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阅读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阅读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阅读教学论文

中学阅读教学论文范文1

1、少数民族中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当前举国上下都在推行素质教育。然而,中学的素质教育测评最终还是以应试教育的考试分数高低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大部分语文老师对语文知识的传授比较重视,却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即使安排了一定的阅读形式,也是走过场,根本不求实效。

1.2 忽视课外阅读指导。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课外书藉的认识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只要弄懂书本知识,完成相关练习即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仅仅靠课内的篇目和时间是永远不够的。

1.3 忽视指导方法。许多语文教师分析起课文来条理清楚,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对指导学生阅读缺少方法,眉毛胡子一把抓。就知识来说,却不提出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深入体会。特别是文章的抑扬顿挫、节奏、表情和韵律等都不提出,有些教师只是授人以鱼,根本不授人的渔。

1.4 忽视阅读主体(学生)。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着一种盲目性和随意性。不了解各年龄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接受情况,缺乏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

2、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2.1 享受阅读,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诗意的韵味。语文教材选择篇目,又都是从这些浩繁卷帙的传世书海中撷取的精华,文质兼美,他们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无疑有着持久而深广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些文化中的精品、瑰宝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转化为个人的素养,这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阅读这些篇目,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进行思想的砥砺和碰撞,情感的体悟和对流,美感的激发与生成,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真、善、美的境界。

2.2 重视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扩大知识视野,提高能力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有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语文成绩一般名列前茅,而且作文水平很高,有的还发表了作品。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较强,其它学科成绩也不错。可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今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3 重视语文课外活动指导。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扩展。它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技能、智力等各方面都需要配合。因此,这种补充、扩展和多样化的训练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诗歌朗诵、讲故事、演讲、作文竞赛、手抄报和读书卡片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望。

2.4 关注新大纲、新课改、新教材和新教法。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新课改,了解各年级阅读训练的内容、重点、难点、特点和要求。结合当地学生实际,研究新教材、新课改和新教法。重点指导学生去学会泛读和精读。因为泛读是知识的横向积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精读是对知识的纵向钻研,使学生去认真领悟文章的主旨。这样就会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

2.5 既重视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培养,又重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为人生而读书的信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听、说、读、写的关系。既重视形式的多样性,又讲求实效。

2.6 重视阅读技能和方法训练。根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阅读教学任务,按照新大纲的规定,结合当前中学阅读教学改革的实际,重点加强阅读技能训练。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读书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阅读方法有:朗读、精读、默读、速读。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指导。

2.7 重视诵读。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诵读。很早就有“读万卷书,行万理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真义自见”的古训。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既符合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可以说古人语文教育的成就不得归功于诵读的结果。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好,趁早把信息“输入”学生大脑,逐步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内涵,将来大有用处。背诵一定数量的课文、古诗,对塑造学生的文化灵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8 重视课外作品的阅读。新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求学生每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着2―3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读课外作品。有一定量的积累;才有语言的感受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对问题的分析,对生活中复杂现象的理解都是从阅读作品开始的。

中学阅读教学论文范文2

目前,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2.阅读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效;3.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当指导监督,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语文教学。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高中生已经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欣赏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去掌握知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给学生相对自由的选择和阅读空间。高中生的兴趣爱好渐趋明显,阅读爱好各不相同,教师应在合理的指引下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营造阅读自由、思考独立的学习环境。

二、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高中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现在的教育环境也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但是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略。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新课改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应避免出现过分夸大学生的作用、课堂教学无效性、重过程不重结果等现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领和指导,使学生在阅读学习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循序渐进,逐步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学生可以更快、更充分地掌握知识。教师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监督反馈,通过教师的积极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进展情况,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去。

三、实施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掌握有效的教学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多元解读、自主阅读、深度阅读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施行。

(一)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积累的知识,对文中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作出独特解读的阅读教学过程。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欣赏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二)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对阅读对象进行创造性解读,探异求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创造性阅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联想、敢于质疑、挑战权威、锻炼思维品质,培养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

(三)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阅读对象提出问题并形成问题意识,或者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吸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讨,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阅读,最终达到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建构。探究性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它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实践意识,培养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思维。

(四)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参与阅读目标的制定,并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监督,阅读完成之后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主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确立自己的阅读目标,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完成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自主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重要的作用。

(五)目的性阅读

中学阅读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听读带动;自读自议;议读品读;回味读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103-01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实际情况是: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从上课开始到上课结束教师都在很有激情的讲解,讲得津津有味、振振有词也条条是道,而我们的学生则死气沉沉、目瞪口呆、神情恍惚。本来应该书声琅琅、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变成了说教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如此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呢?方法很多,我以为:中学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理解课文,陶冶情操。我们要摒弃“无声”课堂,还“读”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中去感知,增加感性接触,多次反复,夯实记忆表象,实现“真学”。

一、激情导趣,听读带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读,特别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足以培养学生语言敏锐感知的一项主要手段和实践。”因此,在初次接触新课的同时就要为课堂营造读书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激情。可以采用教师范读,教师范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具有不可低估的教学魅力。那富有感染力的语气,恰到好处的表情,声请并茂,让学生听其声,感其情,跃跃欲试,大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把父亲买橘送别的一节跳读出来,饱含深情,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一下子引领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另外,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朗读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录音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文学的殿堂里乐而忘返。

二、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感知是指心领神会。余秋雨说过“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语言表达。”因此,阅读理解必须考学生自己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语感。如冰心老人的《谈生命》文中对生命的领悟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富有哲理的语言文字完成的,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再如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以巧妙的构思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学生自读课文,可以理解相濡以沫的幸福,就可以进一步理解作者为什么称德拉和吉姆是聪明的麦琪了。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语感的形成,离不开读,千教万教读为本,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的阅读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在获得文章真情实感的同时,也自然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语言形式内化的目的。叶圣陶老先生说:“作家胸入境,入境方始亲。”要入境就得用心自读自悟,读出感情,悟出感情。

三、分析点拨,议读品读

语文教材的课文文化含量极高,处处散发着中外优秀文化的芳香,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咀嚼文章语言运用的巧妙精彩之处、课文思想观念的闪光之处、写法技巧上的高明之处,让学生去发现美的火花,品味其中的语言美、结构美、形象美、意境美等,得到美的熏陶。如学习《孔乙己》读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学生应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孔乙己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矛盾的窘相,进而去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句话所包含的情感。进而在讨论:孔乙己只是迂腐、死要面子、好吃懒做吗?他品质的闪光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很自然的找到了分吃荤香豆这一部分,读到此处,学生就更能理解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了。学生在讨论品读中走进了作品,走进了作者。再如学习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学生通过议读能迅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这时就可以把课堂重点放在母亲的辛苦上:“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说明什么?你读出了什么?重点读“震耳欲聋。”接着追问:“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只是想了一会儿吗?马上消失了吗?立刻停止了吗?在课文中找依据。”再读“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品味读:“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母亲给钱时用的动词是“塞”,为什么?于是学生明白了一个拼命挣钱,一心爱家,一心爱孩子的伟大母亲。那么,让学生多读读这些句子吧,读读的是句子,品味的是爱心。

四、饱满深情,回味读

高尔基曾经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准确、明晰和动听。”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揣摩、品味后,学生会受到感情的熏陶,也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时,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饱满深情回味读课文,反复读课文,回味语言蕴含的美的同时又积累了语言,不是一举两得吗?

学习《白杨礼赞》学生激情昂扬回头朗读文章,对白杨树的赞美,对北方民众的赞美,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充满胸膛,朗朗的读书声充盈课堂,这本身就是一种熏陶。学过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生对生活的态度更积极更乐观了,诵读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形象的文字已经化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将成为学生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学过《鱼我所欲也》朗朗的读书声响彻在课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舍生而取义者也。”学生会想到中华历史上那些熠熠生辉的英雄们,正义将注满胸膛。这样,教师最大限度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他们表现美的欲望,创造美的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才能将获得的语文素养和审美素养内化。

总之,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学生认认真真的读书,应当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重要的方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读中品味,品中有读,把读书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手持读这条彩练,舞出个精精彩彩大语文!

参考文献:

[1]杨国全.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指导[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中学阅读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而是由学生自行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使他们在丰富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培养自己切身的感悟和思考能力,从而熏陶自己的情感,获得审美的乐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他们寻找和运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这也就表明,落实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广大教师就必须实施一些有效的措施去突出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教师可以通过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条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减轻学习上的精神压力,缓解课堂疲乏,情感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和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而爱是情感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将自己的真挚情感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以端正的教态,慈爱的神情,和蔼的语言讲课,让学生在温暖和谐的气氛中,集中精力聆听教师的讲授。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微笑可以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可以架起师生互相理解的桥梁,上课时,当你面带微笑,步履轻盈迈上讲台时,孩子们的情感也会被同化,在舒畅的心境下聆听教诲,感受被激励的幸福,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还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对教师课堂的热爱情绪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探索学习。

而且,教师在这种环境下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再是自上而下,授之以渔的形式,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索,分析,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法就是根据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表象,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着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图片、摄影、音乐的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使学生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描写的事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真实亲切明晰感。

二、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与此同时,兴趣与学生的情感紧紧相连,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材料,当然消极的情绪也会抵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以鲜活的现实素材使语文内容变成课堂教学的一泓活水。在课程实施上,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学生积极的思维与其思维的品质有关。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通过一定的练习训练其品质,如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等,学生掌握了思维的方法,他们才能正确地思维,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学生在听课时,若能循着教师的思路走,甚至搞清了教师讲课的思维方法、思维形式、思维规律,那么,学生一定会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其智力水平相关。教师的启发诱导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都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可更换一个角度来提出问题,或者将其问题再分解成有梯度的相关的若干个小而易解的问题,一个一个的小问题理解解决了,大的问题自然而然得以解决。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开展。当然,所分出的小问题应有价值,既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关。教师应有全新的观念,民主开放的教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要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大胆完整地陈述自己的观点。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学活动视为自己的需要和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下,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起来。也只有在这样的场合下,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同想法才容易产生,才会放飞思维的灵感。从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对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丑小鸭》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象一下丑小鸭后来会怎么样?把自己想象的结果和课文中的情节相比较来感悟丑小鸭变成小天鹅的艰难历程,从而体会丑小鸭对生活的坚强信念以及对我们的启迪。后来,我曾用这种方法进行授课,同样也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可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变换教法,只要方法得当,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如何利用教学素材,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去积极主动探索学习,是现今教育家非常重视的课题。因此,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切合实际地采用一些新进的设备,通过新颖的授课方式,拓展阅读的内容,创设与阅读素材相关的情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此种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三、教师通过一些课外阅读拓展,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与水平,此时,教师应当注重发挥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前延教学关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依据某教育杂志社的调查结果,仍然有35-45%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这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预习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尤其是要求学生养成课前必须预习的习惯,并拟定预习重点,提高预习针对性。其次,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科学预习方法的指导。部分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虽然有预习的积极性,但是方法不够科学,也制约了预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强化科学预习方法指导。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推广的“读、思、记”三步预习法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预习方法,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阅读了解内容,通过深入思考探究问题,并进行练习,检测学习成效。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需要帮助的内容摘记下来,为探究教学奠定基础。

通常情况下,阅读水平较强,语文较好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经验往往都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内的阅读,他们大多数受益于课外阅读,采用不同的教学环境,用“新”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加以充分的利用。为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不仅可以以新的教学内容作为吸引的本体,还可以以“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器具来刺激学生感观。我们可以以现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较多的课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例。从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新鲜的教学组织形式会在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时间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为长时间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会从这种不同于固定教室教学的环境中提取有利于组织教学秩序和教学内容吸收的各种因素来给学生造成视觉和听觉冲击。例如,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和带色彩的文字来形象化教学内容,给学生造成视觉冲击,那么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就会被这些生动形象的内容吸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合适宜地将教学素材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拓展广阔的阅读时空,并且还要重视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让阅读活动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相连。当然,要做好这些还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给与他们科学的指导,引导他们注重思考和积累,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想象。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四、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创新人才,一切必须从学生出发,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在真正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得到开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激起他们创造的火花,从而使他们的自身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亚里斯多德曾经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就表明,只有有疑问,有问题,才会出现思考,才会出现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还要向学生多提出一些质疑的方式,以此来对他们做科学的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还需培养学生的思维,只有存在异,才会有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加讨论及思索,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来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再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想象,世界上一切创造都少不了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前提。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形成驾驭语言的能力。而驾驭语言中的各种要求,就理解而言,则主要表现在语感能力上。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首先激起学生乐读的情感,通过多读,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领悟课文中丰富的语言蕴涵,以便能够运用语言进行表述课文内容。其次,语感及语感能力是在无意识状态中获得的,这一特性决定了行为环境在培养语感能力方面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通过开展情境演示等活动,使学生能够以语言实际使用者的身份进入学习过程,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另外,教师还必须依赖自身的学养悟性,精神气质以及人格力量去点拨、引导、感悟、熏陶自己的学生,从而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在实质上得到提升。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突破课堂的界限,并跨越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问题的潜能。

五、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另外,还要不断关注他们自主阅读的意识,鼓励他们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他们善于求异,大胆对课题提出质疑,并在质疑中对他们做出科学的引导和讲解,使他们真正融入到阅读教学中,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孟盈.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10).

中学阅读教学论文范文5

文化的传承性决定了文言文教学不能只是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空中楼阁”式的窠臼。学习文言文是丰富情感知觉的重要载体。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德,宽宏的怀抱,深深地为我们所折服。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同时,丰富了我们的情感知觉,不知不觉间情感变得雅致、俊朗、跳脱、博大了许多。学习文言文是陶冶情操,历练品质的重要手段。通过长期阅读古典作品培养的艺术敏感和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心得,往往能让你捕捉到作品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味、弦外之音、神外之韵。

要想从学生视古文为陌路,教师视文言为畏途,学生害怕,教师头疼的怪圈里走出来,就必须摒弃照本宣科,一味串译,一译百了的教学模式,就必须转变文言文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古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应能以生动的课堂讲析,丰富的古文化知识来吸引学生,以古文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把他们带到古文学作品的优美境界中。

首先,要把握一个教学的根本──诵读。诵读(朗读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除此别无他法。但应注意在诵读时应注意句读,注意去理解它的意思,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去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第一遍可称之为“吟读”,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揣摩其停顿、轻重、语气和节奏等。紧接着再高声朗读,除读出轻重缓急和节奏语气外,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略作品内涵,我把它称之为“品读”。在“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前提示”,课文注释及有关的工具书,疏通文意,划出百思不得其解的句子,再让学生多做些探究性的工作,教师有的放矢,进行讲析,在真正弄清文意的情况下,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我把它称之为“诵读”。

其次,文言文是“文”,应该按照文章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去“解读”。由于语言的古今演变,读文言文必须面对的就是语言的疏通理解问题。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为以后自己能独立进行课外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语言的积累不是简单的等同于对课文的随意“肢解”,而是在对课文进行语言分析的过程中培养文言意识和语境意识,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能够根据语境合理推断词义。当然这只是“读”文言文的基础。关键的应该从文化和思想的层面去解读文本,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的营养。文言文以简约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的结晶,读的时候要学会用“泡”的方法去丰富还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心理上的愉悦。如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思想,荀子的“性恶论”与“劝学”的关系,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古代知识分子“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对立统一,魏晋人士的生死观等等,如果在些地方多少有一点自己的一点感悟,那就是最大的收益。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文言文阅读教学还应品味鉴赏古人为文之精妙,学习古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叙述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的为文之道。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是从几千年的文化宝库中优中选优的精品,含英咀华,学习借鉴,无疑是提高审美与写作能力的一个捷径。

中学阅读教学论文范文6

一、中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适当分配学生的阅读时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即在有限的课内时间里解决方法问题,要让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语文。但问题的关键是,在应试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多数中学生根本就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学生从早晨六点到晚上十点,课程排得满满的,连吃饭走路都是匆匆忙忙的,那里有“闲情逸致”去阅读呢?课外阅读长期得不到重视,还源于它姓“课外”,学生以它为“消遣书”,家长称它为“闲书”,甚至有的领导和科任教师认为它是“不务正业”的书。这些不公正的待遇使它遭到冷遇。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光靠有限的课内阅读既不能满足学生的考试需要,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鉴于此,教师要改变观念,激发学生兴趣,保证课外阅读的正常进行,将阅读从课内引申到课外,用课外的营养滋润课内的的内容。阅读的途径比较多,例如:

1、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大量的信息、新颖的手法,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把握课文内容与经典作品的思想真谛与语言内在意蕴,在感悟中提高自己的品位和境界。培养学生灵活性、多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对同一问题作多角度思考,进行丰富的想象,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和综合思维的能力,并不断加以深化,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

2、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新书,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语文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的阅读教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假如我们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使学生们能随时地、方便地读到他们喜爱的文学、科技以及一切有益的读物。

同时,还要大胆地利用有限的课时来进行课外阅读。每周坚持用一至二节课来专门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学生感觉非常好,学生在读书交流时说“我们期待阅读课的到来,因为我通过阅读体验到从没尝试的感觉”。一个同学说:“课外阅读还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把我们从游戏室,网吧等场所救出来,它使我们 活得滋润。由此可见,课外阅读不但不影响课内,而且使课外、课内二者相得益彰,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积极组织阅读材料

有了充足的阅读时间,就必须准备充足的阅读材料,不能让阅读成为“无米之炊”。材料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如笔者所带的班级,每人订一份《语文周报》,不少学生还自己订了《读写天地》、《青年文摘》等等,报刊杂志交换进行阅读,有时还可以借助学校图书室的资料,这些资料这些资料极大的充实了学生的阅读仓库,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为自主阅读做好了充分准备。

三、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顺利的进入阅读之门,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激励学生乐读。学生如果乐于读书,积极主动的探求思考,阅读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吸取知识的阳光雨露。

2、引导学生善读。学生不仅要乐于读书,而且要会读书。特别是在开始的一段时间,教师要告诉学生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有的文章要精读,要一字一词地细读,反复地读,仔细品味;有的文章要略读,一目了十行,了解大意即可。要善于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去体会文章的精妙。只有这样,才能读有所达,读有所获。

3、提醒学生记读。“记读”就是要让学生阅读的时候手到、脑到。对于精彩的词句和语段,要用摘抄本把它抄下来,要用一定的时间笔记本别好的内容进行背诵,为今后的写模仿、创新的原料,对于感受很深的文章还可以写读后感。教师要每隔一定的时间进行检查,鼓励学生做好笔记。时间一长,学生的语言仓库里就会有充足的“货物”,到那时写作将成为一种自觉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会得到全面提高。

四、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积累

要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就要教会学生从书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l、教会学生认真投入,和作者对话。读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积极的心智活动。读书是一种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一种综合性效应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学生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吸取营养,学会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