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92-01

阅读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重要的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分析是分不开的。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教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

历史学科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各知识点从表面上看似乎缺乏连贯性。但实际上,这些历史知识点间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分析和把握历史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阅读历史教材。

例如,在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知识其实是被“三要素”或“三部曲”串联起来的。“三要素”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是由具体人物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所引发的。“三部曲”是指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发生是由原因、经过和结果三部分所组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三要素”或“三部曲”去阅读历史教材。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发觉历史知识点不再凌乱,而是可以串联起来的。学生在分析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去阅读历史教材,自然会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层次阅读。所谓层次阅读,就是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区分历史事件发展的层次,并从中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和支线。例如,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变革虽然复杂,但都是按“王朝兴起―鼎盛繁荣―走向衰落―王朝覆灭―频繁战争―新王朝产生”这条主线发展的,这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现象,背后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规律作用。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条历史主线去阅读教材,把握封建王朝变迁的过程,学习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这样,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时就有了线索可寻。

二、指导学生细读历史教材

目录、标题、大事年表都是初中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标题”,从标题中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这里强调的“阅读标题”,不是简单看一遍标题,而是在阅读过程中领会标题的内在涵义,从标题中了解每一章或者每一节所讲述的大概内容。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分析教材章与节之间的关系。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其中,第一课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二课是《原始的农耕生活》,第三课是《华夏之祖》……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第一单元的标题中理解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中华民族的来源问题。该单元先从介绍我国最早的居民开始,从原始人的生活一直讲述到黄帝与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学生阅读教材后,教师应进行总结:“这一单元的所有知识,都是围绕中华民族的起源来展开的。”通过阅读标题,学生从整体逻辑结构上,把握了历史知识的联系,学会了抓住重点知识,掌握了“从总到分、从分到总”的阅读分析方法。

现行历史教材(人教版)中增加了许多插图,有图文并茂的优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先观察插图,然后再看文字的内容。例如,学习“春秋战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观察地图,引导其弄清当时各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然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的文字部分。这样,学生会发觉诸侯国的战争与地理位置是有密切关系的,且地理位置对诸侯国争霸有重要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阅读历史书籍的习惯

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课后阅读历史书籍的良好习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在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历史学习基本能力,根据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初中历史复习策略,让复习真正建立在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和其他学生形成积极互动,提高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便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紧扣复习重点

1.紧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的复习过程,是让学生有效参与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复习。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掌握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的运用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答各种历史问题。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首先就需要在不同的复习进程中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让每一次复习都能够环环相扣,跟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精选习题,拔高学生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如在复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本章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将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展示出来。在知识树的构建中,教师要让学生整合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研讨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2.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并不容易。教师在确定复习策略的时候要将学生历史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初中历史的中考是开卷考试,越是开卷考试的科目学生学习能力的运用就需要的更多,教师要把握学生能力的提升策略,精选习题,抓好学生反馈,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突出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让学生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进行复习,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首先确定自己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历史学习能力相比较,确定自己的上升空间。教师要整合不同层次的历史能力的不同,开展中考复习策略研讨,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研讨过程中,思考自身复习策略。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明考点、夯基础、突主干、成系统的复习专题教学模式中进行复习。

二、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1.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的优势

初中历史知识点比较繁杂,如果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很难让学生系统了解教学内容。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历史教研组要抓好集体备课,搞好集体教研,凸显团队合作,由集体共同研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夯实历史复习重点。如在“世界近代史”的复习过程中,教研组要做好组内教研,加强复习专题研讨,将历史专题复习运用集体教研的形式对学习专题进行高水平、深研究,然后再将研究的结果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要研究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能够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世界近代史中的知识点,并学会运用已经具备的能力解决历史问题。

2.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让学生展示复习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具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展示历史复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知识体系的研讨中来,让学生讨论在答题时的注意事项,在教学中出现的易混点、易错点、遗漏点,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学生需要拷贝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学生将多媒体课件拷贝到家中进行自主复习,更好地完成对历史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的掌握。

三、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1.重视教材,重视基础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复习经验交流,研讨命题经验。教师要重视教材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从知识点、考点思考复习重点,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手中的复习资料做好复习,如何通过自己的综合能力解答历史问题。教师要摒弃学生认为开卷考试不用复习的观点,要让学生懂得历史命题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要将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复习,针对学生的识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能力的提升向学生出示复习重点。

2.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教师在进行中考复习的时候,要关注中考历史命题的角度,解读各届中考历史命题特点,在重视教材的基础上,不断以时政为依托,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角度去分析时政热点。从命题看复习,可以让学生远离题海,回归教材。教师要帮助学生以教材为本,选好复习指导用书,做好知识移栽。在课堂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识记课本的提纲和要领,对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的新知识点,要记录在教材的醒目位置,便于考场上能够随时翻看到。在不同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整理历史线索,在这个基础上背诵基本知识点,然后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当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运用历史学习能力做各类历史问题的练习。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好纵横比较,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以单元复习为主,采用构建知识树的形式,以点带面,侧重历史细节以及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思考。

四、合作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考历史复习方法

1.合作学习中提升能力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复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中考复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存在自身复习的薄弱环节,而团队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可能地减少失分现象。同时教师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在合作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小组的指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应考的薄弱环节,学“活”历史,“活”学历史,加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的时候,可以同时复习“中国近代史”,通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加强对世界历史事件的认识,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2.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在材料题的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学生先分析问题,再阅读材料,同时紧密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总结答案的时候要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教师要以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复习。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进行知识迁移的训练,提升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完成历史的中考。

参考文献:

[1]葛春华.论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历史作业[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乡土;初中历史;教学;整合

2001年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纲要》为乡土知识走进历史课堂打开了一个通道,也为乡土历史教学课程化提供了政策保障。

历史教师在用好教材之余,还要善于开发历史教学资源,尤其要发挥好乡土历史知识对教材的辅助作用。用乡土历史知识辅助国家材的做法,既能够体现国家教材的主体地位,又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而且简单易操作。作为泉州人,笔者对泉州乡土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积极探索泉州乡土历史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路径与方法。

一、导入过程,用乡土历史知识吸引学生

新课导入是每节课的点晴之笔。导入首先要有新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认为教师应协助学生在既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发现和累积新经验。相对国家教材所涉及的世界和国家历史知识,乡土历史知识就是活生生的既有直观经验,对学生而言,是既亲切又有新鲜感、既熟悉又充满情趣的崭新的学习天地,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以乡土知识导入新课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改革开放》一课,由于学生在政治课中也学习过相关内容,可想而知学生对这一课一定提不起多大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伊始可以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乡土知识作为本课的导入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国家政策就在身边”。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段介绍石狮发展史的材料:“石狮脱胎于农村,原是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县的一个农村集镇,198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直接升格为省辖县级市。1993年被命名为全国农村经济实力百强县,排列第26名,1994年跃居第17名。1995年已经跃居全国县市先进行列,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2.5亿元。在石狮建市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经济总量的增幅来看,一个石狮已经变成了十个石狮。”接下来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材料中的数字,通过分析感受到家乡变化与国家政策变化息息相关。这样的导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讲授过程,用乡土历史知识点化学生

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很多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都汇集在讲授的过程中,而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如果把心理学中的迁移规律运用到初中乡土历史教学中,就能够较好地发挥乡土历史知识对国家教材的辅助作用。所谓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学习的很多方面,如已有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等。学生所掌握的乡土历史知识对学生而言就是已有的知识,教师可以把学生对乡土知识的认知和应用等技能迁移到对国家教材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的认知和应用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对乡土历史知识的情感和态度进行有效迁移,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讲授《思想文化》一课,本课涉及的思想文化知识高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会觉得太抽象难懂,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了解泉州学生比较熟悉的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思想性格入手,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因此,了解李贽的其人其事就成为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

首先让学生了解李贽的家乡和家庭情况,使他们感受到李贽的生活境遇与商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在阅读李贽个人的经历后剖析其性格特点,了解李贽离经叛道、不畏权威和善于思考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李贽的思想主张,学生就会觉得李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政治主张合情合理,他代表下层人民发出了一声呐喊,表达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情绪。这时教师再做深入讲解:这些下层人民在城市中就是所谓的市民阶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商业利益,要求摆脱封建统治对他们设下的层层束缚,李贽把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表达了出来,如 “人皆有私,物质享受是人的自然本性”“男女应当平等”等。由此可知,在高压的封建政策下,李贽被称为“异端”也不足为怪,其命运的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

在讲完李贽的思想性格后,可以先带领学生归纳关于“思想”的学习方法,即从思想者所处的社会经济生活出发,结合思想者的性格来分析其思想主张,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其他著名思想家的主张,从而实现历史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迁移,使学生树立“历史无难点,只要有方法”的学习观。

三、巩固过程,用乡土历史知识检验学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他形容只顾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巩固,就等于把流水泼到一个筛子上,结果什么也没有留下。学生容易遗忘所学的知识,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知识是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学习而未经自己亲身感受的间接经验,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无法将这些知识全部运用于实践。因此,及时巩固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识记可以有效防止遗忘。如果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就会觉得学习这些知识是有意义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乡土历史知识巧妙设置一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既能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课堂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学年中教师如果能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当地历史人文环境,精心组织几次高质量的活动课,让学生广泛参与,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巩固。比如,在教学中国历史时,应尽量把中国历史所述内容与乡土教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让二者有机统一、融为一体。在讲到三皇五帝时,可以与泉州的舜帝纪念堂联系起来,并带领学生去参观,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出舜帝在德孝文化方面的贡献,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有关真善美的教育,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有助于他们从源头上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讲到台湾时,可以联系古时俞大猷抗倭、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施琅等事迹,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以借此让学生了解到,海峡两岸的关系对泉州影响巨大,两岸都说闽南话,两岸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讲到泉州历史文化名人时,可以把俞大猷与戚继光共同抗击倭寇的事迹联系起来,顺势介绍俞大猷其人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家李贽、李光地,文学家欧阳詹等人都是泉州的名人,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些熠熠生辉的历史人物凸显出泉州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这种对比联系有助于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加深学生对身边历史的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历史教师要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家乡事,体会更深的家乡情,努力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4

1.丰富了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能直观地呈现历史文献和图片、视频短片,还可以运用动画、有声读物等信息资源,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得以体验。

2.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化抽象为具体。历史课程中本来就有很多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拓展教学的空间和维度,发散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探索、求知和实践中成长。

3.优化了课堂教学,教师可依托网络资源潜心研究教材和教法,学习历史学科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创新和自我学习。第四,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细致、全面、生动的知识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特性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际运用突出体现在综合性、时代性、直观性、创造性和教育性五大方面。

(一)综合性

以多媒体技术为媒介,为学生传输各类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图表等内容,图文并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事件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求新知。

(二)时代性

多媒体技术也是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进步的见证。它通过多种信息媒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以教材为指导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能融入时代前沿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和巩固。

(三)直观性

多媒体教学能对学生的“听、读、说、写”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还能改变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式,给教师留有更多的分析、讲解和评价时间,在扩大教学信息量的同时也能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方便师生交流。

(四)创造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将音频、视频、游戏、动漫、字符、地图等介质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串联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后再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信息,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创造性学习。

(五)教育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历史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也要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并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德育情境,也可以运用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把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历史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中,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一)绪论课

绪论作为初中历史课程的导言课,是整个课程的总体概况,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总结性。绪论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课程的大体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基本线索。绪论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难,也较抽象,学生由于尚未接触过此课程,难免缺少直观的认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多媒体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教学时,可采用时间顺序和主题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或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四个单元进行统筹介绍。在文化类课程设计上,可以根据中国历史发展过程这一基本线索,用图片展示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勃兴、昌盛时期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等内容,在每一历史时期都要突出其相关特征,准确勾勒出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给学生留下直观印象,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二)综合课

在综合课的教学中要完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如课程导入、讲授新知、巩固提高、练习作业、检查反馈、总结评价等。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课程的构成方式,导入框、正文、阅读文字、文献资料、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活动课等内容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多媒体教学能够在综合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教师在课程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教学,突出重难点,如上一节课的作业练习、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趣味学习内容等,以达到课前巩固、课中提高、课后反馈的教学目的。为了重点突出秦汉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可以先对学生发问:“为什么我国秦汉时期的文化能得以昌盛,昌盛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对国家统一、封建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等方面进行分析,再利用多媒体播放《汉代造纸术》视频短片,让学生加深印象,之后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在当时有什么优点。在介绍地动仪这一难点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动态的振动示意图,把复杂的物理原理通过动态的模型图展现出来,化解学生的困惑。同时教师也可以收集华佗、张仲景所取得的医学成就方面的资料,向学生展示华佗《五禽戏》的视频,也可以播放一段养生口诀,让学生简单地学习一下,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在教学《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图的导引图》时,可以通过电子音频介绍,让学生了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图的导引图是我国考古中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健身图谱,它的出现也是医学和体育史上的一个突破,是导引疗法的历史见证。

(三)复习课

复习课主要重在巩固学过的教学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同时也意在培养学生分析、质疑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多媒体教学的融入可以改变知识的建构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应在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历史资料,通过“导游课+游戏课”的方式来巩固旧知。比如,先让学生运用网络资源查找课文中出现的文物图片,一个朝代设计3-5个图片,再让学生以导游员的身份来讲解这些网络文物图片,最后让学生建立一个网络时光隧道,教师将这些卡片随机点放,也可以播放相关图片的视频资料,要求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回答,看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位学生做得最好。学生在介绍时也要介绍这些文物图片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他学生可以针对该文物图片对“导游”进行提问,最后大家一起来评选最佳“导游员”、最佳“游客”。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语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5

一、歌诀记忆法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歌诀记忆法是一种颇受欢迎的记忆方法,在历史学科中,很多知识零散且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这时候,把这些零散的知识通过编创歌诀的方式使之变得朗朗上口,依靠韵律感来帮助记忆这些难记的知识,这样,可以节省学生大量的精力,且记忆的效果也会非常理想。例如,记忆历史朝代时,通过歌诀“夏代商代与西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这样,整个中国历史的朝代更替就被蕴含在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诀中,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比如,在学习到中国近代史时,很多不平等条约内容的记忆向来是最让学生头疼的部分,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难记的知识编成歌诀,这样会大大降低记忆的难度,例如,在记忆《》增开的十个通商口岸的内容时 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样一段歌诀来帮助学生记忆:《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这样,长江流域开放的南京、镇江、九江、汉口在一句歌诀中就统统包含在内,这样,使得学生的记忆量大大的减少,从而有效提高记忆的有效性。可以说,在历史学习中,很多繁杂的历史知识在语言精练、句式整齐的歌诀帮助下,不但更容易被学生记下来,同时在歌诀的帮助下,整个学习氛围也会显得更加轻松活泼,这对整个历史学习活动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图表、图示记忆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记忆事物的过程中,形象化的材料往往比文字化的材料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因此,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利用一些图表、图示来把文字化的知识转化为更加形象化的材料,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大大提升记忆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到“多极化趋势”这部分的内容时,由于本部分知识涉及的知识点多,且相互知识的关系比较复杂,在以往,每当学生学到这部分的内容时,总是容易犯糊涂,出现记忆混淆,于是,吸取了以往的经验,在讲到这部分的内容时,笔者就教给学生图表、图示的记忆方法,把千头万绪的知识点汇总在图表之中,这样,在直观的图表、图示的帮助下,学生很快记住了相关的知识,并且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知识系统的内部结构,这样不仅提高了记忆的效率,还使得学生在记忆知识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图示记忆法也是一个非常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

三、字头记忆法

在记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尽量地精简记忆内容量往往可以有效提高记忆的效果,这也是很多记忆方法的一个基本策略。在记忆很多历史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字头记忆法来精简记忆内容,帮助我们提高记忆的效果,所谓字头记忆法就是指把一些带有一定联系的历史知识的字头抽出来,然后串在一起进行记忆,为了押韵,可以注意适当地调整一下内容的顺序,这样往往会取得更好的记忆效果,例如,在记忆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时,我们就可以抽出字头,缩减成“谭刘林,杨杨康”来加以记忆,在记忆《》中国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时,就可记忆成“广厦福宁上”,在记忆清朝最后几位皇帝时,就可以记忆成“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等等。这样,把字头抽出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组合,然而再反复念上几遍,往往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很快记住大量的知识点。

四、联想记忆法

与其它学习方法不同,在选择记忆方法的时候,往往不需要讲求什么逻辑性,因为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记住知识,只要能够记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任何一种记忆的方法,哪怕方法很奇怪,只要效果好,就可以大胆采用,像是联想记忆法。在记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稀奇古怪的联想来记忆相关知识,如,在讲到军阀割据,曹锟、段祺瑞分别控制的地盘以及其相应的支持者时,我们就可以采取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进行记忆: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分别指直隶和江苏)上,饿(湖北的简称鄂的谐音)的快干(江西的简称赣的谐音)了,而段祺瑞却端着一大碗(安徽的简称皖的谐音)卤(山东的简称鲁的谐音)面(福建的简称闽的谐音),这(浙江的谐音)应(英国的谐音)该很美味吧!这种联想法看起来很奇怪,但是记忆的效果却一点也不差。

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种记忆方法,在历史学习中,还有很多的记忆方法可以使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的内容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忆方法。总之,只要能够记住知识,什么稀奇古怪的方法学生都可以采用,要知道,在最短的时间最准确的记住知识就是最好的记忆方法。

【参考文献】

1、任玉洁,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 2011年91期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6

一、初一年级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重在授课的趣味性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走过来,他们年龄小,生性中还有几分活泼好动,也有一定的缺点,他们思维简单,只知道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会让他们感觉枯燥无味。他们不能把握历史事件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知识的记忆是零散的,没有联系性,不能自己整合成一个系统知识网。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比较薄弱,谈不上深入地钻研与思考问题,他们只是停留在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上,无法把握隐藏这些故事背后的本质问题。但是,我们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历史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这些优点埋没了,应该充分把握并保护好学生刚入学时对历史的好奇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有难度的学科,这门学科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其学习方法再也不能像小学阶段那样了。小学阶段,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图书的讲述,也可以是电视、报纸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如,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了许多千古名诗等。还有许多小历史故事讲述了成语的由来,如“叶公好龙”“毛遂自荐”“拔苗助长”等,这些知识会给初一新生学习历史课打下良好的感性基础。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已有的知识表象,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组织起来,引起丰富多样的表象,从而形成另一种全新的表象,顺利掌握所学知识。但是,这只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初始阶段,他们并没有深入地进行学习,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物、事件等的认识处于表面,他们学习的知识只是零星片段,而且这些知识是支离破碎的,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学习历史。

二、初二年级重在学习历史知识的系统性

通过初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对历史这门课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此对历史课不再陌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逐步形成了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此时,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古代部分知识已经基本掌握,这些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初一年级的学习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习趣味性的知识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培养兴趣,而初二年级的授课重点则发生了变化,即由趣味性转化成知识性、系统性,要求学生在此阶段形成简单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探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此阶段,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说,历史老师在初二年级的历史教学中主要向学生传授的是最基本的历史史实,对基本的概念进行分析、总结,形成一条清晰的历史发展规律链条。

三、初三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三年级与前两年级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不同,主要是对他们进行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知识总结能力、会学习的能力等。教学方法主要是“讲”与“练”相结合,“讲”是指串讲,教学已经站在了历史学的高度上,而不是简单地了解历史了,运用纵向讲述与横向联系的方法,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理清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或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讲述,或按国别发生的事件进行讲述,或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的关系为专题进行分类讲述,这种讲述方法更能让学生对一个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练”要“精、泛、深”。“精”是指练习的题量要少而精,不要搞题海战术。“泛”是广泛,练习的内容要广泛。单元复习、全面复习的内容不要有遗漏,基础题、能力题兼而有之。“深”是指某些题目要有深度,综合性、联系性要强。要符合学生实际,不可太深也不能过于表面,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