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工作会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镇化工作会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镇化工作会议范文1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成绩,全面安排部署下步工作。对于小城镇建设,我想在伯勇副县长对工作安排的基础上,提以下十三个方面的问题提醒大家注意,供大家参考,各乡镇要认真斟酌,如果符合乡镇的实际,就融合到工作中去抓好落实。

一、充分认识抓好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城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农村到城市,随着生产力发展,财富积累,社会分工细化,产业从一产到二产到三产的演进,这就需城市作为载体,所以抓城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按规律办事。

二是城镇建设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小城镇就是从居民点逐步逐步发展而来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配套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越来越旺。而建城镇是集中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人民群众要求搞城建,要进城来就业,要进城来创业,要进城来提高生活水平。作为政府,在这样的要求之下,不抓城镇建设不行,必须抓。

三是城镇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城镇的特点是要素聚集、产业聚集、消费聚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优秀人才集中,而这些东西恰恰就是助推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动力,因此抓好城镇建设,就能更加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城镇建设是____脱贫攻坚的有效手段。省委、政府在威宁召开新阶段脱贫工作推进会,推广“威宁模式”,就是推进“三化”来促进脱贫,这是一个成功的经验。____要脱贫,县委、政府制定的“产业致富、园区突破、城区倍增”三大战略是支撑我们脱贫的重要支柱。加快推进城镇建设,能确保经济发展和脱贫的稳定性,能保证不返贫、确保后发赶超、实现“减贫摘帽”。所以各乡镇要集中精力,抓好城镇建设。

二、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抓好城镇建设

____现有45万人,今年的经济总量预计达到34亿元,在这样一个人口不多而经济总量又小的前提之下,要把城镇建设全面铺开,到处都“闪光”,这是不切合实际的。我们要把____县城建成黔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在2020年以前,县城人口要达到15-20万人,建城区面积要达到15个平方公里以上,这就要求我们突出重点,全县的重点在哪里,全县的重点在县城。这是____城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不得削弱这个重点。

从全省来看,____的城建发展是最具有优势的:整体的发展基础条件很好,洪渡大道、九天大道、丹砂大道和东升大道“3+1”主骨架网络彻底打通,建设完成后将成为县城城市交通的主骨干;从杨村转盘到大坪街上这一段,严格意义上讲还是一张白纸,可以很好的规划,用地条件也是可以的,原始植被又好,丹砂湖(洪渡河)穿城而过,地形地貌很适合建设山水园林城市;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要把城市的中心公园建好,我一直给县住建局和县林业局提严格的要求,洪渡河两岸从米家山大桥一直到九天母石凡是长有原生态树林的地方,全部无条件保留,高品质规划、建成原生态的森林湿地中心公园,任何人不得破坏,再过十年、二十年将是无法估量的财富;____有煤电铝这个重大产业支撑和拉动,聚集效应非常明显;我们有即将建设储水5500万方的冉渡滩水库,城市用水保障条件好;我们在城区已经合理布局了几个支撑城市发展的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包括三个骨干医院(县医院、昇辉医院、中医院)、多家学校(一中新校区、职中、第四小学、县庆中学等),再加上我们重要的城市公共场馆:体育馆、体育场、博物馆。这样的城市你们可以在脑海中过一遍,是不是非常丰满,是不是非常漂亮,沿着这样一个目标,把____县城打造成黔东北宜居中心城市。高速公路一旦通车,并入高速网络后,____将是最宜居、最舒展、最便捷、最美丽的城市。各级各部门要沿着这样一个目标来把重点抓好,只要按照现在的推进力度,不要闪,中途不要停,围绕这个中心来做大做强,未来3-5年内就能实现。

各乡镇要根据各自的人口、区位、用地条件、交通条件和资源条件,来合理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模式。各个乡镇都必须要动,至于怎么动,是不是每个乡镇都要拉几条街,搞几个房开企业?不完全尽然。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开展城镇建设。小城镇的发展,一种模式是拓展。在现有容不下的基础上,拉十字街道,长胖。比如浞水镇、涪洋镇,他既是大的交通要道、物流通道,又有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现在城镇容不下,是可以拓展的。另一种是完善,在现有能容下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还有一种是提升,提升城市品质和水平,比如路灯、绿化,雨污分离、垃圾污水处理、文化设施建设等城市设施的升级改造。我们不是讲城镇建设都要去拉几条街,这是不全面的,有的乡镇没有条件去搞,就不能盲目开展建设,想有所作为,完善、拓展、提升也是有所作为。在现有城镇设施的基础上开展设施升级改造,还如将垃圾处理好就是贡献,就是做环境,做品质。我们讲城镇化,不是把人的户口 迁进来了就是城镇化,要围绕人的生产、生活质量、创业、就业环境等来做城镇建设工作,还有包括城镇的产业填充。一味的只开展城镇建设而不管基础配套,照样是脏乱差。因此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请专家进行专业规划,作出有特色的小城镇。

三、管好土地

城市建设的根是土地,没有土地的控制,落实不了规划,落实不了项目。土地市场的乱是城市建设的万恶之源,城市土地控制不了,分配不公、扰乱市场、国有资产流失、税费流失、重复投资、浪费、安全等问题会无穷无尽。各乡镇要回去认真对照,看是否存在这些问题。城镇建设你即使没有心思和能力搞新的工程,但底线必须守住,就是必须控制好土地,就像刚才申春雨说的,政府不准建就一律不准建。要做到在规划的红线内,禁止建、坚决拆,没有哪个地方不是控制住土地搞城镇建设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讲农村改革,没有说把土地的所有权改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以及联产责任制的基本制度是没有变的,城镇建设一定要控制好土地。管好土地一级市场,管好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每个乡镇都要对土地市场进行清理,都要有自己的整顿消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要等,县政府不可能组织拆迁队去每个乡镇搞拆迁,包括都濡镇的违法建筑都是他们自己组织拆迁。还有,你把那里搞得一塌糊涂还想着提拨和调整岗位是不可能的,你想搞乱了就走人是不可能的。有法律依据和工作要求在这里,请大家务必把自己那个地方管住管好。

四、坚持规划引领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规划水平决定城镇发展水平。城市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品质、城市安全、城市配套、群众生活便捷,都靠规划来实现。没有规划,这一切都不存在。任何人想建在哪里就建在哪里,城市还像什么?有的同志到过国外学习,别人的城市几百年不变,这个就是规划的原因。要坚持以科学规划统揽全局。不能凭领导的风格、特点来做规划,这个是错误的,风格特点,作风硬朗可以带到工作中去,但是规划还得按照规定办事,规划制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变动。____有许多建筑就是因为没有规划造成的后果,比如县庆小学,一条路拉到学校门口,连运动场都保不住,教室东西朝向摆放,让学生一直承受太阳西晒而影响学习。没有规划、乱规划带来的恶果在县城、乡镇都有存在,规划对城镇建设来说太重要了。很多乡镇现在出现问题也与规划有关,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在这里,提一点严格的要求,规划有7条线,目前特别需要大家死守住道路红线,水源保护蓝线,绿地保护绿线和重要基础设施保护线。

另外,项目建设的基本程序要严格执行,我讲的基本程序,是不能省略的,比如造价、设计、地勘,这个与解放思想不相关。省略程序会带来安全问题,带来投资的重大损失。

五、加强建筑管理

这点主要是针对乡镇来讲,一到冬天,到处都在修建房屋,乡镇一谈到搞“黔北民居”、“仡佬民居”风格就要钱,其实认真加强管理引导就能让老百姓建的房有“黔北民居”效果,贴瓷砖一样的花钱,并且不安全和落后,改用涂料线条装饰并不多花钱。要管理引导,你不按规划建、不按要求建,就不准建是可以的。现在沿途有很多房子建得不像话,但是乡镇只要管是能够管得住的,管什么,在这里提几点要求:

一是管好建设的地点。整块的耕地、危险的地段、重要的交通、水利、电力设施或产业布局的地方不允许建房屋。

二是管好建设的体量。建筑达到三层以上规模的必须要有设计图、地勘等符合国家相关手续后才可以施工。要根据有关规定管理村民建房,要对老百姓负责。

三是管好立面控制。现在的房屋立面,千屋一面。所有沿主要交通通道的建筑,要做好示范立面,风格控制,就是按市住建局推荐的“黔北民居”风格来做,还有就是“仡佬民居”风格来做,建筑样式和立面要彰显地方特色。

四是管好建筑施工安全。各乡镇要加强对建筑施工安全的监管,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六、加强城市管理

目前全县的城镇管理十分差,大部分乡镇的道路、供排水、公厕、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特别是垃圾、污水处理,上次去某个乡,在要进乡的丫口,四个村寨进出的路口一片白色垃圾。一些乡镇赶场天,到处污水横流,无法入眼,个别乡镇还很典型。因此,把垃圾和污水处理好也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快人心的事情。还有县城的管理也很差,建筑施工车辆带泥上路,一路尘土飞扬,以前我开现场办公会后一段时间得到整顿,现在又开始复燃。我在台湾看过一个小镇,渔具摆放相当整齐,家家户户屋内屋外干干净净。就是保持干净整洁嘛,这是我们很容易就能做到的啊。城镇就是一张名片,城市管理,市场、交通、建筑秩序和环境卫生是关键,各乡镇一定要加强整治,做到市场有限、交通有序、建筑工地有序,彻底解决小城镇脏、乱、差问题。

七、强化工程的收尾

工程项目要尽快收尾,尽快使项目发生效益,项目久不竣工,一是投资增大,二是干扰群众生产、生活秩序,三是政府形象受损,四是投资效果差,五是安全风险高。像东升大道完成标线后,老百姓都觉得有城市气息,但工程老是不收头,不完整,老是尘土飞扬,老百姓是不会配合你的管理的。这里特别要求,春节前有几个工程要完工,行政中心门口至特教学校段道路、丹砂路、河滨路全路完成施工,行政中心周边在建楼房,外装全部完成,让群众过一个干净、清爽的新年,让市政设施尽快发挥效益,让在外回家过年的老乡看看____现在的城镇变化。

八、严格建筑材料市场的管理

建筑材料的质量是构筑物质量的前提,目前全县建筑材料市场混乱,价高质低,无标准、无检测的问题是存在的。是人不是人,摆个地摊就打砖,这种情况要坚决杜绝,县直各部门要加强建筑材料市场的管理,重点是加强建筑材料的质量管理。一是统一重大建筑材料,必须符合国家质量、环保、节能、安全的标准要求。二是加强对建筑材料的检测,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三是放开建筑材料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水平。要培养几家上规模的建筑材料企业,既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建筑业需要,又能壮大规模工业,何乐而不为呢。

九、盯紧建筑市场的安全监管

企业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按规程操作,严格按设计施工,严格管理施工人员,加强安全生产的制度建设,加大对安全生产设备的投入,切实做到施工组织有序、现场管理有序(人、物、设备)、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今年我们有两企业出了问题,我想“ 血”和“钱”的教训应该引起大家警醒。住建局以及各乡镇要切实履职到位,加强监管,因为发展快,最主要体现在项目施工工地多、点多面广,请大家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严之又严。

十、抓好城市配套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是城市的血脉。水、电、路、气、讯等等样样离不了,好比家庭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东西既是群众必需品,又是城市能力的展现。

一是规划上必须作好统筹,超前预留,防止重复建设。二是功能质量必须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三是及时跟进建设,特别是公共服务部门要解放思想,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加大向社会、市场开放的力度。一句话,加大公共配套的施工建设力度,使城市建成一片,配套一片,入住一片,效益发挥一片。

十一、做好综合配套服务

城镇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县直有关部门要本着积极扶持、全面服务的原则,加强对城镇建设的指导和服务,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完善项目程序,做好全面服务,用实际行动支持城镇建设,形成全社会都支持城镇建设的氛围。

十二、创新小城镇建设机制体制

小城镇建设,不要只想上级支援,首先,他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其次,城镇建设巨大的资金,财政无法承担。三是政策允许市场参与而市场又有积极性性。要自己开动脑筋,千方百计想办法,激活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借用国家政策,结合增量整合政策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搞城镇建设,这个方面就要大力解放思想,要算大帐,算社会效益帐,算可持续的帐。不要短视,不要怕吃亏,不要怕担责,开拓创新,把城镇做大做强。

十三、学习城镇建设有关知识

城镇化工作会议范文2

今天,城关镇党委、政论在这里隆重召开全镇庆祝第28个教师节暨教育工作会议,既是为了庆祝第28个教师节,也是全面开创城关镇教育工作新局面的一次动员会。这充分体现了城关镇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首先,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今天受到表彰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全体教师,并通过你们向全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并对你们为教育事业发展而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受到表彰的教师,是城关镇优秀教师的代表,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人民教师的优秀品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这就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教育育人,为人师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努力学习,不断创新,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们的经验是宝贵的,是值得推广的;他们的精神是高尚的,是值得弘扬的。

前面,***副书记对过去一年城关镇教育工作做了回顾总结,对新学年工作做了安排部署;杨校长对上学期教学质量进行了分析通报,我感到都很务实,我完全同意。通过刚才的总结和通报,我觉得城关镇教育工作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城关镇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这次会议是“以县为主”后第一个以乡镇为单位召开庆祝教师节和教育工作会议的乡镇。近年来,城关镇党委、政府把教育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效果上,努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近几年来,城关镇切实增加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今年,总投资19.6万元对北灵观小学的校舍进行了全面的翻建;满城、高家湾小学也进行了危房改造项目,并强化了校园绿化、美化、硬化工程建设。三是教育内部改革逐步深化。城关镇在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大担探索,全面推行和有计划实施新课改方案,积极扎实地推进了素质教育,始终走在全县的前列。四是城关镇切实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努力提高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要充分认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生产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强弱,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和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归根到低取决于教育,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认识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劳动力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缺乏。教育的发展既是小康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较高水平教育的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没有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事来抓。城关镇党委、政府、各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和历史使命,进一步增强发展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真正落实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上,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增加投入,抓好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当前,要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切实落实乡镇一级政府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确保“两基”目标如期实现。同时,要抓住国家实施危房改造、投资西部远程教育的历史机遇,努力增加教育投入,要把教育的事情办好,特别是要保证教育投入不减少,教育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确保危房改造所需资金,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各级领导要坚持进学校门,问学校事,为学校办实事,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第二,加强领导,优化环境,努力营造加快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教育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城关镇做为全县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乡镇,肩负的责任更大、任务更重。因此,我们要从全县发展的大局出发,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为教育发展创造更好、更宽松的环境。城关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主动研究教育工作,积极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措施上、资金上保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提教师的社会地位,从政治上关心他们,工作上支持他们,生活上体贴他们,努力为教师排忧解难。公安、文体、环保、工商、教育等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密切配合继续对学校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优化学校发展环境,新闻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在全镇上

下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为全县树立一面尊师重教的旗帜,弘扬他们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努力推动全镇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都要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三,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从总体上看,城关镇的教师队伍是全县最优秀的,素质比较高的广大教师忠于职守,为人师表,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全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应当看到,教师队伍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应该说最优秀的、素质最高的队伍要与最优异的教育质量相匹配的,即就是城关镇的教育质量必须是全县最高的、最好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教育部门、城关镇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支全县一流的教师队伍。一要加强师德教育。广大教师要坚持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在思想政治上、道德修养上、学识学风上,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二要抓好学习培训。广大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夯实业务功底,要及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积极参与教育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三要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继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教育内部的生机和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四要大力培养一批教育教学专家、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要积极营造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积极支持他们开展教学改革,鼓励他们勇于冒尖,敢于争先,创造一流业绩。要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五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要把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要力争培养在全县叫得响的名校长,培养造就一支创新能力强,勇于开拓进取,能够带领教职工不断开拓创新的班子,推动学校工作全面上台阶。

同志们,我县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希望城关镇党委、政府,教育等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干事创业,开拓进取,为推动全县教育事业上台阶、上水平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努力把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为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小康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城镇化工作会议范文3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7月23~25日,四川省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刘奇葆在会上强调,要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更加重视城镇发展动力,更加重视区域协调,更加重视城乡统筹,更加重视城镇质量,努力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要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努力形成“两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会议期间,刘奇葆率队深入遂宁等十多个参观点考察学习,研讨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此前的7月8日,《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草案)》面向社会征求公众意见。

在全面完成城镇改造“三年大变样”任务的基础上,河北省年初又提出要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7月23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张云川强调,三年上水平,就是实现城市化上水平、城市功能上水平,进一步增强城市聚集生产要素、聚集优质产业、聚集人气、聚集财富的能力。优质产业主要是指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

与四川、河北将城镇化与产业发展“捆绑互动”略有不同,昆明城镇化主打“全域”。2010年7月,昆明市委工作会提出部署“提升全域城镇化建设”。在一年的试点实践中,昆明市初步归纳出全域城镇化建设“113334”模式,即“一引领一改革三重三置换三区联动四保障”,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开发区(园区)带动、县城规模扩张以及新城镇和新农村建设”4大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路径,实现了全域城镇化建设的规范化、特色化和多样化。在此基础上,7月21日召开的昆明市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提出,下步要以全域城镇化建设“113334”模式为指导,不断健全完善全域城镇化建设四种工作路径,使全域城镇化成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新动力、新引擎。目前,昆明城镇化率64%,招商引资、工业突破和园区建设迅猛发展,为全域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

城镇化工作会议范文4

先看11月的宏观经济数据,总体来看可以用“平稳”二字来形容,增长小幅下行,通胀无压力,表内表外信用扩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在经济稳定的前提下,改革渐进推进。 2014年政策总基调仍强调稳中求进,但相比以往,还强调“改革创新”。预计、国企改革、房产税等以试点的形式推进,而《证券法》、《土地法》、《预算法》等修正工作有望逐步推进。

财政政策将更加强调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预计将继续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将支出更多投向民生与国家战略领域。财政赤字可能略大于去年的1.2万亿,但是赤字率基本稳定。货币政策总基调仍是稳健。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意味着明年总量都会有所增加,信贷增量可能为9.5万亿左右。

会议制定的2014年六大任务中,粮食安全和防控债务风险作为单独的任务提出,重视程度超预期。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短期爆破的可能性不大。会议提出两方面举措,一是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最近一次的地方债务审计有望全面摸清地方债务总量及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存量的监控。二是明确责任落实,省区市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以此实现对地方政府过度融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这也意味着地方债务存在较大的回旋余地,短期爆破的可能性不大。

需要指出的是,产能过剩交给市场处理,可能构成明年风险点。强调“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这意味着政府对企业产能的直接干预将减少,更多是通过要素价格改革、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从而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

城镇化工作会议范文5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追求,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等,其诸多益处不再一一赘述。但任何一项好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都难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譬如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人口的城镇化,景观形态的城镇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村庄变成或融入城市而消失,原来附着农村的千姿百态的各种传统文化元素变淡甚至消失了。伴随城镇化的步伐,许多地方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创新、补充少有作为,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农村文化的简单复制或干脆抛弃。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村庄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是传统文化的自然载体。我国绵延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天时、因地制宜、春种秋收、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和与此相适应的生态观念、家庭伦理、精耕细作、种养结合、男耕女织、守望家园、邻里相助的农耕方式。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耕文化不能丢,我们要以敬天畏地的价值理念和扬弃的哲学思想来对待。

从表面上看,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的生活方式城市化了,有了城镇广场、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活动场所,但由于城镇大众文化的同质性,使得人们对过去那种原汁原味的乡情民俗、节庆活动、家族祭祀、婚丧嫁娶、桑麻农事等又萌生了难以释怀的留恋和需求。这说明文化的城镇化绝非像人口的城镇化那样来得迅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说明了不管现代技术多么先进,这些与大自然存有灵性的原始沟通的人类精神之源,在社会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当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法治文化也会有所发展,这是城镇化带来的积极成果,但法治不能包揽解决所有问题,许多事情还要靠道德、习俗等传统文化手段解决,要善于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

著录当代、传承历史是地方志工作的光荣使命,也是方志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地方志编修,在我们国家形成了粲然可观的成果群,其中包括约占现存古籍十分之一的8000多种旧志,7000多部新编省、市、县三级志书,2000余部行业、部门、山水寺庙、专题、乡镇村志,1700多种、数万卷的地方综合年鉴,还有种类多样的地情资料文献,这是一座不断丰富、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理想信念教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影视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也使城镇化后的农民在原有文化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依然能得到历史文化的浸润,仍有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文化作精神支撑。我们要进一步开发地方志资源,做好读志用志工作,让收藏在书斋里的典籍、书写在志书上的文字活起来,为当今的规划制定、基础建设、招商引资、减灾防灾、申报世遗等工作服务。

城镇化工作会议范文6

重庆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辐射作用,肩负着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重任。近年来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较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效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生活质量和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等系列硕果。并总结出诸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镇化,保障落户居民同权同待遇,高效利用资源和完善产权制度等经验,有助于全国其他省市的城市建设工作借鉴使用。

关键词: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成果;经验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世界前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截至2015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10%,是1978年的3.13倍;城市和建制镇的数量达到652个和20515个,分别是1978年的3.38倍和9.44倍。然而,我国城镇化在飞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弊端,正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所指出的,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等。在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时,政府有关部门及学者们一致认为,仅仅依靠城镇化率这一指标不足以全面反映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亟需得到重视。因此,党的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提高城镇化质量;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决定,要将新型城镇化作为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则具体指出,我们应“从过去注重发展速度、规模的粗放式方式转变为重视发展效率、效益的集约方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发展规律的城镇化道路”;2017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重庆市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西部仅有的两个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承担着率先按照新型城镇化理念发展的重任。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重庆市政府逐步提出“一圈两翼”规划(2006年)和“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2013年),2017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核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功能布局,强化互联互通,提升重庆市承载力、协调性和宜居度。高度重视和科学谋划促使重庆市新型城镇化顺利推进,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新型城镇化系列典型经验》中更是将重庆市作为典型案例收归在内。为惠及更多省份,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整体进程,本文拟在总结重庆市新型城镇化成果基础上,归纳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期为其他省市城市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二、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果

1.较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根据《重庆统计年鉴》,重庆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97年的31.0%增长至2015年的60.9%,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率高达3.8%,城镇化发展速度近年来也始终超越全国平均水平。面对如此大规模和迅速的城镇化进程,重庆市政府决定立足五大功能区域定位,差别化制定落户政策和梯次设置准入条件。如:都市功能核心区着力疏解人口,以务工经商5年和合法稳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都市功能拓展区按照“新增城市人口宜居区”定位,将务工经商年限放宽到3年;城市发展新区按照“集聚人口重要区域”定位,将务工经商年限放宽到2年;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则着力推动人口合理减裁。统计数据显示,重庆市已落户的436.6万人中,农民工及其家属达到360万人,占总数的82.7%;16岁至60岁的转户人员达到291万人,占转户人员总数的66.6%,且总体上以劳动年龄阶段农民工及其新生代为主体,这说明合理规划的落户政策有效降低了像重庆市这样的超大城市落户门槛,使得符合条件的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顺利实现市民化。

2.有效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生活质量,重庆市规定农业转移人口一旦落户城镇,和城市原居民同等享有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以及就业帮扶、创业资助等各种待遇。数据显示,截至2015底,重庆市各类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6.2%,医疗保险参保率甚至高达93.7%。2010年,重庆市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向城市外来人口开放公租房,允许本市和外地户籍人员在同一低门槛条件下申请公租房。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重庆市共建设完成公租房21.4万套,约占1070万平方米,其中,进城落户居民和农民工公租房配租比达到48.1%。为帮助农民工更快融入城市,重庆市还着力促进公租房小区与城市商品房小区共享便利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良好的社区治理服务,这不仅方便了农民工的日常生活,而且还实现了新老市民交融互动,使社区形成了和谐融洽的氛围。为落实平等教育待遇,重庆市提出要坚持“两为主”(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全日制中小学为主)、“两纳入”(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纳入教育经费保障范围)原则,妥善解决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3.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农业人口入城,大片土地资源易被闲置。为更好地保障农民利益以及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重庆市决定建立市场化复垦激励机制,引导农民自愿将闲置、废弃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形成的指标在保障农村自身发展后,节余部分以地票方式在市场公开交易,实现地票融资功能,这样做既为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拓展了空间,又坚守了耕地保护的红线,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进城落户居民还可以通过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承包地和林地流转,获得财产性收益,客观上也促进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已有12.79万户进城落户居民申请复垦宅基地;截至2016年10月,重庆市共办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131.48亿元;自2008年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挂牌成立以来,共公开举办了59场地票交易会,累计交易地票19.95万亩,交易额高达396.2亿元,这些举措均有效激活了农村土地资产。

三、重庆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经验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员顺利落户大城市的基础。第一,根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功能定位,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差别化落户政策和梯次设置准入条件,逐步降低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落户门槛。第二,放宽落户申请条件,允许租赁房屋居住的常住人口在公共户口落户,保障此类人群的基本权利。第三,探索实现省(市)域内城市群不同城市间户籍政策的统一,保证人口的自由迁移。第四,对实施积分落户制的城市,优化积分结构,逐步提高社保、居住服务年限等项目分值,取消积分落户年度限额。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镇化。

2.注重保障落户居民同权同待遇。平等的权利和公正的待遇是农业转移人口安心扎根城市、服务城市的保证。第一,按照“低门槛、广覆盖”、“分步推进、稳步提高”的原则,着力扩大居民居住证覆盖面,拓展居住证互认区域范围,同时不断丰富公共服务内容,提高居住证含金量,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积极性。第二,建立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机制,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和五大社会保险的市级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一体化、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统一,实现跨区域、跨险种的衔接,使城乡居民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第三,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保障性住房对城市常住人口全覆盖,探索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货币化,同时改善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周边环境和基础设施,便利生活,增强外来人口在城市的融入感。第四,在外来人口集中地区,鼓励通过引导社会力量办学、政府购买学位、发放“教育券”等方式,为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提供教育服务。

3.高效利用资源和完善产权制度。得到高效利用的资源和顺利流转的产权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和农业人口“双赢”局面的保障。第一,健全城镇低效土地再开发激励机制,探索盘活农村资产资源的新方式,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工商资本合作,整合集体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和闲置农房等,发展民宿等新型商业模式。第二,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参照“地票”市场价和相关征地补偿标准对农户放弃的权利计价予以补偿,以整体发包方式将农户退回的土地及相关权益交予返乡创业的村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并支付相关费用。第三,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所,搭建区域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第四,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等试点,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扩大农业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同时探索设立农民产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分担贷款风险和保障抵押物处置期间农民基本权益。

作者:黄峙豪 叶丹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第五中学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