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内容有哪些呢?它的内容都是由什么组成呢?主要是由论文的开题报告、目录、正文(包括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及参考文献)、文献综述、几部分构成。下面学术参考网的小编就来和大家详细的介绍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有哪些,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1.总体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必须为本专业学术论文,其他内容的论文无效。字数要求在6000字以上。页边距上、下、右皆为2.4cm,左边距为2.6cm;行距为1.5倍;用A4纸打印。
2.开题报告格式: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居中,字号为小二号黑体)
毕业论文题目(居中,三黑)
(1)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小四号宋体字,下同)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3)论文提纲:
论文写作提纲内容:
绪论:
……
本论:
一、……
概括主要内容
二、……
概括主要内容
三、……
……
结论:
……
(4)与本课题相关的主要参考文献(列出作者、论文名称、期刊号、出版年月,参考文献应在3篇以上)
3.目录格式:
目录应单占一页,分行排列。包括“内容摘要”、“关键词”字样和正文二至三级标题,后接页码号。“目录”二字中间要有一定间距,使用小2号宋体字。“目录”下方可空1行,下面的内容为3号宋体字。页面行距及页边距可根据文面美观程度进行调整,不可全居上方而下方空余太大。
4.正文格式:
此为论文第1页,内容包括“内容摘要”、“关键词”和“正文”。
(1)大标题。位居此页上方正中,字号为小2或3号,字体可以为黑体、隶书或楷体。
(2)内容摘要。位于论文大标题下空一行处,前空2格,“内容摘要”四字用方括号括起来,为小4号黑体字,例[内容摘要]。方括号完了不用“:”,方括号外的摘要内容为论文的核心内容的概括,小4号楷体字,不能超过300字。
(3)关键词。位于内容摘要下一行,前要空2格,并用方括号括起来,为小4号黑体字,例[关键词]。方括号完了不用“:”,后面承接的关键词不应超过7个词(或短语),词与词(或词与短语、短语与短语)之间要用分号,此处为小4号楷体字。关键词要能够揭示论文的中心主题。
(4)正文内容。关键词下面空2行为正文(此处不可再有大标题)。正文内容皆为小4号宋体字。二级标题为4号黑体字,上空一行,居中或前空2格皆可。
文中注释采用尾注,全文连续注码,注码放标点之前。注码号为上标[]。
5.注释和参考资料目录格式要求:
注释与参考资料不得与正文结尾相接,二者共为一页。
(1)注释。注释后加“:”(小4黑),另起一行分条列项写出注释内容(小4宋)。注释前的序号及样式要与正文中的尾注序号相同。正文中的尾注序号为上标[1],注释中的序号则为[1]。
著作类:[1]××(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年版,第××页。
论文类:[1]××(作者姓名):《×××××》(文章名称),《××》(杂志名称)××××年第×期。
报纸类:[1]××:《××××》,《××日报》××××年×月×日。
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见”二字。引用资料来自原始出处者,注明“转引自”。数个注释引自同一资料者,注释例:前引[1],××书,第×页。
(2)参考文献。上空一行,参考文献后加“:”(小4黑),另起一行分条列项写出所参考的
文献资料。内容为:××:《×××××》,××出版社××××年版。
6.文献综述要求:
文献综述为单独成页,置于正文后面。内容包括:①概述所引文献的主要内容,②所引的观点是什么,③引文者的观点是什么,④所引的观点对所引者有何帮助。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本科 毕业论文 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与工科院校的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更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高低的检验。笔者通过抽样,对近年所指导、评阅的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从论题的选择、观点的提出, 到论据的运用、文字的表述, 问题多多, 不一而足。在毕业论文写作水平不断下降的今天,研究这个课题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南京林业大学2003——20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情况,针对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缺乏创新,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
与大多数高校相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专业的选题也是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学生提供选题的范围,然后教研室根据学号随机平均分配给指导教师。学生的选题主要侧重在新闻、公关、秘书、语言、文学、广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届论文共396篇,其中新闻类选题25篇,占6.3%;文化类选题23篇,占5.8%;广告类选题12篇,占3%;秘书类选题70篇,占18%;语言类选题38篇,占9.5%;文学类选题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结合秘书专业实际的很少。有的选题大而空,比如《周国平散文研究》、《浅析海岩小说的创作》、《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关于中国民营企业道德伦理的探讨》、《当代秘书素质要论》、《秘书美学浅谈》等,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些问题很难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论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选题虽有新意,比如《中国饮食类广告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秘书学研究现象新探》、《论秘书工作的管理效应》、《公共关系在企业秘书中的运用》等,但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查找困难、缺乏实践感性认识、投入写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2. 投入精力不足,抄袭现象严重
从六届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因为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届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的初稿抄袭已有的论文,而且屡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学生较少,大多学生将别人已发表的成果进行剪切粘贴、注水,拼凑为不少于8000字的论文。这些论文在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写,如《浅论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突破创新与规范化》、《论李白诗歌中的送别情感》、《论中美文化下的姚木兰与郝思嘉》、《对解梦文化的思考》、《浅谈文学美与服饰美》、《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等。
3.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
规范的论文格式也是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文献综述、致谢等的撰写都要符合规范。比如《浅论古典诗词与阳羡茶文化》,这个标题有歧义,实际上作者主要论述的是阳羡茶文化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标题可改为《从古典诗词透析阳羡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语法、拼写错误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笔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残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称“我认为”,有的地方论述缺乏逻辑性与严密性,层次紊乱;错别字、病句较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注释不规范;小标题的序号标注欠规范、口语化严重;文献综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综合,缺少评述等等。
4.口头表达能力欠缺
答辩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论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每届的答辩中,总有一些学生论文写得不错,但表达能力欠佳,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成绩。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不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甚至因紧张而憋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等等。这些对于文秘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
转贴于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传统的选题方式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选题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将毕业论文写作等同于被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这种选题方式经常会使指导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比如研究外国文学的老师可能对武侠小说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学的老师可能在语言学论文的指导方面也有困难,研究广告的老师对公关、秘书等领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学生重视不够
从近几年来的写作实际来看,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不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成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他们不以为然,觉得写得好与不好都能毕业。有的学生甚至在写论文前没有进过图书馆,没有查阅过期刊;有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有的学生在交稿前几天才匆匆忙忙赶论文;有的学生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念念提要和目录,随便回答几句就行了。
3.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与写作论文冲突
因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在大四,与学生实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在时间上发生冲突,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将毕业论文看作就业、考研、实习的绊脚石,产生抵触的情绪。比如有的指导老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催交论文时,有的学生竟然拒绝:“老师,我在外地,两周后才会学校。到时再说吧。”更有甚者给老师发短信:“我最讨厌做的就是这件事。”
4.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不扎实
毕业论文的写作在人称、标题、摘要、关键词、标点、文献综述、序号标注、注释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写作实践能力低。答辩过程中的结结巴巴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论文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高。
5.缺乏严厉有效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对于不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有严重抄袭现象的学生,学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处罚教育,否则会导致不良风气的盛行。事实上,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的前途,对学生采取过分宽容的态度。
三、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改革选题方式,将写作时间安排在大三
选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题,教研室再根据学生选题方向确定指导老师。要选择可行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题目,尤其要结合文秘专业的实践。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负担,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多数学校都把毕业论文选题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期末,把中期检查放在大四第二个学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辩时间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毕业生实习或急于找工作的时间。面临当前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正忙于复试, 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写毕业论文。为避免写作时间与就业、实习、考研相冲突,将论文写作在大三即第五学期布置,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计划书和论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论文的修改。这样错开时间就能避免写论文和找工作在时间上的直接冲突。毕竟大四第一个学期初的招聘会还比较少,毕业生还没有完全开始找工作,如果指导教师严格要求的话,毕业论文应该能够发挥它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 2.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
文秘专业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平均只有32课时。建议在大二增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与实习课,学时32,理论和实践各16学时,在学生理解论文写作理论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论文写作实践能力,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切实提高论文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实践课上,可以通过演讲、主持、辩论、模拟答辩、模拟法庭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面试、答辩中能够从容面对,游刃有余。
3.完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人为文都要诚实,这是道德的底线。让学生知道论文的剽窃与考试作弊一样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并与学士学位的授予挂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教务部门要严格把好选题关、论文写作进度关、内容关、格式关,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完稿后可以借鉴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图书馆论文过滤系统,如抄袭超过40%,论文即为不合格。尤其对初评为校优秀的论文,也应进行过滤,抄袭不能超过10%。对答辩中表现极差的学生要求二次答辩,如仍不合格,推迟毕业。
4.端正师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端正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毕业前学习的最后一关,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不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接受实际工作,面临具体写作任务时,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有些学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连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等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内容的创新了,这些情况都与其大学阶段缺乏科学系统和实际的写作训练、忽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身上,教师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相长。
写作能力的高低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目前高校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下降的趋势下,结合各校专业实际,寻求解决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3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供过于求。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用人单位缺乏接受实习生的动力,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冲突等原因,高等学校毕业实习日益困难。在此形势下,课程实践特色不明显,实践教学环节较少的一些文科类专业(如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着更多的困境,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现状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写作、文化、宣传、管理等工作,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主要进行与文字材料撰写相关的工作,如单位文字材料书写、办公室文件撰写、公司宣传材料书写等等。
和国内大多数高校一样,吉首大学文学院作为老牌院系,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和非师范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之前,院里制定统一的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计划,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自主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提交撰写的实习日志、实习鉴定表、实习附件材料(即实习期间的成果)等。从院内近三年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情况看,与汉语言师范专业的集中毕业实习相比较,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实习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每届毕业生人数都是50人以上,人数较多,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联系到实习单位,部分学生因考研和考公务员而不愿进行毕业实习。第二,部分学生对于毕业实习要求、毕业实习目的认识不清,个人毕业实习计划和安排混乱。第三,从提交的毕业实习材料看,部分学生并没有按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日志填写敷衍了事,没有达到毕业实习目的。第四,因全部采用分散实习的形式,管理难度大,难以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现在还没有可行的分散实习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毕业实习效果难以评估。因此,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毕业实习难度大,毕业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毕业实习重要性认识不清。院内管理难以到位,对分散实习的调控和评估不足。
二、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困境的形成原因
首先,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生的动力不足,导致实习难度加大。毕业生数量增加和就业岗位减少的矛盾,使大学生实习机会减少,实习难日益突出。用人单位人员调度充足,没必要也无心接纳实习生。实习单位担心接纳实习生会扰乱用人单位正常工作计划,占用单位资源,造成单位信息外流等等,也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接纳实习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盈利个体的公司、企业、单位等都追求利润,觉得接纳实习生对他们而言毫无利润,因此,也拒绝接受实习生。所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实习难度的增加。在这种情形之下,汉语言文学“万金油”专业与理工科、职业指向明了的专业学生相比,落实实习单位更加困难。
其次,学校地理位置较偏僻,当地经济欠发达,实践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再则因为学科特点所限,学校对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实习投入不够,重视不够。与实践性课程较多,实践操作环节较强的电子通信技术、应用化工、临床医学等理工科专业相比较,像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课程实践特性不明显,专业实践效果不明显,实践环节缺乏可操作性,专业实践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该类专业的基础实验室配套、实习基地建立、专业实习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实践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再则,从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自身主观原因看,该专业学生对毕业实习认识不够,毕业实习目的不明确,平时缺乏实践操作动手操作的锻炼等,这些原因也直接导致了该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效果不理想。该专业学生认为,与理工科相比,他们实验课程少,实践环节少,文字工作实践规范可操作性不强,毕业实习可有可无。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不理想。因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认为处于游离状态,实习日志、实习材料随意杜撰,实习效果的评价难以尽如人意。大四学生即将毕业,要准备毕业论文,为毕业找工作做打算,毕业实习态度要么不认真,要么挑剔,对毕业实习敷衍了事。
三、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改革对策
1.提高对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重视。在院系发展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把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纳入其中,为该专业实习积极创造条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改革中,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日常办公软件应用、资料查找分类、公文书写、活动组织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培养知识过硬、能力可靠的人才。对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开展调研,不断探索和改革该专业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制度,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找工作的关系,提高毕业实习质量。为避开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冲突,吉首大学文学院将从2009级开始在大三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以确保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2.整合资源组建近便专业实习基地,灵活调整实习形式。将学校资源、院系资源与当地资源进行整合,为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组建近便实习基地,解决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的问题。如吉首大学文学院已经在当地团结报社、电视台、校报、校电视台为新闻专业建立了专门的实习基地,既解决了很多学生毕业实习问题,又为平时的课程见习和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亦可在当地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公司建立近便实习基地,以便接纳部分毕业生实习,解决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的问题。在近便实习基地的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实习形式,方便院系管理和及时调控实习进程,监控实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地方联系,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争取与政府、单位就工作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横向和纵向合作,使得单位、学校、学生三方互利互惠。
3.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明确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过硬的文字功底,是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先决条件,是学生毕业实习圆满完成的基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应该与用人单位需求接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文字功夫,为他们的毕业实习提前打好基础,为就业增加砝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实习是学生本科学习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进行角色转换(由学生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铺垫。通过实习,可以检验我们学习的效果,提前进行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为就业做预演。在实际生活当中,毕业实习的就业功能也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学院应提早将毕业实习种种必要性告知学生,对需要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提前做好准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写作能力;汉语言;写作评价
一、统筹规划,建立写作教学与训练的长效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针对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学生,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大学写作教程。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仅仅在大一的时候加强学生基础写作技能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便需要改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将汉语言文学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效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创建高效的写作教学与训练的长效机制。通常情况下,在第一学年主要进行基础技能培养。其中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让学生在长期阅读过程中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加强学生对文字语文的理解能力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这段时间里掌握基本的写作理论。更重要的是通过应用写作教学与训练的长效机制,能够让学生具备较为宽阔的阅读视野,以及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空余时间完成写作文章,要求文章涉及的内容不限,但是最好有效结合课堂中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写作。同时,还可以组织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成立兴趣班,让这部分学生能够经常交流对文学语言的看法和经验,让同学们能够在不断交流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第二学年主要为技能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其中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展开。首先组织学生参加专项训练,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能够掌握写作的基本内容,如:主要文体包括哪些?写作风格主要有哪些类型?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其中主要包括:想象与分析、表达方式的应用、语言的积累与训练等等。通过进行了之前两个环节,再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体内容的学习与训练。其中主要包括文学文体、新闻文体、评价问题等。
在第三学年主要为汉语言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提高阶段。在这个时间段里主要是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技能。通过有效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己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不断强化文学专业写作实践,其中主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写作。充分运用大一、大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不断加强评论性文体的学习,其中主要包括文艺评论和思想评论等。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写作15篇评论性的文章。通过加强学生写作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第四学年主要为应用验收阶段。在这个学习时间段里主要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大学所学到的知识,自己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老师通过验收学生的毕业论文来检验学生大学写作能力的培养情况,了解学生是否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例如:通过实习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合理的应用文演练情境;通过毕业论文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还可以引导一些高素质学生在一些期刊杂志上发表一些优秀的论文,以便用于学术交流,为下一届学生学习提供参考资料。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讲授的趣味性
在大学文言文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在写作课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且这些教学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所有的教学方法的利用过程中,采用范例教学法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的范例教学法就是将写作理论与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起来,让抽象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起来。这样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只有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够大大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并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基础写作和文学写作时,应该将写作课中的教学内容与其他文学课上课的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还应该将古今中外的比较优秀的文学作品融入到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文学应用与写作理论充分结合起来。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因为透过文学学习,能够达到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从深处打动人们,因此在写作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深入感受文学的魅力。只有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才能够提高学生写作理论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三、建立写作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在指导学生训练写作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采用客观的评价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科学的评价能够准确反映出写作教学课堂教学中的信息,让老师及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调整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采取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改进学习方法,不断完善自己。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写作评价体系。在制定写作评价体系时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科的内容,以及不同写作课程的性质,制定出不同的写作评价体系。其中这个评价考核标准主要分为四个层次: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其中优秀的写作作品需要达到的标准主要是:文章的内容需要与主题要求相符合,并且结构清晰,内容丰富,表述清楚,上下文衔接合理。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生动易懂,写作格式规范合理。良好的评价标准主要为主题突出,结构清晰,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较好。但是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还比较欠缺。合格即主要是主题基本上吻合,但是材料应用合理。但是文章的结构不是很明确,语言表述还不够清楚。但是,在应用评级体系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时,老师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尽量从正面上去评价学生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对写作更加感兴趣,从而在长时间的培养中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丹.加强写作训练,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2):37-38.
[2].王林.基于系统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J].唐山学院学报;2012(4):97-99.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5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科类专业中的主干和核心专业,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发展比较成熟的传统专业。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的有用之才。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几乎各个层次的高等院校都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虽然也在不断增大,但总体来说是趋于饱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同其它专业一样面临着结构性就业难题,而这一难题对地方院校来讲就更加严峻。地方院校应有符合适应地方社会要求和其自身办学条件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和我国高教的实际情况,潘懋元教授将中国高等学校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研究型的、综合性的,这类大体上是我们的重点综合大学;第二类是应用型的、专业性的,培养各行各业各种专业的应用型的各种专门人才,包括一般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第三类是职业性的、技术技能型的。第一类大学侧重于科学发明与创造、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第二类侧重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第三类侧重于生产现场的技能操作、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此看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当是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对地方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人才培养的重心必须下移,由以往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正确认识和客观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历史与现状,积极探索和制定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使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保持其原有优势的同时焕发新的活力,在当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发挥更好的作用,应该成为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依托地方、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院校,承担的是大众化教育的培养责任。然而,在实践发展过程中,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像一些重点综合性大学一样,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为己任,与研究型、综合性特点突出的重点综合大学盲目攀比,贪大求全,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有的尽管调整了培养目标,但是,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培养体系,专业结构以及相关的课程设置仍然没有实际性的变动。所以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茫然失措,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地方性院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知识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自然也有了新的要求。社会现实要求其所培养的,已不再仅仅是具有审美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的单一知识型人才,而是要求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审美品位,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并能很好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科研、文学创作、文秘写作、广告策划、新闻宣传、公关谈判、对外交流等活动,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比较单一。而目前市场需要的是综合汉语言文学及其它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较宽泛的就业面所决定的。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其主要弱势表现在:其一,知识转化能力低,转化率低,学校所学知识不能变成自己在工作岗位的实际能力。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素养,高校毕业生任职后,就业单位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付出相当多的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对毕业生进行培训,以完成从毕业生到社会人才的角色转换,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表现为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欠缺,自我定位不准确,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不足。团队合作精神不强,或自我封闭,或以自我为中心。其三,实践能力弱,动手能力差。如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不熟练,公文写作水平不高等。加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在离校前很少接触社会,缺乏对自身能力水平的清醒认识,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在校期间的职业准备明显不足,不能很好地培养和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导致不能成功择业。积极探索和制定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是当前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但是在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候,必须充分注意一个问题:即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的理解,不能机械地复制实用性专业的“应用型”内涵,而必须顾及该专业的特殊性。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体悟的最直接的载体,它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该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要考虑职业技能的训练,又要考虑人文素养与素质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重心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而非一对一的实用性技能,它的应用型,决不能仅仅体现在“技术”或“技能”的层面上,而应更广泛地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它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一般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当看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提供的一些精神底蕴,是其它具有特定职业对应性的专业所不及的。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专业,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孕育出了许多新兴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等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母体里剥离出来的。这正是它的基础性、综合性、宽泛性的有力证明。因此,在考虑这一专业的改革发展时,我们应该有更宽阔的视野,完全应该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综合优势。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与职业应用相关的技能培养模块的设计。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要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改革和建设稳步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转变观念,突破陈规,从培养目标及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适合现实要求的变革。汉语言文学培养方案的设计原则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既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熏陶和精神培育功能,又充分考虑社会和个人的即时性需求;既充分注重深厚人文素质的培养,又认真考虑某些应用技能模块课程的安排;还要有对更高层次深造有切实帮助的课程设置。这样才能真正帮助本专业学生完成“在学习中研究”和“在研究中学习”的思维转换。在整个培养体系中要大力强化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这既能给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益处,也能使学生素质有明显的改观,对于树立人才的整体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持以培养能力为本位,坚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专业改革指导思想,积极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定位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想很好地实现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这一培养目标,就必须针对本专业目前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大的调整和改造。在保持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同时,设计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课程规划和相关的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完成由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由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的转变。将学校教育与未来职业所需能力相融合,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根据新形势下专业发展的实际要求,课程设置应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应用性,二是突显特色化。开设的课程必须注重实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未来的网络编辑方面的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有进一步的上升。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未来各类媒体的从业人员仍将会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人才为主体。我们应根据未来行业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力开发应用类课程,提高这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比重。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6
(一)面对新形势,固守旧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越来越凝聚共识,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转型发展高校的共同追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高校中文学科越来越边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影视、互联网等媒体产业突飞猛进,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中学语文师资提出了新要求。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面对以上新形势、新挑战,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却置身“象牙塔”,独处一隅,坐井观天,跟不上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与时代和社会发展脱节;教学上仍然沿袭老一套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因循守旧,不善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固守精英培养观念,仍然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能与时俱进,就业难成为严峻现实。
(二)盲目攀比,定位不准确,不能“因地制宜”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在层次结构上存在层级化和差异化,大体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研究型大学,重点培养学术型、理论型人才;第二类是以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侧重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第三类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即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是岗位型、技能型人才。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将自己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大学,是更符合实际的科学定位。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基本定位是,“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管理服务的应用性专业人才”。[1]根据其能级定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盲目地向重点名牌高校看齐,而应该着眼于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与学生成才需要的契合点,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然而,很多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方高校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大、全”的发展模式,仍注重人文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严重脱离地方高校自身的实际,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地方社会需求脱节。
(三)受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制约,难以“破茧成蝶”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以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同时,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实践环节、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相对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往往过高、范围过广,以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为其目标,过分强调通才人才的培养。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大部分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又缺乏实际工作需要的熟练技能。在课程设置方面,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在实践环节上,由于一些高校不重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纸上,动手实践能力差,不能较快地适应社会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一味地注重学术型、研究型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其结果造成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性不强,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未来发展空间受到严峻挑战。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应然要求
近两年来,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舆论和呼声日益强烈。从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成立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的,从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到2014年、2015年连续两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驻马店召开,目前在教育部和各省份的引导和推动下,在社会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在部分本科高校的积极探索下,一场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展开。在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究竟是雷打不动,还是相时而动?是按部就班,还是与时俱进?是讳疾忌医,还是把脉问诊?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明确办学定位。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与社会现实存在很大的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需求“错位”或“疏离”,那么我们就得反思我们的教育本身了。作为地方院校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大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需求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培养要具有前瞻性;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远离社会,它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目标。然而,至今仍有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提出质疑和异议。有人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基础性学科,凸显的是人文性,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国民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重任,不应强调应用性。也有人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理工类专业不同,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生产力,不应追求应用性。凡此种种观点,都是对应用性理解的误区。“按照教育学发展的理论思想,任何一门学科是否具有应用性和具有多大的应用性将决定着该学科在体制的构建上是否能够达到完善和是否能够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所以一个学科的应用性是衡量该学科的重要标准。”[2]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足的现象,应用性强调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专业知识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工作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活跃在社会各行各业,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不仅仅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完善的人文素养,更需要具备一种务实、深入实际的工作素质,而不是清高、夸夸其谈,轻飘飘地悬浮在空中,只会纸上谈兵,摆花架子,没有应付实际事务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他们具备书面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以写作能力为例,良好的写作能力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用性的典型体现。然而,很多毕业生写作能力,尤其是应用写作能力欠缺,成为不争的事实。就地方本科高校而言,“面对新的形势,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转型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否则汉语言文学专业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3]因此,必须顺应时展趋势和高校转型发展大局,要赢得主动。
三、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高等教育有四大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传承文明。从高校的职能来讲,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地方本科高校只有在“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做贡献”中,才能得到地方的大力支持。地方高校担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任务。从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流向来看,毕业生主要是进入地方中小学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等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立足地方,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原则,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能人尽其才。
(二)以应用性为导向,与人文性统一的原则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人文性很强的基础性专业。过去,过多强调该专业“人文性”的一面,而对“应用性”特点重视不够,讲得不多,理解不深,甚至忽视其“应用性”。地方本科高校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更要注重学生将知识通过一定的技能应用到日常的生活实践的能力。今天我们强调要突出应用性,但不能从一端走向另一端。因为人文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赖以存在的根本,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血脉,丢弃了这些血脉,汉语言文学也就不成其为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会失去灵魂。无论怎样转型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不能丢。我们不能在追求应用性的发展中,失掉了人文性的底蕴。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人文性”与“应用性”统一的专业。相对于传统学术研究型人才,我们应致力于培养融人文性与应用性于一身的人文应用型人才。
(三)以应用性为导向,与特色性统一的原则
专业特色性是高校基于一定的办学思想,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积淀和形成的特色。专业特色可以体现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可以体现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可以体现在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凸显为地方特色服务等方面。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成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不在少数。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应用性为导向的同时,也要注重特色性发展。如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可依托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研究成果,精心设计地方文化系列课程,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和独特能力培养,凸显与众不同的专业特色。
(四)积极推进、量力稳健的适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