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清明诗句经典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清明诗句经典古诗范文1
关键词:幼儿园;经典古诗;教学策略
一、幼儿园经典古诗阅读的内容选择
我国历史文化长廊中有着丰富的经典作品,但是很多著作并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从而增加了阅读的难度,这样容易降低幼儿的阅读兴趣。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在开展此类活动的时候,切忌盲目选材,毕竟不是任何经典著作都适合幼儿。在选择内容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的作品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人生初始阶段,他们没有多少经历。所以在选择内容的时候,应该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如《咏鹅》,这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事物,而且朗朗上口,利于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2.篇幅精短的作品
幼儿的词汇量较少,对词句的理解能力较低,作品太长不但阅读困难,而且也不易理解。一般来说,幼儿缺乏耐心,如果选择了篇幅过长的作品,大多数孩子没有耐心完整阅读,所以应该选择篇幅精短的作品。
3.山水、借物言志、农家辛劳的作品
经典著作描写的内容也是教师选材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之一,从幼儿实际情况来看,应该倾向于选择描写山水、借物言志、农家辛劳的著作,如:《画》《草》《悯农》,这些都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认知。描写山水的帮助幼儿认识我国的大好河山,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山水著作的阅读,幼儿从中产生对祖国美好和善的向往。
二、对经典古诗著作的讲解
对于幼儿来说,经典著作比较抽象,用他们的思维很难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讲解的效果。
1.借助视频
有些经典著作描写的事物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幼儿会感到比较陌生,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进行解说,如,描写瀑布的诗,可以通过观看瀑布的视频,让小朋友从视觉上感知瀑布的气势,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情感进行解说,这样孩子就能明白这首诗的意义与赞美之情。
2.展示实物
因为幼儿没有多少生活阅历,对作品中描写的一些物体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实物,让抽象的古诗具体化、形象化。如《咏鹅》,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观察鹅,让孩子真实地感知鹅的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然后学习古诗《咏鹅》,这样孩子就能理解诗中描述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3.结合节日、季节
经典古诗的很多作品都与我们的生活有关,教师可以结合节日与季节来设计。在节日期间幼儿能从中感受到节日的气氛,那就更容易引导孩子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如: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的时候可以选择相关的古诗,孩子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会了解到节日的习俗,加强孩子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同时作品中真挚的情感也会感染他们。有些古诗又与季节相关,如:《咏柳》《小池》《梅》,这些古诗中的景象是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观察季节中的景象,再理解古诗热荩这样古诗就会更加简单易懂。
三、以游戏结合,提高阅读的趣味性
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进行经典古诗阅读的时候,有的教师让孩子死记硬背,有的认为阅读就应该坐着安静地阅读,这样的方式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所以教师应该将阅读活动与游戏融合起来,通过游戏的趣味性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1.猜谜游戏
幼儿的记忆力不强,需要反复巩固加强记忆。在这方面可以抓住幼儿喜欢猜谜的特点进行,如,教师可以出示古诗的欣赏图片让孩子猜测古诗名,这时可能有孩子猜不出名字,但能回忆出诗句;有的孩子也许能猜出名字,但记不清内容。孩子们在相互弥补的过程中就能加深对古诗的印象。
2.接龙游戏
幼儿单独阅读会显得单调而乏味,注意力容易转移,从而记不住诗句,更不能理解内在含义。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设计接龙游戏,将孩子分组,每个成员接一句,看哪个组能够先接完。另外,教师还能与幼儿互动,如,教师念了第一句开头,幼儿接下一句,如果有幼儿能够接下去,应及时表扬增加孩子的自信。这样不但能够提高阅读古诗的趣味性,还能提高幼儿的主动性,同时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让幼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综上所述,由于幼儿还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没有多少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一些经典作品对他们来说会显得尤其深奥难懂,如果采用重复朗诵和背诵的方式让他们进行阅读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本文认为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来引导幼儿开展经典古诗的阅读活动,这样才能降低难度,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清明诗句经典古诗范文2
一、 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国学经典诵读主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对学校师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课堂教学观摩以及师生访谈中,我们课题组发现目前小学语文课堂国学经典诵读主题式教学在实施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语文教师对国学经典诵读主题式课堂教学认识不够。在国学经典诵读课堂主题式教学中,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只是让学生去背诵,对于国学经典作品只是粗浅地翻译解释一下,教师并不太在意学生理解多少。
2. 国学经典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语文教师都知道背诵与诵读是有区别的,二者并不等同。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即使暂时能熟练背诵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很快地忘记,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不够。简单地以背诵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够。如果国学经典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体会不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那就会大大降低他们诵读的兴趣。
二、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主题式教学的途径
使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兴趣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因此,我们课题组在国学经典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以及情感参与,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1. 让教育者先受教育。《三字经》在文末提到了一个现实问题,人应给后代们留下什么宝贵遗产。作者的观点是:“人遗子,金满;我教子,唯一经。”
意思是说社会上很多人为子孙们谋划,给他们储备很多金银财宝,而我教育子女,只有一本经书而已。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我很欣赏这个观点。我仔细研读《三字经》,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经典文化的认同感,用中国经典文化对孩子进行情操的陶冶必定会有巨大的收获,必定会提高修养,弘扬正气,传承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
我们教师天天和学生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榜样,为了能很好地教育下一代,我们一定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在学生诵读《三字经》的时候,我们老师、家长也要来读一读,把这一课好好补一补。诵读《三字经》、研习《三字经》,在课堂中、生活中融入《三字经》是很有意义的。诵读国学经典不但是传承我们民族文化,而且是弘扬我们民族精神。
2. 以赛促学――学生参与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我们课题组把经典诵读与开展竞赛或诗文表演有效结合。例如,我在教学古诗《春日》的时候,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描写美丽春天的诗句,并对说得好的同学奖励小礼品。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踊跃背诵诗句,像“春色满园关不住”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诗句脱口而出,那些不带春字却又能表达春天美丽景色的诗句,如“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学生也能流利地背诵出来。
由于中国古代诗词都是一些朗朗上口的韵文,学生诵读起来抑扬顿挫。音乐与诗词又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将经典诗词和音乐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里尽情诵读诗歌。如我为《江南》选择活泼、轻松的音乐,而《赠汪伦》则选择缓慢、抒情的音乐。由于诗词与音乐巧妙结合,学生诵读诗词时就很轻松愉悦,所以他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还大胆把诗词填进流行歌曲中。学生们的这一尝试远远超出了我的教学预想,这样的大胆尝试,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起了他们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
3. 角色扮演――学生参与的最佳形式。在小学时期,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老师教些什么,学生就学些什么。对于传统的国学经典,教师通常喜欢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实现教学目标。但新课标要求师生全面互动,即实施交际化的学习过程,用师生双向交流代替传统的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我有选择地把一些古诗词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诵读。如在教学高适的《别董大》时,我分别请学生扮演高适和董大,学生排练很认真,表演很逼真,“高适”站在路口挥着手向“董大”告别,扮演高适的学生眼里含着泪水,用手打着节拍,唱着自编的《祝你一路顺风》。通过表演,学生理解诗词更加透彻,能很快进入意境,感受诗词的主旨。学生就在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里很有效地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
清明诗句经典古诗范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23-03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经过岁月的淘洗,流传下了诸子百家著作、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光辉典籍。这些经典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文学滋养,而且其所蕴涵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也成为唤起新一代少年儿童对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认同的重要源泉。
近年来,“经典诵读”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也开始反思如何在当今社会和全球范围内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目前,全国各地许多小学都在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而这一活动也逐步被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主渠道中,这对于小学生学习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小学生“经典诵读”的含义及意义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宗经》曰:“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尔雅・释言》曰:“典,经也。”可见,“典”的本义是指重要的文献、典籍。而对“经典”一词《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1)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2)古代儒家经典。也泛指宗教的经书。”《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经典”的解释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和“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由此可见,“经典”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典籍中是专指儒家学说的著作,后来随着词义的逐渐扩大,则不再局限于儒家学说,而泛指一切精彩、精华的思想萌动,具有独特意义的理念。但不管“经典”的内涵如何发展扩大,我们都可以这样认为:“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被历史证明了的文化精髓,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必然是经久不衰的。
在古代,“诵”“读”二字都有诵读义。“诵”是大声朗读和背诵,“读”是看着文章念或不出声地阅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诵”的意思是“读出声音来”,“读”的意思是“看着文字念出声音”,而“诵读”的解释是“念(诗文)”。总之,“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又不像朗读那样具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可见,诵读是一种读书的方法,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背诵;诵读具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课文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遍布全身的多方面感知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其“经典诵读”多侧重于广为流传的古典诗文名篇,并通过熟背唐诗宋词、经典美文,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其意义深远。正如著名教育家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所言:“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也如我国教育学者朱永新先生所言:“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要让学生大致浏览和把握人类文明中经典、精华的内容。这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读书行为,它对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具有深远意义。”
二、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指导误区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小学都在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教师在多背诵、少理解的诵读观念下,总结出一些指导方法,如游戏法、背诵法、童谣法等,但就方法的适用对象、适用范围等并没有做出理性的分析。所以,很多小学生诵读日久,便产生不耐烦之感。教师对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指导误区通常有以下几种。
1.诵读形式单一,缺乏实效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本应营造一个浓郁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去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教师指导学生诵读经典的形式比较单一,如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让全班齐读,而缺少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读得是否准确、有没有感情,教师也没有给予指导、纠正等。这样,时间一久,学生就会觉得乏味而对诵读失去兴趣,甚至导致诵读活动的中断。
实际上,诵读经典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领读、自读、齐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以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同时,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文,积累精美的诗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得经典诵读得到进一步地强化。
2.教师指导缺位,学生缺少兴趣
教师在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时如能对古诗文作导语性的介绍,可以使学生对诗人作品及写作时代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并对文章产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使“经典诵读”事半功倍。但出于种种原因,一些学校的“经典诵读”中,教师的指导常常处于缺位状态。小学生对经典著作接触很少,对著作的背景等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在教师指导缺位的状态下,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时,对断句、语调、语气等都把握不准。并逐渐失去了诵读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对经典产生畏难甚至抵触情绪,“经典诵读”成了学生的思想包袱。
3.分析讲解过多,本末倒置
古人云:“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读书的一种方法。但经典诗文毕竟离现代生活年代久远,所以在学生诵读时教师做适当的讲解或指导是有必要的,老师可以讲解经典诗文中的一些字词的古义,也可以对作品的背景或作者的生平做些介绍,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读诗文回答问题的形式促进理解,或是把古诗文的今义出示给学生,让他们对照着读一读,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文的意境。教师的讲解或者指导一定要注意适度,如果分析讲解过多,反而导致学生诵读机会过少,本末倒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典诗文大多对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不必过多担心学生不懂古义,只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反复地放声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经典古诗文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学生自然会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感受到经典诗文的无穷魅力。
三、小学生“经典诵读”的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经典对他们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使“经典诵读”收到较好的诵读效果,光靠记忆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从方法上给予指导。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诵读呢?
(一)游戏激趣诵读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从而产生内动力,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只有培养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才会使学生努力去寻求阅读的机会,并从中获得阅读的满足,也才能将“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他们更容易在游戏中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通过各种游戏来提高和保持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游戏诵读方法。
1.“捉泥鳅”:教师伸出一手食指做“泥鳅”,另一手张开做网,把“泥鳅”放在其他学生的“网”下面,把自己的“网”放在其他学生的“泥鳅”上面。学生齐读课本内容,当读到某处教师说“停”的时候,教师和学生立刻用“网”捉“泥鳅”,看看哪条“泥鳅”被捉住了。
2.“传山芋”:找任意玩具当做“山芋”,学生一边齐读课文,一边依次传递“山芋”,也可以读一句再往下传。当喊“停”的时候,看看“山芋”在谁的手里。
3.“诵读大转盘”:找来几张椅子,学生分小组玩游戏。椅子总数要比人数少一个,椅背在里,学生围成圈。学生一边齐读课文,一边围绕椅子走动,当教师喊“停”的时候,学生找到椅子坐下,坐不到椅子的学生被淘汰。
此外,还有“语句接龙”“木头人”“拍掌”等游戏都可以融入诵读活动中,这样可以让学生边玩边背,在乐中学,在乐中背,为诵读活动增添乐趣和动力。
(二)熟读成诵法
南宋教育家朱熹提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正所谓“好诗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指导学生多读、熟读,进而自然“成诵”。教师既可指导学生琅琅地诵读,也可低唱慢吟地诵读;还可“不求甚解”地诵读,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律美、音律美;更可以变化多种形式去读,如集体读、个别读、同桌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等,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品味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学生在进行多种形式“经典诵读”时,不易在反复诵读中感到乏味,反而激发诵读的兴趣。这样,读的遍数虽多,学生却不累,在熟读中自然成诵。
(三)配乐诵读法
诗是有声的画,是有韵律的歌。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配上一首曲子,为学生创设诵读的氛围,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如诵读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的音乐;诵读离别愁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诵读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时,配以优美抒情的曲子。配乐诵读,能够更好地投入诗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更深地领悟经典诗文的内涵,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从中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总之,教师用配乐的形式创设诵读情境,能为学生构建特有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在配乐中体会经典诗文的内涵,走进文字背后的意境。
(四)诗配画诵读法
“诗情画意”常常令人陶醉,诗句和图画的对照,往往能激起思维的涟漪。正因如此,教师指导学生给诗配画,可让学生在优美的画卷中欣赏经典诗文,在富有韵味的古诗中欣赏祖国的旖旎风光,使“经典诵读”得到升华。如《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想象,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又如古诗《咏鹅》,可指导学生绘成这样一幅画:白鹅浮在碧绿的湖面中,橘红色的脚掌在水中划动,水波涟漪。如此美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铭刻脑中。有了画,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在全班一边展示自己的画,一边诵读古诗。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手脑并用,化抽象文字为具体生动的画面,又能通过画面记忆诗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彰显学生的个性,达到较好的诵读效果。
(五)表演诵读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可以把经典诗文中一些篇目加以创新,并组织学生以课本剧、小品、舞蹈等形式将经典诗文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让学生领略诗文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剧作家曾说过:“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以课本剧为表演形式的诵读,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经典诗文内容改编成剧本,通过创造性的语言和动作展现经典诗文的内涵,让古诗文更鲜活,更具感染力。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诵读经典诗文,可以加深对经典诗文的印象,促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如表演诵读《望庐山瀑布》,当学生读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注意诵读的语气,还可以指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飞流直下的动态。
(六)抄写背诵法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读与写的关系密不可分。摘抄不仅是一种积累的方法,更是培养学生诵读习惯的很好途径。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时,一边读一边写,能调动学生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有效巩固学生已经背诵的内容,从而使背诵水到渠成。同时,通过抄写的方式进行诵读,也能够锻炼学生书写能力,并使学生在抄写过程中对经典加深理解和内化,使经典诵读得到进一步升华。
(七)归类诵读法
“归类诵读”,就是将众多经典诗文根据某方面的共性特点加以分类,并按类进行诵读。如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诵读,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当春天来临,春光烂漫,万物复苏,花红柳绿,即可指导学生诵读与春天有关的古诗《春》《春晓》《咏柳》《清明》等;当盛夏来临之际,可让学生诵读与夏天有关的诗文,如《夏日》《小池》《饮湖上初晴雨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步入了秋的高远,可让学生诵读《秋夕》《山行》《枫桥夜泊》《明月几时有》等;当隆冬到来时,可让学生诵读《卜算子・咏梅》《梅花》《南秦雪》《江雪》等。除此之外,还可根据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把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在对比诵读中强化记忆效果,激起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除了上述几种指导方法外,小学教师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对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指导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如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分低、中、高学段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切实有效地提高经典诵读的效果。同时,还可重视积累和运用之间的关系,并以此进行指导。另外,教师也可从自身的导读能力对学生经典诵读的影响进行探究。
清明诗句经典古诗范文4
一、多元感悟,体验情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日:有意境而已矣。”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先河,饱含情感和想象,富于节奏和韵律。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意悟情,在理解古诗词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在朗读中体验。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朗读,学生能把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朗读,能在课堂上建构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的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读出层次。一般古诗词教学可以按照以下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试读古诗,了解作者;(2)自读古诗,读通诗句;(3)熟读古诗,理解诗意;(4)诵读古诗,体会情感:(5)研读古诗,欣赏借鉴。通过朗读,能让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同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想象中领悟。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在教学中,老师的讲析是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的,而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在联想与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如笔者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时,抓住一个“喜”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诗人为什么而喜?你看到了怎样的喜人画面?让学生在想象中把文字转化成诗人喜出望外、喜不自禁、喜极而泣的形象和一家人欣喜若狂、归心似箭的动人场面,进一步领悟诗词的内容。
3.在情境中感知。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的艺术境界的美,即“诗情画意”的美。教学中创设古诗词教学情景,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融入诗词的境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且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描述、插图、音乐、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生活情境”,让学生正确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理解诗词的内容。
二、立足意象,放飞想象
古诗词凝练含蓄,言简义丰,意境优美。意境所蕴含的情思往往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意象人手感悟、理解古诗词是一种较为贴近古诗词本身文本特性、领略古诗词语言美的教学方法。古诗教学要善于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句,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产生移情与共鸣,引发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再现作品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入境悟情。如教学《示儿》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一个“悲”字启发学生想象:诗人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凉画面?让学生在联想中将文字转化成了诗人老泪纵横,用颤抖的手写下这首诗的情境,即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使学生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诗词是情与美的结合体,而情与美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倘若过分注重理性分析,就会背离诗歌的阅读规律,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就会走入误区。古诗词蕴含的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就能投入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悲诗人之所悲,喜诗人之所喜。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薄而出,跃然眼前。
三、链接背景,内化认知
古诗词语浅情深、言近旨远。由于古诗词写作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窄,要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情感主旨,仅仅拘泥于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每首古诗词的诞生都有着特定的时代境况,包含着具体事件、表达的情感、作者的经历及时代背景等。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适度拓展延伸,能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个性气质、思想渊源、写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破解隐含于古诗词字里行间的密码和旨趣,为学生理解古诗词内容,体验古诗词情感奠定基础。比如,了解到杜甫曾经历了安史之乱,与人民一起流离失所的过程,就能体会到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凄凉怨愤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国忧民的心情;了解到李清照生活的变故,便能理解她早年诗句的自由欢快和晚期作品的凄凉悲苦。另外,古诗词好用典故,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补充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如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如果只是教师讲解诗意和让学生诵读,学生是难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难以理解文本,难以体会到作者隐含在诗间的喜悦之情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懂诗的字面意思后,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期间,永王李磷在江南起兵准备北上抗击叛军,李白被招进其幕府。不久,永王被唐肃宗所杀,李白也受牵连,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被判流放夜郎(治今贵州省正安附近)。他逆长江而上,取道四川去贬地,行至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时忽遇大赦,于是便从原路返回。学生了解了李白的这段经历,才能深刻体会到诗人重获自由时的轻松愉悦之情,进而理解诗的境界与情感。
四、读写结合。促进语用
古诗词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古诗词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中华民族的魂魄。“小时能背,终生难忘。”在学生古诗词的积淀过程中,必然经历着“学知――习行――养性”的过程。
1.积累经典,不忘记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词大都是文言文,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比较久远,学生理解古诗词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时一定要灵活变换形式。可以利用班会、文体课开展主}学习活动,如开展“我是小李白”“《论语》竞背”“有趣的田园诗”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到读古诗词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背诵古诗词不需要占用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也不用专门开设一节课,只要在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时间,组织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让学习委员每周将一首诗、一句经典名言或经典古文抄在小黑板上,然后带领大家在课前诵读,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得快,也可以加快更新。
2.分类归纳,提高兴趣。学生在诵读中积累了大量的诗词名句名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手抄本进行分类归纳。如把收集到的古诗词按季节分类归纳,描写春天的有“《春思》《清明》《绝句》”等,描写夏天的有“《小荷》《江村》《夏夜叹》”等;也可以按照思想内容分为送别诗、田园诗,如送别诗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二元使安西》《芙蓉楼送别辛渐》等;还可以按惜时名句归类,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举行展示会,谈谈自己的做法,说说自己的心得。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完善自己的做法,加深对古诗词的印象,激发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清明诗句经典古诗范文5
关键词: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前言
中华文化像中华民族一样是多元和丰富多彩的,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独特的思想内涵。时代的发展前进,一方面要兼收并蓄传统文化,一方面更需要保持和发展传统文化。认识国学、呼唤国学、振兴国学成为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历史责任。语文教学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将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新课程教学中,做到既丰富文化知识,又不断地进行创新。
1.语言认知:知晓民族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做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的内容及丰富的人文内涵价值。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具体的文章学起,从诗经到现代经典的文章。现在,出现一私塾,从“三、百、千”到《论语》、《易经》都学,这大可不必,也没有必要。目前,语文教学不能另起炉灶,而应该根据时代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作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应该在语文教学上扩展一些人文知识,背诵一些经典名句,开发一些知识创新,解决语文教材承载的文化知识数量少,注重的文化底蕴力度小,对传统文化较为回避淡化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教材文本内容中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提炼传统文化的内涵,寻出传统文化的价值。比如,民族传统文化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节日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了整个民族的憧憬。历代的文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的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灿烂瑰宝。如清明节前指导学生收集古人描述清明节的诗词,收集阅读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历史故事,了解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每逢清明节怀念先人、纪念先人的传统习俗。这样的语文教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爱国认清。再如我们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中秋节的民俗风貌,让学生通过对传统佳节的独特感悟,从而体会人们的那种“每逢佳节倍思亲”浓浓乡情等。
除此而外,我们还可以从教材文本经典中扩展传统文化的知识,这种扩展势必能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优秀作品的阅读面越来越广,其精神视野也越来越开阔,精神境界越来越高远,语言解码能力也越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想要使学生能学有所感,仅课内阅读是不够的,必须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知识天地,引向丰富的情感世界。学习《关雎》一文时,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诗经》诗句,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也可以与《木瓜》比较阅读,延伸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还可以查阅《诗经》中学生喜欢的经典诗文进行阅读。
2.理解感悟: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
感悟:一是感受,二是理解。感受就是感受思想情感;理解就是理解文章含义。例如:《江城子》是通过作者出猎的场景来表现作者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破阵子》是通过作者梦想中经历的描述来抒发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两首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写作的境遇是一样的,都有想报国却无门的遭遇;写作表现的情感是一样的,都是在豪迈之中带有深深的遗憾。《渔家傲》中“长烟落日孤城闭”所表现的景象与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语文教学在联想感悟中学生横贯往来、经纬古今,学生的文化素养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当然,感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多多地交流。我们教师在学生“手欲写又止,口欲言
又停”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地加以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思维想象能力。
3.阅读积累:文化的积淀在于积累,积累的目的是要强化文化的底蕴。
语言文化的积累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内容可不断掌握一些文化知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目前语文课,学生读得少、背得少、积累得少,就连我们的教师积累得也不多。学习积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阅读,特别是对那些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知识应予以阅读,甚至要会背诵其中的名言语句。
笔者曾看过上海特级教师步根海《鲁迅为白莽做拉尔卡序》,钱梦龙的《雁》,湖南汩罗伏小卫《紫藤萝瀑布》,都是教师背诵课文,很精彩,很有感染力。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从积累开始,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到《增广贤文》、《文龙鞭影》,都是先识记后背诵、再感悟,进行积累。我们要传承语文教学特点与经验。
4.写作应用:将所积累知识运用到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形式予以展现。
应用就是让学生将识知感悟积累的传统文化精髓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去。其实这种应用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创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激情,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的综合素养。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要求学生就一些特定的文章环节作必要的引章摘句,增强自身的语言运用水准与能力。学生通过上述方法的实践,更利于将民族传统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这对自己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更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们通过运用传统文化的经典,模仿一些富有鲜明特色的语言特点和文章风格,定会让人倍感新鲜,更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我们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时更要学习健康的思想情操和人格,可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运用的注意点。
(1)将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一方面,要强化文言文教学,强化传统文化的教学;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当代优秀散文中的中华文化传统内容,做到文道相统一。
(2)拓宽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吸纳一些经典的古诗文和当代的优秀文章补充到教学中去,扩大传统文化的比重。
清明诗句经典古诗范文6
关键词:低年级;兴趣;积累;意境;巩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大都是我们儿时的记忆。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这一首首诗歌传承千年,经久不衰。优美的诗歌具有深邃的意境,蕴涵丰富的情感。语言精练含蓄,富有节奏和音乐美。这些优秀的诗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中国古代即有“诗教”一说。“诗教”是幼儿启蒙和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形式。现代社会要求每个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诗歌是体现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小就教授孩子一些优秀经典诗歌不仅有益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更能培养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幼年时代记忆的一些知识很难忘却,在成为耄耋老人时还能清晰的记得儿时念过的诗歌童谣,小时读过的歌谣会成为我们一生的记忆,所以从小就将一些经典诗歌教给孩子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将这些古典诗歌教给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呢?
一、明确目的
首先要认清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对他们进行诗歌教学不能和高年级学生用一样的标准来要求,去让他们弄清楚诗中每句话的意思,甚至去掌握诗中某些字的用法。我们要看到,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都比较低,更谈不上有多少知识积累,我对他们的要求是能记住这些诗歌。当然强制记忆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因此可以用一些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的语言讲解诗的含义,帮助他们理解诗意。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记忆。
虽然他们现在还不能完全体会诗的意境,但是随着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会对背过的诗有更深的理解。这就象有些动物的反刍现象,先把草吞下去,等到需要补充养分时,再倒到嘴里来咀嚼。
其次要控制教授的数量,如果每天都教新诗,低年级的学生是无法接受的,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一个星期教一到两首新诗的任务比较适宜,既满足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又能使他们对教授的诗歌更好地记忆和掌握。
当然经常和古典诗歌打交道,无形中就更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诗中体味祖国文字的优美,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加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精选诗篇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泱泱诗国,历代流传的经典诗篇数以万计,在这些浩如烟海优秀作品中,究竟应选择什么样的诗篇教给低年级学生呢?原则是:“立足大纲,绝句为主,唐宋首选,贴近生活。”新的大纲中为我们推荐了一批优秀诗文。这些诗文无疑是优中选优,但为了增大学生的读诗量,除了让学生掌握大纲中的诗歌外,我还从唐诗和宋诗中选择了一部分家喻户晓、流传甚广的诗歌教给学生。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诗时以绝句为主,绝句对仗工整、韵律极强,便于记诵。在选诗时还要注意选取学生可以理解其意象的诗,以及意境明晰、贴近生活,甚至是可以编成古诗的诗。这样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如《游子吟》《回乡偶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激趣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最好的钥匙,要使学生学得好、记得牢,首先要调动和激发他们的兴趣。选诗阶段就要考虑到这点,所以在教每首诗前都要找一个激趣点,以此做契机,如《静夜思》是思乡主题,我便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写一个身在外地的人对家乡的思念。《游子吟》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学生较容易体会。当然诗的类别很多,一些纯景物意境的诗可以将它们按季节划分,在不同的季节教授这些诗,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知。如《清明》可以在春天教,学生一方面了解了清明节,另一方面又从诗中领略到细雨纷纷的清明景致。《小池》放在夏天教比较好,而《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色在秋天教能使学生有更为深刻的体会,《江雪》则更适合冬天的意境。一些叙事诗可以将其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如《赠汪伦》是一个挚友送别的故事。《塞下曲》是一个将军打猎的故事。总之要找到每首诗歌的激趣点,这样诗歌就不再深奥和枯燥,拉近了孩子和古典诗歌的距离。虽然不要求他们去理解每句话的具体含义,但通过激趣讲解他们对诗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在相对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比强行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四、背诵与巩固
诗歌是富有韵律感、音乐感的语言艺术,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就是“韵语教学”。象《三字经》《百家姓》这些古代启蒙教材,当时的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却可以背得滚瓜烂熟。可见,“韵语”是十分便于记诵的方式。诗歌的韵律极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当然也更容易记忆。
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对诗产生兴趣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读、背了。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生熟读的同时可以对背诵进行适当的指导。考虑到低年级学生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特点,可以采取先试背再轮背等方法。将写在黑板上的诗先每句擦去两个字让学生背诵,这样层层推进,直到擦去所有的字。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逐步成功的。在学生还不能熟练背诵时还可以采用师生一对一句、小组分句轮背、男女生轮背等。这种师生互动,同学间合作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背诵更富有情趣,取得很好的记忆效果。
一星期用一节课的时间指导,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基本上在课内就能熟练背诵教过的诗,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掌握,这就需要不断巩固。可以在每节课前准备时间让已经会背的学生带领全班将诗复习几遍。一个星期只学一、两首诗歌,学生很快就能在反复的诵读中记熟这些诗。
“恒”字是做成功任何事的法宝。低年级诗歌教学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坚持“细水长流”,坚持每个星期有新诗,坚持学习新诗与复习旧诗相结合。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通过点点积累,一年下来,学生已经能熟练背诵三十多首诗。如《望庐山瀑布》《咏柳》《枫桥夜泊》等一些千古传唱的佳篇已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更重要的是在班里形成一种人人争当背诗小能手的风气,有的学生已经不再满足老师所教的诗,他们在课后自己寻找喜爱的诗来背诵。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够不断地背诵出一些新诗也感到很高兴,对这种教学形式表示了支持,他们主动配合和孩子一起去找新诗来背诵,这些都使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更为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