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扶贫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扶贫措施范文1
为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我办立足扶贫和移民工作,统筹城乡发展,以扶贫重点村为对象,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一、以扶贫重点村和移民重点村为基础,打造典型示范村。做好扶贫和移民后期扶持规划与新农村示范点相结合,选择有条件较好的扶贫、移民重点村抓典型示范村建设,树工作亮点。推动扶贫和移民工作全面展开。一是抓典型出亮点。坚持“依据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对照“十二五”扶贫规划,突出整村推进示范点的建设重点来确定好项目。在资金计划安排上,向整村推进和移民后扶典型示范村倾斜。二是抓示范树风格。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大中型水库后扶工作强化“三改三网”(改水、改厕、改栏;路网、农田水利网、信息网)建设,突出庐陵文化风格和东固畲乡风情,重点打造青东公路沿线整村推进示范村和移民示范村,进一步提升扶贫和移民工作品位。
二、以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身发展能力为重点,提高整体素质。提高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和自身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是解决贫困家庭脱贫的根本所在。因此,一要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到贫困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培训的比重。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务工技能培训和中高级技工的培训,来提高贫困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贫困地区劳动者自我发展的能力。二要集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补助标准。集合各种培训资金,免费为贫困劳动者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对“两后生”提供中等或高等职业技能培训,特别要瞄准贫困户子女,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和素质,跳出“素质致贫”这一群体怪圈,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家,致富一代”的扶贫工作目标。
三、以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为重点,改善深山区和自然灾害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大力争取移民搬迁扶贫项目。改善深山区、自然灾害频发区群众生存条件,引导生态移民和搬迁扶贫移民的群众有序向城镇迁移,推动农民向居民的有序转变。二是积极争取核定我区是中央苏区的县(市、区),为新一轮扶贫开发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扶持奠定基础,抓住机遇争取我区进入革命老区连片开发项目实施范围,逐步缩小边远山区贫困地与经济较发达村的发展差距,促进贫困地区和谐发展。
四、以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有效衔接为纽带,推进扶贫重点村和移民重点村的产业发展。为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提高产业发展,认真落实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有效衔制度,与区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建立帮扶机制,采取项目直补,产业覆盖,技能培训,贷款贴息扶持等方式,瞄准扶贫对象开展帮扶工作,确保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得到直接扶持,通过开发扶贫提高能力,实现增收脱贫,与此同时,有效整合区级部门的产业扶助资源,采取扶贫专项补助措施,推动扶贫和移民重点村“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
扶贫措施范文2
关键词 精准扶贫;护林员;脱贫措施;青海互助;南门峡镇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151-01
互助县南门峡镇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小镇,属于高海拔脑山地区,平均海拔3 000 m左右,且沟深坡陡,多坡耕地,平均气温较低,仅为-3.3~3.3 ℃,年降水量450~650 mm,无霜期仅为90 d,早晚温差大,作物生长期较短。适合种植农作物种类少产量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为困难农户脱贫致富带来很大难度。村级护林员如何在精准扶贫开发中找准方向、响应国家优惠政策,尽快脱离困难农户的队伍是乡级林业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
南门峡镇总面积2.647万hm2,共有14个行政村100 个自然社。其中:林地面积达到1.073万hm2,占全镇领土面积的40.5%,是全县的生态大镇。护林员要搞好全镇的生态建设,从生态建设入手开拓脱贫之路,确保贫困护林员能第一时间脱离困难农户的队伍。因此,护林员如何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脱贫致富是南门峡镇林业工作者探讨的主要方向。
1 在摸索中寻求发展
脑山地区的农民群众,思想观念陈旧、文化水平低下,致富渠道单一,想要发展经济离不开种植、养殖。因此,要将发展的突破口向“特色”产业看齐,寻求具有发展前景和本地特色的农产品以及林下经济种植、养殖业。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真正掌握精准扶贫的内涵。精准扶贫是一种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而护林员就是困难农户当中的特殊群体,在治贫方式上要偏向于林业发展。力争在开展好日常护林工作的同时,在林业生产中寻求发展,增加收入,脱贫致富[1-2]。
2 寻求突破口,发展林业经济
脑山地区的护林员,其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家中的自留地以及护林员的基本工资。想要在精准扶贫中脱贫致富,就得寻求突破口找准机会,开展增收渠道,利用一切可增加收入的渠道发展经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开展好日常的巡山管护工作
做好日常巡山工作,确保南门峡镇14个村1.073万 hm2林地管护到位,做到冬季林区防火、夏季封山禁牧、病虫害防治,按县林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完成管护任务,顺利达到管护目的,获得年终奖金,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
2.2 发展苗木经济
紧抓近几年重点公益林营造林任务、山北防护林工程等造林任务,鼓励本镇护林员开展苗木培育工作。护林员的日常工作就是与苗木、林地打交道,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想要增加其经济收入就要从苗木入手。开展林业育苗技术的培训、日常管护等技术指导,鼓励护林员在自家耕地中培育苗圃,发展苗圃经济,达到增收目的。
2.3 开展林下产业,增加日常收入
护林员的日常工作在林区,而林区内存在大量的珍稀产品,如食用菌蘑菇、蕨菜、鹿角菜等产品,在巡护过程中,护林员完全有时间采集一些食用产品,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
2.4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护林员是农民群众的一员,种植是他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如何在种植当中更好地增加收入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家对于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如无公害蔬菜、粗粮、野味等食品开始走进大家的生活。因此,如何将最大众的食品以更实惠的价格出现在消费者的餐桌上,以此拓宽护林员的增收渠道是今后一段时间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3 竞聘上岗,提高工作机制
护林工作是一份责任心非常强的工作,对护林员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他们吃苦耐劳、敬岗爱业,对护林工作高度负责,能常年坚守在林业岗位。对于那些对待林业工作不积极的护林员,要给予警告或者解聘,从常年因各种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困难农户当中选聘出一部分热爱林业工作、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敢于同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作斗争的人充实护林员队伍,带领他们脱贫致富。
4 将科技扶贫与技能扶贫列为发展的主要方向
护林人员的岗位在林区,除了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外,还要积极培育他们及家人科技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全家能够掌握一技之长,确保其家人也能为自己家庭的增收出力献策,只有这样才能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
5 从根本解决致困的根源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既要找准贫困的对象,又要找准致贫的原因。护林人员是群众当中的特殊人群,在针对护林人员的精准扶贫上,要将护林人员的致贫原因找准,从根本上对症下药,从资金扶持、产业扶持、智力扶持、文化扶持、医疗扶持、保障扶持等多方面入手,让他们尽快脱离贫困队伍[3-4]。
6 参考文献
[1] 张志斌.林业生态保护研究[J].北京农业,2014(18):291.
[2] 邹延明.我国耕地生态保护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258.
扶贫措施范文3
××市残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以残疾人脱贫致富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为残疾人服务,把为残疾人办好事、实事,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尽快帮助残疾人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积极开展了八项扶贫措施。
一、就业扶贫
针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城乡残疾人文化程度低、缺少技能、就业困难的问题,制定了帮助残疾人的就业措施,开办了“自强家政服务中心”,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与社会各企业广泛联合,争取社会的支持,积极开展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网上求职等系列化服务,每个乡镇安排5—8名贫困残疾人就业,全市可安排100名残疾人就业。
二、教育扶贫
市残联出台了《对贫困残疾学生的救助和奖励办法》,对全市在校的贫困残疾生,发放《救助证》。小学生每学年资助200元,初中生每学年资助400元。对父母双残疾的学生,家庭特别困难的,经所在乡镇、办事处、开发区残联审核后,报市残联批准,可酌情予以照顾。凡考取本科院校的贫困残疾学生,一次性救助××××元。凡考取大专院校的贫困残疾学生,一次性救助××××元。进入中专院校或市立中学的贫困残疾考生,一次性救助1500元。获得本市各种比赛前三名的在校残疾学生,分别一次性奖励300元、200元、100元。获得××市和在省各种比赛前三名的在校残疾学生,分别一次性奖励××*元、××*元、××*元。对获得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残疾学生,奖励××××—××××元奖金。
三、康复扶贫
在××、××小区建立康复服务中心,为社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卫生院设立精神病防治指导中心,成立“防病领导小组”对全市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提供服务。为肢残者免费提供小腿假肢安装服务,为安装大腿假肢负担一半费用,为0—7岁聋儿提供聋儿语训服务,做好残疾人的维权工作,各乡镇根据困难情况对残疾人减免农业税。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四、技能培训扶贫
全市开设了“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电脑网络”、“服装裁剪”、“盲人按摩”5个定点学校,免费培训各类残疾人,对有发展前途的残疾人学员,推荐到××、××学校深造,有条件的乡镇还举办了农业科技培训班,残联负担全部费用,每年可培训××*人。
五、救济扶贫
利用春节、助残日、盲人节等节日为贫困残疾人发放慰问金和生活用品,残联每年出资3—5万元,每年可救济300多人。
六、生产扶贫
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提供生产资料,购买牛、羊和化肥等,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让有条件的残疾人参加乡镇举办的农业科技培训班,提高生产技能,增加家庭收入。
七、小额贷款扶贫
计划动用部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有发展前途的残疾人实行小额贷款,帮助他们开发一个小项目,每乡镇3—5户,每户××*—××××元。
八、低保扶贫
积极和市民政部门协调,借助、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帮助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办理最低生活保障,积极开展捐资助残。
为确保八项扶贫落到实处,重点抓了以下四项工作:
1、加大对乡镇残联的考核力度,制定了乡镇残联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并下发到各乡镇、办事处残联,对各项工作及八项扶贫制定了具体的考核标准,采取百分制的考核办法,每年年终综合考核一次,评出优秀单位和工作业绩突出单位,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2、落实责任制。将每项扶贫任务与残联实绩挂钩,量化分解到各个乡镇、办事处残联,对帮扶项目和脱贫时间有具体的要求,并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3、强化专项督导,残联班子成员包片,每个干部包乡,实行“干部责任乡”,与考核奖惩挂钩。
扶贫措施范文4
1.服装品牌的含义。服装是指已被传统积累固定并体现出人群特征或个人的个性的衣着,兼有实用性和装饰性。服装品牌既具有一般品牌的含义,又具有其独特的含义:(1)属性。服装品牌除了基本的御寒防暖外还让人联想到不同的情感属性或社会属性。(2)利益。利益是属性转化来的功能性或情感性的东西。典雅的款式、精良的做工、精确的裁剪等优良属性带来情感性利益。(3)价值。服装品牌的价值不仅在与其实用性,更在与其审美性。(4)个性。品牌可以代表一定的个性,体现在服装品牌身上就是指其风格。(5)文化。三宅一生代表着时尚的哲理,“一生皱褶”是一般人对三宅一生品牌的最直接印象,其作品看似无形却疏而不散,正是玄妙东方文化的抒发赋予了作品神奇魅力。
2.服装品牌形象的构成。服装品牌形象可分为内外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在形象,一个是品牌的外在形象。服装品牌内在形象也可说为内在文化,包括了文化背景、时代特征、生活情趣、价值取向等等多元化的延伸,它通过设计师组合了各种元素以及设计灵感进行一种特定的表达,从而使文化内涵得以呈现,最终形成外在形象。外在形象主要包括:(1)产品形象—最可能代表品牌形象的道具。成功的品牌形象所具备的要点:符合国际化时尚潮流;具有时代感的文化品位和潮流;品牌的个性独具一格而鲜明;体现服装业特点的成衣格调;产生距离而分不清不同消费能力的档次感;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认可程度。这些都由服装产品的外在形象来表达。(2)店面形象—通常服装品牌的经营以专卖店为主。开专卖店不仅是卖产品,也是卖形象,它主要包括店面的空间视觉设计和终端销售人员的形象。店面形象是直接影响消费者认知品牌的重要因素。(3)设计师形象。往往许多著名的国际名牌服装形象具备设计师个人实际的风格形象,品牌就是设计师的鼎鼎大名。范思哲,卡尔文•克莱恩,三宅一生都是典型。(4)品牌代言人形象。指穿着该类品牌服装的人所展示的一种形象。(5)品牌标识系统的形象。服装品牌具有一套独具特色的标识系统,主要包括品牌的名称、标识图案等的视觉效果。
二、品牌形象对服装品牌的战略意义
1.品牌形象化的价值与意义。服装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便可知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品牌形象的设计开发对服装品牌的发展有着生死攸关的重要作用。首先,服装是实用和审美机能的结合,其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但审美价值高于实用价值;服装是工艺品、艺术品,既供穿戴者欣赏,也供旁观者欣赏;服装是人类社会的显性表现。所以服装产品的视觉形象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服装是一定社会内地域划分、等级区别的标志,这种属性要求服装品牌的设计要体现一种精神、一种理念。第三,服装品牌同其它商品品牌一样,具有一定的价值,而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服装产品的用料、裁剪上,也体现在其提供的服务质量上,甚至还体现在企业社会活动中。因此,服装品牌要塑造完美的形象,必须对其一切行为进行规范统一。
2.服装品牌形象的作用。
2.1创造差异。服装品牌在形象能够传递品牌所需要表达的时尚风格和生活理念。当品牌形象上的某一点如标识、店面形象、风格陈列或海报宣传等明显化且突出时,这一要素就成为了品牌的主要差异化要素。
2.2树立个性。服装品牌形象即是为品牌树立一种人性化的个性,表达品牌与众不同的特点。
2.3反映自我。个性时尚特征性的心声就是反映自我,在这个充分强调个人价值的今天,服装品牌要想贴近消费者,倾听人们的心声,品牌形象就是换取消费者好感的中介对象。消费者选择的服装品牌就代表了他希望自己表现出服装品牌形象中规划出的自我,即自我意识的体现。
2.4长远目标。品牌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动力使之经久不衰,品牌形象不仅可以加深品牌文化的市场渗透力,同时也使品牌为形象的充实完善不懈努力。消费观念的变化,文化演变,生活理念的超前,品位价值观的提升,个性需求,自我表现需求等消费心理越来越复杂,服装品牌的形象发展变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需要改变,但不变的始终如一的坚守品牌文化的中心理念。
三、导入CIS塑造服装品牌形象
1.CIS的定义。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以VI为中心,将品牌个性、品牌形象以统一的方式融和在各种品牌建设活动中,注重外部宣传,是一种以行为销售为导向,以最终消费者为诉求对象,对品牌形象加以包装的宣传策略,强调以标准字、标准色和商标作为沟通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工具。CIS主要包括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个方面的内容。
2.品牌形象设计的具体措施。
2.1设计服装品牌理念—MI。MI的设计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首先,对服装企业和品牌作个内外调查。对内研究企业的经营方向、行业特点、运行状况、品牌的方向定位。其次,确立理念设计要素,并把这些要素加以整理并一一界定其含义,分析它们对品牌形象战略的紧密程度。然后,语言表示要素。用所选定的语言能准确地代表企业理念和品牌理念所要表现的全部意义。最后是概括,用最简练的文字对所要表达的全部设计要素和内涵进行概括。
扶贫措施范文5
【关键词】财产保险;机制;扶贫;功能;举措
面向“十三五”,党和政府提出精准扶贫的新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恢复保险30多年实践证明,财产保险精准融入扶贫工作能够为地方政府扶贫保驾护航。
一、保险机制四大作用精准契合扶贫工作
一是保险机制可以构筑农业生产风险屏障。保险机制的杠杆功能可以成倍放大扶贫资金的效用,能够有效保护农村贫困地区生产力,助力解决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问题。财政以保费补贴的方式对农业支持和投入,可以显著提高财政投入惠及范围,实现产出呈几何级数放大。政府借助和运用保险机制,可以使财政资源的配置效能得到极大提升。二是保险机制可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因病致贫是困扰脱贫的第一大因素,引入保险机制完善医疗救助体系,把最困难的群众兜起来,可有效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三是保险机制可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能。保险可发挥保障功能和增信优势,撬动信贷资金,有效缓解贫困群体借款难问题,创造有利于“造血式”扶贫的金融环境,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增强贫困群体再发展能力,在产业扶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保险机制可以促进地方政府投融资机制创新。目前农民尤其是贫困人口普遍存在贷款难问题,保险公司可以将省市两级政府信用和金融央企市场信用相结合,通过保险机制把重要的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纳入保险保障,将高等级的信用向下延伸增信,实现银保互动,分散支农信贷资金的风险,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由“输血补养”向“造血增能”的转变,改善欠发达地区融资条件,打破地方经济“越穷越没金融资源”的融资瓶颈。
二、扶贫路上三大隐患需要保险机制
1.生产路上致贫隐患
一是自然灾害危害生产的隐患。据统计,我国因各种自然灾害致贫的占到贫困成因的20%。江苏省盐城市是农业大市,保险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起步早,发展快,效果显著。自2007年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人保财险盐城市分公司开发和开办各类涉农保险项目和保险品种多达35个,共承担各类种养殖类风险责任401亿元,支付赔款10.6亿元,不仅让百姓充分感受到了国家支农惠农的政策,而且较好地发挥了保险参与社会管理,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的“兜底”作用。二是意外伤害危害生产的隐患。在贫困地区,生产中突出的隐患现是农机“咬人”,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国农机装备保有量持续大幅增长。仅盐城市2015年农机总投入就超10亿元,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拥有量双双突破2万台。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意外事故频发,由于农机驾驶操作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身安全问题也愈发突出,再加上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因此受损的农业机械也不在少数。这已然成为了农民机手的一块心病,也成为农机化发展的一大阻碍。
2.生活路上致贫隐患
一是因病致贫的隐患。“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在我国7000万贫困人口当中,因病致贫占42%,是困扰脱贫的第一大因素。从盐城市看,2013年以来,由盐城市政府主导,中国人保财险盐城市分公司参与的城乡职工、居民大病保险项目,已累计为全市465万城乡职工、居民等参保(合)人员提供大病保险服务,实现 “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截至2015年底,累计为84264人次赔付1.4亿元的大病医疗费用。二是意外伤害致贫的隐患。生活中,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对贫困人口的生命和家用电线等家庭财产安全带来极大隐患。沿海地区台风、雷暴天气频繁,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房屋及家电等财产遭受损失,农村群体往往会因意外伤害的医疗费用,重置受损房屋和家电致贫和返贫。
3.融资路上致贫隐患
一是启动资金贫血的隐患。一方面集体经济、龙头企业有好的项目,却缺乏启动资金;另一方面农民尤其是贫困人口普遍存在贷款难问题,创业和扩大生产资金来源匮乏,缺少脱贫的物质基础。二是再生产资金贫血的隐患。农产品滞销、农产品贱价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户、龙头企业先期投入的资金不能回笼,同时又没有贷款支持,缺乏资金无法进行再生产,成为影响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大隐患。
三、保险机制为扶贫保驾护航
1.保险为扶贫生产路上化解风险
一是健全龙头企业的保障范围。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脱贫的重要力量,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家庭农场将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形式。为此,推广家庭农场一揽子保险能够全面防范生产中的各类风险。二是提高传统种(养)殖业保障水平。
近来的几次灾害,农民的损失都远远超过了最高保障额度范围。三是创新开发涉农保险险种。农产品众多,特别是近来高效农业产业发展迅猛,但参保的产品、面积有限,本地特色农产品所对应的保险产品没有得到较好的推广。在政府的引导下,针对一村一品开发相应的高效农业保险产品,保障地方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做优非常必要。四是深化涉农保险保障层次。当前涉农产品都是保产量、保成本,而老百姓的需求是要保收入、保价格。在部分省市,价格指数保险和产量保险产品很受政府、农民欢迎。各地可以借助精准扶贫的东风,在丰富农业保险产品体系上更进一步。
2.保险为扶贫生活路上化解风险
一是定向支持贫困户大病定额给付保险。目前各类医保都是实行医疗费用报销制度,这对于贫困人口来说,一旦罹患重大疾病,将难以承担起先期的垫付资金。引入保险机制完善医疗救助体系,把最困难的群众兜起来,为困难群体投保重大疾病定额给付保险,使得参保困难群众在诊断为特定的重大疾病后,即可获得定额补偿,帮助患者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使贫困人口不再忧心看病难、看病贵。二是定向支持贫困户小额农房保险。为使困难群体摆脱因灾导致的家庭财产损失,减轻政府救助压力,依照扶贫非盈利性项目的原则,可以为全市扶贫对象开办小额农房保险。保险金的赔偿能够使在册贫困户在遭受自然灾害时及时修缮、重置房产及室内家用电器,尽快恢复日常生活。三是定向支持贫困户农村小额人身险。为使困难群体摆脱因意外至残或致死对个人及家庭带来的经济上和精神上的伤害,减轻政府救助压力,为扶贫对象开办农村小额人身险,可以起到小投入、大保障的效果。
3.为扶贫融资路上化解风险
通过小额的保险保费投入来撬动千倍以上的保险保障金。保险可发挥保障功能和增信优势,撬动信贷资金,增强贫困群体再发展能力。特别是近年来借款人抵押物保证保险等新兴险种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融资的一种手段,通过信贷与保险互动机制,破解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在农村地区,可以通过财政资金对参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保险公司对农产品、农业设施提供保险服务。相比一般农户,参保农户多了一重保障,降低了融资风险,银行也更愿意为其发放贷款。同时,依托政府建立的风险保障基金,发挥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产品“资金放大器”的功能,帮助困难群体解决贷款难问题,实现创业梦和脱贫梦。
参考文献:
[1]吴焰.《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15》.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年11月第1版.
[2]王银成.《德里克管理思想的中国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扶贫措施范文6
――王嘉毅
近年来,甘肃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创新举措,聚焦发力,在“求精准”上下功夫,在“拔穷根”上做文章,组织实施“7+1”精准扶贫教育专项支持计划,积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扩资源,着力推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制定《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专项计划》,按照“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师资、有利于方便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乡镇分级管理、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延伸。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乡镇幼儿园1616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乡镇幼儿园全覆盖;2015年建成行政村幼儿园939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较2011年提高33个百分点。力争2017年实现革命老区、藏区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同时,制定了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和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农村幼儿园配齐保教设施、配足保教人员,努力让农村孩子接受良好启蒙教育。
――促均衡,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制定《精准扶贫义务教育专项计划》,确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活动、生活等设施基本符合教学、安全和生活需要。精心实施“全面改薄”工程,严格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引入“第三方”督查,层层传导压力,加快实施进度。2014~2015年共落实资金103.17亿元,项目惠及7574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88万名学生,分别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数的79.37%和在校生数的69.33%,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制定《甘肃省实施意见》,加强义务教育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管理。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对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倾斜支持,确保农村孩子就近入学。推进信息化优质资源共享,在贫困地区建设“班班通”教室8.4万个,3930个教学点享受到优质数字资源。
――拔穷根,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制定《精准扶贫职业教育专项计划》,保证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加快建设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国家级改革试验区,加快培养贫困地区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依托高校建立5个精准扶贫智库,依托农林类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在贫困地区开办涉农专业教学点49个,2015年招收贫困县“两后生”6万余人。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劳务品牌输出,年培训规模达到20余万人次,有效促进转移就业。
――建机制,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制定《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完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为贫困县乡村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每月发放不低于500元的生活补助。精准招录补充贫困地区师资,2015年全省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781人,其中乡村教师7461人。重点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实施“三计划两工程”(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网络与校本研修“薪火网研行动”、乡村微规模学校教师全员访名校“微访行动”、乡村学前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千千树行动”),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5年培训教师13.93万人次,乡村教师占85%。
――缩差距,着力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制定《精准扶贫民族地区教育专项计划》,优先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施支持甘南州、临夏州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制订民族教育发展专项规划、藏区教育发展攻坚计划和支持藏区教育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薄”资金按在校生数的120%向民族地区倾斜,安排资金16.47亿元。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近五年累计招收藏区1.23万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甘南州、临夏州和天祝县实现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全免费,藏区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生均每年提高到2168元,甘南等12个高寒阴湿地区取暖费按其他地区两倍标准拨付,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免费营养餐。
――全覆盖,着力健全学生资助保障体系。制定《精准扶贫学生资助专项计划》,把各项免费和资助政策精准到人,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按照每生每学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所有贫困家庭幼儿学前教育保教费。所有中职学生免学费,为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发放2000元中职助学金。对就读省内高职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按每学年5000元标准免学费和书本费。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每学年最高8000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015年落实各类学生资助经费17.47亿元,近100万名贫困生受益;发放助学贷款12.22亿元,21万余名贫困生受益。2016年,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大范围,免除全省在园幼儿学前教育保教费,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学杂费和书本费。
――重倾斜,着力落实各项招生扶贫政策。制定《精准扶贫高校招生专项计划》,增加面向贫困地区的高考招生计划。2015年新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专项计划、革命老区专项计划。实施省属高校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地方高校农村生源专项招生计划,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贫困家庭子女。开展省内高职(专科)院校面向贫困县单独测试和推荐免试招生试点。2015年,各类扶贫专项共录取贫困地区学生2.23万人,扩大了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