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体育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体育文化

农村体育文化范文1

一、学校现状

我校是一个乡镇学校,占地面积21800平方米,由于离县城较近,有88个学生,三个教学班,土质操场,操场面积8000平方米,有部分体育设施,器材齐全。

二、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要达到的目标

1.优美、和谐、高雅、大气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2.班级特色体育建设,人人掌握特色体育项目技能,展示丰富多彩。

3.处处体会运动的气息,人人参与快乐的体育活动,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快乐工作,让运动长伴我们左右,让健康陪伴我们成长。

三、具体方法与措施

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宣传,让全校师生“动起来”

要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校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校园媒体进行多渠道覆盖,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功能的宣传,提高广大师生参与体育的意识,提高参与体育的频率,让他们真正“动起来”。

2.加强校园体育环境建设,让校园“美起来”

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影响着教师工作的热情,同时也影响着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一个好的体育环境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学校的操场由于办学规模、建设、环境、地理位置等限制,操场越来越小,达不到活动的需要。而场地正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我们的操场,合理布局,把场地利用最大化,处处体现运动的乐趣、处处体现运动的氛围,让校园变成运动的舞台,真正“美起来”。

3.建设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运动“活”起来

我们要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把师生的运动兴趣调动起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让运动“活”起来。

(1)新型的学校体育运动会学校人数少,竞技性就不会很强,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竞赛活动,多组织一些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项目,让所有人都能体验运动的快乐。

(2)小型比赛展风采除了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各班级也要组织一些学生喜爱的小型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级的小组建设,班级的运动特色等,使体育竞赛活动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班级体育文化的氛围。

农村体育文化范文2

关键词:农村体育文化策略

1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背景

1.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加大农村体育力度,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促进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体育文化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安排了资金9500万元,在河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陕西、山东、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25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进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全国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将惠及5.1亿农民。建立农村公共体育物品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真正形成农民体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使其成为村民利益的真实代表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体育运动。所有的体育供给,既要贴近农村,又要贴近农民,逐步使亿万农民都有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的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从而使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元素。

2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意义

2.1体育文化建设能改变农村传统体育观念由于受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旧思想的影响,一直视体育活动为“不务正业”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难改变。农村又多数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对外交流有限,使得农民的思想、性格、价值观、风俗习惯比较保守。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多数农民误认为田间劳作可代替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这种旧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农民的体育观和健康观。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文化成为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文化的建设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改潜移默化的变着农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可使农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使农民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新的、普遍而科学的社会观念。

2.2体育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且还可以育心。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广大农民在忙里偷闲时放松心身,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农村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增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体育精神”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多种形式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单调的业余文化生活。像扭秧歌、赛龙舟、篮球赛等等体育活动不仅能在农闲时间娱乐人们的身心,增强农民体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还给农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致富经验、改善人际关系、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平台。

3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3.1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要把眼光放在满足人的体育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体育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指导满足农民的多方面需求,来作为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精神文明创造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结合农村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推进农村体育文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进程,真正做到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3.2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农村体育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及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我国有56个民族,地域分布广,造就了我国农村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既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体育文化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体育文化网络。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新理念,把体育健身融入生活,成为一种自觉活动。超级秘书网

3.3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激发农民体育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创造了条件,必将给新农村体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载体。因此,应切实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将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国家的投资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民心工程”,从而使体育服务覆盖整个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农民体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注重实效和“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建同时加大体育知识宣传,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的作用,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激情,使其从不想参加体育活动,转变为要求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樊小兵,陈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7(06):165-167.

[2]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3):14-17.

[3]王振涛.单清华.周毅.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03):16-18.

农村体育文化范文3

【关键词】 《全民健身条例》、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一、研究背景

《全民健身条例》强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确保《全民健身条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另外,农村体育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清醒认识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各种问题,探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村经济和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使得农村体育文化已见雏形,但还不完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较少,参加的人次也少,体育经费依然严重不足, 制约了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场地、设施相对较少,还无法满足众多农民对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需求。

1、农村体育文化服务和经济投入明显落后于城市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从国家执行的财政分配体制来看,在城市社区建设资金方面给予很大的优惠,这促进了城市体育的发展,而对农村地区体育文化事业的投入却十分有限,不平衡的资金投入,造成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体育场地分布极不平衡。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体育场地在农村地区仅占8.18%,这已成为制约广大农村村落体育事业发展的障碍。由于城市体育设施由国家拨款投资,而农村则由县、乡(镇)财政负责,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城乡居民享有体育资源的不平等、不均衡。城市居民可享用许多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而居住于广大农村的农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则远远落后于城市,市民与农民享受的体育服务也就不平等,城市和农村体育文化之间的差距还十分明显。

2、农村基层组织的体育职能明显淡化

我国县乡机构改革,给基层体育职能部门带来很大冲击,在很多地方,乡镇体育部门被撤销或合并,致使基层政府体育职能严重弱化。农村乡镇机构在“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节约开支、解决财政人员供养问题”的过程中,以前乡镇文体中心不复存在,只设立文化服务中心,属于社会服务性组织。再具体到村社,由于村庄合并,干部精简,村共青团、妇联、民兵组织的工作人员减少,身兼数职,监管体育的职能就明显淡化。

3、农民体育意识和健康观念明显落后

体育意识是一个人是否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然而,由于农村生产力落后,我国农民体育意识尚不成熟,农民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仅在运动场上竞争表层的意识中,缺少自觉投身和参与的意识。在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下,各自从不同角度看待体育现象,以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解释体育现象。他们认为:一年四季、春耕夏管、秋收冬藏、体力劳动量较大,使得我们有着健康的体魄,劳动就是体育运动。“劳动可以替代体育”,“劳动即是体育”的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这种思想已经成为阻碍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

三、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指导意义。

1、增强农民的体育价值观念

农村人口的体育价值观念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展生产,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者个体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着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因此在新形势下他们会逐渐认识到体育对自身健康和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增强体育意识,促进农村体育和生产发展的协调一致。

2、多渠道融资改善农村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状况

首先国家农村资金的投入,将真正着眼于惠农,要重点用到村上去,去支持和农民息息相关的、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小项目,让农民直接得到实惠,在村里因地制宜地建设各类小型体育运动场地。

另外,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资金投入还远远不能保证农村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所以结合我国的国情,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自筹资金也是改善农村体育物质文化的必由之路。

3、完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民主管理制度

民主管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随着农村体育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实施,农民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纳入政府议事日程,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从制度上保证体育工作的落实。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将实施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乡镇和村委会的组织实施作用,调动和激发农民参与和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把农村体育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规体系,推动农村体育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普及化的方向良性发展。为了保证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正常开展,基层乡镇和行政村应当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努力建立健全农民体育协会组织,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定期进行检查考核。乡镇要有领导干部分管体育工作,村委会也要有村干部专人负责本村的体育工作,村级文体活动中心要配备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各级农民体育协会要牢牢把握时代进步的特征,紧密团结和依靠广大农村体育工作者和农民体育积极分子,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全民健身条例》为指导,推动农村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广斌.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 导刊,2007(9).

农村体育文化范文4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村落 传统体育 湘西地区

写作能力在小学高年级的学习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写”的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比较注重听、说、读英语能力的培养,对于写作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忽略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写作训练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写作教学质量。课堂写作教学的不同策略是促进学生发展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因为学生对任何写作能力或技巧的学习、实践和运用,往往都是在课堂交际中与教师互动性协商的结果(兰良平,韩刚,2014)。所以探索如何提高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十分必要,本文将从教师的教学策略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从口语表达入手,铺垫课堂写作

口语输出与书面语输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大部分学习者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成正比。在三、四年级时通过看图、挖词、仿写句子的练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仿写句子的能力。在小学高段,教师依然可以采取看图、说词、造句、写话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通过让学生从口语入手,通过看图进行口语描述表达,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的层次,这对大部分仅仅在课堂中接触英语的农村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如在六年级复习课“My weekend plan”中,我制订了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Dora的周末计划,通过大量图片让学生猜测并输出Dora的周末计划,以此进行以周末计划为话题的口语输出,为写作做铺垫。

二、灵活提问策略,在交际中输出

Long的交际假设认为,当学习者在交际中出现障碍时,会对不清楚的地方加以追问以排除误解,寻求确认,在这种协商中就产生学习,语言学习随之最优化。农村小学生在课堂中往往比较内向,在课堂中,学生保持沉默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此时,为避免尴尬气氛,部分教师使用简单的片段式语言输出,因为他们认为学生更容易理解这样的提问,但从长远角度看并不能带给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不会有所提升。相反,教师给学生提供高质量输入时,只要教师给予学生机会,学生会多思考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久而久之,可以带来更多的交流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其实不同提问对象的转变可以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采取集体提问的方式可以集中全班同学注意力,却不能得到更深层次的思想。由于写作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仍有些难度,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则可以挖掘单个学生在写作中产生的想法,同时可以给其人做示范。灵活转变提问对象,可以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氛围。另外,针对不同的提问对象,教师可以转变不同的提问形式。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一般疑问句的提问形式,如在五年级上册“What can you do?”的读写课中,设计“Can Robin play basketball?”,鼓励学生用“yes or no”的形式回答完整,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增强自信心。除简单提问形式外,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呈现设计梯度,给学生更多语言输出机会,还可引导学生自由提问。如在“My weekend plan”中,我给出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疑问词询问,自由输出。通过学生自己提问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写作框架概念更清晰明了,学生才能在课堂中不至于不知所措,通过疑问词what,who,when,how和where的提问,让学生明确在写作中会出现的要素。

三、支架步步呈现,指导书写方法

支架是指教师给学习者提供的语言支持(Bruner 1990)。教师在设计支架时应设计比学习者水平略高的任务,以确保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目的在于在学生水平有限时,在支架的设计下来帮助学生。对学生而言,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钟颖,2003)。在英语写作课堂上,支架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方法,让他们有更多的语言输出,以此帮助他们运用英语思维,并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在My weekend plan中,我利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写作技巧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明白制订计划时可用的词句,让学生对制订计划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通过中文的帮助展示英文写作的技巧,提醒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结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识能力逐渐提高,他们会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能动地掌握新的语言,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结构和规律。小学阶段除了让学生学会一定量的词汇和句子以外,还应该在指导上从句到篇,步步呈现,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结构,使他们对写作的格式、布局及遣词造句加深学习,与此同时,引导学生看看文章的写作层次,如开宗明义的开头,总结全文的结尾,以及必不可少的题目。

在细致的写作策略指导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教师要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在了解同等水平学生的能力水平后,进行分层设计,让学生自由选择任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中运用所学参与课堂并体验成功。在“My weekend plan”中,我给出三种不同的语言支架,让学生自行选择符合自己能力的星级作业,分享他们的周末计划。

四、明确评价标准,发挥学生主体性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评价标准同样重要。新课标指出教师应综合考虑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及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标准。教师有了明确的写作评价标准,可以让学生了解写作时应实现的目标及努力的方向。外语教师在写作反馈中经常不加选择地随意做一些语言改错,教师对写作评价的规则和标准也是模糊抽象的(Zamel 1983)。在实际反馈中,大部分教师在写作评价时过于强调语言形式,忽视其他方面的评价与反馈。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写作内容的忽视,而特别注重语言形式的偏差,从而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确立基本的写作评价反馈标准。

在具体的评语中应做到清晰有效,如在标记语言错误时,使用学生能理解的标记符号;评语不空泛,让学生明确自己写作中哪里应该做到结构清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并理解评语等。教师还可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反思自己的评价标准并及时更新。有了明确的写作评价标准,学生自身就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在写作评价中,学生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主动的合作者。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学习使用教师自身形成的写作评价方法,并了解教师的评价标准和具体细则,以此评价自己的作品,从而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并明确他们自己的努力方向。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分为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进行互相批改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反思自身的作品,还能与其他学生交流、探讨,学习别人的长处,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时养成的,应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语言基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书写方法,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写作的兴趣,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Long,M.H.Native speaker/ 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meaning.Applied Linguistics,1983.

[2]Bruner,J.A 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perspectiv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农村体育文化范文5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学校校园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品牌学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鄂西北保康县、兴山县、神农架林区交界的歇马镇,该镇有2所中学,7所完全小学,是保康县的教育大镇。在对该镇各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结合本人工作实际谈一点认识。

一、校园文化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放眼农村小学校园,楼房林立、场地宽敞、绿树成荫,昔日破旧的平房校舍已变成一座座崭新的楼房,然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和不足,学校只重视“教书育人”,忽视环境、文化育人功能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部分教师和个别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其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地建设校园文化;二是学校对社会文化缺乏积极有效反馈、筛选和导向、疏导,在学校当中“读书无用论”、讲享受、搞攀比等非理性文化倾向成为时尚;三是在学校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学生自发形成的通俗文化、浅层次文化,如校园童谣、流行歌曲,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校园的主导文化有较大的距离,需要正确的引导,促进其层次的提高;四是学校组织的体育节、艺术节等,教育活动的形式过于单调,不注重普及性,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五是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潜能未充分地发挥出来,需要进一步开发;六是教师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文化导向上的要求,教师队伍自身的问题亟须解决,如讲进取、讲奉献的风气淡薄了,无心施教的现象近年来时有出现;七是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缺乏文化风格,有些学校校舍墙体脱落、校舍校貌陈旧零乱,绿化美化缺乏文化品位,发挥不了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农村小学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同时,要始终坚持高品位、深层次、求实效的原则,与调整学校布局、规范化学校创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相结合,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

1.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突出学校环境文化

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自然环境建设,要做到校舍建筑美观别致,景点设置精心独到,校园设施设备配置齐备,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得体,整所学校的自然环境总体上达到新、齐、净、绿、美的要求。

一是科学规划校园,加强校舍建设。新建或扩建校舍应着重考虑校园合理布局,力求做到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离,以免相互影响。校园附设的建筑物比如校门、升旗台、花坛等,要从审美学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做到美观耐看。对于学校的校舍及一切的建筑物,应重视维护,到一定时期予以维修更新,以保持常新。比如,对一些使用时间较长、室内墙皮脱落的办公室和教学用房,要定期用油漆粉刷;对一些蓬头垢面、陈旧破损的附属设施,要维修更新。一句话,农村小学校园的整体建设争取做到“园林式”“花园式”。

二是重视校容校貌治理,确保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情况和周边环境,做好绿化美化工作。校园内要适当设置绿地、花坛、景点,条件具备的学校要建设校园文化长廊,达成庭园美化效果。对学校扩建和改造校园工程,我们要高起点规划,在功能设置、建筑装修上要上档次,在环境“三化”建设上要有新意、有特色。学校要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爱惜做好花草树木,做好校园清洁工作,努力达到“四无”要求,即无杂草杂物、无积水、无散养家禽、水泥地面无尘土。厕所定期冲洗,垃圾定点入坑,校舍天天打扫,校园内无卫生死角。

三是合理配置设施,建设好教育阵地。学校要设置标准的旗杆、旗台,建设适应学校规模的宣传橱窗,加强学校德育室、校史室、少先队活动室、阅览室及各功能室的建设。学校的校门、花坛、台阶等辅助建筑要体现出学校特色,从形式到色彩都力求发挥愉悦学生身心和文化影响的功能。同时,学校要在适当位置设立体现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等永久性标语,以及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标语牌。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办公室、会议室和教室悬挂了国旗,在公共活动专用室、实验室悬挂伟人、名家的肖像和格言,设置了文化科技走廊、画廊,强调“普通话要成为校园语言”。通过隐性教育环境的暗示和潜移默化影响,不断规范师生行为,提高师生人文素养。

通过以上做法,使农村小学的校园展示出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大自然,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优美的校园环境还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2.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彰显学校人文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从教育工作的特点出发,以教育原则来组织、设计、实施,把着重点放在引导师生提高人文素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上,全面优化校园教育环境。

一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展开,一切着眼于人的发展。要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结合校会、班会开展时事政治学习,逐步培养师生关心时事、关心政治、明辨是非的政治意识;借助节日、纪念日等有利时机,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引导师生抚今追昔,聆听历史旋律.,了解社会发展;加强党政工队组织建设,创建适合学生特点的社团组织,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强化师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行为教育,营造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氛围,帮助师生解决政治思想、道德文化上的偏差,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二是大力宣扬民族优秀文化。学校要遵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读书活动、故事会、文化讲座、辩论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三是要加强学风、教风建设。学校除了要在适当位置设置体现学风、教风、校风标牌以外,还要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学习活动,使师生真正明确其基本内涵,并通过强化管理,使之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在学校范围内,要大力倡导刻苦读书、严谨治学、勤于实践的良好风气,宣扬本校的优良传统,促进勤奋好学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塑造学校教书育人、教师为人师表、学生文明守纪的良好形象。

四是健全管理制度。校园制度文化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师生员工活动的准则,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制定教师、学生管理常规,建立健全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等规章制度。重视民主管理,要建立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设置校长信箱,畅通师生交流渠道。重视学校管理工作的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规范师生校园行为,人人争做校园文明使者。

只有加强以上工作,重视校园人文氛围的创设,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做到“团结和谐,文明守礼”,构建宽松、互助、友爱的人际环境,学生才能够在集体的熔炉中生锻炼成钢。

3.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孕育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在组织和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好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和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创造一种健康的文化环境,吸引学生广泛参与。通过学校正确的导向,把学生浅层次文化引向高品位,沉淀为校园精神,不断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活动是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的主旨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校要定期组织读书实践教育活动,举办文艺沙龙、文学社、书评、影评活动,组织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举办宿舍文化、文明班级、先进教研组、示范办公室等评选活动,提高师生审美水平,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防止非理性文化倾向的负面影响。活动的组织要注意计划性、系列化,结合形势发展和学校中心工作周密安排。要注意突出活动主题,内容健康有益,活动规模因地、因时制宜,保证活动质量和教育效果。要坚持举行开学、放假、毕业典礼,定期组织表彰、授奖、宣誓仪式并形成传统,积极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优雅的教学环境。

二是打造精神文化,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文化价值的表现,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因此,打造校园精神文化,着手要实、立意要高,切忌抽象、模糊的价值导向。要注意发现、培养师生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示范带动作用,做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学校领导要从自我做起,严于律己,作风严谨,团结务实,重视培养师生的责任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积极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培养学校的争先意识、教师的敬业意识、学生的文明意识。

农村体育文化范文6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生活不断出现新的气象

(一)文化生活更加活跃

近几年来,福建省民间文化发展蓬勃,像南音、北管、老年腰鼓队等表演团体活跃于乡间田野。南安市兰田村一所农民培训学校里专门有培训南音的班级,文化从娃娃抓起。惠安县崇武镇潮乐村的猜灯谜、对对联也是当地很普遍的一种文化生活。而打篮球、龙舟赛等也是在其他村庄广泛流传的文化生活方式,莆田函江官庄村成立了中年妇女“车鼓队”“十八音乐队”,并在每年春节举办象棋、乒乓球、篮球、拔河等文体活动比赛。

(二)文化阵地形式多样、完善

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祠堂、庙宇阵地等现象,在福建省农村已很普遍。迄今,南平市已有420多座祠堂、庙堂和废旧的礼堂改成农民的书堂或村民俱乐部,成为农村文化宣传阵地。在调研的村中只有2.35%的村子没有图书文化站,而0.15%的村正在建,其余97.5%都已经有自己的图书文化站。福州先锋村修建了2座老人活动中心,成立老年人舞蹈队和腰鼓队,并举办了腰鼓队、太极拳等培训班。晋江市安海镇前蔡村筹资60多万建设了400多平方米的村文化活动中心,内设图书阅览室、健身室、多功能活动室、老年学堂等,经常性举办文体活动。

(三)自办文化生活逐渐兴起

惠安县祟武镇潮乐村建立了出书出刊制度,“潮乐简讯”已出74期,村民优秀文化作品集锦已经出版4册,村规民约汇编1份。南平市兰田村办了一所培训学校,针对村里的具体情况开展各种文化、技能培训。永宁镇组织成立了太极拳、扇子舞、南音和大鼓吹等具有闽南特色的农村文艺表演队,利用早晚闲暇时间,愉院农民的闲余生活。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生活重建的突出问题

(一)指导思想上的“一手硬,一手软”

近年来,一些在乡镇工作第一线的基层干部错误地认为,经济建设发展起来了,文化建设就自然而然地搞好了。尽管口头上也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干起来就不要了”。即使有时抓一下,也只是开个会,写几条标语,走过场,流于形式。另外,上级主管部门对干部政绩的考核,也往往偏重于经济指标,客观上促使农村基层干部只注重经济工作,而忽视农村的文化建设。

(二)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指导、规划

目前大多数基层组织搞农村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今天搞这个活动,明天搞那个活动,工作中存在较大盲目性和随意。另外,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监督管理,没有必要的配套措施和约束激励机制,图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文化建设的成效和声誉。在文化生活建设方面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目标,最多是规划一下硬件设施,如,什么时候建个活动中心、阅览室、体育场之类的,但建成后农民文化生活中怎么去使用他们,整体的文化生活该怎么发展,怎么去建设,缺乏有力的指导、规划。

(三)乡镇文化机构普遍存在工作机制不完善

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队伍、管理队伍,专业文化团体以及群众艺术创作队伍的素质不高。由于从事文化生活工作的人员的经济补贴少之又少,使得一些同志纷纷跳槽“转业”,使得这支队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人才流失、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状况。对63个村子调查显示,没有文化组织的村子有27个,占总比例的42.68%。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推动当地的文化生活的发展和进步。

(四)农村文化生活设施建设滞后

乡村集体经济薄弱,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硬件”跟不上农村文化建设。有的村有资金但是都对文化生活不够重视,把资金大部分投入经济建设,文化生活建设只是做做样子。还有一部分乡村是由于经济薄弱,使得文化建设的投入微乎其微,造成硬件基础差,队伍不健全且素质差,一些乡镇的文化站和村里的文化室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地发挥主渠道作用。农村文化活动的阵地是开展文化活动的依托,而文化阵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设施简陋,利用率极低的情况。

(五)文化生活内容和形式落后

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从内容到方式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吸引力,宣传教育仍停留在“我讲你听”的简单的宣传教育工作方式上,使农民感到厌烦乏味。尽管很多农村生活水平与以往有很大改观,然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却让人有着今不如昔的感觉,电视是他们茶余饭后惟一而传统的娱乐方式。调研总户数为33290户而装了有线电视的有27712户,有80.21%的用户以看电视为主,读书、看报仅占16.7%,参加观看其他娱乐节目的仅占23.33%,而10%的人什么文化生活都没有。

(六)封建迷信盛行,科学精神欠缺

近几年来,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一些地方迷信盛行,许多农户家里供着“如来佛”、“观音菩萨”等,在调研、访谈过程中了解到90%以上的农民都参加过封建迷信活动。天天烧香求拜这些不良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不仅毒化了农村社会风气,更严重的是制约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七)农民本身缺乏参加文化生活的积极性

农民本身缺乏参加文化生活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农民自身有这样的主观愿望,希望可以经常参加文化生活活动,可实际上由于为了生活的劳动和奔波,很多人没有也不愿意真正的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文化生活上,在加上外在环境的因素,参加文化生活只是成为他们的一个口号罢了。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生活的对策

(一)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生活建设

没有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基,再庞大的经济也会成为无源之水。农村基层各级领导要在思想上根除轻视文化生活的意识,提高对其重要的认识,明确农村文化建设是政府行使职能的重要内容,不但要一手抓经济,还要一手抓文化生活,促进文化生活的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更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从而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加强对农村文化的领导、规划

农村基层各级领导应当承担起领导的职能,设计出长远的、系统的文化生活目标,明确应该怎样建设农村文化生活和促

进农村文化生活的繁荣。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间组织开展庭院文化、民间体育和艺术比赛,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农民真实生活和情感、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文艺作品。此外还应加强引导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完善农民文化消费市场,更好地活跃和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农村文化要持续发展,重要的一条是建设一个庞大的、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队伍。从目前看,首先要稳定和充实现存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强组织能力的文化队伍。文化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培育优秀民间文艺人才鼓励他们创作更多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较高艺术质量的文化作品,繁荣本地文化事业。

(四)加强农村文化生活阵地建设

文化设施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有投入才会有产出,离开了增加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加大对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使之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备、丰富多样的农村文化阵地网络。农村文化设施不仅要建好,而且要管好、用好,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为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提供阵地和舞台,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五)丰富新农村文化的容

各级主管部门和文化单位,要根据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组织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乡村现有的文化阵地,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大力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六)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

要积极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提高农村文化产业化水平。要引导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远离那些封建迷信的思想,更好地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还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行为,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努力清除各种不良文化现象,保证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