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形势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经济形势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范文1

关键词:资本积累;市场经济;制度缺陷;产权界定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增长理论得到长足发展,经济学家们一直探讨经济增长的原因,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规模的扩大都用来解释经济增长,这也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始于凯恩斯革命,如20世纪40年代哈罗德和多玛构建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到后来在此修正基础上构造的索罗一斯旺模型,再到80年代中期产生了以保罗,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由外生增长理论向内生增长转化。虽然当代经济增长理论没有较为统一的模型,但无一例外地都将资本投入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我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资本积累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体制由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转变,计划经济也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与大多数其他后发国家相比,中国当代的资本积累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增长,中外对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高速的经济增长掩盖了资本积累中的许多问题,造成转轨时期出现了经济与社会矛盾,这同样也值得我们思考。

一、当代中国资本积累存在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证明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但由于一些制度改革滞后,使得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没有达到普遍的权利界定和保障,资本积累方式也相异于传统的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多种所有制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相较于国有企业,资本积累的程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主要表现在融资能力上的差异。当代,我国的银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信贷业务,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银行的信贷偏向于国有经济。据统计,非国有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比例仅为16,5%,这使得许多中小企业只能依靠自身的资本循环或其他非正规的金融渠道获得暂时的基本积累。

从居民角度看,资本积累来源的限制。使人民增收的途径较为单一。可以发现,美国人民的资产性财富增长与劳动收入的基本比例为22:1,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人的收入高,倾向于消费而不是储蓄的原因,因为美国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于资本。而中国却不是,人民大众的积累来源仅仅依靠微薄的工资,很少有其他的资本性收入。依据弗里德曼的生命周期理论,当期的低收入造成了人们更原意储蓄以用来满足未来退休消费的需求,中国高额的储蓄率由此产生。而由于银行的存款利率长期低于CPI的增长率,居民自身的资本处于不断贬值的过程。因此,有限的资本积累来源是中国大众收入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

处于经济转轨的中国,不合法的资本积累也存在。部分官员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利,将权利资本化,使其成为市场经济发展必备的要素投入,形成相当于国家垄断的力量,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与运作门槛。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部分国有企业负责人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压低承包指标与租赁价格,或通过非法的财务手段低估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流失到寻租者手里。损害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

二、当代中国资本积累的制度分析

事实表明,我国当前资本积累发生扭曲的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制度改革落后于经济改革,造成了我国资本积累相异于传统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这也是转轨时期国家体制不完善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政府的约束与产权两个方面出发,来探讨当前我国资本积累扭曲的状况。

(一)从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第一步就是要防止政府对经济活动任意干预

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国家政策多变,政令具有很大的任意性,用张五常教授的话来说,“中国政策说好听就是弹性大,说不好听就是朝令夕改”。国家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行政干预十分普遍,如打着“宏观调控”或是“市场调整”的名义,授意相关部门对微观主体进行行政干预。市场规则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微观主体无法很好地预测下一期的经济状况,一部分积累的资本需要防范风险,而无法全部投入生产。同时,国家政策制定没有约束性,可能造成资本积累发生偏离。如我国在较长的阶段主导工业发展,而忽视了农业与服务业方面的积累,造成了现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二)从市场微观主体的角度看,市场的平等需要国家作为监督者。而不是参与者

当代中国,多种所有制企业有了快速发展,在解决居民就业与社会资本积累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一旦市场经济有较大比例的国有企业介入,这种条件下的市场就难有平等权,也难以法制。国企与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家作为国企的股东,更倾向于为自己的企业“开绿灯”,通过越过法律的束缚直接干预经济活动,使国企资本积累不受约束。如最近的农行股改,国家对其坏账进行买单;IPO发行的股票多是国企。正在审批的上市公司中,仍是国企居多,民营企业要想获得同样的待遇困难重重。可见带有“国”字的企业就同于拥有了市场特权,在预算软约束的条件下,国企不仅可以依靠自身来获得资本积累,同时还可以依靠特权获得额外的资本积累,政府背景使他们成为市场的强势者。而较为弱小的民企,无论融资能力还是企业规模都无法与国企相抗衡。等级效应促使许多民企必须通过寻租贿赂的方式获取市场的保护,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资本积累不断变异,最后损害社会整体利益。

(三)制度缺陷造成产权不明晰,限制了资本应有的价值

例如农地制度,目前,我国虽然法律上确定了三权,即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但是农地转非农地的问题迟迟没有解决,限制了土地作为农民资产性收益的来源,资本积累方式受到限制。

产权的界定是为了稀缺资源的排他安排,是市场经济定价的前提条件。由下表可知,我国的矿产资源特别稀缺,而在中国,各级政府所掌握的一些重要的资源配置权利,扭曲了资源投入生产时的价值,无法体现资源的稀缺性,造成资源以低于市场很多的价格出售,降低了矿产资源在资本积累中的真实价值。大量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破坏使得原本资源稀缺的中国雪上加霜,资本的积累陷入了恶性循环。

三、小结

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遗留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体制缺陷,改革任重而道远。现阶段法制不到位,产权不明晰与我国千年来传统的封建意识和长期计划经济实践造成的路径依赖有着直接关系。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资本快速的积累,但是我们也要警惕不良的资本积累方式对社会福利造成的危害。因此,转变资本积累方式,实现资本价格由市场决定,才是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2

[3],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effreySachs;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转轨[M],经济学,2003

[5]陈志武,对“中国奇迹”与改革路径的再思考[M],经济观察报,2008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范文2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建议分析

一、我国宏观经济概括。

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实现平稳增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较大,并且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日益增加,因此中国将稳增长、抑通胀和调结构确定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与之相适应,中国需要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积极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矛盾。 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路径的选择。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当前必须在保持中国宏观经济运转相对稳定的同时大力推行更多的合理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首要任务就是要继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首先,当前必须要大力扶持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应充足,要对农业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规则加以大力监管,以便防止炒作投机,同时避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快速上涨,确保价格稳定,另外还要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及农产品等价格变动高度关注,以便能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缓解输入型通胀带来的压力。其次就是要适度提高存款利率,要对信贷规模进行合理控制,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合理均衡汇率的形成。最后就是要通过采取法律及必要的强制行政手段来积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对市场过度投机行为加大打击和监管力度。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为了确保我国的经济发展平稳,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通过优化财政支出可以保障投资规模合理快速的增长。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完善和管理,对于可能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其次要通过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来严格限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对于代表了高科技的新能源及新材料要给予大力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除此之外,政府还要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加大投资倾斜力度。

(三)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以便能有效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深层次问题。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范文3

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应对金融危机的基本思路,就是着眼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利民生,通过出台一系列经济政策,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中国经济迫切需要新的动力支持时,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能置身事外,应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推动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展露才华、奉献智慧、作出贡献。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在近乎空白的基础上推进了工业化;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实现从少到多的转变,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支持下加快了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而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与下一阶段的竞争现实,要求中国经济实现新的转变,就是从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这一转变的实现,必须从主要依赖资本和劳动力投入转向更加依赖科技创新。

在供过于求的市场背景下,提升核心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是科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方向在科技。面对国民经济对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

我国目前还处在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阶段,也处在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追赶阶段。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一定是科技需求的快速扩大期,当然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中国来说,没有技术追赶的实质性突破和技术差距的明显缩小,经济追赶就受到限制。反过来看,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对全球技术创新的制高点比较清楚,各类产业与发达国家“点对点”的技术差距一目了然,这可以减少研发弯路,是实现技术追赶的有利条件。

推动科技创新必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国家的科技资金、技术力量的配置方向,要服从服务于科学发展的需要,向重点产业的先进技术前沿配置,向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突破区位配置,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支撑领域配置,向能够多出成果和出好成果的中青年群体配置。以解决技术难题、突破技术瓶颈、加强技术设计、提供技术服务的努力,为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基础支持。与此同时,针对国民经济与社会的诸多需求,也应重视将资源向公共服务的技术需求配置,向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的技术领域配置,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必须推动体制改革。从本质上看,凝结在产品中的技术竞争是争夺消费者货币选票的横向竞争,而我国目前的技术投入与产业技术关联关系还依赖于纵向配置。企业需要的横向技术支持,研发机构不能有效满足;而研发机构提供的向上负责的论文、产品和专利等成果,企业又难以利用。这种市场错位型的科技资源配置格局,必须加以改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还必须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打通产业资本与技术资本之间的横向联系通道,以资本为纽带对企业和应用型科研院所的分离关系进行有效整合,以体制与技术创新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与产品质量的升级。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范文4

新供给经济学在引入供给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需求侧;同样新供给经济学在强调供给管理在短期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其在长期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新供给经济学在强调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但是改革不仅有供给侧改革,还有需求侧改革。中国经济需要同时进行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单纯强调一个方面的改革是不够的,中国需要全面改革。

近年来,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增长的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都展开了热烈讨论。尤其是P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共识形成之后,看空中国经济的观点越来越流行。但这些讨论基本上都是从供给的角度来进行的,也就是主要围绕潜在增长率的变化来展开讨论。实际上,不管中国未来的潜在增长率如何,中国未来每年面临的问题都将是产能过剩。因此,约束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来自需求一边。

我国为什么现在强调供给侧?

我国现在强调供给侧,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具有供给管理的政策工具和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制度、技术环境等要求中国进行供给侧的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供给侧调整等都是供给侧管理的政策工具和管理方式,因此,强调供给侧实际上就是强调供给管理。

首先,扩大消费需要供给管理来创造有效供给。目前我国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所以扩大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就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我国消费者在国外的购买行为表明,我国是有巨大的消费需求的,但我国却没有相应的产品的有效供给。有些产品我国具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但要么因为我国生产厂家缺乏职业道德致使国人对国产货不信任,比如“毒奶粉”,要么因为国内价格过高,尤其是部分国产货在国内的价格居然高于国际价格,结果导致我国消费者宁愿去国外消费。另外,中国的消费升级也要求供给侧调整。中国已经是上中等收入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大幅度提高,这集中体现在中国消费者在国外大举购买奢侈品的行为上。如果中国自己能够生产这类消费品,中国消费者就不需要出国去购买,这种对进口货的需求就转化为对国产货的需求。

其次,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劳动力富裕、资本稀缺的国家变成了劳动力短缺、资本相对富裕的国家,技术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些都要求我国进行供给侧的调整,包括技术水平、产品结构、制度等方面的调整。

再次,部分过剩产能也需要淘汰。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既可以通过扩大需求,也可以通过减少供给来应对。我国以前曾经通过限产压锭的政策减少了纺织业的低端过剩产能,现在也可以考虑压缩钢铁、水泥、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产能。但是,在通过供给管理淘汰落后产能时,尽量不要采取行政手段确定被淘汰的产能,而是通过提高环境标准、质量标准、生产安全标准等方式来淘汰落后产能。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人为因素的干扰,消除寻租空间,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

最后,现在中国需要实现从关注需求数量到关注需求质量的转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注重需求数量,不关注需求质量。就货币政策来说,传统的货币政策是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的,其结果是随着利率的降低,投资的预期收益越来越低,即投资的质量越来越差。如果此后利率突然上升,那么这个政策刺激出来的劣质投资就会亏损,相关贷款会成为烂账,烂账规模如果太大就会引发金融危机。实际上,美国金融危机就是这么来的。而供给侧调整针对的是消费者本来就有但未被我国供给满足的需求,这种需求本来就是优质需求,因此这种需求的增加有助于保证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我国的需求侧改革

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中,主要是把需求放在短期框架内考虑,几乎没有从长期考虑需求的。目前所谓的“长期经济增长理论”,实际上是关于生产能力或者潜在产出长期增长的理论,对于需求的长期增长基本上没有涉及。即使一些经济增长模型涉及需求,也是假定长期内供求总会实现均衡,因而对需求的长期增长不予深入讨论。但不管怎么说,经济的长期增长需要需求和供给同步增长;如果需求的增长跟不上供给的增长,就会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反过来,如果供给的增长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者商品短缺的危机。

所以长期来看,需求必须能够增长。但一个经济要想长期健康增长,需求必须是优质需求。所谓的“优质需求”,指的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较高的边际效用或者给投资者带来较高的预期投资收益的需求。比如说,一个经济中消费需求的增长是因为新产品的出现引发了新的消费热点,这种新产品消费的边际效用一般较高,因此就属于优质消费;或者一个经济中消费需求的增长是因为有了更好的投资机会,因而可以得到更高的预期投资收益率,这种投资也是优质投资。

相反,目前流行的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通过降低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和投资预期收益率来刺激需求的,因此刺激出来的都是劣质需求。以货币政策为例,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但随着利率的降低,预期收益率更差的项目被采用,因此投资的质量越来越差。最后,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利率上升,这些项目就会亏损,相关贷款就会成为不良贷款,规模一大就会引发金融危机。

那么从长期来看,中国是否存在潜在的优质需求?其规模有没有可能保证中国的长期增长?

……

Q :《财经界》

A : 苏剑

Q:《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本书把供给管理引入了宏观调控,形成了一个“二维”宏观调控体系,并用这一宏观调控体系讨论了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的若干实际问题,包括中国经济和发达经济的新常态,得到了与众不同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书还讨论了供给侧调整与中国的经济转型,并从中国的人口和劳动力形势出发探讨了中国经济的供给侧面临的严峻形势。

书名中,我用“新供给经济学”这个词,不全是为了宏观调控体系,而是着重于宏观经济学未来的发展。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是以发达市场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由于这些国家面对的问题主要是产能过剩,因此对需求的理解较好;但因为这些国家没有面临过商品短缺问题,因为对供给的理解就不够。所以在这些国家供给管理即使被用过,也是昙花一现。而中国这样的转轨国家则长期面临商品短缺的问题,因此在理解和促进供给方面就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实践素材,尤其是在转轨过程中,通过制度变迁调节生产者的激励从而调节总供给的案例非常之多,就中国而言,就包括农村的、国有企业改革、金融w制改革、税制改革等。如果能从转轨国家的实践中发展出一个好的总供给理论,在抽象掉国家特征之后,与西方宏观经济学现有的总需求理论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形成一个更好的总供求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各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和宏观调控。因此,如何从转轨经济学中发展出一个新的供给理论,弥补目前的宏观经济学的缺陷,就成为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方向,这就是我对新供给经济学的解释,也是我对它的一个期待。

在我看来,新供给经济学潜力很大,我们且行且努力、且珍惜这个机会。

Q: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之后,各个层面、各个地方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解读,说法不一,有些存在误读,您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A: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是一个世界性的事件,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面临的问题都是产能过剩,这就要想方设法扩大需求。但是从中长期看,扩大需求只能靠产品创新,短期内可以靠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这是不可持续的,会引发金融危机、财政危机。

所以遇到产能过剩这样的问题,并且想要长期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产品创新,就是给老百姓提供新的消费热点、新的消费品,这样才是真正地扩大了消费。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富裕的一个体现是我们能够消费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一百年以前,我们可能只管吃穿住,现在有了除了这些基本生活之外的许多东西。

商品种类的增加,依靠的是创新。比如说手机、电脑、互联网、电视、电话……这些东西,在一百年前是没有的,这些发明就成了我们新的消费品。产品种类的增加,使得消费增加。以吃的为例,光传统产品,人的胃只有那么大,因此要扩大消费品的种类,这要依靠产品创新。

此外,还要对外开放,让我们每个人面临的商品种类增加。饮食行业为例,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食品,有了对外开放之后,每个人可以消费的商品种类增加了,这是扩大需求的最有效的、最长期的办法,因为它提高了人们的福利。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一带一路”对中国的好处,扩大了中国以及沿线国家老百姓可以选择的产品种类和产品范围。从产品创新的角度来看,上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到头了,但下一次的科技革命还没来。无线通讯、互联网、计算机等带来的潜力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基本上已经被普及了。现在需要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如果下一次有更多的消费热点的科技革命爆发了,世界经济就可以从危机中走出来。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新常态不仅仅是中国的事,也是发达经济体的事。现在人们没有新的消费热点,人均消费上不去,消费处于饱和,只有增加了新产品,人均消费才能增加,市场规模才会扩大。在市场规模无法扩大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都在争抢现有的市场份额,因此只好在供给侧做文章:美国有美国制造2020,德国有工业4.0,我们有中国制造2025,巴西、日本等国家也都有自己的政策,都是在供给侧做文章,都在抢市场份额。所以,供给侧调整是一个世界性的事件,世界各国都面临结构调整。

中国现在与别的国家面临的形势不完全一样。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的程度,老百姓的人均GDP按照购买力评价来算,应该可以达到12000美元以上,美国现在是55000美元左右,我们离美国还差太远,意味着假定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能够赶上美国,中国经济还有翻两番的空间。所以,从需求来看,空间还很大。翻两番意味着中国还会以7.0%的速度再增长20年,从这点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大。

我们要弄清楚下一步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是什么。我们的人均GDP是比美国低,意味着我们的消费水平也比人家低,那么在美国人的消费品中,哪些是我们所没有消费或者消费较少的,这些是我们下一步要升级的方向。这里有两个方面要考虑到,一个是消费的产品的质量要提高,这是供给侧的问题,供给侧需要给我们提供更好的产品,比如说奶粉;另外一个,就是以前没有的商品,以后可以生产出来,比如我们物质生活的消费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差距已经很小,中国人均城镇住房建筑面积在2015年就达到了35平米,而发达国家人均住房面积是28平米,二者已经相当接近。汽车方面,中国大部分的家庭都买得起车,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其它如计算机、手机、互联网……这些我们都有。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把老百姓高端服务消费提高。高端服务业包括教育、医疗保健、法律、研究与开发、旅游、文化娱乐、政府服务、新闻等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有差距。这与以前的硬件制造方面性质不一样,硬件产品的质量是有客观标准的,同时检验产品的标准也是客观的。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对服务质量的判断完全是消费者的主观判断,在服务产品的消费方面,会大量出现产品质量方面的纠纷,在这个时候,需要引入第三方来解决这一问题。随着高端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增加,中国需要良好的纠纷解决机制。

所以,我认为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其实是“四个全面”: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行依法治国、全面实现从严治党。

Q: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在供给侧改革方面有哪些成效?

A:应该说有一些改善。“三去一降一补”这五项重大任务,去产能方面,我个人认为可能有些问题,目前我在做一些研究,但不能肯定,我认为可能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没有那么严重,是相对平衡的,去产能不应该成为一个重点任务。作为老百姓我们无法了解中国产能过剩有多严重,因为不知道产能是多少,也不知道需求是多少,但是价格可以感觉到,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方法,去年去产能,面谈、钢铁这些商品的价格就开始猛涨,需求大于供给,价格才会上涨。所以,我认为,这些现象表明我们对经济形势判断有误,产能并不过剩,依据需求价格弹性原理,煤炭、钢铁这些生产原料价格上涨再厉害,需求都减少不了,供给稍微降一点,价格就会猛涨,与我们之前所面临的状况很相似,因为是必需品。

放长远看,中国的经济增速每年在6%以上,对钢铁、煤炭等的这些原材料的需求也是增长的,因此不用现在的情况判断未来。而且,作为经济来说,必须有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

此外,关于产能结构,我们可能高端方面的产能较为缺乏,因此是需要调结构。放开让市场调节的话,市场会倒逼企业放弃低端产能,但如果通过行政手段去产能,就会出现一些弊端,主要是寻租活动和劣胜优汰。

去库存方面,主要在去房地产库存方面做的很好。

去杠U方面,总体来说杠杆并没有去多少,但是杠杆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经济变得更安全、更健康了。

降成本方面,我认为成效很遗憾。站在政府的立场上,使得企业的运作更加规范了,但是对企业实际减负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

简政放权方面,去年有所进展,降行政成本方面是有进步的。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推进幅度还应有所提高。

总体来看,去年的供给侧改革有进步。

Q:您对供给侧改革下一步的期待和建议是什么?

A:希望可以认认真真落实三中、四中全会的文件,贯彻“四个全面”,这是最关键的。具体来看,就是依法治国,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尤其是政府服务方面,一定要规范,要给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宏观上来说,舞台搭好,在台上跳舞的人,舞技好不好,也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但是舞台这个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建好。

Q: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将会如何发展?

A:目前看来,今年的经济形势比去年好些,总体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我认为从总需求来看,可能会偏弱,同时,国际油价会涨,这对今年的经济形势会有抑制作用。政策建议方面,我们建议还是要扩大需求,从政府层面上来说,主要是基建方面。今年的出口形势现在看来应该是会改善,但是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因美国加息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可能会出现一些波动,其他国家的需求也不太足。

我们一直担心2017年会出现人民币升值,主要原因是特朗普政府需要的是弱美元而不是强美元。

・ 读者专家评价 ・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

在目前正统的宏观经济学中,需求管理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方式,但需求管理在宏观调控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

第一,长期使用传统的凯恩斯主要需求管理政策会导致金融、经济危机。从货币政策来说,通过降低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刺激出来的投资需求是劣质需求,一旦利率上升或者资金面吃紧,相关企业的经营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影响过大就会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例。从财政政策来说,通过财政扩张来刺激经济增长会导致巨额债务,长期积累下来就会形成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就是一例。传统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会导致经济出现“肥胖症”,其典型特征一般有三个,一是巨大的资产价格泡沫,二是严重的产能过剩,三是巨额政府债务。这些都将给经济埋下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隐患。

第二,在科技进步率下滑的情况下,传统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的效力越来越低。由于科技进步率下滑,经济中没有好的消费热点,也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因此缺乏优质需求,这就使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力下降。由于缺乏好的消费热点,导致老百姓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其结果是不管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其效力都会下降。同时,随着降息,货币政策刺激出来的投资预期收益越来越低,老百姓投资的积极性也越来越弱,最终经济将陷入流动性陷阱,此时,利率降无可降,连预期收益率接近0的投资机会都被利用完毕的时候,货币政策就再也无法奏效了。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目前采取的负利率政策,其实就是政策的货币政策失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

第三,经济全球化也在抑制着货币政策的效果。需求管理政策即使刺激出了需求,这种需求也未必就是针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完全可能是外国产品的需求。其结果是,本国降息或者增加财政支出,享受政策成果的却是别的国家,显然有些得不偿失。

最近十多年来,苏剑一直致力于宏观经济的供给侧和供给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科研成果。除了跟我合作发表的关于供给管理的几篇学术论文之外,他还把引入供给管理之后的、同时包含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二维”宏观调控体系应用于理解中国宏观经济以及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设计中,从而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了独到的分析和理解,也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在当前动荡不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下,我们既要看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好的一面,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经济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了经济对策。

2009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在高位运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特别是投资和出口增长速度仍然很快,消费品价格上涨显著,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等表现,说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趋于过热。在当前动荡不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下,既要看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好的一面,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一、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一)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凸显。物价上升的性质比较复杂,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相交织,短周期和长周期相交织,国内国外因素相交织,总量膨胀和结构转型相交织。

(二)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

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而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从2001年的59.8%逐年下降到2006年的50.0%。这几年,我国政府对投资实行有保有压,并强调扩大内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投资增长一再反弹,内需扩大相对乏力,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投资持续过快增长,将来又会变成生产能力,有可能使得1997年开始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重复出现。近几年,我国不仅投资增长过快,而且经常在一段时间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2003年、2004年、2005年投资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和建材等产业,2006年投资集中在化工产业,出现了一波波的投资“潮涌现象”。

(三)人民币连续升值

人民币连续升值将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使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下降,导致出口减少加剧某些国内领域的竞争。一些出口产品的生产厂家会加入国内市场竞争的行列,使本已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惨烈。在优胜劣汰的原则下,某些企业就可能倒闭。人民币升值还可能造成某些领域的生产相对过剩。如果食品、服装、文化用品、日用百货等出口商品有40%~60%转移到国内市场,必然造成某些商品一定时期内的供过于求;将加剧就业压力,特别是会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

(四)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流动性过剩使经济从过快向过热转化。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需求,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过剩的流动性冲击的不仅仅是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等同样也会受到冲击,结构性通胀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转化为全面通胀,商业银行信贷、财务风险逐步集聚,隐含较大金融风险。流动性过剩引起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十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楼价的上涨,严重损害了国民的福利;股市产生的财富再分配,加剧财富占有的不公;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会对居民就业和收入产生消极影响。

二、经济问题对策的思考

(一)政府对付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上升的长期对策

首先,应该是建立价格基金,对低收入阶层发放物价补贴。其次,要大力促进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要增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在当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对通胀率的感觉也明显不同,承受能力则更不同。三是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和分析物价上涨的形势,以稳定通胀预期。四是抑制公共服务品(如教育、医疗)和垄断型产品或服务的“搭车”涨价。(二)对于投资过热要严格控制信贷投放

在信贷调控上,要根据国家产业和区域政策,有保有压,要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要加强对国际游资流入的管理。财政政策则可适度扩张,重在优化结构,特别是对灾区重建以及低收入群体补贴等方面可加大支出力度。对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投资给予更大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针对内需增长面临的压力,重点保持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要采取适当措施稳定住房和汽车消费,避免这两大消费热点出现过度下滑。努力扩大居民的服务性消费,引导社会投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大幅度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尤其是旅游消费成本,如降低旅游景点门票费,降低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收费水平。

对于消费相对不足问题。如果经由中小企业的发展,多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收入分配,应当能够提高消费倾向,使投资的比例降低到比较合理的水平。另外,也应修改外资优惠政策,不再以资金的量作为实行优惠政策的依据,改为根据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区域发展的需要来制定鼓励投资的政策。

(三)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培育相对均衡汇率

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是协调国际收支的根本措施,是缓解“双顺差”的市场解决途径,也是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基础。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开放培育资本市场。现有外汇管理体制主要基于外汇紧缺时期,结售汇外汇管理体制对于外汇储备增加有积极作用,确保国家有效掌握外汇资源。

同时汇率制度改革要与其他政策配合协调。首先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人民币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及企业回避汇率风险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基础,使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形成机制逐步融为一体。同时,调整贸易政策和引进外资政策。国际收支“双顺差”与对出口和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密切联系,在当前出口贸易激增和外商投资数量扩大的背景下,内外资一视同仁“两税合一”成为大势所趋。

(四)全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实现储蓄与消费、消费与投资结构的均衡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实施对国民收入结构的调整,努力实现储蓄与消费、消费与投资的结构均衡是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根本性、战略性举措。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环节,按价值规律办事,合理确定劳动力价格,通过政策、法律等措施保障劳动者利益;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环节,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大对中低收入阶层扶持力度,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障体系,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消费率;增加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对流动性吸纳和消化能力。加快股权分置改革步伐,实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全流通目标;完善股市的基础性制度和基础性设施建设,降低风险,方便流通;加强政策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减少甚至取消对经济的直接投入,从投资财政转向公共财政;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大检查、指导力度,督促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指导商业银行均衡投放信贷,营造良好的外部生存和发展环境。加大对外资企业和非法流入的境外资金的监管,督促商业银行提高对流动性的管理水平,监督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降低资金短缺地区的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形式。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2008年美国次货危机攀发,金触危机很快艾延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强烈发撼。时至2010年,这场风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全球经济开始回吸。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呈现出祈的特点,高失业率、预期通胀率、国际贫易竟争加剧、,易保护重断抬头……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贫易艰难发展。面对祈的经济扶序,我们应该积极训整对外贫易政策,以在祈一枪竟争中盛取更有利的对外贫易地位。

2008年,潜伏已久的美国次级房贷问题全面爆发,掀起金融市场的狂风巨浪,贝尔斯登岌岌可危,雷曼兄弟土崩瓦解,AIG直面流动性危机,房地美、房利美巫待注资……这场金融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经济,使其遭受二战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并且很快蔓延至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直至席卷全球,世界经济经历了一场巨大浩劫。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体已经挺过这场风暴的中心,逐渐过渡到“后危机时代”。

这场令人谈之色变的金融危机一度使世界经济低迷,公众信心丧失,在与之周旋抗衡的过程中,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贸易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据世贸组织(WTO)统计,2009年世界贸易总额下降12%,降幅为60年来之最,而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外贸出口一方面面临极为不稳定的经济大背景,另一方面又因为贸易竞争力的增加而承受着来自其他国家日趋强劲的贸易保护压力。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寻求出口贸易新模式,从而推进我国国际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1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1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增速缓慢

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消费和投资逐渐升温,世界经济开始从衰退走向复苏。

2009年初,世界经济并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增长年率下降6.4%;日本GDP也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欧元区GDP更是大幅萎缩9.6%。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40%。二季度美国、日本、新兴经济体经济开始回升,韩国经济触底反弹,国际贸易降幅收窄,但仍高达两位数。进入三季度后,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回升明显,多数欧盟国家也出现复苏,印度、巴西等国回升势头也较强劲。在金砖四国中,俄罗斯相对较弱,但其5月份和6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均实现了正增长。世界经济基本上被确认见底回升。

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仍保持较高增长,第三季度增长率超过8%。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均有所企稳并出现回暖迹象。

虽然目前金融危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已经停止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开始有所回升,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其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储蓄率大幅上升,消费需求严重下降;同时由于缺乏新的盈利机会,加之目前全球普遍产能过剩,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很难大幅回升。因此,虽然经济开始回暖,但是其复苏的过程也是缓慢而曲折的。IMF估计,未来四年之内,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4.7%,低于危机前几年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回稳但仍旧脆弱。

1.2高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并存

金融危机给各国产业带来重创,失业问题随之加剧,全球就业问题异常严峻。2009年,美国9月份失业率达到9.8%,创26年来新高;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升至9.6%,为欧元区诞生来最高;日本9月份失业率为5.3%,亦为十年来最高;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也令人担忧。高失业率将直接影响消费一一失业者无力消费,未失业者基于对未来的忧虑而不敢消费,进而影响到经济复苏的速度。

高失业率严重的同时,通胀预警也时刻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都采取了规模空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利率分别降至0%一0.5%}1%和0.1%,均创历史新低。一些地区和国家甚至直接向市场注资从而提升大宗商品价格。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在经济低迷时过剩的货币供应和较高的流动性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但是当经济逐渐复苏时,这些内容则会因为政府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和抑制工具而转化为通胀压力。届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进退两难。

1.3贸易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严重下滑,各国贸易竞争加剧。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内需难以拉动,进一步刺激了其扩大对外出口的决心。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强硬措施以期有效争夺国际贸易市场,一些国家甚至不惜大幅贬低本币币值、采取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来提高本国产品竟争力,扩大国际市场。

除了争夺市场,各国亦希望通过促进本国产业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加速经济复苏脚步。这势必使其更决绝的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经贸组织报告显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了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

但是在如今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是互相关联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自顾自的采取贸易措施。所以,表面上各经济体会呼吁抑制甚至消除贸易保护,但实质上各国都不同程度的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就使得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会以更新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正重新抬头,并且即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阻碍。

2经济形势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2.1贸易额度下降.降幅趋缓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整体贸易环境趋紧。2009年全球经济回暖,但全球国际贸易总量仍处于下滑趋势。这一年里,中国的经济形势较为良好,但外贸出口仍下降16%,然而相较金融风暴正劲之际,我国的外贸出口降幅已大大收窄。

2.2跃居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康擦增加

在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好于一般国家。特别是在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份额比重超过9%的,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自主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我国的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外贸易处在粗放增长阶段,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种凭借数量型扩张取胜的粗放增长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全球整体需求下降和各国内需难以带动等对国际贸易竞争的刺激,外贸竞争力日益强劲的中国也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对象。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全球70%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关。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超百起、案值约120亿美元,两者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突显,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等中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

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国际贸易经济环境将逐渐好转,中国的外贸前景看好。但我国的国际贸易关系也将随之而更加复杂,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重。对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

2.3老牌合作伙伴贸易关系趋紧,贸易对象格局改变

欧盟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9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总值达236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9.66%,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形势将影响总体的外贸形势。然而目前欧盟经济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仅欧元区的货币稳定难以确保,而且由于经济问题而引发的政治问题也在各成员国内频发。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欧盟诉诸于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2009年,欧盟国家频繁针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从鞋类、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光伏、节能灯等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都是欧盟对华进行反倾销的对象。2010年,欧元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厉。

中国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形势也都不容乐观。奥巴马政府出于减少国内失业率以及2010年面临中期选举政治压力的需要,不断对中国施压,出台了各种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措施。经济陷人严重衰退的日本则更是大大缩减了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关系。

另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也越来越频繁。仅2010年起就有韩国、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相继对中国的马铃薯、西服、高碳锰铁、榨汁机等多种产品施行禁运、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措施。中国与老牌主要贸易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张。

而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中非贸易的健康发展,中国与东盟、非洲的贸易关系发展保持着较好势头。2009年我国对东盟出口额达到1062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8.85%。从长远来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与非洲、澳洲等国家贸易关系的促进,中国的外贸环境会逐渐好转,且新的贸易格局也会逐渐形成。

3未来的发展措施

3.1加快法制法规建设.拓宽贸易口径

中国加人WTO近九年的时间内,清理、修订、废除了数千件与WTO规则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及各种红头文件,有效地实现了国内法律法规的配套。然而我国法律的修正并未趋于完善。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需要创造更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如建立稳定、透明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明确政府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的鼓励政策等。通过规范国内竞争规则促进企业高速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国外竞争来看,随着国际贸易竟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之外,各个国家和地区更可能采取诸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隐性保护策略。针对此种情况,我国需严格制定细致、规范的制度和法规,以立法的形式确保我国贸易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拓宽贸易口径,增大进出口额。

3,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虽然我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是目前我国仍以粗放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自主设计,没有龙头品牌,产品质量和设计都还比较欠缺。当前我们还主要靠规模优势来赢取市场,在全球需求下降,各国各地区纷纷依靠本币贬值和出口补贴等手段来加大本国产品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很大冲击。因此自主研发、提升质量、重视国际认证,全面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才一是保证和扩大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有效途径。

3.3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逐渐加强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但是民营企业无论在自身的资金和资源优势上还是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都是无法与国企比拟的。然而中小企业因其灵活性、创造性、对发展机会强烈的渴望程度而对经济促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与国外拥有先进生产技术、优厚资金实力的国外企业、机构合作,招商引资,同时增进企业自身实力,不仅可以增强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对于促进国内就业和扩大外商投资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成效。

3.4优化行业发展结构,促进经济快速稳健进步

此次金融危机给欧洲所带来的打击远比美国要重,究其原因则是后者的制造业规模比前者要大得多。这给我们的教训便是,无论服务业如何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也是不能完全统一的。一定规模的、相对独立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可靠保障。因此,我们既要加大发展服务业,增加服务贸易的规模和效益,也要狠抓制造业的发展。二者齐头并进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才能有效促进和确保经济健康高速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