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学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文版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文版学习计划

英文版学习计划范文1

一、合理分组。保障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英语学科特点,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1)按座位就近分组。按座位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位,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根据具体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与partner进行Painwork,或每组一般4人左右的Groupwork。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需将学生分出层次、重新调整座位,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便。

(2)依学生特质分组。学生特质大致上可分为英语学习成绩、能力倾向、性格、爱好、年龄、性别等。教师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组内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合理搭配优等生和学困生。不同小组的总体水平保证基本一致,利于全班各小组间开展公平的竞争和评价。

(3)以任务为中心临时拼组。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是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按个人兴趣自由组合,一般以4至6人为宜。以这种方式组合而成的学习小组往往是同质组合,小组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较小,更有利于高效地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4)适时变更小组成员。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有些学生可能不喜欢与被分的同一组的某个同学合作,这样的话,教师要及时调整,否则会影响到整个合作学习小组的良性发挥。一般以4-5周调换一次或每学期换2-3次为理想。

二、制定有效的合作学习量规。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小组活动应该是各成员共同承担任务,共同完成任务和共同分享合作成果。但在实际情况中,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明显较多,而另一些学生则习惯于当听众,很少或从不发表个人意见。因此,建立有效的、科学的合作学习量规,培养良好的、积极的合作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首先教师要阐明小组的整体性,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力量;让他们明晰如果小组内有一人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第二,教师要在小组内设小组长,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成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小组长可以轮换制,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第三,要求使用英语沟通。教师可在教室里张贴常用语汇表和常用日常交际用语,帮助学生开口,从而防止用汉语交流的情况。第四,小组活动展示时要规范,如:声音响亮;语音语调准确;仪态自然大方等。

三、设计科学的学习任务。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教师对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影响着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没有科学的合作学习任务,就会导致学生的交流缺乏真正的意义,甚至出现用汉语交流的现象。因此,在下达合作学习任务之前,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小组活动内容。(2)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次数和时间。(3)教师设计合作学习任务的难度要适当。

四、教师要正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英文版学习计划范文2

年级衔接课程辅导、同步课程辅导;小升初、中高考考试方向分析辅导;暑假班、寒假班;小学各科基础知识漏洞梳理提高;初二、三物理(电学、力学基础夯实);初三化学、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作文、语法等);初中语文(写作、阅读理解、基础知识等);高中理科(数理化生薄弱板块针对性切入);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作文、语法等);高中语文(写作、阅读理解、基础知识....===精锐教育===是中国的高端教育连锁机构,由哈佛、北大精英创立。精锐1对1是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品牌,学习中心遍布全国,倍受信赖。

 免费咨询热线:400-0066-911 转分机99733

 (温馨提示 :家长您好,先拨前10位主机号,听到提示音后再拨后面5位分机号,专业客服将为解答相关课程设置、校区地址、师资、收费标准等情况,仅供咨询相关课程)

课程辅导:

小学三四五六年级 数学 语文 英语 小升初;

初中一二三年级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中考;

高中一二三年级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政治 历史 地理 生物 高考

暑假各科衔接课程辅导,新学期课程提前学习 新初一新高一衔接课程 期中期末考后提高班

辅导形式:暑假、寒假、平时、课外时间 随到随学,灵活安排

 ====广州精锐金牌校区====

越秀区:中华广场学习中心 区庄学习中心

天河区:天河北学习中心 华师附中学习中心

荔湾区:陈家祠学习中心 广雅学习中心 芳村学习中心

海珠区:滨江东学习中心 东晓南学习中心 宝岗学习中心

番禹区:市桥学习中心

白云区:机场路学习中心

广州市口碑好深受家长和学生欢迎的大型正规辅导机构还有京翰教育:

建议各位家长拨打免费咨询下,看哪家离校区更近、收费价格、师资环境情况您更满意。

 广州京翰教育:

天河区 广州天河校区 400-0066-911 转分机 89375

海珠区 广州海珠校区  400-0066-911 转分机 89376

越秀区 广州越秀校区 400-0066-911 转分机 89377

英文版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民航院校;飞机机电;实操教学;工作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41-02

0 引言

我院作为中国民航局直属高校,是一所培养中国民航高技能人才的高职层次的学校。学院所开设的飞机机电维修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飞机机体、飞机动力装置、飞机电气系统维护等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是决定高职教学质量的非常重要的一环,飞机机电专业是我院的核心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飞机电子系统维修、电子组件的检测与修理等专业技术工作。在该专业的很多课程教学中,我们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通过在真实的飞机上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原版的机上操作说明都是英文编制,而许多学生由于知识基础不足,英语水平无法满足直接使用原版操作手册的要求,同时机上设备非常昂贵,如果操作不当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需要为此类课程专门编制机上实操任务工作单来满足教学需求。

1 行动导向教学概述

采用学习情境实施的教学是一种行动导向教学,即通过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互动的职业交往情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行为主体,通过学习活动构建知识,形成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使学生既能适应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的能力运用于其他职业,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目前在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中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我们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就像导演、教练或咨询顾问。以项目(学习情境)带动教学,完成一个项目(学习・情境)的全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掌握知识、转化技能的过程。虽然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成本和时间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要高,但是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有很大帮助。

2 机上实操任务工作单的设计

通过真实飞机上的设备设计的教学情境,与生产单位的工作实际情况非常接近。但由于民航飞机上的设备说明和飞机维护手册几乎都是英文版的,而我院作为高职层次的院校,很多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暂时还无法满足直接使用纯英文资料实施实操训练的要求:同时,机载设备价格昂贵,一旦操作失误会造成很大损失,无法满足教学过程的长期大量消耗,为保证学生在机上拆装设备的过程中能够安全的,有计划、按步骤地工作;我们根据航空公司的维护手册资料并结合我们的教学内容,为在真实飞机机载设备上完成的设备拆装学习任务设计了“机上实操任务工作单”,其例子如表1所示。

3 使用实操任务工作单的教学组织过程

为了使教学过程有序进行,我们首先将学生按5-8人一组分组,根据所设计的任务,自主制定实操方案;同时还要求各组在操作过程中必须用数码相机(绝大部分学生的手机都带有数码相机功能)将本小组的实操过程记录下来并利用这些照片制作学习汇报PPT。

详细的教学过程按以下步骤:第一步:学生分组并明确本次任务的目的和要求;第二步:熟悉任务实际操作所使用的器材。学生在实训基地,通过教师指导,了解所需器材的操作步骤、使用方法、借还程序等;第三步:结合教材、多媒体课件等学习相应设备的工作原理。该步骤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按分组独立完成有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第四步:由教师演示操作,并讲解该设备工作原理。由于民航机载设备比较昂贵,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还是由教师做演示,在演示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操作步骤和方法,并认识到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减少设备损坏几率;第五步: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讨论,找出操作的方法和途径,并预测可能达到的效果;第六步:实施环节。即学生实际进行操作训练,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解决学生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第七步:检查环节。实践操作后,学生先自我检查,并得出结论,教师再把实践过程中的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回顾和总结。

4 教学评价过程

实操过程完成后,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制作学习汇报PPT,PPT要求有完整的实操过程描述及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安排一定时间让各组在课堂上把自己的PPT向全班同学演示和讲解,以此让学生自评、互评,同时教师也根据所观察的学生整个操作过程以及演示PPT作业,评价该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还把部分优秀PPT在该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上供教师评价和其他学生参考。

考评成绩采取百分制,考核过程做到两个结合,即结果与过程结合(既重视结果的正确性,又重视过程性考核);专业成绩与能力测评结合(既有课程的笔试成绩单,也有工作完成质量、个人素质和合作能力等的评价项目)。

5 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界比较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如何结合高职飞机机电专业特点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目前还没有可以借鉴的模板,为此我们在教学实际中积极研究,以期探索出一些经验及教训,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B737型飞机维护手册,美国波音飞机公司,AMM TASK 32-00-01-480-801 p201

英文版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师 信息素养 培养方法

一、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于1989年提交了一份《关于信息素养的总结报告》,提出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要的信息,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有信息素养的人最终是指那些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懂得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知识、如何找到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二、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意义

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运用,使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正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历史性变革。这对高校的课程教学既是严峻挑战,又是发展的重大机遇。大学英语正处于变革的前沿。当前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是这一趋势的具体表现。这需要大学英语教师提高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创造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教学理论研究。

三、培养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方式

1.理念培养

信息时代,教师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学习精神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主要目标。大学英语教师要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就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式、发现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ICT技能培养

作为信息时代的英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ICT技能:①ICT的硬件操作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应该能够成功地连接、安装和使用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成功连接和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及各种设备;能熟练使用常见的多媒体采集设备;能学会使用简单的网络设备和基本通讯设备。②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对绝大部分教师来说,应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方式,如进行磁盘文件的管理、建立、修改、合并、删除文档等,还要对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文件的不同格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并基本掌握它们之间的格式转换方式,以及在什么硬件环境的支持下运行,从而将这些技能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能安装Office、Winrar等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③利用ICT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学会利用Google、百度、雅虎等常见的搜索引擎,掌握准确、高效地检索各种不同类型信息的技巧,并了解Flashget、迅雷、Nantants、Emule等网络下载软件的操作使用。④利用ICT管理信息的能力。这里涉及了本地资源和网络资源管理两个方面,本地资源管理主要指能够利用计算机对储存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归档。网络资源管理指能够利用网络工具如Igooi、Myip或Google书签等网络收藏夹实现网络资源管理的网络化。⑤利用ICT创造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应指教师利用各种软件工具创造、加工、制作各类教学资源的能力,如利用Office系列软件进行文字输入、制作演示文档等;利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实现对图片的简单处理;利用Flash,Swish,Authorware等多媒体合成类软件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等。⑥利用ICT交流信息的能力。这方面,教师应学会收发电子邮件,利用MSN,SKYPE,QQ等即时通讯软件与别人交流信息,能登陆BBS、新闻讨论组与别人就同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

3.教学环境信息化建设

学校教学环境信息化建设是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重要因素。当前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为教学、科研、教育管理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利用校园网,教师可以方便快捷地浏览和查询国内外高校网上资源,获得学术前沿动态信息,进行科研工作。那么,我们应积极建设方便快捷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调用网上资源进行课堂教学,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考查。通过建立专门的外语教学网站,为师生提供一个异步的互动空间,学生有任何的问题都可以在网上提问,教师定期浏览教学论坛,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4.开辟教学第二课堂

在大力建设独特的校内网络教学环境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为教学服务。目前,互联网上有数不胜数的各类专题学习网站和学习论坛。例如,国内较有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有沪江英语、旺旺英语,专门致力于听力的普特英语等,这些网站显著的特点就是形成了固定的学习群体、根据不同的学习项目分门别类而且有明确的学习计划;或者登陆国内外主要的报纸网站获取最新的英语新闻,例如国内的新华网、人民网英文版,国外的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除了登陆相关网站,我们还可通过订阅免费电子邮件杂志获得每日的英语新闻内容,当前国内较有影响的BBC的中文学习网站就提供了每日的电子邮件新闻。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网络聊天室的方式进行口语训练,例如国内最大的培训机构新东方就在其子网站里提供了免费的口语聊天室,每周二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

综上所述,当代信息技术已经为我们创造了无穷尽的英语学习资源库,而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就是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如果教师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并且能在平日的教学中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有意识地将ICT与课程融合,引导学生全方位、无限制地接触英语语言和文化,在自然真实的交流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英语,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反之,信息素养的缺失只会导致我们成为信息社会的“文盲”,成为现代社会的落伍者。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王炜,祝智庭.解析英国ICT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师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3]桑新民.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的变革[J].外语电化育,2003,(3).

[4]王婧.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关键[J].江苏高教,2004,(04).

[5]王玉明.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4,(02).

英文版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人本主义 人文精神 以学生为中心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231-02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先生在2015年4月的首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表示,中国教育正在面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对教育做出改变。中国的教育必须改革,要走向以人为本的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确实,中国教育急需改革,高教育也是改革的重要一环。

高职教育改革就是要打造高素质合格人才,从生活出发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完人”。身为高职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工作者,本人认为以目前的现状,发展高职英语教学必须改革。外语教学作为一种人文学科,更应“以人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打造高素质合格人才。

一、改革的必要性

从人的需求来说,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自我潜能不断释放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要让学习者成为“自我实现者。因此教师就要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活动和安排,给学生提供充分适宜的自我实现的条件和氛围。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是“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强调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技能。“素质教育”,即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的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要方针。

然而目前的情况依然是,学生大多还是以通过A、B级考试为学习目标,未实行分层教学;教学方法上,教师普遍只传授教材知识,依赖课本,不顾及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不紧密;评估方式没有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造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下降,只注重应试,不考虑英语的实际应用,不能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外语教学作为人文学科功能的潜隐性、长效性、前瞻性远未被人们所认识。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

二、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全方位打造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要使课堂教学由单一枯燥的讲解转化为活泼多样的表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学生的生活,不断充实课堂教学中生活化因素,使用具有交际性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以满足教与学的双向需求。[1]

1.营造富有英语气息的校园氛围

除了用双语标出校园的设施和警示语如fountain,computer room,multimedia room,Car-repairing Workshop;“Keep the reading-room quiet!”,“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Please wait in line”等以外,还设立英语角和举办英语学习园地。通过介绍国外文化风俗习惯,摘抄英语谚语歌词、诗歌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如:举办一些小型唱歌比赛、课本剧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结合节日开展英语主题活动是营造英语氛围的重要一环。利用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不但让学生了解了英语国家文化,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并拓展文化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2.设计逼真的生活情境,加强任务型教学模式

语言学家克鲁姆曾说:“成功的外语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善于创设各种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情境,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感受力。如课文的导入,“warming up”和“speaking”等语言的练习都可以设置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来训练。利用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活动影像的特点,使情境更逼真。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还要配合教学情境材料,设置相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协作、会话。

3.生活化的语音教学与作业布置

学生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口音。例如,广西方言区的发音特点是爆破音[p][b][t][d][k][g]发音混乱;粤方言区和桂柳方言区是舌边音[l]与鼻音[n]、摩擦音[r]相混。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音弱点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任务因人而异,并不断地进行监督与考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英语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设计有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的作业。如交流性的作业(让学生模拟课文的读音并录制,放给全班听,评出模仿最棒的学生;鼓励学生收听英语广播,并把自己认为最喜欢的英文歌曲介绍给全班同学);收集性的作业(布置学生去收集、摘抄身边随处可见的英文广告词、英文商标);创造性作业(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课文的对话进行改编扩充或排演短剧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英语,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通过开发课程资源,全方位渗透素质教育

所谓英语课程资源,是指学生生活中与英语学习密切相关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所有要素。针对高职英语教材缺乏、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本人更加着重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开发教材以外贴近学生生活并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课程资源,并加强在教学环节中渗透情感的教育,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让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并进。

1.根据教材内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全方面贴近生活,扩大学习范围,从点到面来扩展学生思维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帮助学生排疑解难。对于新生已经形成的学英语的坏习惯和对高职英语学习的迷茫,教师把一些英语学习方法的弊端总结出来:用汉字发音来念英语,不学音标;不敢说英语,没有犯错的胆量;胡说英语,没有纠错的觉悟;学词汇只追求量不追求质;只追求分数和证书,不追求实用性和英语思维逻辑;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等。

利用新闻时事,扩大国际视野。教师把智利卡火山喷发和尼泊尔地震等新闻引入教学中,扩展了很多词汇,如volcano、erupt、dormant、evacuate等。在谈到尼泊尔地震的新闻时,教师提问:“What happened in the disaster? How many people died at that time? ”学生了解到了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损失,当教师提问到中国政府付诸了哪些行动时,学生们踊跃发言,都对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救助同胞表现出了无比的自豪感。不但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怀,还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加强文化素质培养,提高双语能力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语言的表达很容易产生歧义。分别根据不同的语言背景进行对比:“be poor at something”表示做某件事情做不好。“I am poor at math”我的数学很不靠谱;“wide of the mark”不符合预期。“Yesterday's weather forecast was rather wide of the mark”昨天的天气预报太不靠谱了。“on shaky ground”站在摇晃的地面上。“His argument rests on shaky ground”他的论证不太站得住脚。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强调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课本中有这样一个例句:“Jack is a green hand at doing this work.”(杰克做这种工作没有经验)这里“green hand”意思是“生手”“没有经验”,而不是“绿色的手”之意。England是个岛国,船是重要交通工具,为保养船只,常用与海水一样的绿色油漆来漆船。一个不熟练的油漆工,工作时常会双手粘满油漆。了解了这一背景,“green hand”之意就不喻自明。

3.加强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情感和态度教育

教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教学,使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

让学生讨论身边的热点话题:北京市公安局日前已出台管理条例,如果跳广场舞扰乱公共秩序,相关人员将被罚款。教师提问:你认为广场舞扰民吗?“Is square dancing enjoyable or annoying? ”通过讨论,学生用英语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如:如果是在住宅区附近,打扰到居民时,政府就应该出面管理一下;中老年妇女们聚在一起做锻炼很享受,这是这个城市生活中很有爱的一面。也有的说:我真的很讨厌广场舞,因为经常会跳到深夜,很吵。学生们不但运用英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参与到身边的具体事件中,通过互相交流而产生共鸣。

教师通过介绍学生所熟悉的成功人物,把他如何取得成功以及心路历程挖掘出来,让学生体会到要想成功要经历的艰辛的过程,体会到梦想和坚持,努力之间的联系;教师还引入英文的寓言故事和文学作品,学生不但学习了语言还能寓教于乐。如通过THE QUACK FROG庸医青蛙,同学们学到“要医人,先医己”的道理;学生阅读汪国真的《热爱生命》英文版,让学生在缅怀这位诗人的同时,体味两种语言带给我们的不同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我们还需要具有正能量激励人心的话来获得动力。

通过这些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心灵,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活波开朗的个性。正如罗杰斯所说,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彼此融为一体的组成部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既能用情感方式也能用认知方式行事的情智合一的人,即所谓的“完人”。

三、探索

首先,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应该采用EGP与ESP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继续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另一方面加强ESP教学。但近年来,由于高考改革,一些高职院校竟然弱化了公共英语的地位,采取激进的方式缩短课时,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由于学生英语语言基础和能力较弱,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毅力不足,公共英语通过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但为进一步的ESP提升语言能力打好根基,而且促进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EGP教学是基础,绝对不能忽视。

其次,在评价时,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所以,必须改变以往由老师进行的单一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性考评。可通过学生互评来弥补评价方式的单一性。还应把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学习情况、个人素质等等纳入其中,同时对学生的个人品行、思想道德、实践能力等进行测评。学生可以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功,从而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其全面发展。

第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语言学习需要有宽阔的知识面做基础,广博深厚的知识面是搞好外语教学的基本保证。”[3]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发展,要在教师身上体现出高标准的师德素质,和与时俱进的知识与实践能力素质;另一方面我们要达到高职英语“实用性”的目标,要做好教师,就要做有心人,广泛采集源于生活的生活素材,还要换位思考,了解哪些知识对他们是有用的,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应该提倡“教师要有不断流动的水源,才能让学生不断得到滋润”。

总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应该打造属于自己的模式,设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仅需要外语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教学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英文版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情境学习;学习内容;学习过程;认知学徒制;共同体实践

一、理论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情境学习理论的异军突起,在当代学习理论领域催生了一场新的革命。国外对成人情境学习理论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高涨, 最具代表性的是早期认知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的专家对其展开的研究。

1989年,约翰・斯里・布朗(John Seely Brown)、艾伦・柯林斯(Allan Collins)与保罗・杜吉德(Paul Duguid )发表了著名的《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一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提出了知识具有情境性和情境学习模型。

1991年,让・莱夫(Jean Lave)等人出版了《情境学习: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一书。他们通过研究从业者(如裁缝、产婆等)的学习,对"学徒模式"进行反思,提出了"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的著名论断,认为学习是参与社会文化的实践。

2001年,由凯瑟琳・A・汉斯曼(Catherine A. Hantasman)撰写并被编入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莎拉・梅里安(Sharan B. Merriam)《成人学习理论新进展》一书中的《基于情境的成人学习》(Context-Based Adult Learning)一文,更是引起了我们探究成人情境学习理论的兴趣。

二、基本定义

在心理学研究中,情境即是能够产生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在激发人的情感、改变人的情绪、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中有着最显著的作用。

在教育学研究中,情境通常是指由特定要素构成的,并具有一定影响作用与意义的氛围或环境。

通过了解舍恩(Schon)对特定行业工作人员的学习模式研究、萨奇曼(Suchman)对影印机使用与操作的观察、维果茨基(Lev Vygotsky )进行的社会文化学习研究以及让・莱夫(Jean Lave)对学徒学习的日志研究,我们总结出情境学习最为基本的四层含义:

第一,人类存在的许多知识与技能并不一定能够仅仅依靠口头或书面的语言来实现它们的传承过程,而需要学习者在相关情境中亲历亲为--"在行动中求知"、"在行动中反省"。

第二,即便许多知识、技能可以进行编码,形成文字,但也必须在对其加以实际运用的情境中,才能形成真正的理解,才能获得切实的掌握。

第三,多元的社会文化舞台是人类本身最广阔的学习情境和最重要的学习源泉所在,而斑斓的社会文化知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则又是人类学习以及不断发生互动的工具。

第四,在实际操作情境中、实际行动情境中,乃至在现实劳动情境中、现实生活情境中所获得的智慧与能力,其意义、其能量、其功效绝不容人轻视与低估。

三、哲学基础

情境学习理论所依赖的哲学基础呈"情境理性"(Situated rationality)的知识观。

尤尔根・哈贝马斯(Jrgen Habermas)在1994年出版的英文版《后形而上学思考》一书中,正式提出"情境理性"的概念。"情境理性"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人类的理性总是嵌入在具体情境里的,并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先验的、抽象的、普适的理性是不存在的。每一种情境都是人类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点上发生着的认知过程与人生体验。正如哈贝马斯所言,情境理性最讲究的是学习者之间相互采取一种理解对方的态度进行充分的对话和交流,不断扩大个人"局部时空的知识"。

四、主要观点

(一)学习的本质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与群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只有在具备真实的活动和与之适应的文化背景下,学习才会发生。

约翰・斯里・布朗(John Seely Brown)等人认为:知识与活动是不可分离的,活动不是学习与认知的辅助手段,而是学习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学习的内容

情境学习理论把知识类分为四类,即"知道是什么"的知识--以数据、事实为基础;"知道为什么"的知识--以原理、规律为基础;"知道怎样做"的知识--以经验、能力为基础;"知道是谁"的知识--以特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前两类知识易于文字记载、进行编码,属认识类知识,有人又称其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学习者可以通过查询数据、阅读材料而获得;后两类知识则难以进行量化以及文字记载、信息编码,属经验类知识,有人称其为"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学习者需要通过亲历亲为的实践或人际互动来获得。

倘若基于社会角色及其实际生活,来进一步阐述成人学习的内容或知识,将更加具体而鲜明地呈现出以下特点,并要求将来成人学习内容,能够加以体现:

1.知识的情境性。与学习一样,知识也根植于情境。知识不是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个体与情境发生联系,并依其变化而变化的产物。

2.知识的动态性。知识就其特质而论,并非仅仅是抽象、静态的东西,而更是一种基于社会情境,鲜活而充满动感的事实。

3.知识的互动性。知识不仅是个体与情境发生关联、并在动态中建构,更是个体与情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4.知识的工具性。知识如同生活中的工具,需要通过运用才能更好地加以理解、运用和传承。

5.知识的分散性。知识分散在人们大脑中的,而不是集中在某一专家或教师的头脑里。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其性质、种类和数量不尽相同,没有一个人能掌握所有的知识。不仅如此,知识还分布于生命的不同阶段,任何个体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必须学习,从而拥有相应的知识。

6.知识的共享性。如前所述,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分散在学习者个体身上的知识可以在学习者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过程中得以传递,实现共享,由个人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

(三)学习过程

根据情境学习的观点,学习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适应与获得特定实践共同体的成员身份的过程。让・莱夫(Jean Lave)和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把情境学习的这种过程称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它是情境学习理论的中心概念和基本特征。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表示:在真实情境中,共同体学习成员开始由边缘或开始,之后逐渐进入核心地带,进而不断深入参与实践,其特点是正向、积极、多元、包容。它所阐发的是,在实践共同体中,随时间的推移与学习者经验的增加,学习者能够合理分享和利用共同体所积累的相关资源,而分享与利用的程度随学习者之间或者个体与情境之间互动的水平而异。

从本质上看,"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一术语描述了一个新手成长为某一实践共同体核心成员的历程。传统的师徒制就是这种方式,初学的徒弟首先跟着师傅熟悉环境,然后慢慢地向师傅学习,从一个"边缘"的参与者成为一个合格的手艺工匠。

介绍了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之后,我们用表格的形式从以下几个维度对情境学习理论和传统学习理论进行比较:

五、操作与运用

情境学习理论在成人学习实践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

(一)认知学徒制

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s)是约翰・斯里・布朗(John Seely Brown)等人考虑到知识的情境性而提出的。它是试图以一种类似于行业学徒的方式,让学习者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情景中的活动工具,以促进其在某一领域中进行学习的方法。其本质强调亲历亲为、实战体验,突出学习活动所蕴涵的基于背景、始于情境和形成文化互动、追求文化适应。内容包括个人的行动、个人的认知,又涉及人际之间关系的切实展现与真实互动。

勃兰特(Brandt)描述了社区职业继续教育运用认知学徒制的五个关键程序:

1.建模(Modeling)

认知建模发生在两方之间,即让学习者观察社区成员的职业活动演示,而这位成员是有经验的,由此使有经验的成员与新来的成员分享各自的职业诀窍。

2.接近(Approximating)

当学习者明确了他们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以后,就安排他们进行必要的实验性或尝试性的活动。之后,鼓励学习者检查和反思他们自己的活动情况,并与专家的活动演示进行对比,以发现其中哪些方面表现相同,哪些方面表现尚有差异。在此过程中,为了避免或减少学习者在角色模仿、模拟体验时发生"险情" (困难、障碍、错误),而需要给他们提供必要的 "脚手支架"包括必要的物质援助、模拟规划和训练指导。

3.淡化(Fading)

随着学习者能力的提高,逐渐减少"脚手支架"性的支持和帮助。

4.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

学习者借助模仿学习得到经验以及通过自行动手获得的适应能力在完全属于实战的背景下进行学习,至于支持、帮助行动,只有当学习者自己明确提出有这方面要求时,才予以提供。

5.归纳(Generalize)

以讨论的方式,安排学习者进行归纳、总结,以明确他们在此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并进一步指出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或掌握的技能与相关实践情境之间的关系。

(二)共同体实践

共同体实践(communities of practice), 国内也译成社团性实践,是人类学视角情境学习理论的核心要素。它是一种强调在实践情境中以集体方式、团队方式展开学习的方法。

对于这种情境学习方法,约翰・斯里・布朗(John Seely Brown)等人曾描述说,其中所谓的共同体,往往是人们出于自愿而形成的一种自发性的、非正式的组织。在这个组织里,所有成员都有一种共同期待的愿景,或共同追求的目标,并且具有一种共同一致的学习愿望,或者说一种共同渴望学到的知识。这样一种学习团队既可以由其成员自发组织,也可以依存于一个大型的组织结构之内。而至于它的学习行动,最常见的可以表现为进餐时或者通过网络工具来共同讨论与解决工作实践或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

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与其同事施奈德(Schneider)指出,一个成功的学习"共同体"必须具备以下三项重要的基本条件:

1.必须拥有一个或者多个"团队组织专家",他们应当充满激情、敢于承诺、善于负责,并且要对团队学习具有一种非常高度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2."共同体"的学习行为、生活范畴,其意义作用主要应由这个团队的成员以其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来进行评价,而不是由企业以其组织价值的评判标准或相关的规章制度标准来评价。此外,每个团队成员有权知道和了解评价的真实结果。

3."共同体"有权力组织、发展成员,制定议程,建立领导体系。从而感到自己与微型团队社会文化的联系要远比与宏大组织社会文化的联系来得更加紧密,也来得愈加实在。

总体而言,认知学徒制和实践共同体的情境学习方法给成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工具,进而能够重新设计发生在工作场所的成人学习活动和基于学校的成人学习活动。

六、讨论与展望

近年来,情境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获得了快速发展,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传统观念、其他学术流派的批判和诘难,在其实践和推广过程中,也面临实践转换困难等问题。

近十几年来,我国对情境学习研究的介绍和实践也在快速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比较经典的文章有《"成人情境学习"探略》(李洁,高志敏2006)、《情境学习理论视野中的成人学习》(应方淦,高志敏,2007)、《从认知到情境: 学习范式的变革》( 姚梅林,2003) 等。王文静、赵健、陈家刚等人分别对情境认知与学习、学习共同体、认知学徒制等主题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了博士论文,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这些研究为中国情境理论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实践方面,基于情境理论视角的文献也非常多,涉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软件设计等方面。然而,人们在情境、认知学徒、共同体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方面存在狭隘化或泛化现象。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也说明了新理论中的概念、理念,在推广和实际应用中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够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情境学习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内涵深刻,为人类学习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文献涉及认知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人工智能及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甚为庞杂,跨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不同研究领域人员打破狭隘的专业领域藩篱,积极开展对话与互动。但是,不同学科的人所使用的话语体系和概念框架也不尽相同,造成新概念和新思想的内涵让人较难把握,这对于学习情境理论的推广和实践研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8(1): 32-42.

[2]Sharan B. Merriam(ed.),The new update onlearning theory, Number 89, Spring 2001,JOSSEY-BASS San Francisco,P45,50.

[3]李洁,高志敏."成人情境学习"探略[J].成人教育,2006,(1).

[4]应方淦,高志敏.情境学习理论视野中的成人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