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扶贫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扶贫建议

扶贫建议范文1

1、光伏精准扶贫试点的主要成果

光伏扶贫作为国务院扶贫办2015年确定实施的“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充分利用了贫困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连续25年产生的稳定收益,实现了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2015年,全国光伏精准扶贫试点建设规模达1836兆瓦,年均收益22.6亿元,投资收益率接近13.72%;近4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其中包括8.8万户失能贫困户,解决了956个贫困村无集体收入的问题。目前,在我国832个贫困县中,有451个县年均等效发电时间超过1100小时,适合发展光伏精准扶贫。

2、光伏精准扶贫的主要经验

从各地的实践看,光伏精准扶贫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户用光伏发电扶贫。利用贫困户屋顶或院落空地建设的3至5千瓦的发电系统,产权和收益均归贫困户所有。二是村级光伏电站扶贫。以村集体为建设主体,利用村集体的土地建设100至300千瓦的小型电站,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收益由村集体、贫困户按比例分配,其中贫困户的收益占比在60%以上。三是光伏大棚扶贫。利用农业大棚等现代农业设施现有支架建设的光伏电站,产权归投资企业和贫困户共有。四是光伏地面电站扶贫。利用荒山荒坡建设10兆瓦以上的大型地面光伏电站,产权归投资企业所有,之后企业捐赠一部分股权,由当地政府将这部分股权收益分配给贫困户。

由于在光伏扶贫中的最大难题是资金,在国家扶贫办、国家能源局的领导下,我国部分企业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条件,探索形成了4种比较成功的“户用光伏发电扶贫”模式:一是扶贫资金+贫困户银行贷款。即政府出资70%,政府担保、贫困户从信用社贷款30%。二是扶贫资金+企业垫付。即政府出资80%,企业垫付20%,后期贫困户以发电收益分期偿还企业。三是扶贫资金+地方财政配套。即由地方财政配套,贫困户没有负担。四是扶贫资金+地方投资公司垫付。即政府出资70%,当地投资公司垫付30%,后期贫困户以发电收益分期偿还投资公司。以上4种模式,顺利解决了贫困户需要承担的8000元左右初始投资,用3年左右的发电收益还清贷款,之后可获得长期稳定的每年3000元以上发电收益,实现脱贫。

二、目前光伏扶贫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启动资金缺口较大。

无论哪种模式,光伏扶贫的初始建设投入都较大。以户用光伏发电扶贫模式为例,每户的一次性投入在3万元左右,假设给一个自然村50户安装,总投入就要在150万元,其中贫困户负担40万元左右。如果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么贫困户难以承担。

二是管理难度大。

由于光伏扶贫项目小、分散广、施工企业多、资质参差不齐等特点,银行贷款和地方政府管理难度较大。

三是后期运维难以保障。

部分承接光伏扶贫项目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和服务网络问题,使未来25年的运维和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

四是贫困户收益难以保障。

部分地区出现了低价承接光伏扶贫项目的现象,难以保证项目质量、国家扶贫资金效益和贫困户收益。

三、主要建议

1、请银监会指导金融机构出台光伏扶贫金融政策,由承建企业统一对接金融机构,解决资金缺口问题。

2、请国务院扶贫办选择一批有实力、有经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型光伏企业,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统一规划管理,统一包干实施,以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后期运维。

扶贫建议范文2

一、基本情况和存在困难

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总面积8290.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9.2%,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境内河流众多,是湘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蕴藏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境内矿产资源品种多样,已发现36个矿种,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拥有独特的地热资源,拥有中南六省最大的热田;区内森林覆盖率达69%,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野生动植物繁多,中草药资源丰富,拥有2000多植物物种,中药材资源1800多种,素有中华“动植物基因库”和“中药材宝库”之美誉;片区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极具开发潜力;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包括郴州市的宜章、汝城、桂东、安仁和株洲市的茶陵、炎陵共计6个县,国土总面积为11987.6平方公里;2010年末,常住人口229.6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0.8万人,乡村人口148.81万人,片区内有瑶族、苗族等27个少数民族,人口8.98万人,占片区总人口的3.9%。

2012年湖南省罗霄山片区6县GDP总值36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9亿元,地方财政支出9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2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69亿元,县级银行业金融机构数3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286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2个,银行业从业人员2610人,融资性担保机构2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尚未获得中央财政贴息扶贫贷款,无其他贴息来源扶贫贷款,金融资源相对贫乏。

(一)贫困发生率高,老区振兴任务重。湖南省罗霄山片区6个县全部是革命老区县,其中有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4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0年,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594元,仅相当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5.3%和43.1%;按照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农村有132.42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53.5%(以片区总人口计算);大部分农户家底薄、积累少,自我发展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二)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差距大。2010年,湖南省罗霄山片区人均GDP分别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2.2%和34.1%,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6.7%和20.1 %,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为5.05:1,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2:1。片区GDP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2.3%下降到2010年的1.6%,且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拉动力不足。

(三)基础设施条件差,瓶颈制约明显。片区内主干道路网络尚未形成,有3个县未通高速公路,占片区县总数的一半;有4个县没有铁路,占片区县总数的三分之二。436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26.7%;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有358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占行政村总数的22.1%。水利设施薄弱,病险塘库总计达21076座,有24.8万户饮水不安全。区域内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差,金融、信息等现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物流成本高。

(四)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标准和覆盖率较低。2010年,片区平均每万中小学生拥有教师数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少13.8人和15.6人,每万人拥有的医院病床数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少8.7张和11.5张,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少10.7人和17.6人,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五)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地质自然灾害突出。片区地质结构复杂,旱涝灾害频发,是山洪、滑坡、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区,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地贫瘠,人均有效耕地只有0.61亩。生态状况脆弱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承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二、金融支持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任务重牵涉面广,金融支持扶贫攻坚长效机制形成难。受地理和自然环境影响,湖南省罗霄山片区贫困程度深,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边远山区,农户居住环境不佳,交通闭塞,群众出行不便,贫困户收入水平低;片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工业底子薄,教育发展落后,财政和银行信贷投入普遍不足,人流物流资金流相对匮乏,支撑发展的要素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弱;片区担保体系不健全,信用环境建设滞后,金融生态环境欠佳;扶贫攻坚任务重,工程庞大复杂,涉及众多条块部门和不同层次群体,政策性强兼具复杂性和长期性,不确定因素多,工作推动难度大,市场机制和绩效考核对金融支持扶贫攻坚形成诸多制约,短期内难以形成金融支持扶贫攻坚的长效机制。

(二)片区地方财力弱,财政支持和配套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一是片区财政底子普遍薄弱,难以出台有效的配套扶持政策,扶贫任务重,资金需求大,财政资金满足率低。2012年底湖南省罗霄山片区6县地方财政收入仅为39亿元,财力严重不足资,金缺口大;二是扶持标准较低。目前国家制定的扶持标准是每个扶贫重点村25-30万元,每个搬迁户1.6万元左右,国家扶持标准太低,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财政扶持配套政策的缺失,难以发挥杠杆效应,撬动和引导金融信贷的有效投入。

(三)信贷投放基础环境欠优,金融信贷投放积极性更趋谨慎。 一是信用环境建设滞后。据统计,全省仅有27.5%的农村企业在人行征信系统有简单的信用记录,且大部分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风险识别监控难,导致银行拒贷惜贷形成信贷投放制约。截至2012年末,湖南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不良贷款比率为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涉农扶贫贷款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社会效益与商业利益不平衡,引致涉农金融机构推广涉农信贷产品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优化发展环境争取优惠政策存在不足。监测显示,湖南省罗霄山片区6个县市区均无扶贫贴息贷款,且无其他贴息来源扶贫贷款,优化发展环境吸收各类资源集聚存在不足,其主要原因受制于中央和地方财力,争取国家扶贫优惠政策及配套政策的难度大,地方政府与辖内金融机构争取上级信贷优惠政策的配合不够,实施优惠政策的条件苛刻,门槛高,且推广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支撑环境欠优,一定程度抑制了地方涉农金融机构落实优惠政策及金融创新的积极性,。

(四)片区金融资源不足,金融配置资源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农村金融服务处于起步完善阶段,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少,各类金融资源覆盖不足,金融服务的触角尚未遍及整个乡镇,目前仍有2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且片区金融机构基础工作停留在提供存、贷、汇等金融服务,在贷款审批权限上受限也较多,至今尚未开展直接融资,难以满足片区扶贫攻坚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片区金融资源覆盖不足,金融服务能力不强,金融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三、促进金融支持湖南省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有关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营造金融支持扶贫攻坚的发展氛围。深化“政银”合作,广泛宣传国务院《罗霄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精神内容,积极营造金融支持扶贫攻坚的发展氛围,准确把握“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扶贫思路,深入了解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各方关注和支持湖南罗霄山片区扶贫发展,以规划为引领,围绕扶贫攻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加强各职能部门配合协作,积极抢抓历史发展机遇,全面推进扶贫对象脱贫,突出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切实加大对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构筑“银企”“银农”合作平台,想方设法扩增信贷规模和融资规模,有效引导金融信贷投放,确保片区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多元化融资需求,切实发挥金融在扶贫攻坚的保障作用。

(二)明确支持重点,找准金融服务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认真贯彻落实扶贫攻坚要求,明确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努力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既要在政策指引上加强指导,明确工作方向,又要兼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调动基层积极性,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选择有特色、有举措、有成效的县市区,重点突破。罗霄山片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但烟叶、油茶、柑橘等经济作物资源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金融服务扶贫开发可以支持县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种养殖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重点,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善带动当地经济;罗霄山片区涵盖湖南、江西两省,加强两省经济协作和互补,推动跨省合作,金融部门可紧跟国家区域规划战略,找准切入点,及时跟进金融服务。

(三)抢抓各类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提升金融扶贫攻坚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各类要素流入,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抢抓各类发展资源,优化片区发展环境;加强配套政策落实,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金融安全区创建,争取更多的扶贫开发优惠政策向片区倾斜,不断改善片区经济金融发展环境;加强对金融机构支持扶贫开发的监测考核,对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措施得力、成效突出的金融机构,在扶贫开发资金归集、贷款贴息、财政资金奖励以及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 在测算法人机构信贷规划、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以及发放再贷款、再贴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多举措正向激励金融支持扶贫开发,推升金融扶贫攻坚积极性。

扶贫建议范文3

[关键词] 黎平县 精准扶贫 探析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020-01

1 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一些群众、“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相关部门甚至领导干部对精准扶贫认识还不到位,全社扶贫尚未形成强大合力。因此应强化精准扶贫意识。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全县各级各部门合作,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目标任务才能实现。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认识扶贫己任,亲自抓、亲自问,决不能当“二传手”。其次作为扶贫对象要认识到中央大扶贫是给我们每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机遇,不能光等、考、要,要主动投入到扶贫中去,为自己脱贫奔小康作努力。再次社会有关帮扶单位和企业乃至个人,要主动发挥好自己的职能、职责作用,以兄弟姐妹情,为扶贫脱贫真正做点有益的事。最后建立科学考核激励机制。建议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落实“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帮扶责任,强化执行问责,杜绝随意脱岗、工作不实的情况发生;坚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乡镇年度综合考评。对没有完成年度任务的乡镇和部门,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和“不脱贫困帽就摘乌纱帽”的机制。同时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乡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乡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乡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乡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一起来,形成合力。

2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贫困村的脱贫致富,乡镇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和两委班子成员及驻村“第一书记”发挥着关键作用。如高屯镇沈团村党支部书记杨正忠和沈团村群众自发按“红手印”挽留下来的“第一书记”彭昌敏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重点抓好“中路突破”和“百里侗寨”蒲洞、铜关、滚正等6个示范村;进一步加大典型宣传报道。集中宣传脱贫攻坚工作的“三变五帮”、“党建+”、“互联网+”等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

3 抓教育,转民风,增信心

一是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不忘“扶智”,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在“扶智”方面,教育部门应加大农村高中生、大中专以上学生的帮扶力度,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扶持贫困户“两后生”就读职业技术院校、开展贫困户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和贫困户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等。通过各种扶贫培训,使贫困户劳动力掌握种植养殖技术和外出务工技能,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之路。另外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三是要努力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要避免一方面在就业上急功近利,哪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哪,不考虑安全,不顾长远,有的打了小半辈子工,临到老了还没学到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择业就业,好高骛远,长期无法就业的问题长时间存在。

扶贫建议范文4

关键词:扶贫;整村推进;少数民族;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677-05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意义

《中国民族报》2008年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绝对贫困与低收入人口合计数量占全国贫困总人口(4 319.5万人)的比重为52.2%,表明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分布在民族地区,因此可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重点是民族地区。整村推进是中国农村开发式扶贫政策的三大重点内容之一。它将扶贫目标定位到村级,力图整合各部门发展资金,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产业发展、民主法治建设、村级组织建设方面推动贫困村全面发展。从2000年国家整村推进政策实施至今已经10余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步伐大大加快。近年,通过对民族地区“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进行的实证调查和理论总结,分析以往整村推进政策在制度设计与实施效果中的经验和不足,对下一阶段民族地区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四川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地处横断山脉高二半山,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山地的单一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保持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比较能代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发展情况。本研究之所以将着眼点落到村一级,原因在于整村推进扶贫是以村为单位开展的。以村一级为着眼点的研究最能体现整村推进政策的实施效果。而将四川省喜德县H村定为调查点,主要考虑到H村为纯彝族人口聚居村,地处海拔2 000 m以上的高二半山区,与凉山的大部分彝族村庄有着相似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从凉山整体扶贫和喜德县扶贫工作的现状来看,H村的扶贫发展历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说明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是本次调要的信息收集方法之一。调查组利用等距抽样的办法,从H村3个村民小组140户家庭中抽出100户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此外,本次调查还通过一对一的访谈,以座谈的方式对村民、村干部以及州县相关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了访问。而且本研究还通过政府部门和网络获得了与扶贫和整村推进项目相关的政府文件、工作报告、专著和学术论文等。这些文献资料为本报告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1.3 调查点背景

四川凉山地区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区域,农民群众的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凉山州17个县市中就有1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喜德县是其中之一。喜德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河流域上游,距离州府西昌60 km。喜德县境内地形以高二半山为主,海拔最低处1 580 m,最高处4 500 m。全县下辖7个镇、17个乡,共有170个村民委员会、602个村民小组。截至2008年底,喜德全县总人口19.8万人,其中彝族占89.5%,而农业人口占91.7%。可见,喜德县是一个以彝族人口为主的山区农业县。

H村距离喜德县城13 km,位于海拔2 200 m以上的高二半山。全村有农户140户,人口600余人,全为彝族。该村共有耕地115 hm2,森林156 hm2。经济林木20 567株,以花椒、核桃和白杨为主。2010年该村有四大牲畜共1 514头。据政府统计,H村2010年人均收入为2 000元。H村以农业为主要生计方式,主要种植土豆、玉米、黄豆等作物,兼饲养鸡、猪、牛、马等。

2 整村推进扶贫的实施状况

四川凉山州整村推进扶贫的推进方式主要有:①针对基础较好地区,以产业扶贫为主要扶贫策略;②针对基础较差的老贫困县,采取以住房改造、新村建设为主的策略,主要进行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③以适宜当地的大型项目带动,实行村与村之间的区域整体推进。2001年以来,凉山州各级政府针对该州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现实,一直将新农村建设作为重点扶贫工程来实施。该工程从凉山州1.5万个贫困村中选出1 187个作为重点扶贫村,从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发展、生态、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组织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展开扶贫。喜德县H村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扶贫村。

2001~2009年,喜德县共投入各种扶贫资金约1.1亿元,实施新村建设69个;易地移民搬迁1 241户5 432人;新建村级小学10所、村级医务室1个;改、扩建17所中心完小和9个乡镇卫生院;在全县22个乡镇、116个村实施“三房”改造5 847户;在全县近100个村实施人畜饮水工程,铺设和维修水管线路1 200多km,解决了6万余人、10万余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在全县107个村实施“通村、入户”公路建设,新建、维修人行便(吊)桥38座,解决了5万余人的出行难问题。喜德县产业化扶贫从2004年开始启动,到2009年为止共投入资金877万元。产业化扶贫以发展马铃薯栽培加工、乌骨阉鸡养殖加工、花椒种植加工等为主要扶持项目,被称为“一薯一鸡一花椒”。

在众多获得扶贫支持开发项目的贫困村中,H村获得的扶贫项目主要有:新村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沼气建设、社会扶贫。各项目内容如下。

2.1 新村建设项目

H村在2004年获得过6万元扶贫资金,修建了从镇上到村里的通村公路。2007年获得新村建设扶贫项目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项目建设内容:三房改造43户;人畜饮水铺设引水管10 km,建蓄水池5口,50 m3;通村道路建设1.85 km。

2.2 产业扶贫

2.2.1 马铃薯种植 喜德县从2004年开始实施脱毒马铃薯产业化开发扶贫,但尚未形成规模。到2009年,喜德县共建成全国绿色食品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0.93万hm2,引进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家,实现年马铃薯加工、销售11万t。随着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马铃薯种植项目也开始在H村推广脱毒马铃薯新品种。2009年喜德县投入扶贫资金150万元在H村等26个村成片种植马铃薯1 000 hm2。其中H村种植69 hm2,投入约10万元。

2.2.2 乌骨阉鸡养殖 喜德县乌骨阉鸡产业化项目从2007年开始启动,2009年共出栏乌骨阉鸡40.25万只,形成了一定的绿色、特色产业规模。H村的乌骨阉鸡养殖项目也是在2009年引进的。当年H村乌骨阉鸡项目投入约4.5万元。养鸡户30户,每户获得100只鸡苗和1 000元修建鸡舍补助。鸡苗投入3万元。

2.2.3 花椒种植 喜德县花椒产业扶贫项目开展较早。2002年该县农业局为H村免费提供了7 000余株花椒苗,每户获得约50株花椒苗。

2.3 沼气建设项目

政府投入了约1.4万元在H村给10户家庭建设了沼气池和配套设施,其中2009年有3户、2010年有7户。

2.4 社会扶贫项目

2009年中国扶贫基金会“阳光操场”项目在喜德县投入资金32万元。其中在H村小学进行了“阳光操场”建设,投入资金约4万元。

3 整村推进扶贫实施效果

H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实际上主要在两个方面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H村的新村建设扶贫项目是该村投入最大的项目。该项目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项目的实施使H村交通、饮水、住房等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和改善。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村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在问卷调查中,对“你对本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总体效果评价”这个调查项目,4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好”,46%选择了“一般”,9%选择了“较差”和“不好说”,总的来说村民对扶贫项目总体效果的评价还不错,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效果“好”,但问题也同样存在。

3.1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调查问卷中村民对整村推进中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建设的满意度调查的回答情况如下。

表1中,如将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都视为满意的话,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是让村民最为满意的,满意度高达96%;对民居改善的满意比例为45%,不到一半;对道路建设的满意度最低,只有27%的人表示满意。

3.1.1 人畜饮水工程 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是将自来水管道直接牵引到村里每个农户的院子里或家门口,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取水、用水,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村民对人畜饮水工程较为满意,普遍反映供水充足“比较满意”。但据调查了解,还有十几户村民因住地偏僻,用水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3.1.2 村村通道路 村内的道路建成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2、3组村民的交通运输问题,村民出行更加方便了。但由于预算有限,道路质量一般。其中1组到2组的道路可以通车,而2组到3组的道路由于山高坡陡,雨季常发生塌方,致使道路多处堵塞,不能使用。

3.1.3 三房改造 H村有8、9个家支(凉山彝族人以姓氏为单位划分不同的群体,称为家支)。由于家支内部相互扶持,人口多的家支在村干部选举中占有优势,导致村里某些家支间关系较为紧张。为了协调紧张关系,以利于开展工作,村干部在处理问题时特别谨小慎微,尽量均衡各家支间的利益,从而避免各家支间引起纷争。于是,43户的三房改造项目也因此变成了全村每户利益均沾的平均分配,严重影响了三房改造的质量和效果。此外,由于缺乏配套资金,到目前为止,村里仍有4户住危房的家庭居住条件未得到改善。

3.2 产业发展

在对产业发展项目满意度的调查中(表2),只有32%的村民表示“满意”,有5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或“不清楚产业发展扶持项目是什么”。

1)马铃薯项目。马铃薯曾经是当地山区人畜的主要食物,种植历史悠久,推广起来较容易。和传统品种相比,新的脱毒马铃薯抗病能力强,淀粉含量高,每公顷产量可达30 000 kg。但其食用口味不佳,主要用于出售。新品种马铃薯的推广加快了H村马铃薯商品化的进程。2009年H村产出马铃薯约200 t,2010年虽然政府取消了种植补贴,但马铃薯产业依然维持了2009年的种植规模。随着喜德县马铃薯产业规模的成型,村民开始从其中受益。马铃薯已经成为村民重要的农业收入来源之一。H村的马铃薯产业化扶贫是比较成功的。

2)乌骨阉鸡项目。2009年H村30户乌骨阉鸡养殖户共获得了约15万元的收入。平均每户约5 000元。但到2010年8月时,调查组发现很多家庭的鸡圈都闲置了。据村民反映,乌骨阉鸡肉不好吃,卖不上太好的价钱。由于养殖投入的时间长,需要的精力多,而销售价格并不理想,故人们养殖的积极性在降低。由于销售市场尚未形成规模,加之2010年政府补贴取消,当年乌骨阉鸡养殖规模便大幅度缩小了。

3)花椒项目。花椒的种植不需投入太多劳动力,收益时间也较长。而且当地的自然条件比较适宜花椒的生长。2002年后,农户在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将种植规模扩大。到2010年全村花椒已经发展到15 000余株。这些花椒每年能为全村带来约45万元收入,平均每户约3 210元。花椒种植规模的扩大为农户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3.3 沼气建设

属于生态扶贫项目的沼气建设在H村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得到大力推广。目前全村只有10户修建了沼气池。沼气池修建主要是村干部带头,据反映所建沼气池沼气比较足,做饭使用足够。

3.4 社会扶贫项目

2009年建成的“阳光操场”,不仅为学校解决了体育运动场地,还成为了村民集体活动的主要场地,在学校教学和村民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政府引进外来扶贫资金,计划与壹基金会合资为H村建完小。但由于土地占用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学校建设项目迟迟未落实。村民对孩子能否顺利就近上学表示担忧。

4 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H村扶贫项目的考察,结合凉山州和喜德县的扶贫现状,笔者认为整村推进扶贫尚存在以下问题和挑战。

4.1 扶贫起点低,基础差,发展缓慢。

当《凉山州2001~2010年扶贫开发纲要》实施接近尾声时,全州已经确定的1 188个贫困村中还有90个尚未有效开展扶贫工作,占7.6%。有700余个村因资金不足,扶贫工作没达到整村推进的效果,需“补课”,占58.9%。截至2009年5月1日,喜德县全县仍有4 034户贫困农牧民居住在低矮、阴暗、潮湿的木板房、茅草房、塑料地膜房(以下称“三房”)中;有63个村未通公路,村民出行困难;有84个村228个村民小组7.38万人尚未用上安全的饮用水;有14个村无村小学;有65个村的教育设施简陋;有157个村医疗设施简陋,设备缺乏。

从H村的基础设施来看,村内道路还处于半瘫痪状态;旱地缺水严重,灌溉系统的建设还未被纳入规划;还有4户人居住于“三房”中;学校校舍条件还没得到改善;没有村卫生室、村民活动室;大部分农户的厕所、畜圈等还有待修缮;从镇里到村口的通村道路还是土路。产业扶贫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有效提升村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4.2 资金投入偏重基础设施建设,忽视软件建设

从喜德县扶贫整体来看,资金主要投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县从2001~2009年扶贫投入的1亿多元资金中,只有877万元投入到了产业发展中,仅占8.77%。而H村的新农村建设的50万元资金也是全部被投入到饮水工程、道路和房屋改造等硬件建设中。产业化扶贫项目仅获得资金投入约25万元。其他如基层组织建设、村民能力提升、文化发展等更具有可持续性的内容被忽略。

4.3 没有实现资源整合,缺乏以村为单位的整体和长期项目规划

H村的情况反映出村级扶贫资金的使用还处于分散状态。各个项目是相关单位分别实施的,没有统筹规划,也没有将资金捆绑使用。州县领导也在座谈会中指出,扶贫资金整合困难。整村推进本身是需要农、林、牧、文教、卫生、文化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但除扶贫办以外的其他部门对整村推进参与式扶贫机制的认识严重不足。缺乏综合协调机制,投入的资金没有实现统筹捆绑使用。整村推进扶贫成了扶贫办一家“唱独角戏”。

扶贫项目实施应该规划先行。尤其是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的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更需要一个可行性强的项目规划。然而,作为喜德县扶贫开发重点村的H村却没有一个针对本村的具体、翔实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方案。由于没有实现资源整合,整体和长期的项目规划无法实现。

4.4 村民参与度不高

问卷统计显示,对于“本村整村推进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有没有征求你的意见”这个问题,有62%被采访者回答“没有”。对于“在整村推进的项目实施中,你自己参与了什么工作”这个问题,44%被访者回答“没有参与”。这意味着有将近一半人没有参与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监督和任何其他工作。村民对新村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知晓率也很低。H村新村扶贫工程款项开支情况在村口立牌公示了,但对于“村里项目资金公示了吗”这个问题,只有36%受调查者回答“公示了”;17%的回答“没有”;47%的回答“不知道”。并且由于大部分年长的村民不认识汉字,汉文公示牌形同虚设。

由于村民代表一般由具有一定能力和权威的人担任,传统的彝族妇女没有这样的机会出任村民代表,如H村村民代表全为男性。该村新村建设规划是以男性为主导制定的,妇女几乎没有参与。对于“本村整村推进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有没有征求你的意见”这个问题,参与问卷调查的31名女性中有21名回答“没有”,占到被访女性的68%。

4.5 当地民族传统和文化被忽视

喜德县是彝语北部方言标准音所在地,也是彝族“母语文化之乡”、“漆器之乡”,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但喜德县扶贫规划项目中根本看不到民族文化的踪影。此外,H村是个纯彝族村,彝族传统文化在该村受到了重视和实践。但整村推进扶贫中并没有将彝族传统文化因素和地方知识对扶贫工作的影响考虑在内,也没有将发展传统文化纳入到规划中。H村家支力量对“三房”改造效果的影响就是证明,形同虚设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公示牌同样也说明了该问题。面对被日益边缘化的民族文化,许多村民对本民族的未来发展流露出悲观的态度。村民对本地经济的发展也缺乏信心,很多人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

4.6 村民沦为发展的客体,而非主体

同大多数村一样,H村的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扶贫资金的使用基本上由上级政府统筹安排;产业发展服从于全县整体规划,村民没有选择的余地。由政府主导的好处是利于产业的规模化和市场化。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不利于扶贫工作开展的。如政府扶持一减弱,H村乌骨阉鸡项目便“缩水”,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村民谋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同时,政府对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也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没有进行培训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5 启示与建议

5.1 多渠道引进扶贫资金,实行资金整合捆绑使用

为了统筹各方面资源,凉山州委和州政府于2010年开始实行“1+9联席会议”的统筹模式:1个扶贫办主导协调,加农业、林业、畜牧、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禁防毒、社保等9个相关部门配合。相关部门有固定的联席会议联络员。联席会议每2个月开一次会议。州一级统筹由联席会议负责,县级统筹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1+9”模式的核心是:各级扶贫办发挥统筹协调职能,其他相关部门向上衔接计划,适当调整工作投入比例,各项目向贫困村倾斜。该模式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成为可能。如果这个模式能贯彻落实,将大大强化扶贫办的协调作用,使资金统筹捆绑得以实现。

此外,资金方面的不足还可以通过积极引进社会扶贫资金弥补。针对贫困户缺乏配套资金能力的情况,还可以继续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创新更加适合贫困人群的信贷方式,使真正贫困的人群能够持续地得到信贷资金的扶持,获得发展的机会。

5.2 加强智力投入,提高村民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软硬件建设并举

首先,重视对村民的能力建设和赋权。要实现村民主导式发展,首先就需要协助村民进行能力建设,实现赋权。理论上来说,这项工作应该在扶贫项目开展之前进行,或者至少应该同步进行。村民能力建设可以通过参与式培训、学习等方式实现。村民赋权则可以通过农民合作组织、自管组织、专业协会等形式实现。村民能力建设和赋权应该被纳入乡村扶贫发展项目之中,并附带一系列实用工具,使之更具可操作性。村民自管组织的建立将有助于提高村民对扶贫项目的参与度。

其次,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这不仅包括让政府工作人员掌握扶贫的基本理念、策略和实施工具,还包括转变他们的过时观念和认识。后者其实更为重要。

再次,让社会各界更多具有不同学术背景和专长的专业人士参与到扶贫发展中来,比如民族学者、人类学者和NGO专业人士等,还有地方少数民族精英。如果不同学术背景的人能把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投入到扶贫开发项目中来,扶贫工作将会有更好的成效。每个扶贫重点县可以配备一个扶贫方面的专家小组,对该地扶贫工作进行专门的指导。

5.3 激发民族文化的内在活力,重建村民的自信心

整村推进的扶贫政策本身是包含文化方面的扶贫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文化方面的扶贫被简化为国民教育和科技的扶贫,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扶持十分欠缺。今后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应该有针对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专项资金。从教育扶贫方面来说,应该把传统民族文化教育纳入正规国民教育体系。比如学校应当开设民族语言文字课程、民族文化课。农村则可以成立民族文化学习小组,年轻人向老人学习传统歌谣、史诗、经书、手工艺等。村里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比如民歌比赛、手工艺品制作竞赛等。这样的活动既能达到宣传民族文化的目的,还能丰富乡村居民生活,有利于社会和谐。扶贫项目的开展如果能结合类似的文化活动,既能扩大村民的参与度,还能通过多管齐下达到更好的效果。此外,产业开发项目还可以在传统文化中发掘出具有开发潜力的技艺,如刺绣等手工艺,使传统文化成为能为村民带来效益的发展动力。

5.4 完善项目实施机制

确立一套从基线调查、需求评估、项目督导到效果评估的完整的项目实施系统和相应工具。其具体内容因项目内容差异可以有不同。基线调查和需求评估是开展项目的前提,但这项工作常常被忽视。地方乡镇干部自认对当地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通常凭已有的经验开展工作。其实应该将基线调查和需求评估纳入扶贫规划内容,制定一套科学的基线调查和需求评估工具,使该项工作更加具体。从凉山州和喜德县的扶贫规划看,与扶贫相关的各项工作目标都以数字的形式来体现。这种重量不重质的目标任务即使超额完成,也不能完整体现出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的实际效果。应该在项目实施一开始就不间断地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调整。项目实施效果评估标准也应该多样化,而不应只看经济收入数据。

5.5 重视妇女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应该规定和提倡妇女在村民代表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都应该将妇女的利益和立场考虑在内。乡村扶贫工作队伍应该配备一定数量的女性工作人员,从而能考虑和照顾到女性村民的意愿。在必要的情况下,扶贫工作的开展应该分性别进行。乡村妇女赋权和能力建设必须得到重视,妇女能力的提升应该放在村民能力建设工作的首位。妇女可以通过组织自己的管理委员会或协会实现对乡村发展的参与。

总的来看,H村乃至喜德县和整个凉山地区的开发发展起步较晚,乡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政府偏重基础设施建设是可以理解的。扶贫资金的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扶贫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效果。不过换个角度来看,扶贫工作起步晚并非完全是坏事,至少还可以吸收借鉴自己和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进行及时地自我反思,从而及时地调整扶贫策略和机制,以使扶贫资金用到实处,使扶贫攻坚战能有较好的“战果”,让农民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 《凉山彝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凉山彝族自治州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 帅传敏.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与效率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徐 进.整村推进扶贫思路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扶贫建议范文5

__地处__源头,位于__、__、__三省(区)结合部,分别与__、__各三个县(市、区)相邻,全县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现辖16个乡镇,3个便民服务中心。2015年底全县共有贫困村150个、贫困户21818户、贫困人口82607人。通过对全县82607个贫困对象调查摸底,共有绝对贫困人口7085户涉及20663人,按照提出的“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总要求,我县对贫困人口脱贫实施分类指导、整体推进。采取了产业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教育资助一批、生态补偿一批等“六个一批”对贫困户进行扶持。

1、法治宣传教育还留有“死角”。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村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主要劳动力大量外流,家中仅有老、幼、妇人口留守。而妇女本身就是一个不易被人关注的群体,她们不惹事、不生事,不少贫困村的干部认为在农村只要抓好经济发展,抓住几个调皮捣乱分子不让他们惹事生非就行,对于安分守纪的妇女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只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法治宣传浮于表面,导致部分贫困村法治宣传教育还存在“死角”。

2、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形势趋于复杂,不稳定因素增多。由于大部分中青年壮劳力外出务工挣钱,使许多贫困村出现了留守人员多为老、幼、妇的“空心”现象,夫妻长期分居、丈夫在外找小三、丈夫不抚养妻儿、妇女被性骚扰、婆媳间发生口角、不赡养老人等情况时有发生,而我县正在进行的涔天河水库移民搬迁和征地工作也使得因拆迁款、脱贫政策、集体经济补偿等引发的矛盾纠纷有增无减,这些矛盾纠纷的发生,不但直接侵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破坏整个地区的和谐稳定,更严重阻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3、部门职责不明,没有形成部门合力。当前对农村妇女的法制宣传教育主要靠司法行政部门和各级妇联。司法部门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但单打终归难成气候。而妇联的宣传教育也很有限,内容限于《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明显与女性有关的法,时间也限于“三八”、“6.26”、“12.4”前后,地方仅限于乡镇较为集中人群多的地方,人员也多是村支两委、妇代会主任及党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与妇女切身利益有关的医疗、保险、民政、农业、土地、林业等[!]相关部门尚未完全介入或少有参与。

4、宣传形式不活,没有满足群众需要。宣传形式方法简单,形式单一,大都采取发放宣传资料、放广播、办宣传栏、贴标语等传统方式进行,而致灌输多、引导少,大道理多、切合实际少等问题。贴标语、挂横幅,往往使妇女知法名而不知内容;宣传资料内容虽详细,但缺少文化知识的农村妇女未必会看也未必会看得懂。

5、遇到困难后妇女的求助途径有限。由于现在流动人口增多,很多外地妇女嫁进来,还有很多本地妇女嫁出去,加之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妇女在遭遇家庭或其它纠纷时,她们人生地不熟,得不到家人、朋友的支持,首先想到的是忍、逃,实在忍无可忍才想到法律途径。

1、整合可用资源。发动全社会各方量积极参与农村妇女法制宣传,如学校通过对孩子的法制宣传而影响母亲,建整扶贫单位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时将法律带下乡,政法部门的秉公执法使人相信法律的公正性,司法机关的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都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只有将一二家单位的“单兵作战”转为“兵团作战”,工作才能由难变易,宣传覆盖面才能由小变大。

2、建立长效机制。农村妇

扶贫建议范文6

3月2日,根据县乡精准扶贫指挥部要求,村“尖刀班”全体成员,由驻村工作队长主持,全体尖刀班成员参与,在村委会召开了紧急会议,传达和学习了县精准扶贫指挥部[2018]1、3号令,结合该村精准扶贫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就现阶段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现将会议纪要如下 :

一、会议首先传达和学了县精准扶贫指挥部[2018]1、3号令,由工作队长主持,驻村第一书记宣读两份命令具体内容,其他成员作记录。然后,结合指令要求和本村实际,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查找问题短板为主题,进行了讨论,达到了会议预期的效果。

二、会议梳理了本村脱贫短板以及解决思路,主要有以下及个方面:(一)发展产业。有1/5的家庭人均不足一亩经济作物地,建议发展辣椒、黄豆等短期产业,以短养长,同时结合实际拟组织农户进行增收技能培训,掌握1-2项劳动技能,通过劳务创收,稳定家庭收入。(二)基础配套。饮水方面主要是维修五组1号水池,更换二组小水池水源,接通界家营水源,三组接通水厂供水。连户路硬化方面主要是增加1组陈家400米,全村5个小组人行便道60厘米宽共有7000米。(三)住房保障。主要2018年新增20余户农户危房改造。(四)社会保障。在原有低保人员不变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增员和部分人员提档。(五)环境治理。增加3个垃圾焚烧炉。

三、会议确定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小组长、村支两委干部会议,部署全年脱贫攻坚工作。(二)继续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分组走访农户,组织召开群众会,查找户脱贫短板及意愿,问计于民,摸清村级脱贫短板。(三)加快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完成 “供水”项目以及其他基础配套项目。(四)完成2018年“危改户”前期调查工作。(五)、按照补齐产业短板要求,组织好辣椒、黄豆种植培训现场会,落实产业发展目标。(六)、启动全村农户基本生产生活状况统计。(七)组织启动村、户脱贫资料规范修订。(八)组织启动村级各项扫尾验收工作及村容村貌整治短板,积极营造迎检氛围。

上一篇整改要求

下一篇扶贫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