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1
论文摘 要:国际间学术和技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信息的全球化使得中国科技工作者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成为必要。本文分析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英文学术论文中的中介语现象,并探讨了其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以期提高中国科技工作者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以及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发展,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内容发生了重要变化,研究者们将其研究重点从“教学方法”转到了“学习过程”,逐渐认识到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中心。作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中介语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遗憾的是,国内对中介语的研究大多都以学习者对普通英语的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而忽视了中国科技工作者所使用的专业英语中的中介语现象。
2. 中介语简介
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Selinker还提出了制约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所表征的五个心理因素:(1)语言迁移,指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来帮助习得新的语言。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会试图借助于母语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母语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称之为正迁移,它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消极的影响称之为负迁移,它会阻碍学习者获取目的语知识。(2)训练迁移,指学习者由于教师的教学不当或采用错误的学习材料,或训练方法不得当而产生的中介语。(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指语言学习者掌握、理解单词、语法规则和其他语言项目的含义和用法时所采用的方法。(4)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知识有限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表达意思的方法。(5)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把一些语言规则当成普遍性的规则套用,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系统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了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结构变体。
根据Selinker的定义,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撰写英文论文时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一种中介语,带有汉语的痕迹。笔者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博士用英文所撰学术论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英文学术论文中的常见错误。
3. 中介语在英文学术论文中的体现
学术论文中的母语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在词汇层面,学习者会受到新项的干扰。例如,英语有冠词(a、an、the)而汉语没有,冠词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即是新项。汉语中名词即可表示一类事物,而在英语中,要通过正确使用冠词或变名词为复数形式来表达“类”这一概念。学习者经常因忽略汉英的这种差异而忽略对冠词的使用。词汇内涵的不对应也是产生中介语的原因之一。汉英词汇中有众多内涵不对应的现象,需在翻译时作区别处理,如:“对”不仅可以表示对象,翻译为“to”,还可以表示逻辑的动宾关系,需翻译为“of”;“同时”不仅可以表示同一时间,翻译为“at the same time”,还可表示“也”,需翻译为“also”;“首先”并不是“刚开始的时候”,因此不应翻译为“at first”;“最后”既可表示“终于”,翻译为“at last”,也可表示最终的时间,需翻译为“finally”等;“下”不仅可以表示位置低,翻译为“under”或“below”,也可以和“温度”、“频率”等搭配使用,表示一个抽象的地点,需翻译为“at”。词性的干扰也会产生中介语。汉语的词性划分标准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而不是词的形态变化或词的语法意义。英语有比较丰富发达的形态变化,有构词形态。译者往往忽略汉英的这一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对词性不加区分,例如:“with the flourish development of economy”。习惯用法的干扰也是中介语的来源之一。汉语中经常会出现像“情况”、“现象”、“问题”、“使”、“有”、“种”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学习者往往按照汉语习惯,在写作时把这些词都翻译出来,使得译文冗长,也不符合英语习惯。如:“the phenomenon of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and the theoretical result”。句法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语态负迁移、时态负迁移和句型结构负迁移三方面。在汉语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形式上并无严格差异,句子可以无主语,在主语位置出现的名词也可能是动词的逻辑宾语,或者句子以“据……”开始。学习者受汉语影响,往往将这类句子误译为无主语句子或主动语态。在时态方面,汉语的时态不具备具体形式,而英语中不同的时态有不同的形式,作者在写作时要么忽略时态,要么错误使用时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似乎对过去时态有偏好。在句型结构方面,英语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汉语重意合,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连淑能,2006:46)。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往往不从句子结构上作调整,而是按照汉语的习惯仅将各分句简单堆砌,甚至在同一句话中出现多个动词。
训练迁移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语法规则、语言技巧等按照章节孤立讲解,使学习者进入了某些误区。如:教师过分强调句子结构应灵活多变,以至于学生为此而忽略了连贯性;或者教师过分强调被动语态的重要性,以至于学生对主动语态望而生怯;更为严重的是,教师不能识别学生作文中的错误,甚或使用了错误的语言,从而误导了学生。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不当体现为:很多学习者期望通过对词汇和语法规则“死记硬背”来提高语言熟练程度。这种错误的学习策略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记住了语法规则但不会使用,认识单词但不知道其具体用法,如:“As a result, users could access to digital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t anytime.”
在第二语言知识有限情况下,学习者不得不采取一些交际策略以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回避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策略。在写作过程中,若表达受挫,作者往往会折中地选用一种能表达自己大意的方式,从而回避了能够确切表达自己意思的方式。求助权威是另一种常用的交际策略。目前市面上所出现的汉英科技字典,无论是电子类的还是传统的,都极少介绍词的具体用法。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往往过分依赖工具书,导致论文中词的误用现象时有出现,如:“This method remains to be perfected.”
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在学术论文中也很常出现,如:学习者根据动名词的定义,简单推断出所有动词均可通过加后缀“-ing”变为名词,如:“with the developing of the Internet”;学习者根据比较级的相关语法规则,简单推断出“越来越”均可翻译为“more and more”,如:“People more and mor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olar energy.”;学习者根据定语从句的定义,简单推断出所有定语从句用关系代词引导即可,而忽略了介词的使用,如:“The temperature that the machine operates normally is 28℃.”
4. 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
根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学生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均对专业英语进行系统学习,而硕士学术论文和博士学术论文中的中介语现象并无本质区别,这可以用石化现象解释。Selinker对石化现象进行了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倾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转引自赵萱,2006:18)既然到达某一特定学习阶段后,学习者并不能通过自身的作用消除石化现象(defossilization),显然外界因素至关重要,而教师这一外界因素因和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紧密相关,其作用不言而喻。因受交际法的影响,有学者主张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任务和话题本身内容,注重交流,不过多纠正错误,让他们敢说、敢写,鼓励学生利用一切机会练习英语的应用能力,提高语言的流利程度。事实上,在学习者语言能力已经石化的阶段,教师便有必要对学生纠错。认知心理学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Ellis, 1994)。语言的输入是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基础(丁双红、张学辉,2005:115)。教师的纠错过程也是一种语言的输入。教师还应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提供目的语模式。中介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以自然进化的方式非常迅速地变化着。在这一过程中,可供学生模仿和对照的目的语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目的语语言模式。这些模式不仅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而且能够对学生正确的语言运用给予巩固和强化。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专业英语课原则上由专业教师承担”,各校“要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英语课教师队伍,成立由学校领导和专业英语教师组成的专业英语教学指导小组,统筹、协调、检查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的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事实上,目前我国的专业英语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据韩萍、朱万忠等调查,由于ESP对教师有专业与语言的双重要求,许多高校的专业教师由于自身语言底子不足又缺乏语言教学经验,选择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翻译+阅读”,很少涉及语言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2003:24-33);同样,由语言教师担任ESP课程教学,若其不懂相应的专业知识也难以胜任。各专家、学者都曾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刘润清建议给大学英语教师举办师资培训班(1999:7-12);蔡基刚也提出鼓励年轻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外语教师攻读其他专业的博士学位(2004:22-28)。笔者认为,有必要培养稳定的ESP师资队伍,培养对象最好是有理工科基础的英语爱好者,他们有理工科学生的思维习惯,易于接受专业知识;同时,他们爱好英语,容易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此外,他们应该有机会进行专业英语翻译或编辑工作,以便能将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有效结合起来。
5. 结语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必然现象。研究中介语可以有效了解学习者出错的类型及其成因,提炼出语言学习的一般性规律,最终达到缩短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距离、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从中介语的角度研究学术论文中的常见错误能够帮助学习者有效消除母语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引出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反思。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Selinker, L.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72.
蔡基刚.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 外语界,2004(2):22-28.
丁双红、张学辉. 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J]. 理工高教研究,2005(26):115.
韩萍、朱万忠、魏红. 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J]. 外语界,2003(2):24-3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2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语法错误,英语教学
一、迁移理论相关研究
语言迁移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知识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排除母语的影响和作用。母语的迁移有正负之分,正向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前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一种积极推进的影响;反之,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是指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一种干扰、阻碍的作用。负向迁移又叫做干扰(interference)(Richards,J. C. , 2005)。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会习惯性的把母语语言习惯强加于外语上,于是母语的负迁移现象便层出不穷。这些负迁移现象通常表现在文化因素、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在语法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国内外很多研究者都对母语负迁移对英语语法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过研究。
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Lado(1957)在其代表作《跨文化语言学》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中就已经指出:与本族语相似的成分易学,不同的成分难学;学习语言的困难来自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可以预测外语学习的困难,从而改进外语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汉英对比的方法来寻找两种语言的发展规律,寻求两种语言的异同,使学生明确这些差异,掌握难点,用心领会那些与母语不同的、尤其是相似而又有区别的知识,解除母语的束缚,克服母语的干扰,在日常学习和交际中产出可接受的英语语言。
Krashen(1981)对二语习得理论有过具有影响力的阐述,他认为,第一语言的影响可以看作是目标语获得程度低的一种标志。学习、掌握一门语言的过程是在不断增强该语言语感的同时不断排除母语干扰的过程。外语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形成外语语感,而排除母语干扰就是学习外语的手段之一,两者相辅相成。亦即排除母语的干扰可促进语感的形成,提高外语水平,而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母语的干扰就会越来越小。
甘利(2004)认为,汉语作为母语,对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干扰是多方面的,涉及语音、语义、句法结构等各个层面,在语法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受母语负迁移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较多侧重于词法和句法的学习和使用,而缺少对语法整体结构的认识和理解。。作者从学生的作业中抽取一些较为典型的语句,发现了一些错误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进行归类:被动语态错误、完成时的使用错误、代词的部分否定与全部否定错误、连词和关联词错误和形式主语错误。甘利分析认为:学生掌握不了句子的主要意思和分句本身所存在的逻辑关系,导致其主次不分;汉语中很少使用被动语态,且被动句中通常含有被动标志词如“被”、“由”等,而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十分普遍,且被动意义有时是单纯的通过句子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英语中用“it ”做形式主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句型,而汉语中则缺少这一现象。这些语法错误都是因为汉语的影响即汉语的负迁移所导致的。
赵靖辉(2006)在“中学英语学习中语法负迁移问题的研究”一文中也涉及到了因母语负迁移所导致的语法错误。笔者对某高中两个高二年级120人的汉译英和英语作文进行分析,归纳出其中所出现的因母语负迁移所导致的语法错误,对上述错误进行分类,具体如下:
冠词使用问题
名词单复数问题
名词和代词格的问题
动词的使用和时态问题
疑问句词序问题
否定句语序问题
二、大学生因母语负迁移所产生的语法错误分类
本文以沈阳师范大学12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做为研究主体,以2008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的作文作为测试题目,所有受试被要求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作文,因此可以预测在这些作文中的词汇和语法实用较为集中且具有普遍性。
调查结果显示,在这120篇英语作文中语法错误的出现频率很高,在总数为13583字的作文中,总共出现1109次语法错误,平均每篇作文中出现的语法错误高达9次之多。在对这些错误进行整理和分析之后,笔者发现,这些错误主要包括:名词、主谓一致、介词、时态、被动语态等几个方面。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大学生因母语负迁移所产生的语法错误的具体表现及出错原因,笔者又对每一种语法错误进行了分析,下面是分类后的一些典型的语法错误及可能的原因分析:
英语中的名词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可数名词又有单数和复数之分。英语的复数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① 在名词后加“s”或者是“es”;② 名词的单复数不变,即以其原形出现;③ 不规则变化,如 tooth变化之后为teeth。而汉语当中的单复数变化则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在名词前加具体数字或者是加某些特定定语来实现,如:两个苹果、很多书。另外汉语还可以通过在名词后加一个“们”字来实现名词的单复数变化,如:老师们。
冠词方面,英语中有不定冠词和定冠词之分,不定冠词又分为a和an两个,而且还会有零冠词的情况出现。。而汉语当中则没有冠词,所以受母语影响,学生在冠词方面容易犯以下的几种错误:①该使用冠词的时候不使用冠词;②应该使用a/an的时候使用the;③应该使用the的时候使用a/an;④不该使用冠词的时候使用冠词。
汉语中对代词的使用很简单,主格和宾格一样,所属格在词尾直接加一个“的”就可以实现,名词性物主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一样,反身代词也是通过在词尾加“自己”就可以实现;而英语中每一种格的对应着不同的形式。
在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的使用方面,汉语和英语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得差异:汉语是通过在某个形容词前面加个“更”字来实现,而英语则是通过对形容词本身变形来实现,而且形容词变比较级也有几种不同形式。。
至于主谓一致,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可以说:你吃、我吃、他吃。而英语则必须表达成:You eat, I eat, and he eats. 换句话说,汉语中主谓一致并不影响语言的表达形式,而英语中主语的变化则会导致谓语形式的变化。
动词时态方面,汉语对时态的表现形式并无严谨的格式限制,如:①他正在写作业。和② 昨天下午五点,他正在写作业。两句话中都使用了“正在”,但因语境不同。第一句是现在进行时而第二句是过去进行时。英语中对时态的表示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如上面两句话在英文中的表达应为:① He is doing his homework (now).② He was doing his homework at five o’clockyesterday.
汉语中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相对简单,主要表现形式为在位于动词前加一个“被”字。如:他正在被审问。而英语中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则较为复杂,包括对be动词的使用和把动词变为过去分词,如:The apple is being eaten.
汉语中缺少非谓语这一概念,因此在中国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过程中,非谓语一直是个难点。汉语中可以这样表达:
我喜欢踢足球。
你认识那个睡觉的男孩吗?
我不要别人吃过的苹果。
成为一名医生是我的梦想。
上面三个句子中都包含两个动词,但是动词的形式并没有产生变化,而如果用英语表达上面三个句子,动词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I like playing football.
Do you know the sleeping boy?
I don’t want an eaten apple.
To be a doctor is my dream.
关于否定句和疑问句语序方面的错误,究其原因,汉语中否定句的表达式通过在动词前加一个“不”或者是“没有”来实现;疑问句则直接通过在词尾加一个“吗”字或者是直接加一个问号来实现。而英语中的否定和疑问往往通过使用助动词来实现,汉语中没有助动词,所以学生会在否定句和疑问句的语序问题上出现问题,继而产生错误。
三、对今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思考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研究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大多是母语负迁移导致,这种错误如果不经过教师的指引和一些教学策略的帮助,学生很难通过自己改正这些错误。本研究使笔者得到以下启示: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存在于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之间的不同点,意识到汉语对英语学习所存在的干扰,并努力找出解决办法来消除和避免因母语负迁移所导致的语法错误。如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英语和汉语两种语法系统之间的对比来增强两种语言的可辨程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法意识。
本文仅以大学生英语作文中所出现的因母语负迁移产生的语法错误进行了分析,有一些相关问题未能涉及,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甘 利(2004),母语负迁移问题与英语语法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4):28-30。
[2]郭晓玲(2001), 汉语负迁移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影响及策略[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报》16(4):302-305。
[3]郭钟庆(2004), 英语学习过程中语言迁移现象研究概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4):58-62。
[4]赵靖辉(2006), 中学英语学习中语法负迁移问题的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5] Krashen, S. D. 1981.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England: Pergamum.
[6] Lado. R. 1957. Linguistics acrosscultur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7] Richard, J. 2005. Anon-contrastive approach to error analysis[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3
诸如英语词的概念与其物质外壳的关系,有与汉语现象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一张书桌”的组词的汉译英a desk,这是典型的英汉两种语言现象相一致的,学生学这类组词无多大困难。但在语词所表达的概念与外壳英语两种语言现象不一致时,如“一袋大米”,学生往往容易犯a bag rice这样的错误,又如把“不久”译成no long,“前几天”译成before some day。至于“一 本英语书”用a而不用an,“几本书”用book而未加s的现象,也是相当普遍的事情,这就是一种汉语中介心理的障碍现象。
在句子结构上,英汉现象一致的英汉翻译干扰不大,但在不一致时,这种中介心理干扰就大了。如“这不是书”,“书在桌子”上就容易译作“This is not book”“Book on desk”之类。汉语词序定冠词和系词等尽被“忽略”,这说明作为语言模式已基本固定的中小学生习惯了汉语观念,处处都造成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急需英语教师的点示和启发。从科研的角度看,学习英语实质上,是使英语材料在头脑中与汉语系统接通,进而才能建立新的联系系统的心理过程。
语感心理问题
有人认为,在中小学阶段,还谈不上培养语感,其实不然。因为语感本身就属于阅读能力所包含的诸因素的一种,只要教学大纲有要求阅读能力的教学目的,就要遇到语感问题,因为语感是阅读能力的根本和实质,就是说阅读能力的高低,实质上是外语语感的强弱,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感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当前英语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如英语中行为动词单数第三人称加“s”,语感强的会脱口而出“He workshard。”而有的学生经老师反复指出,仍然忘了加“s”,可问到这项语法规则,几乎人人都会说他知道。但一运用,语感不同的人表现就不一样了。
又如:“We saw a bear dancing on the stage。”有的学生可以马上在脑海里出现一幅有趣的图画,一只熊在舞台上扭来扭去地舞蹈,从而形象鲜明地铭记这个句子,而有的同学则要老师讲解一番“see sb doing sth”的语法分析才能明白,并且记忆也不深刻,这就是语感心理成熟的程度差异造成的。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要走出“纯语法”的教学误区,在阅读能力和语感心理方面加大教学力度,是提高中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一条素质教育改革之路。
迁移心理问题
迁移的基本条件,是不同技能是否具有共同的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先行学习(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往往影响后续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如技能等),这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为“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成熟的迁移心理素质,是英语教改中的重要课题。
如果先行学习对于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
在英语教学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的迁移,认识迁移是有条件的,有规律可循的,对促进学生正迁移心理的形成和防止负迁移的发生,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因此,学习英语,在对待与汉语语言现象相一致或虽不尽一致而未超出习惯允许范围的英语语言,应充分利用其正迁移,在对与汉语语言现象不一致的地方,包括英语特有的语言现象的英语语言,应设法防止负迁移,以期收到防患于未然之功效。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母语 正迁移 外语教学
【论文摘要】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一直是外语界关心的问题。近年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在语言的负迁移方面,对母语的积极作用、正面影响关注不多。本文着重讨论母语正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发挥其促进大学外语教学的功能。
一、引言
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母语知识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L1 Transfer)现象。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在习得过程中,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近年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在语言的负迁移方面,对母语的积极作用、正面影响关注不多。因此本文着重讨论母语正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发挥其促进大学外语教学的功能。
二、母语的正迁移
母语的积极作用首先表现在认知层面上,表现在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是一个重要环节。完全不能理解的语言信息好比乱码,于习得毫无意义,只有(大部分)能被解码的信息才可获得大脑的进一步加工,理解因此也是语言生成和产出的前提。而外语理解的基础正是来自于母语的知识、智力、能力和经验。特别是成年学习者,他们的智力发展已趋完善,在外语课堂上学的大多是单词、表达方式、语法和文化背景知识等,而不再是概念,概念的获得已基本上通过母语完成(专业知识除外)。不论概念和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模式储存在人的大脑中,是合二为一成一套系统,还是分头行事为两个独立部门,母语都是已有概念的第一性载体。理解,即是赋予被感知的信息及意义,是个快速联想、默想的过程。对学习者来说,只有能说清楚或是想清楚的,才是真正明白了的,而所谓的说清楚想清楚,尤其是在语言困难较多的基础阶段或是拥有的外语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发生在母语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说,不论课堂上是使用单语还是双语教学,我们看不见的学习者的理解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双语的。桂诗春(1985)的看法很有道理: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母语知识是外语学习的有利因素:从一方面看,母语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正因为有它垫底,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才会有神速的发展。如果没有来自母语的知识和智力提供的帮助,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到这个水平是不可思议的,这也是成年人学外语比儿童进度快的主要原因;从另一方面讲,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和习得经验也造成差别。母语水平与外语成绩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这还需要通过研究来证实,但是外语教师确实常能观察到,母语表达能力出众、语言反应敏捷的学习者往往也拥有更好的外语表达能力。这些应归功于母语的正迁移。
三、母语正迁移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
1.语音正迁移
一部分英语音标与汉语拼音有相近特征,对这部分的发音,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例如英语的/p/、/b/、/t/、/d/、/k/、/g/和/f/在汉语中可以相应为p、b、t、d、k、g和f。元音音素/i/、/u/和/a/也同样能对应找到汉语中的i、u和a。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可以通过比较读音的异同,掌握正确的读音。
2.词汇正迁移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的符号形式分属不同系统。英语属拼音符号,汉语属文字符号,但从词类划分类型,反映思维的形式上看,汉语中词类、词意与英语中词类、词意有着许多对应关系。英语和汉语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共性词汇,如:friend-朋友、television-电视、love-爱、bus station-车站,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母语使学生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
3.语法正迁移
学生对汉语的句型句式掌握良好也会使其在英语基本句型的学习上变得较为容易。从语法结构上分析,英汉两种语言都具有五种基本结构,即:
(1)主-动(SV)结构:John laughed.约翰笑了。
(2)主-动-宾(SVO)结构:John likes football.约翰喜欢足球。
(3)主-动-补(SVP)结构:John is a writer.约翰是个作家。
(4)主-动-宾-宾(SVOO)结构:John gives me a book.约翰给了我一本书。
(5)主-动-宾-补(SVOC)结构:John asked him to arrive on time.约翰让他准时到。
四、母语正迁移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1.利用母语概念,促进外语理解
母语是我们从小就习得了的语言,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人脑语料库中母语语料的库存量要比外语语料库的库存量大得多。外语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以母语为起点的。“借用”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母语中的概念可以帮助学习者对获得的外语信息进行解码、加工,进而达到正确理解。
2.针对差异,强化外语思维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对那些母语中没有而外语中有的语言现象,可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促使学生用外语直接思维。这样做不仅可以克服母语负迁移,而且还能扩充学习者大脑记忆系统中的外语语料库。
3.利用母语扩大知识面,促进外语学习
母语阅读速度大大高于外语阅读速度,因此,外语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母语书籍扩大知识面以促进相关英语知识的学习。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人们可以借助于已有的语言更好地认识具有一定关联的新事物。大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学会用英语讨论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写出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英语文章,主要是得益于母语。母语是外语学习的有利资源,我们应充分利用它。
五、结论
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还需要了解共有知识和背景知识。而母语与语言中的知识存在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就已利用母语接触了解这些知识,则会促进正迁移作用的发挥。两种语言在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差异虽易导致负迁移,但若能做好两语言的对比,不仅能减少负迁移,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总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以消极的态度看待母语排斥外语,而应当正确地看待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减少负迁移,以便能真正、迅速地掌握所学外语。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209-230.
[3]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44-52.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5
母语负迁移教学策略语料库在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对学习者的影响毋庸置疑。所谓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本身所掌握的语言及经验对所学的目的语的影响。其中母语与目的语相似或相近的部分,能够促进目的语的学习,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被称之为正迁移,反之,两者差异越大,母语对目的语的学习干扰就越大,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就是负迁移。由于二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母语外的语言时本身已经建立了母语的语言习惯,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新的语言势必会受到固有的语言习惯的影响。
一、母语负迁移理论及发展
母语负迁移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Weinreich(1953)认为母语负迁移是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在语音、语法、句型等各个层面的干扰。Odlin(1989)对语言迁移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扩展,认为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和母语语言系统之间由于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对语言学习造成的影响,母语负迁移就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语法、词义、句型结构和文化习惯来进行第二语言表达和应用的现象。母语迁移就是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应用母语的信息(Gass,1996)。Rod Ellis (1997),Scott Jarvis and Aneta Pavlenko(2008)认为母语迁移是母语知识和语言习惯对第二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影响,并且母语负迁移是直接影响中介语构建的重要因素,在构建中介语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elinker,1972)。
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语言学习持行为主义观点的语言学家坚持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是习惯形成的过程,认为语言学习过程也符合“刺激-反映-再刺激-再反映”的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语言学认为教师应反复训练学生掌握语言结构,最终达到养成熟练的应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习惯”。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是由于坏的“习惯”造成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监督和提醒学生摒弃此种“习惯”。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已经具有了母语的“习惯”,因此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常被行为主义语言学家认为是母语负迁移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以后,认知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行为主义语言教学理论比较片面,他们认为语言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语言教学理论说得那样仅仅是重复、模仿和掌握语言结构的过程,而是可以通过生成语法来主动地创造和生成语言结构。语言学习中的错误并非全部都是由于母语负迁移引起的。
20世纪70年代末,为克服行为主义观的不足,研究者用标记理论把语言差异和标记关系结合起来解释语言迁移现象。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Chomsky的参数理论、中介语表征中的语言迁移问题成为当时的研究焦点(张贺,2012)。
之后,语言学家和英语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James(1980)等学者通过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对比分析发现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影响。Tom Scovel(2001)指出,两种语言系统结构的不同点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不同点是造成母语负迁移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第二语言的偏误,又称“对比性偏误”,是对比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旨在发现二语之间的差异,分析母语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出克服母语负迁移的方法和途径,指导第二语言学习。Guion (2000)等人研究表明,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初级阶段,母语语言系统掌握得越好,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就越大。母语负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初级阶段的语言错误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第二语言学习时间的推移和第二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母语负迁移影响会逐渐减弱。
二、母语负迁移对音乐学院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音乐学院的学生往往因为专注于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英语的学习,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仍有待提高。与此同时,音乐学院的学生语言应用和锻炼的机会较少。因此,音乐学院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通常表现在词汇、句法和语篇等诸多方面。
1.母语负迁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几千年的文明沉淀下来的汉语语言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汉语词汇极为丰富,所蕴含的文化也是多姿多彩。音乐学院的学生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者,在实际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极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学习英语时完全按照汉语的语言结构或逻辑思维习惯,将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机械的对等起来,造成英语词汇学习的负迁移。例如:学生在翻译“a bad listener(一个差劲的听众)”“a bad lecture(很糟的演讲)”,“a bad mistake(严重的错误)”时,往往将“bad”单纯的与汉语“坏”对应起来,就是没有充分考虑英文的表达习惯和搭配习惯,造成词汇负迁移,导致词汇翻译表达的错误。
2.句法上的负迁移
音乐学院的学生在句法层面相比于词汇更易受到母语语感的影响,在写英语作文或者日常英文对话中,通常是把脑海中出现的汉语表达方式的句型直接转化成英语,并没有按照英语句型的表达方式和规则进行逻辑思维,造成句法的母语负迁移,出现英语句法表达错误。
在英语句型方面,常常包含语态、时态、人称、单复数、语序等多种形态变化,句型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和汉语存在很大区别。例如在翻译“这里近来发生了一些怪事”时,很多学生翻译为“Here lately happened some strange things”,学生用汉语式思维生搬硬套了中文的语序,显然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此句的正确翻译是“There have been strange happenings here lately”。例如,在翻译“I don’t think we have a chance of winning”时,很多学生翻译为“我不认为我们有获胜的机会”,地道的翻译为“我认为我们没有获胜的可能”。在固定搭配方面,学生常常因为不了解英语的固定搭配习惯而犯母语负迁移的错误,例如在翻译“He wouldn’t hear of my walking home alone”时,应该翻译为“他不允许我独自一人回家。”,而很多学生受到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想当然地翻译为“他将不能听到我独自回家的消息”。
3.语篇结构负迁移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使得中文和英文的语言组织过程存在很多差异,具体表现就是中西方语篇结构的差异。众所周知,受我国传统文化熏陶,在遣词造句时往往采用含蓄委婉的思维方式,在中文交际、演讲和写作过程中往往采用“起承转合,前因后果”的思维框架,逻辑结构往往重视辩证逻辑和形象思维,为表达一定的感彩经常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讲究华丽的辞藻。而西方人常采用演绎推理的思维模式,英文篇章结构的特点就是首先“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阐明主题,概括会话或写作的主旨内容,后逐渐阐明具体,逐渐陈述主题所包含的要点来支撑主题。各部分要点每一段往往是各部分要点的分主题句,内容始终围绕主题展开,最后再对各部分要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学生在英语语篇结构方面容易犯的母语负迁移错误是缺乏连词的使用。在英文语篇中,通常是通过连词反映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地使用连词,就不能反映句子之间的联系和层次,造成英文文章条理性不好,语篇内容显得没有主题,思维跳跃性较大,意义表达不清楚。不能很好的使用连词构建上下文逻辑关系恰恰是高校英语语篇教学过程中学生易犯的母语负迁移错误。或者有的学生虽然知道英文语篇中要注重使用连词,但是完全受到汉语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影响,按照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语篇连词设计,造成语篇母语负迁移错误。例如,在语篇中错误地使用“Because …,so…”,“Although …,but…”等连词反映上下文的因果关系。
三、应对母语负迁移的策略建议
1.应对母语负迁移的教学策略
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母语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积极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模式、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在词汇、句法、语篇等维度进行中英文语言体系对比分析,总结和提炼中英文表达的不同点和常见的母语负迁移错误,有针对性地剖析中英文不同表达方式的思维差异,全面提高学生按照英文思维方式进行表达的能力和素质。
在词汇教学方面,培养学生用英文解释记住英文单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针对学生在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过程中容易将英文单词和中文单词进行简单对等的情况,教师应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用英文解释来表达英文单词的含义,这样可以使音乐学院的学生在英文文化背景下准确掌握英文单词的含义和单词的用法,记住英文单词的英文释义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应用英文词汇,避免出现英语词汇层面的母语负迁移。
在句法教学层面,培养学生辨识中英文句法结构的差异的能力。教师应不断总结容易引起母语负迁移的中英文句法结构差异现象,对学生在日常英文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错误进行及时有效的纠正,并逐渐形成母语负迁移错误资料数据库。例如,汉语中常常采用定语前置,即将定语放在所修饰名词或代词之前,而英文表达有些习惯将定语后置。
在语篇教学层面,培养学生形成设计句子逻辑结构、保持语篇意群完整性的能力。中文语篇结构相对而言更加注重意合,语篇中不同语句之间较少使用连词,形式上较为松散,但具有隐含的逻辑联贯性。而英语语篇更重视形合,重视语句形式和语篇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特点是用连词、介词等表明语篇中各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教学中要加强英语语篇常见结构的讲解,使得学生掌握英语学习中常见的语篇结构,然后通过分析和总结掌握获得设计语篇结构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习者对英语语篇的整体控制。
2.应对母语负迁移的相关建议
第一,建立全社会共享的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语料库信息平台。因为引起母语负迁移的原因和维度较多,所以建立母语负迁移现象语料库工作量巨大,教育管理部门应牵头形成母语负迁移语料库开发的研究框架,由各大高校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应用英语过程中的研究框架中的各类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分类、归纳、总结。通过中英文语言比较,形成基于母语负迁移的双语语料库,建立全社会充分共享的语料库信息平台,为公众和学生学习英语提供大量的语言实例。
第二,摸清中英文在词汇、句法、语篇等维度的差异,探索母语负迁移影响英语学习的相关规律。在语料库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挖掘中英文在词汇、句法、语篇等方面的差异,减少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深入分析和挖掘引起母语负迁移的原因、频率和错误的性质,并提出相应的规避策略。
四、结语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贯穿于音乐学院英语教学的全过程,要想规避或者减少母语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必须在教学设计环节对其引起足够重视,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和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在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方面由于母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深入剖析中英文语言系统的差异,通过中英文对比分析为学生讲解常见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减少母语负迁移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同时,在国家、高校层面建立全社会共享的语料库信息平台既可以为语言学者进行母语负迁移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研究资料,又可以为教师、学生和英语学习者提供母语负迁移错误案例,对学生避免母语负迁移错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Weinreich,Ulrich. Language in contact[M].The Hague:Mouton,1953.1.
[2]Terence Odlin.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27.
[3]Rod Elli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Introductions to Language Stud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51.
[4]Gass,S.M.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inguistic theory: the role of language transfer.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an Diego:Academic Press. 1996.317-345.
[5]Jarvis, S. and Pavlenko, A.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 Routledge,2008.1.
汉语负迁移论文范文6
论文摘 要: 中西方文化不同,思维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了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但是,很多英语学习者由于不了解这种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别,在写作中总是试图把汉语的语言规则套用在英语表达上,结果错误频出,造成了我们所说的中式英语。本文作者运用英汉对比的方法,通过对学生习作进行错误分析,探讨了致使错误产生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随着我国同国际间的合作日益加深,频繁的国际交往对英语写作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纵观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英语的写作水平不高。而中国式英语更是当今大学生在写作中广泛存在的问题,倘若不予改正,必然影响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我在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产生的现象和解决的对策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英汉对比的相关理论,希望对学生写出正确的英文有所帮助。
一、英汉对比理论
以外语教学为主要目的的对比分析的发展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行为主义占据主导地位,而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自然要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探求。行为主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新知识的习得基于旧知识,前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将对后一项学习任务进行的顺利与否产生影响。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迁移”现象。基于此,行为主义学者提出了外语学习中的“迁移理论”,同时将此种现象划为:①有害迁移;②有益迁移;③零迁移。按照结构主义语言学及行为主义学者的有关理论,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外语习得主要是一个从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迁移的过程。若母语同外语结构不同,则产生有害迁移;若两者的某些结构相同,则产生有益迁移。促进有益迁移,克服有害迁移,同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外语使用习惯是外语教学的目的。
二、当前大学英语写作中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的英语写作在英语教学中是最薄弱的一环,即便老师多次传授给学生英语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可是,从学生的四、六级考试中的作文写作来看,学生的平均得分率在很大程度上低于及格的标准,更同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相差甚远。写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如下。
1.词汇方面错误的原因
汉语和英语的词汇体系并没有对等,它们属于不同的语系。可是,我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母语,通常会使用汉语的词汇完善目的语的不足。在写作中,学生往往运用汉语进行思考,通过语际间的转换,将汉语词汇的意义用英语表达出来。此种有意识地运用母语表达的方式就导致母语的负迁移。
2.句法构造方面错误的原因
学生对英汉句子构造上的区别不了解,导致他们在英语写作中不由自主地使用母语的句法规则组织语言和构造句子,从而出现许多句子缺少主语,甚至中式英语的现象。英语注重形合,通常状况下在进行句子的衔接中会利用连接词与语法。英语句子大都存在主语,句式虽变化多样,可是主次分明;汉语强调意合,不注重主语而注重句子的主题,汉语主张通过语义表达句子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衔接通常依靠前后意思的照应或者内容层次,当语义清楚时,往往将句子的主语省略。
3.语篇方面错误的原因
不同的文化在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上有着差异,也会影响语篇的结构。汉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可谓螺旋式,其篇章结构运用的是归纳式结构,易言之,先交代次要、背景以及与文章相关的信息,再说主要、任务及文章的主体,最后画龙点睛,表明主题。但是,英语民族的思维模式可谓直线型,在文章的写作中,直奔主题,开门见山,其次采用有关的信息予以证明论点。 转贴于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1.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为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学习者具有充足数量及形式的语言输入。在写作教学中,应将阅读看作输入,写作过程当作输出。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阅读不同形式的英文材料,让他们通过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对比,逐步地积累在表达英语思想时的语言素材,进而掌握篇章组织技巧。
2.注重语言的模仿
通过模仿外国人的表达,不仅能够加强对该语言的感性认识,然后大脑对这些感性认识进行总结和整理,而且进一步取得语言自身的理性认识。
3.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
教师应有意识地整理学生在不同阶段学到的词汇,通过串成群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鼓励学生使用新词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应在讲解词汇的过程中添加词汇结构属性等方面的介绍,将对词汇的讲解同相关的语境产生联系,最好不要在英语和母语词汇间建立直接联系,要利用学到的英语对新词进行解释,将重点放在易产生负迁移的词汇上。
总之,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为学生进行词汇的讲解和篇章的翻译,更要注重加强学生分析英美民族思维的能力,引导他们养成同英语习惯相吻合的思维习惯,规避汉语式的思维模式,努力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从文化差异层面审视英汉写作差别与英语写作教学[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