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翻译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翻译器

翻译器范文1

1语音识别系统设计的技术依据

近年来国内教育信息化趋势更加明显,英语教学活动建立信息化平台是师生所需,改变了早期英语课堂模式的不足之处。语音识别是计算机翻译软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图1,主要针对不同语言进行识别处理,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英语知识内涵。语音识别技术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技术、模式匹配技术、模型训练技术等三大技术,也是系统设计需考虑的重点。

1)特征提取技术。一般来说,语音识别系统辅助功能涉及到收录、处理、传递等三个环节,这也是语音识别系统设计的关键所在。计算机语言与自然语言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如何准确识别两种语言的差异性,这是翻译软件识别时必须解决的问题。特征提取技术是语音识别系统的基本构成,主要负责对英语语言特征进行提取,向翻译器及时提供准确的语言信号,提高计算机翻译工作的准确系数。

2)模式匹配技术。语音识别系统要匹配对应的功能模块,以辅助师生在短时间内翻译出语言含义,避免人工翻译语言失误带来的不便。模式匹配技术采用智能识别器,由翻译器录入语音之后自主化识别、分析,减小了人工翻译语句的难度。例如,计算机软件建立匹配模型,按照英语字、词、句等结构形式,自动选择相配套的翻译模式,执行程序命令即可获得最终的语言结果,给予学生语音识别方面的帮助。

3)模型训练技术。设计语音识别系统是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帮助教师解决英语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翻译难题,加深学生们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能力。语音识别结束之后,翻译器会自动执行模拟训练操作,为学生创建虚拟化的语音训练平台,这也是软件识别系统比较实用的功能。模拟训练技术采用人机一体化设计思想,把翻译器、语音识别器等组合起来执行训练方式,快速地识别、判断英语发声水平,指导学生调整语音方式。

2英语翻译器语音识别系统设计及应用

英语翻译器是现代化教学必备的操作工具,教师与学生借助翻译器功能可准确地理解英语含义,这对语音识别系统设计提出了更多要求。笔者认为,设计语音识别系统要考虑翻译器具体的工作流程,事先编排一套符合翻译软件工作的方案,如图2,从而提高人机语言转换速率。语音识别系统设计及应用情况:

1)识别模块。语音识别方法主要是模式匹配法,根据不同翻译要求进行匹配处理,实现英语翻译的精准性。一是在训练阶段,用户将词汇表中的每一词依次说一遍,并且将其特征矢量作为模板存入模板库;二是在识别阶段,将输入语音的特征矢量依次与模板库中的每个模板进行相似度比较,将相似度最高者作为识别结果输出。

2)前端模块。前端处理是指在特征提取之前,先对原始语音进行处理,这是预处理操作的主要作用。语音识别系统常受到外界干扰而降低了翻译的准确性,设计前段处理模块可消除部分噪声和不同说话人带来的影响,使处理后的信号更能反映语音的本质特征。例如,比较常用的前端处理有端点检测和语音增强。

3)声学模块。语音识别系统的模型通常由声学模型和语言模型两部分组成,分别对应于语音到音节概率的计算和音节到字概率的计算。声学特征的提取与选择是语音识别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步骤直接关系到翻译器的工作效能,对英语语音识别与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声学模块要注重人性化设计,语音设定尽可能符合自然语言特点。

4)搜索模块。英语语音识别中的搜索,就是寻找一个词模型序列以描述输入语音信号,从而得到词解码序列。本次所设计的搜索模块中,其前端是一个语音识别器,识别产生的N-best候选或词候选网格,由语法分析器进行分析获取语义信息,再由对话管理器确定应答信息,由语音合成器输出。由于目前的系统往往词汇量有限,也可以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来获取语义信息。

5)执行模块。实际应用中,语言识别系统凭借执行模块完成操作,对英语语言识别方式进行优化择取,以最佳状态完成英语翻译工作。目前,就英语教学中使用情况,听写及、对话系统等是语音识别执行的两种方式,充分展现了翻译器在语言转换方面的应用功能。(1)听写机。大词汇量、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通常称为听写机。其架构就是建立在前述声学模型和语言模型基础上的HMM拓扑结构。训练时对每个基元用前向后向算法获得模型参数,识别时,将基元串接成词,词间加上静音模型并引入语言模型作为词间转移概率,形成循环结构,用Viterbi算法进行解码。(2)对话系统。用于实现人机口语对话的系统称为对话系统,英语翻译器中完成了人机对话、语言转换等工作,全面提升了翻译器操控的性能系数。受目前技术所限,对话系统往往是面向一个狭窄领域、词汇量有限的系统,其题材有旅游查询、订票、数据库检索等,随着语音数据库资源的优化配置,对话系统功能将全面升级。

3翻译器使用注意事项

语音识别系统就是让机器通过识别和理解过程,把语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的文本或命令的高科技。随着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时期到来,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活动是一种先进的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人工教学模式的不足。翻译软件采用数字化元器件为硬件平台,配合远程互联网建立多元化传输路径,满足了英语翻译数据处理与传输的应用要求。但是,未来英语教学内容越来越复杂,翻译器语音识别系统承载的数据范围更广,学校必须实施更新翻译软件产品,才能进一步提升英语智能化翻译水平。

4结论

翻译器范文2

但热度终究会退却,真正回归产业、产品和用户需求时,我们除了那些科幻式的畅想和预测,还需要理解,基于现有的研究进展,人工智能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帮助我们解决哪些切实需求。比如说,我们可以得到更好的搜索结果;手机上的语音助手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更加省力的人机交互方式;计算机能够读出、辨别图像中的内容等等。除此之外,人工智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也是可以改变全世界交流方式的工具——机器翻译。

1、语言和机器翻译的重要性

机器翻译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是在于语言对人类的重要性,《圣经·创世记》有个故事,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塔顶通天能传扬己名的巴别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科幻作家斯蒂芬森也在著名科幻小说《雪崩》中将语言称为人类大脑的最底层结构,对人类的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LeraBoroditsky认为我们使用的语言在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Alan Yu称之为“语言塑造世界观”。不同的语言带来了文化的多样,也对每个个人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但世界上存在的多种语言给我们带来的不便也是显而易见,它影响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沟通交流。

语言是人类智能的体现,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的基本能力。而人工智能长久以来的目标就是让机器完成那些以前只能靠人类自身才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在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如何让机器帮助人类进行语言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机器翻译的产生与发展

机器翻译一直被公认为是人工智能领域最难的课题之一。让机器理解语言,进而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不仅仅是几代科学家们孜孜追求的技术梦想,也寄托着普罗大众实现自由沟通交流的美好愿望。《星际迷航:企业号》里有这样的情景:星舰通讯指挥官佐藤星利用翻译器发明了linguacode矩阵,通过把翻译器集成到星舰人员佩戴的交流别针上或者植入耳朵里,说不同语言的人们就可以进行自由交流。这就是理想态的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是人们最早设想的计算机应用领域之一,1949年由Weaver提出。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一直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紧密相随。从早期的词典匹配,到词典结合语言学专家知识的规则翻译,再到基于语料库的统计机器翻译,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升和多语言信息的爆发式增长,机器翻译技术逐渐走出象牙塔,在近10年中开始为普通用户提供实时便捷的翻译服务。而近几年,许多科技巨头也公布了和机器翻译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机器翻译在近几年取得突破进展的原因在于两方面:

第一是深度学习(模拟神经网络)技术的出现,比如说百度此次的翻译系统,就是借助计算机模拟的海量神经元仿效人脑“理解语言,生成译文”,同时结合百度已有的统计机器翻译技术,使得机器翻译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译系统的核心是一个拥有无数结点(神经元)的深度神经网络。一种语言的句子被向量化之后,在网络中层层传递,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表示形式,再经过多层复杂的传导运算,生成另一种语言的译文。科技巨头在机器翻译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他们在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领域的布局和积累是分不开的。

第二是海量数据的积累,百度的人工智能专家曾把算法比作火箭的发动机,把数据比作火箭的燃料,这两者缺一不可。还是以百度举例,百度已有的统计翻译系统是用大量文本语料库的统计信息来训练概率模型而建立起来的。这种方法并不需要一个复杂的中间语言概念本体,不需要手工建立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也不需要人工标记的数据库。它所需要的只是数据——翻译实例,从这些翻译实例中可以学习得到翻译模型。就像百度副总裁王海峰所说,百度翻译在基于大数据的翻译模型、翻译知识获取、枢轴语言翻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倪光南院士也把大数据比作“第四种科学范式“,称其为”一个强大的工具”。而数据的积累是搜索巨头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成为了能够在机器翻译方面取得进展的必备条件。

3、机器翻译应用的重要意义

上文提到,对于人工智能,我们现在最为关心的是该项技术的应用场景,能够在哪些方面解决我们的切实需求。对于机器翻译来说,不管是它应用范围的广度,还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性,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想象空间。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可以从这些科技公司的产品看到机器翻译在未来的广泛应用。百度副总裁王海峰在第十届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互联网机器翻译论坛的演讲中表示,通过在理论、技术、应用上的创新和突破,百度机器翻译已经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通过免费开放API,该项技术成果支持了包括华为、金山等企业的超过7000个第三方应用。

不同语言造成信息交流的障碍。互联网的出现使世界变平,这更有利于信息的流动和共享,但再进一步来说,我们不只要获得信息,还要读懂这些信息,这就对不同语言间的信息交流产生了影响,提高了信息交流成本。而机器翻译的出现就帮我们所有人解决了这个难题,除了书面信息以外,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技术的结合可以为我们在语音通话时提供实时便捷的翻译。

对于每个用户来说,我们在出国旅游时,借助一个APP就能与当地人进行实时的无障碍沟通,通过拍照识别路牌和菜单;浏览国外网站也可以及时翻译成本国语言。从行业来讲,机器翻译的出现对互联网教育、旅游、金融、传媒和外贸等行业都能产生积极影响。

翻译器范文3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信息专递,更多的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语言与文化之间在发展中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互动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本身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某种语言其实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象征与标志,同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语言这个媒介,因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文化性质是指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总体的组成部分,是自成体系的特殊文化;语言的文化价值是指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体现和认识文化的一个信息系统。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价值观强调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而中国文化价值观看重群体主义或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个体本位的意识是西方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具有最高的价值。个性在西方文化中是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念,个人潜能的发展、个人的志趣爱好以及个人的权力等常常是至高无上的。

中华文化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特别是孝忠一体的泛家族主义决定了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言简意赅,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整体思维,集体主义与权力的价值观。中华文化强调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是每个个体所围绕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古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实现“家”、“国”,“天下”的和谐,追求整体的利益,可以看出古代人以家、国、天下利益为重的群体价值取向。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文化词汇翻译的影响

(一)词语的表面意义对翻译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词语有其特定的含义。人们习惯于通过词语的字面意思来联想并推测其含义,由于对其文化意象不够了解,因此造成一些错译的现象。例1:…if I did,I would look like a bad sport.“bad sport”的字面意义似乎应该理解为“不擅长体育运动的人”,但其真正含义是指“有风度,拿得起,放得下的人”。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如果我那样做,我就会显得像个心胸狭隘的,输不起的人”。例2:Those signs or cues include the thousand and one ways with which we are familiar in the situation of daily life.如果将“the thousand and one ways”直译为“一千零一种方法”,是望文生义的表达法。thousand and one在英语中用来泛指“多”的含义。此句应译为“这些标志和提示包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很多办事的方式”。

(二)习语对翻译的影响习语、俗语、成语等习惯表达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习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有着语言简洁、表达生动、含义精辟等特点,也是翻译的难点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差别使得文化内涵的差异在习语中的表现尤为明显,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克服其中的文化障碍。例3: It was a memory of tunnel vision.汉语中用“井底之蛙”形容人目光短浅,但英语表达方式却是“tunnel”,并非“well”。例4: In an emergency, an airline pilot may need to play it by ear if the normal techniques that he has been taught to use are not working.这句话中出现了一个俚语“play it by ear”。它的本意与音乐有关,指“不看乐谱演奏”,后引申为“在特殊情况下随机应变”。它被译为“在紧急情况下,如果平时所学的技术派不上用场,飞行员需要见机行事”。这一习语的正确理解离不开对其文化背景的熟悉。例5:……结果必然是半瓶醋。如果将“半瓶醋”直译为“half bottle of vinegar”,不通晓中国文化的人一定会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因为在英语中没有在意义上与之对应的习语。译者根据文中的语境,将其意译为“I would have been a scholar with a smattering of knowledge…”,即在知识的掌握上略知一二,并不精通的人。

(三)宗教对翻译的影响

东西方的差异体现为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而佛教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某些固定表达方式均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例如英语中的一些习语来自圣经故事或者古希腊罗马神话。例6:Butas a teenager, it was my“duty”to go against my parent s ten commandments.但是作为一个青少年,我有义务反抗父母定下的十条规矩。Adam s apple出自圣经故事。上帝警告亚当和夏娃无论如何不可摘取伊甸园中那两棵树上的苹果来吃,但禁不住毒蛇的诱惑,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树上的禁果。亚当在吃的时候有一块苹果卡住了喉咙,后来“亚当的苹果”Adam’s apple便成了“喉结”。此句应译为“我看到他的喉结在动”。

(四)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翻译的影响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大量与动物有关的词汇。但由于不同民族在历史、习俗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例7:“…We have to be the best the-”“Top dog?”汉语中与狗相关的成语多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急了跳墙”等。但英语中的top dog却表示“最出色的”。例8:It was not butter flies. It was a feeling of sea sickness.汉语中的蝴蝶一词在英语中有了一个引申含义“紧张、心慌”。其文化内涵有着天壤差别。这句话可译为:这不是紧张,而是晕船的感觉。

(五)饮食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但多年来中国菜名的英文翻译呈现杂乱无章之势。中国的饮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些菜名往往伴随相关的历史典故。如何将一道菜的特色与其文化内涵结合起来是译者必须克服的障碍。目前众多专家学者更倾向于采用直接音译为主,并在菜名后附加材料、味道或历史故事的方法翻译中国菜名。例9:麻婆豆腐——Ma po Tofu (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例10:四喜丸子——Four-Joy Meatballs (Meat balls Braised with Brown Sauce)。

四、小结

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翻译的功能之一是向目的语读者介绍源语文化。因此,保持源语的文化特征是译者的首要任务之一。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语言结构、语言习惯和语言心理。就文化词汇翻译而言,译者应尽可能地实现源语与目的语词汇的语义对等的目的。作为跨文化翻译的两种普遍采用的方法,归化与异化也大量应用于文化词汇的翻译中。

另一方法,而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运用。首先,翻译必须是易懂的,合乎逻辑,且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刘宓庆说,如果译文不能被目标语读者读懂,这样的翻译是没有意义的,也失去了其社会交流价值。因此,当翻译中出现文化冲突的时候,译者必须对译出相应的语言结构及文化方面的调整。

翻译器范文4

关键词:文化 翻译 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

一、引言

翻译理论界对文化翻译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文化因素如自然环境、传统习惯、、文化心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对翻译过程、译文和译语文化的影响在理论和个案层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从所有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化是影响翻译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中笔者认为文化翻译观研究同时也为翻译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支持。作为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新视角,文化翻译观研究把文化作为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引进到翻译理论中,它对翻译教学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启示就是让我们认识到传统的重在讲授翻译技巧的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在翻译教学中我们有时发现学生翻译能力低下并非因为他们英语语言水平本身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纯语言形式的外语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翻译教学要想取得大的进展必须要把文化纳入教学过程中。

二、文化翻译观与翻译教学

文化,翻译研究及翻译教学之间关系密切,紧密相连。王克非指出,“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价值,又具有民族、地域、时代的特性,因此不同文化需要沟通。这种沟通离不开翻译,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可见,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翻译的难与易、好与劣,与其说与语言有关,毋宁说主要与文化有关”。

翻译教学的普及推动了翻译研究,同时也带来了翻译教学思想的更新与发展。从翻译教育的思想来看,在 50 年代以前,翻译基本上被看成是一种技能,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从50年代早期到整个60年代,翻译被认为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翻译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待译文本中语言要素的意义,然后在目标文本中寻求最恰当的对等语言单位。到了 70 年代,特别是进入 80 年代以来,翻译研究从其他学科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中吸取了更多的营养”,如心理学、交际理论、文学理论、人类学、哲学、文化研究等等,功能主义的翻译教学方法因此逐渐兴起。人们认为,译文应该为“行为框架”中“特定语境下特定的接受者服务”。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语言单位的转换,而且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译文必须在目标文化中产生预期的作用,发挥相应的文化功能。

三、当前翻译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欠缺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在翻译课的课程设置上基本是一致的。根据穆雷的调查,“基本上所有的外语院系都把翻译当作本科生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以英语为例,课型主要有汉译英和英译汉……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分开上的学校多一些,但也有一些学校把英汉互译作为一门课来设置。”在授课方法上,大多数高校还是传统地把翻译教学看做从属于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在翻译课上一般是教师给出要翻译的原文,学生进行翻译,在做出译文之后,教师根据参考译文对学生的译文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评价。其主要的目的是发现学生翻译过程中的错误并进行纠正,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然而这种“纠错”式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只集中于进行语言训练,而欠缺培养学生在文化信息的提取、选择、判断等方面的翻译能力的训练。在授课效果方面,传统方式的翻译教学方式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翻译课变为学生学习汉英双语的从属课程,而非提高整体翻译能力的专业课程。由于翻译这个行业对实践方面的要求非常高,所有尖端的翻译人才基本都经历了广泛而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然而这些人才却很少有从事翻译教学的,目前从事翻译教学的大都是各大高校翻译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水平很高却相对缺乏实践锻炼机会,因而在授课时一般是依靠参考译文,局限于分析评价学生在语言转换上的得失,使翻译课无意识之中变为学生深化语言学习的辅助工具。

第二,即使教师在理论基础之上也具备足够的翻译实践能力,这种重在改正学生错误的授课方式占去了有限课时的大部分时间,使得学生难以有充分的翻译练习实践机会,同时也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从另一方面来看,传统的翻译教学颇为零散,缺乏严密的体系和系统性,满足不了复杂的翻译实践活动对翻译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翻译学科自身发展不够完善,翻译课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欠缺独立性。二是因为翻译活动的内涵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社会文化环境、译者、翻译目的等因素对翻译结果产生的影响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目的性,致使翻译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简单化、机械化的教学方法。

因此,笔者以为若把培养文化能力作为翻译教学的重心,则能改进翻译教学的授课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兼顾翻译活动的方方面面,全面训练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四、翻译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

(一)重新设置翻译课程

通过笔者调查发现,当今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的设置方式基本是一致的:一、二年级不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独立的翻译课一般安排开设在本科段的三、四年级,每周两节课。在第一、二学年中学生只有在精读课中才有机会接触少量的翻译练习,教师在讲解这些翻译练习时,也仅是将其作为精读教学的从属部分进行简单的讲解,很少顾及文化方面的因素。此外,最后一学年学生由于毕业实习和论文撰写等活动的冲击,上课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周,也就是说翻译课最多不超过五十课时。可想而知,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既要了解必要的翻译理论,又要讲授并使学生熟练使用常用的翻译技巧是很困难的,更不用说将翻译能力提升到文化的层面了。因此,笔者认为重新设置翻译课程是极有必要的。当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适当增加课时,可以将现有的每周两个学时增加到三至四个课时,或是将现有的英译汉或和汉译英课程重新设置为翻译语言对比课与翻译文化对比课,将语言的对比研究逐渐过渡到文化的对比研究,从而整体掌握翻译这门学科。

(二)重新编写翻译教材

对于任何课程的教学,一本合适的教材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翻译课程的教材很难令人满意。当前的翻译教材要么拥有较新的译论和体系,运用当代翻译理论阐述翻译基本问题,然而却无一以文化交流为指导思想;要么把翻译看成是跨文化交际行为,考察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然而基本上未涉及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仅仅列举大量具有文化因素的英汉互译译例,这虽然能从某种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但却很难帮助他们掌握翻译技巧和提高翻译水平。因此,笔者强烈呼吁加紧编写新的、合理的翻译教材,它应该既要兼顾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又要注重文化传播,以文化双向交流为主导,完成整个翻译教材的编写。

(三)改革教学方法

按照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的规定,翻译课既要讲授翻译理论,总结常用的双语翻译技巧,又要有大量翻译实践;既要研究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又要进行汉英两种文化的比较。那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这个要求呢?首先,笔者认为在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学习中,教师不应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词法和句法的层面,而应该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并用大量的翻译练习加以实践。其次,在整个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素养,不但要注意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的讲授,更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要时时牢记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调动并提高译者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理解运用能力。

(四)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虽然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承担着一个主导者的角色。但是正如笔者在前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翻译教师缺乏足够的职业背景,在授课时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参考译文,限于评析语言转换的得失,这对于学生整体翻译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笔者最后强调在课堂上传播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翻译课堂,对教师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教师必须时时刻刻努力提升自己在这双层面的综合能力,以满足学生方方面面的需求。

五、结语

翻译教学是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翻译并不只是“系统地研究双语转换规律”,也不只是研究以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的技巧,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具有最直接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意识到翻译的本质应该是把源语文化的内涵用适应于译入语文化和环境的语言完善地表现出来。文化因素应该是我们衡量作品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翻译批评研究中文化因素应该成为翻译价值观论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翻译教学中,文化理念应作为学生翻译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培养和强化。

参考书目:

[1]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3]张柏然、姜秋霞.对建立中国翻译学的一些思考.中国翻译.1997(2).

[4]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翻译器范文5

[关键词]企业翻译;特点;素质要求;对策

[作者简介]黄艺平,广西艺术学院英语教研室讲师,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12006)10―0114一03

人们往往把企业翻译等同于科技翻译,实际上企业翻译比科技翻译的涵盖面要广泛得多。企业翻译几乎囊括了科技翻译的各个领域,还横跨了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面对这样繁杂的工作内容,企业翻译已不能简单地用科技翻译、文学翻译等名称涵盖,而具有自身的特点。企业翻译在我国的译学研究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对我国企业加入WTO后的发展极为不利,应该引起重视。

一、企业翻译的特点

企业翻译是伴随着企业对外技术交流和商贸活动的开展而形成的,涵盖技术交流和商贸活动的各个环节,这就决定了企业翻译自身的特殊性。

1.综合性

企业翻译既有口译也有笔译,涉及门类广泛。一些大型引进项目,从项目的前期准备到项目的实施,直至最后投入运营,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诸如工程、技术、科技、经贸、融资、保险、合同、法规等,而每一项内容中又包含许多的细项,因此,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通常的叙述文体、科技文体外,还包含大量行业惯用的文体形式,并伴有行业的约定术语、符号、图形等,因而,企业翻译已不能用科技翻译、文字翻译等名称来涵盖,而具有鲜明的综合性。

2。专业性

企业翻译的专业性很突出。企业的每一个专业术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是工程技术人员之间使用的特定语言,是业内人士约定俗成的“行话”,带有十分明显的专业性质,这是文学的、艺术的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企业翻译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科及专业使用准确、恰当、基本对等的专业术语和符合专业要求的表达方式来完成信息转换工作。

3.逻辑性

“从翻译角度的全过程来看,翻译虽然处处接触到两种语言、两种社会文化,但其实质还是人的思维活动问题。”企业翻译所面对的对象,其本身就是逻辑思维的产物。因此,企业翻译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必须用准确的专业术语和恰当的表达方式外,还必须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充分理解原文。通过翻译活动使原文的逻辑性完整地再现。在企业的翻译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错漏现象,但如果在逻辑方面出现错误,将会产生不该出现的严重错误。因此,企业翻译必须将原文强烈的逻辑性忠实地反映出来,而不是进行藻饰和美化。

4.重复性

企业翻译具有重复性。企业翻译中的许多文献资料、产品认证标书合同、企业及产品介绍等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而许多话语、篇章组织结构、所涉及内容也是固定不变的。最明显的是合同书的翻译,除了产品名、价格、日期等,合同的其余部分都是相同的,业务谈判也是这样。

5.科技性

企业翻译的许多内容都与科技有关,因而具有科技翻译的一般性特征,它要求信息转换的准确性,不像文学翻译那样富有文采。同时要求不断吸收国外最新信息、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6.时效性

在信息社会里,时间就是金钱。企业是追求效率的,因此对翻译的时效性要求也很高,要求最快最多地吸收国外的最新信息,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为企业制定生产经营策略赢得宝贵的时间。

二、企业翻译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由于企业翻译的特殊性,企业翻译工作者除了应具备双语的深厚功底外,还必须具备下列素质要求:

1.见多识广

翻译是一种需要广博知识的活动,除了要娴熟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翻译专业文献之外,还需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以及翻译方法和技巧。例如通车、运营,通常译为oper-ation,运营概念译为operation concept,试运营译为trial operation,“试车”则不能译为trial operation试通车,而应译为test run,因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车。企业翻译人员如果对原文所描述的客观事物的基本知识不甚了解,只注意文字本身的对应,不顾原文所描述客观事物的所在领域,不考虑上下文的联系,就会出现一个中文词填一个外文词的“对号入座”现象。因此,企业翻译必须学习和了解本企业经营活动所涉及的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其语言表达方式和专业用语,知识要广博,甚至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准工程技术人员。

2.逻辑思维

企业翻译必须利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过逻辑思维的方式分析所叙述内容的因果关系,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无误地把原意表达出来。特别是对于科学技术中的新词汇、新概念的引进,没有逻辑思维能力就不可能产生“顿悟”,也就不可能找出恰当的表达方式和贴切的词语。匈牙利翻译家拉多・久尔吉指出:“翻译是逻辑活动,翻译作品是逻辑活动的产物。”理解一个句子必须经过语义辨析、语法分析和逻辑分析三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企业翻译工作者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是突破翻译活动的“表层化”,进人其深层结构,挖掘其内在含义的根本要求。逻辑思维能力越强,对原文的理解也就越深,译文的表达也就能越确切。因为,翻译的实质应该是意义的转换,而不是形式的转换,形式要服从于意义。

3.综合能力

企业翻译几乎囊括科技翻译领域和各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方方面面,而且横跨社会科学、文学等艺术领域。企业翻译活动贯穿于外事接待、宾馆服务、中外合作共事或相互交往、参观旅游及国际科技和文化交流等涉外活动的始终。在企业的对外交往中,企业翻译已不单是语言的转换者,而且还是企业对外联络的“代言人”,在客观上代表了企业的形象。企业翻译人员应注重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包括在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知识才干、交际能力、意志、性格、气质、风度等方面的培养和锤炼,并加强语言修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企业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企业翻译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主要有两点:一是企业翻译研究滞后。企业翻译的研究在我国译学研究中一直处于次要地位,零星的研究不成气候。十年前刘先刚先生曾呼吁建立企业翻译学,并就企业翻译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研究方法等问题作了阐述,但十年过去了,这一呼吁至今仍未得到广泛响应。二是专业企业翻译人员少。据统计,我国有25万多翻译人员,但专业的企业翻译人员却不多,在许多企业中,参与翻译的人不是专业翻译人员,但也要从事企业翻译工作,

由于外语的原因,企业错过许多对外合作的机会。

四、加强企业翻译的解决方法

1.改进翻译方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大量消耗人力物力财力为特征的传统全译方法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一种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翻译方法――变译――已显示出勃勃生机。变译又名翻译变体,是一种有别于微观翻译技巧的更宏观的翻译方法,其形式包括摘译、编译、评述、综述、阐译、译写、改译等10多种类型,它们要求翻译工作者对分散、无序的国外信息有所选择,重视翻译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根据读者的需求,对信息采用扩充、取舍、浓缩、补充、合并等方法,传达信息的中心内容或部分内容,去粗取精,将国外科技发展的现有水平、未来的新动向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迅速而准确地翻译过来。

2.进一步提高企业翻译人员的能力

首先,企业翻译人员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各学科之间日益相互交叉渗透,企业翻译工作者必须在自己工作的领域成为行家,并时时跟踪技术的发展,同时,还必须具备财会、金融、法律、国际贸易惯例、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及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其次,翻译工作者的语言水平必须与时俱进。企业翻译人员不仅要加强对语言知识(如语言语调、句法结构、词法词义、不断涌现的新词汇等)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如听、说、读、写、译)。再次,企业翻译人员应知晓语言的文体风格和语用功能,掌握一定数量的习语、俚语、术语、谚语、委婉语、略语、诗句等词语的转译方法。

3.企业培养自己的企业翻译队伍

大型企业,或者是对外交往合作较多的中小企业,应该重视培养自己的翻译队伍。企业可以不设专职翻译,翻译同时也是业务员,身兼二职,将企业翻译队伍建设成一支管理型、技术型与外经贸型的队伍。这样既不会造成人才的积压,又能维持企业翻译队伍的相对稳定,一举数得。同时,要对企业翻译人员加强培训。不仅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进行外语培训,还要让他们了解企业产品从原料配置到包装出口的各个方面,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

4.加快大学翻译教学改革的步伐

对非外语类学生要开设英、俄、法、德、日五种常用语种的翻译课,传授基本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对外语类学生,则要求其必须在大学期间选学或自修一门理工科专业,使大学生既有一定外语知识,又有一定专业基础。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翻译策略以及企业翻译技巧,比如,要培养学生的变译能力,在翻译培训中使用计算机和因特网。

5.创新翻译手段

企业翻译人员应该在翻译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运用高新科技手段从事创新翻译。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国外的一些翻译机构大都在网上建立了专门网站,介绍翻译成果、翻译研究方向、翻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等等,具有很大的透明度。我国翻译界要想跟上世界的前进步伐和知识经济的步伐,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改进翻译流程,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全国性的翻译网络,由中国译协(科技译协)牵头建立一个骨干网站,再在各省市译协建立分网,形成较为完整的全国性翻译网络体系。

6.尽快建立企业翻译学

某一学科的发展,其基本的动力来源于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日益融合,建立企业翻译学已刻不容缓。同时,在中国建立企业翻译学已有良好的基础。在文学翻译、科技翻译、信息理论和其他研究领域的发现,或多或少对企业翻译有促进作用,而社会学、符号学、文体学、语用学、心理学、交际学的研究也给企业翻译学的研究提出了新观念和新方法。

翻译器范文6

二、商标语言的特点

现代社会充斥着商标语言,商标语言是指文字商标和组合商标中的所有文字信息,包括商标的名称,商标图形上的汉字或者其变形、汉语拼音或者其缩写、外语译名或者其缩写。商标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有着鲜明的特点。在翻译商标时,要考虑到这些特点,才能成功地翻译商标。

1.独特性。商标要具有不同凡响的鲜明醒目的个性化特征,即具有独特性,这是商标标记的最本质要求。只有具有了独特性,商标才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达到识别与认可的目的。

2.简洁性。商标要具有简洁性,这是商标语言表达的重要要素,也是对商标的起码要求。只有简洁、凝重、内涵深刻、新颖独特的商标才会受到受到企业家和大众的青睐,得到他们的认可。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商标的独特性要通过简洁性来表达和传播。

3.象征性。商标的象征性具有两种含义:一是商标的标识必须具有高度的凝聚性和深刻的寓意性。要把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产品的特质凝聚在商标标识中,既寓意企业形象、企业品格,也寄托着消费者的信赖和希望。二是商标标识具有较好的传达性。不管通过何种媒体传达,但使人一看就心领神会。商标只有凝聚、浓缩企业形象、传达企业精神,才能真正能代表企业,真正具有企业标记的功能。

4.时代性。商标要具有时代性特征,强调时代性,意在体现企业求新、求变、勇于创造和追求,永远不落后于时代和永具超前的意识和品格。商标的创意必须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超前发展。我国传统的商标创意和制作技能,远不能适时展的要求,那种旧的告知经营内容、强调产品特性的硬性促销套路早已落后于时代。取而代之的是传达经营理念,体现精神文化等高层次的认知与识别的创意。

5.艺术性。商标的语言要具有艺术性,要在音、形、意上都具有一定的美感,向人传达美的信息,使人得到美的享受。音美意即琅琅上口,形美意味着赏心悦目,意美只能让人联想到美好的事物。只有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性,商标才能走进大众的心理。

6.稳定性。商标还应具有稳定性,这似乎看起来与时代性相违背,但二者其实并不矛盾,商标确立之时起,企业就希望他们产品的商标被人永远的记住和喜爱,进而坚持购买。企业产品的商标轻易不会改变,尤其是那些成功的商标,这就表明商标应该就有稳定性。

三、受众的心理因素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商标要为大众所接受,所喜欢,并进一步去购买其产品,这就要求在翻译商标时一定要考虑受众的心理因素。

1.猎奇心理:人们普遍有一种猎奇心理,即对新奇的事物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在进行商标翻译时,译者要考虑到这个因素,尽量选用比较新奇的词汇,激发受众的兴趣,产生好奇心理,尝试其产品,直至最后对其产品爱不释手。新奇的词汇在商标翻译上主要表现在外来词的使用上。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我国,给我们的商标语言带来了清新的血液,在服装、电子和化妆、卫生等都领域都能见到,人们对具有洋味的品牌也给予了特殊的关注,因此就出现了“阿迪达斯”、“松下电器”、“摩托罗拉手机”,“高露洁牙膏”、“佳洁士牙膏”等这些至今在国内市场上还很畅销的产品。而“花花公子”服装、“毒药”香水更是其中的典范。

2.审美心理:商标翻译还要考虑到受众的审美心理。审美心理学的核心是审美经验,而审美经验的重要机制和过程是“投射”,是“把主体的感受和情感反应转移到他们所针对的外部刺激物上。”(2003:130,299,302)这种投射也就是“联想”,就是让人们在看到或听到商标名称时就能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联想,从而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这在商标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商标通常只有有一个或两三个字组成,如何用简单的词激发人们的审美心理呢?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表现”,即任何美的事物都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辩证统一。

3.文化心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在某些方面决定着语言的使用。商标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因而商标也应具有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烙印,能折射出有关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内涵。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同时我们也可以说翻译涉及到两种文化的转换,而不同文化各自具有异质性,因此要想准确地翻译商标,译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字处理能力,还应具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知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把握目的语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者的文化心理,使译名能够在目的语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者内心激起积极联想,刺激产品销售。反之如果不去了解受众的文化心理,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认知去翻译商标,此时商标不仅没有起到“诱惑”消费者的功能,却在受众的心理形成不好的印象,让消费者退避三舍,商品无人问津。

四、商标翻译的原则

1.合法原则

为保护商标的专有权,许多国家乃至国际上都制定了商标法,中国也于1982年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其中第八条规定:不得使用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勋章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图形;同外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标志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或图形;带有民族歧视性的文字和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商标。在国际法方面一般国家都规定:商标文字不得对商品的性质、质量、作用、原料等有叙述性;另外,地名或数学命名的商标也不给予注册。如“黑人牙膏,曾译为Darkie,暗示牙膏的品质超群,不仅能护牙且能洁齿,但其英文涵义含有对黑人蔑视之意,即含有种族歧视的意味,引起黑人的不满。后来,商家不得已更改商标名,将其改为Darlie,才得以继续使用。

2.突出产品优势原则

商标是商品参与市场竞争的工具之一。商标知名度越高,其商品或服务的竞争力就越强为此,译者应深入了解所译品牌商品的特点,掌握商品的品质和品位特征,在翻译时尽可能地地突出产品性能优势,令消费者产生信任感。如“Goodyear”的译名“固特异”,“Sprite”被译成“雪碧”,“Whisper”与“护舒宝”等都很好地体现了商品的特性和优势。

3.符合受众心理原则

受众的心理包含诸多因素,在翻译时如果不符合受众的心理因素,就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一点在上面已经有所论述,此处不须赘言。

五、商标翻译的方法

1.音译法

所谓音译法,就是利用语言之间的相似的发音来互译商品。采取音译法来翻译商标是非常普遍的。以人名、地名、厂名命名的商标一般采取音译法,同时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一些难以翻译的商标名也采取音译法,但在翻译时也要尽量选用能够体现商品特点,琅琅上口、容易记忆、能够引起人美好联想的字词。如“Ford”与“福特”、”Nokia”与“诺基亚”、“Audi”与“奥迪”、“Lincoln”与“林肯”、“Clean&Clear”与“可伶可俐”等。

2.直译法

直译就是将商标的字面意思直接译出。对于普通名词的商标词,如果其本义与目的语中的词义相符,且能符合受众的审美和文化心理,不会引起反感、厌恶心理的话就可以采取直译法。直译法的优点是保留了原名、且能准确传达原名的信息及情感。如“Jaguar”(轿车)美洲虎----风驰电掣,如美洲虎一样;“Pony”(轿车)小马----小巧快捷;“Pioneer”(音响)先锋----音响行业的先驱。“GoodCompanion”(香烟)良友-----香烟是你的好朋友。

3.意译法

意译法就是在翻译商标时不按照其音或其字面意义来翻译,而是根据商品的特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另外的意义。比如洗发护法用品“Rejoice”,汉译为“飘柔”,而不是“高兴”,从而指明了产品的用途,同时具有艺术性、符合受众的审美心理,使人联想到柔软飘逸的长发。再如“Walkman”译成“随身听”,妥帖自然,意义比其英语商标还全面,堪为成功的商标翻译。

4.音意合译法

音意合译法指在翻译时选用与译入语相似的读音,但意义并非原名的意义,而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采取的意译法。这种译法既可以通过保留部分原音而保留异国情调,同时又充满了译入语文化色彩。如“博士伦”隐形眼镜,其实英文商标只是公司创立者的姓名“Bush&Lomb”,译者根据中国人的购物心理及文化环境,以及人们对知识的崇尚,将之译成“博士伦,真是独具匠心。美国的一种化妆品“Revlon”被巧妙地译成“露华农”,“露华浓”一词取自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揽露华浓。”这一著名的诗句,使译名充满了汉语文化色彩,浪漫而又典雅,使人产生无限的联想。音意合译法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上乘译法。

5.不译

有一些商标时以简称进行跨国界统一传播,而这类商标往往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在任何时代都保持原来所具有的深刻含义。这类商标在翻译时,通常采取不译的办法,保留原来的字母或阿拉伯数字、符号。我们大家所熟悉的SKII化妆品、IBM计算机、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都是采取的不译法。

上一篇社会学

下一篇词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