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1

一、创设生活情境,加强学生对生活数学的理解能力

现实生活中用到数学的地方很多,但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应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因此要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例适当引入课堂中。如在教函数的应用时引入实例,某城市现有人口150万,若年增长率为1.2%,写出人口总数y与年份x的关系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数学模型,一方面要求学生注意熟悉相关的实际背景,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总结整理常用的数学模型。同时不能忽视归纳思想的应用,通过从具体到一般,发现函数的变化规律是建立数学模型的一种有效方法。必要情况下,对学生生疏的实际背景,如物理方面的知识,应适当予以复习或补充。通过问题,学生注意力能够集中到所要学习的问题上来,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等比数列时,假设以下情境:某煤矿第一年产煤5万吨,如果平均每年的产量比上一年增加10%,那么从第一年起,多少年内可使总产量达到30万吨?学生被这个问题吸引住,教师便借机引导学生该节课要学习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思路、过程,最终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再如,现在生活人们都离不开手机,而在营业厅中有各种各样的手机费用套餐,对每个人来说,什么套餐适合自己需要也可以运用数学的函数知识去计算。

二、创设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的知识

理解能力对于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可以创设如下情境:某人于2010年10月13日在银行按一年定期储蓄的方式存入b元,2011年10月13日,他将到期存款的本息取出后添上b元,再按一年定期储蓄存入银行,此后他每年10月13日按照同样的方法在银行取款和存款,设银行定期储蓄的年利率n不变,问到2015年10月13日他的本息共有多少?

三、循序渐进地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渐渐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才学得轻松自在。比如在学集合之间的关系时,先学习子集的定义然后举例A={5,8},B={5,8,10},E={平方等于1的实数},F={-1,1},说明A是B的子集,E与F互为子集,即本身是本身的子集。随后引入空集这一特殊集合,让学生理解空集的定义以及它是任意集合的子集这一结论。学完子集后再来学真子集的定义,从其定义中寻找与子集的不同之处。接着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A集合是B集合的真子集,E不是F的真子集,即本身可以是子集的子集但不能是子集的真子集,同样空集不能是自己的真子集,所以空集是任意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这样循序渐进地讲解,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子集与真子集,能够把它们区别开来。

四、创设数学应用的教学情境,提高灵活应用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2

一、数学教学中问题设置现状分析

1、从教材方面来看:苏教版的教材大多是简略的,很少阐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研究方法,而在学生学习时,极有必要让他们充分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探究未知知识的方法和快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该教什么?要分清教材中哪些是基本的理论,哪些是基本的结论,隐含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经过了怎样的研究过程;二是为什么而教?要明确所教的目的,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实际应用,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三是该怎么教?根据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设计什么样的程序,提出什么样的导学性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对结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以及怎样进行反思。

2、从数学教学方式来看:每种教学方式,都是不断在“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问题设置的优劣是影响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适时恰当地提出问题,给学生提问的示范,可使学生领悟和发现提出问题的艺术,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能保证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从目前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研究收集来的案例发现许多个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怎样通过提问更好调节教学进程,也就是怎么让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跟着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思维走。在这种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讨论一般都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常常不是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而是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这与课堂教学中平等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二、透视分析数学教学中问题设置成功案例

案例:在学习完立体图形的体积后有一堂“测量物体的体积”的实践操作教学,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按书上方法进行操作,而是先自行思考并合作操作再问:你是如何测量出一个土豆的体积?出现以下回答:

方法一:找一个量杯装一些水,看水的体积是500毫升,再将土豆放进去,体积变为740毫升,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是240毫升,土豆的体积就是240立方厘米。

方法二:将一个杯子装满水,把杯子放在一个空容器中,放入土豆,再把溢出的水倒入一个量杯,量出的体积是240毫升,所以土豆的体积是240立方厘米。

方法三:这个土豆近似圆柱,测量一下它的底面直经大约5.6厘米,高度大约9.3厘米,用(5.6÷2)×(5.6÷2)×3.14×9.3≈228.94(立方厘米),所以这个土豆的体积大约是228.94厘米。

这样的设置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应该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及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或通过分层次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形成分步骤解决问题的策略,或通过差异性问题的设置,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学有所得。

三、数学教学中问题设置的策略探讨

1、教师必须认真、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点,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问题贵在精不在多,教学活动可围绕提出的主问题和解决问题逐层展开,抽丝剥茧,逐步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2、关注学生实际,作好精妙预设:学生们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滋生出新的知识和经验。于是,在设置课堂问题前,必须对学生的发展机制有全面的认识,根据学情,来预设课堂中的提问,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的兴趣,让提问达到最佳效果。

3、深题浅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会碰到有疑问的内容,往往看上去有难度,但引导学生通过层层解剖,把问题分层,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这要求化难为易,举重若轻,课堂提问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刺激和诱发学生探索不断的深入。

4、设计“追问式”问题:追问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提供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追问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向学生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64-02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声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课程为基础,为幼儿园教育见实习、毕业设计等教育实践奠定基础,对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艺术教育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试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培养学生艺术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割裂零碎。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各类型的活动缺少整合和领域渗透,因而学生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出现内容零碎和割裂的问题,缺少对幼儿经验的整合。同时,教学的实施仅仅关注引导学生设计和实施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绘画、手工、美术欣赏等集体教学活动,忽视了对学前儿童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环节的艺术指导,导致学生只会在集体的艺术教学活动中把握幼儿艺术发展,极少关注在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环节去引导幼儿艺术发展。

(二)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环节,教学的重难点仅仅落在知识层面而非行为能力层面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主动性不足,缺乏对理论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在实践中难以设计和组织高质量的艺术活动。

(三)课程实践途径单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实践环节少,且少有的课程实践主要安排在课内完成,形式单一。课程实践途径单一导致学生可以用于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较少,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不能很好地在实践中运用,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评价不科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期末考查的方式进行,课程的最终成绩以期末考查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占比非常低。在评价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实际教学水平。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对教师评价指标的内容、具体操作步骤和结果较少有发言权,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出现松散懒惰的现象。

二、对策研究

(一)优化教学内容。为了避免课程内容割裂零碎问题,首先开展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调查,分析幼儿教师的工作过程。同时,邀请幼儿园教师参与研讨,并结合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反馈,摒弃传统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章节”式的学科内容体系,以真实职业活动为课程内容主线,最终将课程内容整合为设计实施歌唱活动、设计实施韵律活动、设计实施打击乐活动、设计实施音乐欣赏活动、设计实施绘画活动、设计实施手工活动、设计实施美术欣赏活动、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等8个学习模块(包含14项学习任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教学内容上,可增加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结合当前幼儿园现行使用的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园课程统整的特点,重点理解艺术与其他领域统整的综合活动特点及统整原理,并且能够根据艺术综合活动的原理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此外,在各学习模块中渗透区域游戏。如音乐区、美术区的设计与指导以及生活中如何引导幼儿感受与欣赏美,表现与创造美。在教育活动设计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安排学习任务,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使学生设计和实施艺术活动的能力在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完成中不断提高。如设计实施歌唱活动,第一次任务是教师指定优秀的歌唱活动教案,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第二次任务提高难度,指定年龄班、题材,设计教案并模拟组织教学活动,第三次任务可再次提高难度,学生自选年龄班和题材,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素材特点设计教案并实施活动。

(二)创新教学方法。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实施中,构建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每项任务由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等五个阶段组成。在下一个任务的资讯阶段,会对上一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并提出更高的任务要求。以设计实施歌唱教学活动为例:(1)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借助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研讨,归纳总结相关原理,教师适时进行讲解。(2)决策阶段,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集体讨论,分析教师布置的任务。(3)计划阶段,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明?_自己在本次任务中的角色,经过多次研讨制定出活动方案。(4)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设计、制作教具,进行组内试教,组内成员都参与试教,每次试教结束后其他成员提出建议。(5)检查与评估阶段,教师随机抽取一人进行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自评,接着进行小组互评,其他小组对该活动进行评价,指出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教师进行进一步梳理总结、帮助学生提升经验,为下一任务的学习奠定基础。

2.以“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了让学生融入真实的教育情景,提高学生设计和组织幼儿园艺术活动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精选幼儿园艺术活动教案、教学活动录像作为教学素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幼儿园艺术活动设计的要求和教学实施的要点。同时,引导学生迁移所学的知识与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活动设计、教学实施的亮点及存在问题,避免以往教学中学与用相脱节的弊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情景模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创设相应的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身份”进行演示、模拟组织片段教学或在实训室中模拟组织完整的艺术教育活动。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教师角色”意识,锻炼教态、语言、提问、教育机智、活动组织以及与幼儿沟通等能力,帮助学生“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三)拓宽课程实践途径。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校内实训――模拟教学。校内的仿真实训室模拟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配备幼儿桌椅、移动黑板、钢琴等设施设备。在学习课程之初安排学生开展校内实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完成艺术活动方案设计、制作教具、组内试教,最后每组选取一人扮演幼儿教师模拟组织活动。为了避免“表演式”的试教,由非本组成员扮演幼儿。在模拟的幼儿园教学情景中进行实践,有助于提升其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2.校外实训――实景演练。充分利用学生到幼儿园教育见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训,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足,迅速提高艺术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教师在学生见实习前布置实践任务,如以见实习小组为单位,推选1人担任主教,其他作为助教,共同组织实施活动。第一,活动实施前,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本班幼儿能力及经验,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课堂所学,商议教学目标,细化教学过程,写出详细教案。第二,请指导老师(幼儿园或本校均可)审阅教案、提出建议,组长提前约请幼儿园指导老师到场观看活动实施并给予指导。第三,活动实施时,全组同学全程参与,分工协作,注意观察和记录活动实施的情况,用摄录设备记录整个活动过程,便于实习结束后在课堂上进行活动研讨与交流。第四,活动实施后,组长提前约请幼儿园指导老师与全组同学共同评议活动,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对活动的反思和指导老师对活动的评议。第五,将教案、反思、评议于见实习结束交给任课老师批阅,教师选取典型的活动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摩研讨,并做进一步的指导。

3.以赛促改――举办教学技能大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可选拔学生参加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学校和系部每年会组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说课和模拟上课三个部分。比赛分班级选拔赛、系级初赛和决赛、校级决赛几个阶段进行,系级决赛和校级决赛邀请广西优质园园长作为点评嘉宾,对学生的参赛表现进行全面点评。学生通过参赛,能直观了解自身优点与不足,通过观摩他人比赛能找到差距,进一步激发课程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高校动画;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01—02



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门类,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我国动画具有辉煌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的《铁扇公主》,五、六十年代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动画片,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特别是以中国水墨形式的中国水墨动画被奉为国宝,让世人惊叹,这些被称之为“中国学派”的动画艺术成就让我们感到无比骄傲。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动画逐渐陷入了低迷时期。原创动画作品极少,动漫作品逐渐被美、日、韩所垄断。动画生产明显落后于国外动画产业。其中国外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震撼的三维动画电影,如《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怪物史莱克》、《变形金刚》、《功夫熊猫》等。为了改变现状,推动中国动画的发展,我国政府及动画人正在做出积极努力,以重现昔日的辉煌。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需要各方面的重视和配合。作为推动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高等院校,也正在作相应的努力,以培养更多、更好的动画人才,并经过长时期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目前新办动画专业的高校,也正在加紧内部建设,调整教学计划,注重教学实效,逐步走向规范。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的动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善和提高的地方。作为一名高校动画教学工作者,本人认为高校动画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一、师资是目前在动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学高为师”,老师是高校动画教育事业的领头羊,对学生的培养老师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刚创办动画专业的高校普遍面临一个师资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的状况。这种现象在民办院校尤为突出。很多教师本身就是美术类专业转型过来的,并非动画专业,并且长年在教学岗位工作,严重缺少必要的新的动画工作流程培训,也缺少相应的培训机制,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训,但是根本不能满足企业不断更新的实际需求。对于师资方面,一方面在职教师通过自身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也可通过到老牌动画院校学习进修,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水平,管理方式,或者通过将老牌动画院校的毕业生充实到自己的教学队伍当中,使整体师资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各级主管部门应该完善教师招聘、培训机制。通过社会聘用,选用社会上优秀的动画专家、学者,广泛聚集社会上的动画人才来校讲学、兼课。拓宽师资基础,使动画教育有充足的师资保证。优秀的教师队伍对学生有两个作用,为学生提供智力保证,使学生能学到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教师的治学方法、治学态度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动画的模式、动画的观念、动画的技法是不断发展的,如果学生在离开了学校后不继续学习,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受益终生,也是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广义上还包括学科的建设,许多刚开办动画专业的院校,学科建设薄弱,没有系统、规范的动画教材,课程体系不完善。我们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借鉴、完善和规范,使动画教学健康、规范的发展。

二、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不足也影响了动画教学的开展

动画类的实验实训设备昂贵是不争的事实,个人认为,要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利用,向部分条件优秀的学校倾斜,达不到基本的实验实训设备要求就不要开设动画专业,这是学校专业定位的问题。校企合作本身应该是解决实验实训设备不足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数都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校企合作方面,主管部门也应该设立有效的奖励监管机制,让校企合作真正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动画专业是一个高投入专业,没有仪器设备的参与,学生无法完成相关学习。据调查,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先后投入了2000多万元购置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加强实验室建设,学生的学习得到保证,这也是该学院发展较快的一个因素。因此,加大设备投入,是动画专业建设的基础。

三、基础教育招生的管理也有待规范

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个人认为,要学好动画专业,最好是美术生,而现实情况是,文理艺皆收,甚至是调剂到动画专业学习的,根本就不是自愿,更别说有一点点兴趣了,读大学就是混个文凭,如何提高素质,就业形势怎么能好。解决的方法就只能从源头上进行适当控制,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可以作为招生名额多少的有效参考,当然,这会使部分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减少收入,但是,对于我国的动画产业健康发展却非常有益。总之,目前国家投入那么多钱用于动漫建设,积极扶持动漫产业发展,对于各大专院校动漫专业建设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建立一套合理的培训机制,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把高校动漫专业建设作为动漫产业发展的中心,高校才是中国产业动漫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四、高校动画教学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全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情景,各大高校在开设的动画专业的投入上更多的体现为物质文明的建设,各种专业设备不断升级,导致硬件的投入力度很大,却在相关理论建设上投入不够。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软件教程,以及各类流程式、概念化的手册,而这些书籍里面所提供的信息,只能停留在动画教学形式上的表面,而那些深入剖析动画教学的核心理论相对贫乏,尤其是能够针对目前的高校动画教学的核心理论则少之又少。动画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体系,因此决定动画在教学当中的全面性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运用的体现,两者之间相互依托,并进发展。我们这里所说的理论不仅仅包括动画原理,还包括电影理论、美术理论、音乐理论等一系列涉及动画知识体系的理论。这些理论知识的灌输有助于我们培养原创性人才,动画技能的灌输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现在有相当部分院校希望学生毕业后就立刻能找到工作上岗,因此在教学中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理论的教育,造成一种“偏科”现象。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虽然在眼前可以上岗工作,但是从长远看,由于没有理论的修养,学生也就缺乏潜能,对他日后的发展不利。因此在教学中对学会注重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培养是教学的要求。我们不希望学生只能成为一名简单的操作员,而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动画人。使他们了解世界动画市场,关注动画电影的创作与理论研究,在我国形成动画文化氛围。

五、结语

以上只是本人对高校动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一点拙见。高校的动画教学应该为动画行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应该突破单一、传统的模式,在与企业合作时,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区域特点以及周边的行业资源,设计具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教育应该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有侧重地打造本学校的专业特色,这不仅能为学生解决迫在眉睫的就业问题,同时也能为学校专业发展打好基础,最终推动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全.从奥斯卡看中国高校动画教学的新思维[J].美术大观,2009,(8).

[2]刘素君.中国高校本科动画专业的课程结构研究[C].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周志奇.转变高校在动画产业链中的地位——谈动画的实践教学改革[J].美术界,2010,(8).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研究新主题的课 数学生活化 数学探究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广角单元中的“点与间隔”的第一课时,笔者由此对时下过于偏重、强调数学生活化的做法有了一点的思考。在此记录下来,与同行交流。

先回顾一下此课的教学设计思路、预设流程和课堂实况。(注:教学设计思路和预设教学流程是执教教师课前提供的教案中摘录的原文)

【设计思路】以“点与间隔”的知识为基础,紧紧围绕“植树”、“锯木”问题这两个主题,尝试以“主题式”研究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现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预设流程】引入课题(源于生活);研究学问(寓于生活),①植树、②锯木;举一反三(用于生活);创新应用(高于生活);总结深化(寄予生活)。

【课堂实况】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从数手指空入手,导入新课题――“点与间隔”。然后进行第一主题的研究――“植树问题”(执教老师把线段型的“点与间隔”问题首尾两端设点的情形称为“植树问题”,首尾两端都没设点的称为“锯木问题”。)具体教学过程为:教师出示题目:一小区内一条50米的道路一旁需要栽树。每隔10米栽一棵,两端都栽,需要几棵树苗?请学生尝试列式计算,然后交流,结果出现两种情况:①50÷10=55+2=7,②50÷10=55+1=6,教师请学生用画示意图来鉴别正误,结果师生一致认为第二种列式正确。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任意画一条线段分成自己喜欢的段数,两端都设点,这样分若干次,把自己每次分的段数和点数分别纪录下来,然后请学生汇报并把结果填入表中。

再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得出“植树问题”的棵数与段数关系:棵数=段数+1,接着研究第二个主题――“锯木问题”:教师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一刀两断的情境,让学生猜想如果锯2刀、3刀、4刀……那木头会分别被锯成几段呢?这样就顺利得出结论:锯木次数=段数-1。在剩下近三分之二的课时里,教师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植树”、“锯木”的生活题进行巩固拓展训练,完成预设中的后三大部分内容,课中教师对学生的练习反馈的语言大多是:这是哪类问题(植树还是锯木)?用了哪个关系式?

整节课,执教教师努力想体现新课标下“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特色,以浓郁的“生活味”呈现出与旧教材应用题教学的不同风景,可惜缺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味”。这节课揭示课题与探究主题在时间上只用了三分之一的课时,探究的过程也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快速进行的,学生探究主题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欠缺的。后三分之二的时间学生好像是在打游击战,疲于解决教师给于的生活中的零零碎碎的问题,疲于回答教师的提问:碰到这个生活问题你怎么解决?碰到那个生活问题你怎么解决?教师忙于出题,学生忙于解题,以至于在拓展练习时一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已经找不到北了。这就使本节课有了明显的缺憾。

对此,笔者谨提出以下几方面看法:

1.对学情和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够。“点与间隔”问题原本属于奥数教学问题,现在编入新课程教材,从原先尖子生学习的材料,成为现在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由于这一内容的本身有很高的思维含量,学生学起来不容易。从四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来看,这一年龄的孩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初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对新问题的理解仍以具体形象情境作支撑,即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课堂上教师虽也安排了学生画示意图理解题意,得出了结论,但学生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本节课教师给予学生实践探究、经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时间和空间是远远不够的。

2.教学目标和重点定位不准。本节课是学生初步接触“点与间隔”这类问题,其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在教学中且具有很大的探究空间,教学时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构成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数学模型的过程。这节课主要是要渗透一种在学生学习研究问题中的重要数学思想――化归思想,而“点与间隔”是渗透这一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是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中抽取出“点与间隔”模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点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尝试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而不是为了大量的较复杂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答。本节课教师在匆匆得出“植树”与“锯木”的两种数量关系后,安排了三分之二节课的时间用于解决大量的生活问题,在练习反馈中对解题思路也只是一带而过,使学生缺少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思维的支撑,没有对“植树”与“锯木”的两种数量关系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学生还来不及明白“点与间隔”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吃透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的情况下,过早地要求学生去解决大量的生活实际问题,来凸显数学的生活化是不恰当的。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6

细分起来,两个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有三种规律,即“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不同”和“围成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也是如此。这些规律概括起来都可以抽象成两个基本的数学模型,即“一种物体比另一种物体多1个(少1个)”和“两种物体个数相等”。而构成这两个模型的基本数学思想是“一一对应”,也就是学生所说的“一个对着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一间隔排列规律》教学中提出的“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的两个概念似乎是不妥的,如果在两种物体相等的情况下,哪个属于两端物体?哪个又属于中间物体呢?所以,“一一间隔排列规律”和“植树问题”看起来比较复杂,但追本溯源,无非就是两种物体的间隔排列规律。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去思考,就可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片段一:

(学生观看动画《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片段。)

师:话说强盗们发现原来的密码已经泄露,就改了密码,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密码。

播放录音1:芝麻、绿豆、芝麻、绿豆、芝麻、绿豆、芝麻、绿豆、芝麻、绿豆。

师:密码中,绿豆和芝麻哪个多?为什么?

生:一样多。因为芝麻和绿豆两个为一组,最后也是一个芝麻和一个绿豆。

师:说得真好!下面再听一个密码。

播放录音2:芝麻、绿豆、芝麻、绿豆、芝麻、绿豆……芝麻、绿豆、芝麻。

师:这个密码中绿豆多还是芝麻多?

生:芝麻多1个,因为前面芝麻和绿豆都是一个对一个,后面只有芝麻了。

生:我认为芝麻比绿豆多1个,中间也要是一个隔着一个的。

师:你说得非常有道理,芝麻和绿豆一定要一个隔一个排列。我们把这样的排列称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

这个片段的设计有三个特点:一是精心选取和组织学习材料,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让学生在猜密码的游戏中初步发现规律,感悟规律,激起学生学习规律的兴趣;二是两个密码的设置是分层次的,密码1物体的个数比较少,密码2物体个数很多,这样分层推进,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的本质;三是采用录音播放,用听觉来感知规律,巧妙地避免了学生用数物体个数的方法发现规律,迫使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通过比较让学生主动发现“一一间隔排列规律”的两种情况。对规律的整体认识一气呵成。

片段二:

师:刚才我们通过“猜密码”发现了“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那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

出示情景图:

生:小兔和蘑菇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一只小兔对着一个蘑菇,到最后是一个蘑菇,所以小兔和蘑菇一样多。

生:篱笆和木桩也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一根木桩和一个篱笆对应,最后多一根木桩。

生:手帕和夹子也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一个夹子对一块手帕,最后多一个夹子。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发现规律,还能把规律讲清楚。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几种情况可以概括成几个规律?

生:两个规律。一个是一个物体比另一个多1,一个是相等。

师:真会概括,那你们能用符号把这两个规律画下来吗?

学生画图后交流。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抽象出规律,建立起数学模型。学生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运用规律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抽象出规律的数学模型;三是通过画图进一步明晰模型。这里的画图非常关键,比用抽象的语言来描述规律更直观,有利于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片段三:

师:同学们刚才把发现的规律用图画出来了。这样发现的规律就更清楚了。现在让我们用这个规律来解决更有挑战性的问题吧。

课件出示:生活情景图。(由五个内容组成:钟声、植树、队列、楼梯和锯木。)

师:我们先来解决钟声问题。刚才钟声响了3下,你发现规律了吗?

生:钟声响1下,停1下,共响了3次,停了2下。

师:对!钟声问题和前面的形式不一样,但规律是一样的。接下来我们看看植树中有没有规律?

生:一棵树后面对一个空档,最后是树,所以树有8棵,空档有7个。

师:假如每个空档都是20米,这条路共长多少米?

生:140米。

师:树还能怎么种?小组里讨论讨论。

生:可以树、空档,最后是空档,这样树和空档一样多。

师:这相当于路的一端种树,一端不种树。

生:还可以空档、树,最后还是空档,这样空档比树多1个。

师:这相当于两端都不种树。刚才讨论了植树中的三种情况,概括一下,有几个规律?

生:还是两个规律。

师:是的,只要真正懂得了规律,我们就可以解决各种形式的问题。

师:假如我们学校有一条100米长的路,每隔10米种1棵树,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请把你的想法画一画。

生画图并交流。

师:接下来还有三个问题,请每个同学选一个思考一下,也可以画画图。

“迷时师渡,悟时自渡”。当学生对规律还没有理解和内化时,就要引导他们去发现、去建构;当学生已经比较熟练掌握并内化了规律时,就要尽量放手让他们应用规律去解决各种问题,以达到对规律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学设计中选择的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变式性。无论是钟声问题,还是植树问题,都是前面“一一间隔”问题的变式;二是综合性。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需要学生系统地应用两个规律去思考和解决,而不是单纯地用其中的某一个规律;三是学习材料的典型性。

本课的教学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1.整体把握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规律”的两种情况是一个整体。一般的教法都是先让学生发现一种规律,再逐步引导其发现另外一种规律,这样就像盲人摸象。郑毓信教授在《“植树问题”教学之我见》一文中提到:就“植树问题”这一内容的教学而言,事实上涉及了两种不同的数学活动:其一,以“植树问题”为(现实)原型引出普遍性的数学模式,然后再利用这一模式去解决各种新的实际问题,如路灯问题、排队问题、锯树问题、爬楼问题等;其二,对于上面所提到的每一个问题,我们又都可区分出三种不同的情况,就“植树问题”而言,这也就是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和“两端都不种”。本课的教学思路就是按照郑教授提到的第一种情况,以现实问题引入,抽象出规律的一般数学模型,再去解决各种问题。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

2.“一一对应”,统领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