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1
一、对内部审计机构管理的四种模式
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不久前对上市公司的一次调查,在收回问卷的上市公司中,有64%在董事会里建立了审计委员会,其中,又有58.8%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这个数字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进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归属于审计委员会领导,已成为主流趋势(实际上,审计委员会是一个非常设的内部审计机构,为了叙述问题方便,在此将常设的内部审计机构简称为内部审计机构)。
综观国内外公司管理实践,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模式大致有四种:内部审计机构由财务总监或公司财务负责人主管;内部审计机构由公司总经理主管;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主管;内部审计机构由监事会主管。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内部审计的独立程度不一样,其服务对象和功能作用亦不一样。
在内部审计机构由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或公司财务负责人)主管的模式下,内部审计是会计监督功能的延伸。其指导观念是专业者理财。即财务专业人员为了保证更好地实现和落实会计监督职能,组织专门的审计人员来配合。但是,在财务负责人的眼里,财务比审计更重要,审计充其量只是配合企业的财务工作。公司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要求并不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受制于财会部门的约束,在人员配置、经费保障、工作配合程度等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均逊色于财务会计部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操作简便,运行成本和监督成本低。其缺点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差,审计力量薄弱,审计范围小,仅侧重于财务审计,不能更大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无法摆脱“内部人控制”的束缚。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这种“财审合一”模式已满足不了现代公司内部控制和治理的需要,其运用范围正在不断缩小。
在内部审计机构由公司总经理(或总裁、副总裁)主管的模式下,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均有所提升,成为与财会部门并列的职能机构,内部审计主管的地位也与财务主管的地位相当。这种管理模式的指导观念是经营者理财,它使内部审计更接近经营管理层,并直接为总经理日常经营决策服务,可以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经营管理过程的作用,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监督、评价、咨询和控制职能,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目的。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内部审计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得以发挥,审计范围广,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非常便于开展,总经理接触内部审计的机会比较多,总经理可以随时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安排和指导,内部审计在遇到困难时还可以随时向总经理汇报反映,两者之间沟通的方式多、频率高,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依然较差,“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完善,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之时,将内部审计置于总经理领导之下还是一个比较符合现实的选择。
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主管的模式,这是落实出资者理财观念的具体组织形式。由于董事会处于公司最高权力层次,作为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工作机构的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它能够代表出资人对公司经营全过程和经营管理层进行审计监督,甚至可以独立有效地审计控股子公司,履行对经理层的业绩评价和检查职能。在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大大增加,内部审计的人员配置、制度建设、经费开支等均有了保障,工作能力和监督作用也得到加强,对公司避免或摆脱“内部人控制”问题及其有利。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审计委员会并非一个常设机构,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成员参事、议事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监督不可能有充分的保障,让主要成员远离公司经营前端的审计委员会完全领导和监督内部审计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机构,在公司经营的日常性事务工作非常繁重和复杂的情况下,必然不能及时了解公司的经营状态,显得鞭长莫及、力不从心。靠审计委员会来具体指导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会使其工作效率下降。这就存在着一个如何协调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和公司经营管理层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在内部审计机构由监事会主管的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它突出的是民主理财观,即企业员工要通过这种组织形式来行使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由于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它由内部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其职权主要是对公司董事、经理在执行公司职务时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和章程进行监督,对公司财务进行检查,必然使内部审计机构的检查功能强化,预控功能弱化,内审人员与经营管理层的“共同语言”减少。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内部审计独立性很强,监事会独立于董事会和经理层,从理论上讲,地位是真正的超脱,从而权威性也是最高的,法律赋予了监事会财务监督和监督管理层的权利,所以在监事会领导下,内部审计对这方面的监督有充分的保障。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由于监事会属于公司高层制衡机制组成部分,而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还包括通过审计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法律对监事会赋予的权利不能覆盖内部审计的范围和职能,所以,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虽有利于对公司财务的检查和对公司管理人员的监控,但它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而是侧重于事后监督,弱化了为企业提供评价和咨询服务方面的功能,难以实现通过内部审计来达到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就现实而言,监事会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层中还是一个弱势机构,监事会本身实际运行效果并不佳,让监事会来主管内部审计并不能达到强化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目的。除非改变监事会在我国目前的现状和地位,否则,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的外部性过于强化,与外部审计存在较多的职能重复。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机构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其理财观念、独立性、地位、职能、工作范围、监督作用和工作效率是不同的。如上表。就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而言,内部审计机构在董事会主管之下最大;就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而言,内部审计机构在总经理主管之下最高。相比较而言,内部审计机构由财务主管和监事会主管,均不利于其提高效率和发挥作用。因此,现实中将是内部审计机构设于总经理主管之下和设于董事会主管之下这两种模式的较量。孰优孰劣,难分伯仲。但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无论是国际发展趋势抑或资本市场监管层的导向,均是有利于董事会主管模式的发展。
二、对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机构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分析
(一)审计委员会制度
审计委员会是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立的、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旨在加强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专门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制度起源于1940年发生在美国的迈克森·罗宾逊(Mekesson&Robbins)药材公司倒闭案。这桩案件使得社会大众开始关注注册会计师为何没有能够发现公司管理当局虚列存货、高估资产的行为以及许多审查程序未能尽到审计师应有的责任。由此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产生了许多质疑。1940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建议“由公司的外部独立董事组成一个特殊的委员会来选择公司的审计人员,并洽谈审计范围与合约”,以此来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这个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委员会就是后来的审计委员会。从此以后,各国纷纷效仿。我国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是近几年的事情。2002年初,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其中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8月颁布并实施了《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第二章: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第七条规定:“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应当依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备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在董事会下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企业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当由熟悉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等方面专业知识并具备相应业务能力的董事组成,其中主任委员应当由外部董事担任。”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
在世界范围内,针对安然事件和其后一连串公司与中介舞弊事件引发的诚信问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于2002年4月向美国国会递交了加强公司治理的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健全审计委员会工作制度的建议,报告认为:审计委员会地位和作用的巩固与增强会加强内部审计的工作力度。2002年美国国会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s),该法案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审计委员会。
(二)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2002年的美国萨班斯法案对审计委员会职责规定是:1.负责聘请注册的会计师事务所,给事务所支付报酬并监督其工作;2.受聘的会计师事务所应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3.可以接受并处理本公司会计、内部控制或审计方面的投诉;4.有权雇用独立的法律顾问或其他咨询顾问。
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于2002年1月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审计委员会的职责:1.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2.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3.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4.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5.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8月颁布的《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1.审议企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2.监督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与财务信息披露;3.监督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提出有关意见;4.监督企业社会中介审计等机构的聘用、更换和报酬支付;5.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并接受有关方面的投诉;6.其他重要审计事项。
对上述法规的简单比较,美国萨班斯法案主要强调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的关系;我国则强调了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那么是不是美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职责都遵循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其实并不完全如此。美国GE公司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规定就细致得多:
“设立审计委员会的目的是协助董事会监督公司提供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是否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称职性以及内审外审功能的完善性。
“更进一步说,审计委员会应有以下的权利和职责。
1.和管理层及独立审计机构(注册会计师)复审已审年度财务报表和季度财务报表。包括须应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要求和纽约交易所要求重新审议的事项。
2.和管理当局及独立审计师协商收入分配、财务信息和向分析人士及评估机构提供的收入分配准则。
3.经股东推荐,独立审计师检查公司会计账簿、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事项。审计委员会有唯一的权利和责任选择、评估并解聘独立审计机构;同样有唯一的权利批准所有的审计经费和规章。独立审计机构提供非审计服务也先要得到委员会成员批准。
4.和管理层和独立审计机构商议审计方面的问题、困难及管理层的对策;商议风险评估和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包括公司主要的财务风险披示及管理层监控和减少风险的措施。
5.审核公司的财务报告,审核会计政策和一些重大的财务会计政策变化及影响公司财务报表的关键决策活动。
6.审核和批准公司内部审计的职权范围,包括(1)目的、权利和组织;(2)年度的审计计划、预算和成员的组成;(3)同时任命、更替公司内部审计的负责人。
7.和公司高层财务经理、审计经理及其他委员会认可的人选审核公司内部审计体系、财务控制体系和内部审计的结果。
8.获得和审核每年至少一次的由独立审计机构审计的正式书面报告、审计公司(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质量控制程序以及过去五年里审计公司内部质量控制的各种材料和审计公司给政府或其它部门的调查材料。审计委员会还须审核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过程。为评估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至少每年还要审核一下独立审计师与公司的关系。
9.在公司的委托陈述中提供和公布年度审计委员会报告。
10.制定关于公司独立审计机构的雇用和再聘的政策。
11.审核和调查任何和公司管理真诚度相关的事项,包括利益的纷争和公司政策以及公司行为的标准。以上应包括定期的一般性检查和公司特殊要求的检查,与此相关,审计委员会将尽可能适当地与公司的法律顾问,公司领导及职员会晤。
至少每个季度审计委员会应单独与公司经理、公司的审计成员、独立审计机构会晤。
当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其有权保留外部专家和其他顾问。审计委员会有单独的权利批准相关费用和保留条款。
委员会在每次委员会会议之后向董事会报告建议情况,并且向董事会呈交委员会的年度业绩考评。
委员会每年至少一次检查本章程的充分性并提交任何预期的变化以得到批准。”
这样细致的职责规定,显然已经超出了中美两国相关法规规定的范围。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到底应该管多宽,恐怕也只能基于相关法规,由公司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
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的目标。”从这个定义看,内部审计的目标与公司的目标完全一致,为的是增加企业价值、提高运作效率、控制企业风险、评价治理程序。我国的内部审计定义则更多地突出了监督职能:“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可见,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除了监督以外,更有控制风险、改善管理、提高效率、促进实现组织目标的职责。同样,基于权威专业团体或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机构职责的界定,各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范围也是根据具体情况来规定的。
(四)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与分工
审计委员会本身是一个非常设的内部审计机构,它是董事会工作职能的延伸,其活动定位于决策层面,要对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常设内部审计机构建设及其重要人事任免、工作计划、计划执行履行指导职责;内部审计机构是根据相关制度和工作计划,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重要岗位人员的经济责任,开展审计监督、检查评价、咨询服务的常设工作机构,其活动定位于执行层面。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谁负责,在2006年9月颁发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第五十九条中规定:公司应按照本指引第十三条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定期检查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评估其执行的效果和效率,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对内部审计机构定位的要求。
事实上,内部审计机构也不能完全视同为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机构。审计委员会的一些职责是不能够由内部审计机构来履行的。如,与外部审计机构的沟通,在决策方面的职责等等。同样,内部审计机构的许多活动是审计委员会管不了的。如,对基层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对具体经营活动的实时监控等等。审计委员会管不了的许多活动,恰恰是经营管理层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机构来完成的。所以,对审计委员会而言,与外部审计机构、董事会秘书和内部审计机构保持工作联系,是履行其职责的必要条件;对于内部审计机构而言,在接受审计委员会工作指导的同时,还要接受公司经营管理当局的工作安排。由常设的公司行政管理当局根据审计计划和公司日常营运需要来安排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也是落实审计委员会要求的方式。据此,西方许多企业在内部审计部门的机构设置上都采取了一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保持双重关系的组织形式。内部审计机构的这种双向负责、接受双重领导的工作模式,或许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最佳定位模式。
其理由: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地位明显增强,权威性增加。董事会和行政管理当局是企业的主要领导机构,故在其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够较好地体现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这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保持双重关系的组织形式,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要求相一致。该准则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协助该组织的管理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而内部审计所要协助的本组织的“管理成员”,是“包括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两方面的成员的。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2
引言
当人们充满幸福的迎接21世纪到来的时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也颇感喜悦,但在此同时也感觉到了其隐藏的细微变化。曾经在深圳北京等地相继发生过虚假会计报表与虚假验货案件,更有一些上市的公司发生过一些虚构欺诈的财务报表事件,在这一连串的案件中,人们不得不反思公司的内部治理与内部审计的问题,在完善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问题上做出了详细的探讨。
1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二者之间的关系
1.1 内部审计是一种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作为制度安排,包括了诸多的治理机制。对于治理机制而言,它可以为公司章程对投资者做出保护的相关规定,也可以是相应的法律法规。亦或是市场之间的竞争机制与人为的设计制度。在现实中,内部审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董事会行使职责离不开内部审计,而他的审计成果也被外部审计有所依赖。所以,内部审计作为公司内部诸多事项的助手,进而确定为是一种治理机制。
1.2 内部审计的作用
1.2.1 内部审计对公司股东监督经营者非常有利 在现代的内部审计中,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管理审计,一方面为财务审计。
内部审计能够很好的来降低的成本与交易的成本,这充分的表现在财务会计信息确认方面与经营领域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2.2 内部审计对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非常有利 对于在监督方面而言,内部控制即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系统有效性来看,完全需要一个处理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将其反馈给最高经营管理者的部门,最后使内部控制可以保证效率,而面对这些问题,内部审计可以很好的对内部控制进行控制与考核,它完全可以有效的对内部控制做出细致的评价。
1.2.3 内部审计对创造公司的价值非常有利 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它远不止在监督方面、制衡方面起到保证的作用,而且它可以详细的对公司的所有任务进行审查,充分利用到这一优势,就可以将咨询服务的技能做到完全的发挥,对提高公司价值的途径做出详细的研讨,也能充分的提高公司的治理价值。
2 分析我国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审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内部审计机构定位模式不正确 因为我国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时,别个国家已经建立很久,所以我国相对较晚,并且对于国外的一些经验我国采取时也出现了许多的不一致,这时就进一步导致在我国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出现多种模式同时存在的局面,并且机构的定位模式也做得不正确。
2.2 内部审计发展趋势不明显 在以前的内部审计中,特点表现为处理事件是单一的以及事后的。但在目前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则应该突破这些传统的方式,在公司里人们在交流与探讨以及会议等许多事项中都要应用到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并且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提高,内部的审计问题也逐渐从单一转变成多项。
2.3 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二者发生矛盾 在一个特定的企业中,内部审计的发挥效果直接决定于管理层对其的态度与看法,如果内部审计要想增加在企业中的价值就一定要得到管理层的信任,不然是会有让自己失望的结果。
3 完善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探讨
3.1 完善目前存在的法律 在如今,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存在割裂的状态,在《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很少有关于内部审计的问题,所以对于一些法律准则而言,应该对完善公司的治理与内部审计方面的问题哦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在《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都应该有大部分对内部审计来进行要求。
3.2 完善公司的治理
3.2.1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调整要进一步加快 对于实现国有股的减持,公司要以稳妥并且积极的措施来实现这方面,这样我国的上市公式就会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大家的眼前,集多种经济进行有机结合,成为了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这样就将内部审计的作用完全的进行发挥,内部审计就真正成为了公司管理信息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3.2.2 对于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要进一步加快与推行 依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与《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两个法规所提出来的要求,在公司中一些制度要尽快的实施,例如完成独立的董事聘任制度,在此基础上还需建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主要为独数的董事成员,通过此次文员会贯穿上市公司内部与外部的审计力量,进而使内部审计有更多的机会来参与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
3.2.3 对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主管的培训要进行加强 对于上市公司内部主管的培训,建议证监部门应该加以重视,并将其尽快的列入到职业培训与教育的行列。
3.2.4 对内部的审计机构进行合理的定位 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方法科学与积极有效的内部组织机构极大的促进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发挥。
3.2.5 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水平进行提高 内部审计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以及可塑性与他们的来源是密不可分的,更明确地说也就是他们的来源直接决定了他们的素质。另外,要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组成结构加以重视。
4 总结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内部审计;公司治理;浙江民营企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5-0181-03
[作者简介]孙伟龙,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硕士,宁波市审计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实务。
(浙江宁波315100)
一、引言
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在推行有效的治理和控制并评估管理控制实务的有效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Bailey,2006)。Carcello,Hermanson和Raghunandan(2005)认为,美国证监会(SEC)近年来的指引和强制性动作都反映出这样一种倾向: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和公司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机组成部分。陈艳利、刘英明(2004)认为内部审计作为实现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的发展离不开公司治理的推动,公司治理的优化也离不开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为保证。张伟(2004)认为内部审计是降低委托问题中成本的一种手段,现代内部审计已提升到治理层次,应定位于第一层委托关系(即管理者对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内部审计正是通过战略管理审计和业务管理审计来满足所有者监督的需要。
二、浙江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现状分析
(一)被调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的基本情况分析
1.内部审计的设立部门分析。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是其发挥公司治理作用的客观基础,而内部审计的设立部门形式则反映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是对决策层(董事会、股东大会)负责,还是对执行层(总经理)负责,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身份或角色,也就决定了内部审计不同作用的发挥。从理论上来说,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进入股东、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这一层次的受托责任关系。如果内部审计只是在较低层次的受托责任关系中发挥作用,那么就不属于公司治理的范围,内部审计也无法在治理中发挥作用。实务中,这体现在内部审计的报告关系上,如果是向董事会及其所属的审计委员会或CEO负责并向其报告,内部审计显然进入了公司治理的受托责任关系中,如果是受财务部门或组织其他中层部门领导,内部审计则很可能排除在公司治理之外,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Hermanson(2002)甚至认为,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这种结构,才最有利于改善治理,才能使内部审计真正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部分。根据笔者对169家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调查结果显示,设置了独立专职审计部门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34.9%,没有专职审计部门但有专职审计人员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44.4%,只有兼职审计人员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20.7%,对于没有设立专职内部审计部门或只有兼职审计人员的企业,大多数将审计人员归属财务部门领导;而内部审计的部门设置形式多样,有9.5%在审计委员会和总经理双重领导下,4.1%在董事会领导下,13.0%在监事会领导下,23.1%在总经理或总裁领导下,7.7%在主管财务的副总领导下,27.2%在财务总监或财务经理领导下,15.4%在其他模式下(主要是外包给中介组织)。可见,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有了一定的客观基础。
2.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内容分析。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开展相应的审计工作,完成相应的审计项目来实现的。在被调查企业中,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的企业占总数的100%,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企业占总数的90.5%,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企业占总数的56.8%;此外,企业还开展了基建审计、内部控制评审、专项审计调查、管理审计等。可以看出,当前浙江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除了开展传统的财务审计外,还涉及到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评审、管理审计等现代审计内容,但开展这些审计工作的企业所占比例不高。
3.采用的内部审计方式情况分析。内部审计方式主要有账项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三种方式。在被调查企业中,74.6%的企业采用账项导向审计,25.4%的企业采用系统导向审计,没有一家企业采用风险导向审计。这说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方式还停留在以账项导向审计为主的阶段。因此,采用先进的审计手段(尤其是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改变传统的审计方式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被调查企业对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作用认识的总体分析
由于公司治理这个概念较为抽象,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将其细化为以下这些方面来衡量:内部审计在企业日常经营中的重要性、内部审计结论对企业重要决策的影响、内部审计对健全企业内部管理的影响、内部审计对公司的作用表现形式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1)大部分企业(占89.4%)认为内部审计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很重要或者重要;少数(10.6%)认为内部审计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不太重要。这说明被调查企业对内部审计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作用的评价是相当高的。(2)认为内部审计结论对企业重要决策的影响比较显著的占62.7%,不太显著的仅占37.3%。这说明被调查企业对内部审计结论之于本企业重大决策的影响的评价是比较高的。(3)认为内部审计对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影响很大或者大的占总数的74%;认为影响不大或者小的仅占总数的26%。这说明被调查企业对内部审计之于健全本企业内部管理的影响的评价也是比较高的。(4)认为内部审计的作用表现在“审查财务收支,查错纠弊”方面的占95.3%,表现在“审查内部控制,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方面的占85.2%,表现在“提高公司绩效及增加公司价值”方面的占81.7%;此外,还认为内部审计在“加强风险管理”、“提供咨询,改善组织运营效果”、“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看出,当前民营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内部审计的多方面作用,除了查错纠弊和加强内部控制及增加公司价值这种传统上已经认识到的作用外,还认识到了内部审计在“加强风险管理”、“提供咨询,改善组织运营效果”、“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等方面的作用。
三、制约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及原因分析
我们同时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制约贵公司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什么?(多选题)”按调查结果依次排序为:公司最高领导层对内部审计不重视、认识不到位(81.5%)、内部审计定位不准、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模糊、未能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76.0%)、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无保障、不科学、不合理、独立性差(72.4%)、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会计制度等管理制度不健全影响内部审计的深度发展(69.3%)、内部审计法规与制度建设严重滞后(47.3%)。
可见,“公司最高领导层对内部审计不重视、认识不到位”是目前制约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说明民营企业最高领导层对内部审计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缓慢。笔者针对这个问题与部分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了座谈,大家普遍感叹:在目前无国家强制规定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中的生死存亡直接取决于企业所有者,企业要不要实行内部审计,实行什么样的内部审计,其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组织模式、职能是怎样的,均来自企业所有者的重视程度!我们在实地走访中还得知,有些民营企业领导不知道内部审计是怎么回事,认为企业是私营的,财产是私有的,设立内部审计干什么?有的甚至认为内部审计是自找麻烦。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浙江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也不均衡,反差比较大。虽然规范的、独立的、权威的内部审计机构有不少,但企业规模大,下属企业多的民营企业集团尚未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也为数不少,发展不平衡。笔者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民营企业股权结构单一。在这种单一的股权结构下,所有者和经营权都集中于企业少数几个内部人手中,企业缺少社会化的监督机制,企业处于一种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合一的状态,当他们的素质和喜好不同时,受个人意志的影响,往往导致在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上的随意性,使内部审计的发展受阻。单一产权下形成的家族制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一股独大,“内部人说了算”,缺乏专业背景的家族成员成了企业的特殊阶层,他们占据企业管理岗位,左右企业的管理决策,使内部审计独立性受到干扰、审计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
“内部审计定位不准、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模糊、未能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是造成内部审计不能充分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原因。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领导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审计代表监督,而对其服务企业的职能知之甚少。有的民营企业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其审计职能仅仅局限在单一的监督职能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在成立之初如何进行操作,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和准则作指导,如何借鉴国际内部审计的经验对民营企业来说似乎比较遥远,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只能效仿当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做法进行操作。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无保障、不科学、不合理、独立性差”反映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缺乏制度保障,独立性受到严重损害,大大降低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在我国,民营企业是否需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国家并没有明确的要求。民营企业的特殊性质和经营环境决定了其内部审计,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人员安排都受制于企业主。调查显示,有些民营企业在组织制度中根本没有内部审计制度;有些虽然有内部审计制度,但没有独立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兼职现象也比较严重;有的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与财务部或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缺乏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会计制度等管理制度不健全影响内部审计的深度发展”反映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现代内部管理审计转变缺乏工作基础和前提条件,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是进行内部审计的前提,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是内部审计人员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的重要依据,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遵守情况,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难度和广度。同时,内部审计要开展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就必须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会计制度等管理制度为审计判断标准,才能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做出评价。因此,现阶段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会计制度等管理制度不健全影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深度发展。
“内部审计法规与制度建设严重滞后”这一问题反映了民营企业面临的内部审计法规与制度建设不足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所造成的困难。内部审计法规与制度建设严重滞后是导致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尽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从我国已颁布的审计法律来看,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为搞好国家审计监督服务的,范围也仅限于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纳入其中。这导致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长期没有统一的执业标准,从而使审计工作凭经验、按习惯行事,严重削弱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四、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中作用的对策建议
(1)改善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一是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使得企业融资渠道不再封闭,并开始逐渐摆脱企业主家族的全权控制。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主与投资者进行博弈的过程。投资者入股企业后为了规避风险、获取利润,必然会在财务、管理上进行监督,这一压力有利于民营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经营运行机制规范化,这必将对内部审计机构提出更高要求,从而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二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就是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及两权分离下的委托。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下,股东会和董事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形成了明确的经济责任关系,使得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内部审计产生了真正的需求,以确认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下,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要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从而使内部审计成为公司管理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成为董事会实现管理目标的一项重要手段,有效地解决守约责任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健全民营企业内部控制。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按制度来进行,避免企业只听命于个别人的安排,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2)构建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运作框架。根据笔者设计,该框架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审计目标,第二层次是审计职能和审计内容,第三层次是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和人员,这三个层次应统一于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框架中。其中,内部审计目标决定内部审计职能和具体的审计内容。而设计良好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并配备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为完成审计内容、执行审计职能以及最终实现审计目标提供组织支持和保证。公司治理则提供了内部审计有效运作的环境系统。①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应当与公司治理的目标(企业的目标)保持一致,即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是服务自身,应充分发挥审计的服务职能。③审计内容上,除了传统的财务审计之外,要拓展非财务领域的内容如内控制度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战略审计等。④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应与公司治理要求相适应,既要保证可以及时向股东提供治理所需的信息,又要保证能够协助经营管理部门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⑤审计人员要掌握多元化知识,人员配备上专业结构合理。
(3)加快内部审计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一方面,国家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明确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建立内部审计规章制度,规范内部审计程序,加强规范化建设。
(4)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理论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实践,都远远地走在了我国的前面,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在我国民营企业公司制逐步走向成熟和公司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之时,我们应该花大力气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以为其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Anderson,U.AssuranceandConsultingService[M].The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ResearchFoundation,2003:74-85.
[2]Carcello,J.V.&Neal,T.L.Auditcommitteecom-positionandauditorreporting[J].TheAccountingReview,2000,10(1):453-467.
[3]Dana,R.,Hermanson,L.&Rittenberg,E.InternalAuditandOrganizationGovernance[M].The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ResearchFoundation,2003:55-63.
[4]程新生.公司治理中的审计机制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近年来,公司治理成为企业改革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高度出发,完善公司的内部审计,以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2005年中国股市开门以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相继因涉嫌经济犯罪被司法部门立案侦察。频率之高、涉案之重为以往所罕见。而涉案背后所显示的制度缺失、监督缺位及违规成本太低,使得公司治理又一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1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
公司治理(co印orate governance)或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内外部的一种契约或制度安排。按照OECD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的定义:“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并且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也就是说,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把因两权分离产生的目标差异所造成的效率损失(交易或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
公司治理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外部治理是通过竞争的市场实现的,如产品、劳动力和资本的竞争市场,这种治理也称为公司的间接控制;内部治理是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又称直接控制。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包括:一是有一个产权主体。这个产权主体必须有行为能力,行为合理,这样其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才会清晰、合理,这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基础。
二是有一个内部组织治理结构。组织治理结构是指在公司内部形成相互制约、协调一致的组织架构。它是公司治理发挥作用的组织保证。
三是形成公司内部的决策治理结构,尽可能减少以至消除失误的决策。这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所在。
四是形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委托受托关系存在于公司的各个层面,因此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应存在于公司的最高管理层,也应存在于公司内部因行政分权(或管理分层)而形成的各个层次上,其目的是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有效,保证正确的决策得以全面、有效地贯彻实施。
2治理中的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再监督,是内部控制的一环。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表现在:
首先,内部审计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力措施。通过持续、动态、经常性的相对独立审计,缓解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失衡问题。
其次,内部审计本身的存在完善了公司的治理机制。通过内部审计,股东和股东大会代表机构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全面深刻的了解,以防范决策风险;管理层对管理、控制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深刻的了解,以防范经营风险;外部审计和监管机构能够对公司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以降低审计和监管风险。
第三,内部审计是创造公司价值的重要载体。一方面,通过内部审计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存在,客观上对组织内经营管理者和职能部门产生威慑作用,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并努力改善工作绩效。
第四,内部审计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这一方面是因为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的一环,另一方面,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监督,不断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措施。
内部审计在其06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无论在组织模式上还是在审计内容上都有了极大的变化。从组织模式上看,内部审计经历了隶属于经理班子,公司财务部负责人分管;隶属于经理班子,由公司经理直接分管和在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之下等组织模式。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也由低到高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从内部审计的内容来看,从最初的查错防弊、财务审计到后来的内部控制审计,再到现在开展的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的拓展面越来越大,关注的层次也越来越高。上述内部审计组织形式的变化和审计内容的拓展,保证了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以及决策的正确和有效贯彻。
3对策建议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声誉 治理 审计委员会 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近年来,一些公司的产品安全性出问题,或者发生财务舞弊事件等,严重影响了公司声誉。如三鹿集团因三聚氰胺污染事件声誉急剧下降,次年2月宣告破产,国外的安然集团,因虚报盈利最终于2001年宣告破产,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海外子公司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违规从事高风险的石油期权投机交易发生亏损,最终走向破产。这些案件都有其相似之处,即公司治理层价值观的导向存在严重偏差,也就是说,管理过程中都存在过度维护某一方的利益或者漠视、侵占和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忽视了某些重大风险,最终损害了股东的利益,也影响了公司的长远利益。
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保护公司的财产安全,维护股东利益最大化,应该是公司内部控制需要达到的目标。对公司声誉危机的内在机理和本质进行认真分析和有效管控,已经成为每个公司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审计委员会形同虚设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独立董事只是例行参加一些会议,平时与内审部门联系甚少,一些内审人员对审计委员会人员组成和运作机制都很陌生,审计委员会真正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并不多。独立董事的不作为导致的声誉毁损,以及公司高管层高度集权而无约束机制等现象都对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内部审计定位还不够明确。尽管很多上市公司已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证监会、经贸委,证监发〔2002〕1号),在董事会下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但很多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仍受制于总经理或财务副总,严重影响了内审监督作用的发挥。
3.内部控制薄弱。《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和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的《公司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都规定了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公司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但实际上很多公司对内控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的层面。在国企转制的上市公司中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产权关系不明晰带来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突出。
笔者以为,声誉风险贯穿于经营过程的始终。如果漠视利益分配的公平,必然加大相关风险,处理不当还会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一个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丧失道德底线,浪费社会资源的公司必然会遭到社会的摒弃。因此,需要将声誉管理纳入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而内部控制恰恰是风险管理的必要措施。
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控制的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战略目标的实施发展;(2)促进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营运目标;(3)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的报告目标;(4)促进维护资产安全完整的资产目标;(5)促进国家法律法规有效遵循的合规目标(引自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主编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
2.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手段,内部控制评审既是内部审计的重要方法,也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刘丽花,2005)。
三、治理理论
1.广义的公司治理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也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及非正式的制度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李占春、黄翠竹,2003;李莹,2010)。
2.“信条13”――变治理责任为声誉机遇。信条13是由尼拉・贝特里奇和J.F.卡明在1998年创立的“董事会对所有者、股东承担责任,以及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是其创造财富的重要一环(引自[英]阿德里安・戴维斯《公司治理的最佳实践》)。
3.内部控制与治理的关系。内部控制可分为经营层内控和治理层内控。经营层内控就是高层管理者对下属员工实施的控制,但其无法约束最高管理者本身;治理层内控就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引自白万纲著《基于管控的集团内部控制》)。
4.审计委员会是治理层的制衡力量。美国崔德威委员会报告(TREADWAY COMMISSION REPORT)、加拿大麦克唐纳报告(MACDONALD REPORT)及英国凯德博瑞报告(CADBURY REPORT)是审计委员会发展史上三大报告,均要求审计委员会应担负起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全面监督责任(引自乔春华、蒋苏娅著《审计委员会的理论与运作》)。
笔者以为,公司作为社会法人,声誉来源于整个社会。只有通过持续创新的经营活动创造财富,再将创造的财富通过工资、股利、税收和其他支付的形式公平地分配和返还给社会,满足社会需求最大化才是公司治理的最终目标。董事会成员必须遵从社会需求的利益而非自身利益管理公司,公司决策不能以牺牲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为代价。审计委员会是维护公司实现良好声誉价值的重要监督力量。
四、提升三者功能
1.声誉价值是治理层的大内控目标。声誉价值与良好的公司治理密切相关,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维护公司实现战略目标是治理层的大内控目标。声誉的获得与保持,有利于利益相关者的持续关注与投资,从而促进董事会继续更好地履行公司的使命(引自和芸琴著《公司声誉内部管理》)。董事会是治理的核心主体,首先应考虑整合好经营管理团队,其次是做好对外沟通。
2.通过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不同层次的内控互动实现大内控目标。公司治理之关键是处理好股东、董事会、经营高管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公司经营内控处理的是董事会、经营层和次级经营者的关系。在治理层的内部控制和经营层的内部控制分别设置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共同围绕声誉价值目标分别履行监督职能。因审计委员会设在董事会,内部审计独立于管理当局,在业务上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在行政上对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对高管层以及管理经营内控进行独立的评价与监督,又能与经营管理层互相联系沟通,为管理层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服务。
3.设置三道防线提升功能发挥。第一道防线――管理层建立经营内控。管理层通过识别和评估关键业务风险、建立和完善经营层内部控制系统,确保实现运营高效率、报告准确性、资产完整性、业务合规性等内控目标,并对董事会定期报告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对经营层实施内控监督。这样定位的内审部门不仅独立于各分、子公司,而且可以代表董事会对总经理领导下的各职能部门进行内控监督。同时,为审计委员会获得公司重大、重要风险,对应控制措施,以及公司财务信息可靠性等提供技术支撑。第三道防线――审计委员会的再监督。通过独立、客观地监督公司财务报告编报过程和内部控制体系,审查和评估外部审计、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委员会为董事会、独立审计师、公司高管层以及内部审计部门提供公开和持续的沟通,从而建立一支独立的治理队伍,在帮助改变“内部人”控制、弥补董事会“功能缺陷”、增强公众对财务报表的信心、平衡利益相关者长短期利益、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维护公司声誉价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为审计部高级审计专员)
参考文献
[1] 和芸琴.企业声誉内部管理:创建持续竞争优势的新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 乔春华,蒋苏娅.审计委员会的理论与运作[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4] 阿德里安・戴维斯.公司治理的最佳实践:树立声誉和可持续的成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5] 白万纲.基于管控的集团内部控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6] 刘丽花.浅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改善[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5-06-30.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内审 人员 素质 提升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置身于组织内部,对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各方面都有详尽的了解和把握,容易察觉企业的危险信号,因此内部审计的作用得到了公众和监管部门的肯定。它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与控制作用,可以协助公司辨别及评估重大风险的披露,对改善企业风险管理及控制制度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内部审计还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对内部控制的整体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促进内部控制系统与过程的持续改善,协助公司维持有效的控制能力和实现控制目标。目前所倡导的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通过介入企业的风险管理、治理和控制领域,在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完善业务流程控制,促进企业价值增加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影响着内部审计功能的实现。
供电企业作为国家电网下属的中央企业,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相较于一般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开展已经有了一定经验和成果,但相对于目前电力行业所面临的严峻的外部监管形势和内部管理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和人员素质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是人员配备明显不足。就笔者所在单位,仅有内部审计人员5人,作为一个特大型的供电企业,每年的工程投资和维修项目多达上千项,对内部审计人员来讲,仅工程项目结算审核和经济合同会签就已经占去了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其他诸如内部控制评价,预算管理、电力项目全过程控制、电力营销等公司生产经营的主要环节根本无暇顾及,也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不够。本人根据2008年中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报告设计的调查问卷抽取了部分内容在公司内部审计人员中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不了解公司治理准则、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会计、风险管理、项目管理等职业技能,除了对会计法、审计法、税法的熟悉和了解程度较高,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职业相关知识如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以及信息披露准则等也不了解。
三是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审计领域拓展的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来自于财务岗位,部分甚至未接受过专业的财务、审计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学习,知识结构非常单一,电力专业及相关管理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和后续培训教育的不足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无法满足现代审计拓展业务领域的需要。
因此,如何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切实发挥内部审计作用,评价并改善企业风险管理;评价并改善企业内部控制,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是供电企业需要主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力量
内部审计是介于公司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之间的监管系统,高水平、充足的内部审计力量是有效履行内部审计职能,保证内部审计监管系统有效运行的前提。而目前公司系统仅有的几名审计人员无论从数量还是人员的专业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需要。特别是面对供电企业内部审计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和风险审计转型的关键时刻,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建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实现内部审计各项职能,更需要充足的审计人员。根据公司的特点和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途径:
一是充实内部审计的队伍人数,优化审计机构的专业配置。公司应增加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编制,选聘一些优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审计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同时要调整内部审计部门现有人员的专业结构,内部审计队伍中不仅要有财务审计人员,而且要有部分熟悉企业管理,掌握生产、工程、营销等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公司领导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舍得把公司优秀的专业人才放到内部审计部门,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待遇,体现内审人员的价值。
二是建立审计人才库。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公司的部门,人员编制在一定程度上受上级公司的制约,内部审计人员也不可能熟练掌握公司经营各环节的所有知识。为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内部审计部门可与公司其他职能部门加强沟通,把公司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优秀专业人员信息储存起来,并通过让各位专业人员参与公司内部审计项目的实施,以此梳理公司内部审计人才,建立审计人才库。在审计项目需要时,可通过邀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的方式解决审计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是适当引入外部审计力量。对一些审计业务量较大,内审力量明显不足的项目或内审人员不能胜任的一些项目可采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的方式,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委托审计业务的质量进行监督。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也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从中学习先进经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水平。
二、加强理论学习和岗位实践,提升内审人员整体素质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领域的拓宽、层次的提升,都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洞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内部审计准则-后续教育准则明确规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的内容,除涉及法律法规、内部审计准则及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外,还特别突出从事管理审计时需要的信息技术、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公司应通过各种途径,着力培养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作为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复合型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知识体系:一是掌握内部审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体系,这是内审人员胜任工作的基础;二是掌握一定的财务知识,无论是效益审计、风险管理审计还是其他审计,大部分必须以真实的财务数据的分析、证实和引用为基础;三是掌握工程审计相关知识。在供电企业生产经营中,每年的电网建设投资巨大,内审人员必须熟悉工程审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了解主要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四是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审计是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内审人员必须了解和熟悉国家、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涉及审计、财务、税收、合同、电力企业经营业务、物资采购等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五是熟悉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体系,即营销环节,掌握其中的关键控制点,从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了解其运行特点,为开展内部审计奠定业务基础。六是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框架,了解计划、工程、营销、财务、物资、人力资源等在经营管理体系中的循环运行和相互作用,顺应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和发展。七是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巧。良好的沟通、多方面的协调、精心的组织是内审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有利于审计成果的运用。为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知识体系的更新,笔者认为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强化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内部审计人员接受培训是后续教育的主要方式,公司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有计划地开展岗位业务技能培训,可以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审计、财务、税收、工程、法律等跨学科、跨专业的业务培训。在加强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责任感。要求审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确掌握各类法律法规,合法、合理地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严格遵守审计工作规定。
二是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个人自学是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的重要补充方式。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加大学习力度,围绕公司经营管理涉及的各个方面,主动学习,对已经熟悉和掌握的知识要强调学习的深度并及时掌握最新知识,对自己薄弱的环节,要及时补充,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在学习中要注重思考与总结,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是开展挂职和轮岗锻炼。公司可选派内部审计人员到相关业务部门或基层单位进行学习实践,使其熟悉和了解公司各项具体业务流程、成本预算定额、生产技术标准,在相关岗位得到充分的锻炼,有助于审计人员更快地掌握公司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业务知识,特别是电力营销、生产检修、电力建设等与公司发展密切相关的核心业务。
四是积极参与上级公司组织的各类审计项目,运用以审代培的方式,让审计人员在重大、复杂的审计项目中边审计、边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促使审计人员快速提高审计能力,丰富审计实践经验。
参考资料:
[1]陈丹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与对策[J].审计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