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课程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学课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学课程论文

生物学课程论文范文1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实验技能培养课。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二者相结合,相辅相成,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亲自动手实验,这样一来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实验项目分为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等3种类型,验证性实验是课程的基础。为了使实验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与系统性,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织,让学生在从验证性实验到综合性实验再到创新性实验的过程中,慢慢提高,一点点加深内容,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三种实验项目中验证性实验是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对知识有理解性是不行的,必须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综合性实验是几个实验的有机组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因此,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将几个实验结合起来,将基本操作能力与实验有机结起来,有利于增强实验技能的系统性。

2.层次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方法

在进行实验前,认真对实验所涉及到的设计方案、实验所会用到的具体步骤以及最后的实验结果探讨等细节步骤进行全面的分析,建立起一个崭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的方法,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让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枯燥讲解者,而是学生们学习方向的引导者,对于具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老师都应提前设计好教学方案,主动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根据资料中有用的信息来进行合理的实验,慢慢的,这种教学方案就能将学生的被动转变成主动,大大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和进度,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性和与老师的合作意识。

3.层次一体化的课程考核办法

在课程改革实施后,制定一系列的关于学生个人的动手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考核办法,通过这些方法,对学生个人的具体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综合评价,让学生对自身的动身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辨析能力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以往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都是通过日常出勤率、平时表现、实验报告三个方面来进行的,然而改革后,则将启用平时成绩、专业操作技能、研究报告、实验结果的判定和答辩这些环节来对学生进行综合、真实、客观的反映,在专业操作技能方面,增加接种技术和微生物分离技术等专业性较强的实验项目,并现场对学生进行一一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考核改革方法的真实目的。实验报告并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砌,而是为了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把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使学生们在遇到任何问题时,都应通过具体的步骤来进行解决,让学生将其落实到书面材料上,老师可以根据其对所遇到的问题的理解程度进行合理的评分。对于有考研兴趣的同学,可以提交科研实验报告或在相关期刊上刊登自己所写的学术报告,让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在应用了“层次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后,逐渐形成并完善了验证性到综合性再到创新性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实验层次模式,实现了课前指导到课上监督再到课后讨论的教学新方法,强化了学生在技能,考勤等方面的考核办法,改革的新模式,从很多方面得到体现,提高了教学水平,满足了学生的求学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精神和积极性。为了更好的进行实验,应对器材数量进行有效的扩充,让更多的学生能同时进行实验,再也不用多人共用一台设备,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进度。

4.结语

生物学课程论文范文2

课程设置与产业行业技术进步、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衔接,体现为后续课程服务、为行业、企业服务的宗旨,积极打通产学合作的培养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保证教学质量。组织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和生产管理一线的专家、领导、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发、设计和决策课程体系,切实地将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转化为专业培养目标,并将此要求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课程中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的内容和深度以理论在指导实践工作中能达到“必需、够用、能发展”为总要求,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有效性。在课程安排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模块,注意课程教学内容内在属性的连续性和相关性以及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合理衔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便于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适当选择增减相关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根据客观需要及时、准确、有效地予以调整。

2课程设置依据

课程是培养食品专业技术领域职业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对食品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起重要支撑作用。课程以食品的基本成分知识为主线,以食品加工过程常见的生化变化为引伸,以各种类型的食品特性为拓展组建教学模块。对食品基本组成、特性及其变化等食品基础知识的介绍为本课程设计的主要依据。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紧贴食品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坚持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应用相结合。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将不同类别食品作为单元项目设计教学,在了解各类食品原料组成基础上,以典型产品的加工特性为主要实践训练项目,结合企业真实工作任务、顶岗实习等的反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食品成分的定性测定技术、离心沉淀技术、层析分离技术等各种基本职业技能。改革传统的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技能考核、形成性考核,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实践完成情况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3明确课程目标

3.1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食品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分、矿物质)的分类、化学性质及其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2)掌握酶相关知识;(3)掌握食品中呈色物质、呈香物质和呈味物质的组成和性质;(4)掌握食品添加剂和嫌忌成分的化学组成和性质;(5)掌握食品中的其它功能成分的组成、性质。

3.2能力目标

掌握实验室的规范化操作技能;了解食品组成物质的重要化学反应,并掌握各种食品成分的含量测定和化学变化以及功能性质的测定方法。

3.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独立思考的能力;(2)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4)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4确定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必须、够用、能发展”为原则,强调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直效性。理论与实践同比,内容结构与学时分配见表1。

5选用合适教材

依据培养目标,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用我院教师主编的江苏省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食品生物化学,该教材章节编排合理,内容新颖,信息量适度[2],由于食品生物化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科技发展及教学改革新的成果不断涌现,课程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及时进行更新、调整,自编了新的校本教材,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形成了理实一体的食品生物化学新教材,目前已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6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应该根据人的学习和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目标,学的不单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掘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以往的老师一个优盘、一个屏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满堂灌,学生课堂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教学现状,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为一个整体传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适应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学的核心是“学”,而不是“教”,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在课堂上,老师的角色不再是一个知识的讲说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咨询师,教师不代替学生思考。通过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计划,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独立自主的学习,老师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潜力,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帮助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内容是每位老师要做的事情,犯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提高方法。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和效果(精神状态、参与度、理解的准确性),并做好记录,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其自主学习并完成任务,事后给与评价、分析和指导。比起传统的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质量和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方法的应用不但起到了传授知识的作用,并且极大程度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养成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和环境。

7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的考核方式由传统重结果考核向重过程考核转变,加强实践性技能的考核,采用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学生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30%、实验项目考核40%、理论考核30%组成。期末试卷从试卷库中在考前随机抽取,这样就避免了教师有针对性的复习,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教师在上课之前提前告知学生考核办法,以督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8建设课程网站

生物学课程论文范文3

课程群选择了最能体现生物科学研究理论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五门课程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该基础课程群中,《植物学》及《植物生理学》从植物的分类、结构、生理特点等方面介绍生物学研究中必备的植物学知识基础;《动物学》介绍生物学研究中动物材料的分类、结构;《生物化学》从物质组成及物质代谢规律方面深化学生对生物体的理解并使学生掌握生物学检测的基本方法;《分子生物学》从遗传信息的传递角度阐述生命科学的最新理论和研究进展,同时《生物化学》为《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该课程群的设计理念是使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认识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使学生一定程度上掌握发现生命科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大生物”的理念,成为系统全面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且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注意各二级学科知识点的交叉,同时追踪学科前沿,及时把最新发展和教研教改成果引入教学,课程群的建设同时为后续课程以及相关专业提供动物和植物的分类、生理、物质组成和遗传基础。

2课程群优化建设措施

课程群建设是课程组合知识体系的重组,同时也是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再设计,课程群的建设离不开精品课程建设和优秀师资的培养。

2.1理论课程的整合

“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主讲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沟通,在各门课程互通有无的基础上,整体优化教学内容,避免交叉性内容的重复。对于在前序课程中已经出现的交叉内容,主讲教师通过适度引导方式,引导学生巩固和复习,重点强化交叉知识在新课程中的运用和扩展。这样既克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又强化了对知识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不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且与分子生物学的有些内容高度重复。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生物大分子中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的结构、功能及代谢等内容在生物化学课中讲授,而复制、转录、蛋白质翻译和基因表达调控等在分子生物学中讲授。生物化学中涉及的光合磷酸化的内容则在植物生理学中重点讲述。教学内容的重组可以避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使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增强,缩短了相应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保证了在压缩学时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2.2实验课程的整合

实验课程的整合主要体现在《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为了整合学院实验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每学期以实验内容论证的方式,优化整合课程群中实验教学内容。例如,把生物化学的酶学实验和植物生理学中的植物抗逆性实验整合在一起开设,既使学生掌握了酶的分离纯化、活性鉴定的方法,也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学生对酶活性测定在实践中应用的理解,同时节约了资源。在生物化学实验中强调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的鉴定,而把核酸提取和检测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这样既避免了实验经费的浪费,也大大增加了实验项目的数目。在植物学实验中开设显微镜使用方法课程,而在动物学实验中不再设计显微镜使用方法的课时。在动植物野外实习中,将动物学实习和植物学实习结合在一起。同时,在实验教学中采取“4+3+3”的内容设置,即基础性实验占40%,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基础理论知识的验证,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各占30%。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检验方案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创新性实验是对从未做过或还未完成的科学研究进行的探索性实验,结合学院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通过3种承载不同教学目的实验的开设,巩固理论知识,初步使学生建立设计实验方案的思维方式,熟悉各类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技能技巧,掌握获得实验数据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3教学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以课程群为载体建设教学团队,可以使团队成员更好地进行教学技能的沟通、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课程结构体系的把握。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师专业学科背景及教学经历,遵循“老中青”结合及“以老带新,以老带青”的原则,鼓励年轻教师以主讲教师助教身份听课、批阅作业熟悉教学工作。其次,鼓励年轻教师通过访学及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深造,聘请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水平较高的客座教授,引领教师整体教学、科研素质提高。经过几年的师资队伍建设,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群形成了由教授、博士、教学骨干组成的一流的师资队伍。

2.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课程群建设中,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改革,在各门课程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把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如在生物化学糖酵解内容讲述过程中,首先将糖酵解途径的研究历程展现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了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思维,更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在当代教学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PPT和动画的应用,将难理解的、枯燥的内容通过精美图片、动画短片生动地展现出来,从而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探索过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植物学教学中,将历年野外实习中拍摄的植物图片制作成课件,使理论内容的讲解更生动。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积极运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如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将三羧酸循环的内容设计为传统的板书教学,强化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中物质结构变化的理解。此外,课程群的所有课程在开课前将所有信息,如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实验计划、实验课件、理论教学课件等上传到德州学院网络教学平台,有助于学生根据教学进度自觉地进行预习、复习。

3结语

生物学课程论文范文4

“一个问题出现,通常比解决这一问题更加关键”。初中学生正处在好奇心较强的环节,他们思维敏锐,颇具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急于想去发掘、去探索未知的部分。教师抓住这个特点,从学生的需要开始,把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在课堂上激励他们的问题意志,进而想去自主探索认知。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是做一个小实验,分别取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小铁块放入水中,学生们发掘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却下沉了。根据这个实验,让孩子们大胆提问,于是一个个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木块放入水中为什么能浮于水面,而铁块放入水中却下沉呢?”:“把相同质量的木块和铁块同时放入水中又会有什么结果呢?”;“把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同时放入水中又会怎样呢?”。于是顺便引导提问:“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那你们今天愿意和我一起来研究里面的奥妙吗?”,“愿意”“愿意”。同学们在好奇心强烈促使下,纷纷踊跃尝试。此后,老师再从学生的需要开始,引领他们去处理心中的疑问,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兴致勃勃。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们还需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勇于提问,勇于指出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勇于向权威说“不”。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设问的眼光看待各种事物,研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提出疑问,课本在编写进程中,思考到学生的接纳潜力,有些含义、规律并不严谨;对各种媒体实行疑问,有些报刊杂志常常犯一些科学差错,有意识让学生发掘并改正;在习题讲解中提问,此题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等等。如此一来,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培育其创新精神。

2在新课程理念下因实践探寻真知

物理课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去实践、去发掘。吕叔湘曾说过:“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的劳动。”这种教学只能让学生养成依靠他人的习惯,思考潜力产生障碍,教师需把教学的触点延展到学生的生活范围,让知识经验在动手实践中成长。例如:过去学生在解答“检查电路故障”此类习题时,通常感到非常困难,因此,就设计了“争做电气工程师”研究活动:发给学生电池组、开关、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个,好、坏小灯泡各一只,导线若干,并构成电路。需要学生或运用电流表或运用电压表或运用导线来找出坏灯泡。只要有学生能找出坏灯泡并说明一种正确的办法,就给予“电气工程师”奖杯。学生对此兴趣非常高,当学生采取自己研究寻求到一种或多种办法时,都会非常欢喜,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采取实践充分激励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抽象的理论知识也采用动手获得了内化,并在其脑海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3在新课程理念下因合作交流拓展思维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是教学中交流的重要方式,课堂上的沟通、协作促进学生在反复争论、评估和论证中获取真知。合适的生生协作通过和师生的相互沟通通常能够把问题引入深处。例如:在教授“杠杆的应用”一节时,先复习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然后告诉学生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木棒,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难道他不知道地球有多重吗?他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接着要求学生互相讨论,各抒己见。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有了方向和目的,对知识理解自然会加深很多。同时,也营造学生提问并回答的学习氛围。

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后,可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组讨论自学。学生在互相发问过程中,围绕主题大胆地当、想、说,使学生在学习上从视听为主变为以动手、观察、思考、讨论为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潜能;学生在同一基础上互相提问、讨论、回答,可进一步强化学生积极思维。因为教学目标不单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还使他们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创新能力。学生之间思维也存在较大差异性,要让他们全面掌握知识要普及到面。小组之间互相发问,研究探讨、回答,无疑较全面理解学到知识。对较有难度的题,小组可通过实验、讨论完成,也可由教师引导回答,或由小组帮助完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尽量给学生提供广阔思维空间,让学生意识到自我才能的完全展示,增强学习探究的信念。

生物学课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生物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占用一个学期,达大学教育阶段的八分之一。这一教学环节能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使用各种工具书、应用计算机、外文翻译、工程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同时通过毕业答辩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材料组织能力、讲演与口头表达能力、反应敏捷能力。东北电力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研总结出:这些培养目标仅靠在校园里苦读书本、纸上谈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只有到社会实践中去,走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

一、改革的措施

1.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

将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分为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型、签约就业型和自主创业型三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开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去向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新颖创新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专业教师把关审题;也可支持学生到就业单位或实习实训基地做毕业设计(论文),可使学生受到正规的科技开发训练,熟悉未来工作单位的环境和要求,提前完成由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换;支持学生参与大学生"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自主开放型"实验项目的研究,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和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支持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这些措施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增强我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

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建研究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借学校人力资源进行研发工作,学校利用企业条件培养人才,互利互惠,建设一批工程实践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作为生力军,直接参与工艺设计、产品研制、科技开发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形成了特色。我校地处各大类企业门类齐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有优越的校企联合优势和校企合作传统,同时,各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很多是我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可依托本地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在培养一批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同时,也解决了教学设施和工程训练场地不足及到企业实习只能以参观形式进行的困难,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和保障。

3.建立和完善实效显著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

利用校内资源条件,发挥学科优势,依托我院学生科技园、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省水处理实验中心组建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4.对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际能力再培训,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

近几年,我专业引进了一批青年教师,他们的学历高、综合素质高,但没有工厂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因此,每年安排青年教师在学生到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也下到企业锻炼,亲身体验工程实际和生产管理运行过程,积累工程经验,既可提高他们的理论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同时,也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水平。

5.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方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要求及联合指导协议书等教学文件,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序进行。为考核学生的培养效果,制定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的操作及过程控制方法。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实行10~15%的末位复审制,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改革的可行性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是教师的一种自觉需求,教师既可以寻找科研立项课题,也可为企事业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学习生产新技术,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更加广阔的空间,有利于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这种模式也是学生渴望的,学以致用,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一方面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我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申请校级、市级、省级乃至全国的自主创新科研项目,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真题真做感兴趣,更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与优秀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人才流失,增加了引进人才的可靠性,节省了培训费用。

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践有效地缓解了我们专业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验的有益补充,能有效地缓解学校因扩招而造成的资源紧缺的状况,提高了企业与科研院所实验设备的使用价值。

三、结束语

这种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造就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可全面提高我专业的教学质量,是我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冀满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42-143.

[2]李卫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大学学报,2005,1(6):59-61.

生物学课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环境生物学;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环境生物学实验是环境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技术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1]。近年来,环境生物学发展迅速,尤其是环境生物学实验理论、技术和方法都有较快的发展,已渗透到环境科学的各个相关领域[2]。因此如何通过环境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改革,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改革前的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院自2006年设立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以来,经过三年的实践,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实验课程开设时间不够合理

根据教学计划,环境生物学及其实验安排在第四学期修读,但此时学生只修过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等专业必修课,与环境生物学及实验联系密切的相关课程如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及相应实验课程等均未修读。由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实验技能较差,学生对环境生物学实验兴趣不大。

(二)实验内容简单,课时数少且实验条件不够完善

学生所用环境生物学实验指导书为教师自编讲义,由于实验课时数少,仅为17学时,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偏重于验证型和操作型,且内容简单,学生虽然易于掌握,但不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验项目之间知识点联系不紧密,不便于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并且实验与现实环境相关性很小。目前环境生物学实验与植物生理学实验共用一个实验室,部分实验欠缺先进仪器和设备,既无法向学生传授与该学科相关的新技术和方法,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成绩评定主要以实验报告为唯一考核依据,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课,自己不愿动手,而且学生中存在相互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使实验教学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二、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尝试

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组进行了多次深人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对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改革进行了尝试。

(一)优化环境生物学实验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环境生物学内容跟环境专业的其它必修课程如环境毒理学、环境微物学、生态学、环境监测等出现了交叉和重叠。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同时避免重复教学,根据环境生物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依据学院当前实验条件和学生的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并重新修订了实验讲义。在实验教学内容上,主要围绕水体污染物对环境生物的毒性影响而展开,以综合性、研究型设计性为主的实验,并结合教师科研成果,努力将教师科研中所用实验方法和技术转化为实验项目。2010年开始,17学时的环境生物学实验可供开设的具体实验项目如下表:

(二)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科研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化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等相关学科和成就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的监测和评价[2],所以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当前环境生物学领域常用的实验方法和先进的实验技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鉴于学生修读了普通生物学实验、无机有机化学实验以及生物化学实验等课程后,已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环境生物实验的教学应着重于科研思维的训练,在实验过程中应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记录实验中的实验数据和问题,并进行数据分析以及如何撰写实验报告等。在教学中,采用如下图所示模式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建立环境生物学研究型设计实验的科研思维:

这种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开设的研究型设计实验,只给学生一个研究课题,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很多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都显得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教师一开始,必须先告知学生查阅文献知料的途径和方法,并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做好详细的记录比如受试生物的规格、对污染物的反应、水体温度、pH值等。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要求由学生自行完成,在实验翔实的记录之上,要求学生写出格式工整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方法、具体步骤、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强调了团队精神。教师在实验之前着重强调合作的重要性,要求大家在实验过程中高度负责。通过实验同学们意识到进行一项独立的环境生物学研究型设计实验,必须综合考虑实验过程中的种种因素,无论是实验材料的选择,污染物浓度的配置,技术路线的优化,还是观察记录过程都需要小组成员间的相互配合,否则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影响到后面的结果。另外,为锻炼学生撰写规范论文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最后一个环境生物学研究型设计实验的实验报告以科研小论文的形式撰写上交,从而为以后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撰写做准备。

(三)完善实验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实验积极性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教师仅仅以实验报告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对于学生中存在相互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教师往往无法准确识别,故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准确。因此,学生普遍缺乏积极性,做实验也只是敷衍了事。这种现象对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存在不利的影响,教师在没有挑战性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也易产生惰性[4]。为此从2010年起,本课题组对实验考核方式进行了完善,实验课考核成绩由实验报告、平时实验态度和科研小论文三部分组成,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占40%,平时实验态度和操作占30%,科研小论文的撰写占30%。

三、结语

一年多的改革实践发现,通过优化实验项目引入研究性实验之后,学生的协作精神、操作技能、思维模式以及创新意识和求知欲都较往届学生有很大的进步,说明这种改革是有效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出学生和老师准备不够充分、老师指导不及时以及设备和实验室冲突等问题,经常影响实验的进度及结果。因此,为了更好的贯彻教解决好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只有这样,我们的专业才能办出特色,才能真正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孔繁翔,尹大强,严国安.环境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佘晨兴.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福建轻纺,2009,(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