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数学学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学期数学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学期数学学习计划

新学期数学学习计划范文1

说到工作计划,其实在工作上,各方面的原因,学生会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仍然有许多的设想,所以说些尽可能办到的。具体

1、挑选干事。要求干事参与到每次具体工作中来并对每个干事参与活动进行记录。

2、全校学风检查工作。通过学风检查来达到督促同学充分利用好晚自习时间的目的。在新学期,学风检查我想安排这方面的,招干后可以立即开展。

3、社会经验交流会。我们都是刚踏出高中的,为促进大家适应社会认清一些现实,推荐有社会经验的同学进行交流。(生活中遇到形形**的人和方方面面的事各抒己见,加在一起多了,从中多少会有所收获)

4、考试。对于那些学校不强制参加的过级考试或资格考试。鼓励同学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些其他考试,为今后步入社会增加自身分量。这方面要联系招生考试办等,我们也不太了解各方面的考试。

5、学习经验交流会。对于专业的认识和课程的学习,探讨各自的看法和认识。知识分子共享,我们的干事在一起专业有不同的,正好可以促进大家的博闻。

6、专业活动。我发现同学在学习专业时根本就没有以前的那样的热情了,被一点一点的毁灭了,学院尽可能地举行一次专业情况、专业方向等介绍的活动。让同学了解到自己的专业,培养出对本专业的信心,增强学习动力。(介绍基调一定是积极的鼓励性的、因为同学本身就没信心)

7、后期工作。我觉得应该有着为雨绸缪的眼光,不要等到快走出校园时才来关注就业。看了电视节目“职来职往”我深刻体会到当你面对面试时就是考验你做事的圆滑。所有条件允许会组织模拟招聘会。就业指导会,应聘指导会等相关活动,起到明确学习目标,高涨学习热情的作用。

8、积极配合校团委学生会及其他部门开展活动。

无论是学生会整体还是学习部这个小分支,尽自己的一份责任感。回顾整整几个月的工作,感慨万千,既有自豪之处也有遗憾之事。实践中慢慢总结,反思中进步吧。

在此总结计划学习部xx~xx年度工作。谨希望工作计划,发现问题,找出方法。

新学期数学学习计划范文2

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九年义务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全体公民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具有重大使命。信息技术课程必须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展开课程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为每一个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的课程学习经历、行使信息技术受教育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信息技术课程还必须从基础教育的特性出发,为打造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走向学习化社会、实现个性化发展的人生平台,进而为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阶段作为继续巩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应着重强调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和对技术原理、方法的掌握。在小学阶段积累技术经验的前提下,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更准确地确定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合作,综合多种知识,提高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强调学生对人与技术关系的理性认识,增强对技术后果的辩证分析能力,增强技术利用的责任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二、基本情况

牟定县江坡中学共8个班,我一人担任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因学校处于起步阶段,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设施不完善,07~08学年度,崇海中学初一信息技术教学安排为1课时/班/周,教学平台仍基于window98操作系统,这给信息技术的教学,尤其是新教材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限制。不仅课时上得不到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现上也显得十分艰难。加上入校时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上,尤其是新教材的实施上难度很大。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教学以第四单元《数据统计与分析》为主,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 了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功能,熟悉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

2、 能够根据具体需求,从不同渠道获取所需数据,并能熟练运用电子表格软件,对数据进行甄别、整理、运算、统计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表格、图表、调查报告等方式进行表达。

3、 了解数据处理的广泛应用,增强数据搜集的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4、 尝试应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方法措施

机房教学,结合具体实例演示教学。

五、教学措施

机房教学,结合具体实例演示教学。

六、教学进度安排

结合学校实际,本学期第四单元《数据统计与分析》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1、 据收集与录入 2课时

2、 格规划与修饰 2课时

新学期数学学习计划范文3

一、教学业务方面

教学工作是教师的中心工作。在新学期里,本人将认真担负本职工作,认真书写教案、备课,并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课堂上,耐心细致地讲解,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书本知识,并能够在操作上学会正确操作,我将认真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易学易懂的情境下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本学期开展以“我做绿色小天使”和“我爱我家”为主题的计算机绘画征文比赛活动,在活动中以体现“绿色环保”为主,使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的计算机绘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从小为建设美丽家园而积淀意识。与此同时以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到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去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永远洋溢着学习的热情。同时,认真研究相关教育理论书籍,阅读最新的有关计算机教学的文章,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教育教学能力及自身素质方面

适逢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及实施“课改”的严峻挑战,作为年轻教师,我将积极响应上级教育部门及本学校的号召,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有关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资料,使自己首先具有一种先进的教育意识及理念,为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不断积累理论知识。同时将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实践结合,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更扎实的基础。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尝试性的改革,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的发展。与此同时,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工作的经验多撰写论文,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为下一个目标的努力确定方向。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有多方面才能,以适应和满足自己工作的必须。为此,在新学期里,我将继续每天利用一定时间,练习基本功。书法、绘画、体育、音乐等都要有所涉及,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技能。在取得计算机高级水平后继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以适应最新的信息化教学观念。积极参加由九台市进修学校电教部组织的各类培训和比赛。

三、微机室管理方面

在本学期,我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微机教学,及微机室的管理工作。要保证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我将尽职尽责,经常打扫微机室,保持微机室有一个清新、卫生的环境,使学生在一个“绿色环保”的环境里接受知识,同时保证微机的正常使用,无故障产生。为了做好微机室管理工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学服务,本学期将重点以发现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为辅助小教师,具体分工,连带促进,使每个班在上课时都能分好组,每个组都能相互帮助,形成良好风气,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及文化素养得到改观,增强主人翁精神,提高学生民族主义意识,树立集体观念,维持微机室一个绿色环保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及主人翁意识。在学习时,要求学生严守微机室规章制度,按老师要求进行正确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之初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四、其它方面

严格要求自己,尊老爱幼,团结同事,份内份外的事都热情地、努力地去做好。

新学期数学学习计划范文4

在汽车新技术课程教学中,很多高校都尝试了信息化改革,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信息化为汽车新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帮助,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让课堂教学不再受到文字和图片描述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這门课程,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同时也具有承载量大的特点,能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促进学生对于汽车新技术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在课堂上融入更多的实践案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汽车新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 

1.1知识面广、学科跨度大 

汽车新技术突破了传统汽车技术以机械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架构模式,更多地融入了环保、节能、减排、人体工程学、材料学等方面的知识,学科跨度较比以往更多,知识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也更高。 

除了传统的机械制图与CAD、汽车发动机制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机械基础等知识内容之外,汽车新技术还涵盖了代用燃料、新材料使用、安全性、舒适性、娱乐性、混合动力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内容。 

对于汽车新技术课程的这一特点,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具有很强的必要性,知识内容的庞杂更需要教师采取措施来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清课程知识体系内部的各种逻辑关系,从而为学生更好地运用汽车新技术专业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1.2推陈出新速度较快 

随着新材料的不断研发,计算机技术在汽车制造领域的不断深入使用,汽车新技术的推陈出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也无形当中给汽车新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需要不断地加以转变,以应对新技术的革新。为此很多学校也纷纷尝试加大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力度,利用信息技术灵活多变的特点来灵活的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确保课程教学的时新性。 

另外随着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对汽车制造领域节能减排以及新能源汽车的设计与开发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也成了汽车制造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国家在这方面也不断地推出新规来有效地刺激汽车制造行业的节能新技术的使用,而且许多知名汽车制造企业也将节能减排基础列为行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也是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因此这也就造成了很多高校汽车新技术课程内容中列为先进技术的知识内容可能已经是几年前广为使用的技术,现在已经不再应用或者是已经相对落后了。另外也有很多技术是预演性质的技术,目前还不具备投产的可能性,仅仅停留在试验阶段。对于这些技术汽车新技术课程内容虽然有所涵盖,但是毕竟介绍得较为简单,缺乏系统性、全方位的讲解。 

1.3实践性较强 

汽车新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谓新技术并不仅仅涵盖汽车制造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维修、服务、诊断等等有关于销售和售后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占据的比重较大。这些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尤其是在维修、服务、故障诊断方面。很多应用新技术的汽车由于技术复杂性程度和科技含量都很高,出现的问题也往往较为复杂。 

而且,由于使用者不同的驾车习惯、使用环境等等,使得每一台汽车都会出现其独有的问题,这也就决定了这门课程必须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这方面信息技术承载量大的特点能够有效地补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多种实际案例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不同状况下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 

2汽车新技术课程信息化改革策略探析 

2.1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拓展课程教学内容 

汽车新技术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和革新速度快的特点,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汽车新技术课程要更具开放性,知识面要足够宽。这也就给传统课程教学的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但是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让汽车新技术课堂变得宽泛了很多,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承载量大的特点,为学生更多的展示一些时新技术,让学生能够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来更好地审视整个行业的发展,让自身的成长能够跟得上行业的发展。 

2.2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汽车新技术教学必须要格外的重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汽车新技术的革新速度快,对于教材内容的扎实掌握只能认为是故步自封,完全不能够适应整个行业领域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汽车制造、维修、诊断等行业都需要从业者具有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汽车维修和故障诊断受汽车使用者的影响极大,可以说一名优秀的汽车诊断维修技术人员每天都要面对形形的问题,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种类也十分庞杂,而如何有效地运用种类如此繁多的知识内容,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汽车新技术课程教学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一挑战,很多高校都专门为汽车新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了多媒体教室。例如在汽车主动安全技术项目中,多媒体教室主要用于讲述四轮定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且可以将更多的案例及先进技术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而在汽车被动安全新技术方面,多媒体教室可以更多地向学生展示倒车雷达、安全气囊、安全带等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可以向学生更多地展示汽车新技术在实际状况下的使用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2.3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汽车新技术中很多有关于机械原理、电气原理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内容较为抽象,而且相对复杂,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如电控系统的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式将ECU拆开,分部件地讲述给学生各个零部件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看到工作的过程。在燃油喷射系统新技术讲解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以动画的方式将电喷系统的工作原理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这部分的知识内容。 

2.4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程设置 

汽车新技术课程不仅具有知识内容庞杂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内在逻辑性较强的特点,对于这些知识内容的学习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点,而且要注重知识体系。这方面信息技术具有着很强的优势,信息技术灵活多变的特点能够将很多知识内容有层次的展示在学生,让学生能够看到的是知识网,掌握的是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而且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教师还可以进行更多新技术的掌握和研究,将更多时新的技术经过分析和研究之后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虽然置身于学校,却能够实时地掌握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认清自身发展的方向。教师的这种优化课程的教学举动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汽车制造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学期数学学习计划范文5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也慢慢在生活各领域中凸显,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各学科的教学条件和科研水平都有了很大改观。如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其课程教学对于学生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已成为目前专家学者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1 激发兴趣,促进学习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需稍加提点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不同,对于初中的孩子们来讲,计算机还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而不是一味的枯燥讲解,所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要注意方法。

例如,学习《信息的下载与管理》这一课时,有很多学生对计算机都抱有强大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应当好好地利用这一点,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切入,了解学生们的喜好。比如,用孙悟空、猪八戒等喜闻乐见的图片来作为讲解信息的下载与管理课程的示范资料,告诉他们如何对自己喜欢的图片进行保存与管理。

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时间不要太长,要让学生们放手去实践,可以适当地布置下任务:保存自己喜欢的图片到电脑的指定位置,做完之后展示给教师看。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他们的作业图片了解到孩子们的喜好,方便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的一点点鼓励都会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在学生们进行信息的下载与管理时,及时地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耐心讲解,同时给予鼓励,保护他们自尊心的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跃起来。

2 分组学习,提高效率

实施分组合作法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策略之一,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同样适用,对于一些信息量比较大的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们划分小组共同完成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迭起。

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演示文稿》这一课程时,由于信息量相对较大,若是由一位学生单独制作难免会觉得枯燥到最后失去耐心,所以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程的一开始,我为学生们划分出几个小组,同时决定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比较哪个小组完成任务最快,做出的幻灯片最好,选出完成最好的前三个小组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学生,并将最优秀的小组名单通过多媒体在演示文稿中播放出来,以此来激励学生,让他们觉得学习信息技术是一个体验快乐的过程,积极主动地在今后的学习中去学习,避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

3 畅通交流,活跃气氛

对于初中生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基本没有什么特别难的知识点。只要学生认真学习,都可以掌握好信息技术知识。师生间的交流可以改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交流的优点就是:学生很有可能会因为喜欢教师而爱上他所教授的这一门学科。同时,课堂学习氛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和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息息相关。学生大多对教师都存有一种惧怕心理,这会使课堂的氛围无法活跃起来。所以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打消学生的这种负面心理,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敢于发言,敢于创新,而不是因为害怕教师而变得畏首畏尾。

例如,在学习《Word文档的使用》时,学生们对有些重点难点也许一时无法完全掌握,教师也不要操之过急。这时候,对于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教师要以不同的方式来与学生交流。有的学生掌握程度较好,教师可以私下布置难度相对较大的课题让他们完成,同时要适当地给予他们鼓励;另外一些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布置相对简单一些的任务给他们完成。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主动地去为学生讲解,有些学生内向害羞,不好意思向教师发问,教师要及时地做好沟通工作,敞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把教师当做自己的朋友。这样的任务分配方式不但锻炼了不同水平的学生,也为学生们树立了自信心,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学生们会变得越来越喜欢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氛围也会越来越好,方便教师教学工作的展开。

新学期数学学习计划范文6

一、教学信息化的内涵

所谓“教学信息化”,是指实现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教师借助教学媒介(教学材料、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组织起来的系统过程。教学信息化的内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观念、运用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法,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从而拓展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1]。

按照人文主义现代化观点,教学信息化的关键是“人的信息化”,包括教师的信息化和学生的信息化。人的信息化首先是要从观念上接受信息化,在行动中重视信息化,这样才能推动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其次是要不断学习和使用信息化理念、方法和技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教学信息化的基础是“教学媒介的信息化”,也即要建设一个服务师生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信息快速传递、交互和反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学信息化的保障是“管理制度的信息化”,也即要从政策制度层面营造一个促进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软环境。总之,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是教学信息化的关键因素,而教学媒介和管理制度分别是教学信息化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所以,实现教学信息化首先要在教学媒介方面创造良好物质环境,其次在管理制度方面提出相应激励措施,引导和强化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化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水平。

二、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借鉴何克抗对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三个发展阶段划分的观点[2],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1.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动画、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演示教学,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大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一时期,有条件的高校逐渐开始建设多媒体教室或者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建设因为成本昂贵,所以数量很少;部分教师尝试利用专业软件制作CAI 课件,通常需要与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

2.CAL 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

CAL,即计算机辅助学习,主要是强调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包括浏览查阅学习资料、自我测试、讨论交流等,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这一阶段得力于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由此引发的全球互联网信息设施建设浪潮。在互联网建设大潮的促使下,广大高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教育信息化硬、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工程、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及相应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等,教学信息化应用逐步从辅助教为主转向辅助学为主。该时期,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大大促进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主要强调信息化设施在教学中的应用,突出强调其应用效果,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时期从新世纪初一直持续到现在。该阶段广大高校都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能够辅助教师轻松建立课程网站,开展传授、作业、讨论、考试、评价等全过程的网络教学活动。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学资源建设,特别是在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引领下,全国高校建设了4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数以万计的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

三、高校教学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瓶颈

经过十余年的大力发展,高校教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高校校园网覆盖和接入速度均大大提升,访问互联网资源更加方便快捷。多媒体教室设备价格大大降低,高校多媒体教室比例极大提高。多媒体电脑、上网本、智能平板等计算机终端形式日益多样化且价格低廉,广大师生能够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逐渐使移动教学成为可能。另外通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积累了数量庞大的精品课网络资源和优质的视频公开课。

显然,高校教学信息化工作成就斐然,但其对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目前教学信息化在深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下[3]:

1.课程教学模式陈旧。大多教师授课仍然延续“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知识讲授为主,较少开展讨论式互动教学。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从根本上制约了教学信息化手段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

2.媒体技术手段使用不当。部分教师教学存在过度使用媒体的现象,突出表现在课堂上滥用投影仪,部分教师似乎离开投影内容就不会讲课,学生上课忙于记录教师投影的内容而无法参与教学互动。

3.教学资源重复建设。教学资源存在重复建设现象,缺乏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部分教师过于担心课件知识产权,不利于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不仅反映在学校之间,甚至在一个学校的不同院系之间也存在。

4.硬件建设与教学需求脱节。教学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中过于追求高标准,没有认真考虑教学实际需求和用途,导致硬件建设投入性价比不高。有些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很少使用造成较大浪费。

5.教学管理制度制约。教师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网络互动,这无疑要占用教师的时间。但课酬计算、职称评定等管理制度并未考虑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工作,这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从上述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所遇到的瓶颈看,教学信息化基础虽然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教师自身的信息化程度不够,同时缺乏相应的制度配套保障,从而制约了先进信息化设施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四、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对策

教学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的信息化,基础是教学媒介的信息化,保障是管理制度的信息化。因此,要促进高校教学信息化进一步发展,要从3个方面着手。

1.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教师信息化

教师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信息化。信息化教学技能不仅指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手段、工具的操作,也包括熟 悉现代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策略,也就是要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4]。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是要熟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区别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情境、协作、意义建构为核心要素,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情境对学习者的有意义的知识建构非常重要,学习是在交流和协作中发生的。显然,建构主义理论是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和有利于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理论。其次,要结合课程特点运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何克抗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专题研究,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将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分为“课内整合教学模式”与“课外教学整合模式”[5]。无论课内还是课外,信息化教学模式都强调教学内容要注重问题和情境设计,即围绕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展开,激发学生探索精神,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其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才能很好完成。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即时和深度的互动教学,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要熟练掌握并合理使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就是工具软件和设备的操作使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软件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操作越来越人性化和简单化,因此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是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2.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教学媒介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环境可以划分为硬件设施、软件平台、教学资源3个子系统,即通俗上讲的“路”、“车”、“货”。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要遵循以下3个原则。

(1)效益优先原则。即依据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和投入性价比,考量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不能一味求新求全。当今,信息技术手段更新发展很快且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要购买使用成熟的技术产品,避免盲目追求先进性造成资源浪费。

(2)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发展至今,已经到了要营造形成一个信息化生态环境的阶段,也就是“路”、“车”、“货”协调整体建设和发展,避免产生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从而影响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效益。在软件平台上,特别要注重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推广使用,以课程为核心形成信息化教学的中心平台。

(3)共建共享原则。由于信息资源天生具有易于复制和便于共享的优点,因此要注重建立有效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最大程度发挥资源使用效益。可行的做法就是行政部门通过教学资源项目建设机制,比如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建设,形成国家级或者地区级的共享资源库。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高校课程建设联盟的方式,在成员高校间形成一个共建共享的资源库。

3.制定教学信息化政策,促进组织管理信息化

实践表明,校园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部门,而且需要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密切配合和参与,教学信息化作为校园信息化的一部分也是如此。因此,教学信息化工作深入推进首先要有组织保障。在学校领导层,美国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CIO(首席信息官) 体制值得借鉴。据调查,目前美国高校70%以上都设置了CIO副校级高级职位,负责学校包括教学信息化在内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这就从学校宏观发展和战略规划上保证了教学信息化工作的地位[6]。在组织机构上,要切实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作用,切实做好学校拟定的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运行维护、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管理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等工作。其次,要有政策激励。在这方面,可以采取立项资助的办法,率先培养一批信息化教学名师,进而发挥示范效应。比如,北京大学就通过“教学新思路”项目,分层次进行项目资助,要求项目教师开展课堂面授与网上互动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也有的高校直接利用评估督促结合奖励的办法,要求教师完成课程资料上网,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并在教学业绩奖励上予以体现,通过这种方法快速提升学校的教学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6]赵国栋,信息时代的大学: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3(5).

[2][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