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工类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工类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全日制 专业学位 管理 创新 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34-01
专业学位教育自1991年在我国开展以来,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此,教育部自2009年起开展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这项举措的实施可为社会培养更多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然而,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起步较晚,研究生教育、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学位论文要求及管理等相关规定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且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进一步针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如培养模式、管理机制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探索解决问题的新理念和新办法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合理设计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主要是面向化工类生产或设计领域的实际需要,所以报考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或工程背景。招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初试采用笔试,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的化工专业知识背景、学习科研能力和基本专业技能等。通过实行一定比例的差额复试,有效控制导师招生数量,从而提高生源质量。具体考试的实施办法由学院根据学校制订的考试总体要求及专业测试要求来制定,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自行确定录取总成绩中专业课笔试、面试等考试成绩的比例。在考生的录取选拔过程中,突出导师的主导地位,注重提升导师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二)建立校企联合教育管理模式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的是为化工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化工行业的用人单位对于学校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及改进之处最有发言权。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教育、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建立一套学校和企业联合教育管理的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管理的有效运转。让企业将大量的科研开发及技术改造项目放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开展科研攻关,如此一来,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便可以直接参与到科研课题和技术改造中去,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开展工作,提升科研能力,也为完成高水平论文提供有力保障。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建立教学管理的评价制度,使学生和校企进行互评。学生每天记录在企业项目实践过程中的所学所想,反馈给企业;企业记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及所做出的科研成果,反馈给学校;学校和企业相互联系,及时发现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其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角构架互动机制
学生只有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角构架互动机制是一个“三赢”的措施,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或科研获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因此有了共同的目标:一方面,学校可以发挥学科基础好、科研能力强、技术力量强的优势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加强技术交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另一方面,学校从企业引进科研项目,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二、建立全过程动态项目管理模式
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管理过程中,结合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以分析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启动―计划―执行与控制―评价―跟踪”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模式。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分为教学培养和论文写作两个阶段。在教学培养阶段,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教学模式,并借助学生、企业评价与反馈机制,结合外部环境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通过不断与市场需求的偏差分析和市场反馈信息修正教学方法。在论文写作阶段,借助企业与院校共同建设的科研实践平台,结合企业需求为学生确定论文课题,通过学生与企业导师、学校导师之间的交流,科研小组内部成员间的交流,以及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调整论文研究内容、方法,督促学生不断查阅文献补充理论知识,增加论文的创新性,确保论文先进的科研成果能直接服务于企业。在学生答辩毕业后,总结办学成果和经验,将成功的方法应用于提升下一期的办学水平,以期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水平滚动上升发展。
三、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对于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学校以教育部推荐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三段式培养模式为基础,结合行业优势及学科特点,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所谓产学研结合是指生产单位、学校和研究单位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和协作优势,按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学校通过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在已有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间的对口联系,探索化工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通过机制优化,为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进行专业实践、论文研究提供长效、稳定的实践基地。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时也是让自己的人才资源和成果资源溢出,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产学研的无缝联接,从而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了锻炼和创业的机会,使他们尽早地进入各企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锻炼管理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化工类专业硕士的市场竞争力。
四、组合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根据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特点,拟采用组合式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培养。在教学流程设计中形成了三条主线互相穿插、并行推进的组织方式,包括模块化的理论知识讲解主线、案例研讨与实验模拟主线及讲座与参观主线,按照理论知识案例研讨与模拟专题讲座的顺序循环推进,每门课程的结构设计都会根据需要在以上模式中进行组合。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及职业导向为本;推进多位教师主讲、共同负责的“拼盘式”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星义,阳永荣,陈丰秋等.产学研与工科研究生素质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02,(2).
[2]周涛,王晖,叶红齐等.化工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
[3]李晓莉.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2008.
化工类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实验教学 应用型人才 教学改革 开放实验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54-02
实验实训教学是化工类学科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充实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1]目前,大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的,[2-3]往往将其专业方向建设与化学化工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这样在一定程度导致了一些缺陷的存在:如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不完善,部分课程缺少实验与实训;已有模块间缺少相互衔接;实验课程内容较为简单时,要求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较为容易等。[4-6]我系由原来的化学教育专业逐渐转化成应用型化学学科过程中,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如何切实加强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建构,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是我系现在的重要改革方向及任务。
1.本系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1 实验教学内容缺乏综合性[4]
在实验过程中,做有机实验就是合成产品而不管产品的纯度;做分析实验只分析样品结果而不清楚样品的来源与生产方法等等。缺乏将各学科内有关联的多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实验培训,缺乏让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实验体系。还有如仿真实验具有经济性、快捷性、安全性等优点,将其作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防止实验仪器耗损、节约实验药品及耗材费用无可厚非。对于我系这种地方本科办学单位来说,仿真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比重更为突出。但仿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互独立,很少将仿真实验与真实实验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实验项目进行开设,从而无法发挥仿真实验“预演”的优势。
1.2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问题[5]
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教学的内容要体现一定的趣味性、应用性以及综合性。在不同的阶段,这几方面各有侧重,不仅应循序渐进、便于实施,也应为学生提供较大的个性发展空间,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如镀铜的方法可以是电镀也可以是化学镀,化学镀作为当今较为流行的镀铜方法,在基础化学实验没有涉及,但可以作为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典型教学项目进行推广,然而很多其它实验项目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实验教学的影响,难以使学生在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强主动能动性,也无法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时代性[7-8]
目前,虽然我系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财力,但其教学方法和流程却大同小异:首先要求学生先做预习,写好预习报告;上课时讲解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处理等,然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学生自然地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从而影响了他们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模式虽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但这种传统式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4 教学设备短缺,难以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目前,本系实验设备经费较为困难,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设备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大型精密仪器(核磁、红外、色谱、质谱、原子吸收等)由于经费紧张,实验台件数少,在强调实验时间与课程进度衔接的前提下,实验任务安排与落实困难,造成实验安排在时间上相对集中实验过程让学生参与动手的机会少等问题,实验教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就是参观,当然考核也名存实亡。而大型精密仪器相对来说比较先进,学生在化工企业工作过程中一般都会使用到。
2.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针对上述的缺陷及不足,我们对实验教学体系做了一些建设性实践性探索。
2.1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适应就业竞争的需要,对如何选择实验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必须重新审定实验项目和内容,以反映新技术、新知识、注重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对实验类型进行调整,除了必开的经典实验内容外,对各门实验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所有实验课程统一设计实验项目,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坚持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不断修订和完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并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合理选取实验内容;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不断增加设计性、综合型实验项目,实验项目主要围绕综合性、设计性和专业应用性实验而开设。此外,在有机实验及化工原理实验中增加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药品或食品的制备、检测、分析等方面的实验,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深刻体会,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开展实验技能考证工作
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行制度,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对入世的必然选择。就目前的国际就业市场来看,资格证书是最通用、最方便的质量表现形式。近年来,化工企业技术工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逐渐升温。我系自2004年开始就着手进行相关考证工作的准备,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合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须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授予。因此,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合作,以便及时获得职业技能考试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及时得到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对合理制订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考证合格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化工学生要获得化学检验工、 化工总控工、化工仪表维修工等证书,多次请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亲临我院进行考察和指导,并就相关考证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争取成为多种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点及考点。
在近8年的实践中,通过各类考证的培训,使参与考证的学生对于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产生了较好衔接,班级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了考证,如分析工等考证。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不仅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体现出大学职业教育特色,为本系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2.3 网络预约与开放性实验并行管理
建立实验仪器设备共享网络平台,可以对全校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网络预约,这样可以提高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资源匮乏问题。同时建立了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在网络上预习实验,并观看实验的操作过程,这样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就对实验已有一定的了解,在具体操作实验时会有更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实验其他方面的问题,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等多元化实验教学手段。
同时与开放性实验教学相结合,给学生提供网络预约,不仅对开放的内容提出新的标准,而且对实验室的建设、日常管理以及仪器设备的维护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验室开放教学过程中坚持进行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为完成开放实验教学任务提供保证。
2.4 立足地方经济,构建校企实验教学平台
以服务地方产业和适应新型产业结构出发,构建专业校外实验教学平台,把实验室搬进车间企业,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我们先后与丽水水阁工业园区十余家皮革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验平台。同时实验教师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给学生布置实验项目,学生进企业进行相关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际样品分析表征工作,撰写分析报告,并对学生完成工作情况进行讲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总之,通过更新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实验教学考核、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通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学校在化学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2014年,本院化工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估,正式成为浙江省普通高校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2008年以来,学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在全省化学技能大赛、课外创新作品竞赛等多项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共有30人次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此外,近三年学生在国内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化学化工类专业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6.6%以上。实验教学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改革过程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海龙,谢亚杰,朱伟,王遵尧.化工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嘉兴学院学报,2010,22(3): 122-126.
[2]刘慧君,王榆元,袁亚莉,陈仲清.化工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教育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7,6,76-79.
[3]马玉龙,祝志峰,周新花,张玉清.理科化学类专业化工基础实验内容改革探讨[J].大学化学, 2002,17(4):22-23.
[4]杨玉萍.化学实验教学应面向化工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1):166-168.
[5]雷存喜,龙立平,曾永林.提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J].实验室科学,2010,13(2):21-24.
[6]秦英月,王传虎.关于化工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0,(12):163-164.
化工类专业论文范文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些费用都在逐年增加,实习费用成倍上涨,仅实习厂家收取的实习费用一项就达到了20元/天/生,而我们学校实行的是几十年一贯制,对于化工类专业的生产实习经费一点都没有增加,甚至还略有削减,生均生产实习经费不到250元。由于实习经费不足,无奈之下学院只能在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安排上打折扣,而实习单位对接待和指导学生也缺乏积极性;实习指导教师待遇与其付出不匹配,致使教师不愿带实习;而且学生实习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的风险后果责任较大,现有的实习经费使学校无法承担这一后果责任,责任企业也普遍不愿意承担,教师、学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这些后果最终致使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大大受挫,实习环节教学质量降低。实习指导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难以保证实习质量对于我国高校而言,“重科研、轻实践”已较为普遍,要扭转目前局势已很困难,学校在人才引进时均重在衡量论文指标,一方面,具有实际化工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很难进入高校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由于学科限制,高校化工专业博士又很难有高水平科研论文产出,因而导致目前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就成了老大难问题。而引进的年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专业基础扎实,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自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对现代化工生产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指导,难以胜任现场生产实习的指导工作,不能有效解答学生实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生产技术问题,导致实习效果较差。化工专业本身就是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这必然会影响生产实习质量。生产实习变参观实习,难以保证实习效果现代大型化工企业日趋集成化、自动化和连续化,现场操作危险性增大,使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进一步减少,学生在生产岗位上唯一能做、唯一可作的事情就是凭肉眼观察整个工艺过程,收集工艺数据,甚至到现场的机会都很少,难免使生产实习内容流于形式,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参观实习,这就无法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难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难以保证实习效果。学生就业压力大,难以保证足够精力投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即已突破600万,这必然导致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学生忙于考研、忙于找工作、忙于出国,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生产实习。而化工本身是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参与实践、实习,才能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身创新能力,如果学生在生产实习上投入精力不够,得不到相应锻炼,必然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迫切地需要对化工类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进行全面创新和改革,正确把握好实习中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生产实习真正能够达到训练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目的,全面提高生产实习的质量,以更好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化工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加强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利益共同体,使企业愿意接纳学生实习,拓宽实习渠道。学校、学院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校企、校校合作,在学校、学院与有关企业洽谈与签署教学、科研协议时,要把建立实习基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考虑到实习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和安全生产可能造成影响,企业大多不愿意接收大规模的学生来厂的情况,应充分发挥学校、学院自身的专业优势,例如通过为企业员工提供短期培训、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向企业开放或与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室、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与其建立起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已有两家单位与我院共建实验室,并已开始接纳部分学生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基地的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技术先进、生产和管理水平高的大型化工企业。这类企业有固定的实习车间、有对教育热心的工程技术人员,可提供较完整的实习资料和图纸,还可提出一系列生产中所碰到的问题供学生分析。要让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充分认识到化工生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化工行业充满希望,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同时也要意识到现在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大型化工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努力学好知识,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克服自我满足的心理,从而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因此,我们将化工专业的生产实习安排在四川化工总厂、四川天华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此外,学校、学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国内一些高校在专业实验的基础上,自主建设了一定规模的中试实验基地,实验操作和控制与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相当,学生可以利用校内实习基地深入地了解生工艺和流程,并模拟设备开停车、工艺参数调整、过程系统控制、故障排除等操作,且学生管理、安全等方面均可以得到有效保障。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化工原理仿真实训室、化学工艺专业实训室,拟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改革实习模式,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鉴于目前化工类专业生产实习经费紧缺的状况,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生产实习的积极主动性,亟需对目前单一的集中式生产实习模式进行改革,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工厂现场实习与仿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集中生产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能使实习深入,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教师应以课堂理论教学为线索,把课堂上讲授的比较抽象的流程、设备、仪表及管线等,到生产现场对照实物,认真讲解。要多准备一些“为什么”,使学生深入到问题中,启发学生分析问题,提出技术革新的建议等。分散实习是欧美高校普遍采用的方法,也是我国人文社科类专业生产实习常采用的方法。应鼓励有能力找到实习企业的学生自主联系企业进行实习,或由学生到有意向就业的单位进行实习,实习内容由学校、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共同商定。有些生产规模较小的化工企业,每次只愿意接受少量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但由于其高度重视实习工作,均安排专人指导,学生能够完全参与到实际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可显著提高实习效果,使生产实习真正成为正式工作前的一次大练兵,真正实现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引进工段级、全流程级的仿真教学软件,尽快完善化工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为了克服大型化工厂生产实习时不能动手、不易深化的缺陷,尽快将化工仿真实验教学引进生产实习环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虚拟出真实环境中难以实现的环境,认识生产实习中不可能看到的内部结构和操作原理,用虚拟工具拆装设备,模拟生产单元的开、停车、运行和事故处理。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克服在大型化工厂生产实习的局限性,不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不出校门就能了解化工生产的整个工艺流程,完成对实际操作的培训。我校引进的由北京东方仿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用于化工原理实验过程仿真软件,可针对化工典型单元操作进行仿真操作。化工原理实验的仿真实验室的建立,为建立校内生产实习仿真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改变目前生产实习环节上的困境,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加强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完善考核体系
加强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进一步严格实习要求,建立完善的生产实习考核体系。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实习管理办法,在确保集中实习教学的前提下,照顾学生分散实习,强化安全管理。同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应注重实习的现场管理。我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在进厂进行生产实习前,即先与实习企业商议好学生实习的具体岗位,然后把学生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小组安排到不同的岗位上,推荐一位责任心较强的同学任组长,组长负责学生的考勤、与岗位班长的联系等事宜。实习指导教师应每天到现场巡回检查,进行提问、辅导、检查实习笔记等。如对工艺流程,要求每个学生不仅在图纸上全面熟悉掌握,而且在实习现场应准确指出对应的工艺管线,准确指出主要控制点,能够绘出本工段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对于生产实习的考核,主要看两方面,一是看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实习纪律、实习笔记、现场提问回答情况;二是看实习报告和工艺流程图纸。在这些环节中,应鼓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主要考核学生对工艺流程和化工生产装置原理的掌握程度。这种评定方法对学生比较客观,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生产实习的效果,能较大地激发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
加强实习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提高教师对工厂的熟悉程度。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系到实习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以及完成质量如何的大事。如果教师对生产情况不熟悉,就提不出问题来引导学生钻研。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安排上,多让从事专业理论课一线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参与,让教师能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老师与青年教师组合指导实习,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培养,建立一支老中青结合、年龄职称结构合的教师队伍。有计划的对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制定出培训计划,使其有深造的机会和深入企业的条件,要提倡教师到工厂去,解决企业技术问题,了解企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师才能带好生产实习环节。
化工类专业论文范文4
东北石油大学于2010年成功申请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如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突出本专业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科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是培养我国能源化工人才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目前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要性的最好诠释。
一、优化课程结本文由收集整理构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学生专业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
二、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渗透到各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加强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注意融合学科前沿知识和高新科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我院省级化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仪器设备和师资力量,探索和完善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实验设计竞赛、新能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应用,改革和完善实验课程成绩的科学评价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式和体制,探索保障实验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以跟上学科发展的途径,完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经费和实验耗材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四、完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
实行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与教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实行学生科研立项制度,从政策和经费上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能源化工专业发展的学术前沿;鼓励学生申报国家创新实验项目,省、校级挑战杯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挥区域经济优势,签约合作企业,并对创新设计实验室进行重点投入建设,本专业已建成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大庆炼化公司的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保障。
五、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评价是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传统培养体系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弊病反映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考查,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时间自主化。同时建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积极的激励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建立专门制度,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六、实践成果
1.丰富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改革和实践。项目在能源化工专业2009级中进行了三年的应用,收到了良好效果,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化工专业类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实践,对促进石油化工类拔尖创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以来,石油化工类专业承担省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9篇,主编教材3部;完成了《分离工程》等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工业催化》3门重点课程建设。
2.促进了石油化工专学科建设。石油化工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改革促进了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主的石油化工类学科建设。目前在学科建设方面已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艺,1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能源化学工程,1个省重点(特色)专业—化学工程。已有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平台—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轻烃加工与利用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省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石油化工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黑龙江省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
3.学生创新实验与竞赛获奖。通过创新培养体系的实施,能源化工09-2班25名学生,8名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0余名学生参加国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公开7篇,申请专利2项。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100%,六级一次性通过率80%;国家二级计算机考试一次性通过率100%,并有40%的学生自愿考试通过国家三级计算机考试。同时该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3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1等奖,5名同学获得全国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2人获得全国英语竞赛三等奖。1人获得2011年“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黑龙江赛区c语言程序设计三等奖,1人获得2011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校级英语竞赛、物理竞赛,软件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获奖30余项。经过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养和严格的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班级大多数学生获得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班级的学风日益浓厚,多次获得校级荣誉。
化工类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实践能力 化学类专业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225-02
化学工业属于实业工业,它能够直接创造出非凡的经济价值,直接提高国家GDP水平。正因为化学产业具有如此重要意义,所以诸多高校都开设有化学类专业。化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既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1]《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14》相关数据显示,麦可思―2014届主要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中,化学类专业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为93.3%,高于全国平均的90.8%,但其他专业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整体来看,化学类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虽不是最差,却也不容乐观。一方面,化学类专业毕业生抱怨工作难找,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2]。这说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企业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教学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亟待改进。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化学类技术人才的需求,本研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导向,从近年来淮南师范学院化学化工系化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于高校就业为目的的化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影响化学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
本课题对本校我院各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质量、水平、问题产生原因及整改提高措施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化学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Y=0.823a1+0.432a2+0.278a3+0.159a4,其中,a1为“实践教学经费投入”、a2为“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a3为“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a4为“师资队伍建设”。
1.学生对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评价
对于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情况,结果如图1所示。没有学生认为“过多”、8.7%的学生认为“充足或者较充足”、46.1%的学生认为“一般”、45.2%的学生认为“不充足或者过少”。在“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调查中,25.6%的学生认为是“经费投入少”因素,这说明学校对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充足,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2.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评价
关于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如图2所示。19.8%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前沿紧密结合,合理”,65.9%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内容基本结合专业特色,较合理”,14.3%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且陈旧,不合理”。对于实践教学时间安排问题,如图3所示。25.6%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合理或较合理”,45.8%的学生认为“合理”,28.6%的学生认为“不合理”。从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前沿性,实践时间过短,要提高实习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加大实践教学学时与学分比例,延长在企业的实习时间,优先选择到一些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的工厂去实习,或者与工厂协商,优先安排学生到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的部门和车间实习[3]。
3.学生对实践教学满意度的评价
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11%的学生对实践教学“很满意”,“满意”,而有13%的学生对实践教学“不满意”,56%的学生认为“基本满意”。从调研结果来看实践教学质量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我校实践教学的满意度不高,迫切希望能够采取措施来进一步提高化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4.对学生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价
对于化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情况的调研,25.3%的学生“满意”,64.2%的学生“基本满意”,而10.5%学生“不满意”。究其原因,可能是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专业实践工作经历不足,因此应高度重视提高化学类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采取措施,调配各方资源,真正建成“双师”型师资队伍[4]。
二、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化学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般本科院校将为许多中小型企业输入人才,这类企业多希望新进职员不需要培训可直接使用或减少培训以节约成本,所以对毕业生的要求是专业扎实、能力全面,能马上上岗创造价值[5]。因此结合淮南师范学院化学类专业特点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实际,笔者架构了基于就业能力的三层次提升化学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如图6所示),把化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分成三个阶段,促成学生在不同阶段开展专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创新能力锻炼等,实现全方位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积累,其培养应贯穿于大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并渗透到专业实践教学中。第一阶段是专业教育与职业指导阶段,进行化学类基础实验课程,使学生具备以操作能力为主的基础实践能力,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安排职业规划核心课程,让学生了解专业和行业的关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参观见习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增长自身专业知识的见识,了解将来就业环境。第二阶段是实践项目和体验训练阶段,跨课程综合型实验注重融合各门专业课,重在培养学生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与综合实验技能;企业大讲堂邀请化工类的企业家或往届就业创业优秀的学生,为在校学生进行实践课程教授和讲座,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科研竞赛是学生在学校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参加大学生科研立项和本专业的各项竞赛活动,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学科及专业发展的新趋势。第三阶段是定岗实习和项目合作阶段,项目实践是以项目小组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学习和研究,通过互帮互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的实践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根据学生发展方向的特点,选择不同性质并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为期90天的定岗实习,让学生与企业形成互动,以提升就业率。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化学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依托学院科研实验室与校外就业实习基地,重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达到满足培育化学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需要[6]。
参考文献
[1]高学鹏,钟起志.化学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江西化工,2010,3(1):28-29
[2]王晓燕. 基于就业的会计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87-89
[3]叶志刚,彭游,付小兰.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调研分析[J].广东化工,2012,39(15):190-191
[4]陈智霖.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2(1):12-16
化工类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化工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45-02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化工人才需求特别强调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010年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宗旨就是要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高素质化工人才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桂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2011年入选了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2012年招收了本校第一批化工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实践,对化工专业如何实施“卓越计划”,如何构建化工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思考,下面谈谈笔者的认识与体会。
一、当前化工专业实践 教学面临的问题
桂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立于1986年,当时名称为工业分析专业,1998年更名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方向包括化学工程、电化学工程、石油化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6年被确定为广西高校优质专业,2008年获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08年专业所属的化学化工教学团队成为广西区教学团队,拥有的《普通化学》课程在2008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在2013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人获得广西区教学名师奖,2人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在长期专业办学实践中,我们深感化工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对实施“卓越计划”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化工企业,由于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对学生进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表现得不是很积极。各校多采取让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回来交一个实习报告解决实习难的问题,导致生产实习教学环节存在“放羊”现象。
2.化工专业普遍生产实习时间较短,一般为4――5周,企业很难给予一个真正的岗位让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更无法给予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学生的生产实习轮为“参观式实习”。
3.实践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综合性、工程设计性实验项目偏少,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给予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教学平台,没有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另外各类实验(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各类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有机衔接不够,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二、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深入认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是有效的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3-4]。创新能力主要由创新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和创新实践能力三个要素构成,而实践能力则表现为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很明显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影响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学生的创新实践品质、创新实践技能和创新实践环境[5]。作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创新实践品质培养时,既要注重开发和培育学生的共性,也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要因材施教,促进多样化人才的发展,同时要将创新实践技能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要尽量依托学科优势平台,打破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壁垒,将重点实验室的优质资源和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
2.多层次立体化化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入选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后,我们及时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构建理论(Theory)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验证(Test)体系、创新(Try)体系的“3T”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形成以“工程实践与工程应用创新”为亮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核心是体现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该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层次”、“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次”、“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次”三个层次构成。“基本技能层次”由大一、大二开设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以及由大三开设各专业方向的综合实验等组成,通过课程实验、上机等实践环节,学生加深了对理论课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次”则由化工设计、精细化学品配方工程师实训、工业分析技能实习实训、电化学工艺技能实训,以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组成,通过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在企业进行的各类实习等环节,实现对学生综合应用工程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次”通过开设应用研究型选修课、“工程实践与创新”自选实验项目和暑期到企业“顶岗实践”,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各级“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工程应用创新能力,通过雁山大讲坛的引导,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研讨会,丰富校园化工科技文化生活。
几年来,为了使化工实践教学体系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立足先进性、前沿性更新充实课程内容,将化学化工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及个人的科研成果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如电化学工程方向教师利用广西区科技进步奖的“高性能二次电池电极活性材料合成的新方法”和电镀新工艺研究的科研成果以及发明专利,设计并开设了“锂离子电池的装配及性能测试”、“电镀镍的工艺设计及性能测试”等电化学工程专业实验,并出版教材《电化学实验》,化学工程方向教师利用绿色化学科研成果,出版《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程》、《精细化工工艺学》教材,并在教学中使用。另一方面在开设的各种技能实训中,努力开发具有中试规模的实训项目,尽量确保学生能在真实工作岗位环境条件下进行实训,如与东莞金赛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从企业引进了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小试生产线,开设了与生产实际接近的电化学工艺技能实训项目,精细化学品配方工程师实训项目所采用的配方及工艺,均来自生产实际。在2014年,学校加大了对校内实践基地的投入力度,打造校内化工生产仿真实训装置平台。该化工生产仿真实训装置采用真实的化工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运用仿真技术,结合化工生产真实设备、仪表及工业控制系统进行构建,全面模拟生产工艺过程。化工生产仿真实训装置平台的建立,弥补了学生在化工企业不能动手的,只能参观的缺陷,提高了实训实习质量。
三、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效果
1.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化工专业在企业实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高了实践实习教学质量。
2.实施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多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近三年来,化工专业全体学生(约200人)均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5人获得全国一等奖,18人获全国二等奖,33人获全国三等奖,其余学生获优秀奖,在广西同类高校名列前茅;同时化工专业各班级约有一半的学生参加导师课题组的科研活动,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内的科研项目近30项,并获得不少科技成果奖,其中获广西区级“挑战杯”二等奖1项(2012年)、三等奖1项(2014年),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11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研究论文每年在2~3篇左右,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
3.“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成果在2012年获广西区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其中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引起了同行们广泛关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弥补了学生在化工企业不能动手的,只能参观的缺陷,提高了实训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2]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3]张晶.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与培养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