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技术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专业技术总结

计算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软件考试;行业资格考试;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

DOIDOI:10.11907/rjdk.161403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09018102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J151204)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唐兵(1982-),男,湖北麻城人,博士,湖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并行与分布式计算;张黎(1981-),女,湖南张家界人,硕士,湖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云计算;张会福(1970-),男,福建松溪人,博士,湖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

1软件考试简介

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规范软件专业人员职业资格、技术资格认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了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以下简称“软考”)。该考试已经实施了20年,累计参考人数超过200万人。由于其权威性,该考试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同,为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提高IT人才的素质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了适应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满足社会对各种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目前该考试已经拓展到计算机信息技术行业的各个领域。

根据原人事部、信息产业部文件(国人部发[2003]39号),计算机软件考试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统一规划。通过考试获得证书的人员,表明已具备从事相应专业岗位工作的水平和能力,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取得初级资格证书者可聘任助理工程师或技术员职务,取得中级资格证书者可聘任工程师职务,取得高级资格者可聘任高级工程师职务。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水平)实施全国统考后,不再进行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相应专业和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因此,此考试既是职业资格考试,又是职称资格考试[1]。

考试合格者将颁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签章的证书。该考试任何级别不设学历、资历报考条件,部分级别已与日本、韩国相应级别的考试互认,考试互认的级别以及互认国家还将进一步扩大。评定中级职称时,可以用此类考试的中高级合格证来代替职称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中级证书相当于中级职称,高级证书相当于高级职称[2]。

2软件考试特点

近年来,该考试作了很多积极探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考试名称、考试内容、专业类别、职业岗位也作了相应调整。目前,考试分5个专业类别: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每个专业又分3个层次:高级资格(高级工程师)、中级资格(工程师)、初级资格(助理工程师、技术员)。考试科目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2]:

(1)高级资格:网络规划设计师、系统规划与管理师、系统架构设计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

(2)中级资格: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评测师、信息安全工程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多媒体应用设计师、嵌入式系统设计师、电子商务设计师、信息系统监理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计算机硬件工程师、软件过程能力评估师。

(3)初级资格:信息处理技术员、网络管理员、程序员、网页制作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电子商务技术员。

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行两次考试,通常上半年在5月下旬,下半年在11月上旬。上半年和下半年考试的级别不尽相同。考试时间均为150分钟,满分均为75分,各科考试合格标准为45分,但要求两科同时达45分才算合格。单科成绩不予保留,软考通过后,证书长期有效。

3开设软考辅导课的必要性

计算机专业应用性强,如何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复合型高级人才是计算机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官方公布的软考通过率为20%左右,初级科目通过率较高,高级科目通过率最低。省属高校学生多,且学生整体素质低于985和211高校。笔者认为在省属高校中开设中级软考辅导课非常有必要。据统计,中级资格考试中目前报名人数最多的是软件设计师和网络工程师,针对这两门课程进行辅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软考通过率。笔者所在高校已经开展软考辅导教学实践,将软考辅导当成一门课已将成为趋势[36]。开设中级软考辅导课的意义有:

(1)提高就业竞争力。对于省属高校毕业生而言,中级软考合格证书是专业能力的证明,与没有软考合格证书的同学相比有一定优势。部分单位招聘时限看重软考合格证书,录用后待遇也会有所差别。

(2)提升专业技能。以软件设计师和网络工程师为例,备考中需系统复习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操作系统等以及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网络设计、网络协议分析、综合布线等核心课程。通过复习可以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

(3)建立完整的计算机知识体系。备考中需要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解。

(4)帮助学生考研复习。大多学校计算机专业考研专业课为计算机学科基础综合,综合性强,备考学生可以梳理所学知识,有助于考研复习。

此外,部分高校对于学生考证有相应鼓励措施,如获得中级软考合格证书,可以减免相应的公选课学分,减轻学生公选课学习负担。

4软考辅导课教学

(1)理清考查知识点。软考辅导需引导学生围绕考试大纲复习各知识点,从历届真题中选取典型试题,认真总结题型和出题思路,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于软件设计师而言,考点主要为计算机系统知识、程序语言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知识、系统开发和运行、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基础知识、数据库技术、数据结构、算法设计和分析、面向对象技术、标准化和软件知识产权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英语系。对于网络工程师而言,考点主要为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知识、系统开发和运行、标准化和软件知识产权基础知识、数据通信基础、广域通信网、局域网和城域网、无线通信网、网络互连与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网络安全、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服务器配置、交换机与路由器、网络管理、网络系统分析分析与设计、计算机专业英语等。

(2)开设软考辅导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为大三学年,考核方式为考查,32~48个学时,每周4~6学时。课程学习结束,要求提交一份软件系统分析报告或网络设计报告。报告紧扣软考考题,突出针对性。对软件设计师而言,可针对某个软件应用系统或网站项目写分析报告,内容包括:结构化分析(主要包含功能描述、数据流图DFD)、数据库分析(主要包含需求分析、以E-R关系图为代表的概念结构设计、以关系模式及主外键为代表的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表格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以用例图、序列图、类图、状态图、协作图等为代表的UML建模);对网络工程师而言,可针对某个大型企业进行网络组网设计,写出设计报告,内容包括:物理设备(路由器、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接入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选择、绘制网络拓扑图、电脑IP地址的分配方案、Web/FTP/Email/DNS/DHCP等常用服务器的配置方案。

(3)开发软考教学辅助网站。针对软件设计师和网络工程师建立题库系统,将历年真题录入系统,供学生在线学习。网站支持浏览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查看标准答案;支持模拟测试,从题库中抽取题目自动组成一套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作答,自动评分。

此外,可针对所考查的知识考点进行串讲,讲解历年经典真题,总结题型及解题方法。还可组织较正式的模拟考试,给学生考试体验,比自行模考效果更好。

5结语

本文分析了软件考试的特点,探讨开展软考辅导必要性,提出了开设软考辅导课的教学方法,以对本科高校开展软考辅导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全国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组编.软件设计师教程(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2]全国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组编.网络工程师教程(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3]肖守柏.高职高专计算机软考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225226.

[4]王春林,陈晓林.计算机专业与“软考”结合培养的探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6):58.

计算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已经逐渐的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比较低的几个专业其中的一员,但社会上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需求还是很大。通过走访市场发现,这种毕业生充裕但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的现象是因为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对计算机所掌握的知识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现在的计算机教学应该逐渐的朝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实用性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将来的教学主要目标需要把重点放在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从实际出发的两个主要的方面来培养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在高职院校中的学习以及实践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来体现学生本身计算机能力方面的提升,并且在需要此类型人才的计算机职业技能水平方面达到令用人单位满意的效果。这也是整个教育行业对学生所需要达到的水平和任务完成的一种体现。这不仅为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后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同时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既要适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又需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更是要考虑到现在高职学生的特点。计算机教学改革需要改变以往“全方位”的教学模式,逐渐以“定向培养,专业培养”为最终目的。需要建立“书本知识为辅,实践教学为主,重点突出”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目的、开课计划、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实施改革。

一、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与学科教育是不相同的教育,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应用类型人才,这种人才需要具有专业知识,更需要具有实战技能。这才得以在其从事服务,生产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等具体岗位时,能将其所学发挥到极致。高职学生从学校毕业之后,大多数都是在所从事岗位的第一线负责具体工作,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更加应该抓住市场经济比较突出的方面进行实战教学以及定向的专业教学,使得培养的高职学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也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和社会需求。高职教育课程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为实现特定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和训练内容及其安排的总和[1]。现在来看我们所开设的高职学生课程体系,往往是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精简版本,学科化非常明显。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的计算机专业高职学生专业技术不够熟练,实战经验严重不足,从而导致用人单位还需要针对市场需求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学生再次定向培养,不能达到用人单位所说的一步到位的招聘需求。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体系,不应该是参照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进行简单的复刻、删减或增加。应该是顺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参照,以就业为向导,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来建立。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大胆的进行创新,譬如可以邀请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行业专家、学者、用人单位一同来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所学课程的新颖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所学无所用,和用人单位急需专业计算机技术从业人员的需求。

二、教学环节

高职教育当中的传统教育方式是以黑板式的授课方式为主,上机实战的教育方式为辅。随着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深远,这种老式的传统授课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创新改革迫在眉睫。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支撑作用[2]。新的教学方式应以技能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为主,书本知识为辅的教学方式进行。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课程结构以及应用能力应以培养“一技之长”为主要目的,要做到的不是大面积撒网式的多开课程,多学课程这种教学方式,而是要有针对性的注重一种技能的专业性培养需求。一定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开设有特点的专业课程。虽然每一名教师的授课方式都不尽相同,多样化的可能性极大,但是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都会发现学生最缺少的就是学习兴趣。一旦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一段时间和学生反复沟通发现,每个学生在与我沟通的过程中几乎都会有二个共性。其一,大家都认为授课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比较枯燥乏味,照本宣科,使得学生们在听课过程中丧失学习乐趣。其二,就我们学院所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来讲,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讲解已经淘汰的知识,含金量并不高,譬如操作系统,键盘鼠标,多媒体设备等等一些已经过时的知识。现在计算机是一个很常见的多媒体设备,这种多媒体设备对学生们来讲已经不再陌生,绝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活当中计算机对学生们来讲已经不再是一种新生事物。一个不再新颖的事物对现在的学生来讲已经不足令他们产生兴趣,更何况教师们在课堂所讲授的课本知识已经是当下不再流行,或者说已经是淘汰的产品。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光要靠教师在课堂的讲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也就是课本上也需要仔细考量。

三、考核环节

由于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学习上处于一种弱势状态,如果照本宣科的按照本科院校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一定会出现大量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甚至不合格的情况发生。这样就更加打消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考核方法要进行重新设计。传统教学理念中的纸质试卷的笔试考核方式对学习计算机的学生来讲,考核的内容过于死板,考核方式并没有考虑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殊性。这种考核方式仅仅注重于书本上的书面知识,而计算机这种行业恰恰注重的是上机操作的实战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环境下计算机行业的从业人员应是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变考核方式才能体现出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核心价值。考核方式可以按照综合考评来进行,根据所学科目不同,可进行笔试与上机考试按照不同分数比例计算最终分数。例如:计算机故障诊断、网页制作、PHOTOSHOP等等学科,上机实践分数可占试卷总分数的70%,而笔试部分占试卷总分数20%,考勤占试卷总分数的10%。而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导论等基础课程,可以把笔试部分的分数相应提高。但绝不能简单固化的一贯认为考试就一定要以书面卷面的纸质答题方式来衡量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是否达到合格的标准。

四、师资队伍

计算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字: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用型人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发现不足,发挥优势,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规律和有效途径是切实可行的。

一、计算机专业现行人才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所学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编程技能应用于计算机专业社会实践的技能型人才。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应用是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方向着眼点。但是目前,学术性、理论性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占比重较大,实践性、工程性的内容得不到足够重视,这与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定位严重不符,造成培养目标不明晰。

2. 课程体系与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

教学内容陈旧,专业教学与市场脱离,课程内容滞后于计算机专业技术的更新发展。专业课理论知识量大,涉及面广,但与实践结合少,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缺乏深入理解平台,导致无法实际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

3. 实习实训环节不受重视

学校没有固定实践基地,企业提供的实习职位和见习场所较少,学校在管理上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校内实习一盘散沙,校外实习流于形式,课程设计抄袭严重,毕业设计应付了事。对实习实训环节的轻视,导致学生毕业后眼高手低,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4.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占比例较大,而青年教师大都刚走出一个校门即走进另一个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工程设计和管理经验,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二、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要求

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技术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具有较高工程素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在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相关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一定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经验,使学生具备在计算机领域及相关的广阔领域中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产品制造及技术应用等工作的能力。

三、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具体措施

1. 明确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宗旨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专业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切实加强工程化教育。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具备使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在计算机领域及相关的广阔领域中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产品制造及技术应用等工作,培养学生成为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领域合格工程师。

2. 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原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面向应用的原则进行合理划分,引导任课教师组建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和实践指导团队。将联系密切的课程组建成为课程群,设计完整的实际应用项目,结合项目讲解知识,利用知识解决项目,各门课程连续贯穿地进行教学和实践指导活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模块在实验环节中实现交叉。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课程组建课程群,Java语言程序设计、DotNet程序设计、Oracle数据库等课程组建课程群,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等课程组建课程群,等等。

另外,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环节比重,且制定相关规定保证实习实训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在大一到大四各学年,分别设置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多个实习实训环节,并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级各类专业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工程能力的切入点和重要途径。

3.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目前,由于学校拥有的企业支持资源有限,将少部分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列入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在校内学习3年,主要以课程教学为主,同时结合课程设计、实验教学、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企业学习阶段累计1年,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习实训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并积累实际工程工作经验。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败的关键。学校和参与“3+1”培养的企业,共同建立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拟定“企业培养方案”,并细化到每一周的学习安排。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工程师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工程经历。学校全面增强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教师岗位,优先聘任有工程经历的教师。不断强化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工程经历和实践能力,并设置准入门槛。对没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制定和规范教师的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教师到企业兼职,参加工程实践1-2年,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立兼职教师岗位,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或企业高级专家到学校兼职,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同时,不断完善计算机专业教师评价制度。配合学校人事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设计和制定一套适合计算机专业特色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并将毕业生优秀程度和社会需求程度等指标引入评价系统,以实现对学生培养绩效的综合客观评价。

5. 以科研促教学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内容都比较抽象,教材中没有贴近实际的例子供学生理解,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讲解困难、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将教师科研工作中相关的最新成果、探索的前沿要点引入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科研工作融入教学中,是践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指导方针。同时,可以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量力而行地承担一部分实际项目,既可以令学生思维灵敏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又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科研工作中解脱出来,以利于更好的进行教学研究。所以,尽可能地以科研促进教学,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寻求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四、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契机。我校计算机专业经过努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近2年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其中有20人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奖励,并实现了国家级奖励零的突破,有18人以教师承担的实际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成绩全部都是良好以上,其中14人成绩为优秀。

[参考文献]

[1] 林健. 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17).

[2] 中国科学院信息领域战略研究组. 中国至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3] 黄惠, 丁莉萍. 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J]. 江苏高教, 2012(5).

计算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专业 实训教学模式 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计算机逐步在各行业与教育机构中普及开来,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广大中职学校纷纷开始重视对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培养,并实施计算机专业的实训教学,但是,当前大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必须积极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计算机实训教学质量。

一、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这就使得计算机课程内容设计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实用性与针对性不强。并且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传统又呆板,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加上教材陈旧,无法使专业技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就使得计算机专业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只顾着自己讲,似想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强制性地灌注给学生,而没有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得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提不起兴趣,积极性不高。

2.教师教学水平低,学生操作能力差。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大多是其他行业或者兼职的教师,其计算机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并不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向学生传授更专业的知识,并且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达不到教学要求。如计算机考试分为笔试与机试,学生笔试获得较高成绩的同时,其机试能力却相对较差,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协调发展,从而达不到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效果。

二、构建开放式创新的计算机专业实训模式

1.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与教材的先进性、实用性。

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当中,教师不但是连接学生和知识的纽带,还关系实训教学的有效性与质量。因此,为了保证开放式创新计算机专业实训模式的科学有效性,首先就要重视对教师实训教学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学校构建统一的培训机构,对实训教师进行统一的培训,让教师更深入地掌握计算机实训教学的知识水平与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除此之外,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要保证教材内容符合开放式创新内容要求,具有先进性与实用性,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注重教材内容的更新,保证教材内容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编制计算机教材的时候,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反映教材内容,这样可以使教材摆脱单一繁杂的文字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重视模拟真实操作案例。

在实施开放式创新计算机专业实训模式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就要重视模拟真实的操作案例,教师可以结合企业的真实需求,给学生模拟真实的工作操作案例,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灵活操作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操作基础。

三、开放式创新计算机专业实训模式的重要性

1.壮大了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的师资队伍。

为了使计算机实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政府联合企业对实训教师进行开放式创新培训,不但可以实现实训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教学,同时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丰富计算机专业实训实践内容,壮大计算机专业实训的师资队伍,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

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开放式创新的实训模式在提高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并且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这样的实训模式在无形中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如让学生参与实际的计算机技能运用,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实际工作中加强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认识与实际操作的认识,并融入企业的真实工作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总结丰富的操作经验,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先决条件。

3.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IT产业的发展。

由于IT产业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政府与学校要加大对计算机专业实训模式资金的投入,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训,让学生在就业竞争巨大的形势下脱颖而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的压力,于无形之中促进社会的稳定。除此之外,开放式创新的计算机专业实训为IT行业培养了更多、更优秀的计算机人才,从而促进了IT产业的不断发展。如培养优秀的软件开发人才,使其在软件开发领域中开发出有利于人民生产与生活的软件,从而方便人民的生产与生活,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

4.实现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

在开放式创新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模式中,把企业工作的真实案例融入中职学校的教学当中,让学生的专业技能符合企业的需求。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招聘不到掌握计算机专业水平与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员,不但要对其进行计算机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的培训,还加大企业的成本投入,浪费企业时间。中职学校实施开放性创新计算机专业培训,使得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能够招聘到符合企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从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运用,不但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加强了学生知识水平与操作水平的提高,为计算机时代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计算机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计算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关键词:日常英语;专业学科;英语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已经成为各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课程,计算机专业英语正是这样一种既非计算机技术讲授,又非英语教学一类,而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学科。下面我们就日常英语与计算机专业英语之间的区别展开论述,明确计算机英语教学的方法和目标。

1计算机教学课程发展

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学科设置既包含了公共英语、高等数学、时事政治等类课程,同时还包含一些较为特殊的课程,如计算机专业英语,该项课程并非是针对某种计算机技术进行讲授,也并不完全归属于英语教学,而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学科。计算机专业英语引入的主要原因就是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其大部分新技术起源于欧美等国。很多翻译过来的外文文献一般缺乏时效性,且与原文有着一定的差异,严重降低了英文文献的参考价值。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于研究各方面的新技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直接阅读外文技术资料和文献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设为必修课程,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行业竞争能力。计算机英语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阅读专业相关英语书刊,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快速掌握新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和知识。该文笔者就日常英语与计算机专业英语之间的区别加以总结归纳,在学生日常英语掌握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2日常英语与计算机专业英语二者的含义

日常英语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应首先要深入了解二者各自的含义。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日常英语就是用来表达日常生活用语的英语,是我们在英语交流中最为常用的一种通用语言,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所涉及的英语课程都可以归属为日常英语,因此,日常应用也被称为公共英语或通用英语。专业英语就很好理解了,它就是具有专门用途的英语的简称,计算机专业英语就是专门用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英语语言。

3日常英语与计算机专业英语之间的区别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一般是在大学三四年级阶段开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几年的英语学习基础,且从事于计算机行业的人员大多具有了专科或本科学历,可以说日常英语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基础,而计算机专业英语是日常英语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下面我们就日常英语与计算机专业英语之间的区别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希望能够促进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

3.1通俗化和专业化

日常英语的特点是通俗化,它能够使用的词汇量较大,应用范围较广,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英语语言,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就是专业化,在计算机英语中,专业术语使用极为频繁。可以说,日常英语是英语语言的核心,可以在任何场合或文体中进行基本生活和交际需求描述,人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均可以用日常英语来描述。而计算机专业英语与传统专业学科相对,它属于一门新兴学科,传统专业英语中有着大量与日常英语毫不相关的专业术语和词汇,晦涩难懂,计算机专业英语是在日常词汇的基础上选取并赋予了新的词义,比方说,服务器server、鼠标mouse等等,这些词汇在日常英语词汇中较为常见的,它只是被赋予了新的词义。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旧词赋新义之外,还有一部分是通过合成、派生、缩略的方式演变而来,例如,人工智能AI、多媒体multimedia、通用串行总线USB等等,此类词汇层出不穷。

3.2多义性和单义性

多义性指的是日常英语词汇在不同场合使用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种情况在日常英语中十分常见。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词义表达相对单一,往往只表达一个意思,呈现出单义性。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极高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一词一义不容易引发歧义,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就显得不那么灵活了。例如,在英语教学当中,日常英语可以将read理解为阅读、理解等意思,但是在计算机英语文献中,该词仅表示为“读操作”。

3.3人称化和物称化

日常英语中的人称使用极为丰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以人称为主语的语言描述经常出现,例如,I、you、he这是经常被当作为主语句子。但是计算机英语中,常以物为主语,语言表达也较为客观,它主要用于某元件设备工作原理等。因此,人称化和物称化是日常英语与计算机英语的一个重要区别。

3.4多时性和现实性

日常英语描述生活中的各种情况,使用时态较为多种多样,计算机专业英语则多用来叙述。在过去长时间的日常英语学习我们了解到按照时态英语课可分为现在完成时、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将来进行时等等。根据时间发生的时间不同进行时态表述,但是这种方式对计算机专业英语并不完全适用,计算机专业英语主要是陈述客观事实,通常采用一般现在时来叙述。科技水平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加快了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计算机迈入了日常教学当中,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重要工具。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成为了新兴学科,计算机软硬件说明书中经常会遇到大量英语词汇,如果没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就很难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因此,计算机专业英语也越发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我们就将英语教学实例列示如下:bus在日常英语中表示公共汽车,Igotoworkbybuseveryday.翻译过来就是我每天乘公共汽车去上班。Bug,在日常用语中,bug的意思是“臭虫”,例如,Noneonelikesbugs.没人喜欢臭虫。而在计算机英语中,bug的意思是“错误”。例如,Thetermbugisoftenusedtorefertoaproblemorfaultinacomputer.Therearesoftwarebugsandhardwarebugs.Bug这个术语经常用于计算机中的问题和错误,有硬件bug和软件bugSoftwaretestingisamuchmorethoroughmeansofidentifyingsoftwarebugs.软件测试是找出软件错误的一个更彻底的方式。Debuggingistheprocessofanalyzingandlocatingbugswhensoftwaredoesnotbehaveasexpected.调试是当软件运行不正常时分析和定位bug的过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注意区分日常英语和计算机专业英语之间的不同,进行专业文章翻译时,切忌随心所欲,一定要谨慎认真咨询专业人士、翻阅专业词典。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工作态度,尽量将计算机专业英语用精用准,不断提升计算机专业英语使用水平,促进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计算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情况,提出了以计算机在各学科领域内的应用为中心,系统地开展多层次的计算机教学。并提出了如何确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以及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方法、手段。

掌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专业技术人员,胜任本职工作和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那么如何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得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摆在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面前。下面就以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中心,在突出计算机教学与相关专业的紧密结合上,提出一些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

目前计算机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即三个层次的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化、充实、扩展和提高。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必须系统地开展计算机三个层次的教学。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除了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的教学,要继续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把“位”定在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上。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各专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教学的改革力度,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二、突出教学内容必须以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为中心

(一)设立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基础课

为了提高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可开设一些相关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以选取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应用领域问题的一些典型示例,从原理、应用方法及实际效果上加以概括性的总结和介绍,使学生掌握一些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拓宽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面,培养在专业中广泛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要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由于高校各系专业领域各异,因此计算机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也就各自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专业门类多,应用面广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各专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三)设立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实习课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必须穿插有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实习课。有些内容还不能做到让学生动手操作条件的,最好也要让学生参观具体使用的过程。 转贴于

三、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在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考虑:

(一)可以利用校园网资源开展一些教学工作,如

在一些课程教学课时较少时,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和影响的网上课堂。通过校园网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学习,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学习;可以给考前复习或补考学生的复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计算机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必要时可适当增加计算机教

学实践或实习内容;加强上机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上机操作能力。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应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跟上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的发展。

四、重视科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文讨论的是关于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教学问题,故不能就“科”、“教”相结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如果没有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成果去指导教学,是没有生机活力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查阅大量的科技文献,才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现状,掌握新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最新专业知识,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做到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建设高质量的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新思想和新成果。从中总结整理出适合教学的新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以科研促教学,走“科”、“教”结合之路,是提高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