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峡工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峡工程论文

三峡工程论文范文1

摘要:项目成本造价管理

联营体即投资者利用自己的专长和其他资源联合设立一个公司或企业,通过联营,投资各方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联营企业单独拥有自己的财产、厂房和设备,备有自己的存货,发生自己的负债和费用,独立经营独立报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披露相关的财务信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跨行业跨领域经营方式的冲击,联营企业来到水电行业已有10余年的历史,先后在三峡、小浪底、大朝山等水电工程中生根开花,行将收获。体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拓宽市场的联营宗旨,在资源配置,打造行业品牌,发挥经济效益等方面起到了无以替代的功能。但联营企业在共谋发展,寻找生存空间的同时,如何选择企业自身的联营模式,加强会计核算、成本管理和控制等一系列全新的课题又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笔者对三峡工程中联营体成本控制新问题一些的探索。三峡工程施工中有三七八、青云、三联等水电联营体,其中由水电三局、七局、八局共同出资,在宜昌注册成立宜昌三峡工程建设三七八联营总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先后在三峡工程中承建左岸厂坝一期开挖、二期厂房、船闸主体工程施工,人工砂石开采系统,右岸三期厂房施工等大型水电项目,总中标金额达60余亿元。在三峡工程中联营体经历了紧密、松散再紧密的运作实践,积累了一些成本管理的经验。

1、事前控制

成本控制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个阶段,事前控制包括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成本计划,同时组织好职工的培训。由于联营体劳务素质不一、看待新问题各自立场不一,轻易形成相互推卸责任、成本意识淡化、管理松懈等新问题。为此,转变观念、统一熟悉、明确责任乃联营体成本管理重中之重,生存之精髓;同时应建立健全成本控制机制和各种规章制度,以制度来制约人,以经济杠杆激励人,激发全员职工成本意识。此外,由于联营体的劳务来源于不同的联营单位,盲目进场将造成人员设备闲置,必须合理有序布置施工队伍进场,减少相关的费用。事前控制好了,为事中事后控制奠定了基础。

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关系到整个过程的成败,必须坚持以联营体经理为核心全面加以落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摘要:

2.1人工费控制

(1)建立合理的用工制度。即根据联营体董事会决议对联营体各职能部门、施工队、班组建立符合联营体实际需要用人管理体制,做到机构简、人员精、费用合理、相互扯皮少。

(2)提高人员素质。三峡工程劳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亟待提高。对各工作岗位必须持证上岗,通过员工培训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3)人工费的控制必须抓住合同环节,联营体雇佣劳务,在签订劳务合同的同时必须就劳务费用达成协议,合同单价必须控制在计划之内,其余部分用以布置定额外人工费和关键工序的奖励费用。如此布置人工费才不会超支,而且还可以留有余地,以备关键工序不时之需。

2.2材料费用控制

三峡工程材料费在预算成本中比重占60%以上,所以材料费在整个控制过程中尤显重要,控制主要在采购、保管、消耗三个环节。

(1)建立健全材料管理制度如材料采购比价制度、材料和物资审计制度(笔者认为在三峡工程中联营体假如有可能应该健全采购审计制度,切实控制采购成本)材料采购管理办法、材料退库制度。

(2)工程主要材料物资、机械设备、劳保办公用品等采购做到同等产品比质量、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信誉、同等信誉比运距的比价采购制度,比价确定供给商后可实行定点采购,争取厂家销售折扣。

(3)严格入库验收控制制度。首先联营体机电物资部门内应成立质量验收小组,果断把好材料质量关,符合质量的材料作好样本予以保存,对于不符合质量的材料要果断拒收,由此造成的工程质量、工期延误、缺货成本损失应向供给商进行索赔;其次还应该核实材料数量做到账票相符、票物相符;再次对于入库材料要妥善保管、定期清查,做到账实相符,另外非凡要加强露天材料的管理,减少损失,发现新问题及时处理。

(4)通过限额领料单落实材料领用控制。材料部门按照施工部签发的施工任务单来确定各项目的材料月需计划,签发限额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必须按照规定栏目来填列,不可缺项同时要分清分项分部工程施工部位,仓库材料员控制发料要预算人员提供的实物工程量和项目施工员提供的实际工程量进行复核,并和各工段的施工预算进行核对,假如有差异应该分析原因及时反馈。签发限额领料单的人员应该根据进度要求下达施工任务,签发施工任务单,组织施工。项目施工完毕做到料尽场清,剩余的材料办理假退料或者退回仓库,冲减该项目的材料费。

(5)由于材料市场价格变动频繁,往往会发生合同标书预算价格和市场价格严重背离而导致采购成本失去控制。此时联营体材料管理人员有必要经常关注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动,积累系统的市场信息。如遇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应向定额管理部门反映,向业主办理材料价差结算。

(6)钢管脚手架模板等周转性材料控制。在三峡工程右岸厂房三期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周转材料来自联营各单位投入,应健全相关的台账,制定联营体内部的材料回收结算单价和内部租赁单价,确定摊销率,保证周转材料结算合理,摊销均匀。

2.3机械设备使用费控制

(1)三峡工程联营体的部分设备由业主提供和联营各方的投入,应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和操作手设备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熟悉。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管理(诸如油料消耗配件替换、设备修理、机车保养)规章制度,健全设备台账,杜绝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短期行为。

(2)合理配置设备、明确责任。按照联营体项目施工的需要,减少设备盲目采购盲目进场带来的设备闲置损失,堵死设备采购漏洞。

(3)控制机械设备使用变动成本。对机械设备燃料、辅助油料、零配件替换件实行限额领料,定额消耗,实行机械设备单车核算,定期编制单台设备月消耗报表,分析各项费用节约(超支)差异,奖罚分明。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注重修旧利废,减少机械使用费。

(4)寻求新的设备管理模式。如在保证设备完好、保证出勤率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单车设备机长责任承包制度、定量工程承包制度、设备风险租赁制度,落实设备管理责任制。

2.4建立项目成本审核签证制度,控制成本费用支出

联营体所有的经济业务,不论是对内或对外,都要和项目直接对口,在发生经济业务的时候,首先要由有关项目管理人员审核,最后经项目经理签字后支付。这是事中控制的最后一关,必须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开源和节流相结合。降低项目成本,需要一方面增加收入,一方面节约支出,因此,在成本控制中要做到,每发生一笔金额较大的成本费用,都要查一查有无和其相对应的项目收入,是否收小于支,在经常性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核算和月度成本核算中,也要进行实际成本和预算收入的对比分析,以便从中探索成本节、超的原因,纠正项目成本的不利偏差,提高项目成本降低的水平。

3事后控制

三峡工程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系统资源理论对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配置资源的特性、过程、建构方式进行了全新解读。从全文分析可以看出在传播过程中,系统资源的配置在传播系统内可以说是最头疼也是最简单的事情,关键取决于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分配的方式是什么。而实际上,系统的物质资源配置方式又是在整合配置与突破中纠结的。

系统本应按照资源配置的规律进行运作,但由于三峡工程的特殊性,该系统的传播资源主要被系统主力垄断,在政治和经济的合力作用下,将注意力资源、渠道资源、内容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将大部分资源控制在系统主力手中。但另一方面,新兴的系统力量为了生存也在不断地曲线挖掘系统主力无法控制的资源,为突破垄断进行着艰难但有意义的努力。按照自组织的原则,系统资源的配置最好采用无为而治的理想配置方式,但在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产生、发展到稳态运行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没有这样的配置方式,在实践中这只是一个乌托邦的神话,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实际上,该系统的物质资源配置方式是在整合与整合突破中纠结的。而中国式垄断与西方式垄断不同,中国式垄断多为政策性垄断,一纸“红头文件”就可以垄断一个系统,一个行业。而西方的所有竞争对手在市场决斗中搏杀,最后留下的那几个赢家才是垄断者。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可见逐利是垄断的目的,无论这个利益是代表一个政党或大多数人还是少数人。

中国传媒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走向市场化,但与欧美比较还有很大差异。李良荣教授把中国大众传媒模式称为“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模式”。①以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为例,其整合特征也非常明显。第一,系统的协调部门几乎是与政府机关并行的部门,其下大部分的媒体是没有或少有民间投资(或外资)的,从生存的基础来说是依附于政府的。第二,媒体大多数不是独立的,媒体采集和发送的信息,都必须经过政策审查,特别是重大新闻报道,一律采用某一渠道的“通稿”。第三,媒体表面上是商业化运作,但“后台老板”是政府宣传部门。

在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的发展中因不同利益的角逐,系统内出现了垄断力量与非垄断力量的较量,在局部也出现了整合的突破,甚至突破后又形成了新的整合,循环往复,整合与突破总是相伴而行。

注意力资源的明争暗夺

注意力实质上是对受众的影响力,受众由于持续注意于施控者给予的某些问题上,而常常被无意地重构其头脑和行为。注意力被框定的人更容易改变客观的判断,而且更容易依照注意力焦点传达的价值讯息而影响其行为。这样相对集中的注意力资源在系统资源中是非常有价值的,是系统争夺的主要对象。

如何聚焦受众的注意力,这是系统竞争的制胜法宝。“谁控制了渠道,谁就控制了天下”,渠道资源在注意力稀缺的系统环境下尤为重要。施拉姆提出:“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率等于信息的报偿率与获得信息的难度之商”,控制渠道等于缩小这个经典传播公式的分母,从而聚焦人们对于信息的注意力。

主力获得的优先渠道

对于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而言,系统主力在协调部门的强大政治护航下,几乎不用担心传播渠道的问题。三峡工程作为国家工程,代表国家形象,系统的协调部门又与国家政府的机构高度重合,使得该系统可以利用国家的权力,按照国家意志干预系统的输出。

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中央电视台就是该系统的最庞大的主力媒体,这个媒体掌控着国内最重要的传播平台和最主要的对外传播渠道。面对国家重大题材——三峡工程建设的影像记录时,毅然肩负起了这个重大的责任,并确实履行了它的义务。可以说关于三峡工程,央视是事必躬亲、任劳任怨,甚至拿出最宝贵的黄金时段播出三峡工程的大型纪录片,一播就是十几集,几乎不考虑收视率的问题。

例如,中央电视台在大江截流前夕更是不惜血本地在一套节目黄金时间连续播出了《三峡纵横》、《大三峡》等长篇纪录片,在进入12天倒计时时又连续播出了12集《三峡备忘录》。在合龙前10天还拿出广告时段播出了长度为30秒至3分钟不等的“特别报道”的广告片。在日常的传播中,央视也是不遗余力地为三峡工程纪实影像的传播大开绿灯。2002年央视西部频道曾在8:30~9:00的黄金时间播出了《三峡九问》共26集。2003年央视又播出15集大型纪录片《守望三峡》,每集30分钟。

在对外传播上,渠道垄断更为明显。中央电视台4频道在124个国家落地,央视9套②(英语频道)更全部以英语播报③。在三峡工程开工建设的十几年间,央视可谓全程记录三峡工程的点点滴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

另外,作为同一作品也可以利用不同渠道进行传播。例如《三峡梦》一片就是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传播的。首先新影厂利用与世界60多个国家建立的影片交流和展播平台,对外输出。同时利用其隶属于中央电视台的优势,由央视开辟通道安排播出。另外,还利用地方台选播促进进一步传播,并推荐给全国各地方电影院,利用院线进行展播。

其他各力量的由远及近

国际上,纪实影像的发行和传播主要有三种渠道,分别是影剧院播映、非院性发行出租以及电视台播出。而在我国,纪实影像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电视媒体。然而由于系统主力几乎掌控了纪实影像电视、电影传播的所有重要渠道,而其他非主力系统生产的产品,要想受到观众的注意,就只能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先出去再回来”,或者是“从下而上”由“边缘向中心靠拢”的传播路线。例如许多有关三峡工程的纪录片也是通过参加各种国际电视节目交易会,或参加中外交流研讨活动,或参加各种国际电视节目评奖活动,甚至利用海外既有网络和平台先“借船出海”再“凯旋”。

除了获奖后回流以外,一般媒体生产的产品还有另一个渠道广泛传播,那就是网络。数字时代以前,由于电影电视等影像传播渠道和技术只掌握在国家手中,广大受众所能做的只是打开开关,等待收看,或消极地用遥控板选看内容,大众直接参与影像传播的程度较低,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那就是垄断的传播渠道。而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打破了纪实影像传播的垄断局面,使传受失衡的传播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变。受众除了通过电视频道和电影院线能看到该系统生产的作品外,还能通过网络视频下载或在线收看相关影像。

如百度视频可获得的关于三峡工程(其中包括关键词为三峡大坝、三峡移民、三峡库区)的视频链接就多达6000多个。又如Google中文网站视频上的相关链接也有4000多个。

另外,在国外的英文视频网站上,我们仍然可以大量获取关于三峡工程的视频信息④,例如笔者同样统计了Google英文网站,视频也可搜索到上千个。同样国外最大的专业视频网站youtube.com上直接上载的视频就多达500多个,甚至比国内的专业视频网站还要多,而且点击率也比国内的高。

信息时代受众更为主动地参与传播过程,其内在需求得到了释放,在这个相对自由互动的渠道内,一向受到严控的三峡工程纪实影像的生产和传播同时获得了渠道解放带来的机遇。特别是大量民间业余影像从其产生起就开始了方式各异的传播过程,但由于传播价值大小的差异,多数民间影像只进行简单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少数进入大众传播媒体。或者上传至网络,通过公共网站进行,或者获得电视网的征用。那些本不可能被大多数人看到的自拍画面、DV视像作品或不符合播出规格的独立影像作品成为网民热议的对象,成为小众群体收看小众影像的渠道。例如,2002年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就以大学生的视角拍摄了一部反映实现三峡地区环境与变迁的纪录片。⑤

那些散落在系统各处的产品通常用两种形式播出,一是以成片的形式独立播出,这并不是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因为这对影像技术方面的要求很高,还必须符合媒体规定的规格和时长。另一种是以素材的形式进入节目,以三峡风光、突发事件等为内容的记录性影像素材或简易短片形式进入。专业的电视从业人员再将这些素材和短片进一步加工、制作,用于专业制作的节目中。

信息是无限的,而注意力是有限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渠道优先的控制能力仍然是锁定有限的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即使是在网络突破渠道垄断的欢呼下,作为研究者还是要看到在网络渠道的背后仍然有着控制注意力资源的垄断行为。“监控”更加“严格”,对网络媒体而言,中国现在“拥有一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网络警察队伍,其网络屏蔽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⑥更何况传统传播渠道正在向新兴的传播渠道挺进,传统渠道的资源内容优势,在短时间内新兴渠道(例如手机视频)也是无法超越的。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各个媒体都在不断地聚合分裂,重新组织力量,因此对渠道资源的争夺将是长期的,是不断形成垄断,垄断又不断地被打破。

内容资源的垄断与整合

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最大的内容资源便是真实的,可被镜头摄录的影像,纪实影像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差别在于必须要靠对现实事物的影像捕捉来完成基本表达元素的获取,它不能靠虚构的演出或模型的演说来将就使用,一旦内容资源成为有限的稀缺资源,各个媒体就必然要想方设法地去占有更多的资源,或者想办法挖掘新的可用资源作为内容的突破。

对内容的导向控制

有人说,“三峡”无小事。该题材作为重大题材是产生纪实影像精品的沃土,是各个媒体或栏目争先恐后抢夺的重要内容资源,是媒体和纪实影像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可以名利双收的内容资源。对于系统的内容资源配置,协调部门把握着最基本的资源配置权力,通过独占和审查两种形式把关内容,对内容的导向甚至具体画面都有严格控制。

三峡工程纪实影像最核心的内容资源就是三峡坝区的影像。三峡总公司作为业主单位理直气壮地独家占有三峡坝区的拍摄主权,在三峡工程建设的十几年间,几乎所有的工程影像的记录都是由该公司自有的影视部拍摄并作为档案留存或使用的⑦。该公司直接负责管理的新闻中心就规定了“影、视、图片档案资料是总公司有关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收集齐全,规范整理,由新闻中心档案室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⑧

如果其他媒体主动要求前来采访拍摄,其拍摄的内容是有严格限制的。三峡工程最核心的部分都在三峡坝区,而坝区由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实行全封闭管理,由武警部队把守,拍摄者要想进入坝区拍摄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国内外记者如要采访拍摄必须经过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的审查资质,报党委通过。如遇外国记者来访还需要当地外事办通过,并且拍摄三峡坝区只能在几个规定地点拍摄,拍摄者的所有器材必须经过专门部门审查,拍摄过程中还有专人陪同,如遇不能拍摄或敏感的地点,陪同人员还要委婉地拒绝。记者在拍摄后还需要将母带交与业主审查,理由是三峡工程的所有资料都属于国家保密范围。⑨

除此之外,对于媒体的内容资源配置也是有区别的。例如在大江截流的直播现场,不同媒体有不同的内容获取资格,系统协调部门是通过发放有效的分类证件规定记者能涉足的范围来分配资源的。同样在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的直播采访拍摄过程中,不同媒体获取的内容也因资源配发的范围不同而相去甚远。在截流前海内外40多家媒体、400多名记者就提前进入了拍摄状态。中央电视台派出了强大的报道团,对导流明渠截流进行全方位报道。凡是进入大堤采访的记者必须出示特别通行证,戴安全帽,穿救生衣,以确保工地秩序井然。然而有资格进入核心区采访的记者名额却只有50个。最后协调部门还是基本按照惯例分为ABC三种,A证是中央警卫部门发的,B证和C证是新闻中心管理的,发B证的是三峡总公司邀请的,其他未邀请但主动来访的就发了一个C证。A证是可以上主席台核心区的,B证除了核心区都可以去。不同的地点决定了不同的拍摄内容,决定了内容资源获取的多少。

如果说三峡坝区是因为严格的涉密管理使得拍摄内容成为独占的资源,那么照理说涉及湖北和重庆的广大的三峡库区的内容资源应该没有独占的可能性。虽然反映三峡库区的移民、迁建等内容无法实现坝区的封闭性垄断,但是库区所在地的湖北省(特别是宜昌市)和重庆市的电视台,照样可以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对该项内容资源实现自然垄断,获得独家使用或“优惠”使用的权利。因此从最终的成品来看,在移民和库区建设上以重庆电视台获取的内容资源更为优质,重庆电视台及其辖区内的电视台常常因拍摄三峡移民和三峡库区建设的作品而获奖。在有关三峡工程的建设内容上,湖北和宜昌电视台获取的内容资源更为直接(主要因为三峡工程建设的主要纪实新闻报道是通过“宜昌——湖北——中央”的选播机制出去的)。湖北电视台和湖北电影制片厂还赢得了许多与三峡总公司直接合作拍片的机会,独家的资源优势使得他们获得了拍出精品的机会。

尝鲜新内容与深度开发旧题材

当然,事物永远是变化着的,只有不断地去尝试才能找到突破口,找到在既有垄断局面下获得开发新资源的机会。例如,央视西部频道在央视的各个频道中是个“年轻人”,实力不算强,但在建立不久就开始涉足三峡工程题材生产并产出了一部有突破性的精品《三峡九问》。该片将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梳理成九问并逐一回答。其中包括了几个特别敏感的问题,比如战争安全、大坝裂缝、溃坝、水库诱发地震、危险物品的清理等,有些内容还一直被视为军事禁区。他们拍摄了以前别人没有拍到的东西,题材揭秘是这个作品的最大卖点。

在《三峡九问》中,第一次涉及了大坝的裂缝问题;第一次公开播出了20多年前三峡工程进行核效应试验的纪实影像;第一次拍摄了溃坝试验现场;第一次用影像记录了溃坝洪水的行洪演进路线;第一次详细直观地介绍了清库过程中危险品的处理问题和生物病毒问题。该片努力获得的宝贵的第一手影像材料,是三峡工程建设历史上珍贵的影像资料,填补了过去影像记录无人敢轻易触碰的灰色地带。⑩

另外,作为其他媒体常常也是在内容题材的选取上,或者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解读上有了新意而获得认同的。他们在核心内容资源获取不易的情况下,多渠道终难选取一般大型纪录片无法关注到的局部现象和专题类问题,甚至小到个体问题予以反映,用多角度解读弥补核心内容的缺失。例如,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就从经济内容的角度制作了《三峡:200亿涵盖不了的工程》;央视《见证》栏目还推出了《纤夫老李》、《宋公麟的旅馆》以及《李世文进城》等描述三峡移民最细小的个体在大变动来临时,如何积极地做出选择,面对未来。又如山东电视台从人物采访的角度制作了《数风流人物——亲历三峡工程》,记录了多位三峡建设者的故事。央视《致富经》节目播放了移民王雄搬家致富的故事。

除了对角度的选取不一,系统内还出现了从深度开始挖掘的作品。在系统发展的前期,很难有挖掘基础深度的片子,这些东西是被遮蔽掉的,是画面上缺失的东西,“我们很难发现大量的、关于田野和社会底层所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数据和状况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让我们看到。”随着纪实影像的发展,许多人因此萌生了触摸真实社会的强烈冲动,但多数作品都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借斑窥豹的泛化观察,重心是“关注”、“展示”和“呈现”,而不是具有专业深度的研究,更非“看”之后的行动。但有幸的是,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内确实出现了深度挖掘的种种尝试。例如庄韶孔拍摄的人类学纪录片《水漫三峡》就是从学术角度开发了系统内资源的潜能,提升了内容的品质、价值和文化水准。这些新题材的开发在总体上丰富了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的内容资源。(项目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峡地区文化历史资源与现实资源的开发》,项目编号:06XZX014)

注 释:

①李良荣:《西方新闻媒体变革20年》,《新闻大学》,2000(冬)。

②这两个频道是央视主要的日常输出渠道。还有例如五洲传播中心的专职对外传播的机构也为系统输出提供了渠道。

③彼得·卢德思[德]主编,刘志敏译:《视像的霸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④其中包括关键词three gorges project、three gorges dam、three gorges Immigrants、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⑤⑥《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要拍三峡纪录片》,人民网http://people.com.cn/GB/huanbao/55/20020723/782904.html,2002年7月23日。

⑦这里所称的影视资料指反映与总公司发展和三峡工程建设、金沙江开发等直接相关的电影、电视、摄影资料及利用该类资料再度创作的专题作品、新闻报道作品、艺术作品。

⑧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影视图片资料归档集中管理办法》第十二条。

⑨笔者对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影视部郑斌等人的采访资料。

三峡工程论文范文3

一、激发学生兴趣,激起研究欲望

兴趣是人的欲望,需要,追求的征兆。杜威说兴趣使一个人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因而,学生的兴趣是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条件。如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反映鲁迅的童年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也适用于研究性学生。针对学生兴趣和七年级学生特点,研究百草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题目:写一写《百草园探秘》之类的短文;或者阅读课外资料,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编写《我与长妈妈的故事》或《我与闰土父亲的故事》等;或者研究鲁迅的童年生活对他的文学创作的影响等;甚至可以撰写小论文《我眼中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童年与成材》等。这种研究不但解决具体问题,而且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在研究后,他们兴趣仍然很,有个学生甚至想到了三味书屋为什么不挂圣人孔子像。看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后,他们的想象力不容小觑,学生们经过探究t基本上认同:鹿伏在梅花上,有谐音“福,禄”之意。

二、贴近学生生活,确立研究主题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以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问题如何确定就成了首要的而且是关键的一环。针对初中学生特点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问题最好生活化。生活化指的是问题是否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实际,最好是学生们能在身边接触到的语文现象。要让学上通过自身实践获取第一手材料,培养独立探究能力。

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主题是“风俗风情”,在学习这一单元课文后,我和学生讨论决定了研究的主题“走进宿迁民俗风情”,设立了几个具体的小问题分小组讨论研究:①大家最重视的民族风情是什么?②新时期本地的民族风俗有无变化?③民居春联的主要内容等。

专题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它把读写听说打通,学科间打通,实现综合教学。专题教学主题风易贴近学生生活,意在发散思维,扩展思路。

这些问题研究训练使学生们有意识观察身边的语文现象,以及与语文有关的其他社会现象的习惯,则会令他们有随时发现问题的惊喜。

如在进行专题“荷”的研究时,我让学生走进自然去观察,走进图书馆或上网搜集与荷相关的成语、谚语、诗词、故事等。在他们汇报成果时,不少学生说这几年已很少看到荷花了,我趁机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如何让学生的思考不流于表现,如何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就要从学生生活实际中调查归纳,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我便组织学生对我们身边的马陵河的污染进行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调查:①马陵河受到哪些污染?②马陵河的污染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危害?③怎样才能根治这些污染?④通过这次活动你受到哪些启发?这些生活化的问题贴近学生实际,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感受颇深:有的写倡议书,呼吁人们爱护环境;有的写了《让荷花花开宿迁》的小论文,研究性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注重学科嫁接.拓展研究范围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分工,只重视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严重忽视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而新课改重视不同课程对学生的发展,独特价值,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淡化了学科间的界限。语文学科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嫁接”其他学科的知识,对于推动新课改,进行研究性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三峡》一文教学中,师生共同欣赏了作者郦道元向我们介绍的一千多年的三峡美景,然后我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查阅资料,图片,结合文史社会等各学科知识,研究一下,今日三峡工程有何重要意义?到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将抬高高175米,到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色有哪些变化?学生联系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知识思考后,发表的看法很有见地。有的学生说兴建三峡工程将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因为不是火力发电,所以不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有的学生说,兴建三峡工程,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这样的工程应该少之又少;有的学生说。到2009年,无数人梦想的“高峡出平湖”变成了现实,水面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岛屿们晓迎晨风,晚送夕阳。

三峡工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 三峡坝区应急物质资源支撑体系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长江航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明显增强,长江航运的效益倍受关注。三峡河段作为长江黄金水道的白金地段,其地位和作用自然引起高度重视。长江三峡坝区上起长江干线西陵峡庙河,下至宜昌市中水门,全长59公里水域,是枢纽水域通航的关键区段,包括葛洲坝3座船闸、三峡双线五级船闸、1座大型升船机(待建)、3个港区,以及8处大型锚地、104处泊位、4座桥梁、6处水上交通管制区域。坝区内船闸、桥区、渡口、油区、码头等重要部位较多,面对的情况非常复杂。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突发事件不可避免的会对长江航运、三峡大坝效益、长江水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还会由此引发一些不良社会政治和国际影响。因此,为有效应对各种不同的重大突发事件,提高三峡坝区的应急救援能力,从而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证大坝的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是由应急救援的硬件、软件及其相互关系决定的,它不仅包括统一、高效、权威的指挥体系,而且包括可靠灵敏的通讯网络、牢固实用的救援设备等多种应急资源的状况和水平。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强的明显特征,一般情况下一旦发生,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此,作为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基础,事先做好各种预防、救援的综合应变措施,加强各种应急物质资源的储备至关重要。

一、应急物质资源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应急物质资源是一个包含内容广泛的概念,它包括突发事件的预防、救援、恢复等环节所需要的各种救援物资、应急设备和设施,以及应急救援的专用场所等。其中救援物资是指专项用于紧急抢救、转移、安置灾民和安排灾民生活的各类物资。救援物资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简单的救生类,包括救生艇、救生圈、救生衣、探生仪器、顶升设备、小型起重设备等;另一类为生活类,包括衣被、方便食品、救灾帐篷、净水器械、净水剂等。而根据应急设备和设施的功能不同可将应急设备分为:消防设备和设施、医疗急救设备和药品、通信联络及警报设备、交通工具、照明装备、个人防护设备、监测和检测设备、泄漏控制设备、应急电力设备等。

二、三峡坝区主要的应急物质资源

根据在三峡坝区范围内发生的概率较大且严重影响通航能力,而且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影响面非常广、深且远的主要突发事件建议三峡坝区所应备有的主要应急物资资源有:

1.水上监控装备

水上监控系统是三峡坝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前提条件和必备条件,因此水上监控装备的建设应该是应急物资发展重点。根据辖区水域特点及管理需求,建设覆盖整个三峡坝区的VTS雷达交管系统;建设三峡坝上、两坝间、葛洲坝下三个船舶自动跟踪识别AIS基站及监控中心;重点船舶加装AIS终端;重点水域的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辖区船舶GPS定位系统,实现对重点船舶的跟踪监控。从而实现坝区内监控的无盲点覆盖,以及船舶的动态跟踪。

2.危险品锚地与船舶遇险冲滩区的应急资源

目前通过三峡船闸危险品的种类,已多达17种。按照2004年的数据计算,三峡船闸每天平均要通过一级危险品1052.6吨,其中油品危险品436.7吨,化学危险品615.9吨。大量的危险品过闸给船闸运行安全和通过能力造成巨大压力的同时,也给危险品的待闸锚地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按照危险品过闸的相关规定和严格程序,危险品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后方能申报过闸计划,即必须在锚地停泊一定时间受检等闸。这样就从客观上提出了对锚地的需求。同时,危险品锚地应能满足多种危险品性质的需要,才能保障危险品待闸和三峡大坝的安全。但现有危险品锚地的现状,不能完全适应需要,亟待解决。为此,建设多元化的危险品锚地,是满足过闸危险品多样化的客观需要,是保障三峡大坝和船舶安全的必备条件。

由于三峡成库以后,川江航运发展迅速,船舶吨位增大,船舶种类和数量增多, 从客船、客渡船、旅游船到集装箱、重滚船、散货船、大型船队、危险品船等应有尽有, 船舶通航密度的增大会让频繁。同时,受坝前水位调节、大坝下泄流量变化、入库流量季节性变化和季节性淤沙等因素影响, 使得库尾段和两坝间航段通航条件变得更为复杂,另外成库后水面大幅提高和拓宽, 库区雾情较成库前发生一些变化, 受风的影响也增大, 从而也增加了船舶不安全因素使船舶碰撞、漂移的现象增多。因此建议在三峡坝上、两坝间分别建设几处船舶遇险冲滩区,防止船舶漂流撞坝

3.船舶过闸失火的应急物资

三峡工程双线五级永久船闸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水位落差最大、闸级最多、技术最复杂的永久性通航船闸。 由于三峡工程永久船闸是五级船闸,船闸充泄水只能一级一级地进行,正常情况下,船舶通过每级船闸的时间约为40min,船舶在中间级闸室着火时不能迅速被拖离,因而过闸船舶失火会直接危及永久船闸闸室的消防安全。

目前永久船闸闸室消防的主要任务是扑灭过往船只火灾及船上人员的救生工作,消防方式采用水灭火,并辅以消防站两辆泡沫消防车。这些消防措施能够扑灭一般客货轮船上火灾,但对于油轮在闸室内失火且自救能力不足或丧失自救能力时则嫌不足。为此应增加油轮(驳)在船闸内失火时的灭火措施,可设置固定式或移动式泡沫灭火装置,如使用特种专用泡沫消防车泡沫炮对着火船舶舱面喷射泡沫进行灭火。

4.水域污染的应急物资

随着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峡地区船舶数量日益增加,船舶污染也日益突出。尤其是由于船舶触礁、碰撞等交通事故造成有毒货物大量泄漏及由于装卸作业不当造成的有毒货物溢漏等事故,由于排放量大而集中,给水域环境带来较大破坏,给两岸人民的生命健康及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在三峡船舶防污设施方面投入较少,三峡库区船舶污染应急处理能力严重缺乏。目前库区除一艘垃圾接收船、一艘垃圾/油污水两用接收船外,其他防污清污设施如围油栏、吸油毡、消油剂等几乎为空白,一旦发生船舶溢油或有毒化学品落江事故,基本上没有清除回收的手段。所以首先应建立三峡坝区水域污染的监测系统。其次,配备污染物控制和清除设施。目前,对油及类油物质的控制和清除技术已比较成熟,所需的设施有:围油栏:用于拦截溢油,根据长江水域的自然条件,原则上使用适应河流情况的围油栏,包括常规PVC 和橡胶围油栏、充气式围油栏、吸油式围油栏、防火导向围油栏等。清油设施:主要包括适应大水流速和多油种的清油设施,如:收油机、吸油毡、方便型储油槽、大功率卸载泵、岸边清除设施、溢油回收船等。消油设施:消油剂等。对其他有毒化学品,可根据船舶运载的主要品种,配备相应的控制和清除设施。同时根据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清漂船。

5.水上应急搜救的物质资源

目前,长江干线没有建立专业救助力量,搜救工作主要靠长江海事机构的监督艇和事故现场附近的各类船舶来完成。现有的监督艇大多数航速慢、抗风等级低、助航设备差且没有配备专用救助设备。川江汽车滚装船是长江上一种新的运输方式,此类船舶遇险后,过载车辆比较困难,救助手段落后,没有专业设备。所以建议三峡坝区建立一个专门的搜救基地并配置相应的搜救设施和设备,以及高速摩托艇、水上搜救艇和搜救指挥艇等应急物资。

三、应急物质资源的管理机制

1.应急资源配送的快速反应机制

图应急资源调度的运作流程

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否将应急物资快速的运达救援现场关系到应急救援的效果甚至是成败。因此建立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应急物资调度体系是应急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应急资源调度体系的核心就是应急物资调度中心。所谓应急物资调度中心就是指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为做好救援物资的筹集、运输、配送等工作而建立的一个特殊的物资调度中心。为了保证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应对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该是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心和管理中心。

如图所示,应急物资调度中心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对应急物资供应部门、运输保障部门、内部物资管理部门进行协调指挥。中心向各部门发送指令信息,同时各部门实时回馈信息,各部门间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物资供应主要由供应部门负责,物资在途运输由运输部门负责,物资配送由内部物资管理部门和运输部门共同负责。

2.应急资源的信息共享机制

应急活动需要可靠的实时数据,丰富的背景数据,而应急资源又往往属于不同的单位和部门,只有通过应急资源的信息共享才能进一步研究、建设和利用应急资源,实现应急资源的采集、更新、管理、共享、交换和整合。集中调度重要应急资源,支持应急反应的指挥和行动。因此必须对应急资源的信息进行共享和整合,从而才能达到互通有无支撑应急反应的各种活动。

3.应急资源的补偿机制

在应急救援过程中除专业救援队伍外往往需要社会力量的援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在救援结束后对参与救援的社会力量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目前三峡局主要通过三总司设立的专门救援基金对参与救援的社会船只进行补偿,但存在资金较少的缺陷,因此建议由肇事方、保险公司和三总司三方共同负担应急救援的经济补偿,从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应急救援活动。

4.应急资源的保障机制

应急资源顺利到达救援现场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首先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对保障应急物资的顺利到达起着关键的作用。物流基础设施包括通讯系统、交通运输网络、物资储备设施和物流信息网络等。其次,在发生突发性事件时期,建立地区间的紧急通道机制,即建立并开通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可有效简化作业程序和提高速度,使应急物资迅速通过地区检查站,让应急物资、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准确到达受灾地区,从而提高应急物流效率,极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四、结论

合理储备应急资源是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环节。事先做好各种预防、救援的综合应变措施,加强各种资源的储备,构建科学的应急物资快速反应机制至关重要。“三峡无小事”不仅因为三峡工程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更因为三峡的安全涉及长江中下游广大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建立健全的坝区应急物质资源支撑体系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突发事件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王绍玉冯百侠: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重庆出版社,2005

[2]朱汝明胡承兵:建立长江三峡库区船舶污染应急反应体系的意义和设想.内河船舶防污染研讨会论文集,2000

[3]欧忠文等:应急物流.重庆大学学报,2004(3)

[4]舒顶明: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思考.减灾论坛,2005(1)

三峡工程论文范文5

本学期科组活动先后安排学习了“广东省中学教师道德规范”、“东莞中学常规教学要求”和“关于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关于学习与教学的三个理论学派”、“反思性教学”、“新课程改革“等教学新理念与新方法的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通过阶段性总结好人好事、提醒注意的问题来除邪扶正。比如科组既是轮流值日,又能互相邦助,清洁保洁一直很好。通过交流师德经验,相互促动,每位教师都努力以高尚的师德、满意的教学、丰富的活动、和蔼的态度来感染学生、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科组事情大家做、主动做。注意个人与集体相互促动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年长教师与年轻教师“一帮一对红”,相互听课、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认真做好常规教学工作。

教师所从事的是重复率高,弹性很大的工作,订计划、备课、上课、作业、活动、考试、教研、教改、总结等都是必要的、不可轻视的事情。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师,甚至同一教师在不同的班级的教学是有差异的。当教师的,要不厌其烦地,不折不扣地按照《东莞中学常规教学法工作规定》做好各项常规教学工作,经得起学校、科组检查,并在平凡的工作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成为名师、骨干,赢得学生和同行的敬重。期中学生评教打分都在13分以上,叶容弟、孙海英老师连续几次分别获得评分前二名。高一备课组在戴一欣老师组织下,一周两次固定集体备课都有讨论议题、中心发言人和记录,在办公室常常听到他们讨论问题。学完每一单元都有老师编写单元练习,作业能全收批阅。

三、主动承担教研教改任务,积极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

初中、高中三个课外活动小组,全组教师都分工承担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李宏定、徐志华老师多次组织学生观察太阳黑子,李宏定、徐志华、戴一欣、雷龙生都主办了有关专题知识讲座,张隆家、孙海英、戴一欣老师组织学生开展野外测量莞中经度与纬度的活动。叶容弟老师指导叶志辉、黎兆铭、陈婉琴的小论文获市级评比一至三等奖,张隆家、李宏定分别指导学生的地理在两种国家级刊物上。

孙海英、戴一欣、雷龙生老师都主动提出并成功举行了多媒体公开课。孙老师“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评为学校优质课,雷老师“陆地水与水循环”充分表现了很高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戴老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一堂全市高一地理教研公开课,对全市教学教研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峡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重庆市长寿区

引言

当前,随着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use/landcoverchange,简称LUCC)研究逐渐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在当前众多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中,耕地作为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它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以及物质基础,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耕地资源十分紧缺,因此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已成为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1 研究区域概况

长寿区地处重庆中部腹心地带(东经106°49′22″-107°27′30″,北纬29°43′-30°12′30″之间),襟长江而临重庆主城,居渝东而挟三峡库区。辖区东西长57.5km、南北宽56.5km,面积1423.62km2,距离重庆市区67km,下辖16个镇、2个街道。长寿区属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29个区县之一,处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和都市发达经济圈结合部。目前,随着三峡工程建设、重庆直辖以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加之重庆市最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思路,长寿区将会是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和川渝、渝黔区域合作共赢先行区,是解决好“大城市病”的关键区域,这些都将会深深影响长寿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 长寿区耕地数量动态变化情况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11年长寿区耕地面积56560.18hm2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9.79%,其中水田面积29015.36公顷、水浇地83.43公顷、旱地27461.39公顷,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51.30%、0.15%、48.55%,占土地总面积的20.41%、0.06%、19.32%。

同时通过与全市的耕地面积相比,也可知道长寿区耕地面积占整个重庆市耕地面积的2.31%,其中水田占2.97%,水浇地占9.62%,旱地占1.87%。

从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伴随着全市耕地面积的下降,长寿区耕地面积也呈现下降趋势。重庆市长寿区耕地总量变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1996-2001年是耕地缓慢减少期。从1996年的63693.59hm2减少到2001年的62208.60hm2,6年间减少了1484.99hm2,年均减少247.50hm2;

(2)2001-2004年是急剧减少期。这主要是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耕地减少速度加快,4年间减少了4675.22hm2,年均减少1168.81hm2;

(3)2004-2011年是耕地略有减少期。从2004年的57533.38hm2减少到2011年的56560.18hm2,8年间减少了973.20hm2,年均减少121.65万hm2,这一方面是政府对耕地保护的日益重视,同时是由于土地整理、复垦等工作的实施,使得新增耕地面积与建设面积基本持平。

图1 重庆市长寿区1996-2011年耕地总量动态变化示意图

从耕地数量总量动态变化趋势来看,1996年以来长寿区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96-2001年是耕地缓慢减少期,6年间减少了1484.99hm2,年均减少247.50hm2;2001-2004年是急剧减少期,4年间减少了4675.22hm2,年均减少1168.81hm2;2004-2011年是耕地略有减少期,8年间减少了973.20hm2,年均减少121.65万hm2,这主要是由于土地复垦使得新增耕地面积大于建设面积,此外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和土地占用审批制度。

3 耕地数量动态变化驱动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根据长寿区1996-2011年各年耕地数量数据,分析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趋势;选择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增长的基础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计算出相关系数矩阵、主成分特征值、因子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主成分载荷矩阵,得到影响长寿区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具体见表1。

以重庆市1996-2011年统计资料为依据,从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因子中选取10个因子作为驱动力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Y为耕地数量面积;X1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X2为年末总人口(万人),X3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亿元),X4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亿元),X5为城镇化率(%),X6为人口自然增长率(‰),X7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X8为房地产投资(亿元),X9为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10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从表1可以看出,各因子之间相关性程度都较高,其相关系数都在0.90以上。

表1 耕地数量动态变化驱动要素的相关系数矩阵

变量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 1.000

X2 0.969 1.000

X3 0.972 0.940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