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理论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博弈理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博弈理论论文

博弈理论论文范文1

关键词 博弈理论 图书馆员的特征 图书馆员排班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分类号 G251.6

Use Game Theory to Solve Library Staff Scheduling Problem

He Haizhao, Xu Ying

Abstract This paper designs the variable-sum game model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librarian. In this model librarians are simply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one need work time, another need impartiality. Based on the game theory, it will form four kinds of game’s income. The overall revenue and two sides benefit will be the largest in the complete information dynamic game when both requirements are satisfied.

Keywords Game theory. Characteristic of librarian. Librarian scheduling. Complete information dynamic game.

图书馆员在图书馆开放时轮流上班,会因馆员上班时间段不同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的公平合理性是影响图书馆员们工作行为与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因为节假日与晚上是所有图书馆员的非意愿上班时段。据调查,现代图书馆的工作环境与内容已具备良好的吸引力,但许多有才华能力、热爱阅读、乐于奉献与交流的人不愿意成为图书馆员,并不仅仅因为图书馆工作枯燥单调、为他人做嫁衣等,工作时间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实际工作中,馆员的排班时间表由该组织的领导做决定,组织领导对组织内成员存在亲疏关系,会直接影响组织员工的工作行为与工作绩效[1]。本文试应用博弈理论解决馆员的排班问题,消除组织领导对组织成员亲疏关系在排班中产生的影响,从而保持团队凝聚力。

1 研究背景

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其他需排班的行业如机场、医院、火车站等对排班问题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唯有图书馆行业对馆员的排班问题鲜见研究成果,仅有魏红翠的《基于排队论方法的图书馆人员排班问题的优化模型》一文研究了图书馆员排班问题[2]。该文将图书馆员的排班问题用排队理论进行阐述研究,分为读者需求第一及图书馆员时间意愿需求第一两种排队模型,发现图书馆员的排班问题处于两难境地。追求读者需求第一而又考虑馆员的需求,一直为管理者的理想值,因为馆员的工作状态决定服务质量。图书馆员时间意愿需求第一模型是非读者至上型,这种模式与图书馆发展规律相违背,演化的结果是读者疏离图书馆,这与笔者工作中观察到的现象相符。本文试图在排班过程中根据馆员客观存在竞争的事实,用博弈理论科学地阐释馆员的排班问题,以促使馆员从竞争动机演化成合作动机,主动适应图书馆职业要求特性,使所有馆员的个人时间与工作时间达到平衡、个人时间与他人时间达到平衡,不因组织领导个人因素而影响服务质量。

博弈论又常称为对策论,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理方法。个人、队组或组织,在确定的环境条件与规则下,可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选择最佳方案并加以实施,最终取得相应收益的过程。博弈问题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详见图1。

根据博弈中各博弈方得益之和,常将博弈问题分为三类: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和变和博弈。变和博弈的结果是博弈方总体效益大小的区别,即博弈方之间可以通过相互配合获得更大的各博弈方总体利益[3]。本文建立的博弈模型即变和博弈,整体收益值还能体现是否有利于工作。

图1 博弈问题分类图(按博弈过程分类)

2 基于博弈理论的排班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图书馆中女性馆员约占69.7%,公共图书馆约为64.1%[4]。女性馆员有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心思细腻、小气、容易嫉妒、爱攀比等。工作一方面给予她们金钱收益,另一方面给予她们心理收益,即工作的满意度[5]。排班问题中一般不考虑金钱收益问题。为了简化博弈论模型,各博弈方的收益以女性馆员的工作满意度来衡量。公平度与满意度成正相关关系,自身感觉越公平,满意度就越高[6]。由于图书馆的开放服务特性,存在馆员上班时间段不一样,同一岗位不同时间段工作量不一样的客观现实,馆员认为自身在工作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多源自上班时间段的安排。为了消除上述情况带来的负面作用,图书馆界一直采取倡导职业精神,建立图书馆文化,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等方法加以解决[7]。笔者试利用博弈理论,通过制定规则,消除人为竞争因素,让馆员由同质竞争走向合作,客观上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双赢。

本文建立的博弈模型中,认为馆员们是完全理性人,他们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且有准确判断选择能力,也不会“犯错误”。实际工作中,图书馆员们的年龄、家庭环境、学历、职业追求、个人能力、性格、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使她们对上班时间的需求不一样。根据广西科技大学图书馆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中多年的排班工作经验,排班时馆员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区别对待。一种馆员对上班时间有刚性需求,如孩子年龄小,孩子面临升学,爱人工作时间不固定,家里老人身体不好需要照顾等情况引发的客观性需求;一种馆员为公平性刚性需求,她们在意工作安排的公平性,如在非意愿时间段内大家上班时间长短是否一致,晚上上班次数是否一致等。这两种类型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博弈。

博弈模型中,我们将上班时间点刚性需求类型,取名为time类,简称为T类;公平性刚性需求类型,取名为just类,简称J类。公平性刚性需求是一个模糊自身感受值,会随着信息不对称性的高低而增强或者减弱。博弈双方对排班时间表的满意度为各方的收益值。排班时有两种博弈过程,一种是T类与J类同时做出自己的决策,这是静态信息博弈;一种是T类与J类不同时做出自己的上班时间段安排,后者能看到前者的上班时间安排,从而调整自己的策略,这是动态信息博弈。排班时,双方进行沟通,如告知对方自己某些时间点需照顾家里而不能来上班,我将非常感激你对我的照顾;或者向对方提议这次排班你照顾我,下次我将照顾你;或者向对方示好并为之付出感情或物质等等,此种为完全信息博弈。排班时无信息交流与沟通,双方互相不知对方的行为与决策,为非完全信息博弈。

(1)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各博弈方同时决策,并且所有博弈方对各方得益都了解的博弈。博弈双方的收益如表1所示。

表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该模型在排班决策时双方互相交流沟通,清楚对方的收益值。由于时间具有客观上的唯一排他性,当博弈双方同时做出决策,不可能满足双方需求,但此时双方没有损失,所以收益值都为零;当只满足馆员中一方的要求而未同时满足另一方的要求时会激化排班矛盾,降低双方的收益。如要求被满足方,一方面因为满足要求而有收益值,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模型方式中,双方有过信息交流与沟通,互相清楚收益,所以结果将影响同事之间的工作合作,从而降低满足方的博弈收益值,假设为6。未能满足要求的博弈方,也因为双方排班策略收益清楚,这种结果将激化排班矛盾,所以未能满足要求方的收益值设为-2。当双方需求都不被满足时,女人的心理特质将使双方对排班不满升级,这种决策结果都会减低博弈双方的收益值,假设为-4。

(2)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博弈双方同时进行排班策略选择决策,但双方互相不清楚对方收益。因为时间具有客观方面的唯一排它性,当博弈双方同时做出决策时,不可能同时满足双方需求,但此时双方没有损失,所以收益值都为零。当只满足一方的意愿要求时,因为是同时做出策略,互相不清楚收益,所以没有激化排班矛盾,这样被满足要求的博弈方的收益值没有被降低,假设为7。当博弈的另一方,也即要求未被满足方,因为是同时做出博弈决策,未激化排班矛盾,所以未被满足要求方收益为0。当博弈双方要求都不被满足时,这种方式没有激化排班矛盾,这时双方收益值为不满足情况下的最高收益,设为-2。博弈双方的收益如表2所示。

表2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3)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参与者对其他参与人的战略空间和战略组合下的策略与收益没有完全了解,但行动有先后顺序,后动者可以观察到前者的行动,了解前者行动的所有信息。

表3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双方先后进行排班策略选择,但双方的意愿需求互相隐瞒,相互间不完全了解对方的具体收益值。博弈双方中后动的一方虽能了解先动者做出的决策,但因为双方策略未做沟通与调整,先动的一方设定满足自己策略后,后动的一方不满足对方的要求但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样不可能实现同时能够满足双方需求,所以收益值都为零。因为是先后做出的策略选择,双方需求没有充分沟通,这种单独满足个人要求的自私行为将激化同事之间的矛盾,从而降低双方的收益值,满足方假设为6,不满足方设为-4。当双方需求都不被满足时会激化排班矛盾,这种决策行为减低了博弈双方的收益值,假设为-4。

(4)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博弈模型中的各方先后做出决策,所有博弈方决策时都互相了解各方的收益。

表4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8]

这种方式下,后选择策略的馆员能根据对方的策略进行调整。博弈双方有信息交流沟通,双方收益互相透明,所有人都发挥主观能动性,决策前积极商量调整需求,从而让双方都满足需求。当所有方意愿都被满足后,双方会因为这种决策过程增进双方的团结合作度而获得较高的心理收益,这样提高了收益值,假设为8。因为先后做出的策略选择,双方需求又有沟通,这种单独满足个人要求的自私行为将激化同事之间的矛盾,从而降低双方的收益值。博弈方中被满足方的收益假设为6,不满足方设为-4。当双方需求都不被满足时,这种决策过程将急剧地增加排班矛盾,从而减低了博弈双方的收益值,假设为-4。

博弈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博弈收益改变博弈方的动机。综上所述,管理者制定排班博弈规则后,消除信息不对称性,使两方进行博弈决策,客观地将她们的竞争动机演化成合作动机,从而达到个体与总体收益值中的最优。

3 博弈理论在排班中的实际应用

以广西科技大学图书馆阅览部为例。排班人员组成:共17个人,其中只有1名男性;平均年龄全馆最大,年龄分布段为25岁到53岁;学历层次为全馆最低,60%为大专及以下学历,40%为本科学历;其中有13名馆员是带有安置工作性质的博士后或教授家属。工作内容与情况:保证19个不需刷卡可带包进入的阅览室每周开放80个小时以上;一年内除法定节假日外需天天开放的新报刊阅览室;阅览室内书刊类型复杂且管理方式各异,馆员的日常工作主要为新刊记到、旧刊装订上架,阅览室清洁,复印并收费,图书上架与整架,读者咨询等工作。排班工作难点:(1)图书馆开放时间需要4名馆员同时值班,4个岗位的工作量大小差别很大;(2)阅览部的馆员工作为轮休制,很难见面,客观上沟通交流困难;(3)阅览部的馆员大部分为家属,工作中小矛盾容易被外部环境放大;(4)图书馆无物业管理公司,需要图书馆员带领勤工助学学生负责阅览室的清洁工作,而各阅览室人流量不一样;(5)阅览室管理工作时间段忙闲不均,忙碌的时间段大约是开学后三周、期中考试时两周、期未放假前二周。综上原因,每到新学期预计排班时,部门内乱成了一团,小道消息满天飞。馆员们找部主任要求照顾、找馆领导哭诉;内部分成五六个小团体,部门内人员不团结。

应用博弈理论排班时,部主任先制定排班规则,以利达到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双方需求都得到满足的最佳情况。如规定某些特殊时间段大家协调不了时采取抓阄的方式做决定;将男同志与部主任这种明显合作意愿强的人分离出来,不让他们成为博弈方。第一次博弈排班时,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家对各岗位工作量的差异性不清楚或者故意隐藏个人私有信息以便混水摸鱼,都不公开自己的时间需求。在信息不明确的情况下,博弈模型成为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其中所有人需求都没被满足,收益都很低。第二次博弈排班时,馆员们就分成了两拨,一拨是刚性需求T方,将自身的客观事实理由完全公开,要求获得同事照顾,一拨是无时间要求。博弈过程中先满足T方的馆员,其博弈结果是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中,时间T方满足而J方不被满足的收益。因为J方碍于情面,不能明确地向同事表露她们的公平要求。第三次博弈排班时,所有馆员都主动要求参予排班,主动消除信息不对称性,时间刚性需求的T方与事实中存在的J方进行博弈,大家互相合作,很快达到了双方需求都被满足的情况。这样的排班方式实行两年后,阅览部馆员由矛盾的不和谐群体变成工作中积极主动的团结群体。究其根源,博弈排班方法科学地促成馆员们由竞争动机演化成为合作动机,发挥了馆员们主观能动性。另外在此过程中还促进了馆员们的沟通协作,提高了个人沟通协作与科学安排时间的能力。博弈式的排班过程中,男馆员的加入更容易满足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情况下的T与J方需求。因为,男馆员们的合作动机更强,他们很乐意与女馆员们合作。不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所有馆员都为时间刚需方,则要采取重复博弈以达到平衡,每次博弈时只满足一方的需求,下一次博弈满足另外一方的需求,这样总体收益、各方收益也将同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博弈理论论文范文2

互联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前对网络舆情的研究逐渐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和重视w具体来说,国内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网络舆情发展的一般性理论:主要研究网络舆情的概念、功能、传播途径、形态特征等理论问题121.2)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控制.如曾润喜提出了网络舆情预警的系统构成、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M.黄晓斌提出了网络舆情信息挖掘分析模型’并以实例说明文本挖掘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应用[4].齐佳音利用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了突发事件发展和网络舆情的作用机制臥史波提出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与调控策略吒余廉借鉴传染病模型SIR分析了非常规事件下的群体行为171?3)网络舆情对不同领域的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分析了负面舆情与上市公司市值的波动.周如俊认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研究网络舆情的特点,形成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势国外在网络舆情方面的研究.也有许多成果.如Wu等的研究表明.舆论的形成与社会网络的结构有关丨91.在舆论演化方面,最经典的模型有两个:一个是“Sznajd模型”,另一个是“有限信任模型”."Sznajd模型”借用铁磁体中的磁性粒子等概念为理论基础,利用蒙特卡罗等仿真方法对封闭社区的舆论演进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舆论最终的演化结果只有两种:全部赞同、全部反对和赞同与反对各占一半P叱模型比较简单,不足之处在于磁性粒子的性质过于简单,个体的观点与交互方式与实际差别较大.“有限信任模型”提出当两个人观点相近时,才会相互影响,当两人观点差距太大时,不会相互影响I1、模型的优点是采用了信用阈值来限制个体间的交互,比较真实的反映了现实中的交互过程.国内外在网络舆情控制方面,传统研究思路都是将非线性不规则的网络传播系统化约为线性系统,以获得确定的结果'12'.相关的技术主要包括监测、预警、应急处理等,涉及诸如话题检测与跟踪、Web信息挖掘…丨、文本倾向性分析丨15]、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舆情预警[161、迁移元胞自动机网络演化模型[17]和网络事件的案例库建设和案例分析等.通常使用的控制手段主要有接种疫苗和隔离接种疫苗的具体方法包括对非法网络传播进行事后追惩,加强站的自我审查,网络实名制等来约束自我的行为.隔离的具体方法是在网络中安插把关人,加强对网络传播内容的日常监控,对敏感话题进行屏蔽或删除,也有一些部门采用雇佣网络水军,对信息进行大面积覆盖等.隔离、屏蔽等管理技术在实践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管理方式有剥夺公民表达自由之嫌,“只知打压甚至封堵,无疑会使‘通,没有了‘通,,只剩下一条无法跨越的‘沟’"[20].当前应用博弈论研究网络舆情的学者较多,一般集中在研究传播机制方面的问题.王杨等人提出了基于博弈论的真情传播模型(POBGT)l21],模型能够从动态和交互两方面描述传播过程,最终能够形成稳定的状态.刘锦德等认为,网络舆情传播过程是以大部分人对事实不了解为前提的.指出羊群行为的集聚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与采取分析策略的交互利益、成本系数以及记忆长度有关[221.以上这些研究成果深刻地分析了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和监测、预测以及一些相关的调控策略,但是,多数研究都把民视为一个整体,并且大多从网络事件_、网络结构、传播规律等角度进行研究,很少从线下形成网络舆情的民个体入手,深入研究民如何在网络上聚集形成网络舆情的机制,更没有把根源事件的发展和舆情的演化联系起来,仅着眼网络结构等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强调舆情应对中的各种技巧,以至于忽略了舆情发展的根本动力.大都就舆情研究舆情,而未深入到社会政治生活具体目标设定、政府行政目的、行政方式和民众行为逻辑的深度,因而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应对对策的恰当性和有效性1231,从而无法提出切实有效的网络舆情疏导策略,反而使网络舆情愈演愈烈.现实中网络舆情是一个群集演进过程.而集群演进过程是一个很难进行实证研究的问题[271.本文将民作为个体,以群集动力学为基础,基于博弈论来深入分析网络舆情的聚集过程,结合舆情产生的根源事件发展变化,最终给出网络舆情疏导模型.

2网络舆情群集动力学过程分析

2.1网络舆情民特征分析

复杂性理论将人群看做由许多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并借用物理学、数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中的概念性工具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24],民作为独立的智能体在网络环境中,与其它民共享信息.民能够感知它所处的环境和其它民,感知和其它民行为的挤压、碰撞、推动、吸引、排斥等相互作用.根据复杂性理论,对网络舆情中每个民自身的运动能力可以从外部感知、内部状态和行为产生系统等3个基本方面描述.定义1外部感知每个民具有发现事件及感应外部环境刺激的能力,同时环境中的其它民会对民的感知能力产生影响.夕卜部感知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S=So+5feel(1)其中S表示舆情环境中民对某事件的感受,So表示民个体对事件的感受,5fee,表示舆情环境中其它民对该民感受的影响,n表示民数量,j=nSfeei=(2)3=1定义2内部状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产生动机,动机导致人的行动,即:Need^Motivation^Action,同样在网络舆情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每个民的表达都源于内部动机,动机来自民的需求,需求源自民的感受.用iV表示民的需求,G(S)表示为S的分段增函数,马斯洛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设况=(1,2,3,4,5),不同的需求层次表现为不同的内部状态,即凡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凡=G(S)(3)内部状态可以表现为忍耐程度P,时间用t来表示.P=P(Nt)/t(4)其中巧况)为凡的减函数.此外,用M表示民动机,H(Nt)表示Nt的增函数.M=H{Nl)/t(5)当实际发生的事件发展速度达不到期望速度时,随着时间的增长,个体的忍耐度会下降,动机也会下降.当忍耐度下降较快时,民呈现“好斗”趋势,产生灌水、谩骂行为;当动机下降较快时,民表现为放弃行为.定义3行为产生系统网络舆情中个体是自驱动的,在自身行为规则的作用下,可以对周围实体和环境的刺激做出本能的反应,产生自驱动力和期望速度,根据每一时间步上每一个体的外部感知和内部状态,行为产生系统为个体产生一个行为,且对内部状态进行修正.用F⑴表示民受力状态:F(t)=a[(M-P)dt+/i[(Mfeei)df(6)JoJo其中表示某时刻民感受到的外力.亡表示时间,a和/X为常数.当F(t)>0时,民为活动状态;当F(t)<0时,民为沉默状态.为分析方便,假设"=0、1、一1,分别表示外力与自驱动力无关、同向和反向的关系.可以看出,即使当内部动机为0时,也可能受外部影响而持续活动.此外,用民在受力变化下会更新运动状态:V{t+1)=V{t)+uAF(t)(7)其中乂⑷表示tB寸刻民的运动速度,AF⑴表示民的受力变化情况,uj为一常数,表示民加速度系数.公式7刻画了民的行为更新机制.

2.2网络舆情群集特征分析

网络上民聚集成群会产生群集现象.群体流动动力来自于民的合力,整个群体对外界环境呈反沉默螺旋特征:1)群体中存在异向群集,也存在异质群集.群体中的个体运动力(包括力的大小和方向矢量)熵最小时,群体合力最大,反之合力最小.2)民个体需求得到满足,个体动力消失>最终导致群体动力消失,同时,群体有可能提高或者降低个体的需求.3)网络舆情群集方向取决所有民合力.

2.3网络舆情群集动力学模型构建与分析

从混沌学的观点看,在舆情爆发前民众心态是个混沌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突发事件使民众对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感到深度优虑和不安全,相对稳定的混沌态心理被打破,事件就成为舆情的初始触发条件在网络中,以舆情话题涉及民个体的聚集和互动为环境背景,以民参与舆情的可察网络空间为边界,结合定义1、定义2、定义3,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命题1当民所处外界环境与民需求期望有偏差时,即A_A#0,网络中进行诉求的民个体,以追求成为某种话题的舆论领导者位置为手段(虽然未必获得领导者位置),期望获得舆情的直接或者间接最大利益,达到个体需求得到满足的目的.如图1所示,个体需求所处等级越低,内在动力就越大,F1>F2>F3>F4>F5且容忍度越低,P1<P2<P3<Pi<P5.F表示内在动力、P表示两民容忍度,朽至F5,P1至P5分别对应需求从低到高5个层次的内在动力和容忍度.命题2民个体动力大小、方向可变.民个体动力受自身可见范围内所有其它个体合力的影响,即:F合=+外;ff=-l或丑=1或i7=0(8)为方便分析,假设个体动力方向只有同向H=1、反向H=-1和无关H=0三种情况.相关研究发现,当获得新的信息或者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群体成员评估信息的正确性主要是通过参照他人达成的,这就是社会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从众效应”命题3民个体运动状态随时间变化不断更新.即公式(7)所示:V(t+1)=V(t)+u;AF(t),随着时间的变化,民个体的受力不同,因此对舆情事件的反应状态不同.命题4民个体在网络舆情中影响力不同.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民的影响力不同,邻居节点多的民、处于领导者位置的民以及把关人位置的民影响力相对更大.个体选择往往依赖于群体中的“领导意见”1251.命题5民个体具有聚集特性.民个体是处于外界环境的力场之中,个体尽量与邻居个体靠得近一些,避免被孤立(如图2).个需求层次关系图图2S集特性民个体聚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群集力,抗外界力场.只有舆情中民个体观点被邻居感受到,才能聚集成为更大影响力的群体,甚至使民个体达到成为领导者的目标.民聚集过程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当发起人个体强大到足以对抗外力,能够独立达到期望的情况下,不会发生群集行为,而个体无法对抗外力或者无法独立达到期望的情况下,个体会产生对群集现象的需求.聚集过程可以分为以下5种情况:其中6>0表示个体的安全承受力,a>0表示容忍度,a〈b.对于个体来说,G表示群体聚集并趋向极端化的现象,即群体期望将比个体期望更具有冒险性.D表示对聚集呈排斥状态,但不反对他人行为,—G表示聚集并趋向沉默螺旋,即外力过大时,群体期望甚至比个体期望更低时,表现为沉默螺旋.公式(9)中第一^式子表示事件超过个体容忍度,政策管理相对宽松时,将会发生聚集?公式(9)中第二个式子表示内力过大,即使政策高压管理,仍将会有聚集的需求.式子三表示事件超出个体容忍范围,但由于内在动力没有比外力高到一定程度,不但不会发生聚集,反而排斥聚集.第四个式子表示高压政策下,由于内在动力不足,即使事件超过了个体容忍度,也不会发生聚集.式子五表示事件在个体容忍范围内,不会发生聚集.命题6民个体之间具有排斥性.民为了避免与周围民个体同化,希望保持个14.舆情中观点力求个性和新意,否则无法达到自己为领导者的目标,从而无法获得最大的群集动力如图4.社会学研究发现,个体从众行为会产生群体极化,同时人们也有独立作出判断的意愿,以及过于自信的行为倾向[261.命题7民观点匹配,网络舆情中个体保持观点上的同步,当民观点的熵越小时,获取的群集合力才会越大,因此,个体获得群集力的过程中,要以使群集观点熵减为手段如图5.根据物理学的力与作用力原理,在复杂系统中,熵越小,群集力的互相抵消就会相对变小?命题8民群集也是个体,是由民个体形成的更有影响力的个体.因为发生群体极化时,可以把统一发声的民群体,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是比民个体更有影响力的个体.命题9民群集是有生命周期的,生命周期发展过程如图6.由于民在舆论环境中感受不同,敏感者(某事件处在需求层次较低层的个体)将在被动的情况下,率先提倡聚集,以期获得群集动力.而非敏感者(某事件处于需求层次较高层次的个体)看到一个话题,是否参与,取决于该话题的引力和阻力.由于个体视野问题,集群越大的话题,越容易被个体所发现?因此发展也越快.群集的发展和生命周期取决于该话题对民的引力和民外界力场的阻力.

3基于群集动力的舆情演化博弈分析

根据网络舆情的群集动力学过程的分析,可以对社会网络中的民个体作出如下假设.假设1在一个话题事件发生时(话题已经存在),群体中有随机的两个人A和B,有可能从话题中实现个人期望,话题对A有固定影响,对B可能有影响,每个人都对该事件有自己的观点A(0,1).假设2在信息不充分情况下,A和B会根据对方进行决策(信任时羊群效应,不信任时不跟随),其中A选择增加投入,以使话题对B引力大于斥力的概率为P,选择默认的概率为1-P.假设3如果对A采取投入策略,B采取的策略是参与,那么A获得固定收益(无论参与与否,话题通过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固定影响)以外,还会得到额外收益Re,即群集力(正负不一定).同时付出成本C,B的收益为Rb,如果B选择不跟随,A的收益为当A采取默认时,B采取参与的策略,A的收益是i?A,而B将损失RB-d,d表示参与话题对B的阻力减去动力之差产生的损失.假设4假设Re=x/d,C=d/y(效益、投入和阻力产生的损失之间的关系,cc、y为常数,d+0),由于阻力越大,^将越大,因此,这里也可以看成效益、投入与外在阻力的关系.构建博弈树如图7所示.在上述假设条件下,计算A的期望收益和平均收益,U~+Re—C)*g+(RA—C)*(1—^)=RA+RE*Q~C,由假设4上式可转化为:Ra-\-q(x/d)一d/y,U⑷狐二RAi?7(^4)平均=p(U(A)&x)+(1—p)(U(A)^)=Ra-\-p(qx/d—d/y).当投入效益和默认效益不相等时,得益差的会模仿效益好的策略,则投入策略与默认策略的人的比例是时间的函数,分别表示为P⑴和1-P⑷.投入策略的动态变化速度可以用如下复制动态方程表示:dp/dt=p(U(A)^-C/⑷平均)=p(l-p){qx/d—d/y).稳定性分析,令dp/di=0,当qxld=d/y时,d=时,为一稳定点,且d随g变化,0<g<1,范围是[-_,_],由假设3可知:d=(、-Fn)*6,6为力差与损失之间的系数,则由公式9可知:^fqxy/e>b或者(一VP^/0<~b(此处(_v^/0只表示F外一F内)或者0<v^/0<a,因此,柞-&>&和(F外-凡<-b以及0<-<a时,为稳定状态(可以求得q的阈值).所以,而且稳定点和民个体在舆情力场中受力情况、个体的容忍度和个体的安全承受能力有关.p=0,p=l两点是否为稳定点,取决于P在这两点附近时qx/d-d/y是否大于0.相位图分析如图8所示.A根据力的变化,使办/出=0的点中,斜率为负的点是稳定点.可以注意到,0、1两点位稳定点仅是其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图8只画出了一种‘情况.结论1当A最为犹豫时{p=0.5),B是否参与对A的决策影响最大,力场中力的调整对A的影响最大.结论2由于g和d是变化的,不是B只要参与就可以影响A的决策,只有q在一定范围内才可以影响A,这个范围和民个体的安全承受力、忍耐度有关系.结论3A的决策与B的观点有一定关系,但不存在直接关系,而是和力场中的力有关系,存在B和A的观点对立,但增大了对A的助力情况(例如一些网络炒作等现象).同理,计算B的情况:U(B)^=RbP+(Rb-d)*(1—p)=Rb—d(l-p),U(B)称^=0,C/(S)平均二g(ii;s_d(l_;p)),则dg/di=q{U{B)m-U(B)^)=q(l-q)(RB-d{l-p)).稳定性分析,令dg/dt=0,当办_<1-p)=0B寸为一稳定点,d=Rb/(1—p),(此处RB也在随V变化)由假设3可知:d=-F内)*e,6为力差与损失之间的系数,则由公式9可知:Rb/{9{1-p)):^或者RB/、Q(l—V))<-b(此处RB/(e(l-p))只表示—F内)或者0<Rb/(0(1-p))<a时为稳定状态,可以求出(rb-ea)/ea<p<(rb-eb)/eb时,a的决策才会影响b的决策.g=o、g=i两点是否为稳定点,取决于q在这两点附近时Rb~d(l-p)是否大于0.对B的相位图与A类似,不再赘述.结论4当B最为犹豫时(p=0.5),A是否参与对B的决策影响最大,力场中力的调整对B影响最大.结论5A的话题参与情况在一定范围时,是可以对B的决策产生影响的,但脱离这个范围时,将没有影响,不是A参与比例越大,影响就越大,这个范围和民个体的安全承受力、忍耐度有关系.这和传统的羊群效应理论有差异.例如网络水军提出的主题,对非水军民来说,不一定引发羊群效应,反而可能脱离话题.结论6在一个话题中,当A选择增加投入策略人过多时.达到一定范围,B将达到稳定状态,只有从该话题中发掘新的相关话题,才能吸引B选择参与策略,这是蝴蝶效应的原因.

4仿真

由于A、B情况类似,仅对上述博弈中的A进行仿真,用Netlogo创建民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博弈环境,同时考虑民个体策略会受到外力的影响,观察在不同外力影响下演化过程中不同策略转化形成的轨迹.具体仿真如下:民Agent300个,初始策略为参与舆情比率p为0.35,初始策略为不参与舆情的比率1-p为0.65,Agent的个数和初始比率可以为其它值.为考虑:1)—F内)>b和(巧卜-F内)<-6以及0<(&-<a情况,设民所受外力取均值0,标准差0.06,仿真200步(都可为其它值):由图9可以看出,A在p=0.35时达到了稳定状态,所以0和1不一定是稳定点,主要看舆情场中力的平循况.2)(F^—F内)〉a>0情况下,即设力取均值0.3,标准差0.06,仿真200步:publicopiniondevl.ppublicopitdoi由图10可以看出,力在一定范围内时,A会采取投入策略,如果力场变化不大,甚至可以达到1,即群体极化的稳定状态.3)考虑-a<(4-<0情况下,即设力取均值-0.3,标准差0.06,仿真200步:由图11可以看出,在外力较大(与内在动力差值较小)的情况下,A会采取不投入策略,如果力场变化不大,甚至达到0的稳定点.4)其它不变,力均值取0.3,力口大标准差,标准差取0.9仿真200步:由图12可以看出,力场的变化标准差大的时候,A在达到稳定点之前会经历更多的策略选择波动.5)其余不变,均值取-0.3,标准差取0.9仿真200步:由图13,可以看出A对力场均值变化的影响,当合力呈负的范围时,A采取不投入策略,甚至达到0的稳定状态.

5网络舆情疏导分析

网络舆情中的民个体,经过碰撞、聚集,形成各种观点为核心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再相互影响,决定网络舆情的总体群集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14所示,在集群中各种力的熵小时力的绝对值大,熵大时,力的绝对值小.就像船上的人有不同的目的(乌合之众),但为了暂时的一致目标聚集在一起(甚至目的不同,比如小偷乘船目的只是为了偷钱),舆情主体事件成了船一样的载体.舆情的发展从熵值最大到最小形成诉求,经过问题解决,产生新的争议,又从熵值最小到最大,之后经过平衡处理,熵值又发展到最小,形成新的看法.根据视野,每个民个体只能受到网络视野内的力的影响.群体由于信息量大,视野也大.同时视野的大小对个体的决策有重要影响.一个事件解决之后,仍有有需求的民还会找其他的事件,来实现自己的舆情收益.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疏导舆情可以从个体的动力,个体受到的阻力,个体观察到的其它人参与的概率来入手,其中力场的调整是舆情得以平息的关键.在建筑学中,对于封闭场所疏散时间和人流流量之间的关系,Togawa提出了如下数学模型1271,将其引入舆情疏导问题中,改变其中各变量的涵义,P为事件群集合力,n为地方各级管理部门,Qi表示各级管理部门积累的群集动力,Q中央管理部门对群集力的处理平均速度,T0为事件开始到需要中央管理部门插手的时间.为验证疏导模型有效性,对管理部门实施疏导和管理部门不参与疏导两种情况下,对上述博弈A的动态策略选择进行仿真.考虑现实意义,令RA=3,Re=1,C=1(可以为其它值)仿真1000步如图15.可以看出,在没有管理部门以动态惩罚手段参与.群集外力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仅凭舆情利益双方博弈,策略选择出现无限振荡,且振幅越来越大,无法达到均衡稳定.如果管理部门根据舆情相关民的参与概率,凭借法律对相关者进行动态惩罚,即惩罚力度随参与概率的大小而变化.仿真中假设C=2+p*2(可为其它形式),图16中可以看到,随着博弈次数和时间的增加.舆情参与民采取参与的概率将逐渐收敛,稳定在纳什均衡点.如图17,降低管理部门的动态惩罚力度.假设C=2+p*1.5,随着博弈的深入,依然能够趋向稳定点,但明显疏导效率低于图16情况.结论7从仿真中可以看出,网络舆情要疏导的是人群产生的群集动力,而不是单一解决某一事件,即使单一事件被解决.民还会寻找类似事件来实现其需求,即民在舆情博弈中表现出无限震荡现象.结论8高效的疏导是实现民博弈均衡的重要条件.无效率的地方各级管理部门将会导致集群流向中央管理部门,造成上访事件,无法或者达不到期望速度的将会增大不耐烦程度.导致发生.结论9上述疏导模型是舆情发生时的应急疏导方式,在舆情尚未形成时,保证民所感受力场在一定范围内的平衡.增大民的忍受度,降低安全承受能力.是预防网络舆情爆发的有效途径.

博弈理论论文范文3

(一)配料配料的目的是将其熔化制造原材料。虽说浮法玻璃所需配料没有其他类型玻璃的配料那么复杂,但是基本的配料是必须的,包括石灰石、白云石、砂、芒硝和纯碱。料房中的控制系统主要负责运输浮法玻璃的生产原材料,同时控制着配合料的均匀混合。配料房内部的平传送带主要是按照顺序将配料输送到斗式提升机并运送到称重装置进行称重复合重量。最后人工将干燥的材料放入混合机中搅拌形成配合料,再经过配料房送到窑头料仓存储,利用加料机来有控制地将配合料放入熔窖里。

(二)熔化熔窖的主要部分包括熔化池、澄清池、工作池和蓄热室以及小炉。当加料机将配合料放入熔窖的熔化池,通过天然气喷枪将温度加热到1650度后熔化玻璃原料,熔化的玻璃通过澄清池均匀搅拌,再经过工作室将温度降到1100以增加玻璃液的粘度,而蓄热池和小炉可以保持玻璃液的温度处于1100度,使得玻璃液粘度不至于太黏,达到粘度正合适。

(三)成形经过熔化的玻璃液在一定的降温后,通过闸板来控制浮法玻璃液的流量使得浮法玻璃液能够顺着流道区自然流出。当经过锡液的时候,浮法玻璃并不会与锡液发生化学和物理反应且在分子的作用下使得浮法玻璃的表面十分光滑。

(四)退火浮法玻璃由于在高温下生产成形,如果直接将成形的浮法玻璃放在空中冷却会导致玻璃板的表面在内应力的作用下压缩,所以退火这一步骤十分重要。退火就是将浮法玻璃放置于已经设置好温度梯度的退火窖中使得玻璃的温度逐渐降至大气温度而不会形成强烈的温差。

(五)切割与包装经过退火窖的处理浮法玻璃已经制造完成,紧接着将被送到切割区域。在切割之前会进行缺陷检测,检测完成后将按照实际需要的规格用金刚石进行切割。为了便于堆积存放,一般都会在浮法玻璃的表面撒一些粉末介质。最后就是包装阶段,包装可以用人力也可以使用自动机器来完成,通过分垛来包装。

二、治理浮法玻璃锡缺陷措施

(一)控制锡的氧化和硫化导致锡缺陷的主要污染源是锡的化合物,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当锡液被污染(也就是锡液不纯)后锡槽内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生的。所以唯有控制好锡的氧化和硫化才能够提升浮法玻璃的质量。保护气体的纯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锡的氧化和硫化以此来确保浮法玻璃的质量,因此通过增加保护气体中还原气体的比例且减少氧化气体能够抑制锡液中发生氧化反应。另外,锡槽的压力也是一项判别保护气体纯度的指标,因此要严格监控并及时调整。

(二)提高槽压提高槽压的目的是防止外界气体进入到锡槽中以此来提升保护气体的纯度。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到目前为止最佳槽压值还不为人知,另外空压机设备相对而言较落后且生产者并不太关注锡槽的槽压导致保护气体的纯度达不到标准,因此只有提高锡槽的槽压才是解决锡缺陷的根本手段。

(三)定期排气和清扫锡槽内的气流结构由热梯度和气体量组成,由于一切工作程序都将引发热梯度和气体量的改变以至于使得气流结构变化,通常保护气体的流动方向是由冷端流向热端,为了促进气体流动可以装置排气孔且定期地进行排气,气体流动将加速保护气体中的气体杂质的排除,提升纯度。

三、结语

博弈理论论文范文4

(1)拱胎制作

拱胎一般采用木模制作。木模一般选用红松制作。按设计要求制作木模的木料需提前解开烘干,存放在防雨、防潮的地方,且不得使用有节疤、开裂的木材。木模的预制必须依照设计施工图,做到合理选材、制作精细、弧面准确、胎面平整、组装坚牢、结构稳定、操作方便、拆除灵活。

(2)拱片制作

拱片是构成拱胎的中枢,它对于拱顶的砌筑起主要的决定作用。拱片制作应依据拱的构成,按制作计划和拟定的方案选择相应的木料,烘干加工之后在现场制作,制作的拱片形状以及整个弧形表面必须与砖拱的内表面相吻合。拱片应准确地按照拱的跨度和拱高以及拱胎的厚度制作,并且使拱胎上表面与拱或顶的下表面外形相同。制作前应根据设计图纸给出的拱跨、拱高等参数计算确定拱半径和圆心角,然后根据拱半径和圆心角在平台上放样,进行下料制作。

2木模的安装

(1)安装木模时,应先找出熔窑的纵向中心线和横向基准中心线(即1#小炉中心线),确定后开始安装支撑。

(2)首先在窑内初步安好支撑。支撑是拱胎的基础,它支撑拱胎使其成为一个稳定的整体,主要是支撑拱顶砌体和操作人员的施工荷载,因此必须结构合理。支撑由立柱、联梁辅以斜撑和木楔构成,支撑点应在拱片的接点处,立柱之间用斜撑连成整体框架,丝毫不能动摇。应注意:木楔的设置主要是便于小距离地调整拱胎的支设高度和精度,与拱相吻合,便于拱顶砌完后拱胎的拆除,应用坚实木料制作,由于上面荷载很大,木楔横纹受力容易被压扁而造成拱顶下陷的事故。支撑上横梁的水平位置应比拱片底安装标高低200mm左右,以便拱片就位后再用成对的斜垫木找准标高。最后用钉子固定。

(3)全部立柱安装完后,用板条将立柱纵向、横向斜拉固定,再进行拱片安装,拱片间距控制在480~500mm之间,用板条将拱片连接固定。

(4)木模的校正:木模拱片就位后,顶及两边先用木条连成整体,然后找准标高、中心线及水平度,确认无误后,再钉上全部木条,并复核中心线、标高(顶与四角)和水平度,校正无误后再用半个拱面长的卡板来检查拱面弧度,其间隙不得超过1mm,否则要采用刨或垫的办法修正,直至全部合格为止。全部完成后在板条上面铺设一层三合板。三合板之间留设30mm的膨胀缝。

1)拱板两头要切成直边,距离拱角砖约50mm;

2)铺设三合板时,要留设膨胀缝,避免紧碹时起拱,膨胀缝应尽量避免设在弹线区;

3)在每两节碹中间的膨胀缝处,支设龙骨,随拱弧度,高度参考拱高度,一般略高于拱顶20~30mm,以便拴挂控制线。

2.1砌筑

2.1.1施工流程

大拱砌筑施工流程:大拱中心线放线拱砖预排砌筑控制线、各节胀缝控制线放线拱砖码放拱砖砌筑锁拱砖清理、灌浆紧拉条勾缝、清理。

2.1.2预排

拱胎的安装工作全部结束后,认真检查,调整跨度、拱高、胎面弧度及拱顶标高均合格后,首先在碹胎上打出纵向中心线及每节拱砖的膨胀缝线,进行拱砖的预排。预排时,在每节拱的两头各预排一环,以现场预排的实际尺寸来确定灰缝的大小,但灰缝最大应控制在1.5mm以内。在拱的端头及胀缝处各安装上一个事先制作好的大弧度龙骨架,此架应高于拱砖20~30mm,这样便于拉线。

2.1.3放线

为确保大拱面整体美观,无错台现象,根据拱砖的厚度按3环放一条平行控制线作为砌筑基准线。以1#小炉中心线为基准放出测温孔砖的位置。在每节的两端龙骨上同样弹出控制点,此点为每环拱砖面上拉线的基准。放线工作完成后,在拱胎模上码放整个大拱用砖量的1/5,观察拱胎模承重情况,如无下沉等异常情况,便可开始大拱的砌筑。

2.1.4砌筑

大拱一般分为5~7节,每节长度在5~8m间。为保证拱的整体质量,砌筑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保证在灰浆未干之前锁砖完毕。砌筑大拱不宜人多,一般每节安排6名技工。施工时,应对称砌筑,每一排拱砖从两端同时往中间砌,速度保持一致。每节一侧3名技工,每环纵向砌筑,上面拉线从两头往中间砌。如需加工砖时,把所加工的砖放在中间,即每节中间那根立柱的中心,上下环要错开,所加工砖不能小于130mm。砌筑时拱砖的大小头严禁倒放。每块砖要打浆砌筑,平缝、顶头缝的灰浆饱满度都要达到95%以上,用橡胶锤或木锤进行校正,每砌好一环用卡板检查拱砖的角度,用4000mm铝尺杆检查平整度。当两侧各砌20环后,对剩余环数再进行预排,如无变化继续施工。砌到中间还剩有15环时再次进行预排,若有变化进行调整。最后三环交错同时砌筑,留出一环锁砖。锁砖应留在偏中心一环,这样便于测温孔砖的砌筑。锁砖的高出部分应留在100~120mm为宜。同一节砌完后统一打入锁砖。打入锁砖时须在拱砖上垫一块木板,大木锤不能直接接触拱砖。整个拱锁完后,将拱顶清理干净,用稀释泥浆进行灌缝。碹的集中膨胀缝允许尺寸偏差为0~+2mm,碹砖表面错牙小于2mm。烤窑后大碹胀缝用硅砖和硅质热补料填实。

2.1.5紧拉条

大拱砌完后要随即紧拉条,紧拉条前先去除钢件上的临时固件及两侧胸墙的木楔。紧拉条是为了使整个大拱的砖体与支撑钢结构相互成为一个整体,紧起数据的多少按拱垮的大小来定,大致控制在拱跨距的1‰左右。一般采用直接观察拱顶变化的办法,以观测拱顶在受到拉条的水平拉力后向上隆起的多少来反映拱顶的受力大小。在每节拱的头部、中部、尾部的拉条附近,拱断面的正中和两侧位置作出测点位置标记。用水准仪和尺杆测出测点处未紧拉条时拱的标高数值,然后每紧一次拉条就测一次各测点标高数值的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直至起拱数值达到预期数值为止。紧拉条时,应用专用扳手和套筒从拱头到拱尾逐一进行,每根拉条的两端安排操作工同时、同力缓缓拧紧螺母,但不能一次拧紧,而应往返重复进行,每次循环中间应间歇0.5~1h左右,直到大拱被收紧向上隆起,使尺杆出现读数。然后以每小时上隆2mm的速度进行,达到拱跨度的1‰为止。在紧拉条过程中,若发现拱顶两侧隆起的尺寸不对称时,将读数大的一侧的钢立柱临时固定,紧读数小的一侧的拉条螺母,使其保持对称后再去掉临时固定件,保证拱砖两侧对称、均衡,直至拱砖脱离木模。紧到设计数值后要保持24h观察,直至数值不再变化时,经检查确认后方能开始拆模。

2.2拆木模

拆除立柱下面的木楔,让整个木模下落100mm左右,检查大拱的整体状况,而后用木条往上顶,让拱片上的三合板及板条脱离拱片,然后将木模拆除清理运出。检查拱的下弧面是否有掉角棱的拱砖及裂纹、倒置等质量情况,如有应及时更换,而后进行勾缝、清扫。通过检查,大拱施工已达到设计要求,再进行全面彻底清理,最后进行池底面砖的砌筑,围护好出口直至点火烤窑。

2.3质量控制

熔窑大拱的砌筑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及《工业炉砌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1)、《工业炉砌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09)等规范的要求执行。拱砖在搬运及砌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砖材的保护,不得损坏砖角。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见表1。

2.4安全保证措施

(1)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中的各项规定。

(2)做好班前安全技术交底工作,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3)制作木模拱胎、立柱所用木材,不得有节疤、裂纹等现象。

(4)木模安装后应认真检查每个立柱,不得有悬空现象。

(5)在木模上码放拱砖不得超过拱砖总数量的1/5,应分布均匀,不得集中堆放。砌筑拱砖时应随砌随码,不得超量堆放。

(6)砌筑拱砖时,两侧应同时进行,保持速度一致,保持木模受力均匀。

(7)施工现场配置必要的消防器材。熔窑周围及碹顶禁止明火作业。

2.5环保节能措施

(1)施工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及省市颁发的有关环保、节能施工技术规范、标准的规定,树立环保、节能意识。

(2)木模下料时要合理利用木材,减少木材的浪费。

(3)拆除木模时不得强行硬拆,损坏木模,以便木模能重复利用、以大改小,提高木材使用率,降低工程成本。

(4)木工施工机械使用应采取搭隔离棚等降噪措施,减少噪声污染。

(5)砌筑泥浆应随用随拌,当天用完,减少浪费。

(6)大拱砌筑完毕后,应将拱内外表面清理干净,并将熔窑内部及各膨胀缝处用吸尘器清理干净,保证熔窑的热膨胀顺利。

(7)施工垃圾应及时清理,集中堆放,集中处理,不得随处弃置。

3结语

博弈理论论文范文5

(一)对外方面

1.做大做强我们自己的“利益共同体”。世界上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崛起中的新兴国家,与中国发展状况更接近,与中国面临的网络治理问题更相似,彼此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在网络治理的博弈中,中国完全是站在绝大多数国家的立场上,可以与一家独大的美国更从容更主动地博弈。

2.对美国的盟友同样可以争取合作。美国的盟友不一定是我们的对手。很多根本性分歧完全是由美国霸权思维和自己单方面利益决定的,因此,很多美国的盟友与美国都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比如欧洲和美国在互联网治理方面存在着非常多的冲突,中国应该在不同层面,制定相应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努力扩大自己的支持面。

3.关注美国政企各界相互制衡的关系。美国在互联网治理方面,政府与企业和社会层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取向和价值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利益,未来甚至是超过美国市场的第一大市场,中国与很多美国企业有着更深入的利益共同点。美国政府对于网络价值观的政治化和军事化,比如,“棱镜计划”,事实上使美国企业自身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中国网络治理主张在不少层面完全可以与美国企业、美国学术界和智库界达成更多的共识与理解。

4.加强研究和借鉴。网络空间治理是全新的课题,也非常复杂,任何国家的实践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除了加强对美国治理模式的跟踪研究和深度剖析之外,更要加强对欧洲、其他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治理模式的研究。比如,欧洲网络治理,在价值主张、制度构建和具体实践中,有非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在互联网技术与标准方面也受制于美国,也是“棱镜计划”受害者,处境与中国相同。当然,更多新兴国家的治理创新和成功经验,都值得研究和学习。中美博弈如果仅仅是一对一的博弈,很可能形成双输的囚徒困境。而多元力量的引入,将使中美网络治理的博弈更加良性和具有建设性。

5.坚持扩大完善网络治理领域全方位交流。应该自信、有底气地积极主动拓宽和加强中美在政府层面、学术层面、产业层面、智库层面和社会层面等的交流与合作。中美之间在网络治理的沟通方面要大力建设“高速公路”,形成“宽带交流”。

(一)对内方面

对内方面更是当务之急,是提升治理能力以及国际能力的基础:

1.明确历史使命,做好顶层设计,做到战略清晰。对于未来10-20年要有清晰、理性的战略判断,对内要形成各部委、各阶层相对一致的共识。在国家战略高度,进一步推敲相关主张和建议,避免部门利益的局限和干扰。无论是基于国家利益还是全球利益,无论为了“中国梦”还是世界发展,我们都应该明晰与美国有竞争有博弈的同时,归根到底双方要成为命运共同体,构建更坚实的利益共同体。

2.基于发展的需要,坚持积极防御型战略的原则,与美国的博弈有理有节。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我们无论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还是实力和能力方面,都远远处于美国的下风。但是,时间在我们一边,尤其是网络空间方面的综合实力,都处于快速上升的通道之中,所以我们坚守积极防御型战略。秉持开放、创新、合作、多元等理念,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国际合作上,都应该有底气,有自信,以有利于营造中国继续良性发展为基本前提。

3.进一步发挥中央网信办的统筹与协调机制能力。在网络空间博弈中,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美国政府各个部门、各级官员,以及智库和媒体,对国家的网络治理主张都相当一致,形成了强大的合力。相比之下,我们的治理主张,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尤其各个部委,相互之间缺乏一致性。在一些重要的博弈点上,国内学界、媒体和社会自身分化严重,意见不一。内部形成共识,理念进一步凝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4.中美网络空间博弈将是长期任务,在具体博弈中,我们应该避免偏激,避免激进,避免不必要的惹是生非。尤其不拘泥于一些遣词造句的表面争执,而应富有智慧,注重实质,注重利益权衡。比如在数据主权、网络主权等全球都还缺乏定论,而美国固执己见的情况下,不一味强攻,更多放下字面较劲,注重脚踏实地。在ICANN管理权移交等事宜上,应该积极进取,多获得实质性权力是关键。

博弈理论论文范文6

【关键词】质量新闻 伦理思考模式 伦理教育 SVPL模式

一、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的信息内容不仅改变着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受众的信息喜好。面对新媒体的压力,传统媒体应该寻找和新媒体报道方式不同的差异化方式进行报道,制作有质量的新闻。

作为职业记者,指导他们判断新闻的依据不只有价值判断模式,更应该有伦理思考模式,两种模式共同作用来决定记者判断和写作新闻。而在伦理层面,虽然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些伦理规则,但尚未有伦理思考模式。

规则不同于思考模式。思考模式具有普适性,它是一种思考方法,适合对任何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伦理思考。思考模式具有自觉性,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思维习惯,而不是用外在规则来约束写作。规则是外在的,思考模式是内化的,新闻伦理思考模式是一个内化的思考方式,帮助记者用正确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而不是用一种外在的规则去约束。

本次研究的内容就是探索一种伦理思考模式,并在阐释清楚这种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它分析两个实际的案例,以此来说明这种模式的应用方式和应用效果。进而呼吁加强伦理教育和研究,将伦理教育及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理论框架

原有的新闻伦理规则强调了媒体应该做到追求真实,减少对被报道者的伤害,独立行动和可信,这些确实是报道应该注意的角度。然而记者在实际工作中,仅仅进行价值判断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记者没有经过自己伦理思考分析得出可以指导他们报道的原则,这些规定往往不能对记者报道起到实质上的约束作用。

哈佛大学拉尔夫·波特教授的“波特方块”道德推理模式(简称波特图示)认为,人在面对道德行为选择时,会经历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①:

1、定义情况

就是在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必须清楚所要分析的情况,给情况下一个定义。

2、确认价值

我们在清楚情况是什么之后会想知道为什么这样。任何一个决定的做出都必须对一系列价值观进行清理,这些价值反映了我们对社会生活和人类本性的设想。我们常常能发现,我们的选择中既有积极的价值也有消极的价值,这些价值渗透在我们行为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做出的反应倾向于某些方面。价值有多个方面,例如审美价值(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新闻专业价值(及时性,怀疑主义,自身的独立性),逻辑价值(一致的,正当的),社会文化价值(节俭,努力工作的),道德价值(诚信,非暴力)等。

波特图示中的第三、第四部分(也就是关于原则和忠诚的部分)有助于我们批判地思考在第二部分(价值部分)中接受到的那些冲突的或不正确的信号。

3、提出道德原则

解释可以进行的更深入一步,为人们提供可以用来为自己的决定辩护的伦理原则。正如波特图示所显示的,诉诸于能说明问题的伦理原则,是道德推理过程的重要阶段。人们常常注意到报纸、广播越过了波特图示的程序。他们的行为是以职业价值为基础的典型。他们实际上在第二部分(也就是价值部分)就为自己的行动做出决定。比如说,在“五角大楼文件”案例中,《纽约时报》决定发表这一事件,因为它把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赋予的特权视为最高准则,其他考虑则都不重要,但在波特图示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除非能清楚地表明某一伦理原则形成了最后的决定,否则就没有哪一个结论在道德上是合理的。波特图示的左边两个部分,包括价值的那部分,详细说明了“到底发生了什么”,右边那两个部分,包括伦理原则那部分,关系到“应该发生什么”,也就是说图示左边一半是描述性的,右边一半是规范性的。

查尔斯·泰勒写到:“准则使我们的生活在精神上变得有意义,而没有这一套准则,就会陷入精神上的无意义的生活。”然而,当概括那些道德上的正确的选择时,教师和作家把伦理原则强加于人却常常适得其反,因为他们这种做法,省去了分析过程。正确的伦理学推理的目的在于得出能产生合理行为的负责的结论。为达到这一目的,下面介绍五条伦理学准则,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这些原则可以在任何适当的和有益的条件下与当时特定的情景结合起来。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精神美德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正确位置”

康德的绝对命令:“只按你的意愿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一准则行动”

穆勒的功利主义:“为最大多数的人寻求最大的幸福”

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只有当忽视一切社会差别时,正义才出现”

犹太教—基督教将人作为目的,“像爱自己一样爱你的邻居”

4、选择忠心

选择忠实于哪一方的问题常常需要最仔细的研究。波特图示是一种社会伦理模式,因而使我们在做出最后决定或采取某种政策时必须准确地表明我们忠实于哪一方,而在这个领域中,一般说,我们很快会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

许多时候,当考虑伦理学时,在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权利与另外的人或群体的权利之间就会发生直接的冲突。政策和行为必然会对某些人有利而排除掉另外一些人。一般来说,最令我们烦恼的难题往往围绕我们对哪个个人或社会团体负有首要责任。要想做出负责任的决定,我们必须澄清哪些方面会受到影响以及我们感到特别有义务支持哪些人。一般来说,我们通常会调查五类义务。

对我们自己的责任

对客户(订户)支持者负有的责任

对我们的组织或公司负有的责任

对专业同事负有的责任

对社会的责任

对社会的责任是伦理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但以往关于社会责任所下的定义,往往是错的。例如,当证明一个人的决定是有道理的时候,必须明确特定的社会组成部分,儿童的幸福,少数人的权利或者老年人的需要。当所做出的选择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社会内容或者一套特定的社会安排时,伦理原则的意义就变得清晰起来。这样看来,经过反复思考所做的判断,并不是直接来自规范化的原则,而是源自一套人们对某个特定的社会组成部分所负的责任。在这一系统中,有关机构问题的争论是最根本的,并且直到社会应用和社会结论被指明以后,伦理的思考才算完成。基于这种社会伦理,我们的任务不光只是下定义,而且还要对社会正义、权利、官僚机构、文化形式等等复杂的问题做详尽的阐述。而对于这一任务来说,社会原理处于中心地位,而不是在。声称忠实于社会利益,必须具体到某个社会群体。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介绍,可以看到波特图示有助于我们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道德判断。其实若将波特图示略加修改,直接用在报道过程中,则可以帮助媒体从业人员选择更符合伦理要求的报道角度、报道方式,从而达到高质量报道的要求。以下我们做详细说明。

通过波特图示,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迪:

(1)注重伦理原则。在我们所接受的伦理教育中,会接触到价值教育,如新闻专业价值等。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分析一个复杂的事件,因为对价值层面的思考其实还是停留在“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思考中,无法进行道德判断,伦理学原则可以帮我们做出判断。波特的伦理学原则在西方社会有重要意义,但我们更需要知道在中国文化中,哪些伦理选择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可以作为伦理原则?

中国传统伦理学原则与西方伦理学原则有一定相通之处,在此提出几点伦理学原则供大家思考:

万物平等原则。

泛爱原则。指广泛的爱一切人。

“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原则。这个原则体现了爱物原则。

(2)我们做出一种伦理选择究竟是为了谁?“为了谁”的问题经常被我们忽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事时经常是按照习惯、常规,很少去思考对错,更不用说做事究竟是“为了谁”的问题。但是我们所从事的新闻工作要求我们对公众利益负责,而公众利益这个笼统的概念不足以让我们对报道事件的方式做出判断。我们必须明确在一个具体的事件中,媒体最应该对谁的利益负责,这一点非常关键。

(3)注重所处的现实环境。波特图示的特点是让我们分析具体的情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去思考背后的价值观,相应的伦理原则和这件事件中我们最该忠实的对象,真正思考完这些问题,我们就会对一件事在伦理上的正确与否做出判断。

针对波特图示,我们要做两点改进:一、设计简化问题,便于媒体从业人员掌握。二、强调中国实际,不盲目照搬西方模式。以下是我们提出的问题。

现在可供我选择的情况有哪些?S(situation)

这些情况背后的价值原则是什么?V(value)

我的这些价值原则遵守什么样的伦理原则?P(principle)

这次报道我最该忠于社会中的哪个群体?我的选择究竟是为了谁?L(loyalty)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这个基于波特图示而建立的伦理思考模式记为SVPL模式,记者在报道前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回答,可以找到正确处理稿件的方法。

三、结论与建议

1、基于波特图示的“SVPL模式”的提出是本篇文章的创新点。

2、这种伦理思考方式可以在伦理教育中和媒体从业人员培训中尝试推广,这个模式对我们选取高质量的报道角度有重要意义。

3、下一步继续研究的方向:把SVPL模式应用在教育中,进行有效性研究。伦理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现在对伦理教育的探索研究并不多,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探索更好的伦理思考方式、教育方式,以适应高质量新闻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①菲利普·帕特森:《媒介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②克里斯蒂安 著,蔡文美 译:《媒介公正》,华夏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