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思想政治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思想政治论文范文1
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问题,正是由于相对稳定使得我们难以用发展的眼光去把握它。当前坚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忽视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
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中,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问题已经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掉。随着高校扩招,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与高校毕业生不断增长的矛盾日渐突出,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和实践中着力解决的问题。围绕着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内容、方法、特征等等问题成为了理论界深入研究的问题。然而,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却被“雪藏”于理论之中,没有人进行专门挖掘。在实践中,由于全社会关注的是大学生就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关注的重点往往也是就业。他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价值取向似乎冥冥之中有一定的约束,但是模糊的价值取向往往被忽视从而始终敌不过现实,往往理论让位于了现实,就业与否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在择业时的功利性和狭隘心态,导致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往往成为了一种流于形式的口号。
(二)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滞后
当前,所有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帮助学生就业的同时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健全,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性强、情感丰富、富于理想、易受外界干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进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缺位,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后的收入很可能不如农民工收入,读大学的时间还不如自己到外面打工挣钱。面对这样一种读书无用论思想,如何从价值取向角度帮助大学生认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实现二者统一是需要我们予以回答的。
(三)片面理解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由于对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的忽视导致在实践中对于该价值取向的理解不统一或者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开展工作,因此,对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解存在着极大的片面性。比如,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择业观的形成和完善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达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理想和国家统一需要长时间的过程。由于片面的理解,在定位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时,往往只重视择业的学生,忽视其他在校生。其实,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覆盖所有在校学生,只是必须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片面理解也使得我们把学生就业作为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忽视了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二、坚持就业指导中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取向应处理的几对主要关系纠正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辩证地把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一)做好就业指导与突出人文关怀
就应然的角度而言,人文关怀应当内含于就业指导当中。然而,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过去人们通常会简单地认为就业指导是技术性工作,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学生找工作,从而割裂就业指导与人文关怀的关系,要么忽视人文关怀,要么轻视人文关怀。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的择业问题备受关注,人们越来越重视就业指导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尽管如此,由于体制、机制、方法等原因,当前就业指导与人文关怀还存在水乳难融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摆脱传统思维,正确处理就业指导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将二者炼成“一块整钢”。正确处理二者关系需要我们摒弃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并在做好就业信息收集、,求职技能培训,学生择业观树立等等就业工作的同时,在择业学生中建立特殊困难学生排查、帮扶,心理问题学生预警、干预,家校联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养等等人文关怀机制。
(二)积极引导与学生主体角色定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和客体性问题时,学生往往片面地被理解为教育的客体,成为了被灌输、被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忘记其实学生本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他们也是主体,而且内因是根本,只有让学生成为主体,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即将毕业的学生多数都在校外实习、求职,实习的忙碌、求职的压力使得他们很少和教师保持有效的沟通。空间的距离,时间的难以把握,教师也难以对这部分学生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择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自己就是最好、或许是唯一的“老师”。因此,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尤其需要学生实现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化。这样的转化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在就业指导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精神,提高战胜挫折的勇气,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三)学生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
毫无疑问,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就像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青年只有在满足国家建设需要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我们要通过长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市场经济不良思想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国家需要统一起来,刻苦学习,努力奋斗,修身成才,将青春奉献给国家建设。这样,学生的人生价值、人生理想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四)把握多样性与创新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思想政治论文范文2
1.提高大学生就业力
纵观各高校中的大学生,其存在的思想问题主要是对自己未来道路的茫然、不知所措,而对未来就业和职业选择的恐惧则是导致这种思想困惑的主要原因。如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快,经济发展日益蓬勃,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们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仅仅是所要求掌握的专业能力,其需要的是对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能够适应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对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有大学生提高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具备了职业能力,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职业价值
大学生今后所从事职业中会体现其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指的是一种能够将人们对职业的信念和态度进行反映的观念。人的价值观会伴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自身认知能力的改变而改变,作为价值观的一种,职业价值观也不例外。凭借一个完善的职业素养培训,能够引导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大学生在各大高校学习的时间,就是能够改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最好的机会,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大学生形成如下的意识:只有通过自身努力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才会获得社会声誉,才能被人们所肯定,被社会所认可。
3.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职业道德建设是基础。因此,只有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升了,才能提高公民整体的素质和道德水平。而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引导大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自身道德素养。全国各大高校都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的国家未来栋梁之才的职责,身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能够更加凸显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范畴的风采。
4.增强大学生职业安全意识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大学生都没有很强的职业安全意识,这是因为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不重视对于大学生职业安全的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忽略了这方面的教学,这就导致大学生欠缺系统性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通常来说大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教育都是在他们实习的时候做一些简要的教育,要点并未被做出详细说明。如果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就要灌输职业安全意识,使大学生这方面意识提高,有利于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和自我保护。
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1.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并不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通常欠缺实效性。大多数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点讲解的是如何解决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并不会侧重对如何进行职业选择和如何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指导。开展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做到让学生能够凭借对职业道德的学习,不断认识到,学习到的知识会化作自身今后工作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具体的措施可以通过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比赛等方式进行。可以请知名专业人士到学校,为学生指导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
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素质就是团队合作能力。人才的培养大多是需要各大高校完成的,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很容易培养其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目前各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更看重的是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形成。
3.开展大学生能力教育
首先应该培养的就是其适应能力教育。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越来越突出,为了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速度,大学生应该具备比较强的适应能力。目前,不少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都在培养基础深、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例如,可以展开跨学科培养、试行主辅修制、文理交叉等,现在这些都变成了不少高校今后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其次就是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现在各个高校虽然在专业课的教学方面做的很到位,但是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方面依旧比较薄弱。大部分高校都不能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习,这就造成了不少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不具备很好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能够满足自身岗位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利用寒暑假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到农村支教,到企业实习,到机关做调查研究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不断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最后应该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就是靠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进步的,创新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当今时展的必然要求,现在创新能力已经逐渐变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大高校应该对人才评价体系进行积极的改善,从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转化为重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与求新求异思维不断培养起来,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4.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社团活动中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教育,这是需要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学生所参与的社团活动来进行,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社团活动之中,这就满足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实践方面的要求。在大学生所参加的社团活动中应该对相关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并由专门的老师带领,对活动加以引导,将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提高。在各高校的学生社团中开展同职业素养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对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正确的应用,提升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这样有利于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工作能适应,并且对遇到问题有解决能力。各高校教师只有用心去管理大学生所参加的社团活动,才能将其职业素质培养起来。同时,在社会活动中,可以开展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敢于竞争的意识,以及能够承受挫折的能力,将大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对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培养起来。
三、结语
大学思想政治论文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倦怠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德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然则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并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容包括哪些,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更,直至形成了我们现在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四门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没有兴趣但是为了学分又不得不上课,从而产生倦怠。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倦怠的表现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倦怠主要是大学生对纯粹理论性质的课程缺乏兴趣或学习动力而不得不为时之表现出来的思想倦怠和行为倦怠。对理论课没有兴趣,消极看待甚至是采取逃避的态度,逃课、旷课、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复习、拼凑作业、考前突击背一背等行为。刘驾云老师曾对安徽省内三所高校的学生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状况、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做了调查。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开设的必要,对自身的发展没有帮助,而且有兴趣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机中“学分”是主要因素,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为了研究生、教师和公务员等考试。从刘老师的这份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多是被动性学习,缺乏主观兴趣和主动性,甚至可以说动机有些偏差,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倦怠之严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倦怠的原因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倦怠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长期的厌倦心理还会连带的排斥对其他学科学习。其次,大学生的学习倦怠还会挫伤教师上课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得不到满足感和成就感,慢慢会丧失教学热情,就会减少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甚至可能会产生教学倦怠。最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倦怠不利于“四有”新人的建设。曾有人说过,一个人如果体育不好,那就是“废品”,学习不好,是“残次品”,若德育不好,那就是“危险品”了。所以解决思想政治倦怠问题刻不容缓,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存在认识误区。
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古板,找不到兴趣点。很难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而且课后根本不想看有关的书籍,甚至有些动机偏差。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只对考研究生或者公务员等才有些许作用,而对以后的其他工作并没有什么用,尤其是在理工类,艺术类学生中,这种想法更显著。现在学生大多只重视实用性课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实用性和启发性使学生更加不重视这门课程,甚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中的辅导课。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缺乏有效沟通。
当然,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占着相当大的地位。而在刘驾云教授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中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落后,枯燥占一定的比重。一些老师较多重视科研而有些忽略授课,不注重教学方式的革新,并且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少,课堂纪律差,甚至有的老师只是要求学生保持安静,至于学生是睡觉还是玩手机并不在意,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倦怠。老师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挖掘深层及的原因,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
(三)家庭的环境作用弱化,不能积极影响。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所以理论教学应与各种生活各种环境有良性的互动。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逐渐的渗透的,是深远持久的,是不可替代的。而现在的教学现状中家庭对学生教育的良性作用正在弱化。比如,家长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重视、只重主科,忽视副科等态度直接会影响到子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而在调查中发现在家庭中国并不是人人都关注时事,大多是男性关注时事新闻,女性大多关注娱乐等,这也使子女缺少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关注和兴趣,从而容易在理论课上出现倦怠现象。
(四)校园教育主阵地丧失,学习氛围不理想。
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很多同学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校风和班风都不浓郁,大学生在平时很少阅读思想政治相关的书籍,只是考前学霸,本着60分万岁的想法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现在的网络科技非常发达,一些网红、关系户的说法更引起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空谈社会主义,并没有什么用。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弱化,使大学生并没有接受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倦怠的措施
调查显示,学生并不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否定一切的态度,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实用性有选择地接受。而且新颖的教学方式,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要改善倦怠的现状,应从这三方面入手。首先,大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所以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引起倦怠的根源。大学生应用理论武装自己,切记盲目跟风,要有自己判断正误的能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其次,教师是受教育者的引导者,所以提高教师素质是解决倦怠问题的关键。教育专家武宏伟说:“一个好校长便是一所好学校,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在授课时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允许学生讨论,并且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最后,引起倦怠问题的内因是根本,但是也不能忽视外因即环境。学校应最大程度的为学生提供更加公正合理的平台。大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应改大班教学为应材施教。学校净化校园环境,不能只是场上抓考风,还应场下严抓纪律,改变考前学霸,缩印答案等现象。
【参考文献】
[1]武志宏.任命校长要科学民主[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9,09.
[2]彭.建设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J].光明日报,2014,12.
大学思想政治论文范文4
人文关怀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关怀教育要求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更多的关注,要求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状况、政治进步状况、道德提升状况、心理和谐状况、价值实现和权益维护状况等方面。人文关怀教育及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学生的个体价值、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人文关怀教育内容选择和课程设定形式
人文关怀教育内容的设计和选择,对于人文关怀教育的期望和目的有很大关系。大学生人文关怀式思政教育的内容的选择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过于理论化的内容学生没有兴趣;过于社会化的内容,在学生和老师的对话中,经常会包含老师对于事件的认识。这样的话对于老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对事件的全面认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如何选择内容,作者认为采用必修课、选修课和特定科的模式较好,其定课主要是根据学生情况而临时和专门设计的课程。人文关怀教育的题材和内容可以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人文关怀理念的精髓,也可以是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占有很大比例,它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关系学生对未来、社会、社会事件等认识,以及学生在校中或者走向社会之后的处世行为、工作态度等。总之,人文关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以政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以道德观念和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心理教育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内容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形成一定结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的过程中,这四方面占有的比重程度也将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施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目的的实现。对于具体教育内容,教师也可以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状况,自主选择和开发教育内容。
三、人文关怀教育方法和途径
根据人文关怀教育的实质看,人文关怀教育重在对学生的关怀和关注,包括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素质状况、专业精神、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和创业即未来发展状况等。因此,在人文关怀教育工作开展的时候,首要工作是了解学生的状况,对于了解过程中可以是问卷调查,也可以是深入访谈。总之,要求教师做多对每个学生的状况了如指掌。其次,是对于人文关怀教育的开展。为了提高人文关怀教育的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与行为改变理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来就业和发展所需的人格品质等结合。关于对于人文关怀教育的形式,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和课后教育相结合形式,课后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存在的特殊问题进行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以政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以道德观念和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等等。人文关怀教育的组织可以是辅导员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室如心理咨询室,当然也可以建立网络,通过网络教育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教育。根据学生的状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群体,针对不同的群体可以培训一些专任教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辅导。
四、人文关怀教育的效果
大学思想政治论文范文5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弱势现状及消极影响
1.经济弱势群体经济压力大,易自卑失落。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即所谓高校贫困学生。大部分贫困生生活费和学费的压力比较大,在理性消费、节俭开支的状况下更多的是捉襟见肘。但有时看到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经常穿名牌服装、不断购买和变换越来越贵的手机和电脑,贫困生容易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2.身心弱势群体敏感脆弱,易诱发诸多心理疾病。身体残疾大学生自尊心、自卑感较强。心理“弱势”引发的各种危机更是层出不穷,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大学时期的压力来自学业、就业及感情等诸多方面,高校学生由于心理危机走上极端的案例也很多。3.地位弱势群体适应能力不强,易患得患失。大学生地位“弱势”群体指由于学习知识、专业技能其他素质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在参加各类比赛,例如体育比赛、教学技能大赛、社团活动比赛等方面没有突出表现,和同学们相处不容易。他们受到的关注度较弱,在获得各种奖项和担任班干部方面竞争力都不大。这些学生常常存在失落感,自信心严重缺乏,导致他们的能力难以施展。他们不善于参加集体活动,做事又容易盲目从众。
二、和谐社会视域下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促使其自我教育。首先,父母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成长。交不起学费、住宿费的经济弱势群体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占大多数,主要表现为自卑感强,缺乏自信,不能正确看待困难,情绪消沉。作为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带来的心理变化。其次,大力倡导“教育关怀”的理念。经济、心理、生理弱势大学生,有的人自尊心极强,拒绝他人帮助;有的人依赖性太强,自己不愿做一点努力;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典型案例的宣讲,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深刻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方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充实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1)注重诚实守信教育。个别学生造假、骗贷,不及时还贷等行为都是失去诚信的行为。诚实守信是弱势群体大学生做人做事的根本,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例如,建立诚信档案,或者建立规范的诚信评价体系。在奖励方面要倾向于重诚信、守承诺的大学生。(2)进行挫折教育。弱势群体大学生在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有可能遇到挫折和困难,一方面,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引导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克服浮躁紧张的心理状态,用挫折激励自己不断前行。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创建一个逼真的环境让他们进行心理训练,从而锻炼其抵抗挫折的能力。(3)推进创业教育。首先,要激励和发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兴趣、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其次,要指导他们认真选择创业形式、创业项目,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创业计划书,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参加校级、省级、甚至全国的创业计划大赛,既锻炼了创业能力,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4)感恩教育。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弱势群体大学生学会感恩,一是感恩父母,无论经济条件如何,都要感恩父母给予了生命。二是对救助者的感恩。在自己经济状况好的时候能够主动帮助他人。三是对生活的感恩。只有对生活持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保持对生命与生活的激情。(5)成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帮助弱势群体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一是自我设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优势、劣势、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设计一个合理职业发展目标。二是自我行动。走上社会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岗位的要求灵活地调整目标。三是自我约束。自我约束包括检验、控制、纠偏等环节,并以此来约束自己,以保证具体目标的实现。4.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用心去关爱弱势群体大学生,走到他们中间,深入了解他们真正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其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学能力。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激发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指导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加强和学生的情感沟通。三要不断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新的教育方法,为弱势群体大学生提供更大的帮助。
作者:曾昆 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大学思想政治论文范文6
(一)新媒体削减了教育传播中的时空束缚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传播消减了传统媒体的边界,消解了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边界,实现了消息发出者和接受者的零距离接触。互联网产生应用以后,高校学生迫不及待地走进虚拟世界,利用网络自由地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并且不断创造和传播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实现了信息“零时间”即时传播,消减了时间和空间疆界的束缚,网络媒体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理想渠道。这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拉近距离,消除隔阂,有效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教育工作效率。
(二)新媒体具有强劲的吸引力特征
新媒体以其超媒体特性吸引着广大受众。比如,手机媒体,从彩信到QQ聊天,从在线看新闻到收看手机广播,从手机电影到邮件发送,从微博到微信。新媒体像一本百科全书,获取知识更加快捷、方便、全面、有趣,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大学生上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新媒体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广泛的渗透力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平台与人的生活越来越接近。不同的受众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不同的主题进行讨论,不同的消息人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习惯进行信息的传播,这样能够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号召力。新媒体传播过程就是影响人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过程。新媒体还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大学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新媒体的接收者,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获取和选择信息。只要能够连接网络,他们可以在任何角落搜索信息,关注热点,交流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结合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充分运用和掌握传播技术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网络信息,来引导当代大学生客观、理性地接触信息和选择信息,从而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和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
新媒体时代到来,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消解,拉近了主体之间的线上距离,但同时也降低了人的交往能力。大学生开始迷恋网络,引发心理信任危机。新媒体不仅提供了娱乐休闲、控诉发泄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了引发各种病态性格的土壤,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规范难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环境空前复杂。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性特征更加明显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加灵活,教育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海量的信息给予了学生选择信息的机会,尊重和发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可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授者和接受者应该是平等地位,这样可以降低受教育者的戒备心理和排斥心理,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来源多元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主要是来自于理论方针政策,内容政治性较强,缺乏时代感和吸引力。新媒体的影响力度呈现了立体化特征,受教育者只有拥有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可以获取大量的时政信息,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新媒体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弊端,它用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学生获得的信息也从平面走向了立体化,从静态走向了动态,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三、对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等,他们的民族情感深厚,政治生活阅历较少,所以加强内蒙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维护内蒙古地区的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媒体环境下,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理论修养不够,很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容易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产生怀疑和动摇。加上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包含着多元化的政治思想观念,大学生很容易就会被误导,甚至会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津津乐道。新媒体教育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性。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了,另一方面他们乐于对各种价值观进行判断,根据自身利益需求,选择自认为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弱化了教育主体的权威。教育客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增强,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特定条件下,新媒体还可能会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干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果。
(二)误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知行观
新媒体容易影响大学生正常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甚至还可能引发大学生道德迷失和人格扭曲。西方世界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网络帝国主义,容易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来,会对民族文化的产生一定的消解,削弱少数民族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混淆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自我封闭,人格扭曲。还有一些学生受庸俗、低俗文化的影响,思想政治道德行为越轨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民族情绪极端,容易受到蛊惑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影响下,形成了本民族的民族意识。他们对民族关系和问题尤为敏感,极端维护民族利益,所以容易受到不良分子的蛊惑。尤其是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心智还不够成熟,容易成为煽动对象。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容易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制造各种假象,利用舆论作用,对国家和人民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和政治意识
即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业素质是教育工作者工作取得成效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够成为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才能够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才能够使受教育者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教育者应该通过学习网络知识、文化知识、媒体知识,尤其要认真学习并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强化管理能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备较强的政治意识,具备较强的政治洞察力和敏锐性,时刻关注国内外大事,了解民族政策和方针,加强基本理论、路线、方针的学习,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能够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够体现出正确的方向。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教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必须加大投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二)新媒体环境下,不断丰富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资源,建立红色先进网站,将历史文化、企业文化以及学校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扩大思政教育资源。推动更多的宣传机构、党团组织在网络平台上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文化信息。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网络内外的协调互动,构建思想政治网络阵地,建立虚实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立体空间,凸显富有特色而又生动活泼的教育内容,并且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新媒体,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