,在献出爱心的同时,得到的是帮忙他人的满足和幸福,得到的是无限的欢乐与感动。
在青协里,要做好真的饿是困难重重,可是,我们一齐手拉着手把一个个艰巨的活动办的有模有样的。来到青协的都是拥有一颗热情似火的爱心来的。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我们共聚青协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梦想。
回过头想一想时间真的过的好快啊!刚进学校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日。然而,在看看我们所做出的事情,又会觉得时间还真是该走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携手举办了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活动,问卷调查、卖益报、支教、敬老等等一些活动都被我们办的有滋有味。
在工作中,我认真负责,出色的完成学长学姐交给我的各项任务。在以后的协会道路中,我会更加努力的把它做好。同时在学习上刻苦认真,抓紧时间,不仅仅学习好学科基础知识,更加学好专业课知识,在课堂上进取配合教师的教学,乐意与其它同学共同努力,做题目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与他们探讨,期望大家能共同提高。
时光慢慢逝去了,活动也一项项结束了,然而青年志愿者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依然持续跳动着,在青年志愿者工作期间,我充分认识到了一名当代志愿者所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更认识到当代一名大学生的未来奋斗目标,为自我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相信毕业后,这些经历必定会成为以后工作中的动力,促使自我为我国的青年志愿者事业和未来自我的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
我是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我时时刻刻为我是大学生志愿团中的一员而自豪。
这次志愿者服务的经历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在学校里的学生、作为在社会里的个人,我们也应当学会服从、付出、充满热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以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进取为人民服务。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是当代社会注意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期望的事业。努力做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提高的时代新风范。这是当代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是当代青年志愿者的使命,也是我们学习“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我一向想做一名志愿者,其实我参加志愿者就是期望能给社会带来多一点的爱。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总会觉得缺少了爱,缺少了被关怀。尤其是随着人渐渐地长大,接触到更多的人与事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越来越复杂。同时我们会对这个社会越发不满,觉得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很虚伪的社会。可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份爱,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无名的爱。我相信凭着这心中的一份爱的种子,从我做起,从我们年轻人做起,我们能够让自我,让别人看到这个社会始终还是温暖的。所以从这方面看,我觉得我们更应当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其中。参加协会,我期望得到的只是一份体验。
作为一个志愿者,在助人的同时,也是自助。在使其他生命活出色彩的同时,志愿者也能够从中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关爱他人,也更深刻地领会到生命的意义。并且,支援者的活动,也为我供给了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供给了一个锻炼自我的机会。
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范文2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
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是指大学生群体利用课余的时间为社会或者他人提供服务,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随着90后逐渐成为了各高校的大学生主体,90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与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调查对中央财经大学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情况、动机与满意度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一、调查方法
以中央财经大学90后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90后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90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三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利用访谈等形式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进一步说明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现状。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190后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在90后大学生接受问卷调查的同学中,有96%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仅有4%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志愿活动,这表明了90后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也表面了在学校有着良好的志愿活动学生基础。
在90后大学生接受问卷调查的同学中,每学期参加1-5次志愿服务的学生数量最多,占调查总数的77%;其次是6-10次的学生数量,占调查总数的14%;而从未参加和参加十次以上的分别为1%与8%,说明了90后大学生每学期参加志愿服务的频度不高。
(二)2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90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对90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综合测评加分”,占调查总数的37%;其次是“充实课余时间”,占调查总数的20%;“提升个人能力”与“回报社会”分别占到了调查总是的18%与15%。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是出于志愿服务能够利于自身发展的前提下才积极参与的,参与动机越来越功利化。
通过对90后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种类调查得出:“敬老、扶贫、支教类”所占比例最高,为37%;其次是“环境保护”,占31%;“艺术、体育类”占26%。从调查中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具有一定知识背景的志愿服务类型,反映出90后大学生自我期许值较高。
(三)390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在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满意度方面,采用了打分的方式来进行调查,分数越高代表志愿服务的公利性比重越大,分数越低代表志愿服务的私利性质越大。从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打6-7分的同学人数占调查总数的37%,是几个分数段中同学人数比例最大的;其次是4-5分,占调查总是的27%;而0-3分与8-10分的同学分别占调查总数的15%与21%。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的同学认为志愿服务兼具公利性质和私利性质,而且公利性质大于私利性质,只有一少部分的同学认为其私利性质大于公利性质。另外通过访谈的形式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志愿服务项目类型较少;经费不到位;政府与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关注度不够等。
三、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特点
(一)参与动机方面。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使“利益原则”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这使得90后大学生改变了”集体利益居于首位“的传统价值观,志愿服务的动机也随之改变。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依旧存在着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感,这激励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在这双重的标准之下,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呈现出了信念性与功利性并存的矛盾。
(二)服务意向方面。在实际的志愿服务工作中,90后大学生希望参与的志愿服务种类与实际参与的志愿服务种类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异。90后大学生较为愿意参加环境保护等各种热门志愿服务类型由于资金、资源等约束条件而较少开展,经常开展的志愿服务类型是社区建设、医疗捐献等低成本志愿服务,这就导致了90后大学生服务意向方面现实型与理想型之间不吻合而发生的需求冲突。
(三)组织管理方面。科学的运行机制能够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管理是其中的重点。宣传对象重复或遗漏、募集资金的观念与能力落后、志愿者培训滞后、缺乏对志愿者归属与尊重层次的回报等都导致了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管理粗放化不仅影响志愿服务质量,还打击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形成了组织管理方面粗放化与精细化之间的矛盾。
四、改善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参与与现状的对策
(一)对物质环境加大建设。志愿服务活动同样需要物资的支持,创建良好的外部物质条件才能够促进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发展。主要的措施有:一是从政策上加大支持,政府应该出台与落实相关的促使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与优惠政策,例如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为工作经验等;二是从教学管理方面进行转变,将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课程体系,利用学分制来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例如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时折算为实践环节的学分。
(二)对志愿文化进行加强建设。建设志愿文化的途径主要有:通过要求优秀的志愿者个人或者团体来为大学生进行事迹报告,通过精神榜样来激发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主体意识;通过各种大众传媒途径来号召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定期举办各种关于志愿服务的论坛、研讨等,通过交流来点燃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激情。
五、结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90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的参与户现状进行了了解,通过调查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从物质环境、志愿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改善现状、促进发展的措施。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范文3
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队伍的一个重要群体活跃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对服务社会生活、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志愿活动实践锻炼,也熏陶和培养了职业素质。志愿活动精神与大学生职业素质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
志愿活动;大学生职业素质;作用
随着社会公共事业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公共事业中的重要内容。2011年,唐山市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在文明城创建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唐山市又迎来了国际盛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盛大召开,大学生志愿者更是遍布世园会的每个角落,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成为了唐山的一个品牌。大学生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锻炼,也提高了各方面能力,培育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一、志愿活动精神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一致性
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或者说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志愿服务作为一项自愿无偿为社会服务的崇高事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它主要包括能力素质、人格素质、理念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而“团结、协作、服务、奉献、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正是对人格素质的体现,与志愿服务精神具有一致性。
(一)志愿服务活动的责任感与职业意识的稳定具有一致性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在工作中表现为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这样的职业意识也正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所需要的责任感。有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始无终,刚开始积极性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是因为怕浪费时间耽误自己的私事,或是因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难以继续坚持,也给整个志愿者团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志愿者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整个团队负责。这也正是日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公司忠诚、对单位负责的锻炼。
(二)志愿服务活动对专业技能素质要求的提高与职业专业化培养具有一致性
由于以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多局限在疗养院、汽车站、火车站、公园等地,活动内容也多是卫生清扫,所以很难体现志愿服务活动对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现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领域拓宽至福利院、老年公寓、社区、公共交通路口等场所,这就要求志愿者学习心理咨询知识、了解交通规则、掌握一定的医疗卫生护理方法等。而我们平时在校内进行的实习实训正是职业专业化培养的重要方式,这与志愿服务活动需要的技能素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二、志愿者活动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需要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才,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志愿者活动的实践性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有其特殊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增加了大学生学习社会知识的机会
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生活体验,既扩大了自己的生活圈子,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及领导能力,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十分有益。
(二)有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青年志愿者组织中,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人人都是志愿者。因此,大家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管理和策划。在服务工作中,出现问题或困难时,大家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互相沟通帮助、团结协作,从而学会了与人相处,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更好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有助于大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重要精神特征,创新能力是综合能力素质的核心体现。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多角度审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服务角色、服务质量、服务效果,从而不断总结和提高。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志愿服务内容,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有效提升专业能力,在面对新问题和复杂情况时,还要不断地用新思路、新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能进入工作轻松、收入较高而且很体面的工作单位,对于那些艰苦行业他们一般不予考虑,而志愿服务可以使他们懂得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认识到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五)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就业自信心,锤炼职业意志
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情境下学习各种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自如应对工作难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减少对就业压力的恐惧。由于大学生初涉社会,阅历浅,经验少,在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时,必然会遇到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需要他们正确地认识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从而锤炼职业意志。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不但服务了社会和他人,而且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说,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与职业素质培养具有一致性。因此,以志愿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可行的。
三、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社会有效沟通的良好渠道,因此,应该把握志愿服务活动这一有效载体,让志愿活动成为培养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大课堂。
(一)拓宽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和活动内容,实现志愿活动技能专业化
目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服务活动多局限在截瘫疗养院、长途汽车站、凤凰山公园等地,活动内容也多是卫生清扫。应拓宽到更广阔的领域,走进福利院、老年公寓、社区、公共交通路口等场所,积极参与关爱孤寡老人、关注社区弱势群体、清理卫生、志愿交通协警等志愿服务和帮扶活动,并有针对性地派驻相关专业学生提供技术服务,比如对世园会的服务,我们可以派旅游专业的学生;对社区的服务,我们可以派物业专业的学生;对老年公寓的服务,我们可以派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以此来实现志愿活动技能的专业化。
(二)实现志愿活动常态化
在大学生志愿活动过程中,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高校与地方、与社会的有效链接,发挥高校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制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考核标准,形成一整套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明确的目标、鲜明的主题、灵活的方式,并成立考核小组进行严格考核,把参与活动的成效与评先选优挂钩,为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提供制度支撑和机制保障。
(三)强化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组织和服务作用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调动各种资源,做好志愿服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首先,在精神上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和公益活动。其次是主动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渠道。再次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积极配合好国家级、省市级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大型服务项目的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和便于大学生参与的原则,为大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
(四)突出志愿服务团队合作优势,促进大学生个体特长的充分发挥
由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群体的人员构成是大学生,而不同的大学生其素质也不一样,有的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沟通能力较差、知识面较窄,有的大学生知识面广、沟通能力较强但不愿吃苦,所以在安排志愿服务活动时,一定要将不同类型的志愿者合理搭配,既要讲求合作又要讲求有针对性,以取得更好的服务效果。
(五)不断提高全社会参与度,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的加强
高校与社会公共事务单位合作也是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有序开展的保障。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与唐山火车站、汽车站合作,有效调动安排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使志愿活动不间断地进行下去,获得了志愿者活动的制度化、社会化效应。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多次被媒体宣传报道,服务总队被河北团省委、河北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第十届河北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荣誉称号。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有效地推动了全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稳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作者:剧凤书 许晓蕊 单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龙永红.志愿服务与青年学生发展的关系研究[J].青年探索,2015(4).
[2]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
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范文4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志愿服务 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31
Abstract Art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need of art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also is the need of times development.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the problem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arts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activities necessary factors, put forwar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rts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improve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study, more ways to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volunteer service development.
Keywords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volunteer service;practice;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高校大W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他们,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发扬志愿者精神,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教育和引导意义。而在艺术类院校,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主体是艺术类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他们想象丰富、创新能力强,也接受过较高的专业技能培训,但政治意识相对薄弱,忽视自身文化思想修养的提升。在参与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往往显现出比较明显的情绪化、个性化、自由化特点。因此,艺术院校在开展志愿者服务时应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者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将自己的个性和专业融入志愿者服务工作当中,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持续发展。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必要因素
1.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者队伍不断增大,志愿服务精神也不断增强。志愿服务精神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践行到实际中。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打造有创意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精神既是不断完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也是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以此激发广大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旗帜。
1.2 志愿服务活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吸引力感染力
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激起广大人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度与感知度,提高广大人群的价值观与社会观念。志愿服务活动连接着生活与学习,扩大广大人群的交际范围,令广大人群深深体会到志愿精神的魅力。同样志愿服务活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 艺术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分析
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来说,专业的特殊性使其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这种艺术素质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具有特有的优势。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别具一格,有着与其他高校不一样的特色体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志愿者服务的认知
志愿者服务在中国的发展属于新兴事业,发展的时间也不长,社会各界的人对于志愿者服务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是一项以自觉自愿奉献个人的精力、时间、智慧的行为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为弱势群体等提供服务及支持的行为,而通过对志愿者认知的调查,会有一部分同学将志愿服务理解成为慈善,有的同学会把志愿服务理解为像雷锋一样做好事。这种认知的偏差在艺术院校里还是非常普遍的,艺术院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一般以学校统一组织,有很强的任务性,目的性、功利性,使得学生丢失了志愿者服务无私的慷慨的特质,使得志愿服务精神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与普及,这些问题对于志愿服务在艺术院校的发展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
2.2 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在西方国家,志愿服务组织具有独立的机构和地位,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但是我们中国,志愿服务往往依附于国内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也往往由学校团委组织开展,自上而下地执行,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任务性。
艺术院校里对于志愿服务没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和部门,在团委的领导下,从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发展,行政化的组织和志愿服务是相违背的,很多参与者是在组织的影响下参与,但是自身是不认同的。而且大学生们做着相差无几的志愿活动,干的数量和质量如何都不影响结果,他们得到的都是相同的志愿者证书。这势必造成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逐渐消减,会扼杀志愿服务的精神,打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
2.3 志愿者个人素质
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志愿活动还是积极参加的,然而当大学生志愿者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的时候,他们总会会产生焦躁的心理,不想参加专业技能不强的志愿服务活动,而在问及在参加志愿活动时间长短时,多数学生并不能坚持下来。
不论是提供服务、宣传社会、一切活动开展的成功大多都取决于志愿服务能力和沟通能力,而艺术类大学生对弱势群体的了解有限,经常出现不善于沟通交流,不能很快的融入志愿服务团队中,甚至于为人处事都有问题,在志愿服务的主动性上过于欠缺,影响志愿服务活动质量。
3 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艺术类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有效途径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艺术院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
艺术院校大学生一定要把握好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活动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下,对于传统志愿服务活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对志愿者的活优嘌狄约袄砺垩习,加强学生们关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来创新艺术院校志愿者活动内容。运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志愿服务新方向,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服务精神相结合。使广大青年对志愿者队伍有正确的认识,让他们自愿主动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着全社会的思想潮流,规范着全社会的道德和信念。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及活动具有引领和导向的作用。
3.2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机制
为了有效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需要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管理体系。
在培训机制方面,可以建立院校志愿服务组织、各院系志愿服务分队等统一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服务质量,亦可根据志愿者的专业、技能、爱好等特长,进行志愿服务内容的区分,完善志愿服务的各个方面。在志愿服务培训之后,可让志愿者结组讨论这次活动的优缺点,写下各自的心得与活动总结,从而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
在奖励机制方面,坚持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相互配合的原则,通过制订“志愿者星级评选制度”、“志愿者工作考核办法”等,建立“优秀志愿者”、“杰出志愿者”等评选表彰制度,而不是单一的志愿者证。亦可把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团员推优体系,表彰先进、推动后进,以此来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服务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加强学习管理,思想教育的同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志愿服务活动新内容
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差异,还未能完全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因此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工作领导者要加强学习管理,思想教育的同时,开拓思想、勇于创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领导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将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创新基本活动内容。把艺术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引向免费设计改造衣物、举行公益画室、关注老人群体、学龄前儿童课余艺术生活等新形式。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在参与志愿者行业中应完善自我修养,同时学校应健全培养体系,在活动中完善保障和激励制度,坚持高校志愿者以大学生为主,确保志愿者活动的行动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渗入奉献、友爱的志愿精神,引起艺术类大学生志愿者的高度重视,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行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志愿活动具有文化价值。
3.4 精心组织,完善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艺术类大学生对生活有着追求和热爱,对公益活动有着积极性与热情,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力军。例举本校,对有艺术追求、艺术欣赏的在校学生,学院的“公益画室”免费进行绘画教学、工艺制作、设计指导、软件教学等培训,进一步拓展到对学校内外学龄前儿童培训、小学艺术培训、社区服务、暑假社会实践义务支教、扶贫。学院以传承、创新的理念,把学院坚持多年的公益活动进行凝练与提升,探索建立具有艺术学院特色的“以师生志愿者为活动主体,以志愿服务为宗旨,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学校重视、学院助推、自我管理”的公益模式,让“艺路随行”引领志愿服务新面貌,以志愿服务为基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从而推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这体现出并且要求我们将志愿服务活动的范围遍及到各个社会阶层,志愿服务活动紧密联系实际情况,把志愿精神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4 结语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要时刻领会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理论层面为基础,引领思想、精神、实践各个层面的科学观念。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学习,使广大青年学生对志愿者服务有正确的认识,对提高青年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思想觉悟的培养有极大的引领作用。艺术院校青年学开展志愿者活动中生应以专业特长为抓手,社会志愿服务为载体,大力组织团员青年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下基层等实践活动,推动志愿者活动品牌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武汉科技大学2015-2016学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编号15SHA180)
参考文献
[1] 隋笑飞.雷锋精神永远是激励人们奋力前行的强大力量[N].人民日报,2012.2.
[2] 杨军.志愿者活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突破口[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范文5
【关键词】志愿服务;春晖支教;德育功能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高校德育课程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以极少的实践教学。此外,也包括主题教育、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等日常教育活动及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缺乏社会阅历,缺乏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容易脱离实践;部分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忽视实际需要,德育仍采取“学中做”的模式,及以灌输观念为主;教学与现实脱节,缺乏引导学生思考与体验,难以与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因此,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方式难以实现高校德育应有的育人效果。
而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不断壮大,以贴近学生的方式帮助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在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中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到实际,在做中看、做中思、做中学,不断反思与总结,在与社会的接触中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认识党的方针与政策,思考个人使命与社会责任……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途径。
本文旨在选取一个组建十年的志愿服务团队为个案,对参与的志愿者及其受益群体开展调查分析,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团队的德育功能实证研究,探讨志愿服务团队对青年团员所产生的德育效果,提出建议,这对促进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德育功能分析
(一)志愿服务团队对高校德育的作用
1. 志愿服务团队对团队志愿者的德育作用。志愿服务团队能在活动中锻炼志愿者的意志和增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认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以西南科技大学春晖支教服务团为例,我们随机向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5份,回收率达到93.48%。下面,我们将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参加的活动类型情况如图1所示,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志愿服务、科技类、艺体类三大类,其中,志愿服务类服务以39.53%的所占比例在各项活动中排名第一。这表明志愿服务类活动在大学生所参加的活动中已经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志愿服务团队的出现,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实践渠道。
志愿服务团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充实和完善了团队内部志愿者的业余生活,使其眼界、科学文化知识在活动中得到丰富和拓展,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践、不怕困难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培养。
由图3可见,有59%的人认为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是最有用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仅有16.76%的人认为高校课堂及校园文化是最有用的途径。由图2与图3的对比得知,就教育效果来看,青年更愿意接受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思想认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志愿服务团队因其注重基层、大众、微公益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机会,使其在各种志愿活动中实现实践能力的提高。课堂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多是间接的,而志愿服务活动则以体验式学习的模式,在实践中直接学习,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坚强乐观、不怕吃苦的高尚品德。因此,志愿服务不失为高校课堂之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延续及深化。
更为重要的是,长期支教的志愿者,深入基层,在服务中去认识社会,在服务的同时从最基层民众观察、了解到西部教育的现状,亲身感受党和国家对于西部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投入、教育政策及其执行情况等。这样的实地体验,对团队志愿者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比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直接、更实际、更深入人心。
以西南科技大学春晖支教服务团为例,团队每年培养大约200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在志愿服务的事前、事中、事后都设以相应的指导与教育,以体验式教育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将理论结合实际,来进行学习。在促进志愿服务发展的同时,推动春晖支教服务团的可持续性发展,志愿者通过长期坚持在绵阳周边乡村小学支教、十年来每年寒暑假定期深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支教、扫盲等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从中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德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 团队对大学生群体的德育作用。志愿服务团队因团队自身的优势,通过团队自身和各媒体的宣传,在物欲和奉献的矛盾中,不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通过志愿者的行动,团队能产生辐射作用,影响身边的大学生,从而感染大学生群体,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引起他们对如弱势群体等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关注与反思。并通过志愿者志愿团队的自身发展,能促进大学生群体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增强、团队意识的强化、提高策划与组织能力。
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团队的模范效应加之其他学生志愿服务思想的被激发,致使他们乐意跟随志愿服务团队的脚步,成为志愿者。如春晖支教服务团队每年除正式招新外,仅因为团队宣讲会,都将收到将近100份的额外加入请求。
团队的先进性、学习主动性和实践的精神也是一种榜样力量激励着大学生群体。在对春晖支教服务团的调查中,有一份这样的数据值得注意。
由此可见,在社会实践及志愿类服务中,春晖支教服务团志愿者发挥了其积极的带头作用,获得学院及学校同学、老师及领导的鼓励和认可,志愿者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得到强化,从而鞭策志愿者向更高的层面发展、提升自己。而与此同时,其更能成为一种榜样,宣传和号召周围的大学生群体加入并投身于志愿服务中来。因此,团队对于全校学生的影响是很有力度的。最为贴切实在的实践成果对同校学生关于志愿者的二维认知深化到更进一步的可施行层面。身边人的故事往往比一本几百页的纸质材料来的货真价实。通过团队的影响,志愿者的工作,对学生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团队的魅力,使学生以成为志愿者为荣,以在志愿活动中受教育、获成长为荣。
3. 志愿服务团队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志愿服务团队在项目宣传与成果展示中,产生和延续志愿服务精神的辐射示范、对社会环境的净化、新的时念和风气的引领、促使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作用。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学习代表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自觉地将民主参与、法治等现代公民意识带入校园。志愿服务的自主性、多样性、灵活性也符合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志愿者服务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新内容,为校园文化增添新形式,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春晖支教服务团每年寒暑假期进行远程支教,将支教过程、效果予以总结并面向全校进行宣讲。这使得团队所在大学学生对志愿服务有了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补充与再现,身边的实践成果对同校学生关于志愿者的二维认知深化到更进一步的可施行层面,从而激发与支教志愿者情感、思想上的共鸣。通过团队的影响,志愿服务对学生的德育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团队的魅力,使学生以成为志愿者为荣,以在志愿活动中受教育、获成长为荣。
4. 志愿服务团队对其他高校的影响。志愿服务团队与不同高校团队的合作,在促进双方交流,进而改善自身团队管理理念的同时,也为双方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氛围。
春晖支教服务团曾与香港大学、复旦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志愿服务,期间曾多次展开交流,共同探讨,取长补短。团队将合作的成果带回各自学校,使本校的学生学习吸收合作学校的志愿服务经验。这促进了多校文化的交流,同时更能发挥出教育大学生思想的作用。
(二)志愿服务团队对受益群体及社会的德育作用
1. 志愿服务团队对受益群体的德育作用。春晖支教服务团在支教活动中,以“重基础,再提高,争完善”的理念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兴趣培养教育。通过支教来引导和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
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青年的素质。春晖支教服务团长期坚持对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关注,从04年的凉山州达祖小学,到现在的云贵川支教,已经前行10个年头,在过程中不断有人受到感召,加入到这一志愿服务行动中。在春晖支教服务团的带动与宣传及台湾志愿者的坚持下,泸沽湖达祖小学的教育现状已得到根本改变,该校的教育资源投入、教学水平均已明显高于周边地区的同类学校。从2010年团队为改善贵州草海保家小学教学单一的困境,引进特色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的素质拓展、音乐舞蹈、科技制作等课程。同时利用传媒对当地教育和生活情况进行报道,使更多爱心人士对当地进行帮扶。
志愿服务团队在增强学校的文化内涵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春晖支教服务团的支教基地学校及周边,进行了问卷与访谈调查,学校领导及教师认为,春晖支教服务团对学校在补充教育资源不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团队能为学校带去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着改善该校教育工作者精神面貌的作用。支教基地大多位于偏远地区,“特岗”计划在当地得以实施。然而,调查发现特岗教师流失率高达到70%。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是由大学生坚持定点定时服务,能为该校带去新生力量。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因其服务时间相对较短而定期持续的特点,可以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当地学生在支教中学习兴趣开发课程,如科技制作、素质拓展、经典诵读、安全健康知识等课程,其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求知、求学意识更强烈。进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促进该校的发展。
2. 志愿服务团队对受益地区及社会的德育作用。大学生支教团队除服务周边地区外,也投身经济、教育、卫生相对落后地区。志愿服务,特别是支教志愿服务团队在服务当地教育的同时,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如今,志愿服务事业已成为广大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引领时代风尚的重要载体。各类志愿者团体充分发挥志愿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参与社会发展、繁荣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长期连续服务,在提升当地教育水平、丰富文化内涵和完善生活习惯及态度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促使社会和谐发展。
春晖支教服务团在川云贵等地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当地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持续的志愿服务能有效的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达到缩短教育差距的目的;通过传媒方式,使当地的风俗人情和经济作物得到社会的了解,从而为当地带去更多的商机,也能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从而使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范文6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志愿服务 现状与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the Art Colleges Volunteer Service
HUANG Sisi
(Department of Oil Painting,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Abstract With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voluntary service activities gradually becom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 effective carrier. Similarly, in art schools, voluntary service activities i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Currently, the art school volunteer servic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art institutions voluntary service problems,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hinder its development, summed up the trend, and finally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art institutions volunteer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art colleges; volunteer service; status and trends
从1993年发起实施中国志愿者行动以来,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全国各大高校蓬勃发展起来,参与人数不断增多、获得内容日益丰富,逐步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助力。艺术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也在不断地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 艺术院校志愿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艺术院校大学生拥有独特的专业特长,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着与其他高校不一样的特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1 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一化、对象局限化
随着艺术院校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出现了服务对象狭隘模糊的状况,而且不少服务内容单一僵化。目前,艺术院校的志愿者队伍服务的对象过于局限,多数是社区的孤寡老年、人、贫困群体、少年儿童、社会残疾人士等。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没有与艺术院校的专业相结合,使得学生的专业特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很多服务工作都流于形式,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形式传统,与艺术类大学生追求新奇独特的心理不符,以致于一些优质服务项目无法持续进行。
1.2 志愿服务活动任务性强
调查发现,艺术院校中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数是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带有严重的任务性。很多志愿者都表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学校的要求,甚至有些同学是为了评优、入党而参加志愿活动。同时,艺术院校也存在为完成上级任务而开展志愿活动的情况,从上至下,使得志愿服务的目的性、功利性占了上风。这样的风气导致了志愿服务活动的真正内涵发生了质变。
1.3 志愿服务活动宣传不到位
由于艺术院校对志愿服务不够重视,所以平时的宣传活动也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宣传的经费不足,大多数艺术院校没有固定的志愿服务活动经费;第二,宣传的方式单一,艺术院校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渠道主要以海报为主。艺术类大学生更多是靠网络来获取信息的,如微博、QQ、微信等。第三,宣传的范围不广,艺术院校宣传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学校范围内,这样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无法召集更多的人群参加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
2 影响艺术院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因素
2.1 认知上存在偏差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新兴的事业,社会各界对此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大多数人对此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2000年8月,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项“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状况”专题调查。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两大类:青年志愿者和社会公众人员。其中,关于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的调查,有16.3%的调查对象认为志愿服服务是一项慈善事业,有19.7%则认为志愿服务等同于学雷锋活动。在艺术院校,对志愿服务的误读也非常严重。学校没有把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上议事日程,认为这只是学校团委的一项专门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这是阻碍艺术院校志愿服务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2.2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一般的西方国家的志愿组织具有独立的机构和地位,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但是,在我国高校中,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多数由学校团委组织,自上而下地实行,具有很浓的行政色彩。艺术院校的志愿组织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部门,没有系统的管理机制。这样使得志愿服务的独立性、自主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组织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发展。
2.3 激励体系不够健全
当前,艺术院校志愿服务的激励体系不够健全,志愿者的工作效果和服务态度没有受到重视,部分志愿者持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敷衍了事;有的志愿者则任劳任怨,认真投入。但是,在活动结束后,所有志愿者都获得服务证书。学校没有系统的奖励标准,没有对服务过程进行评价。同时,艺术院校并没有对志愿者进行一定的补贴。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都不到位,这样会使得志愿者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得不到满足,而且很容易打击志愿者的工作热情,不利于志愿服务的长远发展。
3 艺术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
3.1 志愿服务活动日常化
随着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志愿服务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志愿服务已经成为艺术院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艺术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特长,把艺术运用到助人的活动中。这就是艺术院校提倡的“艺术为民”的精神。在这样良好的氛围里,艺术类大学生志愿服务会朝着经常化、持久化、日常化的方向继续发展。
3.2 志愿服务内容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的内容也日趋创新化。活动内容已从传统的关爱孤寡老人、帮助残疾人士等转变为新型的社会活动。例如,大型的运动赛事、公益活动等都需要大学生志愿者。这一转变使得志愿活动更加贴近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在大型的运动赛事中,艺术特长的大学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专业特色。就拿广州亚运会来说,音乐学院的志愿者成为亚运会的礼仪之星,美术学院的志愿者制作了亚运会的吉祥物和各种图标。艺术类大学生真正融入到志愿活动中,更能体会到志愿者的快乐,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
3.3 志愿服务特色化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越来越具有专业特色,每一所高校都会从自身的专业特色出发,形成特有的志愿服务模式,如“艺术为民”志愿服务活动。作为艺术院校,专业特色是学校一切工作开展的重心。因此,为了保持志愿服务活动的长久性和持续性,艺术院校往往把艺术人文的精神融入到志愿服务体系,促进艺术为民的活动,帮助社区开展更多的艺术活动。
4 推进艺术院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从管理角度出发,艺术院校要加强管理的体系建设。首先,学校要建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志愿服务活动有章可循,使志愿者行动逐渐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度。学校有关部门要完善志愿者的档案,根据不同类型的服务项目选派不同特长的志愿者。
然后,艺术院校还要开展对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艺术院校的志愿者活动主要由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办,各院系承办。所以,很多活动都是由协会牵头,院系承办,没有一套完整的培训计划。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包括课堂教学、座谈会、研讨会、技能比赛和实地演练等。培训的内容包括服务技能、团队合作意识、志愿服务理念、筹集经费等方面。专业的培训提高了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同时也为被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了艺术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向专业化发展。
4.2 增强服务能力,培养积极的服务精神
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影响着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层次。志愿服务能力包括团队协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职业涵养。因此,艺术类大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之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责任心、沟通交流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帮助艺术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的观念,即志愿者不仅是服务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志愿活动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和锻炼作用不容忽视,是一项双赢的活动。艺术院校可以通过“体验”教育来培养志愿者的精神,将道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让学生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与幸福。这是提高志愿服务活动质量的根本之源。
4.3 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融入社会,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艺术类大学生应该在做好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要从自身的专业特长出发,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拓宽志愿服务的领域,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只有这样,志愿服务活动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现阶段,艺术院校志愿服务发展还不成熟,在管理、组织、体制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活动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 蔡建淮,李荣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路径选择――以南京N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2] 何艳.论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现状与趋势[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 吴耀华,张振刚.基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广州亚运志愿者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