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运动会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运动会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运动会的作文

描写运动会的作文范文1

盼望已久的运动会终于如期举办了,我兴奋不已。穿上漂亮的校服早早得来到学校,等待着运动会的开始。伴随着音乐的响起,运动会开始了。走上看台,为我们班的体育健儿们呐喊助威,为他们加油鼓劲儿。

最令人感动的是1500米运动员——孙鹤松。1500是一个多么遥远的距离,对于女生来说是一个多么严峻的考验。为了我们班的荣誉,孙鹤松第一个挺了出来,要求跑1500米。我十分惊讶,真是对她另眼相看,她真了不起。只听啪的一声,1500的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开始了漫长的比赛,她们犹如离弦的箭一般冲出起点。孙鹤松被落在了最后,她并没有放弃,一路朝前跑,马上就要超过前面的人了,我为她捏了一把汗,为她加油。好的,超了过去,孙鹤松你真棒!一圈,两圈,三圈,第四圈也过去了,她依然在咬牙坚持着,累得气喘吁吁的她额头上已满是汗珠。每当她跑过我们班的位置时,同学们都会为她加油,给她鼓劲儿。孙鹤松抖擞精神,速度不但没有放慢,反而越跑越快,落在最后的一位同学都急红了脸,恨不得长出一对翅膀飞过去。

随着终点的临近,拉拉队的呐喊助威声也越来越高,一阵盖过一阵。孙鹤松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位置直到最后。虽然她只是倒数第二名,但她在我心中永远是第一。因为如果没有她,班里1500米名单上就会是空缺;如果没有她,我们班就会被其他班笑话;如果没有她,就会让别的老师认为我们班是胆小鬼。孙鹤松,你真棒!通过全体运动员的努力,我们班获得了全年级第三名的成绩。汗水和笑容流淌在同学们的脸上,荣誉传动在大家的心里,虽然这次运动会大家都非常的累,但大家都非常的高兴。

一天的运动会就这样结束了,有哭有笑、有花有果、有苦有甜。这次运动会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做一个勇敢的人,要时刻为班级着想,为他人着想;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要以班级为一个整体,要以班级为荣。

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这次运动会情景却深深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我想:只要尽力,不慌张,人生道路上还有许多第一次我没有经历过,我一定要过好第一次的关口,为第二、三、四次打下基础。

【相关资料素材链接】

初中作文:我们的运动会

运动会初中作文:精彩的4×100米接力赛

运动会初中作文:横街学校首届运动会

描写运动会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想象;习作;表象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17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117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写作课中经常性地会发现很多学生都存在作文恐惧症,一旦涉及作文就愁眉苦脸、啃笔头,冥思苦想不知如何下手,教师也是对此缺少良策。其实只要教师转换一下思路,就可能豁然开朗。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中也曾经发现想象作文在小学作文里属于“一个难啃的骨头”,很长时间教学不得要领。一次在与一位老前辈交流过后,笔者尝试转换教学思路,在教学中做到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收到了比较满意思的效果。

一、充分重视想象能力对小学生习作的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想象,世界将会怎样?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想象能力历来受人们重视,世界上的发明创造很多都是来源于科学家的想象,对于作文教学而言,作文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

(一)想象为习作提供更多素材,增添文章艺术魅力

习作源于生活,想象丰富生活,因此,写作需要想象。为习作插上想象的翅膀,创新之花会在习作中绽放,使文意得到升华。想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可以打破规则与现实,可以穿越时空,不仅可以为文章增筋填髓,增姿填色,扩展取材范围,而且有助于凸显文章的独创性、新颖性、趣味性,进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为习作无形中增添魅力。如欧阳修所言:“作文之本,初欲奔驰。”可见古人也意识到多鼓励无拘无束的想象,敢写、多写。

(二)想象为习作拓展思路

学生在习作中经常会遇到思路不同,感觉无事可写,无物可写。产生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想象能力。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多将注意力放在既有图文信息上,这就容易画地为牢,如果善于想象,既可打破限制,联想过去,又可预见未来,还可将现在与未来联系在一起,将不同本质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得各种要素产生联系,这样思维发散了,习作思路也就容易形成了。

(三)想象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写作的前提,学生的兴趣一旦被充分调动,就容易写出好的文章。想象将学生从“牢笼”中解脱出来,让思想冲出家门,冲出校门,将记忆中或现实中的表象加以组合,进而达到心中有物、言而有实、文思泉涌的体验。学生感受到的这种体验就如学生在解数学难题在久而不得其解的情况下,突然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思路一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极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慢慢会爱上写作,乐于写作,产生创作欲望。

二、小学习作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既然想象如此重要,那怎样才能正确引导和提高小学生习作方面的想象能力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注重积累激发习作灵感的素材

古人云:“厚积而薄发。”唯有此,方能达到人们常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比如,教师要多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不同体裁的文章。通过引导学生汲取选文的优秀语句和表达方式、写作技法等,切实感悟文中人物的一言一行,在脑海中还原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以及作者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再如,在习作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事物的表象入手,由此及彼,发散思维,展开想象。但是要注意不同学龄段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例如,低龄段的学生更适合直观性的想象,高龄段逐渐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二)关注生活,善于观察,培养主动思考和想象的习惯

很多学生害怕习作,感觉题目下来了,没有可写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观察与思考是习作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观察,才能产生认知,只有思考,才能产生评判。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方有感性材料可写,完全空洞的想象没有实践作支撑只会显得文章空洞。比如,题目为“动物运动会”的习作,学生首先会联想到人类社会的运动会的场景和插曲,然后根据小动物的特点,将动物拟人化来表现动物对运动会的各方面的认识与思考。

(三)充分利用教材的想象因素,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一幅简单的图片可以包罗万象,引人遐想。但是图片是静止的、平面的、无声的,要想把图片写“活”,就需要借助想象来推演画面情节。比如,《我的战友》一课,教材对在烈火中被烧时的描写比较简略,为了充分体现的崇高形象,教师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描写烈火中的进行练笔,这不仅锻炼学生看图习作的能力,更是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好素材。另一方面,小学生天生富于幻想,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选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进行课文续写,这样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欲。

(四)描述情境,拓宽想象思路

描写运动会的作文范文3

一 、关于“范式引领”

根据初中学段作文教学目标,先确立初中学段作文训练系列,构建可供学生学习借鉴的写作范式体系。如初一学年就构建了如下十个模块的范式:

细致入微地观察;真挚感人的情感;引人入胜的趣味;耐人寻味的道理;鲜明突出的特点;富有魅力的细节;扣人心弦的波澜;自然清晰的条理;灵活生动地联想;大胆合理地想象。

每一个模块下又将提供若干具体“范式”,如“富有魅力的细节”这一范式系列的具体范式有:刻画形象与表达真情;营造环境与渲染气氛;推动发展与促成逆转;反复强化与前后照应。在每一范式体系下,学生可以学习、借鉴自己喜欢的范式进行写作练习。

二、关于“路线导航”

系统的作文教学首先必须是站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技法及应达到的写作水平的高度上,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而且从初中段学生积累较薄弱的学龄特点来看,为学生提供合适的仿写文本,阶梯性地进行作文技法的指导和训练,并且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素材,有准备地作文,才是真正达到作文训练目的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确定的导航的基本路线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立足于读,着眼于写,实现阅读和写作的同步提升。

“一个中心”就是以“读”为中心:读教材,读系列范式中的具体范式,读其他相关资料;“两个基本点”就是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选材的生活化原则,让孩子有素材用,有兴趣写,有意识地积累个性化作文的素材。二是技法训练的阶梯性和可模仿性原则,让孩子在“有话想说”的基础上,又有“法”可依。

三、具体实践操作

现以初一第一学期第一次大作文写作指导为例谈谈具体操作。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只有表达出真挚的情感,才能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为此我们把初一第一次大作文的写作范式确定为“真挚感人的情感”。在这一范式体系下又有四个具体范式:热爱生活与多情善感;直抒胸臆与含蓄表达;记人传情与叙事传情;写景传情与状物传情。每种具体范式下都提供三到四篇不等例文。

苏教版七上语文教材《金色年华》单元,有的写童年趣事(《幼时记趣》),有的讲述少年读书生活(《往事依依》),有的展示少年立志成才的道路(《十三岁的际遇》),有的感慨童年沉重的往事(读本《风筝》《羚羊木雕》),有的讲述自己童年成长的心路历程(《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选材上都集中在自己的童年时光,令人动容处,惟在其说的是真话,抒的是真情。为此,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篇目时,对如何围绕中心选材,如何选择最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及对材料如何做详略处理,老师都有意识地做了指导。这样“读教材”也为下一步的作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有了“范式”和“路线”的初步导航和引领后,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如下作文信息: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甜蜜,是苦涩,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幼时记趣》中的“青云白鹤”;《往事依依》中“国文老师”深情的诵读;《羚羊木雕》中“我”的愧疚与不安;《风筝》里“我”中年后依然挥之不去的沉重和悲哀……都是作者真情的回忆。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用饱含真情的文字,记录下你渐行渐远的童年!

要求:以“童年”为话题,题目自定;600字以上;力求写出真情实感。

在作文前老师又遵循“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原则,做了如下具体的写作指导:先引导学生回顾所读课文(“读教材”),读“真挚感人的情感”范式中的四个具体范式及例文(“读范式及类文”),体会如何抒感(基本点一:技法指导)。然后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打开童年记忆的大门(基本点二:选材的生活化)。具体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回忆童年的游戏。孩子们很兴奋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常玩的游戏,竟然有三四十种之多。如:吹烟片、给蚂蚁搬家、卷心菜、水果蹲、红灯绿灯小白灯等等;

(二)回忆童年令自己记忆深刻的事。如:令自己感动、怀念、兴奋、激动的事情;不愉快的记忆,如懊恼、遗憾的事,等等。

在头脑风暴的刺激下,孩子们回忆起了好多事情,如:自己伤心时朋友的陪伴、雪天妈妈为自己买靴子、同学聚会的快乐、班主任老师的公平处理让自己感动;童年时和小伙伴们游戏的大院被拆的失落,搬家时与小朋友离别的伤心……

通过这样的回忆,孩子们写作的欲望一下子被激活了。在此基础上,顺势做了第三点指导――

本次作文要求选材真实,说真话、抒真情,那么怎么理解作文中的“真实”?

选材真实。写自己童年中发生的真实的事件,但对事件可以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适当剪裁,做详略处理,在组材上可以正叙、倒叙、插叙,做好现实和回忆的穿插处理,不要写成流水账。

情感真实。“我手写我心”,表达自己真实的体会、感受,不虚假不夸大,健康向上。健康向上的情感应该是合理的情感,而合理的情感需要建立在对问题全面分析和准确判断的基础之上。

做了这样的指导后,学生当堂作文,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笔作文,不到一堂课的时间多数孩子就顺畅地完成了。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随后的周末随笔中,好多孩子又写了关于童年的作文,显然孩子们还有好多话不吐不快。这样的作文是一种愉悦的体验,真正实现了“我手写我心”,因此孩子们爱写、喜欢写。作文,不再是让孩子们头疼的事。

第一次大作文后,应该说基本上达成了本次作文的训练目标:选材真实、情感真实。但此次作文我们也发现了学生的不足:缺少打动读者的感动点。在对作文进行具体分析后,发现作文不生动的原因在于细节描写上的缺失。随后我们针对这一点专门做了片段训练。可以自选话题,也可以选择老师给的题目做片断练习,如:《在试卷发下来的那一刻》《登上讲台(或奖台)的那一刻》《告别母校的那一刻》《得知―――的那一刻》。选出例文,师生共同揣摩优秀范例为什么能打动人。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细节很动人。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联想、想象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运用,等等。在片段训练弥补不足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作文情况,我们把第二次大作文的训练重点确定在细节描写上,话题确定为:“――――的瞬间”,在作文技法上和第一次作文形成训练梯度,进一步落实作文技法。

描写运动会的作文范文4

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认识习作的重要

什么是习作?习作就是交流,是一种独特的,将文字作为符号的人际交流方式。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流场所,让学生以文字为载体触摸其背后的灵魂与心跳。教师可以出示论坛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即便两颗心远隔千里,也能通过文字产生心灵的碰撞;或开辟师生之间交流信箱,通过日常的书信来往来畅谈理想,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习作还是一种倾吐;或在举办影展活动时让他们自主完成影展海报,独立写出前言,从而感受到习作也是一种宣传方式。只有这些真实的体验才能让小学生充分认识到习作是人际交流的需要,它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

例如,教师以“给父母的动员信”为主题,帮助促进学生对习作的真实体验。先计划让学生星期天独立当家,真实体验家长的辛苦。虽然学生觉得这非常新鲜,但家长却忧心忡忡,或害怕安全隐患,或害怕耽误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开展说服活动。这一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言语交际能力,同时也是对习作原生状态的一个良好呈现。因此,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习作与生活息息相关,习作教学才能获得原生土壤,这是改革和优化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全面的观察――让学生写出生动的内容

存在于人头脑中的客观事物映像或记忆就是表象,学生要想写出内容具体的、生动的作文,就必须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具体的表象。学生要想得到事物正确的、全面的表象,就必须对事物进行细致的、全面的观察。换言之,学生不仅要观察事物,还要重视了解事物各部分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尤其要掌握将事物特征反映出的那部分内容,这是小学习作教学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荷花》一文时,可穿插部分习作教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读了课文,大家能说一说自己对荷花最深刻的印象吗?

学生:清香、美丽、粉红……(各抒己见)

教师:从哪些语句中,能具体感受到荷花的这些特点呢?

(学生纷纷从课文里寻找描写荷花特征的段落,找出了相应的语句、段落,并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师:多么迷人的荷花!大家想一想作者叶圣陶先生怎么会将荷花描写得如此美丽呢?

学生: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教师:是呀,正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对荷花全面细致的观察,所以才能将荷花的特点写得如此细腻。

最后,教师布置习作任务: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注意观察它的外形,闻一闻它的气味……在该习作训练过程中,学生们兴趣浓厚,第二天交的习作片段写得比以往好很多。只有学生充分意识到全面观察在习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才会逐渐形成仔细观察的意识。

三、真实的生活――让学生获得鲜活的题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泉就是生活。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让小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让学生在习作中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出来,充分体现童真童趣,习作教学就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步入社会、亲近自然,从而使学生获得广阔的、丰富的认知空间,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习作题材。

例如,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观光、参观、访问等。在与真实生活密切接触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应当是点拨者、启发者,应结合自然景物、鲜花大树、农作物等,为学生讲述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科学知识与神话传说等,并适当在习作课上应用课外文本资源,将学生的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帮助他们多方面、多角度体验生活,丰富自己脑海中对真实生活的阅读与积累,从中获得鲜活的习作题材。又如教师可带领学生观察当地的河流,并布置“聆听小河”的习作任务,要求学生访问小河周围及当地居民,了解小河的历史、现状,并观察水质,通过多种形式将小河的系列主题写出来。在该过程中,由于学生接触生活中存在的事物,不仅写作题材鲜活,习作兴趣也得到有效激发和培养。

四、浓烈的情感――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当前是信息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习作课堂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浓烈的情感,促进习作教学效果的提升。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单纯的讲解难以将其主动性与积极性调动起来,而通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为学生直观展示习作教学内容,就能将小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从而逐渐爱上习作。

例如,在一次有关运动会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就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运动会的照片、录像等,引发学生回忆;在指导学生写有关小动物的习作时,教师也可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视频,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多媒体的应用能帮助小学生适当克服观察局限,激发习作兴趣,使学生主动写作。当然,教师还可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灵活组织习作教学。如有的教师曾经在课堂上展示了一个西瓜,让学生看西瓜、说西瓜、品西瓜,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锻炼学生习作能力,使习作课堂不再单调、枯燥,最终他们逐渐爱上习作。

描写运动会的作文范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76-01

在一次学校田径运动会上,我担任宣传组长,给当时任教班级的学生布置了一个写作任务:为运动会投稿。纷至沓来的稿件不仅语言流畅,立意较高,而且描写生动,极富感召力。这让我大吃一惊,为什么许多学生平时作文显得文思枯竭、内容干瘪,而这次投稿却笔墨酣畅、文思敏捷呢?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发现教学中的读写训练与当代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时差”,学生的读写训练囿于课堂、困于题海,与生活联系不大。而校运会时学生的投稿热情高涨,是因为该写作任务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其实,语文教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过程。要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复归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学的“五个转变”。

一、参与生活,变被动型为主动型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目前,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仅限于课堂上被动地借鉴和模仿。在传统教育观念束缚下成长的学生,无法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生活、感受生活、解读生活的热情,让他们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采珠拾贝。比如,办校刊,让学生担任小编辑、小记者,捕捉校园内的鲜活素材,抒写见闻感受;围绕某主题制作手抄报,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取舍材料,撰写文章;元旦春节,师生写祝贺词,互发短信,还可以写对联……通过这些活动,把读写活动生活化,让学生充分汲取现代生活中充满活力的语言,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大语言环境中去锻炼读写能力。

二、回归自然,变小课堂为大课堂

“大自然蕴藏了比人类的教育所能产生的更大影响力。”(伏尔泰语)世界上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师,广阔的天地就是学生最好的课堂。大自然中的云霞风雨、江河湖海、山林原野等,都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最生动、丰富的教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可利用课余或节假日,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风光秀丽、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去,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解读大自然的奇妙变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让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或读或写,抒写真情实感。

三、走向社会,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在当今知识更新频繁的信息时代,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好教材中的“课文”,更要指导学生学好社会中的“时文”。例如,指导学生为当地电台写新闻报道,为厂家某一产品写推销广告,给某商场写宣传海报……评议时事风云,描述世相百态,搜集民间故事,编写时兴笑话等。这样,学生在经历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阔视野、丰富经验,训练创新思维,读写训练就有了时代气息,读写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增加阅读,变狭隘型为丰富型

韩愈说过:“学以为耕,文以为获。”杜甫也曾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书读得多,自然见多识广,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单纯依赖课堂和教材远远不够,必须有广泛的、持久的课外阅读做补充。比如,鼓励学生订阅《语文报》《中学生博览》《青年文摘》《读者》等报刊,增加阅读量;让学生阅读指定的优秀文学作品,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热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中午和课外活动时间到阅览室、图书室借阅自己喜欢的书籍,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读下去,汲取知识的营养。

五、营造氛围,变单一型为多样型

美的环境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与学校的文化艺术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能够开阔视野,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发现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举办演讲会、故事会、辩论会、新闻会、诗词朗诵、成语接龙、猜字画谜、自编自演课本剧等活动,把单一的囿于课堂的语文学习变为多样的读写训练,能较好地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然,实现语文教学的“五个转变”是一个整体观念,彼此是互相沟通、密切相连的。“五个转变”并不是否认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也不是忽视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是把各种语文活动以及在自然、社会环境中的读写训练看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只要我们坚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就一定能使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增效于课外”。

描写运动会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 初中 语文 愉快 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一般做法是:在作文课上读几篇范文,接着就出一道题目让学生自行写作,课后又埋首于案上,呕心沥血地精批细改,待到下一节课上,把浸透批改心血的作文本发还学生,再简要地对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讲评几句之后,又布置一道新的作文题。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无疑是缺乏生命力的,学生的写作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机械性的运作过程。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十多年的农村初中教学实践,在作文愉快教学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1.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前提,“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之一”。(捷克・夸美纽斯语)写作是一种组织语言、训练思维、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的综合性活动。如果学生对写作本身不感兴趣,那么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晰、文字顺畅的文章。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们不喜欢作文,却非常喜欢看作文选等课外书,每人至少有一两本,形形,种类繁多。于是我引导他们相互交流、相互传阅。班里形成了看作文、谈作文的好风气。另外,学生们大多有笔记本,多记录的是流行歌曲,上面贴了不少影视歌星的照片,有的还自己配上插图。我及时引导他们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记录下来,记录成读书笔记,定期收上来,并评品其优劣,使学生们养成了读书必动笔的好习惯。

2.设置教学情境,提供写作条件

情境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文教学中一项很好的方法。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写作条件,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写作。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较单调,往往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写作文时自然会感到材料匮乏,无话可说。因此,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写作条件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文情境的创设可通过如下方式:

①活动展现情境。喜欢活动,这是学生共有的天性,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进生活的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田园风光、工业园区,访问市场商厦、旧城新村、科技台站,进行歌咏比赛、智力竞赛、田径运动会,举行升旗仪式、演讲会、颁奖会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地吸收感性信息,丰富写作素材。

②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能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如在指导写《我的家乡》时,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故乡的小桥》等歌曲,激发学生的爱乡情怀,产生描写家乡的欲望;“三八”节写《我的妈妈》时,让学生饱含觉深情地唱《烛光里的妈妈》等曲子,他们心中便会涌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慈祥勤劳的妈妈如何关爱自己的生动场景就会闪现于眼前,流溢于笔端,笔下妈妈的形象就会更加丰满、感人。

③多媒体再现情境。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写作材料通过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多媒体进行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这不仅营造了情境氛围,激发了学生兴趣,还弥补了学生认识与实际的焦距,缩短了时空,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汇于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野炊》一文前,请另一位教师事先将野炊活动有选择地从旁摄录下来,课堂上播放录像,再现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学生欢乐无比的野炊场景,引导学生细心、有序地观察,唤起学生的记忆和想象,结果学生从无法下笔到迅速写出内容既生动又充实的文章来。

事实证明,作文情境教学,可变单一封闭式教学为多元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悟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自然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

3.开辟第二课堂,丰富课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