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教育论文范文1
(1)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引进,改变了高职英语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中,由于受信息载体手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高职英语教师多以课本为基础,借助黑板和粉笔,通过讲授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中心,而学生的学是仅仅围绕这一中心的顺利开展而进行的,知识灌输式教学、课堂气氛沉闷、乏味等是高职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因而其无法有效调动高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程度限制了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大多数高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英语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职英语人才难以满足和达到社会市场的需要和标准;高职英语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在职场中利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交际的应用能力,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和贯彻落实“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媒介运用于高职英语教学课堂,不仅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信息载体落后的问题,而且还能通过观摩英语实际情景对话,英语影像等方式,为高职学生创造更多英语实践、模拟和操练的机会,让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扮演主体角色,使其由单纯而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转变,而高职英语教师则由家长式知识灌输者朝高职学生英语知识的引导者转变;这是信息化技术运用于高职英语教育中给英语教学模式带来的深刻转变。
(2)增加了高职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途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受知识来源途径的限制,高职英语教师成为高职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唯一途径,而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介手段的进步,高职学生获取英语知识传统模式受到了极大程度的冲击,大大拓宽了高职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途径,如以高职学生在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为例,随着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深化,高职学生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水平的途径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它们除了可在课堂上学习英语教师传授的基本写作方法以外,还可通过网络或其它现代化媒介技术获得更为系统的英语写作技能。
(3)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提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水平。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中,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主要场所和平台,在该模式中,高职英语教师只能做到与少数高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而要真正了解不同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对英语知识需求程度如何则难以实现,因而,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较低,教师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而将如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高职英语教学中则能有效地改善这一问题,因为他们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平台能实现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和在线的反馈,这能有效地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水平,让高职英语教师了解不同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实际情况,检查教学效果等,有助于针对性较强的英语教学方案的制定;此外,信息化技术引入至高职英语教育中还能有效增强高职学生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水平等等。
2信息化技术应用与高职英语教育历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协调或处理好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技术进步的产物,因其所能产生的功效而深受广大教师工作者的追捧和青睐,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形式,目前,传统与现代很难相互取代,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能长期生存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特点,因此,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历程中应正确协调或处理好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首先,英语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信息技术的功能,激励高职学生积极地进行实践和思考,同时,也要注重高职英语教师在学习引导和知识讲解方面的作用,力争做到相辅相成;其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媒介中心的作用,根据高职英语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与传统媒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2)高职英语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使用应掌握一个“度”,遵守适当的原则。尽管将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于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中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能有效地促进高职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但是,其也不是万能,如过度的“迷信”于这种教学形式则不一定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适当的原则,将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具体应做到的以下几点:①准确地寻找高职英语知识点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点;②应掌握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③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平台为高职学生提供英语教学知识时,应与其使用的教材内容相一致;④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应以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果为前提,切忌重形式而轻实质等等。
信息化教育论文范文2
专业教师根据从业人员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服装多门课程融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到课堂演示、师生交互、模拟仿真、远程教学等目的。教师制作适合服装专业的多媒体课件、建设多媒体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软件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学习过程。建设以图文、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素材为主的信息资源库,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的知识讲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构建一个形象的学习情境,专业教师根据服装行业特点开发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增加学生对实操环境的了解。比如:在《服装陈列》课程上,学生在机房先进行卖场模拟仿真软件操作,对卖场空间、通路设计、货架摆放等有了直观的认知之后,再设计卖场的陈列布局,最后带着设计方案进入商场实操,大大提高了实训效率,通过实训后的学生,再到店铺实际操作,工作技能娴熟,操作手法准确,普遍得到店铺工作人员的好评。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逐步使学员在网上完成“专业知识的预习与复习、提前了解实训品牌的文化和产品结构、实训后上传实操录像做到资源共享、掌握国内外最新流行动态等”。针对服装品牌营销,建设ERP服装电子商务管理系统,使学生可以直接模拟服装企业管理流程,将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模拟企业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形成信息化实战环境,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真正提高服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2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服装行业未来的主力军,从基础抓起,逐步更新企业人员
2.1全面构建服装专业信息化教学平台,建立“重时尚、厚技能”的培养目标。信息化教学使学生更快捷地掌握国内外流行资讯,开阔学生视野,了解最新的服装市场行情,有效整合课程各个环节,提高高职技能课程“理论知识信息化;企业项目入课堂;实训操作模拟化;岗位实战进职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应用效率。在理论课程教学方面达到普及多媒体课件教学,提升学生形象思维和艺术审美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继续开发服装类模拟仿真软件,使课程标准和岗位标准有机融合,缩短学生实操差距。
2.2合作开发ERP管理软件模拟服装品牌管理流程,创新服装营销类课程实训技能培养模式。对于服装制作、服装裁剪等课程来说,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授课方式比较适合,但服装品牌企划、服装店铺管理等服装管理类课程,一直是授课难点,高职学生对理论多的课程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主动性不强,项目组拟通过ERP软件系统对真实企业产品模拟进行服装商品进销存、流程管理操作等,使学生直接掌握管理的要素和知识点,并能够直接用于企业的操作。学生通过模拟课程之后,直接到服装店铺工作,能够对进销存等数据分析、商品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3探索一条课程服务行业的有效途径。为解决服装业从业人员知识老化,信息不畅通的问题,高职教育要在应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企业员工内训等企业项目同时,推广先进的多媒体授课形式及网络课程,进一步加强服装专业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加速服装加工型企业转型服装品牌公司,满足服装行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和职业素质提升的需要,以课程服务社会的同时提升高职学院的行业竞争力。
3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在职员工以及高职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通过远程教学的手段有机融合起来,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真正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特点,使没有时间集中上课的员工也有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内涵,信息化教学平台着重应用电子课件、多媒体、动画教学、微课程等主要载体,以互联网应用为基础,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性,提升了在职员工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由知识的占有者变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寻求者,完成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也完成了企业对员工提高技能水平的要求。通过信息化建设,网络技术可以帮助学校延伸职业教育空间,打破时间和空间上对学习环境的束缚,学生无论在校内、校外,无论毕业前、毕业后,都可以享有持续学习的机会。
4服装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应用
通过课堂演示、师生交互、模拟仿真、远程教学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服装专业课程现代化、数字化程度。项目组将采用模拟法、探索性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法等进行课题的研究。分析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模式改革。首先,制定服装专业信息化课程建设计划,将服装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职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与计算机技术专业公司进行合作,专业基础模块课程重点建设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专业技能模块拟结合课程特点开发1-2个模拟仿真软件,随着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深入再逐步增加其他科目的开发建设。职业方向模块以建设网络课程、微课程为主,如服装品牌设计、服装网店营销等,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和终身学习,提高职业竞争力。其次,根据课件、模拟仿真软件、网络课程、微课程的建设情况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别的教学软件大赛,提升服装专业信息化课程的建设水平。使用并推广信息化教学模式,借鉴国内成功的教学案例,形成综合课企两方面使用效果的服装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为企业培训员工。
信息化教育论文范文3
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 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信息化教育论文范文4
站在新年之初,总不由自主地要总结上年,展望来年。作为一名重点关注教育行业信息化的记者,我将分析2003年教育信息化的热点所在,借此预测2004年的新形势、新发展。
远程教育时间表提前赛迪顾问数据表明,2003年,中国教育行业IT应用市场投资规模超过250亿元,增长率达20%以上,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远程教育市场。
远程教育在SARS中脱颖而出,光彩夺目,成为SARS期间为数不多的教学希望和经济亮点。SARS期间,北京市教委启动“空中课堂”;河北、天津、安徽、山东等也分别开设“空中课堂”、“虚拟教室”、“网上教学”等形式开展教学;仅仅“五一”期间,新东方教育在线网络教育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业务就比上个月增长了77.6%和61.3%。
SARS有可能成为中国远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还是中国第一次从上到下,从教育部到各地方教委,从高校到各中小学,协调一致启动运用远程教育手段来作为正常教育无法正常运作时的应急措施。
SARS把远程教育的建设提前放到了议事日程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既定的秩序和进程。2004年,远程教育进入了一个改善和调整的时期。远程教育要重点改善的领域主要有以下三个。
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资源难题可谓是一直到如今。它绝非短期之内就能获得解决和突破,它需要IT厂商和教育用户一起合作,并且以学校里的老师为主体,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学员以精品的课程和资源。
这次非常时期,高校的教学资源尤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本来如果运用得当,很多高校完全可以通过通畅的校园网做到停课不停教学。但事实上,大部分课程还是没有很好利用远程教育这个必不可少的补充形式。另外,很多课件制造较为粗糙,界面不友好,没有利用网络教育的互动性、多媒体的生动性把远程教育的长处发挥出来。
建设好教育资源,相信也是所有大中小学校的下一步任务之一。
完善自动测评系统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黄荣怀认为,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可由网络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建立和适当运用这一系统,将会有效改善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完善的自动测评系统不仅要能让学生在网上答题,答完试卷后,系统还要能通过网络自动提交答卷,再通过网络服务器统一判卷。命题系统应该与测试系统、成绩分析系统有机结合,方便教师出题、考试和成绩分析。为了保证考试安全,系统还应具有断电恢复和容错功能,考试信息不会意外丢失,考试管理系统则能实现如考生报名、发卷、收卷、判卷、考生管理、考生成绩公布与打印等功能。
加强教学交互平台
学生所抱怨的网上课堂互动性差其实是可以改善的。网上交互平台的功能应该包括在线课程学习、在线专题补习、学科答疑中心、兴趣讨论小组、课件管理、教学管理、教师备课、作业批阅、网上教学交流、网上专家咨询、教学评估等。它可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及时快捷的特点,在校园网络上创设虚拟的学习社区与交流社区;另外,校园网络教学系统还提供多种自主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者认知主体的体现。
远程教育虽然有种种不足,这注定了它仍然只能是正常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而不会是学习的主流模式,但由于远程教育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它还是受到了用户和IT企业的极大关注,成为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赛迪顾问预测,2004年将成为远程教育在未来几年的一个,其投资将占教育信息化总体投资的21.2%,达到70亿元。
西部教育真正升温
教育行业信息化在东部地区发展迅速,已经转向应用阶段;而在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则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建设仍是重点。
在2003年之前,西部教育信息化虽然广受重视,但由于资金、人才等瓶颈的限制,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还未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2003年,国家有关部门针对两大瓶颈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在资金方面,采取财政拨款方式,用于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人才方面,继东西部对口支援工作之后,又于2003年9月8日成立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推进全国教师的继续教育,重点提高西部和农村教师的质量,这就给西部的教育信息化奠定了政策、资金和人才上的基础。关注西部教育信息化,时机开始成熟。2004年,西部教育信息化的重点领域如下。
基础建设仍是重点
教育行业信息化在东部地区发展迅速,已经转向应用阶段;而在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则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基础建设仍是重点。
据对四川省、重庆市、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四省一市的1200名教育用户的调查,5%的用户还未开始建设;7%的用户正准备建设;51%的用户刚处于起步阶段;37%的用户信息化建设已经比较成熟。
截至2003年11月,中西部教育信息化投入53%用于网络、PC、服务器等硬件建设。因为中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时间稍后,所以更能借鉴其他单位、地区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开始注意避免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等常见问题。是以投入的资金有14%用于软件建设,13%用于资源建设。2004年,39%的用户依然把重点放在网络、PC、存储等硬件建设上,19%的用户继续软件建设。资源建设上升幅度较大,比例占到23%,开始有10%的用户关注总体建设。
资金问题多元化解决
资金问题,是中西部教育信息化绝不可回避的一个难题。39%的教育用户都认为,限制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因素,首先就是资金。
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各方有各方的说法,但最后都几乎归结到一点:开拓融资渠道,多元化解决资金问题。
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赵邦友认为,在资金这个问题上,教育行业应该和IT供应商一道,积极开拓各种融资渠道,探索各种形式的融资方式,运用多种手段广泛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筹措资金。
陕西省教育厅信息中心主任冀霆也持同样观点。“与商家合作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做法,可以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计算机教室。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有发展、有突破。而且这是一个双赢的方案。”
缺乏资金虽然是个难题,但并非不能解决。在政府开辟资金筹措渠道的同时,如何利用社会资金来解决信息技术教育的资金,这是中西部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课题。
总的来说,目前的中西部,还缺乏覆盖全省的计算机网络,现有的网络建设存在着各自为政、结构不合理、共享程度低等问题;管理法规、制度和信息标准规范缺乏或不完善;校园网建设进展不快;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教师培训有待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移动教育概念盛行
移动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亮点和热点,一些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制造商、无线网络提供商已经尝到了先行者的甜头。
移动教育,概念先行。移动教育是把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与有线的在线学习相比,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个性化等特性。一个移动教育系统通常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硬件设备、软件以及通信网络。
当然2003年的移动教育,主要指的还是笔记本在教育行业的普及。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昔日高价笔记本,也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2003年,教育行业成为笔记本厂商争夺的地盘。不少著名企业纷纷定制出面向教育行业的笔记本,加大了对教育行业的推广攻势。其实移动教育的热炒,也部分得益于SARS。
移动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亮点和热点,一些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制造商、无线网络提供商已经尝到了先行者的甜头。
信息化教育论文范文5
1.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多媒体课件管理系统
中职学生学习能动性较差,因此课堂教学内容要新颖一些、生动一些,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将死的内容做活,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利用课件管理系统可进行资源共享,减轻教师的重复性工作,利用节省的时间多研究学生心理,更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
2.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
由于校园网里都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片、职业生涯等影视音频素材,通过校园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一种实时、交互的学习环境。可以辅助传统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3.校园信息管理系统、校园信息系统等
建立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可方便快捷地查询师生相关信息,公开公平公正。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可见,在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是离不开网络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教学产品的,有过程有产品,这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形成产教结合,以此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教育信息化的深远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主要是发挥计算机辅助软件在教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提高教学水平,以便快速形成新的中职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推动中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学资源共享都为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1.信息化建设中的硬环境
在信息化建设中离不开校园网络的构建、网络教室的建设等硬件设备,但在信息化建设的成败问题上,硬件设备、环境及投资额度都不是主要的,信息化建设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如何应用及使用者的认识程度和教育理念。
2.教育信息化软件环境的应用
通过网络IP协议便可全校园进行相互通信、共享相关数据资源、查阅知名中职教育的学习资料,可以节省多少培训费用可想而知。教师可借鉴网络上的精品课、微课进行先进教学,并可配合生动的课件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为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真正达到老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批、辅、改不再是纸上谈兵。教育信息化不应只追求资源的数据量和多媒体的形式,而应该尽可能地积累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优化。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
中职教学的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更深层次上延伸的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也正是一种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校企结合模式。比如平面设计Photoshop课程、网页设计、动画制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信息化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强化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训练。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实际操作制作出教学产品,达到产教结合的目的。
2.信息化建设的弊端
中职教育教学条件与设施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但某些学科仅靠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教师重视,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多重考虑整合课程内容。中职教学应避免盲目追求无纸化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堂上网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信息化教学上还不能缺少教师独特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在应用中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学会收集、获取信息并有机地利用信息;再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挖掘潜能。
四、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措施
信息化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 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
引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改革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2020年):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推广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培养教育信息化后备人才,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可持续发展[1]。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二、初中语文多媒体主要教学方法
1.内容呈现法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完全依赖板书和口头讲述来呈现本节课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一方面,老师上课负担较重。一节语文课下来,不仅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内容,还要不停地进行知识讲解,相当累人。有时候由于课程安排,需要几节课连着上,这就更让人吃不消了。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板书和普通话有较高的要求。对于老教师来说,板书等基本功较为扎实,但在普通话方面就有所欠缺;但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普通话基本过关,但板书、粉笔字等又有了相应的问题,尤其是在现在电脑应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第三,由于时代的进步,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师讲述内容较多,体现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易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且没有经过自身实践的知识,掌握起来始终不过踏实。同时,在多媒体技术如此发达的情况之下,板书这种单一模式对于学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而这些,都导致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问题。
而采用多媒体语文教学,教师可以直接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出来,这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与课堂效率的提高都有较大的益处。
2.情境创设法
通过多媒体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图画、音乐、视频等资源,将不同时空的事物或情景呈现在课堂上,以创设一些逼真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这种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弥补学生生活经验和主观想象力的不足,使学生获得最真实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较繁杂的课文内容的理解[2]。
三、语文多媒体课件评价指标
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具有交互性,形象性,情境性等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参与、体验,有助于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培养情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语文教学课件的评价包括课件内容、课件结构、练习与反馈、技术水平、交互效果等五个方面,根据每个指标体系的再次进行细分:
多媒体课件内容:教学目标清楚明了;重点、难点突出;教学内容正确,富有内涵,具有引导、启发作用,能激发学习兴趣,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呈现内容留有余地,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实践,言简而意赅,量少而质高。
多媒体课件结构:思路清晰,主次分明;导航合理、使用方便;问题设置与教学引导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学生思维同步并循序渐进;课外拓展有利于学生积累,并能提高学生的相应能力。
练习与反馈:练习要注重语文教学常规的落实,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提高,并适应初中学生的学段目标,反馈应及时,客观公正,且能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保有语文学习的兴趣。
技术水平:课件安全可靠,页面设计简洁大方;但能吸引学生目光;不同的文体教学,风格不一,采用的多媒体手段多样且富有变化,符合课程实际。
交互效果:交互响应及时,能满足师生不同的需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参与性高、思维敏捷;师生沟通融洽,学生主体体现,教师辅导到位。
四、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问题。因为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认识的局限及相关理论理解的不透彻,在教学理念上往往容易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实施方法上走入技术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误区,影响了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形式,笔者调查了学生对语文对媒体教学的看法,情况如图一所示。
调查所示,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1.缺乏新意,形式代办,仅是框图式总结;2. 没有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辅质,忽视语文学科特点,多媒体的应用没有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转变观念。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目光,更无从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运动现代多媒体技术。但为了应用而应用,只套用最简单的单一形式,这只能是一个糟糕的开始,当然不会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课堂效率的提高当然可望不可即。但同样地,仍要走出一个误区――以多媒体教学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正如“尽信书不如无书”,全然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全部呈现,没有问题的阶梯性,没有引导的循序性,教学模式仍旧单一,教学效果依旧低下,那运用多媒体的最初目标都无法达成,更何况是其它更高层次的目标了。
2、掌握技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听、说、读、写是基本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你可以引用视频、音频,你也可以插入课堂相关图片,你还可以制作动画、配上音乐??而这一切,没有一定的技术是不行的。通过技术培训,掌握多种方法,才能综合性地灵活运用各种技能,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
五、结束语
与时俱进,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主题。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只有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中,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才能满足新生代的学生需求,而多媒体的应运而生,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引起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可以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图文并茂、声情益彰的形式促进课堂的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结构,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