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语法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语法教学论文范文1
1.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探索
1.1 演讲的形式。
学生课前自主准备演讲内容和形式,可以讲故事,可以背诵散文名句或名段,可以背诵古诗词……通过课前演讲,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汉语文的能力。
1.2 积累知识的形式。
学生每天理解并记忆10个左右的成语,或阅读一首诗歌或短文,这样长期坚持,必将大大增加知识储备,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导语的探索
课堂导语要短小精妙,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说过:“课的开始,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时,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便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状态之中。
2.2 短小精悍,触及重点。
课堂上的导语不仅要短,还要触及重点,切中要点,将学生一下子就引导到教学的枢纽地带,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
2.3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设计导语时,教师除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3.教学过程的探索
3.1 课堂提问。
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当前汉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方法。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既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还要激发学生思考;二是问题要大小适宜,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三是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方式;四是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辨析。
3.2 灵活处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不应面面俱到,而是要精讲精练,重点突出,形成系列。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地根据预设的教学设计,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3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传统汉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格式死板,大都以文体或知识点组成单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教材不是简单的汉语文知识罗列,而是用人文话题组成的一个个专题,能够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提高学习汉语文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汉语文素养。
4.拓展和延伸的探索
4.1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好汉语文的第一步,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汉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常用的预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阅读法。首先,学生应把课本上的学习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地放过,陌生的新知识则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并在重点和难点处做上记号,以便提醒自己注意。
(2)联想法。联想应该贯穿于预习的全过程。因为,它不仅可以使知识融会贯通,还可以发展想象力。
(3)设问法。预习时学生不仅要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还要变换思维角度,一题多问,故设难关,提高自学能力。
(4)整理法。预习时,学生要通过分析整理,概括学习要点,形成系统的知识,并将预习中产生的疑问记录下来,以便老师讲解时重点领会和感悟。
4.2 课外阅读。
阅读永远是提高写作水平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包含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且不仅要“阅读书”还要“阅读事”。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章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刊物,并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4.3 课外练笔。
在阅读的基础上摘抄,写读后感,进行仿写、改写、续写,整理读书笔记等,都是课外练笔的好方法,更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深刻思考,表达自己的心声,实现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汉语语法教学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文化导入;文化比较;文化词汇教学法
随着汉语在世界上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加入到汉语学习的队伍中来,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重大。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自身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对他们使用的教学方法就也要因人而异。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全世界和我国的众多学者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研究成果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促进了了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过程,它还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潜在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探索的。在诸多的问题当中,如何高效、快速地进行词汇教学时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一、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呼唤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理念的改变
作为语言三大构成要素之一的词汇是语言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构成一种语言的基础,词汇教学应该贯穿语言教学的始终。词汇教学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高低。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大多数的学者都看到了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汉语词汇系统本身数量的庞大、系统的复杂和用法上的交叉,导致了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又普遍认为它也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薄弱点。
在语言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速而又牢固地记住词语、准确掌握词的意义与用法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众多的学者在过去的许多年间在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研究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在现今社会,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人群的交流日益频繁,如何使更多的学习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尽可能高效地学习汉语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词汇是语言中对社会外界变化最为敏感的一个因素,也是一种语言中最能够反映其文化特征的一个因素,注意到文化因素对词汇教学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可以帮助减少这种差异对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这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做出相应的转变。
二、从隔离到融合,形成对外汉语文化词汇教学法
对传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转变不是简单的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或者简单的增加文化课的比重,表面上的变化并不能真正彻底解决在词汇教学上的困境,我们需要从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重新思考。
(一)教学思路的转变——从词汇与文化隔离到词汇与文化相融合
过去,学者多注意到对汉语的实际有用性的探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设精读、阅读、听力、写作等课程,词汇教学渗透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没有单独开课。这样让词语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出现,让学生在重复中加深记忆、学会词语的用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且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学生可以较快记住某个词汇并掌握课本示例中给出的用法。但问题是学生对记住的词只是掌握了读音和最浅显、最基本的含义,一旦语境有变化或某个语素被替换,这个词就又成了陌生的新词,在交流时往往存在词语的误用。
经分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只是字面的理解,大多数课堂上在讲授新词汇时所进行的词汇释义只是就词论词,并没有达到词义内涵的高度。因此不少学校开设了针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课程,力求通过文化的普及来提高汉语的学习效率。这种思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社会的变迁、习俗的传承都会在文化中得到体现,固态的、凝滞的文化是死的文化,是对语言学习没有帮助的,只有让文化动起来、活起来才是有意义的。词汇作为语言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最能够体现文化的传承性和活力,如果把文化和词汇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无疑是拿死的文化进行教条式的灌输,对词汇学习、语言学习是无益的,自然也就不可能达到预想的目标。
针对这样的情况,对教学思路进行改革是迫切的要求。从语言与词汇、文化与词汇的关系来看,过去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的不佳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把语言和文化、词汇和文化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没有考虑文化因素对词汇发展和使用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动态的词汇使文化更好、更迅速地深入人心,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词汇和文化的关系,改变词汇与文化割裂的局面,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利用文化导入提高词汇学习效果,使词汇与文化相融合,彼此促进、彼此作用。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注重文化导入,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的因素,形成独特的文化词汇教学方法
在意识到教学思路的转变之后,更重要在于根据新的教学思路设计词汇教学新方法。既然把词汇融合如其他课程和单独开设文化课对词汇教学和语言学习的作用不明显,那么我们可以把词汇课与文化课融合,即把那些具有明显民族文化色彩和地域特征、容易被学习者误解误用的文化词汇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结合具体词语,向学习者传授其文化根源,利用中西方文化间的异同之处,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内部的文化因素,彻底掌握这些文化词汇的使用方法。
所谓汉语文化词汇,就是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能够从某一个或某几个角度反应汉民族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心理等方面特征的词汇。它包括如四合院、旗袍、重阳节等汉语知识文化类词汇和如汉语称呼、寒暄语等汉语交际文化词汇,以及如颜色词、动植物词汇象征意义等汉语心理文化词汇。
继续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文化词汇教学肯定是收效甚微的,以往的教学方法侧重于词汇表层意义的传授,而新的文化词汇教学应该是独立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课程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中国特色词汇文化意义的掌握。针对这个目标,编写合适的教材,在教材中不是要把所有汉语词汇中与文化有关的词语都一一列举,而是有选择地择取具备强烈中国文化特色、与学生母语国家文化具有极大差别的词语为例,比如汉语中的龙文化、红色文化和称谓文化等进行重点讲授。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比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化词汇课中,可以先分析文化间的共同之处,唤起学习者的文化认同感,为他们较快接受中国文化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防止因民族差异引起的文化反感。在两种文化共同点的基础上,逐步展示差异之处,借助具体词语进行分析,便于学习者的理解。同时在课堂上,教学者可以辅以各种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录像片等,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模拟语言环境,让学习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会使用这个词语,真正掌握词汇的文化含义和使用方法。
在进行汉语文化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适度原则,即内容适度、教材适度、知识量适度和文化含量适度。汉语词汇意义丰富、包含的文化信息很多,但不是所有涉及文化的词汇都要讲,必须有所选择,要对其他课程的内容理解有帮助和对语言使用有益处的;所选取的词汇应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与现实生活脱节的词语不应该在讲授的范围之内;所教授的词汇及其文化含义并不是越多越好,文化的传授应该是输入积极地正面信息,与时代精神和事物发展大趋势相违背的文化现象应该予以摒弃。
三、利用文化词汇教学法,促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汉语语法教学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英语口语,中介语,石化
很多英语教师在口语教学中经常发现这种现象:学生的英语口语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英语表达能力就很局限,汉式表达频繁出现,而且有些错误屡改屡犯,无论怎样练习,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就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中介语石化现象。
中介语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语言体系。它即有学习者母语的特点,又有目的语的特征,它以母语为出发点,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却不是目的语(Selinker,1972)。理论上说,随着语言的不断输入和学习量的增加,学习者的中介语最终会达到目的语这个理想终点。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学习者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达到目的语的终点,相反,他们的语言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教育教学论文,不但没有继续向前发展的趋势,反而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这种现象就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Selinker将此现象定义为:学习者的中介语与目的语相关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知识趋于稳定的状态,它们并不受学习者年龄和目的语学习量等因素的影响(Selinker,1992)。
一、英语口语的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1. 母语的负迁移
在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的语法规范之前,他们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母语的规则运用到目的语之中。如果母语和目的语相似或者一致时,就会出现正迁移,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但若母语和目的语有所区别时,就会出现错误或不恰当的表达,这称之为母语的负迁移。长期的母语负迁移会对英语口语产生一定的干扰,如果这些不正确的表达长期被使用并僵化下来,就形成了英语口语的石化。
从语音上看,虽然英语中的很多发音都能在汉语中找到近似音,但是一些发音是汉语中所没有的。这让学习者很难掌握好英语的发音.如一些学生将”Ithink”误说成“I sink”。在词汇层面,很多学生认为中英词汇是一一对应的论文下载。其实不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很多情况下英汉词汇在文化外延上是不对等的。在句法方面,由于英语重形合,即句子本身的语法手段,而汉语重意合,强调句子内部的逻辑联系,所以很多学生在表达“虽然---但是--”时,习惯于用“although-----but---”的形式。
2.交际策略与交际反馈
在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有限,为弥补他们的语言缺陷,他们会借助回避,简化等交际策略达到交际的目的。Tarone指出学习者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使用到一些交际策略,如“回避”,“换说法”“借词”“请求帮助”及“动作模仿”等诸多策略(Brown,2001)。Coulter认为学习者在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后,使用避免、简化等交际策略确实可以克服交际中存在的困难达到交流的目的,但他们的学习动力也会减弱,要么完全停止学习进程,要么不再像学习初期那样重视自身语言水平的提高。这样也会产生石化现象(戴炜栋,牛强教育教学论文,1999)。
石化现象的交际反馈又称为“相互作用论”,其主要代表人物vigil和Oller认为人际交流传递着两方面的信息,即认知信息与情感信息。认知信息以语言形式来表达,包括事实,猜想和信念。而情感信息是通过超语言形式来实现,如面部表情,声调和手势等。交际中的反馈信息会对学习者可产生肯定,中立或者否定的心理作用。Vigil和Oller发现,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是防止语言石化的最佳方式(Vigil& Oller, 1976)。因为在交际中,肯定的情感反馈和肯定的认知反馈会鼓励学习者继续采用相似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引起石化,而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会激励学习者在继续语言交际的同时,注重对自己的言语作出一些修改, 故能防止石化现象的产生。
3.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
学习策略的失当也是导致出现口语石化现象的原因之一。学习者在交流时经常将目的语简化,最明显的简化是体现在句法上。如,许多学生倾向于用简单的主谓宾结构、简单的时态来表达他们的观点。虽然这些简化的句子并不影响交流,但却使语言失去了多样性,长远来看,学习者就不能自如地创造性的使用语言,阻碍了语言能力的提高。
学习环境主要是指教师的不正确的语言输入和教材的不完备方面而引起的石化。一方面,由于有些英语老师缺乏语言的正规训练,他们不地道的语言运用使得学生缺乏正确的语言输入。比如,一些教师的发音不标准,学生就会模仿他们的发音,久而久之,就导致了石化。另一方面,教材或和材料的选择不当也会产生石化。如教材中为模拟的一些场景,或训练某个口语句型,出现的一些特定的貌似真实的语言输入,却与实际交流有一定的差距。一旦这些不地道的语言输入在脑海根深蒂固后,学习者就无法摆脱其影响,形成了语言习惯。
二、英语口语突破石化的对略
1.优化语言输入
地道的目标语输入是英语口语输出的前提,也减弱了母语的负迁移的干扰。所以在口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优化语言输入的质量。一方面,口语教师不仅在口语输入时教育教学论文,要注意发音标准,语调规范,措词准确,语句正确,以确保规范的语言输入,同时教师也应该正确的评估学生的口语水平,并根据其水平提供相应的语言输入论文下载。最佳的语言输入是难度要略高于学生的当前口语水平,这样既能防止学生过分借助交际策略,也能防止他们对口语的失去信心。另一方面,英语教师也不能忽视教材甄选的重要性,摒弃那些语言和内容已过时的教材,选择具有真实性的语言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内容。如,将口语课本与日常使用的口语素材结合在一起。
2.采取正确适当的纠错方式
对于学生口语课堂所犯的错误,教师若是漠然视之,学生就意识不到自己所犯的错误,甚至会反复出现,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口语石化。若是频繁纠正学生的错误,会使得学生产生焦虑感,也不利于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发展。因此,采取正确适当的纠错方式尤为必要。首先判断错误类型,如果学生所犯的错误不影响交际的错误,可暂时忽略,但若是阻碍了交际,就要指出他们的错误。依据相互作用论,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是防止语言石化的最佳方式。在口语练习中,如果教师能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给予情感上的肯定,鼓励他们继续用英语来交流,同时又巧妙地指出他们所犯的错误,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激励他们对自己的言语进行改变,防止口语石化的产生。;
3.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观点过分强调交际的重要性教育教学论文,认为英语口语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之能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来成功地应对交际。这种教学忽视了语言既是一种交际手段,更是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忽略了语言的变化性特征,忽视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不仅仅以交际为目的,更要注重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中,既要加强对交际策略,会话技巧等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要考虑到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注重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结构等口语基本功的培养,不提倡过分依赖于简化,回避等交际策略。
三、结语
虽然英语口语的石化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只要英语教师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语言输入,采取正确适当的纠错方式,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才能有效防止石化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1]Selinker, L. Interlanguag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2.(10)
[2]Selinker, L. RediscoveringInterlanguage[M].London: Longman,1992
[3]Brown, 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研究,1999(2)
[5]Vigil,N.A & Oller, J.W. “Rolefossilization:a tentative model”. [J] Language Learning,1976.
汉语语法教学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并实施了结构化思维与表达法,有效提高外国留学生汉语语言的表达能力,并最大程度地迅速提升了留学生汉语口语表达的技能。
“听、说、读、写、译”是外语教学中的几项基本技能训练。尤其是“说”,在实际语言环境运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语言教学中,口语课十分重要,它是扩大和积累词汇巩固语法知识、训练阅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逐步获得外语交流能力的必要途径。
在初期的对外汉语学习中,汉语的口语技能的掌握往往先于其它技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口语教学自然也就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向来被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者所重视,并且也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许多汉语学习者也同样重视口语技能的提升,因为当他们掌握了基本的汉语知识,想要进一步真正学会运用汉语的话,口语交流是他们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毫不夸张地说,只有取得汉语口语表达的自由才能使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提升到—个较高层次。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能够获得汉语口语表达自由的留学生并不多,多数同学在口语表达中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他们也非常迫切的想突破这些妨碍他们自由表达的障碍,能够流利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留学生口语交流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语句不连贯,习惯于一个词一个词地往外蹦,节律不明显,语调平淡,停顿不当,表达不流利、不自然,并且回答问题时总是尽量用词,而不是用完整的句子;或者只是堆砌实词,而减少或避免使用虚词;语音语调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我们对个别的如发音、语调等问题都有了很多的解决方法和对策,如朗读练习、跟读练习等等。但是诸如此类的方法都是从解决某个问题点出发的,并没有找到能迅速提高汉语口语交流能力的根本方法,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沟通途径。追其根源,其问题的关键在于思维的训练,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在语言教学中,将思维的训练融为一体。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通过结构化思维与表达法来解决这一难题。结构化思维,是一种论证思维,早在中国古代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即结构化思维的经典描述。结构化思维首先需要说话人明确“有效沟通”。什么是有效沟通,就是说出来的东西是给你要交流的对象听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希望别人了解你的想法;支持你的观点;希望别人按照你的想法行动。同时,要让对方准确快速地理解你的意思,掌握关键点等。那么,有了这个明确的目的,结构化思维与表达的方法就有了用武之地。
该方法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结论先行,以上统下:一个中心思想打头,上概括下,下支持上
曾经要学生们练习这样一个话题“我和我的朋友”,要求是把学生和他们朋友的关系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是表达诸如“我和某某是好朋友”,“我和他一起吃饭,一起玩”,“我们一起参加宴会”“我们一起很高兴”......。语言结构散漫、表达层次不清晰。如果通过结构化的表述方法应该这样来组织:“我的朋友是某某,我们关系非常好”,直接给出话题的中心思想,把自己和朋友的关系阐述清楚,其后的论述就可以围绕“关系好”开始展开:“我们经常一起吃饭、参加party”“我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结构简单清晰,学生们非常容易掌握。经过这样结构化思维法的练习训练,留学生很快就能够自己抓住想要表述观点的中心思想,后面的实例表述的发挥就顺畅多了。
二、归类分组:共性思想分组归类
为了方便交流,必须对各种思想观点进行分组;并将分组后的思想观点经过不同层次的抽象后构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
例如,我要学生去超市购物,需要他们买“黄油、鸡蛋、葡萄、胡萝卜、桔子、牛奶、土豆、酸奶、苹果等等物品”,那他们怎么去清晰而又准确的表达呢?
可以通过归类分组的思维,将“牛奶、鸡蛋、黄油、酸奶”这些作为“蛋奶制品类”;将“桔子、苹果、葡萄”作为“水果类”;而将“土豆”、“胡萝卜”作为“蔬菜类”,通过这样的分类来记忆和表达,学生就会很快的、准确的表达出他们需要买的物品了。
三、逻辑递进:按逻辑组织语言
按照时间逻辑,空间逻辑及重要性逻辑来表述。时间逻辑意思就是按照先后顺序、前因后果进行表达,如今天我早晨几点起床,到学校几点啦,上了几节课,中午碰到哪个朋友,下午去哪里打球了,晚上参加了谁的party等等;空间逻辑是按照从个体到整体,或者从全局到局部来表述,如我住在一个什么样的房子里,里面有客厅、卧室、厨房等,客厅里有什么,卧室有几间,厨房很漂亮;按重要性逻辑表达就是紧急又重要的先说,紧急不重要的第二说,不紧急但重要的其次,不紧急又不重要的最后。
综上所述,掌握结构化思维的基本方法,灵活使用这些典型的逻辑手段,能够使留学生口语表达的内容更清晰、更合理、更易懂,迅速的提高他们实际交际中运用汉语沟通的能力。而且能有效使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而不仅仅是实词,因为句子才是有效沟通的基本单位。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经过结构化思维与表达法训练的学生,对于汉语的畏难情绪也会逐渐降低,达到促进语言掌握,离他们自由沟通的梦想也更近一步。
参考文献:
[1]张树昌,杨俊黄.阅读教学浅析[a].对外教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
汉语语法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短期班 对外汉语 因材施教 交际任务
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中国接纳留学生的范围和数量都一直乘上升趋势。其中,短期来华留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本文所指的短期留学生主要是那些利用本国假期,组团来华的留学生,来华时间在8周以下,多为4周。从笔者所接触的留学生来看,此类留学生来源比较广泛,既有日韩等近邻,也有欧美等远客,身份以大学生为主,也有部分中甚至小学生。在汉语水平上,以初、中级水平为主,高级水平者比较少见。本文主要以我校短期留学生为考察对象,其为来自美、日、韩的大学生,来华时间为四周,汉语水平为初、中级。
对短期留学生,我校的课程安排主要是上午安排语言技能课,以口语为主,下午每周有2次左右的非语言技能课,如剪纸、中国结等手工课,书法、国画课,影视欣赏课等。
一、关于教学内容
目前,短期留学生教学以语言强化为目的,多以口语训练为主。无论是在教材还是在相应的教学论文上,关于口语的研究是比比皆是,而听力、阅读、汉字等相关教材或论文则比较罕见。重视口语教育,符合短时强化的教学目的,也符合留学生的心理需求。笔者曾对来自韩日的两个短期团做过调查,其中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最想学习的语言技能”是“说”,可见“口语”确实应该是短期班教学的首选。
而且,在华时间也决定了“口语”课的重要地位,由于学习时间有限,因此不可能使语言技能有全面的提升,如果全面学习的话,学习者不会有较大的进步,而可能产生失落感。如果侧重口语教学的话,容易给学生以成就感。
马箭飞(2000)也认为,“短期教学由于它的短时特性,教学的重点并非完整的语法系统和听说读写各项技能,而是侧重某项技能尤其是听说技能。”
但是,以口语为主的教学内容并非适合所有的短期留学生,而且容易培养留学生重听说,轻读写的不良学习习惯,不利于今后的学习。我们知道,留学生学习最多一年,所适应的教材中就不再出现拼音了,因此对初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一旦养成重听说轻读写的习惯,很难继续后面的学习。
而对于程度较高的留学生来说,纯粹的听说内容也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字基础,因此在读写方面同样有学习的需求,此时的留学生不会只满足于和中国人进行简单的交流,而且需要能够看懂中文的影视作品等,而这主要是通过读字幕来实现的。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问及“你希望达到的汉语水平”时,程度较高的学生有2/3选择了“能够观看中文影视作品”,可见读写的学习并不是可以完全忽略的。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口语课也要避免上成“综合课”。对于汉语水平较低,以“初步交流”为目的的学习者,短期强化口语是正确的选择,但此时应避免将口语课上成综合课。对于这一问题,相关讨论已经很多,但在实践中,这一错误仍然十分常见,究其原因,课本的局限性是罪魁祸首。由于要按照课本中的内容授课,那么所涉及到的语法和生词就不可能不进行讲解和练习,如此就必然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口语”也就变成了“综合”。
这是一个矛盾,但并非无解,只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二、关于来华目的
短期留学生的来华目的和长期留学生不同,后者以学习汉语为主,而前者的目的则带有相当程度的旅游性质。问卷显示,50%以上的短期留学生在回答“您这次来中国希望做什么?”的问题时选择了“旅游”义项,虽然选择“学习汉语”的人数更多,但这似乎更像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笔者曾问过几名参加问卷调查并选择“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他们都表示来华时间短,所以学不好也没关系,重要的是来看一看。
再如,对“如果某城市的居民不说普通话,但是风景很美,你会不会来留学”的问题,选择“短期会来,长期不会来”的占最高的比例,这也可见其目的。
而从留学生的日常生活来看,在没有课的时间,他们很少复习或预习,更多地是外出或交友,常常玩到凌晨而第二天逃课。由于他们集体前来,集体活动,因此这种现象是整个短期团的现象,而非个人现象。这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来华目的。
此外,选择“了解中国文化”的留学生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但当问及“如何了解”时,他们多表示不是通过上课,而是通过交友或旅游的方式。
可见,来华短期团多带有旅游的目的,与之相比,学习汉语只是一个次要目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华时间短,导致所学有限,使学生有“不如借机旅游”的思想。而且,很多国外的组织者也是打着类似“夏令营”这样的旗号来华的,因此参加的学生以此为目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笔者接触的短期留学生而言,以学习汉语为目的的在华时间都在8周或8周以上,而四周团则很鲜见。
三、关于教材和教学方法
留学生的来华时间多在假期,多为正常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而这正是教师最倦怠的时期,而其来华时间短,对学校利益较小,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层面,对短期团的重视程度都不及正常的留学生。
这样,由于学生不以学习为主要目的,在课上常常会提出一些娱乐的要求,而教师也乐于做顺水人情。就笔者了解,以唱歌、游戏等娱乐方式代替讲课的情况可谓屡见不鲜。
学生的态度除了与其目的有关外,教材的枯燥性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从目前的口语教材来看,其大多注重学生的简单日常交际能力,以日常对话作为基础文本。但在内容编排上无非是生词――语法――课文――练习这样的传统方式,而机械性和理解性的练习又占主导地位。这样导致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交互式的意义建构几乎全部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而短期班的教师安排,由于时间的关系,大多比较薄弱。
从教材的内容上看,初级教材在编排上差异不大,多包含问候、吃饭、买东西、换钱、介绍、时间、方位(问路)、天气、告别等内容,但涉及的具体词汇和语法点略有差异。但在中级教材的编排上,内容差异则较大。因为常用的交际场景在初级教材中均以出现,因此与初级教材根据交际场景安排词汇和语法不同,中级教材是根据词汇和语法来安排交际场景。如同样是讲述“了”“过”“把”“被”等语法点,不同教材所选用的交际场景均不相同。而且这种交际场景大多不是常用的交际场景,因此留学生常会有“学了用不上”的抱怨。
此外,在编写口语教材中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即教材既要口语化又不能太口语化。教材应该口语化是口语教材的本质要求,教材的目的是让学习者能够运用所学到日常生活之中;而不能太口语化则是因为过于口语的东西难以讲授。如交际场景为“在食堂”,那么课本中出现“买饭”和“打饭”哪一个比较合适?后者更符合汉语习惯,但明晰性则是前者更高。
四、关于对策
对于短期留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因材施教”,这里的“材”主要指的是留学生的来华目的和汉语水平。
尽管“旅游”是短期留学生的主要目的,但实际上,短期留学生的出勤率相对长期留学生要高。这一方面因为其来华时间短,而且喜欢集体行动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习汉语仍然是其来华的目的之一。
这决定了短期班的教学内容应该围绕学生的来华目的,短期内在其所感兴趣的方面提高汉语水平,而不是系统的讲授各项知识。
在回答“您希望您所学到的汉语用于哪些场合”问题时,选择“交朋友”和“中国文化”的人数是最多的。可见,留学生期望能够学以致用。
而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同水平的留学生在学习要求上也存在差异。从问卷上看,学习汉语的经历在一年以上的留学生(中级水平)更希望学习关于中国文化的方面的内容,而一年以下的留学生(初级水平)则更希望学习和交际有关的内容。
1.关于初级水平留学生的教学
在初级水平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基本交际的问题,教材的编写要从实际交际出发,选择和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交际场景。在教材的内容上,应该增加“课堂用语”的交际场景,即使所用教材上没有,教师也应该单独用1节课的时间来讲授课堂用语。因为课堂用语的重复率是最高的,学生很容易记忆,也很容易用到,因此会有较高的成就感。
在词汇上要注意彼此的关联性,争取以最少的词汇来展现最多的场景。在表义完整的基础上甚至可以牺牲一些语法和语音的正确性,以换取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自信,因为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同样是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
如一些语法意义比较复杂的虚词,在初级阶段可以不予纠正和讲解,学生只要把主要的语法关系说明白就可以了,如主谓宾的顺序,定语和状语在中心语之前等。而如“了”“过”等复杂的虚词可以留待后期再处理。或者说,前期的教学可以不以句子为单位,而以词组为单位。如留学生说“我昨天去天安门”“我上星期来北京”等句子都应该视为正确的表达并给予鼓励。
在语音上也是如此,有的教师认为语音应该从严,要有错必纠。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整堂课在语音上纠缠不休的现象。语音的正确性不是朝夕就能够培养的,对于短期留学生来说,只要能让人听懂就已经足够了。当然,放松语音的要求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在一定的度上去培养良好的发音习惯,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要有意识地纠正其发音。如学生鹦鹉学舌般地说了一个句子,教师可以先找几个音准最差的音予以纠正,让学生重新发音,而无论学生发音是否准确,也不应让学生重复某一个音三遍以上。
由于初级水平留学生在词汇量和听力上都比较欠缺,因此课堂教学不宜采用过于开放的形式,否则学生将无所适从。应该在教师的控制范围内进行课堂教学和练习,并尽可能地采取实物或者实物图片的形式来进行。
对初级班来说,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是必要的,但占用时间不宜过多,在词汇教学中,可适当脱离教材而选择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词语,如教室里的器具,周围的环境等。
交际场景的模拟是有效的练习方式,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给出
关键词:语,并尽可能以实物的形式进行模拟,并且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将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语句拿到课堂上分享。
最后,要让学生养成查词典的好习惯,鼓励他们在出行时随身携带电子词典,并将查阅到的生词拿到课堂上分享。
总之,面向初级水平留学生的短期班教学,主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实用性原则,围绕留学生最关心的和日常生活关系最紧密的话题来展开教学。
(2)直观性原则,尽量以实物或实物图片来展示词语,多媒体是有效的媒介之一。
(3)重复性原则,一定要让学生有“学有所用”之感,无论是词语还是句子,都要反复地再现。
(4)非准确性原则,允许学生出现一定的错误,鼓励学生动口,哪怕是错误的语法或发音。
(5)互动性原则,要多进行互动,但不宜出现过于开放的问题。
2.关于中级水平留学生的教学
中级水平留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基础,发音也基本准确,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上应该鼓励学生自学,教师负责裨补缺漏并补充相关知识。
在教材的使用上,应该灵活使用教材。由于中级教材课文较长,因此每课词汇量几乎都在40以上,而显然,记生词的过程是枯燥而漫长的,极易引起学生的懈怠甚至反感。
马箭飞(2000)、栾育青(2010)等都主张在短期班中采用“交际任务”的教学模式,笔者深有同感。在初级水平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控制,“交际任务”模式的优势并不突出,但在中级水平的教学中,“交际任务”的模式则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兴趣拟列一个“交际任务”大纲,内容可以适当宽泛,要包括留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如交朋友、爱情和婚姻、旅游、职业规划、网络、兴趣爱好、电影电视等。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教师提前准备好交际任务大纲并交给学生,然后由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的语言素材,教师负责整理和讲解。这样可以充分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缺点是短期留学生一般不会携带笔记本的工具,也未必有时间去认真搜集。
也可以进行随堂的交际任务演练,和初级水平的教学不同,这里的演练不再是由教师控制的“演小品”式的简单对话,而是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并讨论。
如以交朋友做为交际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往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介绍你的朋友,为什么会选择TA做朋友。
(2)喜欢不喜欢交朋友,交朋友有什么好处。
(3)喜欢叫什么样的朋友。
(4)你的朋友有几种。
(5)如果和朋友出现矛盾怎么办?交到坏朋友怎么办?
(6)你认识朋友的方式?(场所?)
(7)如何认识新朋友?
(8)两个朋友闹矛盾,你怎么办?
(9)中国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你怎么看?
在进行“交际任务”教学时,要注意由浅入深,逐步展开,不能一开始就给学生以过于开放的问题,并且在学生回答比较程式化时要能够继续“盘问”学生,直到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如当问学生“如果和朋友出现矛盾怎么办”时,学生可能会程式化地回答“和他好好谈谈”,这时教师不能满足于这样的答案,而要继续深问,如“怎么样谈”“用什么方式”“谁主动联系谁”“会不会先道歉”等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感觉不能敷衍了事。
此外,在每个话题中可以适当穿插中国文化的内容,如对“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讨论。
中国文化是留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面,但中国文化同时又是个比较虚的东西,泛泛起来可以滔滔不绝,而细究起来又可能不知从何说起。我们认为,中国文化不一定非要学习唐诗宋词元曲等,其实生活中的很多文化现象才是留学生所乐于关注的。比方说中国人酒桌的讲究,在色彩搭配上的讲究,在谐音避讳上讲究,在待人接物上的讲究等。这些文化现象不一定要作为语言知识出现,但可以让学生了解,作为背景知识。
因此,对于短期中级口语教材来讲,不应该采取生词――课文――练习这样约束性过强的编排模式,应该以“交际任务”为中心,摒弃生词和语法,甚至不要课文,而是把一个个的交际任务网状展开,辅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表达,自己去发现生词和组织语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当然,这种授课方式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控制课堂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不是满足于课前的准备。
五、小结
“因材施教”一直以来是中国教育的精髓,在留学生教育上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短期来华(四周)留学生的种种特点,在教学模式上要区别于长期班,建立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
短期留学生因为受时间限制,因此更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而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只有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排除学习者的惰性,使汉语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马箭飞.以“交际任务”为基础的汉语短期教学新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0(4):87-93
汉语语法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HTK]高三英语写作训练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高中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写简单的书信、便条和通知等;能填写简单的个人履历表等。书写格式,行文及常用词语等无严重错误。能根据提示,在30分钟内写80-100个词的短文。意思表达清楚,无严重语法错误。”但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要求并不高,但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教师仍然发现大多数学生运用英语写作的能力有待于提高,表现为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语法错误多。这也反映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对写作教学不够重视。
在过去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中,书面表达题占卷面试题的比值为16.7%,现在为30%。可见运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训练。
然而,目前中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普遍较差,在平时练习或高考中,不论何种文体的短文,学生能写出全部内容或绝大部分要点的不多,而能做到语言基本无误、行文连贯、字迹清楚、标点符号正确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进入高三复习阶段,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写作能力的强化训练,做到每周必练,每试必练。
对学生进行书面能力的强化训练,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和措施。
一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句到短文,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写作指导。强化训练开始时,先要求学生写出简单的短句。如各种代词作主语,与be,have,do,go,come,get,can等常用动词的一般现在时形式作谓语构成主谓结构的简单句子。
在布置学生书面表达训练时,教师仍可以给出一些汉语和英语的提示,要求学生写出一些含有主、谓、宾、状结构的单句,或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动词不定式或被动语态,还可要求学生写出还有时间、条件状语从句的复合句,能正确使用一些常用的连词,如and, but,if,when,after,before,while等。
经过一至两个月认真严格的训练,学生就能写出结构正确、语言规范、意思清楚(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类型)的简单句、并列句和不太复杂的复合句;并能正确地解决主谓语的一致、人称和数、时态和时间状语的正确使用。可以说具备了初步的写作能力。
二是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训练。高中课本每单元后面都给学生提供了有利于逐步提高写作能力的练习。这些练习形式多样,语言结构紧密结合基础知识,对于激发学生练习写作的兴趣和提高书面运用英语的能力大有裨益。但是进入高三英语总复习阶段,由于时间紧、复习内容多,各类练习量大,任务重,不可能再把课本后面所有的书面表达练习重做一遍,教师可以从中抽取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和句型要求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写出一种形式的句子3—5个,不再量大而在精。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得到较扎实的训练,能写出表达一定语义、符合规范的句子来。在第二阶段,适当增加一些有用的表达形式,如: neither...nor...,enough to...,more...than...,I would love to...,seem that...,It happen that...等,让学生学会运用,还可要求学生会写带有关系代词who ,which,that的定语从句,但不必要求写出含有虚拟语气,复合结构、倒装和动名词完成时、被动式的句子。
经过三、四个月至半年左右循序渐进的强化训练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短文写作训练。
学生进行短文写作训练时,教师应提供各种文体的范文,讲明各种文体的要求,如日记的格式、信封的写法、信函的起首与结尾、通知的要求等,并给于必要的提示。在学生了解各种文体的写作后,进行范文模式写作,每周1-2篇。这方法简便速效,能较快地直接实现从单句表达到短文写作的过渡,进而学会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与交流。
当然,学生仅限于能模仿范文写作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根据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提出的要求,让学生独立地根据所给的情景和要求进行写作。也就是说,学生能根据所给的文字或图画的提示,正确地理出思路,按不同文体的要求写出80-120字左右的短文。因此,进入总复习的最后阶段,学生要进行有提示的写作训练,能独立地写出诸如便条、通知、记叙文、信件、致辞、改写、看图写话作文以及简短的议论文。
在强化训练的最后阶段,教师要及时给于指导,包括写作前的指导与写作后的精评。写作前的指导可以避免学生独立写作时出现较多错误,写作后的精评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时间紧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抽查部分学生的作文评阅,重点抽查中下水平学生的作文,也可让学生按照要求互相改批,还可将一些写得较好、错误较少的作文张贴出来。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强化训练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字迹清楚工整,单词拼写准确无误。正式写作短文之前,可以简拟一份草稿,短文写作完毕,要通读检查全文,主要检查以下几点:1.短文是否离题。2.格式是否正确。3.内容是否完整;4.句子结构是否正确。5.有无严重语法错误,语言是否规范。6.书写是否工整。7.单词拼写是否正确。8.大小写、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训练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并学完了部分基本语法之后,一定要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写作能力的强化训练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