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1

一、 扮靓作文的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了好题目,文章才能顾盼生姿。然而,有时学生煞费苦心却仍寻找不到满意的题目。不过流行歌曲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曲目、歌词极其传神,耐人寻味。学生如果能顺手牵“羊”,往往能出奇制胜,色香味俱全。

引歌词入题,既可借用原句,也可根据文章需要作适当的变动。比如:写回忆性的文章,学生可用《再回首》、《村南旧事》等为题。写感恩的文章,学生可用《按摩代表我的心》、《感恩的心》、《感谢有你》等为题。写理想的文章,学生可用《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要飞的更高》、《男儿当自强》、《谁说女子不如男》等为题。写生活的文章,学生可用《最近比较烦》、《小小少年》、《不能游戏人生》等为题。

还有很多题目可以引用,如《有谁共鸣》、《共同度过》、《今宵多珍重》、《念亲恩》、《不是我不小心》等。

以上作文题目,或热烈高亢,或一往情深,或含蓄婉约,或活泼清新,都表达了学生的内心情感。由于万口传唱,十分熟悉,一看题目,就极富时代气息和感染力,能引起读者无穷的遐想,深深的共鸣。

二、 修饰作文的起承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写作难在开篇之笔。若能以一句优美的歌词作“引子”开篇,无疑能使读者倍感亲切,也有助于下文自然引出中心,且具有吸引力。如大家最熟悉的题目《母亲》,有位小作者这样写:“《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又在脑海中回荡……”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小时侯……

“世上只有妈妈好”我反复地唱啊。在吟唱中看见母亲亲切的笑脸。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万口传唱的歌曲,作者由歌词的触发,引起联想,下笔如有神,文思如泉涌,主题也更突出。

又如一位同学写《我努力,我成功》时,这样开头:

“100分,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原本一直认为是这样。今天的数学测验我却得到了全班唯一的满分,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也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往日的努力。

接下来的文章回忆自己的努力过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终获得可喜的成绩。

写作中,一旦找到了这种巧妙的起始句,下笔就如轻舟顺流而下,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但这种句子不是信手拈来,而是推敲斟酌提炼而来。在推敲提炼上文起始句时,流行歌曲起到了重要的点化拓展作用。

流行歌曲不仅能为学生写作营造良好的起始氛围,还能提供给学生别致的过渡句,使之从平淡之中忽然转出一个波澜,转出一份惊喜。如《我最敬佩的人――警察》,小作者点题开篇,关爱群众事情之后,要转写警察毫不畏惧的品质时,小作者引用了那首《少年壮志不言愁》,“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击流。……”接下来描写了警察同志无私无畏与恶势力搏斗,品尝生活的打击,别人的误解等等,一个警察的形象也逐渐鲜活起来,立体起来。

三、 升华文章的主题

为什么流行歌曲容易打动我们,原因之一是流行歌曲较多地抒发了普通人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这种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经过浓缩提炼,具有很大的生活穿透力和心灵辐射效果。如果能在文章结尾之处用上一句或几句歌曲,使之成为点睛之笔,不仅能升华主题,而且能产生回肠荡气、三日绕梁之效,获得自然贴切、水融之感。

如一同学写爱心捐助的文章《爱的奉献》,结尾时引用歌词:“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连用四个“这是……”, 通过比喻将表达形象化,充分升华了情感,也升华文章的主题。

又一同学写以《自信》为话题的作文,结尾引用《想唱就唱》的歌词:“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够勇敢地自我欣赏。想唱就唱,要唱得漂亮。就算这舞台多么空旷,总有一天能看到挥舞的荧光棒。”这个结尾让我们看到了个性张扬、乐观自信的少年形象。

又如:《我想有个温暖的家》的结尾“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跌倒之后》的结尾“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再如,写经过一番艰辛努力后终于做成某事的文章,引用《真心英雄》中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结尾。这些结尾,歌词与全文内容协调一致,恰当地引用这些歌词能使文章锦上添花,也更加耐人寻味。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初中作文 拟题 修辞 引用 符号 悬念

近几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作文命题的思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写作自由。那么,话题作文如何为自己的“文章”巧施“脂粉”,使其呈现富有表现力的清新面孔呢?笔者认为这首先应该体现在文章的题目上,因为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作文的题目能够新颖别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就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读下去的兴趣。那么,初中生的语文作文教学,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拟题能力呢?

一、巧用修辞

修辞能够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中学生对于修辞再熟悉不过了,如: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多种修辞。下面请看巧用修辞所拟题目。(1)比喻:《我渴望老师的“阳光”》以“阳光”比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如将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又如《我发现女孩也可以做“太阳”》、《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这些设喻佳题也都富于文学色彩。(2)比拟:《小树又快活了》、《读水千遍真有趣》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3)借代: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给文章拟题目《黑白债》,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又如《人生需要掌声》,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4)对偶:《朋友最真,友情最贵》、《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这两例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考生善于推敲语言的功夫。(5)对比:《躺着读书,站着做人》“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6)双关:《我最需要一剂良药》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又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7)设问:《错?对!》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8)反问:《中国的教育家,您难道还没发现吗?》反问中饱含着摆脱应试教育重负的强烈愿望,观点鲜明,言辞恳切。各种修辞格的运用,增强了作文题目的感染力,使作文题目耳目一新。

二、善于引用

这里说的引用主要是指引用古诗文中的经典句子、观点,歌词等,从而使自己的作文题目显示出新意来。比如:(1)引用诗词,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如有学生要表现老师既爱学生,对学生的错误严厉批评时,把作文题目拟为《道是无情却有情》,就是活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运用古诗词或成语典故来作标题,还可以显示出作者浑厚的文学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这是常用的一种拟题方法。(2)引用歌词,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如一位学生作文自拟的题目是《因为爱你》,见到这个题目,读者一定会惊讶不已,想不到还有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发现作者记叙的原来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事,结尾时他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的歌词,全文可谓浑然天成。

三、借用符号

这里讲的符号主要是指常用的中文符号和数学符号,有时候也可以将两种符号相结合,表现学生的某种认识或思索。比如:(1)标点符号属无声的语言,用之拟写文题,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往往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如一考生所拟文题为“人生,丰富多彩!”,作者以感叹号为题,语势铿锵有力,形象地表明“人生没有固定的格式”,并点出只要“把握好手中的生活之舵,人生将丰富多彩”这一主旨。(2)数学符号,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近年来正悄悄兴起于全国各类报刊,话题作文的拟题亦不妨借用之。如一考生以“10-1=……”为题,巧用数学符号组成等式,设置悬念,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对生活中的“10减1”现象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故设悬念

文章的题目最忌“千人一面”。在标题里设置悬念,把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含蓄地展现出来,才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同时,一个富有悬念的题目,也会让你觉得有话可说。如《女生传来的纸条》这个题目就很典型:这位女生为什么要给男生写纸条呢?纸条上都写了些什么话呢?结局又会如何?又如新闻标题《当列车驶来》也属于这一类。列车驶来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有人受伤了吗?又将会怎么处理呢?读者一看题目,便有了这么多要弄明白的问题,自然会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愿望。整个文章行文的过程也就成了“释疑”的过程,作者的思路就能跟着作者的引导一步步走下去,就像走迷宫一样,最终豁然开朗。但是绝不能东拉西扯,至文章结尾也解不开谜团,这样就适得其反了。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教学 需要 探索

一、留守儿童需要亲情(爱)

“老师,我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但我也会改变以前的性格,我总是被人冷漠,就好像我不存在似的,我总是在上课的时候分神,或者和别人说话。老师,我不是一个死性不改的孩子,我只是一个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孩子,我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虽然需要的时间可能会长一点,但有希望,我的生活有很多阴影,阴影使我的性格变得孤僻、怪异……我的心情也是漂浮不定的,时而悲伤,时而高兴。我基本上是在大人的吼骂下长大,有时侯也会自卑,觉得自己很没用,做什么也做不好。老师,我需要温暖、关爱、关心、呵护,当然也少不了严格的教育。老师,我不想做一个冷漠、性格怪异孤僻的孩子。”

这是一次学期考试上看到的半命题作文“X X我想对你说”中,一名留守儿童的作文,文章虽短,但是可以看出这是孩子用肺腑之言在向老师倾诉!说实话,我被这短文感动了,这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了解我们的学生。回忆起在讲台上站了二十多年的我,不由得反思再反思:我们到底要怎样才读懂孩子?看来真正教好学生还不光是备好课和上好课的问题了。

早在2006年,当时我与熊艳老师上一个班。有一次熊老师生病住院了。班上的4个学生买了四个苹果去看她的一幕使我至今也忘不了,因为这4个学生中就有三个是留守儿童。是什么力量驱使一群三年级的小娃娃会有这种想法和做法呢?四个苹果值多少钱?孩子们的举措值多少情?如果没有老师平时的关心和呵护,他们会这样做?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老师就是他至亲至爱的人。

我们做老师的要如何真正给这部分学生以关心和帮助,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这个事实,记得我曾经用“四个苹果的启示”为题谈过,但没有被认可,也许是没有写具体的缘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从而学校的学生中“留守儿童”也就越来越多,这部分学生在学校老师费了不少的心血。而给他们的监护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人,也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就我校而言,留守儿童就占了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特别是留守的这部分学生的成长,因为他们本身就缺少关爱,如果老师对他们也不屑一顾,他们就更觉得孤僻。那么,留守儿童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这确实是我们值得去思考、探索的主要话题。

二、留守儿童需要正确的引导(管理)

我们都清楚,上级主管部门对关注留守儿童也尤为关注,而学校在安排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时,几乎都是选择给他们买衣物或学习用品等东西,用这样的方式来面对所有的留守儿童,说实话,我不认为这就是关爱他们的最佳举措,这只能是一方面。设想一下,现在外出务工的人几乎都是为的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儿为女,或者最大限度是为家里建造房屋还账而在外奔波,所以,家里缺钱花的应该不完全是这部分留守儿童。另一方面,有什么样的父母则有什么样的子女,父母亲都有理想去改变自己的处境,证明他们的子女在智力上应该不成问题,反之这部分学生的智力说不定还是在常人之上,事实上通过我们仔细的观察和思考,那些平时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调皮和捣蛋的“家伙”,实质上多数是这部分留守儿童。因为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正确的教导,大多比较任性,稍不注意就惹恼了他们,他们就会肆无忌惮地给老师添乱。

本期初我对本班的13名留守儿童再次进行了调查,其中有1名儿童在老师的询问时答案是希望老师给他们以物质上的帮助,其余12名儿童则是希望老师更多的是在精神上和学习上的关心和帮助。所以,我认为留守儿童真正需要关注的应该是他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从现实的事实情况看,这部分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两种类型:一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二是不敢大胆管理的伯父、伯母、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前者是过于溺爱,整天只是管他们的吃饱、穿暖,其余的就是没管或管不了,其实也是找不到教育和管理他们的方法;后者是深怕得罪他们,不敢用正确的教育和管理方法。所以,留守儿童多数性格是自私、任性、孤僻。至此,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担子就落在了第三类人群――老师的肩上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结合管理模式几乎是全权落在了学校这一方面。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4

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积极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思考如何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教材的示范性,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渗透 写作教学

朱自清先生说:“写作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著名特级教师斯霞也说,“阅读为写作提供了知识与技能”“多读多写,首先是个‘读’,首先靠的是阅读课”。由此可见,阅读对写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因此,语文老师平时一定要将写作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品“鱼”(教材)的美味的同时,得到“渔”(写作)的技巧。下面我以苏教版七上《安恩和奶牛》为例简单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审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吸引读者,使人产生阅读的强烈愿望,能帮助解释文章的主题,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不重视对文题的推敲锤炼。但是,当前的中学生在作文的审题立意方面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有审题不清的问题,比如作文题《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学生往往只叙事,却不写该事件对自己有何影响或能写影响却看不出影响有多大,更谈不上最大;有审题偏差的问题,如作文题《雪天里的故事》,有很多学生写成发生在冬天的故事。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就只能责怪、埋怨吗?中学语文新教材中的课文题目可谓各呈异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弄清题目的意思,分析作者是怎样紧扣题目来写的,从中学习审题的方法。

在上《安恩和奶牛》这一课时,我先板书了课题,让学生交流自己根据题目所产生的疑问。学生纷纷举手:安恩是谁?安恩是个怎样的人?这是一头怎样的奶牛?安恩和奶牛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文章为何以安恩和奶牛为题?……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到文中去找答案。学生在找答案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了解到课文内容都是围绕题目展开的。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问学生:“题目中的 ‘和’能否换成‘的’?”学生经过思考,发现‘和’表达了作者希望人类平等地对待动物,关爱、尊重动物的感情,从而体会到了作者所拟题目的精妙。我顺势引导学生在写作之前要认真审题,确定作文的中心,再紧扣文题展开内容。

如果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能反复加以引导、点拨,学生在审题方面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领会写作技巧

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中学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一般有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小说、散、议论文几类。中学阶段写作的重点是要求掌握记叙文写作,了解另外三类文体并尝试写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写人叙事类阅读和学生的记叙文写作结合,使学生学会写人叙事的技巧。

《安恩和奶牛》这篇文章对安恩这一人物形象做了具体的描绘。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安恩的语段,再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在描写安恩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学生在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之后,我再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有哪些及生动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加以小结,并提醒学生活学活用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动作,神情心理细节描写,让人物自己说话,让读者切实感受你笔下人物的个性、心理。事实胜于雄辩,人物用自身言行去表现个性才最有表现力。时间一长,学生在写人的作文当中就会有意识的使用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他们的写人作文就不再空洞,不再泛泛而谈。

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习选材剪裁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选材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旨,因此,要让学生明确选材必须紧扣主旨。要让学生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更要指导他们理解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安恩和奶牛》的第二部分,写到了牲易市场上贩子和屠夫们对安恩产生误会。我提醒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买牛人的种种表现?这与刻画安恩有什么作用?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明确了在牲易市场,人们带来的牛都是用来交易的,安恩带来的又是这样一头出色的好母牛,贩子和屠夫们关注她的奶牛,顺理成章。同时,贩子和屠夫们对牛的态度与安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出安恩对奶牛的爱怜,也更能表现安恩的人性美。学生从中明白了作文选材的原则:写作的素材可以根据主题进行剪裁,根据主题的需要决定主次详略等。这时我再引导学生明确选材要注意以下几个标准:(1)围绕中心选择材料。(2)选择典型的材料。(3)选择新颖的材料。(4)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5)选择生动具体的材料。(6)选择真实的材料。

四、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习谋篇布局

明确了文章的主题,选择了适当的材料,并不一定能写成好文章,还需有合适的结构,把材料组织起来,巧妙地表达主题。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5

一、学习范文阶段

1.初步感知。教师在介绍完作者及写作背景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得到两个收获。一是识字,熟悉好的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圈注,抄在笔记本上,并理解它的意思,会造句,以便写作时运用;二是提炼散文的主题。教师适当讲解点拨,概括指出它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在于它充满了亲子之爱这个永恒的主题。再作引导,引起学生的思考,为写作时选材打下基础,自然而然地做到了“以读促写”。

2.赏析把握。在初步感知主题后,再抓住文章重点描写、细致刻画之处进行赏析。父亲“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对我心灵的安慰;“甚是仔细”、“再三嘱咐茶房”表现出的不放心;亲自送儿子并“忙着照看行李”,与脚夫讲价钱,上车为儿子挑定座位。这些,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挚关爱之情。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从日常细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赏析之后,大多数学生同作者一样深深体会到了父爱、母爱,同时体会到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的魅力,这就为写作打下了感情基础。下课前可布置一个片断练习:写出父亲或母亲为你做一件事时的几个连续动作。写作时指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片段:“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去”,一“探”一“攀”,一“缩”一“倾”。这些动作,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完成自然不费事,可是父亲年老体衰,而且是个胖子,平时走路就“蹒跚”而行,要做到这样,其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特别是他“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种轻松的心情更体现出父亲早已把对儿子的爱化作了一种责任。学生在品读后,不仅有了写作的热情,而且下笔更容易了。这样,“读写一体”就初步体现出来了。

在引导赏析把握这个环节,除了引导学生把握父亲对儿子的那种亲子之情,还要指导学生赏析把握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钦敬之爱。赏析时,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等语句,使学生真正进入作者所渲染的情感世界,这对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其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3.归纳技巧。这篇文章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文章描写人物肖像时着力描绘人物的神情、音容笑貌,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背影”在文中出现四次,其中有点题,有呼应。至于是如何点题的、如何呼应的,教师应带领学生朗读、讨论、分析、点拨。

《背影》是经典名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叙事简洁,抒情自然,语言平实,构思却极为精巧。如开头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似乎只是为了交代开端,其实不然。这个开头为整篇文章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气氛,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出现的,这便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家境衰败、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接连的不幸,已使父亲身上的担子够沉重的了,可他还不辞辛苦地送儿子上火车,艰难地为儿子买桔子,显示出父爱的崇高、伟大,也彰显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作者用白描记叙,不作任何修饰、渲染,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体会到这一点,就要提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围绕中心巧妙地安排情节,不要只干巴巴地记叙主要情节,要进行巧妙的衬托铺垫,增强作文的艺术效果。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6

生命教育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指引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的意义及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追求信仰的高尚人文情怀,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础。语文作为中华五千年渊远文化的载体,具备了丰厚的人文教育素材,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好载体。本文结合他人教学的经验和自身在教学过程的反思,积极地探索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有效链接点和实施途径。

关键词:

生命教育;语文教学;实践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慢慢推进,生命教育逐渐引起学者重视,它犹如一缕春风,使语文教育焕发了新的活力。而“语文教育只有遵循生命规律,进行生命化教学才能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可见,生命教育已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模式。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我们以大学教材为例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以期能够为语文教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1生命教育的内涵

有研究者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基础”或教育的“原点”,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要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另有研究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它强调人的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它关注人际交往中精神能量的转换;在保障机制上,它注重生命主体自主能动的投入与合作。以上这些理解,是立足于生命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解释,实际上界定的是教育的内涵,相对于以往社会本位视野中教育对个体生命的漠视,这种教育更关注生命,有学者就把它称为“生命教育”。从实施生命教育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或者说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

2实施生命教育的原则

2.1因材施教原则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能力,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意把握内容的难易程度。太难了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容易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太简单则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刚迈进大学的孩子,处于心理断乳的关键期,自我意识强烈,情绪易失控,看产生问题容易极端化,恋爱、交际、理想和现实成为他们苦恼的主要问题,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出现自卑、孤僻、焦虑甚至放弃生命的消极心理。所以,我们要在教学当中恰当地用范文进行挫折意识方面的培养教育,教他们正确处理情绪问题,引导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问题和评价自己。

2.2尊重和接纳原则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关爱和赞赏。青春期的孩子既敏感又脆弱,他们急需得到权威人物的认可和接纳,一句赞美的表扬、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温暖的动作也许都能影响他们的一生。这就要求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无条件的接纳他们。尊重每个孩子的特质,善于挖掘他么身上的闪光点,善于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课堂上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不同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开阔思维。也只有尊重和接纳,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因为“只有在自主和自由的前提下,学生的全部生命活力才能迸发出来,从而得到更大的发展”。

2.3学生主体原则

叶澜说,课堂本生就是一种生活,怎样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地、主动地展示生命活力,是我们的研究重点。让学生自主去体验去探究生命的真谛无疑是一种不错的方法。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从填鸭式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探究知识,在语文教学当中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教材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去领悟生命教育的内涵,又要及时引导他们走向生活,在生活的体验当中加深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与体会。

3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

3.1通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现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的重要方法。王丁惠指出,通过阅读教学活动,解读文本,解读生命,让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语文教材中有大量阐述生命、解读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素材,例如在讲解《陌上桑》对苦难生活描述时引入贫困山区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的小姑娘》图片让学生分析背后的故事,学会珍惜当下,感恩生命。通过对鲁迅文章的学习,了解他弃医从文的人生经历,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处世态度中学习他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引发学生对生命真谛的思考。而《我与地坛》通过对作者悲惨经历和顽强不息意志讲解,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正确面对挫折和不幸。在学习《致橡树》这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时,可以引导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个性意识的生命特征,也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恋爱观。语文教材中的范文的作者也是我们值得去解读的对象,有忍辱负重,完成恢弘巨著《史记》的司马迁,有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有身在草野心忧天下的杜甫,有面对生活的无奈过早结束生命的老舍,也有面对挫折自强不息的张海迪。通过这些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的素材,“让学生在对语文材料的阅读与学习中感受人类广阔的文明成就,去学习文本的解读和自由表达,感受生命的辉煌和灿烂”。还可以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讲解和欣赏,让我们多了些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又是多么的卑微和渺小。自然界的生命如此顽强,我们人类是不是更应该积极投入生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呢!

3.2通过写作教学

语言学习主要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听说读写每个环节都是学习语文的必需。很多学生一谈作文就色变,其实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失败。写作是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学生之所以不会写作文时因为我们在教学当中忽视了学生对情感、生命思索表达和倾诉的需求,故通过让学生自己对感情的抒发,对生活的思考,对生命的倾诉,才能彻底释放青春期生命的冲动,对生命的认识才更生动,更深刻。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有意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促使学生学会思考生命,从中体会生命的可贵,生命的意义。比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笔者让学生以此为题,探讨理想和社会现实,个体生命和国家安危,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的同时了解生命的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在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同时加深对生命认识和思考。比如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考试来一场挫折意识的培养,通过讲解贝多芬、霍金、张海迪的故事,引发学生自己的思考,让他们自己感悟在挫折面前应有的态度和行动。材料作文也是启迪思维,开阔思路的实践场所。给学生一则有关生命教育话题的材料,让学生从不同的人不同的世界对待生活的差别中寻找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3.3通过实践教学

虽说课堂是传授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战场,但毕竟有些局限,毕竟都是别人的故事和经历。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自身的经历,帮助学生将自己掌握的理论运用到具体事件中,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也加深对生命的感悟。比如在戒毒日、预防艾滋病日举行生命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生命意识,进而尊重,善待生命;也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福利院,让他们明白担当付出和奉献;还可以带他们去游玩,在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领略生命的美丽与顽强。处处留心皆学问,在生活与实践中,让学生学着从生活的细微中感受美好,从细节中感受伟大。这样的生命教育也更真实和深刻。

4实施生命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自身提高生命素养,做到自己是一个具备生命情怀、生命教育意识的人。正如刘济良所说,真正的生命教育应当成为一种包涵着对学生生活生命人性的关爱呵护和照料的富有人情味现实化的活动。只有一个有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怀心中充满爱的老师才能真正尊重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情感体验,才能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同时,教师要积极地扩宽教学技能,及时地更新观念,不断地学习。此外,教师要注重营造宽松、和谐、友爱的课堂气氛,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回应、正向的评价,激发学生探索、思考、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参考文献:

[1]朱洁.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郭思乐.天纵之教-生本教育随笔[M].华东出版社,20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