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体育设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1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成都市社区体育设施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当前成都市社区体育设施无法满足社区居民锻炼需要,但有着良性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关键词 成都市 社区体育 体育设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育健身的普及,民众对体育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社区体育成为近年来我国体育发展中的一个火热话题,它是由社区成员以自愿为原则的条件下,利用社区的人工设施和自然环境,为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提高社区成员的身体素质,就近开展的区域性大众体育活动。社区的体育设施是这项活动开展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本文对成都市社区体育设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现状,推动社区体育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成都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分析
(一)成都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
调查表明:成都市只有37.56%的社区配备了足额体育设施,48.57%的社区未配备足额体育设施,13.87%的社区没有配备体育设施。而且,人口密度高的老社区体育设施更是缺乏。根本无法满足人们锻炼、健身的需求。锻炼场地、设施的匮乏,限制了人们锻炼的项目和积极性,直接影响成都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情况。
(二)成都市社区体育设施类型、新旧状况
目前,老社区大多缺乏正规的体育设施,那些陈旧并且非正规的设施往往面积狭小,不能满足大部分人群的锻炼需求。并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而在新开发的社区则会有稍微好一些的体育器材,主要是单杠、双杠、健步器、秋千、简易吊环、滚筒跑步机、支撑旋转器等。这些器材往往能负荷的运动强度较小、功能性单一,难以保持长久兴趣,无法达到预期锻炼效果。
(三)成都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现状的满意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育锻炼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社区体育以它特有的区域优势和组织形态,在全面健身战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近,在对成都市居民所在社区体育设施现状的一项调查中发现,该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暂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对体育锻炼、强身健体需求。
二、成都市社区体育设施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情况分析
(一)现有社区体育设施收费问题
在现有的社区体育设施中,不仅总量不足,而且还存在缺乏系统布局、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有些设施并不是所有的社区都能建设,而建成后则基本上只对本社区居民开放。即使有部分对外开放的,也大多对时间、费用有单独要求,对很多普通居民来说,在心理上也很难认同。
(二)现有社区体育设施维护问题
在现存的社区体育设施中,更新维护方面存在很大缺失,器械暴露在露天的情况下长期不维护令一些居民不敢放心使用。而在一些新社区中还出现了新器械没有人会使用,造成居民想锻炼而不会锻炼的现象,导致器材、场地的闲置浪费。
(三)成都市社区居民日常体育锻炼与设施使用情况分析
如今紧张、快节奏的工作方式,使人们在高压的工作之余需要通过一些娱乐活动来调节身心,而体育活动是人们追捧的休闲方式和舒缓身心的方式,参加体育锻炼,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人们自觉锻炼的意识正在提高,老年人喜欢与老伴、退休同事等结伴到公园广场或社区内体育设施处锻炼。这部分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最高,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退休之后闲暇时间较多有关。随着年纪增长,生理机能和各方面能力都有所下降,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机能的期待有所增加。同时,在外活动可以缓解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感。而年轻人大多喜欢与朋友一起去场地正规、器材完善、同龄人多的场馆进行锻炼。
根据调查,成都市大多数社区居民所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方式等属于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锻炼花费较低,运动技能门槛较低的方式进行锻炼。如武侯社区晚饭后的广场舞活动,只要有几人牵头开始锻炼,附近的人们自然就会加入其中。
(四)不同年龄段的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和频率分析
社区体育的积极开展能够融洽社区成员间的关系,增进彼此间的集体观念,提高社区精神文明程度。在参加锻炼的时间上,老年人因为时间充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基本每天都参加相应的体育锻炼。而年轻人因为工作压力和时间等原因,参加锻炼的时间相对不多。
社区体育设施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居民参加体育锻炼频率。老年人参与的项目大多对体育设施的要求不高。只要有一片足够大的空地,兴趣相同的老人就可以开展锻炼。但年轻人喜欢的项目则大多对场地设施、器材等有较高要求,如果相应的场地设施、器材不能M足其需求,其锻炼的积极性则大大降低。
三、结语
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正确的引导,使其呈良性的状态稳步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为社区居民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组织社区集体的锻炼活动,比赛,增强社区居民的集体主义思想和荣誉感。
另一方面,还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提高社区体育的投入,完善社区锻炼器械设施,委派专业的指导人员进行指导和定期维护,增强社区居民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使群众体育事业在社区得到更好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马国义,彭春江.河北省社区体育区域规划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5):2.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2
关键词 社区体育 设施 对策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是大众体育的基本载体之一,它以社区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满足其体育需求、巩固和发展社区情感为目的,因其便利性、可达性、灵活性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首选[1]。
一、研究方法的选取及沈阳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对所选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设计严格按照社会学研究的要求,对所设问题在参考国家社科项目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了调查对象对调查内容的意见,形成三级指标,再由专家对指标进行两轮筛选,专家一致认为问卷效度符合研究需要。
本文对沈阳市内五区的社区体育设施配套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分析了沈阳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不足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社区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
从调查访问中了解,首先不同社区体育组织的活动项目有所差异,晨晚练活动站和体育健身小组、指导站、文体站的活动内容较为相近,以气功、太极拳、舞蹈为主,这可能与参加这些组织的活动者当中中、老年人较多有关,这些活动强度相对较小,动作幅度不大,能够适合中、老年人健身、保健的需求。其次篮球(28.5%)、跑步(15.5%)、乒乓球(17.4%)、棋类(24.2%)等项目也是居民经常开展的项目,就其原因,这些项目技术要求较低,利用现有资源,易于普及和开展[2]。
总的看来,沈阳市社区体育设施存在着:社区体育设施类型少、数量少、环境差、场地质量不好,不能满足居民需求;体育活动缺乏组织指导;社区体育管理封闭、设施维护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三、发展对策——构建沈阳社区体育空间布局模式
加强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是体现党和政府关怀人民健康,满足社区成员需求,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群众体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建立针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政策和管理条例
我国目前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缺乏足够的政策、法规的保障。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政策性管理条例以及法规性措施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首要步骤。在规划设计中,要将城市竞技体育设施、各类社会体育设施和社区体育设施三个层面的规划结合到各个阶段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详细规划中去,在各个层次制定用地指标系统,并使其成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
沈阳市作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借鉴发达国家在社区体育配套设施资金投人运作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如发达国家社区体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家庭、企业、彩票收人四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对社区体育的投人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2%-0.61%,其中地方政府的投入远远超过中央政府[3]。
(三)混合使用(Joint Provision and Dualuse)社区资源的整合
从国外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模式来看,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学区模式”的运用。这一概念是1986年英国政府对教育法案(The Education Acts,1986)进行修订时提出的。“混合使用”,即综合考虑居民多种使用需求,对区域内的各种公共空间(包括运动场地、活动用房、相应的辅助用房等)做出灵活的规划设计,提高设施的应变能力和利用率,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相对于其他多功能设施,“混合使用”还强调时间维度的拓展,使设施本体的使用价值和效率大大提升,对促进社区体育发展,解决社区体育设施短缺的难题起到重要作用[4]。
结合以上研究结果,要想改进沈阳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促进沈阳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该将以下几方面内容纳入沈阳市公共体育事业的总体工作中。
第一,设施的建设应多考虑老人及儿童的需求。儿童体育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寓体育于娱乐之中,如一些室内外戏水池、沙坑、攀爬、制作设施可作为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中老年人的体育活动设施可充分结合社区内的广场、绿地、空地等,并考虑中老年人的体育习惯,方便老年人进行健身操、太极拳、书法等活动。
第二,在社区体育中心和市级体育中心聘专门的体育人才作为社区指导员。社区指导员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可以在社区或市级体育中心建立康复咨询中心等组织,为社区更科学、合理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保证。
第三,开展体育设施的综合化经营
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应走产业化的道路,除了健身设施的建设外还应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消费设施,形成综合游憩地域,以发挥聚集效应。这种产业化经营不仅可以提高土地使用率和管理效率,还可吸引更多使用者,使各种设施相互促进,提高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建军.“社区”概念辨析[J].住宅科技.1995(10):21-25.
[2] 李相如.城市社区建设、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J].体育文化导刊.2004(10).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3
【关键词】社区体育;体育教师;关系
社区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项新兴事业,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社区体育无论是在社区的各项事业中,还是在整个体育事业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以家庭、楼组、单位、地域参与为特征,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国民素质、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和增强人民健康水平。
一、社区体育的发展急需体育教师的参与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社区体育的发展存在缺社区体育指导员、参加者、体育设施。主要缺社区体育指导员,这给社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缺乏体育活动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更缺乏社区体育的整体策划和社区体育活动的战略性研究,处于想到就做,想不到就算了的状态。社区体育组织的指导也大多依靠志愿人员,因为我国经过体育指导员培训、有体育指导员资格的太少,从1994年至1996年正式实施两年间,我国仅有6万人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称号,比较我国总人口,平均每2万多人才能拥有1名等级体育指导员,如果按我国现有体育人口计算,平均每7000多名参加体育锻炼者才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真可谓杯水车薪。这使社区体育开展的科学性、合理性、连贯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紧紧依靠社区范围内的大、中、小学校。充分发挥学校中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
二、体育教师的参与社区体育建设是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社区体育可以作为学生课余体育的一种形式,社区作为学生课余体育实践的重要场所,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学校课余优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更有利于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这将能进一步促进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联运发展。
1、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载体
社区体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加强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互联系,更有利于树立教育社会一体化的观念,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新格局。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的过程中,还可以不断了解社区的现状,研究出新的问题、新情况,从而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能力水平、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2、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
社会体育有助于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学生终生体育兴趣。
三、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的途径
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社区体育管理还不够完善,要想使社区体育活动开展更具有科学性、完善性。体育教师是社区体育成员中的一支庞大的队伍,根据社区体育工作的需要和体育教师自身的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促进学校与社区体育设施的相互开放
社区体育设施向学生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这是促进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
2、促进社区和学校体育组织相互渗透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体育生活、减少学生的课余负担;增多学生的课余锻炼时间。目前,社区体育开展得好的,举办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种兴趣小组;社区体育开展得好的学校,也为社区老人开展了各种体育学习班,如:太极拳、刀、剑等。社区体育和学校的体育在组织上相互渗透。
3、举办与学校相结合的运动竞赛
根据情况每年可开展篮球、乒乓球、棋类等大活动。可按照运动项目的特点不同,老中青分组、混合分组、干部组、群众组。这样完全使学校体育融入到了社区之中,学校也在社区体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条件下,体育教师的工作也不再是局限在学校内,也扩大到了社区。
社区体育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也是落实两个文明建设到基层的重要途径。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终生体育观,做好社区体育的宣传、组织活动。推动社区体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4
目前我国城市社体育正处在发展阶段,由于经济还不够发达,因此投入到群众体育中的经费极为有限,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主要以居民个人缴纳自筹为主,其次为政府和企业赞助。这种现象的形成既与社区体育经费有关,同时,与社区建设不尽完善合理有关,也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着较大关系。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好坏是与当地经济水平相对应的,经济水平越发达的地区,社区体育场馆建设过程中的体育器材设施数量也越多,功能越齐全,居民健身场地器材设施条件越好,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也越好。其中一些条件更好的社区中还建有全民健身路径、游泳池,健身房等体育场馆;相反,而对于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都市乡村来说,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简陋,无法满足群众锻炼的需求。很多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政府仅给予少量的拨款,以致资金短缺成为了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各种科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各种各样的技能,以便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却慢慢忽视了个人的身体能力。很多年轻人认为经常锻炼身体是中老年人的事,自己年轻力壮根本不需要锻炼,所以锻不锻炼身体无所谓。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83.8%从不参加业余锻炼,其中城市为73.2%。根据实地访谈调查发现,有很多社区居民用打扑克、玩麻将来代替体育锻炼,还有很多的居民存在被动的欣赏意识,自己不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只是在一旁欣赏别人参与体育活动,充当体育观众。还有一部分居民从没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另外有些社区体育起步发展的较晚,在群众中缺乏宣传,这也是导致部分居民体育意识淡漠的一个原因。社区体育指导员是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对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技能传授、指导和组织管理的人员。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社区体育的组织者多为宣传干部或工会干部,由于他们缺乏正确的体育活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可能会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更加有害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以致形成了既缺乏组织又缺乏科学的指导的局面;其次,没有人指导也是影响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的今天,缺乏社区体育指导员将无法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社区体育健身机制的健全,都将会直接影响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的开展。现在,无论是公共绿地,还是居民小区,越来越多的全民健身点正走进我们的生活。然而在这些健身点,从早到晚映入眼帘的几乎都是老年人的身影,偶尔有些幼童嬉闹其间,却难得看见年轻人的身影。调查访问发现,一些年轻人表示年轻人加入进来,感觉有点尴尬,特别是清晨,你总不能和老年人抢器械吧,并且现在全民健身点设置的器械,并不太适合年轻人锻炼,不少年轻人更喜欢乒乓、篮球等体育项目,健身器械对他们缺乏吸引力。
2.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对策
2.1合理规划社区体育场地设施
相关部门应该努力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城市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改善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现状,尤其是小区建设中重视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的配套建设。部分付费的体育场馆应规定某个时段对外开放,并结合附近的学校在适当的时候开放体育场地,以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同时,对以各种名义挪用挤占体育设施场地的违法行为及时加以纠正直至做出惩处,为居民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提高人们锻炼身体的热情。
2.2加大社区体育经费来源
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前景非常的好,潜在的市场规模相当大,应充分依托社会,采用社会集资、广告商攒住、冠名权出让等多种形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来增加社会体育经费,实现多渠道筹集经费,增加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各城市应根据各自的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规划居住小区的体育场地设施。除了这些已经建成的体育设施,主城区还应建设多处群众体育设施。包括在市体育场建设400米标准跑道、足球场、室外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安装各类健身设施等,在城市主要居住区附近建设羽毛球、乒乓球场地、群众性健身设施等。
2.3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意识
加强对社区体育的宣传,提高居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知,宣传其体育的功能和科学健身的意义。多渠道开展社区体育宣传活动,推广科学实用、简便易行的体育健身方法,引导市民逐渐树立科学健身理念,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锻炼,提高社区体育的科学化水平。通过开展各种各样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吸引居民,营造体育气氛,转变居民的健身观念,让居民在社区体育中得到体育需求的满足,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社区体育的氛围,形成有利于社区体育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使体育逐渐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
2.4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努力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政策法规,确定培训课程,有计划地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另外可以通过对其培训教育和绩效考核来完善城市体育指导员的队伍,适当的来解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地位和待遇以提高其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公开招聘,让那些更加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充实到社会体育的岗位上来,这必将使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有一个大的飞跃和发展,除大力培养正规意义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外,充分利用大中小学在职或离退休体育教师、教练员和体育保健者等,发挥其特长,积极调动和整合社会零散力量,使社区体育指导员管理与考核规范化、市场化和法制化。
3.结束语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5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一、引言
社区体育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高校体育是推进全民健身的主要实施者。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处于不完善阶段,资源相对短缺,束缚了全民健身的发展速度。寻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优势互惠点,建立一种资源共享发展模式,促进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共同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哈尔滨市9所高校及周边11个社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有关高校体育、社区体育相关著作和论文等资料进行研究。
(2)访谈法:走访了哈尔滨市9所高校体育专家8人、11个社区领导和居民90人,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二)结果与分析
1.社区体育现状分析
(1)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逐渐增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习、工作的压力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人们逐渐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全民健身计划和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带动了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健身活动,全民健身意识增强,锻炼人数增多。
(2)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匮乏
据调查的哈市两所高校与周边四个社区体育场地对比情况,较直观的反映出社区体育场地器械资源的匮乏。统计表明:只有网球和羽毛球25片场地中的4片对外开放,其他场地不对外开放,开放数量非常少。体育场地设施是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空间和条件,是现代社会文明与体育发展的主要标志。尽管我国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每年56.7%的速度增长,但至今为止,仍有73.2%的社区居民是在自家庭院、住宅空地、公园等非体育场所范围内参加体育锻炼,仍然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
2.社区人力资源数量不足,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在调查的11个社区中没有一个社区配备有社区体育指导员,85.4%的高校体育教师从未参与过社区体育工作。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统计,2000年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有18万余人,以平均每1 000名城市体育锻炼者须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计算,我国城市需要有24万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如果把广大农村人口计算在内,缺口就很大。与世界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好的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日本每2 000名人口就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如果按此标准计算,我国应有社区体育指导员60万人。①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一支数量大、素质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成为我国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当务之急。
3.高校体育的优势分析
(1)高校体育可为社区体育提供优质的场所
高校大都具备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的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各种体育场馆共有28 741个,占全国体育场馆总数的3.4%②与中、小学及社会上其他同类场地相比,高校体育设施
具有质量高,设备相对比较完善的优势。
(2)高校体育可为社区体育提供优质的师资与技术资源
我国现有高校体育教师2万多人,具备较高的运动技术技能、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下,有良好条件可以从事全民健身锻炼的指导与组织工作,这些高校体育所拥有的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人才,是社区体育不具备但又极需的师资资源。
(3)高校体育可为社区体育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
高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子系统,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进程。我国现有各种高校2千多所,每年有300-400万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其中一部分是体育专业的学生,培养他们具有终生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毕业后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成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者和组织者,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
三、构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
(一)场馆、体育设施共享模式
高校不仅人才济济,场地器材更具优势。把高校体育的优势辐射到整个社区,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带动全社会尽快达到小康体育标准,是高校体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职责。目前,大多高校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在节假日几乎空闲。这与大多社区没有运动场地形成反差。由于学校具备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因此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的资源共享,可以以学校为基地,用“俱乐部”的形式运行管理,可以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做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人才资源共享模式
高校是体育人才集中的地方,是一个可以借助的、不可估量的、强大的社区体育活动指导力量。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运动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为社区培养体育指导员,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专业学习、发挥特长的舞台,又能解决社区体育指导员缺乏和急需健身指导员的难题,促进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快速、科学地发展。
(三)文化资源共享模式
高校拥有大批的体育专家和学者,可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将其成果推向社区,逐步建立科学健身理论与方法体系,探索适应不同社会群体的锻炼方法,积极开展群众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协助社区成立专门的全民健身研究机构,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加强文化资源共享,推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学校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组织,有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社区居民进入学校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会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文化知识和修养。学生和教师既参与了社会实践、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社会文化知识,充分体现了一种文化资源的共享。③
(四)结论
建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模式,平衡了我国社区缺少活动场地和体育指导员的特殊情况,发挥了高校体育的资源优势,实现了高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并且充分利用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带动了整个社区体育的发展。这种模式是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学生和社区居民为对象,通过有效利用社区附近高校的体育设施资源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同时学校也充分利用社区体育资源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从而达到双向良性互动发展。
注释:
①肖林鹏,唐立慧,张欣等.中国群众体育资源现状调查与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3)5-8.
社区体育设施范文6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 社区与学校 健康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城镇化推进速度明显提升,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城中村、危旧房拆迁改造基本完成,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环境。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空间单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8小时以外的生活居住区--社区,将逐步成为新的社会调控体系,发挥社会整合功能。
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维护社区秩序的稳定。体育运动是构建健康向上文明生活的有效载体。社区体育在进行社会规范、满足居民体育需求、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确立了"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方针,必将使城市社会体育进入一个全面、全新的发展阶段。
社区体育的定义,确切地说,是以社会个体成员的闲暇消遣、强身健体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活动,其基本特性是个人闲暇性和健身性。现实中的社区体育发展结合了各种因素,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六项衍生特点,即高松散性、低竞技性、重自愿性、轻规定性、多缓慢轻柔、少投入消耗。社区体育的这些基本特点和衍生特点,就构成了我国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1]
一、我国社区体育开展情况现状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城市市民生活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市民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促成了城市社区体育的兴起,全民健身计划的启动和实施,推动了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状况和趋势的研究,已是众多专家学者在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
我国大众体育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还不足l平方米且有34.6%未向社会开放,而美国人均体育场馆面积高达16平方米。据对南京、苏州、上海、温州和杭州5城市4500多人调查,有51.11%的居民认为缺少场地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
以河北省为例,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各类体育场地总占地面积1.08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占地面积为1.6平方米。河北省现有39484个体育场地中,分布在校园内的有27663个,占全省各类体育场地总数的70.06%;这些场地中,有20427个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占总数的51.73%。其中,占有全省各类体育场地总数70.42%的教育系统,其开放率是43.80%。[2]
目前的传统社区中,文体活动设施普遍缺乏,不能满足社区广大居民日益提高的各种需求。资料显示,社区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在就近的公园(22.8%)、街道居委会场地(16.8%)和街头巷尾(19.9%)[3]活动。我国社区体育场地严重匮乏,难以满足需要,不得不利用公园、空地作为补充。由于社区发展的差异,一些有条件的社区能够建设各种体育场馆和场地,为居民提供优良的体育活动环境,而那些没有条件的社区就不能提供这样的体育活动环境。其次,社区中有体育活动场所的学校和单位,并未真正把其场地提供给居民,社区与学校与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从而影响了居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及学校体育场开放程度小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速度缓慢。因此如何利用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切实推进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对提高全民身心健康素质,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社区健身设施严重匮乏。在高楼耸立的城市之间,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土地的珍贵毫不为过。为了使土地产生最大的效益和金钱,居民社区根本不可能大规模地去兴建运动场地和设施。从调查统计新建成的楼盘,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主要形式为健身路径,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常见到的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健身场地和设施几乎没有。在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过程中,应当认真规划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紧打造一批城市亮点工程,兴建更多百姓身边的体育设施。
二、抓住城镇化改造的有利形势,大力推进城市社区体育建设
1、切实做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监管工作
要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要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建设部建标〔1993〕542号)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05〕156号),规划建设社区体育设施。体育部门要按照国家关于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规范的标准和要求,会同城市规划等部门确定社区体育设施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建设部门要把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综合改造工程,体育部门要参与其中的评比和验收。政府要把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一项考评指标。各社区要充分挖掘潜力,积极配合城市规划、建设、国土、体育部门,规划建设好适合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和居民日常健身的体育设施。要严格依据经批准的城乡规划建设社区体育设施,坚决制止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随意性。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政策的修改和完善应列入到议事日程当中。现有设施的建设与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表现为"两头重,中间轻"的现象,即重少年儿童和老年,忽视了青壮年群体的需要。居民居住密集场所,应规划一些大型的体育运动场地,满足更多人的运动爱好。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现在的社区当中,健身路径等小型的体育设施比较完备,但是较大型的运动场地和设施还极度缺乏。例如人们喜爱的篮球、排球、网球等,而与此相对应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居民社区,普遍拥有灯光塑胶场地,在人们饭后闲暇时,进行运动和比赛,很好地满足了中间年龄人群的运动爱好。
2、大力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促进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