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艺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艺术论文范文1
试论艺术欣赏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
摘要:职业教育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程,把艺术教育融入职业教育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生活,对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艺术欣赏;职业教育;作用及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人需求水平的提高,现代职业教育领域中,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特长的学生在就业上往往会占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很多职业教育学校纷纷开设艺术欣赏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素养能力,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本文从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艺术欣赏现状出发,探讨艺术欣赏对推进职业教育起到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1 职业教育院校艺术欣赏现状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同时还要具备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对于职业教育学生全面素质能力的培养,良好的艺术欣赏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很多职业院校开设了艺术欣赏课程,但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仍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
(1)艺术素养不高。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中小城市或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影响,生活水平低,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不高,艺术覆盖面差,很多学生来只有在进入大学后才有机会接触到电影、戏剧、画展和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的艺术门类和艺术作品,因而导致职业院校学生艺术基础差,艺术素养相对不高。
(2)审美和欣赏能力落后。由于经济和文化环境影响,大中城市和城乡间在艺术课程的教育水平上存在极大的差异,加上家庭对艺术的重视程度和学校师资力量等条件的影响,学生对艺术基础知识和艺术常识了解甚少,只能通过电视或网络的方式来获取信息。然而电视或网络多样的艺术和娱乐形式经常是高雅与低俗并存,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年龄上和心理上正是世界观和审美观形成的阶段,分辨能力有限,很容易被一些低俗的、感官刺激的事物所吸引,进而导致学生对艺术的审美和欣赏能力较为落后。
(3)想象力和创造力差。城镇的一些艺术教育培训机构基础相对较为薄弱,专业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较为缺乏,因而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正规的艺术课程教育,往往只是学习一些通俗的艺术门类,如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的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也仅仅是以唱歌或画画的方式来教学,忽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学生们虽然在唱歌和画画,但真正能够从音乐和美术的角度去理解知识的学生少之又少,艺术欣赏就更无从谈起了。思维方式较为守旧,难以激发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艺术欣赏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
开设艺术欣赏课程能够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从而净化思想、完善品格、陶冶情操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1)艺术欣赏有助于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研究发现,艺术欣赏能力在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起到得天独厚的作用。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分数不高,加之很多学生来自一些中小城镇或经济条件差的地区,上大学之前很少接触多样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活动,因而艺术素养不高。艺术欣赏课程作为职业教育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挥一技之长,能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为完成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艺术欣赏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艺术欣赏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上开阔眼界,拓宽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扩大知识领域;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精神境界,让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艺术欣赏就像将一粒美的种子种植于学生的心田中,这粒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长开花,让学生一生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艺术欣赏课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让学生以艺术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和欣赏周围的事物,进而去发现美、欣赏美和不断地追求美。
(3)艺术欣赏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研究发现,艺术欣赏能够使人精神愉悦,能够净化心灵,增进健康。例如,优美的音乐旋律能够刺激人的神经系统,让人心情舒畅,解除疲劳。再如,美好的画面能够让人视觉愉悦,放松心情。现代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身体和心理承受的压力较大,枯燥乏味的专业课让学生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这些情况极易引起学生情绪波动,导致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开展艺术欣赏课,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精神的放松,通过欣赏、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进而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景观艺术论文范文2
(1)医院图书馆服务意识差,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一些医院图书馆虽然有着丰富的书籍或者是电子信息资源,但是由于书籍借阅程序繁琐,数据资源由于检索权限设置访问困难,因此造成医院无法实现各种数据资源信息的共享使用,图书丢失,逾期不还,流通不畅等情况也时有发生,造成医院馆藏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不高。
(2)医院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量小
由于医院管理部门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各个职能科室部门,对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投入不足,因此导致用于图书馆资料文献的资金严重缺乏,大量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过于陈旧。此外,在医院的馆藏资源整理建设上,缺乏目标与规划性,对于资料的采集与书籍的购进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没有征求医护工作者的意见。而且数据库资源内容少,也未能将各种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及时汇总录入,导致馆藏资源不完善、利用效率较低。
2提高医院图书馆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措施研究
2.1医院图书管理工作精细化的基本原则
在当前形势下,开展医院图书精细化管理必须明确档案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这也是指导档案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重要措施,其具体原则如下。
(1)对于图书精细化管理应该遵循制度管理的原则。健全与完善的制度是一切管理活动开展的基础,因此针对医院图书馆管理工作,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全面完善的制度,并尽可能确保制度的切合实际与可操作性,例如最基本的书籍资料借阅归还制度、数字图书馆使用管理制度、书籍损坏赔偿制度、图书馆图书室管理制度等内容,通过制度管理与责任分工管理,确保图书馆书籍信息资料整理以及借阅查询使用有条不紊地开展。
(2)医院图书管理应该遵循标准化的原则。医院图书馆管理也应该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进行管理,特别是对于医院图书馆的书籍、信息资源的分类、编码、信息资源的主题索引以及图书馆的基本配备,都应该按照国家有关的统一标准要求执行,这也是实现医院图书馆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基本前提。
(3)医院的图书管理应该遵循质量优先的原则。由于医院图书馆主要收藏医学等专业性较强的科技书刊以及文献资料,同时还有一些医院宝贵的临床资料,因此医院的图书馆也是医护工作者补充医学理论知识的主要阵地。所以,对于医院图书馆管理必须遵循质量优先的原则,重点确保各项书籍、报纸、期刊杂志以及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与权威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医护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工作。
2.2提升医院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水平与服务水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医院图书馆的管理概念与服务性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信息借阅查询群体热衷于使用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查询。因此为了提高医院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医院图书馆管理部门应该完善电子阅览室的建设,通过采用计算机完成信息数据的采编与汇总,并与其他医院或者是科研院校做好数据资源的共享,丰富借阅查询信息量,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效率。
2.3不断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首先,医院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医院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加医院图书馆书籍订阅、数据库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医院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平台。其次,在医院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要重点增加高水准文献资料的馆藏量,让医院医护人员能够简单迅速地查阅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并注意紧跟医学科技动态,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形成内容储量丰富、咨询动态及时的医院特色图书馆,提高医院图书馆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3结语
景观艺术论文范文3
有人说“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活的集中体现”,建筑的变化恰如其分的毕业论文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的改变。当人们从机器工业的狂热中逐渐冷静下来的时候,个性、风格、特色、工艺、内涵等等又成为了人们的喜爱。人们意识到了民族建筑、民族环境、民族文化的保留与延续的重要性。
1中国传统民族环境艺术
中国有着5000年古老的文明,民族众多,不论是建筑环境、服装饰品、生活用具,还是语
言、文字都非常丰富而富有特色。可以说中国是一朝天子、一朝文化、一朝建筑、一朝服饰、一朝的审美标准。中国传统民族环境艺术具有独特的装饰风格与装饰图案与形式,这是与当时或当地的审美标准相适应的,在中国的老银装饰中也运用了同样的审美语言。
2怎样把中国传统民族元素——老银装饰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
2.1不能简单的把中国传统民族元素套用到现代建筑上
在实际设计案例中,个别现代设计的民族建筑的室内外设计常常是从颜色和图案上繁复堆砌民族元素进行装饰,不但没有塑造出应有的民族氛围和历史文化的祭奠,而且显得廉价、粗糙、杂乱而没有韵味。
2,2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的装饰灵魂和装饰点在哪里
要进行民族环境艺术设计就要了解所设计的建筑或园林等的民族特性和特点,以体现出民族环境艺术的灵魂。这是由这个民族的生活风俗、历史、文化等融合而成的,体现在建筑和园林,以及室内外装饰上的风格与氛围。要了解设计民族元素的装饰点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中候找到适合的切入口。
我国传统的建筑艺术装饰点常常为:正门两旁的镇宅兽、门上的匾额、门的包角、门的拉手、门框、窗框、窗棱、护栏的两端和支柱、屋檐、屋椽、横梁、立柱的底端和顶端、院墙上的窗(窗本身也是一种装饰)、室内的屏风挂轴、床架两旁的挂件等等。
中国的传统园林设计讲究“移步换景”,而传统绘画中讲究“虚实结合”(讲究对比),因此在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应尽量避免过多过满而无任何变化的堆砌,而应从一些合适的装饰点切入。在大面积墙壁上(尤其是很近距离正对大堂门口)画满琐碎繁复又颜色艳丽的图案很多时候反而使人看不清图案的内容,倒不如在墙角、墙围的局部地区进行装饰的效果精致。
3在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老银装饰的可行性分析
3.1在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老银装饰是否司行?
我国发现和使用白银已有4000多年历史,银器初见于战国,发展于两汉,唐朝达到鼎盛,以银饰装扮自己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往往认为,银饰有避邪恶、驱鬼魅.保佑平安的神奇功效,是吉祥与光明的象征,又是富贵的标志。先民把保佑平安、
兴旺发达、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等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各种银器上,通过艺术的形式进行宣扬和流露,形成了中国民间银器文化,可以说是民风、民俗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老银装饰是可行的
3.2老银装饰应如何应用
该怎样把其应用到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呢?
第一,可以将民间收来的老银饰品直接装饰到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去。例如,将老银的门扣等应用到相应位置,这种方法尤其可以提升公共环境或商业空问的氛围和档次(见图1)。
第二,可以将民间收来的老银饰品装饰作为单纯的装饰品运用到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去,作为镶嵌或挂饰。
第三,将老银加以改装,再运用到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去。例如,将老银扣经过穿接成珠链(见图2贵州少数民族银扣)。
3.3老银中的民族图案与形式的运用
除了直接或改装老银外,吸取老银中的民族图案与形式也是进行民族环境艺术设计的装饰方法,因为老银以它独特的形式记录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与风俗(见图3)。
老银图案中常见的有福寿双全、福在眼前、福从天降、福禄寿喜、双喜I临门、喜得贵子、喜上眉梢、麒麟送子、和合二仙、青梅竹马、龙凤呈祥、八仙过海、岁寒三友、四位君子等。这些世代相传的民问吉祥纹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文化寄托,至今仍经久不息。银饰中的人物形象以神话和佛像题材为主,也有以现实生活人物为题材。花草纹也是银饰中十分常见的题材。以牡丹花为领衔的各种花草有几十种之多,表现形式有折枝花、莲枝花、团花、碎花、十字花、卷草花,以及大量变体形花草。民问银饰丰富的纹饰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占人的欢娱情趣和文化生活习俗,把这些图纹融合起来,犹如一幅民间民俗画卷,给世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因此,在民族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从老银中吸取了解民俗和传统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进行运用。
4结束语
老银饰品不但承载了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还能体现出民族环境艺术设计的独特性,适当的点缀和应用老银饰及其图案或形式,能够提升建筑的人文气息,塑造氛围。在民族公共环境和民族商业环境中运用也能够提升档次和格调。
参考文献
[1]覃刚.花篮瑶姑娘银饰[J].中华手工,2005,2.
[2]刘天勇,曾宪阳.黔东南苗族银饰艺术——古老而纯朴的手工技艺及其审美价值[J].中华手工,2004,(2).
景观艺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生态建筑景观建筑
景观设计与艺术
毋庸置疑,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它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现代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对于寻找能够表达当前的科学、技术和人类意识活动的形式语汇的设计师来说,艺术无疑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源泉。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波普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今天,艺术的概念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美”不再是艺术的目的和评判艺术的标准。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建筑、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如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
绘画由于自身的线条、块面和色彩似乎很容易被转化为设计平面图中的一些要素,因而一直着景观设计的,追求创新的景观设计师们已从现代绘画中获得子无穷的灵感。
20世纪初,立体派画家毕加索(PabloPicasso1881~1973年)和布拉克(GeorgesBraquel882~1963年)的画面中出现了多变的几何形体,出现了空间中多个观点所见的叠加,在二维中表达了三维甚至四维的效果。他们的观念对艺术界有深刻而直接的影响。
1930年代出现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中描绘了许多生物形态,艺术家阿普(JeanArp1887~1966年)和米罗(JeanMiro1893—1983年)作品中大量的有机形体,如卵形、肾形、飞镖形、阿米巴曲线,给了当时的设计师新的语汇。
1949年代,美国景观设计师丘奇(ThomasChurch1902—1978年)将新的视觉形式运用到园林中,同时满足所有的功能要求。“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形式语言被他结合形成简洁流动的平面。
巴西著名景观设计师布雷。马克斯(RobertoBurleMarxl909~1994年)本身是位优秀的抽象画家,他认为,艺术是相通的。景观设计与绘画从某种角度来说,只是工具的不同。他用大量的同种植物形成大的色彩区域,如同在大地上而不是在画布上作画,他曾说,“我画我的园林”(IpaintmyGardens),这正道出了他的造园手法。从他的设计平面图可以看出,他的形式语言大多来自于米罗和阿普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同时也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
从二战前一直到今天,立体派和超现实派的作品对设计师有着持续的影响。1998年建成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卡拉斯科广场(Carraseoplein,AdriaanGeuze设计),以草地,柏油路面和路面上白色的圆点阵列为元素,在地面上设计了一个二维的超现实主义画面,加上场景中奇异的光、声和移动的火车,使这个空间具有了超现实主义的神秘气氛。
2003年,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中心设计的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休闲广场,把对生命的结构的理解转换为设计的语汇,将铺装场地、植物、水体、平台、条石凳、攀缘架等不同的景观分为不同的层,然后再将这些层叠加在一起,形成看似复杂,实则统一于特定的规律与秩序的景观结构。设计中可以看到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一些形式吾言。
风格派的设计思想曾影响到众多的设计领域,它的形式语言对现代建筑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筑师古埃瑞克安(GaBrielGuevrekanl900—1970年)1927年完成的位于法国南部Hyeres的别墅庭院设计,打破了狭小基地的限制,以铺地砖和郁金香花坛的方块划分三角形的基地,设计中吸取了风格派特别是蒙德里安的绘画的精神,是充分利用地面并进入第三维的构图设计。
密斯。凡。德。罗设计的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被认为是开创了建筑的风格派空间。受此启发,美国景观设计师埃克博(GarrettEckbo1910~2000年)在设计中运用了许多现代建筑的空间构成形式,尤其是类似于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的空间模式。他深信,现代形式与目的在设计过程中能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955年的米勒花园(MillerGarden)设计中,美国景观设计师克雷(DanKileyl912~)在紧邻住宅的周围,以建筑的秩序为出发点,将建筑的空间扩展到周围的庭院空间中去。米勒花园与巴塞罗那德国馆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米勒花园中,克雷通过结构(树干)和围合(绿篱)的对比,接近了建筑的自由平面思想,塑造了一系列室外的功能空间。
2003年,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关村软件园信息中心环境设计,将信息中心的建筑空间与立面形式转换为设计语言,使景观具有风格派的空间特点。
在西方上,雕塑与园林有着密切的关系,雕塑一直作为园林中的装饰物而存在,即使到了现代社会,这一传统依然保留。而现代雕塑对景观的实质影响,是随着它自身某些方面的发展才产生的。随着一部分雕塑不断地走向抽象,走向室外,扩大尺度和使用各种材料,与景观作品愈加接近,这两种艺术的融合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较早尝试将雕塑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人,是艺术家野口勇(IsamuNoguchi1904~1988年)。野口勇曾说:“我喜欢想像把园林当作空间的雕塑。”这位多才多艺的日裔美国人一直致力于用雕塑的塑造室外的土地。野口勇是艺术家涉足景观设计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作品激励了更多的艺术家投身景观领域。今天,艺术家参与创作的景观作品比比皆是。
1960年代以后,西方艺术界新的思想不断涌现,概念艺术、过程艺术、极简艺术等成为艺术界的新动向。对景观艺术影响最大的是极简艺术和与它密切联系的大地艺术。
极简主义(Minimalism)是一种以简洁几何形体为基本艺术语言的艺术运动。大多数的极简艺术作品运用几何的或有机的形式,使用新的综合材料,具有强烈的色彩。极简主义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促进了大地艺术的产生,而且影响了二战后的景观设计。
以追求极简主义风格而著称的美国设计师沃克(PeterWalker1932~),其作品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吸取了当代艺术的营养,既新颖前卫,又不失典雅大方。他的设计在构图上强调几何和秩序,多用简单的几何母题如圆、椭圆、方、三角,或者这些母题的重复,以及不同几何系统之间的交叉和重叠。
材料上除使用新的工业材料如钢、玻璃外,还挖掘传统材质的新的魅力。通常所有的自然材料都要纳入严谨的几何秩序之中,边缘整齐严格,体现出工业的特征。种植也是规则的,树木大多按网格种植,整齐划一,灌木修剪成绿篱,花卉追求整体的色彩和质地效果,作为严谨的几何构图的一部分。
沃克设计的柏林索尼中心环境中,丰富的室内外空间转化和神秘的景观变化是用简单的植物种植和一些工业材料如不锈钢和玻璃以简单、重复的形式来塑造的。与沃克的许多作品一样,光在这里不仅仅起到照明和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存在。这个作品中显然可以看出当代艺术如极简艺术、光效应艺术的影响。
美国景观设计师施瓦茨(MarthaSchwartz1950~),曾艺术,由于对于现代艺术运动和艺术家的熟悉,她从艺术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因此与多数景观设计师相比,作为景观设计师和艺术家双重身份的施瓦茨,作品更为大胆。她的作品的魅力在于设计的多元性,她的风格从整体上看倾向于波普和后现代,但也有一些作品表现出极简主义的影响。1979年施瓦茨为自己家设计的面包圈花园(BagelGarden),以自己的方式对景观规划设计行业的准则提出了挑战,曾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20世纪后半叶,对景观形式的变化与发展影响最大的艺术形式,也许是“大地艺术”。大地艺术继承了极简艺术的抽象简单的造型形式,又融合了过程艺术、概念艺术的思想,成为艺术家涉足景观设计的一座桥梁。在大地艺术作品中,雕塑不是放置在景观里,艺术家运用土地、岩石、水、树木和其他材料以及自然力等来塑造、改变已有的景观空间。著名的大地艺术作品有艺术家史密森(RobertSmithsonl938~1973年)的“螺旋形防波堤”、德。玛利亚(WalterDeMaria1935~)的“闪电的原野”和克里斯多(JaracheffChristo1935~)的一些“包扎”作品等。
大地因其将环境作为创作场所,因而成为许多景观设计师借鉴的形式语言,同时,艺术家也纷纷涉足景观设计的领域,许多作品往往是景观师和艺术家合作完成的,这也更促进了景观与雕塑两种艺术的融合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今天大地艺术已成为景观设计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很多室外环境设计中,都可以看到大地艺术的影子。在大地艺术中,雕塑与景观紧密融合,不分你我,以至于许多景观设计的作品也同时被认为是大地艺术。
德国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BurgparkHafeninsel,PeterLatz设计)是在二战中被炸毁的煤炭运输码头上建造的,设计师用基址上的废墟瓦砾,在公园中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方格网,作为公园的骨架,以此来唤起人们对19世纪城市面貌片段的回忆。在荒芜的草丛中,还有用碎石瓦砾堆放出来的简单的几何图形,这些都让人联想到一些艺术家如朗(RichardLong)和史密森(RobertSmithson)的大地艺术作品。
大地艺术对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是带来了艺术化地形设计的观念。1990年建造的建筑评论家詹克斯(CharlesJencksi939~)位于苏格兰西南部Dumfriesshire的私家花园,以深奥玄妙的设计思想和艺术化的地形处理而著称。
2002年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完成的青岛海天大酒店南部环境的景观设计,以一系列三角形的地面隆起塑造了整体而又剧烈变化的地形,构成景观的基调。形成深远的层次和强烈的地表变化。地形的隆起与大海中远处的小岛和礁石在视线上产生某种联系,从地形之间的竹丛中飘出的雾霭与大诲中的海雾又浑然一体,产生神秘的景象。设计在形式语言上,借鉴了“大地艺术”和“极简艺术”的思想。
美国景观设计师哈格里夫斯(GeorgeHargreaves1952~)的设计备受各方关注,被认为是生态主义与大地艺术的综合。他的设计常常通过的生态过程,得出合理而又夸张的地表形式和植物布置,在突出了艺术性的同时,也遵循了生态原则。在一些滨水景观设计中,他分析河流对河岸的侵蚀,概括出树枝状的沟壑系统,以此为原型创作了雕塑化的地形,运用到水滨环境中,表达水的流动性,既产生了富有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同时从和实践上来看,也是减少水流的侵蚀的一种措施。
大地艺术家们最初选择创作的环境时,偏爱荒无人烟的旷野、滩涂和戈壁,以远离人境来达到人类和自然的灵魂的沟通。后来他们发现,除此之外,那些因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而遭遗弃的土地也是合适的场所,这些地方所显现出来的文明离去后的孤寂荒凉的气氛和给人的强烈深沉的感受的与大地艺术的主题十分贴切。随着废弃地成为大地艺术家创作的舞台,人们惊喜地发现,这种利用实际上给双方带来了利益。大地艺术作品对于废弃的土地并非毫无实用价值:一方面,它对环境的微小干预并不影响这块土地的的生态恢复过程;另一方面,在遭破坏的土地的漫长的生态恢复过程中,它以艺术的主题挺升了景观的质量,改善了环境的视觉价值。因此大地艺术也成为各种废弃地更新、恢复、再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
1990年代,德国鲁尔区的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有许多利用废弃地建造的园林,旧工业遗留下的众多的巨大的矸石山都保留下来,成为大地艺术作品。
艺术的思想与表现形式对景观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手段更加丰富。与纯艺术不同的是,景观设计面临更为复杂的和使用问题的挑战,景观设计师不能无视这些而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天地中。但是既然我们能够理解“美”不再是评判艺术的标准,我们也应该能够理解景观不再是意味着“如画”,景观可以成为某种艺术思想的载体,它可以表现出多样的形式,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给一些我们不甚理解的景观作品多一份宽容。
景观设计与生态
景观的生态性并不是新鲜的概念。无沦在怎样的环境中建造,景观都与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就必然涉及到景观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是因为今天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更受到关注,所以生态似乎成为最时髦的话题之一。
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现在,在景观行业发达的一些国家,生态主义的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沦文和图纸上的空谈,也不再是少数设计师的实验,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考虑。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位置。
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
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于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Ziegeleipark,KarlBauer、JorgStotzer设计),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砖瓦厂的废弃材料,砾石作为道路的基层或挡土墙的材料,或成为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添加剂,石材可以砌成挡土墙,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所有这些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砖厂的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
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众多的原有工业设施被改造成了展览馆、厅、画廊、博物馆、办公、运动健身与娱乐建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公园中还设置了一个完整的230km长的自行车游览系统,在这条系统中可以最充分地了解、欣赏区域的文化和工业景观,利用该系统进行游览,可以有效地减少对机动车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一些景观设计项目,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这些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拉茨设计的德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钢铁厂的历史信息,原工厂的旧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园,利用新建的风力设施带动净水系统,特收集的雨水输送到各个花园,用来灌溉。柏林波茨坦广场的水景为都市带来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形成充满活力的适合各种人需要的城市开放空间,这些水都来自于雨水的收集。地块内的建筑都设置了专门的系统,收集约5万平方米的屋顶和场地上接纳的雨水,用于建筑内部卫生洁具的冲洗、室外植物的浇灌及补充室外水面的用水。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关联,景观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
尽管从外在表象来看,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的。设计中应该多运用乡土的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一些设计师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设计中或者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发挥自然系统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平衡
艺术、功能和科学是现代景观设计追求的三个目标。在经过了现代主义的洗礼之后,功能主义已成为景观设计的普遍准则。然而过多地侧重功能,景观的面貌不免陷于平淡。景观要不断发展,艺术和科学就成了突破的方向。现代艺术的思想和手法对于提升现代景观设计的艺术性起了很大作用,也使得景观设计更加丰富。代表科学的生态主义思想和原则渗透到景观设计中,并且成为设计的指导思想,表明了景观设计师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技巧应该纳入到整个地球生态体系当中。
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虽然由于文化的不同,观念的不同,每个设计师有自己侧重的方面。但是景观设计作品如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定是在总体上达到了这些因素的互相平衡,而其中又以一至二个因素特别突出。因而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批评某些生态主义设计过于平淡而缺乏艺术的价值,或者过于强调自然而忽略了人的需求。一些纯粹功能主义的作品虽有良好的社会性,但却与文化、自然隔绝,同时不具备相当的艺术水准,这样的作品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样,盲目地追求文化、艺术性,但却连基本的使用功能都没有很好地满足的设计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设计。
在今天,有一类景观设计的作品很好地诠释了景观、艺术和生态的完美结合,就是前面提及的那些在工业废弃的环境中建造的景观——广受关注的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
传统的美学观点认为废弃地上的工业景观是丑陋可怕的,没有什么保留价值,于是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么将那些工业景象消除殆尽,要么将那些“丑陋”的东西掩藏起来。而今天,艺术的概念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现代艺术的思想影响了对工业景观的理解。在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看来,废弃地上的工业遗迹就如同大地艺术,是工业生产在大地上留下的艺术品。在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中,生锈的高炉、废旧的工业厂房、生产设备、机械不再是肮脏的、丑陋的,破败的、消极的,相反,它们是人类历史上遗留的文化景观,是人类工业文明的见证。这些工业遗迹作为一种工业活动的结果,饱含着技术之美。工程技术建造所应用的材料,所造就的场地肌理,所塑造的结构形式与如画的风景一样能够打动人心。
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中,材料的再利用体现了生态原则。工业废弃地上的废材废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资源,工业废料成为独特的景观设计材料。著名的实例有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中的金属广场,废弃的49块2.2mX2.2m正方形钢板按正方形网格铺装场地,与极简主义雕塑家安德列(CarlAndre)的作品如出一辙,又呈现出艺术的表象。
景观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意识的进步,促进了景观事业的发展和设计领域的不断扩展。今天的景观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景观是为了人的使用。
景观艺术论文范文5
1.1气候因子与鼠疫
气候因子是导致鼠疫从沉寂到激活转变的关键因素,几乎每次鼠疫的爆发和流行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许多学者主要探讨温度、降水、日照及其衍生指标与鼠疫的关系,研究表明,温度、降水、日照等气候因子影响着鼠疫宿主及媒介蚤的行为、繁殖及其数量。
1.1.1温度
温度对鼠疫宿主特别是鼠类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鼠体温的影响,温度适宜时,发育、繁殖正常,温度不适宜时,发育迟缓,成熟较晚,受孕率较低,且后代可能不育。褐家鼠可在-10~-20℃的冷库中营巢繁殖,但这样的温度条件对板齿鼠的发育及繁殖是不利的。而黄鼠适于在20~30℃活动,气温高于30℃或低于10℃活动强度显著减弱。此外,温度直接影响着媒介(蚤)传播鼠疫的途径,进而影响鼠疫的流行。由于蚤属于冷血性节肢动物,除对环境温度敏感外,与宿主本身的温度也有所差别,因此,鼠疫菌能否在蚤-宿主间传播,主要依赖于菌、蚤对不同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而不单一依赖于蚤菌栓的最适温度。蚤类与菌栓的最适生存温度共同决定着鼠疫菌的繁殖能力。Perry等证实菌栓形成的功能性hms基因座复合物最适温度约是20~26℃,温度升高,蚤形成菌栓的能力降低,当温度达到30℃时,菌栓形成停止。另外,环境温度与蚤的媒介能力关系极大,蚤活动最适温度为23.5℃,研究显示,夏季最高日温与美国西南地区人类鼠疫发病频率相关,即夏季最高日温大于下限阈值的天数与人类鼠疫发病频率呈现正相关,反之,夏季最高日温大于上限阈值的天数与人类鼠疫发病频率呈现负相关,显然高温会影响蚤形成菌栓以及保持传染的能力,高温时间持续的越长,天气也越干燥,蚤类越不容易生存,从而减少对人类的传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高温和低湿与蚤生存率负相关,但湿度超过90%可能导致幼蚤感染致病性真菌,正如鼠疫在热带地区的湿热低地局部流行那样,鼠疫仅在某些重要环境因素的特定界值范围内发生。
1.1.2降水
降水是促进鼠疫流行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研究显示,降水量与干旱区啮齿类动物、人类鼠疫传播存在正相关,即降水量增多会导致鼠疫传播的风险加大,例如美国的西部和中亚。Parmenter等分析了三个时空范围近半个世纪发生的211例人间鼠疫与降水的关系,发现新墨西哥州冬季降水与人间鼠疫发生率正相关。Enscore等对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两个毗邻州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潜在的机制可能涉及“营养级联假说”,即降雨能促进植物生长和昆虫繁殖,增加啮齿类动物的食物利用度,加快啮齿类动物繁殖,进而达到阈值爆发鼠疫。尽管在相对干燥的暖温带,研究多支持“营养级联假说”,但Brown等认为单一的“营养级联假说”解释降水与啮齿类丰度的关系过于片面化,因为他们在沙漠的一项长期研究并未发现降水与啮齿类丰度具有相关性。同样,湿热地区的研究结果也不能用“营养级联假说”解释,中国云南地区降水量的增加与鼠疫的发生呈现负相关,Stenseth等也发现哈萨克斯坦夏季降水增加会导致秋季沙鼠鼠疫的流行,但降水过多则抑制了鼠疫的流行。由此可见,鼠疫的发生不仅与降水有关,而且还可能与疫源地的其他环境特征有关。
1.1.3日照
日照既有昼夜的变化,又有季节的变化,也对鼠类产生显著的影响。昼夜光线的变化影响到鼠类的活动时间。昼行鼠在天亮活动,天黑时停止,如黄鼠、花鼠等;夜行鼠反之,如子午沙鼠、鼢鼠等。光是外界环境对鼠类刺激的重要信号之一。除了极少穴居地下鼠类外,其余各种鼠都需要某种强度的自然光。光的昼夜和季节性的变化影响到鼠的繁殖、换毛、蛰眠和迁移等,特别是对鼠类生殖腺的发育、怀孕期和繁殖过程等周期性现象更具意义。日照通过眼和脑影响脑下垂体,刺激垂体前叶分泌,促使生殖器官发育,使雌性和排卵,完成性周期。若在此过程缺乏光信号,鼠类就不可能实现生殖;假使在繁殖季节给予适量的额外的光照,则能促使鼠类即便在寒冷无光的季节也能快速繁殖。因而,不同鼠疫疫源地内啮齿动物鼠疫流行与季节变动相适应,冬眠鼠类黄鼠、旱獭鼠疫疫源地人间鼠疫流行高峰为7~9月;长爪沙鼠疫源地人间鼠疫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4~5月为第一高峰,10~11月为第二高峰。南方黄胸鼠疫源地全年均可能有病例发生,但气候不同,流行高峰也不一致。
1.2地理景观因子
地理景观因子对鼠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拔、纬度、植被、土壤以及地形地势等方面。李海荣等通过聚类分析表明,我国的鼠疫疫源地就形成环境可分为3类:(1)西部高海拔早獭、田鼠鼠疫疫源地,包括喜玛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等4类鼠疫疫源地。该区疫源地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5000m的起伏山地,植被类型以高寒草甸、草原为主,土壤类型为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原土,并形成高Ca的弱淋积的化学地理景观。(2)北部中高海拔沙鼠、田鼠及黄鼠疫源地。包括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沙鼠疫源地及布氏田鼠疫源地。该区海拔500~3000m,疫源地分布在低海拔平原和中海拔山地,植被类型以温带草甸、温带丛生禾草草原、温带矮禾草及矮半灌木等为主,土壤类型大多为栗钙土、棕钙土及黑钙上等钙质土壤为主,并形成温带富Ca、Mg的弱淋积典型草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化学地理景观。(3)滇西及东南沿海中低海拔黄胸鼠疫源地。包括黄胸鼠疫源地和剑川大绒鼠疫源地。该区疫源地主要分布在海拔500~2000m的山地,植被类型以热带、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灌丛、矮林及热带常绿针叶林-灌丛为主,土壤类型主要是赤红壤和红壤,并形成富Fe、Al的亚热带森林强淋积景观。另外,地理景观因子对鼠疫的影响也表现在对宿主、媒介的丰富度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2.1植被
植物一方面是鼠疫宿主的食物来源,另一方面是其隐蔽场所,宿主中鼠类对植物种类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因此,植物生长的好坏,决定着鼠类的数量消长动态。于吕海等的研究指出,植物的生长给鼠疫宿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繁殖条件,促其数量增加,为动物鼠疫流行奠定了基础。Parmenter等的研究也指出,生长的植物带给草食动物较多食物来源。若植物中携带有大量病原菌,再加上啮齿类动物的大量繁殖就可能会导致鼠疫大范围的流行。与鼠疫有关的植被类型主要有干草原、荒漠草原、高山森林草原与高山草甸以及农作物区域等,这些地区中的植被类型与组成决定着鼠疫宿主是否可能迁徙,以及是否能够成为自然疫源地之间的屏障。此外,植物在鼠疫菌的保存和传播中也起到了某些作用,宋志忠等研究认为,某些植物具有充当鼠疫菌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的可能,鼠疫菌可能通过根而进入植物的茎和叶,啮齿类动物通过取食带菌植物而感染,造成动物间鼠疫流行,资料证实褐家鼠、沙土鼠、猴、鼬类、山猫、犬及藏系绵羊等通过摄食而发生了鼠疫。
1.2.2土壤
土壤类型是决定各种植物、动物及生态分布的基础条件,不同的土壤类型直接影响鼠疫宿主的生存和分布,也因影响植物的生长而间接作用于鼠疫宿主,还通过影响鼠疫传播媒介的生存而影响鼠疫的流行。高巨真等发现鼠疫的传播媒介蚤游离后均潜藏在不到1cm深的含水量较高的疏松表土中,表土小气候最佳的情况下,游离蚤的最长存活期可超过恒温条件下平均寿命的35%。此外,蚤类的幼虫是在尘土中发育和羽化的,因而土壤的温度、湿度和化学成分对蚤的生长繁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另外,土质也是影响鼠疫流行的一个关键因素。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鼠疫宿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分布区,只有在特定的栖息地内、特定的土质中才能进行正常的筑洞和生存。例如草原黄鼠大都栖息在地势平坦,植被低矮的沙质土壤地带;子午沙鼠和长爪沙鼠主要栖息于松软的土质地带;内蒙古锡盟东苏旗地区的布氏田鼠喜栖息于土质坚硬地带或岗地;旱獭生活的洞穴必须具备干燥、厚实的土质层,潮湿不利于旱獭生存,土层薄不利于旱獭挖洞穴;除鼠类外,蒙古兔喜欢栖息于靠近水缘的具有一定湿度的土质地带如林地、灌木丛。王五一等在发现世界鼠疫疫源地分布于热带和温带的半干旱荒漠草原与半湿润草原和湿热沿海森林的基础上,又发现了鼠疫发源地分布在富钙、富铁地区。我国著名鼠疫学者刘云鹏也曾多次指出:“鼠疫好发于红土地带”。在我国南方的部分疫源地中也确实观察到了这种规律,研究显示可能与红壤中的铁元素关系密切。
1.2.3地形、地势与海拔、纬度
世界上所有鼠疫疫源地的总和统称为鼠疫自然疫源地带,界于北纬47°和南纬40°之间的地带,并受到全球性长周期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呈三级阶梯分布,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了鼠疫宿主、媒介和病原体的生物多样性。从生态学角度观察,鼠疫自然疫源地是在相应地理景观条件下,宿主、媒介和病原体经过长期的进化,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因此,根据方喜业等鼠疫疫源地分型方法的研究,以生态学为指导,采用3项指征(即疫源地景观、宿主、鼠疫菌亚种下生物型)、两级分型法,将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区划成12块疫源地,几乎遍布蒙新区和青藏区以及部分西南区和中南区。过去一直认为由于地理景观屏障而造成鼠疫疫源地独立存在,随着一些不明地区疫源地调查的开展,推测“三江并流”区域可能是鼠疫由青藏高原向横断山谷地以至云贵高原传播的“走廊”。另外,龚正达等的研究指出家鼠鼠疫流行区主要处于西南部小兽多样性相对较低的区域内,并随着小兽多样性沿纬度或海拔梯度向的不断增高,鼠疫的发病率呈减少和消失的趋势,说明鼠疫的发生和分布与宿主动物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关系。反之,野鼠鼠疫疫源地位于横断山中部北纬26~27°,海拔2300~3200m,正好地处小兽及其寄生蚤类多样性最高的区域间。但在这里,野鼠鼠疫疫源地能够长期存在而多年未发生人间鼠疫,提示在山地自然环境条件下,环境异质性较高、森林植被保护较好、宿主及其寄生蚤多样性较高的地区,对鼠疫的长期保存、降低疾病流行成因的条件和机制可能有利。
2环境因素与鼠疫关系的研究
2.1经典方法对环境因素与鼠疫关系的研究
影响动物鼠疫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气象因素、地理因素、生物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所以传统研究方法基于鼠疫监测数据,多采用数学模型拟合分析其与鼠疫的关联性,常用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这些因子进行筛选。相关性分析表明,鼠疫宿主丰富度与海拔、相对湿度、年均气温、年降雨量、蚤类物种数、鼠疫菌有无分布呈显著正相关,与年辐射总量、年日照时数、年干燥度、地貌类型数、土壤类型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植被类型数有一定相关性,但不显著。鼠间鼠疫发生与蚤类物种数、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干燥度、年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年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因子分析表明,影响鼠间鼠疫发生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年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雨量及年均相对湿度等气候因子,高度差、地貌类型数、植被类型数、土壤类型数和年均干燥度代表的景观因子,以及鼠间鼠疫发生区的地形地势、宿主因子以及媒介蚤类物种数。如因子分析能解决因子间的自相关问题,以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的因子分析方法在研究环境影响因子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2新技术对环境因素与鼠疫关系的研究
目前,景观流行病学、生物地理统计学、3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RS卫星遥感遥测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等理论和方法在疾病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和实践,为研究鼠疫自然疫源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近年,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对疾病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尺度关系的研究和实践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结合3S技术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有关非生物地理环境因素与鼠疫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如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用3S技术和鼠疫监测数据构建了美国西南部鼠疫风险空间模型,依据海拔、植被类型等因素对高风险区域进行了划分。Eisen等在新墨西哥州利用基于包含3种地理景观的GIS模型,确定出人类暴露于鼠疫的危险区域。Girard等对美国亚利桑那州草原上鼠疫主动监测分离的鼠疫菌生态型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发现鼠疫生态型可分为迅速扩张型和缓慢存留型,而易感啮齿动物密度升高,有利于感染扩张型鼠疫菌造成鼠疫的爆发。Adjemian等采用趋势面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阐述了美国西部鼠疫扩散传播的机制。Neerinckx对坦桑尼亚卢绍托地区1986~2003年鼠疫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海拔和植被指数景观环境因子与鼠疫发病率有直接关系。Kausrud等采用高分辨率气候指标重建既往气候的气候模型,对人间鼠疫及动物间鼠疫进行预测,发现气候同鼠疫疫情存在高度一致性。并提示随着气候变暖,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亚的鼠疫活动可能更加频繁。杨林生等利用GIS对1840年以来我国鼠疫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鼠疫疫源地空间分布特点。
3结语
景观艺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汉志;隋志;子史观念
《汉书・艺文志》(《汉志》)与《隋书・经籍志》(《隋志》)历来是目录学研究的重点对象,基于其目录学史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肯定。笔者力图通过对二志中关于子部与史部的形式与内容进行具体比较,讨论二者的长短,客观地评价其子史观念以及意义。两志因子、史的观念不同,导致了子、史的分类上出现了很大的差别。同时,也因小说定位的模糊性,使得子与史处于纠缠的状态。
1、历史观念
在《汉志》中,史部被列入了“春秋”类。而《隋志》除了保存了“春秋”类,还独立出来了“史部”,这是《隋志》的一大特色。
二者对于“春秋”类的记载有很大的不同。第一,从《隋志》对“春秋”类的记载可以看出,在春秋三传中,《春秋左传》研究者居多,并且从汉至唐,从未中断过。同时,隋志在其序言中详细地梳理了春秋四家之中在各时代的流传情况,为后代研究者提供了明确的线索,有明显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意识。
第二,在小序中,《隋志》亦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仲尼因其旧史,裁而正之,或婉而成章,以存大顺,或直书其事,以示首恶。故有求名而亡,欲盖而彰,乱臣贼子,于是大惧。其所褒贬,不可具书,皆口授弟子”,此处解释过于重视仲尼的“微言大义”的意图,忽视了孔子对于史学的态度,由此给后世史学一种误导。而《汉志》则注意到了“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的言必有据的求实学术态度。
第三,从二者记载的书的种类而言,由“凡《春秋》二十三家”到只记载对春秋三传研究类的书籍。这主要源于二者对于“春秋”概念的认识不同。
在《汉志》中,“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隋志》中则为“《春秋》者,鲁史策书之名”。《汉志》将“春秋”定义为记事的史书,而隋志中的“春秋”只指鲁国的史书。“春秋”概念范畴在缩小,因而其记载的书籍虽然在数量上多余汉志,而在种类上却少于汉志,例如没有收录《战国策》、《国语》之类。按照现代史学的角度来理解“春秋”,班固的解释更为合理。当然,《隋志》也并未完全抛弃《汉志》对于“史”的认识,而是将“史”或者说将班固的解释另立一“史部”,实则是刻意为之。同时,《隋志》还将这史部的外延扩展并分为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十三类。《隋志》的这种编排,是符合它“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的分类原则的。可见唐代史学观念的成熟以及对史官文化认识的深入,这对于汉书艺文志而言是一大明显的进步。
然而,《隋志》史部分类本身亦存在不合理之处:第一,在记载帝王杂事类中,“录纪人君言行动止之事”,若其根据历史事实,当然可当作历史的一部分。然若《穆天子传》类,仅“体制与今起居正同”而置之于起居类,此亦将形式与内容混为一谈,可见隋志亦并未真正认识历史的一个核心特点,即真实性。第二,在人物传记类:首先,隋志认识到其对《史记》、《汉书》等正史的补充作用,“操行高洁,不涉于世者,《史记》独传夷齐,《汉书》但述杨王孙之俦,其余皆略而不说”。其次,认识到此类的地位,“始作《列仙》、《列士》、《列女》之传,皆因其志尚,率尔而作,不在正史”。然“魏文帝又作《列异》,以序鬼物奇怪之事,嵇康作《高士传》,以叙圣贤之风。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推其本源,盖亦史官之末事也”。因其以史官为本源,便列入了史部的范畴,有其分类的依据,但亦不科学。“鬼物奇怪之事”与“圣贤之风”不能相提并论,《高士传》可称之为具有史学价值,而《列异》只能称之为小说。这种对“史”的概念的定位不清晰,“史”学叙事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的尺度准则的未确立,对后世史、子分类模糊性以及叙事文学的定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子部”认识
《汉志》与《隋志》子与史始终处于纠缠的状态,虽然依旧存在模糊地带,但其成就依旧存在。《汉志》中“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说苑》、《世说》”、杨雄的《法言》、《虞氏春秋》等因作者身份而将其作品分类,故入了子部的儒家类,显然不合理。另外,在《汉志》中论功德事的《功议》、“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的《高祖传》、“文帝所称及诏策”的《孝文传》等均被列入了儒家者流。而至隋志,这些分别被列入了史部的不同子类,更合理。子、史之别发展到隋志明确度有所提高。
子部与《汉志》相比,第一,《隋志》将《汉书》中的“《诸子》、《兵书》、《数术》、《方伎》之略,今合而叙之,为十四种,谓之子部”。子目的类别上有所增加,说明对其认识的改变。第二,对“九流十家”的认识,《隋志》大体涵义皆未出《汉志》,然其语言远不及《汉志》之层次感及美感。汉志均先言各部之源流,再言其所长,且往往引用孔子之言,最末言其短,其言辞风格可见班固作为大赋家的功底。
第三,最具有争议的“小说家”类,两志具有相同点。首先,其地位在两志中均未提高,均遵从孔子对于小说家的评价――“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其次,将小说至于九流十家之中,是与儒、道、墨等并列的流派。而从著录的书籍来看,混杂了一些不与九流的文体类型。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于诸子的分类从班固开始就未统一标准,思想内容与文体形式的标准相混杂。例如,杂家与农家与儒、道、墨等并列,是否完全合理呢?
当然,《隋志》也有其发展。班固“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当作是“《六经》之支与流裔”,以六经为要。而隋志在序言的中,有意识的将小说者与《传》、《诗》相比较,说明其作用与优缺点,可见隋志对于小说的认识略带突破性。它已经不再局限于子部内部,而将其拓宽到了史、诗的边缘,对于后世学者对于小说的认识具有引导意义。
总之,就大的部类分类而言,《隋志》将“史部”独立出来,并且将之与经部平行并列。同时,《隋志》它融合了四部分类法以及《七录》的七分法,将书分为了四部,且正式用了经、史、子、集类目名称概括四部。这是目录学史上的一大创格,后代史书目录基本上延续了这种部类分类法以及名称,只不过在具体的子目上略有变动。由此可见,《隋志》虽然就整体书籍分类这种过分重视人文类书籍并不合理,但是人文科学地位也逐渐提高,就人文科学类书籍而言认识是日趋成熟。
近来,一些学者开始从还原《汉志》的编排缘由以及程序的角度反思其学术价值。有的认为“依据史料的分析与考察,很难将《汉志》看作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和统筹安排的学术史著作,其整体的编排形式和分类方法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实用性”。笔者对此则持不同意见,无论其编者的主观意愿如何,但《汉志》的确达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对于诸子略的认识,虽然分类存在不科学的地方,但是班固对其定义以及解释,影响了历代学者,并且至今仍具有权威性。对此,《隋志》延续了这一特色,并且进一步发挥。(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