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

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范文1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具体实施原则

1.趣味性原则。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教学的趣味性,大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主动求知。

2.实践性原则。我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件认识。

3.自主学习原则。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合作性原则。“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进行的一种同伴间交往互助,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三、课堂活动方式

本着“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我确定了以活动的方式作为教学基本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圆满完成认识与发展任务。由于学生素质发展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活动方式也必然呈现出多种形态。在活动教学中主要为:

1.信息差的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7Whatdoeshelooklike?一课中可以设计“寻人”的活动。

情景:(1)假设一名学生是公园里的保安,另一名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妹妹/弟弟,前来求助。

(2)一个学生扮演警察,另一人扮演刚被坏人抢走背包的受害者,前来报警。

(3)一个学生请另一个学生帮忙,去机场接自己的外国笔友。

活动方式:学生两人一组,合作编排情境对话并表演出来。

目的:准确地表述出人物的外貌特征。

2.游戏竞赛类的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41wantt。bean

actor.一课中可以设计“猜职业”的游戏。

活动方式:小组活动,每组给一些写有职业名称的单词卡片,让一个组员提问“WhatdOyoudo?”,

根据另一个组员的肢体语言表演,猜出卡片上的词汇。哪一组在单位时间里猜出的最多,哪一组取胜。

目的:强化新词汇,操练询问职业的句型,培养集体荣誉感。

3.分析解决问题型的活动。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7Wouldyoumindturningdownthemusic?一课中可以设计一个“为创建文明班集体提建议”的活动。

情景:学校号召我们争创文明班集体,我们要争创第一。

想一想班上还存在那些不足?怎样礼貌地提出你的建议?

活动方式:两人一组,一个学生表演班上存在的不足,另一个用句型“Wouldyoumind…?”提出建议。

目的:在操练新句型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文明教育。

4.调研型活动。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81,dlikesomenoodles.一课中可以设

计“饮食与健康”的调查。

情景:在班上做一次调查,采访同学们的一日三餐的饮食情况。

看看那些食物有益健康,那些食物应该少吃。

活动方式:课内外相结合,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完成调查报告,得出结论。

目的:学会就“饮食”的话题自由交际,同时进行健康教育。

5.合作型活动。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3Whataredoingforvacation?一课中可以结合七年级下册Unit10Wheredidyougoonvacation?的内容,让同学们办一期以“Vacation'’为主题的英语板报。

活动方式:课内外相结合。同学之间分工合作:调查、撰稿、排

版、绘画、书写等,各展所长。

目的:自由地就“度假”的话题展开交际,学习书面表达。学会

分工合作,进行美育教育。6.学习策略训练型活动。

例如:在每个学期期中与期末的复习阶段中可以安排学生就已学过的单词进行归类记忆。

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范文2

“读史必须读人,读人必须读心”是近年来史学界探究历史学科的主旋律。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重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再现的场景,联系发生的国内外背景,运用心理学分析战争“主角”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在北师大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居于首章首课,是中国近代史学习内容的切入点,在整个中国的近代史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对“”的学习,了解我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发展、脉络,对正确认识现实生活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讲述林则徐的史实,知道中英《》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能力运用: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史实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奋发图强、爱我中华的激情,强化爱国主义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锁定教学重难点

重点:的史实、中英《》的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正反两方面)。

五、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解读+创设情景+质疑探究+课堂辩(讨)论+选择性作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影片、图片资料等。

六、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爱国主义)的了解仅限于影视,有一定的感知,但他们好奇心、接受知识能力强,教师要相信他们。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精选《》影视片段,通过影片反映的史实提问。

请1-2个学生归纳清朝时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教师可从独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方面补充)。

学生思考:“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幅浮雕选择?”

设计意图:创设形象情景,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旨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好奇心,由质疑走向探究,让课堂向深处舒展。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通读教材并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1.的背景、起因。

2.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

教师归纳总结:

直接原因:英国保护鸦片走私;英国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间接原因:中国政府禁锢、销烟运动,给英国侵略者以借口。

课件显示:吸食鸦片图和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图,分析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危害。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直观鸦片的巨大危害,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并进行“珍惜生命、远离”的教育。

3.

阅读课文后让学生总结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教师归纳:收缴并禁止鸦片走私;配制戒烟措施;允许中英正当贸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的经过、意义

先让学生阅读文本、观察课本插图“销烟池遗址”。针对本文及图片让学生展开讨论其经过和意义,教师最后指出“”是英国对华发动战争的借口。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探究思维、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感受历史中,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创设情景,实现情感目标,加强对本课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5.中英《》

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中英《》的主要内容。通过讨论让学生对“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丧失独立自主地位”“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给予记忆和理解。

设计意图: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6.讨论辩论

现有西方个别人说“”是一场维护商业的战争,请你用史实驳斥(学生先分组讨论、归结并由小组发言人回答)。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事实胜于雄辩”,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三)课堂小结

首先让各组同学讨论今天学到了什么,然后教师总结:学习了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以及林则徐本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国家和个人都要学会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八、作业设计

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范文3

【关键词】 学习 知心 欢乐 成功

现在的学生从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到初中时对英语最初的兴趣与好奇已经逐渐消失,加之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日复一日,一成不变,显得枯燥乏味,这些都是造成现在部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可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永不停止学习的脚步

不少教师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初中生所学知识不过是皮毛而已,每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都能胜任。其实不然,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准备好一桶水。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为此,笔者非常注重加强个人的修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在学生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活到老,学到老,我坚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坚持,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2. 争做学生的知心姐姐

我们经常的这样的体会:一个学生是否喜欢某一科目,往往是与是否喜欢这一学科的任课老师有很大的联系。有时候,我们教师不经意间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对学生都至关重要,乃至受益终生。

几年前,笔者曾在初一第二学期中途接班,遇到过这样一位男生,聪明伶俐,每门学科在班级中都是佼佼者,可初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英语只有48分,学期一开始,我向班主任和原任课教师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后,为他量身订计划:深入谈心,取得他的信任,让他克服对英语的恐惧;每天面批作业,讲解疑难,不放松听写、背诵等常规工作。经过我一段时间的鼓励与辅导后,成绩慢慢提升,兴趣慢慢培养出来,最后在中考适应性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重点中学。

3. 力争让课堂成为欢乐的海洋

课堂是落实教学效果的阵地。由于受语言非实用性和语言环境的限制,我们的学生在课后几乎没有说英语的可能性。因此,在课堂上,笔者十分注重多利用实物、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出语言环境。例如在教学Unit 9 How was your weekend?时,我课前先用DV拍摄了一段关于自己周末在家的生活片段,例如watch TV, play volleyball, read books, clean the room, play with my daughter, work in the garden, walk along the river, go to the movie, visit my father, cook, swim等动作,这样就可以轻松地引出What did I do last weekend?帮助学生试着用一般过去时回答问题。用教师自己的生活片段呈现新的短语,有利于学生对短语的记忆和理解,再有,学生对老师的生活和事情总是很感兴趣,这样做的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也引发了他们对本堂课的巨大热情,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再有,在进行八年级上册How do you make banana milk shake?这一单元教学时,带上食材和工具,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亲自操作,制作出奶昔、沙拉和三明治,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既品尝了亲手制作的食物,又加深了对本单元学习的印象。

4. 让学生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成功的快乐往往是学生学好功课的动力,在愉快的情绪中接受知识快,记忆也比较持久。为此,教师要努力做到:

多点表扬,少点批评。初中生都有一份好胜心,多点表扬,满足他们的自尊心,有时会收到双倍的效果。记得在教学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让一位学生来模仿动物,其他同学猜动物名。一位几乎不懂英语的学生,居然自告奋勇地上台表演,并且模仿得惟妙惟肖,使整堂课达到,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课。笔者在课堂上表扬了这位学生,他慢慢地对英语产生了兴趣,也能考近60分了。

多点鼓励,少点惩罚。学生都期待着老师的肯定,因为老师的肯定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荣耀。记得有一位女生,在上学期期中考时考了90多分,笔者在试卷上给她写了几句鼓励的话:“你很棒,老师知道你能行!”从那以后,明显感觉到她在上课时更认真了,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和稳定。

多点宽容,少点责备。特别是后进生,他们本身的自尊心很强,非常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我非常注重给他们提供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5. 结束语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要教师肯下功夫潜心钻研,一定能想出许多令学生容易接受而又有利于教学的方法;只要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耐心与诚心,再加上坚实的业务基础,那么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加强,学生也一定会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们的辛勤劳动!

参考文献

[1] 文晓萍. 浅谈初中英语新课改中的兴趣教学[J].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2008(01).

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范文4

摘 要: 初中阶段,学生通过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水平,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是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教学体会 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教师担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社会人生,学会做人做事、与人相处合作等重要责任。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创新教学理念,在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和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效应等方面多下工夫。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把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中思,在做中学。现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总结了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课程素材。

理论是抽象的,而现实生活是生动形象的。初中生对世界的认识欲望很强,要针对他们这种认知世界的好奇心,传授新的理论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按知识点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作为理论教学生动的例子。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两代人的对话》时,对于与父母长辈因年龄差异而产生的代沟所造成的沟通障碍,我们应该怎样解决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①列出我与父母出现过哪些矛盾分歧。②分析造成这一矛盾分歧的原因。③提出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法。④设置案例跟踪,汇报策略实行效果,反馈信息。其中解决矛盾最佳办法的提出,可以请同学们帮助,集思广益,课堂上集体讨论等方式完成,这样每个人都获得了思考的机会,若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就可以事先预防或者避免发生。案例跟踪是为了验证我们所提出办法的效果。运用这种方式,学生通过生活实践认识到与父母长辈沟通的意义,掌握了真诚沟通、解决家庭矛盾分歧的方法,正确认识了家庭矛盾,正确处理了家庭关系,深刻理解了教材所呈现的知识。

二、重视学生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把促成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学校教育中,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人的发展。智力的健全、人格的培养、技能的训练等,都是教育的目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在培养学生思想感情、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锻炼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辨是非,懂得区分善恶好坏,在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方面,获得有效的训练,有意识地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人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可以通过训练完成的。匈牙利的拉兹罗·波尔加曾经用试验证实了后天训练的重要性。当人们普遍认为女子不宜参加激烈的国际象棋比赛时,经过严格而科学的心理训练,波尔加夫妇成功地将三个女儿培训成国际象棋冠军,而经过最严密训练的第三个女儿则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超级大师。由此可见有意识的训练对人的后天发展的重要性。学生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形成。例如,在教学社交礼仪、珍惜资源、孝敬长辈等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分角色表演、情景对话等训练方式完成。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多年来思想品德教学普遍存在效能低、不受重视、流于空洞说教等问题,一般来讲,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课时安排较少。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是思想品德教师应当考虑的。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应该努力研究教法,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有关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归纳总结青春期学生常见问题,以案例的形式呈现。课堂上,由学生谈自己青春期中的烦恼,通过倾诉和探讨,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提高自身修养,做到重学、慎独、内省、力行。

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为人师表,正人先正己,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发挥表率作用。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在知识水平、道德情操方面涵养性情,努力提高自己。在言论上要庄重,不偏激,不误导学生;在举止上,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为人师表。在道德品质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师风师貌,有社会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等等。

五、做好教学反思,总结教学心得,评估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反思,做好教学效果评估,做到既发挥所教课程的德育功能,又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将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相统一,使知与行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传授知识,提高素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生活中的难题,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都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族,高玉英.课堂教学生活:一种教育人类学的阐释[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03).

[2]董晔华.浅探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J].教师,2011(10).

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范文5

美术涵盖的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美术可以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美术作品有的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有的既有审美功能又有教育功能;美术既能体现出艺术性、文学性甚至科学性的价值体系又能反映出最淳朴自然的人性特点;最重要的是一些老师、家长、学生对于美术对学生智力、情商的巨大作用并不了解。因此,美术老师肩负重任。

我们学校使用的美术教材是湘教版,在八年级上册的前三个单元主要是国画课程,对于大多数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中国画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再加上我们的班额过大,我带的其中的一个班人数有90多人,教室空间侠小,课桌拥挤,如果画国画,每个人的空间连一张四开宣纸都铺不开,更别说再去放调色盘、笔洗之类的啦。一想到这个问题我的头都快炸了,难道国画课就取消算了?但是我自己却感觉不甘心,作为一个中国人连我们中国最传统的绘画都不去了解,那还谈什么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就连西方的一些著名画家也来学习中国绘画,被中国画的魅力深深折服。家乡酒泉敦煌莫高窟壁画更是名扬海内外,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学者、艺术家参观膜拜。中国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值得每一个人去借鉴和学习的优秀传统艺术。因此我决定不管有多大困难我都愿意去克服,一定要将国画课开起来。

第一单元正好是欣赏.评述课,我打算利用这节课先给学生做一个铺垫,让他们大致了解中国画的概况,欣赏一些著名的中国画作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后再给他们布置需要准备的绘画工具。我在课前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还准备相关的课件视频资料;还准备了线描画、工笔画、写意画原作让学生区分它们的不同。在上课的过程中,果然如我所料大多数同学对国画一无所知,我就先从国画的发展历史讲起,让同学们知道绘画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伴随人们的生活了。

在第一节课做了扎实的安排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迎接第二节课,因为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的国画课是否能顺利进行?当走到教室门口的时候,听到里面的吵闹声很大,果然如我所料里面乱成一锅粥了,走到讲台上,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个透明人,同学们都兴奋的你吵我嚷的在忙着摆放绘画工具;两个课代表在检查带工具的情况;在教室的后面垂头丧气的站着五六位同学。看着这样混乱的局面,我当时真感觉有点不知所措,但又想,这也正说明他们对国画是有热情的。我提高了嗓门先要求同学们坐好并保持安静,大家在我的要求下终于平静下来,我随后巡视了教室大家准备工具的情况,让我感觉欣慰的是竟然有许多同学都准备了画毡,负责的课代表还将没带工具的同学罚站在教室后面,这让我感觉很好笑又感动。我让站着同学回到了座位并强调记住下次必须带工具。其实一个班90多位同学,能有80%以上的同学带齐工具已经算不错了。接下来我先在板上做了示范,给他们讲解了怎样调墨、调色,然后播放了简单的写意荷花的视频,看完之后让他们自己练习,我在教室巡视辅导。但是就在他们练习的过程中又炸开锅了,一会儿有的同学的笔洗打翻了,水倒了一地;一会儿有的同学不小心把毛笔上的墨甩到别人的身上了;再一会儿此起彼伏的声音又在喊“老师,帮我示范一下荷叶”“老师,我怎么画的这么难看?”“老师……”就在这样的忙碌混乱中下课铃响了,回看教室一片狼藉,找寻画的比较成功的作品,竟然没找到一幅,全都是画脏画坏的宣纸,我也来不及说什么,赶紧让学生收拾桌子准备上别的课。这节课上完后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极大的挫败感。这也促使我深深地反思:在短短地45钟内怎样将众多的学生组织好,让他们能够整齐划一摆放好用具;怎样尽快的教会他们中国画的技巧要领;怎样实现高效课堂的要求。

一周过去了,我迎来了国画课程的第三个课时,走进教室依然是场面混乱,我先组织全体坐好,而后总结上节课中存在的问题:1、两人共用的调色盘和笔洗放在桌子的中间,可以节省空间。2、准备好吸水的宣纸,强调不要把毛笔乱甩以免弄脏别人衣服。3、老师在示范的时候要仔细观看并记住步骤。4、练习的时候要认真,不准胡涂乱画。5、下课前上交练习作业,完成好的同学给与素质考评加分奖励。接下来我又重新把荷花的画法步骤演示了一遍。因为学生太多,在辅导的过程中我不可能将每个人都照顾到,这就要靠个人的悟性了。这节课同学们在练习中,状态好了很多,在下课前终于有画的像样的荷花作品了,我及时的对他们进行了表扬,并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对于那些依然画成一团糟的同学我说道: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说要把每一位同学都培养成绘画大师,画不好国画没关系,只要大家能够体会到国画中的笔墨情趣,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热爱我国的传统艺术,懂得欣赏就足够了。

八年级上册期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初中科学;科学探究精神;培养措施

新教育背景下,科学教学中的探究精神培养被提到一个很高的层面,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而且使学生亲身体会科学精神的实质――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增强了个人的人文底蕴。如何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

一、培养学习兴趣,为科学探究精神奠定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学生如果对这门学科没有兴趣,知识的落实就有困难,更谈不上精神层面的探究了。兴趣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出一些体会,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尊重、欣赏学生,建立和谐真诚的师生关系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有爱,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学生做错题、犯错误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要善于交流和沟通,要尊重学生;学会适当激励和表扬,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从而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尤其在课堂上,教师要爱护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努力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

教师的个人魅力包括人格、知识面、教学方法等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有很大作用。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高尚的人格,重视职业修养和个性魅力,教师良好的性格、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面以及良好的教学方法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教师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自身形象既要自然文明,又要举止优雅;教学方法应使学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奇、有惑,并关注每个学生,寓教于乐。教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面,更新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制订可行性教学目标,承担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的教学任务。

二、深挖课堂实验潜力,注重实验过程,培养探究精神

霍姆林斯基说:“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直接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半。”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在教学上,教师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启发他们关注身边的科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掌握科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加深对科学探究精神的理解。

案例1:演示实验――初一第一课(学生模仿)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对科学学科的认识还停留在小学阶段,不重视科学学科,兴趣也不大。课前,笔者准备了五个实验:酚酞遇碱、盐酸与碳酸钠反应、镁条燃烧、鸡蛋水杯的惯性实验、滚摆实验。

在前三个实验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引起质疑)。学生对“水”变成红色,大量气泡的出现,耀眼强光的产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科学原来可以这么有味道,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现象呢?

对于后两个物理实验,笔者先演示了一遍,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学生失败的情况较多,如敲塑料片的速度不够快,导致鸡蛋没掉入水杯;滚摆动能和势能转化没完成,滚摆朝一侧翻滚。然后笔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改进的办法,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理性思维),从而树立追根究底的科学思想。

演示实验的好处是形象、直观,能快速切入主题,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演示的方式,将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案例2:分组实验――碱的性质(实验药品的处理)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化学性质,学会分析对比方法。在学生分组实验前,笔者把18组实验中8组学生的稀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浓氢氧化钠溶液,结果在做第一步碱溶液与指示剂的作用时,有的无色酚酞变成了红色,这时学生产生了怀疑:怎么先变红,后来又褪色了呢?然后学生相互交流,开始全班探讨:为什么都是氢氧化钠溶液,会出现不同的现象?

交流结果:可能浓度不同。

实验验证:把氢氧化钠稀释,再滴加酚酞,结果与理论相同。

教师解释:酚酞是一种弱有机酸,其分子结构在H+、OH-浓度不同的溶液中内部会重新排列,在pH8.2时为红色,在碱性介质中很不稳定,会慢慢褪色。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太高,会破坏酚酞的结构,转变成无色。所以,酚酞试剂滴入浓碱液时,酚酞开始变红,然后变成无色。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因势利导地先对学生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做法予以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时,对培养创新能力非常有利,可以使学生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案例3:开展实验设计,激发创新意识

以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的压强”为例,该课教学在化学实验室进行。

实验室器材准备:水槽,尖头剪刀,小烧杯。

课前,每两位学生准备一个无色透明的饮料瓶。上课时,笔者先让学生演示覆杯实验和吸盘实验,然后自己演示大试管吞小试管,最后小组内相互交流,总结得出:大气压存在,且是很大的。

教师拿出一个普通的矿泉水瓶,并提出问题:能否利用现有条件,设计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小组交流探讨,并提出两种方案。

第一种:灌满水,盖上盖子,倒转在水槽中,打开瓶盖,水不下流。

第二种:用针在侧面戳一个小孔,灌满水,盖紧瓶子,水不流出来;打开,水流出来。

笔者继续设问:还有其他方法吗?这时,学生不能提出新的方法,笔者进行演示:将学生刚用过的矿泉水瓶在它侧面对应的位置再扎一个小孔,然后装满水,上面用盖子盖好(不能挤压变形);将盖子打开,学生会看到水从两侧流出,当把盖子盖上时,水又不流了;再将瓶子侧倒,会看到水往外流,但用手堵住上端的小孔,水又不流了。

学生疑惑:为什么有两个、三个洞,下面的水会流出来呢?

学生再次探讨交流并得出结论:两孔导致上方的空气进入(冒泡),内外大气压相互抵消,在液压作用下,水从下面的孔流出来。

通过这样一节实验课,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创新的兴趣和激情;失败者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激发其认真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求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独立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和科学的批判精神,深刻认识到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性。

三、课外指导,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采取课堂渗透的方法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主要途径,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开放式辅助手段。在实践中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深化对科学探究精神的理解。

案例1:草木灰提取碳酸钾(从校内到校外)

在九年级第一章第六节“盐与化肥”教学时,化肥的相关知识在初二时已经学习过,这里再次学习,并与盐的知识结合起来,笔者就想到了碳酸钾的提取,因此要求学生按照提供的素材,在家里独立完成实验。

具体做法:第一,提供素材(相关资料由教师负责整理);第二,器材准备:草木灰,无色透明饮料瓶,塑料盆,热水,废衣服或布(过滤用),剪刀,塑料手套;第三,设计实验报告并完成;第四,产品课堂展示,交流实验心得;第五,产品检验(碳酸根离子检验)。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产生的困惑:有的瓶子里有沉淀,有的是溶液,没有沉淀;有的沉淀是棉絮状、灰白色的,有的颜色较白。

过交流探讨,得出结论:草木灰的多少和是否使用热水,会造成沉淀的有无;过滤时,布的致密性与否,导致析出晶体的颜色不同。

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独立完成的,目的明确,实验后学生对实验揭示的结论和实验过程均有深刻的认识。

案例2:叶脉书签的制作(校内――课外)

这项实验一般选择在期中考试后的半个月左右进行,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安全性,所以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完成。

前期准备工作:第一,选择叶片,师生一起选取学校较多的玉兰叶、桂花叶(采摘树叶时要爱护植物);第二,材料准备:氢氧化钠,烧杯,铁架台,酒精灯,旧牙刷,玻璃板等;第三,制作步骤:略。

学生总结经验:第一,使用的旧牙刷不能太硬,否则容易刷断叶脉,要有耐心;第二,加热时间没有一定的限制,以容易刷掉叶肉为准;第三,刷叶肉的时候,先把背面的一层叶脉撕掉,再刷另一面,就比较容易。

课外自主探究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践,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细心、耐心以及坚持不懈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挖掘科学发展历史,渗透科学探究精神

回溯历史,关注现实,着眼未来,科学发展史的渗透可以使学生知道科学史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揭示了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感悟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养成敢于思考、勤于探索的学习品质,努力达到科学探究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1.运用科学发展史,深化对科学探究精神的认识

在科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科学发展史,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这样就可以把科学逻辑的推演同人们认识物质运动的过程联系起来,达到逻辑和历史的辩证统一,真正揭示科学发展的精髓。

案例: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五节“磁生电”――四次科学革命

当讲到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开创电器化时代时,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通过互联网,查找科学发展历史上四次重大的科学革命。

第一次:发生在16~17世纪,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代表,挑战神权的近代科学诞生,经过科学家伽利略、牛顿等的推动,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以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等三大发现,形成了实验科学体系。

第三次:发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X射线、电子、天然放射性、DNA双螺旋结构等的发现,使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由宏观进入微观领域,相对论、量子力学、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微电子与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标志着科学进入了现代时期。

第四次:系统科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纳米化学、生物医药等科学的技术集成与方法整合,尤其是系统生物科学的诞生开启了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

通过学生复述,使学生懂得,科学每迈出一小步都要经过无数艰辛的科学实验,把知识作为历史的产物来考察,从它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进行阐述,活跃学生的思想,启发他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2.运用科学发展史,培育敢于思考、质疑的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提出和质疑问题的能力。科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个反思、怀疑、批判、求真、求美、求新的过程,质疑激发认知矛盾,从而创造新理论。

案例:氧气的发现史――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

18世纪初,德国化学家施塔尔等人提出了燃素理论;1771-1772年,瑞典化学家舍勒把氧气称为“火空气”;1774年8月,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称这种气体为“脱去燃素的空气”。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先后独立发现了氧气,但由于他们墨守陈旧的燃素学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发现了什么。

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对燃素理论产生了极大怀疑,他重复了普利斯特里的实验,得到了一种支持燃烧的气体,他确定这种气体是一种新的物质,从而公布了氧气的发现,正是拉瓦锡敢于怀疑、批判的精神,才击破了燃素学说,发现了氧气。

通过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我们认识到质疑是探求发展真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产生了认知矛盾,才有可能提出问题。质疑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精神,具备探究与创新的初步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及时展现科技成果,激发科学探究热情

科学技术已经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文化。所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中导入我国的重大科技成果。

笔者在教学中,知晓重大科技成果的当天,都会布置学生回家查阅资料,书面摘抄,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简单叙述、呈现、交流,再提升高度。

案例1:青藏铁路全线铺通(2008年10月15日)

青藏铁路建设在素有“生命”之称的雪域高原上,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是中国新世纪的四大工程之一,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藏铁路全线铺通是我国继奥运会后的又一大盛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这样的科技成果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产生民族自豪感。

案例2:观看“神舟”号系列宇宙飞船的发射

学生的兴趣浓厚,热情高涨,这种重大消息很容易激励学生,倡导他们尊重科学,反对迷信。宇宙飞船的发射以举步量天这一浪漫的形式表达我国国家意志的同时,也展示了我国雄厚的国家实力,激励学生为实现科技兴国、增强国威、振兴中华做出努力。

案例3:2013年10月成功研发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

我国科学家26日在杭州宣布,成功研发出人体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这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例流感病毒疫苗株,打破和改变了我国流感疫苗株由外国提供的历史,为及时应对新型流感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是我国生物基因工程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一事件会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勇于探索,将来报效父母和国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展示科技成果可以使学生感悟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学习他们坚忍不拔、执着的探索精神,学习他们创新改革、求实、求真的精神,极大地鼓舞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能够使学生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深化对科学的认识,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尊重科学,反对迷信。

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把科学探究放在突出的地位。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成为懂得思考的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在教学中体现科学探究精神,是科学教育面向未来的必要要求,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亲身体会科学精神的实质,提高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