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马的成语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成语教学 策略
从“记成语、玩成语、用成语”的角度研究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挖掘教学资源让成语这一文化瑰宝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提高成语教学的效果。
一、听成语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成语很多起源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佳话等,这些成语故事寓意深刻、生动有趣、富有哲理。而且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专门开设“成语故事听读游戏活动”,对学生循循善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习惯听到喜欢听再到乐于听,从接触成语、熟悉成语再到学习运用成语,通过成语学习“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倾听行为技能,使学生学会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说成语锻炼表达能力
学生在长期的看成语、听成语之后就会对成语进行消化转化为说成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事务说出与其相关的成语。当看到天空的时候可以联想到海阔天空、风和日丽等,说出一些与天空有关的成语,当春游的时候可以说出例如春暖花开、春风满面等成语。引导学生将听到的成语故事进行复述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不断开展“说成语比赛”“讲成语故事”“看图说成语”“看动作猜成语”等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讲故事,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能力。例如在小学课堂上开展“说成语、猜历史人物”的活动,以组为单位通过说成语猜主人翁的形式考察学生对成语的熟悉程度,使学生对成语认识、理解更加深刻。
三、画成语进行知识迁移
“画图是一件很有教育价值的游戏,小孩子既可以因此发展他的思维,又可以学到许多知识,”通过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这句话可以得出画图其实就是知识的一个迁移过程,中国的成语形成都离不开人物、动物、植物并且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所有成语都能够通过画面来表现。在成语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成语进行绘画创作,通过画面来表现成语。这样不仅能够反映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程度,更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如当学习了“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将成语中的狐狸、老虎的动作表情描绘出来,这样就在无形中将抽象的成语变成了生动的画面。此外,老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画成连环画进行展出,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成果。
四、易于理解
中国古代的成语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其中不乏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典籍作品等,对于小学生来讲理解比较困难,但成语必须理解之后才能正确运用,所以本人总结了以下两种方法供语文教学参考、交流。
第一,以动画片的形式对成语故事进行演示与讲述。例如指鹿为马主要讲的是赵高的故事,鞠躬尽瘁讲的是诸葛亮的故事,刮目相看讲的是吕蒙的故事,讲这些成语故事中相关的人物以及所发生的的故事制作成动画片供学生观看,并在观影过程中对成语进行讲解,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二,现场还原法,例如在学习“争分夺秒”这个成语时,可以通过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直观形象的体会成语的含义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老师还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告诉家长经常在晚上睡前给孩子讲故事可以帮助其学习成语等方法,诸如此类。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成语的内涵,正确的运用成语,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五、归纳总结
首先要做到善于积累,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由于成语数量较为庞大,学习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成语全部记下来是不可能的,学习过程中切记不要急功近利,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可以互相监督,贵在坚持,每天学习几个成语日积月累必然会提高自身的成语水平。
其次,要多听多记,老师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规定学生的记忆时间,在记忆后及时进行听、说、读、写、以及运用可以巩固学习成果。
最后,是要对成语进行分类总结、归纳。例如将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含有人体部位的成语例如“从头到脚”等、形近或是同音类易写错的成语、与生活想息息相关类成语统一进行归类,运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对成语进行学习,进而提高成语水平。
六、结语
对成语知识进行梳理在趣味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必然会学好成语,学好成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阅读和写作都大有益处,应带头使用成语,形成使用成语的氛围学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成语,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是写文章时要鼓励他们运用成语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能力训练他们的思维,也能显出他们丰富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功.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朱妹.小学成语教学策略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08).
[3]龚肖.在刁学语文开展成语教学的研究策[J].教育观察,2016,(02).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范文2
【出处】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东汉·王充《论衡·道虚》
【释义】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用法】作宾语、定语;常与一人得势连用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淮南鸡犬
【押韵词】浮想联翩、中江举帆、啸傲湖山、别有心肝、接绍香烟、姑息养奸、广厦万间、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邈若河山、坠屦遗簪、......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十分信奉道教,为了长生不老,他找到八公仙翁,按照八公仙翁的话炼制仙丹。丹药炼成后,刘安吃下觉得自己轻飘飘的升天而去。庭院里的鸡狗抢着吃剩下的丹药也纷纷飞上天成了仙
【成语举例】这事一办成,你就一步登天,你们一家人的日子也马上苦尽甜来。古话说的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章
【成语造举】
真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成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20—01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关乎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成语教学、指导学生积累、运用成语,不但能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视野,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高了小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的重要性
所谓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就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成语,在课程中应用成语,让学生理解、体会并识记,进而运用的一个有机过程。成语的独特性让其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而作为智力能力发展、认知水平提高、道德水平形成的小学阶段,成语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成语教学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具有其他教学内容和形式无法代替的作用。
首先,成语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成语是经过千百年积累起来的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成语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我们通过这些成语的教学可以达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有其民族性和继承性,而我国的思想道德标准长期以来主要是受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的支配和影响。虽然它们的思想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但不可否认,正因为它们的存在,才有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和品德。
其次,成语教学有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而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语言简练,内涵丰富,对启迪智慧、培养创造力有特殊效果。教成语释义时,培养学生的敏觉力。人们在使用成语时,大多用其比喻义或引申义,而少用本义。但我们在成语释义教学中,应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成语的字义、来源上,从而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到其中蕴含着许多古代语言文化知识。
第三,成语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汉字认知能力。成语典故有的来自古代文献。像“夸父追日”,表现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办事,不但无益,反而有害;“闻鸡起舞”,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概括;有的是由古书中的名言警句节缩而成,如“水落石出”;有的来自群众口语;有的来自宗教经典或中外寓言……成语为小学生识字提供一个广阔的、可以使小学生产生联想、尽情发挥想象、超越历史时空的语言环境。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的方法
成语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专长,配合学生的需要,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成语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有这样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第一,朗读教学法,即会意朗读。理解成语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几乎都采用两两隔开的方法教学生读成语,如“三顾/茅庐”“围魏/救赵”“绿草/如茵”等。因为这样的朗读听起来既整齐,又有力量。其实,有些成语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意思找停顿,例如“川/流不息”,这样读便于学生联想到“水不停地流动”。朗读是教学的一种常态,成语教学的朗读中要注重节奏,就能起到朗读的明显作用。
第二,意义教学法,即挖掘成语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准确的掌握成语的内涵,将四个字分解成一段话来讲解,就是将成语的涵义详尽的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这些含义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比如,水落石出的教学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第三、追本溯源法,即故事教学。如学习到“三顾茅庐”的时候,老师给学生详细的讲解一下三顾茅庐的故事,学生听了之后定会记住,并且掌握了一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也可以如此教学,诸如此类的成语不胜枚举。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的意义
首先,成语教学能够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恐怕成语典故的数量是最多的。掌握大量的成语就掌握了诸多的历史典故,也掌握了文化传统。小学生的好奇心和认知能力十分强,给他们认知大量的成语,无疑有利于文化传统的传承。
其次,成语教学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成语教学是发展学生语言的需要。成语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理解文中出现的成语,才能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学生理解、掌握的成语越丰富,就越能够提高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所以,成语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范文4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句式 成语 音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尤其在目前西方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我国仍然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具有良好的投资经济和社会环境。对于西欧国家而言,中国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因此越来越多的西方年轻人学习中文,为今后发展打下语言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离开中国,去的第一个国家是意大利,然后是法国和南美几个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迁居意大利中部亚得里亚海岸,2003年开始在马切拉塔大学教中文。马切拉塔是利玛窦道士的家乡,这位400多年前中、意文化交流的使者至今还激起不少中外学者们来这个城市进行学术探讨,同时也激起很多年轻人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向往。起初选择学中文的学生并不太多,大多数学生虽然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但是看到汉语跟欧洲语言的截然不同,就会有为畏难情绪。在学生情绪不稳定时期,中文老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及语言的好奇心,同时也增强学生选择学习中文的自信心。笔者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外国人学习汉语常遇到的难点有几个共同之处,希望在此和同行交流教学经验。
一、汉语句式灵活
汉语本身不是一种字母语言。在欧洲,一个6岁的孩子开始上学,不到6个月的时间就会拼字母认读了。而中文是词汇构成的句式,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语言。同一个意思的话,可以变化句式表示,例如“我住在少年宫附近”,也可以说成“我在少年宫附近住”。这个例子仅仅是按词序变化。汉语还有很多特点,比如“表音同时也表意”,动词没有时态变化,依靠语气、副词等表示时态, 还有“把”字句和“被”字句等等。这些都是与意大利语句式的完全不同之处。在教外国学生时,教师应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遇到这些特殊句子的时候,往往学生们会要求老师找出一些相似他们本国语的语法用来对照,这完全是不可能的,老师们应该引导学生摆脱他们的本国语法概念,因为两种语言虽然有一些地方相似,但大多数地方并没有任何牵连。还有中文的趋向补语对意大利学生来说是一个最难掌握的补语,比如像这样的句子“那位小姐是哪国人我根本就看不出来”,这句话是运用趋向补语,然而在意大利语中像这样的句子用“不知道”就可以了,没有任何学生会想到使用趋向补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引导学生首先要分析句子,不要着急地翻译出来,让他们分析一下“当你们要辨别出一个人从哪个国家来,首先要用眼睛观察,在用眼睛观察时你可以得出来结果或者得不出来结果,这样就该用出来表示。”当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做大量的练习和会话,让学生自己用意大利文编一些有关的句子,然后翻译成中文。
二、汉语包含很多习惯用语和成语
习惯汉语也是让意大利学生最伤脑筋的事情。有时候在课堂上会遇见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让学生翻译句子的时候会碰到这样的句子:“今天老师留的作业太多了,如果做不完还得开夜车。”学生们就会把“开夜车”翻译成半夜开车,这样翻译,这句话就不通了。有很多习惯汉语,汉字学生们都认识,但是组到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而且这些句子和词在字典上往往也很难查出来。比如人们常常会说这样的句子“这不是跟我过不去吗”“你这个人就是爱钻牛角尖”“咱们把话说白了”等等,像这样的句子在中文里真是太多了,这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在教学生的时候要讲明这些句子在何时何地才可以用得恰当,让学生们组成小组选择会话内容,然后在会话中加入所学的习惯汉语句子,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正确地运用习惯汉语。在解释习惯汉语的时候,只有精通学生本国语的教师才能解释清楚。近年来,由于大量的外国人学中文,所以在网上也可以找到很多习惯汉语的视频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中文。很多学生对中国成语很感兴趣,但对什么样的句子里可以用成语、成语的来源不太清楚,教师要向学生具体解释清楚。有些成语故事的来源是中国古代的一些传说和民间风俗,这些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及人物并非有所了解,所以教师通过一些成语典故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及人物,也会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更加感兴趣。
三、汉语抑扬顿挫的发音
学习汉语声调也是一个大难关,大多数学生很难掌握汉语发音声调,比如在说“十”和“是”时,很难把音发准,在听力方面遇到的困难往往也很大。有一些意大利学生来中国留学,他们说“老师我已经在大学里学了两年中文了,可是一到中国,中国人说话我怎么一句话都听不懂啊”,有的时候他们可以听懂一些中国人说的话,但当他们用中文回答的时候,往往中国人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这是因为他们学的教材跟中国人所说的习惯汉语有所不同,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掌握好声调的发音。一个学生说,他在中国留学的时候,去一家饭馆吃饭,他很喜欢吃茄子,就想要一盘红烧茄子,由于他的声调不准,把“茄子”说成“蝎子”,闹出很大笑话,最后他只好跑到厨房里用手指着茄子让服务员看。所以从我们多年教学经验来看,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的声调和发音,就应该在课堂上不停地做语音练习,还可以通过一些课堂游戏让他们能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语音和声调。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念一组生词,再让其他学生把他所念的生词拼音和声调写出来,然后大家一起评论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掌握汉语的语音和声调。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范文5
关键词:双语教育 浸入式教学 负双语 正双语
一、引论
浸入式教学模式是双语教育中的一个特殊模式,它最先是为在Montreal的英语母语学生而设计的。不久,该模式又在美国设立。Cohen (Rene, 1987:66)曾对浸入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作过描述:
* 所有的教学(指在幼儿园和一年级阶段)都是用第二语言进行的(如加拿大的法语浸入式教学);
* 在二、三、四年级则用学生的母语教授各项语言技能(读、写等);
* 到了五年级,一些主要科目如地理、历史可能会用学生的母语讲授;
* 教师都具有双语能力,但他们在浸入式教学中只用二语;
* 教师要求学生只能使用二语;
* 教学的早期阶段不涉及句式操练和语法讲解;
* 学生在自愿或得到父母同意的前提下方可参加浸入式的二语学习。
语言习得是语言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方面。从上个世纪60年代始,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一直长盛不衰,并对语言的教与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在低龄段的儿童中实行浸入式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点:一是克拉申(Krash)的理论,他提出在外语教学的环境下,学生学的只是该语言的语法,这和“习得”是有区别的。要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习得”一种语言是重要的因素。另外则有Lenneberg提出的“关键期”假设(Critical PeriodHypothesis)理论,他认为人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有一个由生物特性决定的“关键期”,期内习得语言快,过后则会增加难度,所以学习外语应把握住这个“关键期”。对此,有学者提出了异议。“太早进入外语的学习意味着儿童发展母语的机会减少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的不利”(Patsy.M.Lightbown and Nina Spada, 2002: 164)。
低龄段的浸入式英语教学是否会对学生的母语习得产生负面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这问题作一个侧面的探讨。总的来说,文章是通过调查广东省惠州市的一个小学的浸入式教学实验来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调查经过简述
博罗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博小)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现有学生3078人。全校有七个年级,包括学前班和一至六年级。博小从2000年始启动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实验班的设置从学前班开始,至今包括在该实验内的年级已有三个,每个年级内既有实验班也有普通班。从全校来看,总共有十个班参加了这个实验,学生人数占三个年级的30%,占全校的15%。
在普通班,英语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个科目,周课时是两节课。在实验班,英语不单作为一个科目,同时也是其他科目的教授语言和教师的指令语言。学生每周有四节英语课(作为语言课),此外其他科目如音乐、体育、自然等都用英语进行讲授,除了语文和数学课。合计起来,实验班的的学生每周接触的课时超过二十节。
参加浸入式教学实验的老师,必须接受过三到五年的英语专业教育,在正式上任之前也参加过校内及校外的有关浸入式教学模式的培训,并且这种不定期的培训会贯穿整个的实验过程。学生会首先被告知教师只懂英语,他们也只被允许用英语与教师交谈。
三、材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如前所述,包含在浸入式教学实验里的有三个年级共十个教学班,首先我想收集到他们的一次全校统考的语文成绩,以此和平行的普通班进行对比,并在实验班之间也进行对比。在该校实验班教师的协助下,我收集到了他们在2002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语文和英语成绩。其次,我想对实验班的学生作一个简单的的面试,试图对他们的母语学习作一总体的粗略评价。这一部分比较难。因为第一,学生每周的课程已经安排好,面试意味着会打断或扰乱他们的计划;第二,我作为一个学生不熟悉的观察者,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表现。同样也是在该校老师的帮助下,我对二年级三个学生的面试得以顺利进行,而学生的反应似乎也表明有陌生人在场对他们的影响不是非常明显,可能因为实验他们已经习惯的缘故。
四、结果
1.当把实验班和普通班的语文成绩进行对比时,我们发现,结果并没有对实验班不利(见表1)。从平均分看,学前班里面没有一个班是低于普通班的;二年级只有一个普通班(普)的平均分高于一个实验班(实));在一年级,有五个普通班的平均分高于实验班最低的一个班(实),但其他实验班的平均分都高于所有的普通班。如果把实验班和普通班各自都看成一个整体,实验班的平均分高于普通班。至于全班的通过率和优秀率,实验班的优势是很明显的。最后,从低于30分的人数来看,实验班中没有找到,而普通班里有占比例很小的学生。
2.接着,我们对实验二班作了一个内部的比较。我先把全班学生按英语成绩排名,然后再按语文成绩排名,结果发现个体学生的两门成绩是相当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生的英语成绩在班上排名较前的话,那么他的语文成绩一般也排在前面。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把例外的情况看成是个体差异造成的。根据比较的情况,我们可以说每个学生的两门学科的成绩是差不多的,没有其中一科明显高于另外一科的情况。
3.最后是面试的部分。接受面试的三个小孩分别是Liptitian,Joe和Jack。教师会告诉他们:Today in our oral lesson. We will play a game and this game is about stories (我们今天的口语课要来玩一个有关故事的游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和观察者(我本人)不对学生的表现作任何的评论。开始,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六对他们最近学过的中国成语:
盲人骑瞎马画龙点睛画蛇添足叶公好龙狐假虎威坐井观天
步骤一: 三个学生轮流依次读这些成语。他们都能把绝大部分的词准确流利地读出来,但Liptitian 把第二个读成“huà long diǎn shuǐ”,可能是由于口误;另外,三个人都把第四个读成“yè gōng hǎo long”。
步骤二:三人各选一个成语故事然后复述出来,要他们先用中文再用英语讲同一个故事。
步骤三:三人被要求说一些他们知道的中国成语。
Liptitian:安居乐业
Joe:掩耳盗铃,坐井观天
Jack: (“成语书在家”)
步骤四:三人被要求讲任何一个他们知道的故事,可用英语或中文。可能这项活动他们在平时的英语课上进行得较多,三人都应付自如而且乐在其中。他们全部都用英语来讲,每个持续的时间从五分钟到十分钟不等。
五、结论
1.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结果并没有显示博小的浸入式英语教学给参加该实验的学生的母语习得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有学者对双语现象作了社会性质上的区分,即正双语(additive bilingualism)和负双语(subtractive bilingualism)。负双语之在个体的语言发展中,第一语言逐渐被第二语言所代替;但在正双语的情景下,第二语言作为一种附加的能力被添加到个体的语言体系中,而第一语言不会受到威胁,因为这种语言处于绝对的优势中,而且外在的因素为它的继续发展提供了许多条件,比如大众传媒等(Lambert, 1978:217)(见Rene Appel and Pieter Muysken,: Language Contact and Bilingualism)。综合博小进行实验的各方面环境因素,他们的英语浸入式教学可看作是正双语而非负双语的一部分。我们已经算出实验班的学生每周接触英语的时间超过了二十课时以上,但是不管怎样,他们接触中文的时间总是超过英语。比如,他们和家人、朋友是用中文进行交谈的,他们也会看很多中文的电视节目。总之,他们所处的环境中中文占了绝对的优势。
2.学生对两种语言不同的态度
为什么把学生对两种语言的不同态度也考虑在内,因为这个因素必定影响两种语言的持续发展。学生们在面试部分的表现似乎说明他们对第二语言的肯定态度要多于第一语言。
在面试的第二个步骤中,学生两种语言讲同一个故事时,他们用英语讲的句子明显要多于中文。从时间的长短上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Liptitian讲英语用了5分钟而讲中文只用了2分钟;Joe用了分别10分钟和6分钟;Jack是4分钟和3分钟。另外,三个学生还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他们讲英语时讲得更加生动而富于表情。比如,他们会用更多的肢体语言,他们往故事中加入了更多有趣的情节。总之,他们用二语进行的思维更加活跃和有想象力。
造成学生对两种语言的不同态度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应该是来自学校和家长方面的暗示。学校对浸入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大力的宣传。他们也极力地鼓励学生尽量开口讲英语。虽然不禁止在学校讲中文,但母语在教师和家长的意识里对二语的学习是有阻碍作用的。学生受到这种暗示,认为英语比中文更加重要,他们自然在前者中投入的努力就会更多。在浸入式教学的早期阶段,二语学习没有对母语造成负面的影响,但在个体后来的发展会否有影响还是未知。
3.本调查的局限性
必须承认这个调查是有局限性的。首先,分析只是基于一次的成绩而作出的。我们并没有试卷的设计以及信度和效度方面的信息,再说,也不能就从一次的考试判断出学生的全部语言能力。还有,我们从表格二中看出,普通班和实验班并不处于完全平等的条件之下,比如,不同班的学生人数不同。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了本调查的客观程度。不管怎样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当我们引进浸入式教学这种双语教育的模式时,要考虑到它可能具有的副作用,最大化它的有利因素,最小化它的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李琨.习得理论对我国小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unpublished material in BLEPS,2002.
[2]Lightbown, M., Spada, N .,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范文6
[关键词] 汉字教学 汉字文化 识字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识了一定数量的字,才可以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可当前,我国小学识字教学状况并不乐观,学习兴趣低落,识字巩固率低,回生现象严重……教师对汉字本身的认识肤浅,教学方法机械。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越来越低落,至于识字方法的掌握更是无从谈起。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不但肩负着汉字教学的重任,也承担了传承中国汉字文化的责任。教师如果能够充分挖掘汉字中的文化意蕴,就会大大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汉字形义结合的构字特点以及由画到字的演变规律,与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应借助图画、动作、表情等直观手段,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具象化,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形、音、义的来龙去脉,可以提高记忆生字的效率。
如在教学“鱼”字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鱼”的造字过程一目了然。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一条简笔画的鱼,然后出现楷体的“鱼”字,在图画与字之间演示“鱼”字的形体演变,最后鼠标点击鱼头,鱼头变成“”,点击鱼身,鱼身变成“田”,点击鱼尾,鱼尾变成“一”。 再如,像“鼠”和“燕”这样复杂的字,只要通过形象的古体字到现代楷体字的演变展示,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发现:鼠的上部好像一只露齿的鼠头,下部像鼠的脚趾和尾巴;“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嘴巴,“北”是翅膀,“灬”是尾巴,一只活灵活现的燕子便出现在学生的眼前。
一些表示动物的字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使生动有趣的造字形态被孩子的眼睛所发现,自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规范汉字书写和运用
现在,小学生的错别字问题十分严重,主要原因是对汉字的构字原理没有掌握。教师可在课堂中渗透字理知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分析字理,规范书写和运用。
如书写“冒”字时,学生会将上面部分写成日部。于是,我在课堂中这样教学:首先板画“冒”的古文字,然后进行解说:缺口框就是帽子的象形,中间两个短横像帽里的头发,下面“目”是眼睛,缺口框里的两横封死的话就像把帽子上下封死了,这样就戴不进去了。再如,“久”这个字,撇表示人的脚,捺表示垫子。古时候的人是跪着坐的,跪的时间长了就会腿酸,于是便在膝下放个垫子,这样就可以跪得久了。在书写时,提醒学生注意捺要从撇的中间起笔,因为垫子是放在脚的一半部分膝盖下的。这样,学生就不会写错了。
此外,对于形似字、同音字的区别也可以通过汉字的文化追溯,让学生获得真正清晰的认识。比如,为了让学生明白“荼”和“茶”的区别,我首先讲了一个成语故事:春秋时代后期,吴王夫差想当中原霸主,于是,他在公元前482年,带领大军来到卫国的黄池,要大家推他为盟长。为了显示实力,夫差在一夜之间把带来的3万军队分成左、中、右三路,中军全体将士,全都身穿白色战袍,打着白色旗帜,插起白色箭翎,远远望去,好像遍野盛开的一片白花;左军一万将士,一律身穿红色战袍,打着红色旗帜,插起红色箭翎,望去好像一片熊熊烈火;右军则全用黑色,犹如一片乌云。天刚蒙蒙亮,3万人一齐大声呐喊,那声音简直像天崩地裂一般,惊动了到会的各路诸侯。各国诸侯都不敢和夫差相争,不得不承认吴国为盟主。学生明白了“如火如荼”这个成语的来历,理解了“荼”的意思就是“茅草的白花”,也就不会和“茶水”的“茶”混淆了。
长期引导,学生在用字时就会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逐渐规范汉字运用。
三、启迪儿童思维和智慧
学生经常从造字方法理解字形字义,对汉字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辨识能力会日益剧增,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中国的汉字文化得以传承,而且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不断提升。
在教学生字“家”时,我引入了有关汉字文化的知识,启迪学生思维。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个可爱的小猪头,学生的兴趣顿时大增,都发出了“好可爱”的赞叹声。接着,我适时地在猪头下面写了个“豕”字,教给学生读音与字义:古代把猪叫豕。原始社会时,人们靠渔猎为生,那时的猪都是野生的,人们把活捉来的豕养在屋里就成了现在的家猪。讲解到养在屋里时,我在猪头图像上加了宝盖头,板书“家”后教念口诀:“野猪是个宝,养在家里头。”“家”以前这个意思啊!真有趣!学生在汉字知识中熏陶,很好地识记“家”的音形义。
这个“豕”字的引入,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家”字的理解、记忆,还认识了一个新字“豕”,明白“豕”就是猪,学生驰骋在想象的星空中,和古人进行一次对话,汉字在学生心中就不再是一个个无意义的符号,而是变成了一幅幅形象的图画、一个个动听的故事,一个个朴素的动作。
四、渗透人文情感教育
汉字渗透了祖先的情感和信仰。一些汉字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就有一种力量,教师在教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和人类优秀文化,接受优秀的人文精神熏陶,培养健康的人文意识。
如“人、从、众”这3个字,“人”是象形字,表示一个人,而“从”字是一个人后面跟着一个人,本意是随从、下人,这是两个人,“众”是指多人,从一个人到很多人,这3个字的发明过程,似乎也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积少成多。同样积“小”可以成“大”,“大”就是由“小”组成的,只有做好“扫一屋”之小事才能做好“扫天下”之大事。深刻的道理用简单的字就可以解释。
再如,“教”字,由“孝”和反“文”组成,却告诉了我们传授“文”(知识)之前要传授“孝”义,一个“孝”字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道德体系,“百善孝为先”,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今天我们也不能忘记“孝”这个本。
相信在如此学习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识字数量的增多,还可以获得精神的丰盈以及对汉字文化的敬畏感和骄傲感。
一个汉字,就是一方天地;一个汉字,也是一种原始古朴的思维意象;一个汉字,也是一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汉字是包罗万象的文化世界,包含着厚泽的精神资源。我们应该挖掘汉字文化意蕴,探寻趣味横生、开智育人的识字之道,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云峰,马长燕.语文教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曾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