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大学生论文

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1

1.1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90后”大学生从课堂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基本上都是间接的、非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而专业知识与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不成正比,在实际的生活中,问题的解决除了专业知识,还需结合实际,动脑动手,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把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社会需求和社会实际进行比较,把抽象问题实际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勇敢地去面对解决复杂多变的情况.而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他们能够在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参与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成因,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1.2增强适应能力,为跨入社会奠定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的更新换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提高.作为“90后”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承担起社会职责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在高校大学生所面对的环境相对单纯,所涉及的问题相对单一,即使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有老师、同学的鼎力相助,在一个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学校,学生对自身所犯错误承担的后果相对较小.这让大多数“90后”大学生不清楚社会现实的残酷,适时的社会实践,使得“90后”大学生不得不去面对社会现实,锻炼人际交往及动手能力,使其不断改进自身不足,逐渐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1.3培养优良气质,完善个性品质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承担社会重担的主力军.“90后”大学生除了要有坚定的理想,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积极的创新精神和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要学习分工合作,处理人际关系,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同时也给予大学生自我展示和锻炼的机会,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使养成了骄、娇二气的“90后”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顽强和坚韧,体会坚持不懈取得的成就,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身的个性品质.

2社会实践的主要模式

古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然而能够有效将学、思两者结合在一起的,莫过于“实践”二字了.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了解到自身专业知识储备方面的不足,而且还有效锻炼了自己实际操作的能力.

2.1假期社会实践假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比较常见的是团委组织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如“三下乡”、“四进社区”、“西部计划志愿服务”、“贫困地区支教计划”、参与抗震救灾、青春红丝带等.大学生可充分利用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理论实际,深入社区、企业、医院、学校、康复中心等开展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既为当地的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服务作出了贡献,又了解了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现状需求,同时也锻炼了自身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2.2教育教学实习教育教学实习实践,利用大学生在校就读时间有针对性的与社区、相关企业、学校等建立起的一种合作关系.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在校大学生无疑是有积极效果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通过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可以真正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素养,同时,经验的累积也很重要,丰富的实战经验会提高专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力.

2.3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是大学生利用周末及课余时间参与的一项志愿服务活动,如福利院、特殊学校、康复中心、中小学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有组织的对其进行的一些帮困扶贫、特殊训练、心理咨询、社团活动、文艺演出、礼仪培训、体育竞赛等公益活动.以培养锻炼大学生的管理协调、人际交往、组织策划、公众表演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4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大学生在毕业的第一个学期或最后一个学期结合其专业特长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上岗培养的一种社会实践.在此期间,大学生会担任某项工作,如负责人助理、秘书、顾问等,协助处理相关事务,且承担相应责任,从而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有效的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2.5勤工助学勤工助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利用在校课余时间参与的一些有报酬的活动,以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同时为今后创业积累经验.在活动中,大学生可增强独立意识,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意志力.

3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3.1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解认识不够,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在家里享受着父母的宠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成就了学生的惰性,养成了很多学生遇事畏难不前,不愿意动脑筋去解决问题,总是患得患失,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表现也是如此.在面对社会实践的活动时,有的大学生觉得这些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及今后的工作缺少关联,不愿意参与其中,有的大学生则不愿意面对活动中的种种困难,选择了逃避,给实践活动的全面参与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部分教师认为大学生走出校门参与活动影响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但课堂教学相对死板的现象,不仅给大学生不安心学习提供了条件,而且给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严重打击,给他们带来了消极影响.

3.2高校缺乏科学管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跨入社会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就需要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上加大力度,科学有效的制定相关文件,规范管理.当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并未真正包括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或未形成系统、规范、稳定的教学活动,更多时候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随意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缺乏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的指导,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也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在考核机制上缺乏科学评价,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总结材料和简单的成果来主观的对其考量,未深入细致的去分析大学生实践的环境,对大学生个体的实际收获缺乏客观公正的评判,同时对参与指导社会实践的老师也缺乏相应的工作量认定和必要的激励措施.实践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导向不明、认识不清等问题.

3.3缺乏稳定持续的实践基地在实际中,很多高校未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导致大学生为了寻找实习实践基地四处奔波且处处碰壁,特别是一些本身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注重形式,走过场.甚至有的专业因为没有实践基地,在实习期间,采用学生分散实习,自行联系的方式,因住宿、专业无专人指导等诸多原因降低了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能力分层次、分步骤,建立稳定、持续的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专业实践,从而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长期稳定场所.

4加强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思考

4.1转变大学生观念,坚持务实之风,提高对社会实践的价值认识正确引导大学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培养其勇于承担重担的精神,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端正态度,不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不以评优选先、推优入党、奖学金等为目的,使其从根本上认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跨入社会的奠基石,是从学校进入社会的纽带,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4.2统一思想,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一是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以领导负责,教师带队,学生参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联合部,定期召开协调总结会,督促检查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活动经验及取得的成绩,对于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加以奖励.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高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带队参与,同时把教师参加情况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工作量计算,在晋升、评优和职称廉政定等方面优先考虑,并落实规范细则,制定考核标准,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任务要求.三是激励学生勇于参与,将学生实践表现和成果结合起来,在评优选先、推优入党等方面优先推荐,鼓励在某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经批准可以免听或免修相关课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所需人才,让其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

4.3加强实践形式创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突破常规,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制订社会实践的教育目标,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时代内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社会需求,根据个人实际,在参与社会实践中逐步强化自己,磨练自己的意志,从而使个人品质和专业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升华.

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2

(一)淡忘父母养育之恩。大学期间大学生基本都不能经济独立,其较高的学费及生活费主要依靠父母家庭供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当他们进入高校后,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逃离父母的约束,而且从高度紧张的高中学习中解放出来,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些大学生却不顾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盲目攀比,超前消费,给父母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并淡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没有认识到父母挣钱不容易。还有些大学生宁愿花上整天整夜地时间沉静在网络游戏中,经常逃课,忘了自己来学校的目的,也忘了对自己满怀期待日夜操劳的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成了躺在汇款单上的高消费群体。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去感恩父母。

(二)漠视母校的培育之恩。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各类人才,感谢母校应是其不言而喻的道德标准。近几年来,有许多贫困大学生依靠国家的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但毕业后一些学生无法偿还贷款,甚至对学校催要贷款表示不满,且恨自己的学校。甚至有些学生使用母校为贫困学生可以缓慢的收费政策,恶意拖欠,并用这些钱来挥霍,盲目攀比。有些大学生毕业后留在母校工作后,母校帮其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后却不愿意回到母校工作。

(三)对待老师缺乏感恩之情。林语堂先生说:“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首先应该通情达理。”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上课迟到、甚至旷课早离开、上课睡觉、玩手机游戏、不遵守课堂纪律是很普遍的现象,一些学生看到老师经过不打招呼,看起来像一个陌生人。大部分的时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一个“商品”的关系,对老师的意见很大,抱怨了一点不愉快,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对待老师就好像上了初中忘了小学教师,大学会忘记高中教师,大学后就不记得曾经得到过老师的帮助,认为大学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这些现象和无情冷漠的举动与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匹配。

二、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感恩教育的方式过时。高校感恩教育刚刚开始,仍在探索阶段,教育模式是单向教学传统的道德教育为主,注重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讲解,不够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双向沟通。教育过程基本上是老师讲感恩故事和传递感恩知识,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教学方法忽略学生主观能动性,忽略学生的接受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活跃思维。感恩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通过推理来说服,合理的融入感情,触及灵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使其在知识,情感,行为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合理结合。”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经常优越的态度给学生灌输,把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沟通平等的教义从高往下看,听起来夸张的,能不能滋养的受教育思想,缺乏情感共鸣,受过教育的无动于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实际情况下,很少有高校感恩教育活动体系,序列化和纳入学校的长期规划。这将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愿景,削弱了感恩教育的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有效性。

(二)感恩教育的目标模糊。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某种教育目标展开,任何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标服务,开拓创新的教育目标模式。教育的目标、调节、控制为主的教育,全过程的方向、选择、激励、协调作用,同时,在高校感恩教育中感恩教育目标影响培养什么样的人感恩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内容设置,感恩教育课程,许多方面的调整方法和调整方法感恩教育等。由总目标的道德教育的影响,感恩教育高校出现的目标是未知的,功利主义。目标不在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科学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标是未知的,高校感恩教育的科学问题的具体描述,缺乏更为突出。相关的文件是当前教育系统各级,没有对感恩教育的目标做出明确的声明。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显示。充分利用文化和教育手段,培养各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经验,对世界经济的飞跃和发展教育。学院和大学在这一点上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强烈的欲望,但是经济的发展,使大学教育在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心理潜能,培养民族精神等多方面的价值。教育经济至上思想延伸到高等教育,使教育目标出现的功利化倾向。在高等教育中强调的形式对“知识”和“提高能力”而不是“学”的问题。强调交际文化知识功能的学校而忽略其教育功能,教育“生产线”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这是违反教育规律,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的。

三、当前推进和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不断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

高校应该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老师首先要有丰富的和坚实的道德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想象缺乏爱、感恩和关爱的老师不是在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不能让课堂教育与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体验到感染和可怕的。老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教学、说教、解答疑虑”。这就决定了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而且通过道德修养,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的唯一途径。所以大学感恩教育应该给予特别关注教师的道德素质,学校应该继续发展和完善教师的品德,让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情绪调节和表达能力,让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对学生爱的情感,也让老师的心瞬间飙升的渴望和热爱教育事业,这些方面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

同志曾指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作为垒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强大国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一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国防教育非常重视。从人才培养、领导机制、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国防教育成绩显著。但是,大学生国防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向更深入、更广泛、更垒面的方向发展。

一是大学生国防知识缺乏,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基本了解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和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当兵从军、献身国防的意识,对革命光荣传统、军队战斗精神、我军使命职能等基本知识不清楚。有的认为国防建设与己无关,国家安全应该由军队负全责,有的认为参加军训的最大意义是体验生活,能锻炼自己的吃苦精神,有的甚至反对和抵制军事训练课,不喜欢僵化死板和不人性化的军事管理制度,认为应该把时间用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

二是教育手段方法少,教育效果不明显。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电视媒体、报刊杂志、课堂教育等3种形式,占到其知识获取量的95%以上,反映出当前国防教育手段单一,信息渠道少的现实窘境。而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多采用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授受的方式教受,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老师也没有很好地把知识进行条理分割和融汇贯通,没有很好地找知识准切入点把学生掌握的知识升华为国防理念。

三是教育缺乏连贯性.教育成果难巩固。大学生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抓好了大学生军训,就上好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第一课。高校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清醒和一致的认识,下很大功夫抓好了大学生军训。但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领导不力,缺乏阶段性计划,考核指标难落实等因素,后续国防教育没有及时跟上,没有把军训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了“军训正规一阵风,训练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四是成长环境安逸舒适,缺乏吃苦尚武精神。坚强的意志、崇尚军事和武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阳刚之气、进取意识和自强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防人力资源成长的一种基本的精神环境动力。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环境优越的环境中,授受过较好的知识教育,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尚武精神不足,从军、爱军、拥军的意识在减弱。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做好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争取社会全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住关键时段、关键地点全方位开展教育活动,力争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政府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国防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全民的国防意识,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强化国防教育是政府“首要职责”的理念,把国防教育的成效作为评定政府工作得失的重要依据,并建立政府部门国防教育的奖惩机制。通过责、权、利三者的有机结合,真正调动起政府各级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关注,促进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视。其次,要积极探索办好全民国防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广播电视、新闻报刊、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的宣传力度,开展经常性的全民重要节日纪念活动,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4

据悉,一些高校教师会选拔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部分高校还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基地开展科技创新训练和实习活动。学生加入到教师科研团队或参与校企科研项目,既能使科技创新活动得到专业教师或企业专家的悉心指导,又能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的资源,包括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研经费等。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重视和支持程度不够,相关的投入不足

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部门对创新活动的支持也不是很积极,没有真正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学生创新基地,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实践平台。此外,很多高校虽然有专门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但经费十分有限,大大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2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外科技活动氛围不浓厚

据了解,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课程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他们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把主要时间精力用于理论课学习,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不强,只有少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很多高校普遍缺乏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虽然一些高校举办类似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等活动,但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占比例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不够。

2.3指导老师积极性不高,科技创新成果水平较低

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但是很多教师对此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对于指导老师的激励政策没有健全和落实,导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2.4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的规章制度,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团队考核、活动场地管理、经费使用管理、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科技项目管理、激励措施等方面。部分高校由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及保证制度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展缓慢。

3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主要措施

3.1加强组织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和组织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有效组织和推进这项工作,需要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一是院系层面要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整个科技创新活动,制定详细的日程计划和工作部署。小组由党政领导班子担任正副组长,成员包括各系(室)主任、专业教师、实验员、辅导员,同时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二是要成立导师团队,选拔一批结构合理、实力过硬、认真负责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负责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指导。三是要成立学生学术型社团。大学生学术型社团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团队和有关学生干部组成,专门负责组织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学科竞赛、学术论坛、技术培训、项目申报等活动。

3.2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科学整合大学生科技创新资源

科技创新平台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以实验室平台为依托,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室,吸纳优秀学生长期进驻。要为实验室配备专业仪器设备并落实日常管理人员。依靠校企合作的模式,充分挖掘校外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基地。科技创新活动注入企业资源,既可以争取企业的经费赞助、仪器、耗材供应,甚至项目支持,同时也能让企业专业人员给予学生技术指导,使得学生的作品具有社会实用性及市场推广价值。此外,建立完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由相关科技型社团进行管理,选拔优秀的学生团队长期进驻创新实验室,进行技术钻研、项目研究、竞赛参与或作品制作,实现团队、项目、竞赛、基地的有效整合。

3.3丰富创新训练内容,发挥学生科技文化节等活动载体的作用

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项目是纽带。创新项目包括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些活动包括了“院—校—省—全国”四个等级的内容,能够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组织和发动学生参与创新项目,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活力,必须加强对学生科技文化节等活动载体的建设,提高科技竞赛等活动的组织水平。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应立足于丰富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科技创新视野,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以科技竞赛、学术交流、作品展示、动手实践为主要形式,融专业性、创新性、创造性为一体,不断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更多的学生踊跃参与其中。

3.4畅通宣传引导渠道,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高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展板、横幅、校园网、广播、微博、微信等多种途经宣传创新活动,让广大同学深入了解各类创新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通过举行著名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科技团队的宣讲会,宣传当今的科技前沿。还可以树立优秀学生榜样,如评选“科技之星”、“优秀学生科技团队”等,并加大对其优秀事迹、优秀项目、优秀作品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此外,还可以举办创新实践大讲堂、科技创新沙龙、优秀科技作品展和成果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动员和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并专注于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3.5完善管理保障制度,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科学规范开展

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5

通过对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知识技能、和信息伦理三方面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所处的信息环境的敏感度或认知程度根本不了解或不太了解,不具备正确、熟练地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太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遇到生活上的问题。大学生的检索技能和信息备份管理意识欠缺,缺乏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资料收集等从事科研的能力,对常用的信息处理软件的熟练操作程度只是处于基本会用的水平,其中,对Word、PPT、Ex-cel完全不会用或不太会用的人数占小部分。大学生信息伦理反映的情况看,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克制能力,能够抵制不良信息,而少部分人的判断能力和克制能力有待提高,对不良信息不能够很好地抵御,也有部分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事不法活动。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着学科定位不清、缺乏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及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偏移等问题。可见,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技能相对较为薄弱,不能只注重学生信息检索、信息获取方面的培养,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加强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英美信息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为内都处于领先地位,英国在初等教育阶段就开设了信息教育课,并于1998年列为必修课,到高中阶段信息通讯技术仍为必修课,对学习内容、达到的目标制定由国家课程标准,采取信息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利用教育和信息资源服务教育,层层推进,逐渐深入。根据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结合国外先进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现提出一些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建议: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建立健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设计差异化的培养;构建良好的环境氛围,创设和谐的校园信息文化;结合专业特点,改善信息类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建立信息防火墙,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

2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2.1高校图书馆承担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使命我国很早就重视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部于1984年就提出各高校应开设文献检索课,教授大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培养文献检索的能力。大学生信息素养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任务,高校图书馆是信息储藏中心,是原始的知识基础阵地,它凭借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整序、开发、挖掘、利用,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对大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成为主要承担者。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开设电子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光盘检索系统和Internet资源实践操作机会,积极引进电子载体文献,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计算机网络资源,加入全国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它是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具有一支丰富的信息工作经验、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信息意识、熟练的检索技巧、又熟知信息资源、培养大学生如何获取、利用知识的能力的工作人员队伍,具有高素质及渊博学识于一身的图书馆员,是图书资源和服务的最好推送者。高校图书馆网站开辟“信息素养教育”专栏,也是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通过制作系统的教学软件和视频教学资料把教学内容加以集合,上载到学校或者图书馆的网站中,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便捷的学习资源。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辅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习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时,要考虑不同的专业背景需要不同的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人力保障。

2.2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文献检索课程开设状况与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息息相关,也为我国全面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文献检索课程的地位,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将文献检索课程作为学校公共必修课纳入到正式教学计划中去,给予充分的学时保证,要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相关课程教学中,使文献检索课程与学生的具体专业相结合,使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化。文献检索课程主要涉及图书馆的规章制度、馆藏分布、借阅流程、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和图书馆学、文献学、目录学的基础知识。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要把理论讲授和上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接触网络信息检索,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不只是教授学生传统文献和现代文献的检索方法和技能,而是利用信息资源的实践中培养信息意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责任感,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从信息资源中获得情报和知识的一门科学方法。

2.3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用E-mail、qq和微信方式获取自己所需信息,不受时空限制地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网上交流指导,通过利用现代化技术提高自身获取、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本领,这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6

1.开展创业跟踪调查,优化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秉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借鉴欧、美等国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开展“毕业生创业跟踪调查”形成教育反馈闭循环,并以此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注重精神培育与知识传授,优化创业教学体系和内容。教学体系和内容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渠道,只有把握课堂教学的教育主载体,才能发挥创业教育的育人作用。英、美等国的大学对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极其重视,均将培养创业精神定位为创业教育的核心。相比之下,中国高校开设创业课程的寥寥可数,因此,将创业精神培养融入高校教育体系显得极为紧迫与重要。首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点要对原有课程进行延拓与发散,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课程,如“SIYB创业课”“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对一些创业基础知识如风险控制、团队建设、财务管理等内容进行传授,同时普及有关市场经营、生产管理及法律法规知识;其次,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等方法结合专业课进行教学,在现有课程体系框架下进行创业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挖掘、强化必修及专业课程中的创业教育内容,鼓励以多学科交叉协同的方式进行课程建设,着力培育学生的知识架构与视野胸襟,为创业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着力培养技能与提升素养,开展项目课程和活动课程。当今社会背景下,创业过程十分艰巨且具有挑战性,高校必须以项目课程、活动课程为实践教育载体,通过实训项目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等方式,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素养。项目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经营管理及分析判断等基本创业能力。课程模式从职业岗位培养体系出发,依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创设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突破以往学科化的知识体系的藩篱。在活动课程中,行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是基础,学生在行动中完成自我提升,并从中不断累积实践与理论知识。项目课程能够有机兼顾职业发展与创业实践,可以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是开展创业教育的有力载体。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尤为重要,可通过有针对性地开设文化课、选修课,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方式,丰富教学计划的内涵与外延,构建多层次的立体教学体系。

2.打破传统评价机制藩篱,构建新型的学生测评体系

学生评价机制和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改革是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部分,在创新教育模式后,必须对此进行改革。学生评价机制方面,要打破学科教育下以成绩定优劣的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参加创业活动、专业实习、社会工作等在学生综合测评机制中的比例,创造条件使打破常规、创新创业的学生能够出类拔萃。评选优秀毕业生时,更加注重学生的长期性发展“,不设框框、打破常规”“不唯过程、注重发展”,让发展潜力较大的创新型学生能够成为优秀毕业生,打破传统评判方式和路径对该类学生的束缚。评价机制改革的关键在于“三创”精神的凸显,引导学生建立创新、创业、创优的思想理念。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要以创业精神培养为基础,建立适合我国人才培养需求特点的,具有科学评测标准、完整过程监督机制及反馈控制途径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二、以创业实践教育为主体,开辟教育载体与阵地

1.依托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选拔优秀创业项目

高校可通过开展创业竞赛活动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以结合学科专业特长为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入社会机构或校外企业参与,同时邀请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有助于学生检验自己的创业能力,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营造“支持创业、尊重创业、敢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从中遴选出市场前景广与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创业项目,并对这些优秀项目进行有效指导与扶持,直至项目推向市场,以成熟的项目为宣传典型,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大潮。

2.依托科研机构和实训基地,开展创业模拟训练

为促进作品向产品转化、创意向实体转化,高校还必须加强学生的创业模拟训练。实践证明,创业模拟环节不仅可以优化验证创业方案,还可以释放经营风险。学校应将建设创业实践基地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从人才、资产、财政等方面予以保障。全天候开放所有实训中心及实践基地,安排专业教师指导,优先保障选拔出的优秀创业项目团队的使用。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面向社会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或协助教师共同进行项目开发;在条件允许时,也可安排一部分学生进入校办企业、高校科技园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指导学生学习真实企业的运转与经营。有条件的院校可在校内建设类似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创业实践基地,园区建设产生的平台效应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至关重要,是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课堂,是学生创业团队的首选基地,是检验高校创业教育成效的试金石。通过校企合作,能有效利用高校企业实训基地的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扶植创业项目。实践和国外经验表明,创新教育资源中,企业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有效利用“产、创、学、研”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使学生既能在企业学习技能,又可成为企业人才的补充,实现教育资源和生产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一模式反过来能促使学校更加明确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3.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实习实践

高校创业教育要积极拓展,整合利用社会创业资源。通过多渠道联系,充分发掘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创业孵化园、创业指导站、创业市集等各种孵化器。创业孵化器作为扶持学生创业的主阵地,面向学生提供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经过创业模拟,通过选拔且具有完备创业计划的优秀创业项目可进驻孵化。一是提供“一站式”服务,排除初期创业者的烦忧。高校可由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牵头,联合政府部门开设“一站式”或“园区式”服务大厅,专为孵化器内企业提供工商、税务、城管、文化、卫生等服务。二是建立创业导师团,帮助创业者把握经营方向。顾问团由校内外投资及企业人士组成,为创业者提供项目诊断、投资信息、管理咨询等方面的帮助,并在企业出现经营困境和市场风险时,进行“会诊”,化解危机。三是提供科技扶持,推动创业项目转型升级。根据行业潮流和市场变化,提供适应企业现状与发展诉求的技术支撑,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与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做强做精。创业孵化器除了有直接扶持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现实价值外,更为重要的是,孵化器内极富示范作用的生动创业案例大大增强了创业教育的可信性、真实性,开辟了创业教育的新阵地。

三、以创业型人才培育为目标,推动创业教育合力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