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心理学论文

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1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过去实行的功能制护理,以任务为中心,把护理工作简单地划分为系列各不相关的任务。护士只是被动、机械地完成眼前的任务,很少考虑患者的个体需要,失去了系统地照顾患者、相互交流的机会。这种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现代临床护理应以病人为中心,解决患者的实际需要,满足其心理和身体两方面的需要,成为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整体护理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对患者的认识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偏重于躯体因素同时转向患者的心理创伤和反应,由着眼于生物学因素分析转向重视社会因素的作用[1]。疾病谱和死亡谱的研究表明,现代造成大量死亡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都是多因素致病,无数研究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病程的转归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心理护理在患者康复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2]。

1现代医学模式对心理护理的要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现代疾病是综合多因素致病,要对上述三轴系统进行全方位诊断治疗,注意情绪、个性、不良行为、心理应激这四大因素。要求护理工作者:(1)计划护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2)心理护理,调节患者的社会角色(重视患者同医护人员的关系,不应存在求和被求的关系),稳定患者情绪,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应激反应,调节其情绪变化,帮助患者增强适应能力[3]。

2心理护理的原则

心理护理内容较多,在进行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遵循一定原则[2]。(1)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整体性。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以减轻新的情绪反应,心理护理以减轻情绪对身体的作用,阻断情绪恶化加重躯体反应的恶性循环,建立心身良性循环能达到心身协调。(2)心理护理目标的个性化。同一类疾病,患者都有某些相似的心理反应和躯体反应,但是,作为某个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各异及遗传素质不同,其个性特点亦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应激反应就发生了特殊性变化,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有计划的心理护理。(3)实施中解决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心理护理工作中,首先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视其为患者最主要的问题。由于在现代疾病中(多为慢性病),多数目前还未寻找出特异的治疗方法,部分患者就产生悲观消极、甚至厌世的心理活动,从而形成心理-病症加重-心理的恶性循环。医护人员应就此给以心理疏导,讲述心理因素对疾病影响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重视医院环境(医护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关系、精神环境)。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亲切感,促进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积极配合医疗护理。

3心理护理的目的

3.1满足患者的需要,搞好医患关系心理护理的基础是良好的医患关系,因此首先要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患病后,患者的生活规律发生了较大变化,医护人员应尽量满足其饮食、睡眠和休息等生理需要,使其生理过程得以尽早恢复。关心爱护患者,满足其爱与被爱的需要。尊重患者的个性、习惯,以满足患者的心理、社会需要。平等、同等对待所有患者,使其感受到有同样的社会地位。同时医护人员应向患者介绍医院状况(设备、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诊断治疗条件),所患疾病的科学知识,以满足患者的安全需要。

3.2调整患者的社会角色患者进入角色,与原角色发生冲突,多数表现为生病后仍想继续工作,对此应予以调整角色行为疏导,以利于康复。当疾病转入恢复期或慢性时期,则应逐渐淡化其患者角色意识,有利于恢复其社会角色[4]。

3.3调整患者情绪,缓解心理应激患者一般都具有焦虑、恐惧、疑虑和抑郁心理以及与家分离后孤独、失助、失望等情绪变化。这些变化会加重患者病情,及加剧其心理应激,甚至致其死亡,必须予以调整,恢复其乐观、稳定的情况,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多数心理应激所引起的后果可通过心理护理加以缓解[5]。

3.4改变患者不良行为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不良因素有关。应说明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应用行为疗法,认识疗法改变其不良行为[6]。

3.5增强患者心理适应能力及处理心身反应能力引导患者及时适应患者角色、病房环境,用心理学方法处理疼痛、失眠、病残丧失感,孤独寂寞及其病态身体意象。

4心理护理方法

4.1搞好护患关系掌握人际吸引原则,注意个人端庄、诚恳、和善友好的仪表。经常与患者交流,发展友谊,多关心其病情,使其产生感恩报答之心。放下架子,尊重患者,平等相处,多方了解患者的需要、动机、个性和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避难求易搞好关系。

4.2重视语言与非语言沟通技巧多用治疗性语言与患者交谈,解释病情,疏导其思想症结,积极暗示,安慰患者情绪。如告某相同患者刚刚治疗好转或痊愈出院等,暗示其疾病可治愈,前景美好。要明确回答患者提出问题,果断表态,切勿使用消极暗示,犹豫和含糊其辞的语言,同时重视语调、表情、动作、态度相配合这一非语言交往技巧。

4.3缓解患者心理应激,调整其积极情绪把医院设备、医护技术及以往治疗同类疾病成功经验,向患者详细介绍。将重症和抢救患者与一般患者隔离。

4.4改变患者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对患者进行个性测定,根据其个性结构和特征向其说明其个性的优、缺点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促其逐步改变不良习惯和行为。

4.5改善病房环境尽量美化环境,布置好病房设施,保持清洁安静,调整病友间关系,促其友好交往,相互关照。

4.6促进患者尽早适应患者角色,教会其放松方法运用心理防护机制(潜意识中),使其保持精神活动的平衡和稳定。促进患者散步、疏泄、转移注意力及练气功、太极拳等放松方法。

5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人员除具备有“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利他精神,“增强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职责外,还应具备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注意力,准确的记忆和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稳定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同时对工作极端负责和处理果断,具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语言表达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因此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养[7],加强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8],学习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和医疗知识,树立献身护理事业的事业心,加强护理技巧训练,深入护理实践,不断总结成功失败的经验,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本秀.浅议传统文化观念与心理治疗.社会与医学,1998,11(5):40-41.

2岳文浩,赵耕源.现代临床心理手册.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0-149.

3杨菊贤,张锡明.实用心身疾病学.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2,97-99.

4高素芝,曹继艳.患者角色的适应与护理.美国中华健康卫生杂志,1998,1(5):166.

5陈学诗.当代心理卫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89.

6杨德森.行为医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8-10.

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2

我科自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1033例,其中男680例,女353例;32—50岁328例,50~60岁421例,60岁以上284例;病情好转出院者984例,转院28例,死亡21例,其中夜间死亡者6例,可见夜间是心血管病患者的高危时段。

2夜间护患情况分析

2.1病人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心血管病人夜间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易引起心肌细胞抑制,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等,甚至会引起病人在夜间出现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的心律失常而死亡。所以夜间对心血管病人来说是发病的高发期。

2.2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护士均为女性,体力较弱,再加上每月一次的生理期,夜间生物钟紊乱,身体极度困乏,且夜间值班人员少,无人监督,如果没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道德修养及自制力,就很容易放松对病人的观察而导致不良后果。

2.3陪护方面的原因夜间陪住人员,往往适应不了生物钟的紊乱而困乏入睡,加上住院时间长,陪床人员身心疲惫难以提供变化的信息。

3夜间临床观察与护理

夜间护士应详细做好床头交接班,了解病人日间病情变化,主要治疗、心理、睡眠及饮食情况,熟练掌握急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情况,并知道急救仪器的放置位置,以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顺利采取急救措施。同时根据心血管患者病情变化特点,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制定夜间工作流程护士接班时要详细交接,并将交班内容整理在交接本上,以便夜间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防止遗漏治疗和护理。

3.2按护理等级要求定时巡视病区,包括病区安全设施、专科设施及急救仪器设备情况、仪器使用情况、巡视住院患者的病情变化、了解值班医护人员的动态。保证夜间全病区的护理安全。

3.3夜间病情观察、治疗及护理。对夜间治疗的患者,我们更应该保持高度慎独精神。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障治疗及时、准确无误地进行。

(1)对病区患者的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状态变化,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2)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要定时巡查液体滴速。

(3)检查患者用药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过程及不良反应。对睡眠不良的患者要及时反馈给值班医生,排除外周环境的干扰,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协助患者安静入睡,保证患者睡眠。

(4)对不能自理的危重患者要定时翻身、扣背,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护理。

(5)密切观察心电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

3.4氧疗的护理观察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夜间病人处于睡眠状态,吸氧管容易脱落、阻塞,应经常检查,保持其通畅,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说明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不可随意调节氧流量,以保证氧疗的正常进行。氧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绀等情况变化,定期进行血气分析,以便更好地调节氧浓度或流量。

3.5做好危重病人的抢救准备工作如准备好除颤仪、吸痰管、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呼吸机等,以便及时抢救病人。

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3

1.1护理人员的招聘和选拔

在临床护理工作环境面临患者剧烈情绪反应时,能做到随时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调整心态,心平气和;善于调节、稳定个人情绪;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患者的情绪,达到良好的工作效率状态,利于患者的疾病恢复。她们能更轻松地应对工作压力与应激状态,保持和维护个人的自尊、自信和幸福感并感染触动和辐射影响周围的同事,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积极的护理文化。

1.2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

1.2.1岗前培训新护士必须具备相当强的情绪管理能力,心理学方面,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对护理工作的培训要严格加强,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岗。

1.2.2上岗后不断提高情绪管理能力,需要分层次加强人文学科培训,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知识培训,特别是低年资护士培训低年资护士在工作中更倾向于采用表层扮演,对于新护士,更要加强培训,尤其是对于如何与患者进行更好的交流以及应对工作压力的方法技巧培训,她们情绪上会出现波动,处理情绪劳动的策略还不成熟,重视情绪劳动的深层表现,加强模拟工作角色的演练操作,不断强化,并成为定势的工作习惯。张帆等指出ABC情绪管理训练(A因素:明确现实事件和情境;B因素:理性和非理性的信念和自言自语的述说;C因素:情绪和行为反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护士的不良情绪,增加其积极性情绪必要内化自己的专业角色,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提高了护理专业技术水平,以减少感觉被迫伪装或隐藏真正情绪的需要管理的能力,利于护士深层次表演,利于护患沟通,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培训形式可采用:①加强职业自豪感的培训课,强化护理工作给护士带来的良性情绪:如有亲朋好友生病住院的优越性,夜班护士时间的弹性,利于安排其他事务,事业单位工资的保障,周围人群的羡慕等。②学习神经语言程序学(NLP)中情绪管理的方法,可以使护士掌握如何持乐观情绪、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创新据威廉.詹姆斯的理论,与皱眉的人相比,微笑的人应该感觉更快乐,更能传递正能量。

1.2.3定期对护士进行心理咨询与指导提供专门给护士做心理健康的咨询场所,常年无假日开放咨询热线,随时进行心理指导与咨询。告知每位护士,让其了解、熟悉并习惯采用积极心理学提高情绪劳动策略,适应工作环境,来维持较好的工作状态和心理健康状态。提倡结合护士情绪劳动的特点,量身定做为护士提供适当的情绪释放或缓解压力的方法或场所,定期鼓励其多与同事或上级分享情绪体验,降低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在日常管理中,不断强化塑造护士的阳光心态。达到护理职业自豪感的维持。

1.3管理者积极支持与鼓励

建立积极性的不断改进的工作制度和授权与激励机制,以保证充分的营养和休息,利于正性情绪的稳定。实施一对一针对性干预措施,按照不同层次级别护士不同工作性质的定位,建立包括管理、分配、晋升、休假等多方面的综合激励制度来满足不同护士的不同心理需要;绩效管理中,强调护士之间、团队之间的积极合作,个人绩效与团体绩效的积极协调;为护士提供足够的组织支持达到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目的,增强护士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管理者应建立针对护士与工作相关的情绪或心理问题的反应随时干预调节,协助护士保持健康的心态,使护士随时保持以积极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在阶段总结中公平对待表现优秀的护理人员,及时为她们提供个体化的奖励机制措施,并兑现,使护理人员精神上满足的效果。护理管理者要多以鼓励、欣赏的态度,关注每一位护士的优点和符合期望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赞赏、激励优点,忽视、遗忘缺点。帮助她们学会宽容和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提升爱自己、爱他人、敢于工作、善于生活的能力、毅力和勇气,增强职业、生活幸福感和满足感。

1.4塑造一个从内心热爱护理工作的团队或中心人物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来带”,要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满足基本需要条件的前提下,塑造榜样后能影响周围的同事及患者的心理向积极方向发展,利于工作全面展开,形成一个积极正向的团队,团队的影响力是无穷的,中国人常说“近朱者赤”,为以后的护理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积极的效果。

1.5加强与医师、患者、家属、社会的互动合作

工作中利用所掌握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做到与医师、主任的良好沟通、协调,通过良性互动维护双方尊重、友好的积极体验,塑造良好工作氛围,促进合作与团结及工作效率。在患者护理工作上完善护理常规工作流程,细化心理护理措施,积极体贴患者心情引导、化解患者及家属消极、负面的情绪,鼓励、支持患者及家属克服疾病给工作、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困扰,耐心引导,走向积极面对疾病的心态,从而达到增进健康、增强自信,帮助其早日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1.6对医院暴力的防治

最好的善后处理是不发生,评估暴力发生的高危人群,建立个体化预警方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施无缝隙的护理沟通,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最大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从而减少或避免医院暴力的发生。

1.7提高不良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正确处理负性情绪状态

可以通过正确识别个体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先认同后,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提高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这是控制自己的情绪活动以及抑制情绪冲动的能力。情绪的调控能力是建立在对情绪状态的自我觉知的基础上的,是有效地摆脱焦虑、沮丧、激动、愤怒或烦恼等。需要塑造终身自我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

2展望

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4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护理3班和4班护生100名,均为女性,年龄18岁~21岁,平均年龄19.3岁。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名。两组护生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两组护生均于入校后第3学期学习《外科护理学》,采用由熊云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了排除其他可变因素的干扰,两个组的课时数和授课教师相同。观察组护生采用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讲授和课后复习等相应的教学环节。

1.2.2具体教学实施

1.2.2.1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观察组护生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室上课。多媒体教室提供外科护理课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及自主学习网站,包括课程简介、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实验报告及考核范围等。此外,学院图书信息中心提供护生国内外检索网站,如万方中华医学会杂志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资讯和EBSCOhost等。

1.2.2.2教学步骤

观察组护生随机分配任务小组,每组4名~6名护生。课前专业课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集体备课设计教学方案。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如E-mail、飞信、微信等布置讨论任务,提供护生检索文献的方法及循证护理证据的等级分级。课上教师合理运用任务引领、案例导入及小组讨论等激发式教学方法,并辅以教学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中重难点的讲解。课后任务,安排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论文,并要求护生在论文中标注论点资料获得的来源和循证护理证据的等级。

1.2.2.3评价方法

教学结束后,研究者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观察组护生对基于循证护理的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对两组护生进行教学多阶段性、全方位的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包含主观题和客观题。统一进行考核,教研室教师按照评分标准统一阅卷。

1.2.2.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t检验,检验水准α=0.01。

2讨论

2.1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可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材是护生知识学习的主要来源,而教材往往落后于临床。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和临床的知识冲突会使护生困惑,而又无法寻找正确的解决途径,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很好地弥补了教学和临床的脱节。护生通过该教学模式掌握了解决临床问题的一条可靠的网络途径,而不仅仅依靠教师和临床带教护士来寻求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了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护生通过资料检索、采集和分类等,提高了文献检索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护生在学习中不再单纯地接受,而是学会了思考和判断,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客观化理论考核成绩的支持,观察组护生主观题考核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护生很好地将此种教学法所获得的综合能力运用到理论考核中,极大地提高了解题能力。

2.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展望

问卷调查显示,部分护生保持中立观点,还有极少一部分护生不赞同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他们认为传统教学法获得知识的途径更便捷,而且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教学改革。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他们不愿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他们的学习中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实施。此外,研究发现两组护生理论考核中客观题部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新型教学模式不吻合有关,护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没足够的能力将自己所获取的资源进行分层构建,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导致在做客观题时,干扰选项的出现使护生产生迷茫、困惑等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应该针对性地加强护生的学习能力,适时指导护生进行知识的再构建,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添加趣味性学习环节,激发护生的学习欲望,帮助护生渡过新旧交替的教学磨合期。

3结语

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5

1.1基本信息统计

57例患者术后确认出现心血管并发症。其中男性38例,平均年龄(51.3±12.9)岁,女性19例,平均年龄(57.0±13.3)岁。其中支气管肺内肿癌29例,肺结核17例,肺脓肿7例,支气管扩张3例,肺裂伤患者1例,均确认手术治疗;有心血管病史患者18例,有吸烟习惯患者29例。

1.2手术方式

根据患者自身身体素质以及肺部疾病的病情,针对57例患者主要采用全肺切除术18例,局部肺切除术39例。

1.3并发症出现时间

在57例患者术后出现心血管并发症,发病时间最早在手术当天,最晚在手术后第五天,术后当天出现1例死亡。

2心血管并发症原因分析

肺切除术后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患者年龄因素。

目前医学界已经证实,肺切除术后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概率与患者的年龄有紧密的联系。45岁后进行肺切除患者术后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概率将随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患者年龄大于60岁以后,手术后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概率最大,这可能是随着年龄增大,跟患者本身身体素质下降有关。

2.2患者术前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

由于患者的心血管功能本身存在缺陷,在进行肺切除术后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概率远高于普通患者。

2.3患者术后缺氧。

由于手术本身是切除了患者的肺部组织的,术后患者的肺部功能必然会受到损害,同时手术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术中的麻醉仍在起作用,同样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从而造成患者短时间内缺氧。患者术后缺氧直接导致了心血管压力,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

2.4手术方式不同。

进行全肺切除对患者肺部的伤害肯定是大于局部肺组织切除,因此患者的呼吸功能也会受到抑制,增强患者心血管压力,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几率也增大了。

3护理工作

3.1术前护理

一是手术前对所有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肺切除手术的知识普及,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肺切除手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术后的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同时手术后的科学护理能够尽量减少甚至消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

二是要求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睡眠,合理饮食,戒除烟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三是术前适当地进行心肺部功能锻炼,以增强患者术后的适应力,减少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四是术前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特别对于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及心电图现实异常的患者。

3.2术后护理

一是加强患者供氧。

根据患者本身身体素质及术后情况,对患者实施充分地供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概率。通常来说,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或者本身心血管功能存在缺陷的患者手术结束后要保留氧气插管,所有患者都必须在术后进行至少12小时的辅助呼吸,实际采用辅助呼吸的时间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判断。

二是术后要及时进行呼吸功能恢复训练

可以要求病人进行深呼吸练习,轻拍患者背部等,促进患者肺部尽快恢复正常呼吸功能。

三是注意对患者进行胸腔引流。

胸腔引流液的颜色与流量是失血最直接表现,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患者术中失血情况[2]。护理过程中保证引流管始终畅通,并及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引流液的流量和颜色,记录时间最好为一天三次。全肺切除者,为维持纵隔居中位,术后胸腔引流管应夹闭,并每天拍胸片观察气管位,了解胸腔积气积液情况[3]。

四是密切关注患者的生理指标

特别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本身心血管功能存在缺陷的患者要作为重点对象。所有患者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实时检测患者的心率变化,一旦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前兆,护理人员要采取相应措施并及时报告医生。

五是及时使用镇静镇痛药物。

患者在术后麻醉消失以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疼痛,疼痛的程度因人而异,疼痛会进一步消耗患者的体力与精力,患者也容易产生烦躁郁闷等负面情绪,因此术后护理人员要及时使用一些镇静阵痛药物,缓解患者的疼感

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6

从两组表格中可以看出,实行常规护理方法,存在很多的不足,患者满意度也不是很高,为此,我们对常规护理中存在的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1.1忽视规章制度,法律意识淡薄在护理工作中,不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单凭习惯和印象草草从事。护士在执行查对时没有严格按照制度执行,错抄、漏抄医嘱现象频发;交接班不认真,不执行床头交接班;抢救记录更没有按照规范书写,药品管理不符合制度要求等等,都是安全隐患。另外,护理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度不够,自我保护意识欠缺,对可能发生医疗事故缺乏预见性。

1.2没责任心,工作粗心大意护士对存在的危险性如患者跌倒、压疮、坠床、管道脱落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导致病人对这些危险事件意识不强。护士单独值班时,没有及时巡房,病人病情变化也没有定时去观察,缺乏谨慎独立精神。

1.3业务水平低,技术操作不熟练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与开发,护理工作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特别是那些新进的实习护士,资历较低,护理技术实际操作达不到熟练规范的程度,一旦病情较多就手忙脚乱,出错率上升,延误病人的治疗。

1.4与患者缺乏沟通在护理过程中不注重人性化护理,没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对他们的信息知道的是少之又少,病人也无法从护士口中了解自己的病情进展、需用药物以及治疗安排,甚至连主治医师的名字都无法得知。护士的解释工作不到位,特别是病人想查询账单时,没有与患者好好沟通,致使误解引发医疗纠纷。

2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人性化健康教育护理模式,是逐步消除护理安全隐患的有效模式。但这一全新护理模式的实施,又面临着护理队伍的整体管理和每个护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问题。因此,要普及新的护理模式,还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2.1提高安全意识,增强法律知识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联系,护理人员应该加大对护理法律知识的学习,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执业管理办法》、《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等与护理有关法律文件,要以病人为中心,依法开展人性化护理工作,增强工作责任感,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护理人员。

2.2加强业务学习鼓励护士参加各种自考学习,丰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护理部根据护士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程度的护理知识学习,对他们的操作技巧进行培训,并定期考核,给护士创造走出国门的机会,了解更多的国外先进知识。

2.3加强沟通,消除纠纷隐患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多与医生进行沟通,确保无误,一旦发现疑点、难点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联系,以保证医嘱的正确实施,最终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同时护士与患者之间要经常沟通交流,拉近距离,让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在进行治疗护理时,对患者的提问耐心解答,同时认真做好入院宣教、用药指导、检查前指导、饮食指导、康复指导、出院指导等。

2.4加强对护士素质培养,使护士言语,行为规范建立有效沟通,要将手术风险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充分尊重病人知情权,对手术,特殊检查治疗病人,向病人解释手术方式、效果、以及手术后可能会带来的并发症。

2.5加强护理文书书写严格按照各省医疗文书书写标准执行,特别是护理记录,做到记录真实准确,保证护理文书的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

2.6严格执行各种护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例如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级护理制度、晨间查房制度等。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