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风民俗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风民俗的作文范文1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民风民俗的作文范文2
广西梧州市北环路小学 031班冯逸帆
我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人, 我爱广西,爱广西的山、广西的水。
广西有许多处山水城市,有桂林、阳朔、北海、贺州……最能代表这个特点的便是全国闻名、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桂林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便形成了其天然的各种溶洞、清澈见底、水平如镜的漓江、貌似大象的象鼻山。有浩瀚苍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激流奔腾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绝的高山梯田……各种天然奇观尽聚桂林,象鼻山,就是桂林的象征,它因山形酷似一头大象。她神奇壮观、形象兼备,鼻脚之间的水月洞就如同一轮临水皓月,构成“象山水月”的奇景,潇潇洒洒。
桂林的山水也是独一无二的。人们常说“人间仙境、梦幻漓江。这话一点也不错。看第一眼漓江,只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清澈而平静。山的倒影再倒映下来,美得无与伦比。漓江是美的,它不会被任何天气影响以至丑陋—晴天,青峰倒影;阴天,漫山云雾;雨天,涟漪圈圈。
我爱广西的景色,也爱广西的食物。
广西有三大名粉:桂林米粉、柳州螺丝粉、南宁老友粉。桂林米粉以爽滑而闻名,桂林米粉入口香,爽滑,细嫩,容易入味;柳州螺丝粉和南宁老友粉都是以辣闻名,辣让食客更有胃口,为食客增加了食欲。
民风民俗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山区;学生;作文
我的家乡位于八百里伏牛山脚下,如今人们依靠山区资源快步走上了富裕路。作为一名山区教师,有感而发,何不利用深山区极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带领学生轻松踏上写作之路呢?丰富而独特的乡土“活水”,如何才能浇灌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写出虽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的乡土作文呢?因此,我不断学习、思考,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写作方法。
一、引导学生欣赏山乡风光,从原生态的自然美中丰富写作素材
我们这里四季分明,秀色可餐,多样的自然风光给山区孩子美的熏陶的同时,也为学生作文素材提供了新鲜独特的源头活水。因此,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假期去老界岭、龙潭沟、五道幢、宝天曼等景点游玩,或深入自家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从熟悉的自然画面中寻找美、感悟美,痴情描摹生态的美、豪放的情。或大处着笔,或小处精雕,由于感情充沛,学生感触的角度独特,因此,流露的情感自然逼真。比如,一个孩子游玩后写道:朋友,请来伏牛山做客吧,绵延八百里,足以让你流连忘返。龙潭沟,沟沟秀丽,似成群的仙女欢迎你的到来;五道幢,幢幢险峻,鬼斧神工;老界岭像长途跋涉的老人,一头挑着黄河,一头挑着淮河;伏牛是实力的象征,我为流着伏牛人的血统而自豪,美哉!我的家乡!又如,写猕猴桃,一个孩子写道:十月左右,果实成熟了,绿叶丛中露出了一盏盏褐色的小灯笼。它们两个一排、三个一束、四个一团,或抱团嬉耍,或惺惺相惜……沉甸甸的,毛茸茸的,灵性可人。一掰两半,就是鲜嫩的、金黄色的瓤,轻轻一咬,满嘴都是酸甜的汁,使人忍俊不禁,回味酣畅。这些片段告诉我们:只要用心观察、真情感悟这些熟稔的山乡风光,就能写出真情实感的美文。
二、号召学生体验生产劳动,捕捉成长轨迹,表达真情实感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学生参加劳动的已经不多了。因为没有经历,许多学生在描写劳动场面、叙事时如果抓不住特征就写不出真情实感,语言苍白。因此,我有意识地号召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帮助父母干活,挖地、割麦、掰玉米、摘猕猴桃、种香菇、摘山萸肉等都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农活,每次参与,学生均有不同的体验,或自豪或沮丧,或成功或失败,写作时真情实感也就丰满可信了。例如,写帮妈妈摘香菇,一个孩子这样写道:快出香菇了,母亲和我把一袋袋菌菇搬到香菇架上,我看见母亲的额角始终渗着汗水……母亲一面摘香菇,一面轻轻地对我说:“孩子,种香菇也是一门学问,秋冬时节,出菇最旺,营养最丰富,若错过关键的两个月,一年就会白忙,因此,抓住时机最关键。就像你的学习,初中阶段最关键,可以说是人生的分水岭,若考不上高中,基本就与学校无缘了,更谈不上有更好的工作了……”听着母亲的话,似乎比课堂上教师的教诲更深刻、更容易理解。看着母亲两鬓的银丝,我顿时成熟了许多,振奋了许多。
三、激l学生探寻民风民俗,写出乡土情结
虽然我们生活在豫西南山区,但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富,民众又注重古老习俗的传承。这里是屈原文化、哪吒文化、重阳文化发源地,一年到头各类民俗活动纷至沓来。农村正月里“舞狮子”“摇旱船”“看高台”“闹花灯”,端午节“包粽子”,九月九登高赏。多年来这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西坪的狮子,重阳的灯,丁河的高台玩得精。这些古老传统的民风民俗,许多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着农家人的智慧和信念。这些民俗素材,学生耳濡目染,甚至参与某个“角色”的传承,这种本土文化特质,乡土情结浓郁,最容易打动、唤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愫。我经常在节后不失时机地组织收集这些素材,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许多文情并茂、乡土味浓厚的作文频频见诸报端。
四、鼓励学生收集方言俗语,锤炼语言风格
民风民俗的作文范文4
一、找准激发点,注重培养兴趣
同龄人的习作是指发表中学生报刊或网络上的文章,以及写作方法,经验谈,等等。这些文章的思维、感受、构思、选材和语言与学生的作文情感相通的层面较多,容易被在校学生认同和接受,易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更能够激发其写作的热情。通过对同龄人习作的大量欣赏,一部分学生产生这样的愿望和想法:原来发表文章的人并不高深,发表习作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通过对同龄人习作的欣赏,会悟出许多写作的道理,正如鲁迅所说:“大凡定评作品,本身就包含着应该怎样作。”并称它为“实物教授法”。这种欣赏,也就是对较高层次作文的认识过程。同时鼓励在校学生通过与这些习作的作者的联络、求教、取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作文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动力,即写作和发表的欲望。如何让学生达到这种境界?在实际教学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首先,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剪辑、分类工作。通过熟读理解文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一过程不单是素材的积累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间接的观察和领悟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督促检查,让学生形成习惯,主要方法是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数量,要不有些学生也会出现懈怠的情况。其次,要选择学生摘抄、剪辑的优秀作品进行作文讲评,通过分析、总结,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文的构思和写作技巧。最后,要让学生熟读。熟读就会达到成吟的境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潜意识,同时还可以规范学生的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这个道理。我要求学生这样做,就是要让学生在接受认可同龄人习作的过程中“悟”出作文之道,提高思维能力,强化感受能力,达到“劳于读书,逸于写作”的境地。
二、找准突破口,注重素质的提高
巴金说:“只有练写才能会写。”无疑,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前一阶段的培养和感染,激发大部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培养起了写作的习惯,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写作,写好作文。
首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结合课本中的新闻和办报知识重点精讲,让学生取法于课文,应用于写作。我主要以新闻类题材如新闻报道、采访、人物传记等形式,调动学生主动观察,深入调查和体会,并通过筛选,指点修改后投寄当地电台、报刊,以发表学生自己的作品作为突破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些学生通过努力有几篇作品被发表,并拿到了用稿通知单和稿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几篇习作的采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热情。在这些成功的事例的鼓舞下,同学们平时勤于写作,有多篇作品在学生作文刊物上发表,在各类作文竞赛中获奖。
其次,成立兴趣小组,开展写作交流会、写作讲座等活动,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教学中利用学生自己发表的作品举办写作讲座,传授经验,开阔视野,组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不定期地交流一些同学的写作经验,重点分析、集中指导,以此为龙头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写作,全面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最后,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指导。比如针对记叙文文章的开头,在教学中引用大量材料,提出要从生活入手,用特写镜头,名言警句等开头,从而改变了过去平淡无奇的开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广泛学习,丰富写作素材
(一)向习作学习。通过平时大量的阅读、摘抄、剪辑,每一位同学都有一本厚厚的作品集,有的学生甚至有三本之多,再加之自己多年的习作,可以说内容丰富多彩,有自己的爱好,通过大量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达到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凑”的效果,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向生活学习。为了增加感受、强化体验、扩展视野,组织学生进行春游、秋游,畅游当地风景名胜,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深入农村生活,参加春播、秋收,把自己置身于生活之中,体验生活的真实与快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比如社会募捐,资助学困儿童,参加敬老院活动等,感受亲情、友情,等等,让学生能够写出真情实感,让学生的作品更能够贴近生活,更具有思想内涵,更具有生命力。
民风民俗的作文范文5
农村中学的师生对课程资源的概念了解不深,他们忽视了在教材外,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多,仅限于教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户外场所、图书馆等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一些教师还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一些农村高中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网络资源普及率不高,为了高考,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试技巧上,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不能发挥作用,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不够重视,学生不能走出课堂,参观、调查、校外实践活动很少。例如,《奇异的自然》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融入大自然中,让学生尽情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体验,完成习作练习,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农村,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发利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人文素养。
二、融入大自然,挖掘素材性课程资源
自然资源千姿百态,风雨雪霜、日月星辰、辽阔的大海、起伏的山峦、果园农田、海堤森林、园林花卉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的源泉。农村地区保留着原始的风貌,自然风光独特,农村学生有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例如,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课文,教师选择相应的季节,带学生走进文本描写的环境,再现作者描写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学习有关田园劳作的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在劳动中揣摩人物的心理,体验作者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了解。把农村自然风光当作素材性资源,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描写自然风光,培养学生观察力,提升审美情趣,鼓励学生写作以田园劳动为背景的习作,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个性化作文水平。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鼓励学生到风景区,为游人服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强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走进社会生活,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农村有丰富的方言资源,尽管语言文字日趋规范化,而农村地区很大范围内还有方言存在,挖掘方言中的有利因素,将其作为校外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方言中地方文化的累积,饱含着地方人民真善美的结晶,让学生积累方言中与普通话相差较大的词汇,根据发音与语义考察词义的演变,分析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通过与普通话的发音对比,让学生感悟地方文化,加深对普通话的了解。农村地区有很多民风民俗,体现出各民族的理想和价值观,整理挖掘民俗文化,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礼仪、道德倾向,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置身家庭,整合语文课程资源
民风民俗的作文范文6
【本期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伟大的自然为我们打造出鬼斧神工的山川河流,酝酿出神奇秀美的峰峦丘壑,滋生出绚烂多姿的花草鱼虫……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吧!请以“风景”为主题作文, 600字左右,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思路点拨】
自然风景是有生命的,怎样写好绘景的文章呢?
一、多角观察,展现特点。
观察是写景作文的基础,只有多角度观察,才可以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涌入眼底。用手摸摸,用鼻闻闻,用耳听听,用嘴尝尝,用心想想……只有对景物的形状、姿态、色彩、气味或质感了然于胸,才能抓住景物特征,才能笔墨传神。比如朱自清《春》中写小草,就是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用“嫩嫩的”、“绿绿的”来突出春草新鲜的特点。又如《三峡》一文中,仅以“清荣峻茂”四个字便写出了三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特点。
二、多种感觉,细腻描写。
在写景时,为了收到细腻传神之效,我们还要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感知景物。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作者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绘百草园的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趣。
三、笔法灵活,表现力强。
作文时可以借鉴生动活泼的写作手法,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或正面映衬,侧面烘托,或简笔勾勒,浓墨重彩,或穿插背景知识,补充民风民俗等等。这样就能使文章摇曳生姿,富有艺术感染力,也会把读者引入“美丽的风景”中,丰富其人文内涵。
四、用心感悟,升华景色。
写作时还须从自然景色的色彩美、形态美、层次美中去领悟哲理美,让眼前之景升华到新的高度,使你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使你受到一种崭新的启迪。比如,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苏轼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领悟。行文中可以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写小草的顽强、翠竹的高洁、落花的奉献……
五、妙用修辞,彰显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