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论文

人才论文范文1

(一)中职财会实践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由于中职学生基础较差,个人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主动性较差,在学习中存在很多困难,导致学习的低效率现象。小组学习有效的发挥了团体成员的集体智慧,动员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弥补了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缺陷。尤其是在财会专业的实践操作中,小组配合,分工合作,完成相应的操作步骤,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并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情感交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完善个人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中职财会实践中合作学习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很多学生不够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自由讨论时间看成是放松闲聊的时间,讨论一些与课程知识无关的内容,看似热烈的讨论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其次,由于个人学习能力的差异,存在小组成员之间的盲目攀比和个人权威现象,有的基础好的同学不尊重基础差的同学的自由发言权利,对自己个人的能力过分自信,在一时的争强好胜心理中排斥抗拒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其他成员在小组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基础差的同学由于得不到重视,久而久之就无所事事,不参与小组活动。第三,有的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得失看得太重,在小组竞赛的失利后相互指责,导致小组内人际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学习效率低下,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些问题都对小组学习的进一步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职财会实践教学中如何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一)发挥教师的组织带头作用

教师的教学在财会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将学生有效组织起来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进行有效引导,对怎么分配小组成员、如何进行小组团队协作、如何分配任务才能充分发挥小组优势等问题进行深度讲解,并且做好榜样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团队协作上来,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及时解疑,帮助小组合作取得有效率的成果。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抽查,调动学生的反馈来对老师的教学成果进行监督,使老师更好的发挥组织带头作用,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合作目标具体化,明确分工

在每一个小组合作任务分配下来的时候,先写好小组合作计划书,制定明确的团体合作目标,以及具体的任务,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明确目标,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积极为团体合作献力献策。只有明确的分工才能避免懒散现象,达到自我约束的作用。比如要完成财务报表的制作,要分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报表分析等五个大的版块,具体的任务具体到每个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提高效率。

(三)加强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

营造良好协作氛围在分配小组成员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优势。每个小组中都应该有一个富有责任心,自我约束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发挥带头作用,也可以激励小组成员积极完成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老师在分工的时候可以采用自由组合加教师调整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友好是最关键的,而自由组合时无疑对小组成员内部的信任度有大的优势,这样更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

三、中职财会教学中人才培养策略

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为学生的就业以及创业打好夯实的基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专业课的学习也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环环相扣,不能够中断。当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专业技能是从事今后工作的硬功夫,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更加谈不上创业了。

(一)加强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

完善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学校老师的整体专业知识水平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加强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的完善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依据近几年财会专业的需求,学校需要对现行的财会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努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机制,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努力积极的建立起高水平、高能力的师资教学团队,培养出骨干老师以及学科带头人,从而使走进中职学习财会专业的学生切实能够学到专业知识,毕业后能很好的胜任与财会相关的工作。

(二)初级财会人员的培养

对于好学基础又很扎实的学生,专业课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讲讲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财务方面的工作流程,也可以在学校举办比赛,模拟企业财务部、银行、税务局以及工商等部门的实际工作流程。在进行电算化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列举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应该是来自于企业、银行等部门的日常遇到的真实会计实务。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学生确实掌握如何正确填写汇票、支票等业务、如何成功的申请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及如何办理税务的登记、变更、年审等常识知识。最后还需要让中职财会学生掌握POS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真假钞如何快速辨别。最终使学生在参加工作的时候就能很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三)具备财会专业较高技术水平人员的培养

对于那些非常想多学些理论知识的财会学生,中职学校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在扎实掌握好一定操作技能的前提下,让他们参加会计专业技术水平考试,以此来巩固他们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因此课程也要设置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是每个财会学生必须学习以及掌握的知识,而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对更高层次的知识有一个了解,也让那些喜欢多学理论知识的同学的心愿得到满足。另外,学校也可以组织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基础上,取得更高层次的资格证,对取得资格证的学生也给予一定的奖励,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最终提高财会专业学生整体的专业技术水平。

四、结语

人才论文范文2

高校营销行业是一种社会服务行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汽车营销专业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就要打造新教学结构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坚定校企合作办学之路的信念,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汽车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高校汽车营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汽车营销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说,汽车营销主要包括汽车产品的营销策划、市场调查、销售、广告宣传等内容。从广义上来说,汽车销售还包括汽车使用过程中的保险、售后服务、汽车租赁、汽车文化以及汽车转让等内容。2011以来,我国汽车市场进入了微增阶段,结束了快速增长的“黄金十年”,汽车销售增速明显放缓。高校对“汽车营销”的内涵认识不足,“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狭窄,着重于培养汽车销售、策划和精英人才,侧重于零部件、整车的销售,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在培养汽车营销人才上,大多数高校都重视汽车营销、金融方向的人才培养,但竞争力并不强,各高校之间缺乏特色,有很多雷同之处。而“汽车营销”专业的就业方面包括汽车销售服务企业、汽车租赁公司、金融保险企业、汽车市场、零配件企业等,面向整个汽车市场。“汽车营销”专业转型发展要求加大汽车后市场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但是高校的“汽车营销”专业普遍存在着办学经验不足、开设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尤其是一些《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使用性能与监测》等汽车技术服务类课程投入巨大,时间实训条件要求高。因此,很多底子薄、积累不够的高校,存在着师资、设备缺乏,实训场地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汽车技术服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三、构建高校汽车营销模式的建议措施

1.主动适应满足区域经济需求,重新定位,确定培养目标

近些年来,在汽车产业已经被列为区域经济建设的重点,汽车产业快速的发展。在整个汽车服务领域中,“汽车营销”专业涵盖面广、内涵丰富,因此,高校在汽车产品生产下线后,就要回收全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和非技术服务,如:销售、使用、报废、转让等。同时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高校汽车营销专业要主动为高校周边地区培养汽车服务业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另外,要确定“汽车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定位的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汽车整车及配件营销理论、掌握必需的汽车基础理论,掌握汽车金融和保险等技巧,具有汽车鉴定评估、营销策划、推销技巧等能力,从而能够适合汽车营销、服务、鉴定等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2.确立特色建设防线,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市场需求的汽车营销人才

人才论文范文3

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设置

鉴于每个艺术设计院校都有差异性的办学定位,因此在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必须结合院校的具体办学定位和社会的人才需求,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从学生设计策划、执行、推广等能力入手,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当中,使得人才培养符合办学的实际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还必须结合地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一点可以通过与这些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了解企业对其艺术设计知识和技能的具体需求,然后学校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适当调整,使得目标与企业的需求一致,迎合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需求。

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注重教学实践性

实践课程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需要加大课程的课时比例,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差的客观情况,加大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的比例,以便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需求很高,在课程的安排上,除了要加强本专业所需的综合素质培养之外,同时需要结合本专业所指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需求,针对性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实践性需求,尤其是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要适时要求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布置的作品设计作业,或者开办设计比赛活动,让学生在设计实践活动中,综合应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实践中了解设计的细节,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单项和综合的艺术设计技能。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学生的艺术设计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实践能力,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设置上,要加强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这样才能让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实践挂钩,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

1)在日常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环节,要通过演练积累实践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模拟实践机会,模拟实践课程要结合社会性质的工作所需,以商业运作为依据,注重设计环节中的实践细节,通常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创意构思;二是效果图表现;三是模型制作;四是创意设计;五是施工图绘制。

2)设置真实的课题,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实课题是教学机制中的实践性环节,课题中融入了社会上对艺术设计的实际需求,将各类需求融入到课题当中。通常情况下,课题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综合性课题;二是专题;三是毕业类课题。这些课题需要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掌握企业艺术设计工作运行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真实体会企业项目设计的氛围,包括市场调查研究、分析设计任务要求、制定设计目标、探讨设计创意、实施设计方案、开展后期制作工作和分析反馈信息等,也只有这种模拟企业工作的设计任务,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实践培训基地的建设

为了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环境,学校要建设与专业对口企业联系的实践培训基地,联合这些企业合作开拓实训课程。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的岗位,学校将实践培训基地作为实习的地点,而学生实践培训的内容,正是企业实习岗位所派发的工作任务,这样一来,实践培训工作将取得三方面的好处:一是学生在培训中,提高了实践动手的能力,以便在就业以后,快速地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并及时上手;二是企业充分利用了学校提供的资源,除了可以完成企业本身的工作任务,还能够为企业培养后备的储蓄人才;三是学校能够借助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促进学校实践性课程的顺利开展。

总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学校不能在短时间内就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学生在面对繁重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面对未来的就业压力,因此通过实践培训基地展开的实践培训任务,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任务,又能够逐渐培养工作的综合素质,为今后步入社会参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才论文范文4

在目前人才流动比较频繁,择业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传统行政性人事管理,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与相关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功能远未发挥出来。企业在管理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并不缺乏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但十分缺乏如何将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转化为适合企业特点的、可操作的制度、措施的技术手段、途径,没有很好的处理资历、职位、能力、智慧、贡献等在劳动分配体系中的关系,难以有效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等等。这些问题在第十一地质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二、探索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才问题,概括起来包括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方面,培养和吸引是手段,使用才是最终目的,使用人才的过程也是人才的再培养、再提高的过程。当然,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是关键,只有形成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才能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所、人才辈出的局面。如果机制不活,人才就难以配置到合适的位置,潜能也就难以充分调动和发挥。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人员数量充足,但专业、知识、年龄等结构严重失调,导致一方面员工数量多、人浮于事,另一方面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又非常紧缺,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所以,解决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首要途径,就是要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强化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工作力度。一是要在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提升现有技术人员专业学历,更新其专业技术知识,发挥其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通过继续培训使他们真正起到顶梁柱作用。二是要在优化人才成长机制和环境上下功夫。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选拔重用真正干事业的人,这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必然选择。

2.盘活人才存量,用好现有人才

用好现有人才,是最基础、最基本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当前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由于人才使用机制还不够灵活,人才还没有完全配置到合适的位置,大量人才所学非所用,造成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现象的并存。所以,用好现有存量人才资源,减少人才的浪费,尤为重要和迫切。一是要善于识别人才。识别人才是使用人才的前提,要坚持全面辨证地看待人才。当然识别人才,不能只依靠“火眼金睛”的“伯乐”,而要靠科学完善的人才评价和竞争机制。二是盘活人才存量,充分激发现有人才的潜能。使用好现有人才,需要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对人才的整体状况做出客观分析和准确评价,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把那些闲置浪费及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人才配置到适合的岗位,发挥他们的优势,激发他们的激情,实现人才的科学合理使用。三是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人才市场,形成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要正确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四是搭建人才成长的事业平台,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物质激励,使其收入与所承担的任务和贡献相符,既使人才的付出得到了合理回报,又使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认可。但仅仅通过物质激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行必要的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可以使人才的事业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得到满足。

3.扩大人才总量,引进急需人才

在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引进各类人才,也是企业增强活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然要引进人才,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要有良好的企业形象,能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有舒心的创业工作环境,要有相当的工资报酬。但是如何留住人才、发挥作用,是企业目前应该重视和探索研究的问题。一是做好人才引进储备规划工作,严把人才引进质量。人才的引进应当慎之又慎,引进前必须做好人才引进的规划工作,对引进的人才的真实水平也要进行全面了解评估,防止由于盲目引进,而引进名不副实的所谓“人才”。二是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引入机制。引进人才实质上就是引进智力、引进知识、引进技术,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共享。三是发挥优势,搭建平台,以美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人才。第十一地质队地理位置偏僻,工作艰苦,吸引人才的软硬件都还不够完善,我们要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打造人才能够发挥作用的事业平台,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诱人的发展前景吸引人才。

4.优化人才结构,培养后备人才

作为企业一定要抓好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一线技能操作人才这二支人才队伍,后备人才队伍是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后备人才培养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开发和积蓄机制,是解决人才总量不足,优化人才结构,防止人才流失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只有储足了后备人才,才能储足发展后劲。一是确定后备人才重点,优化人才结构。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就是一个人才结构优化的过程。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按照发展战略需要,对人才进行甄选,从而确定后备人才的重点。二是坚持为用而储,储用结合。储备人才不是闲置供养人才,而是为了更好的使用人才。所以,一定要发挥人才储备“蓄水池”、“充电器”的作用,实现在储备中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储备,形成后备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机制。

5.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实现人才的优胜劣汰

要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不同时期人才需求的重点不同,选人用人的机制、标准也不同,所以人才队伍的结构和整体素质也往往参差不齐,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滥竿充数、碌碌无为的所谓“人才”。所以,要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在人才的选拔上,要坚持德才兼备,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等束缚人才成长的观念、体制和做法,真正把那些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选拔或重用到重要岗位上来,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总之,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成长需要好的环境、好的机制,好的环境需要靠人来创造,好的机制需要靠人来执行。所以,解决发展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要想提升企业发展的能力,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体系,充分激发和调动各类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艳妍,晏承为.浅析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创新[J].科教文汇,2008(1)

[2]杨志国.与时俱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8)

[3]唐有川.浅论如何加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科协论坛,2007(8)

人才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外语人才;复合应用型;培养模式;

Abstract:Cultivationoftalentsaimsatmeetingtheneedsofsociety.Accordingly,theeducationofforeignlanguagetalentsinthenewerashouldmeetthesocialneedsforthecrossdisciplinaryandpracticalpersonnelwhowillserveatallwalksoflife.Toachievesuchagoal,itisnecessarytocarryoutasystematicreconstructionofpedagogicalplatformincludingtrainingmodes,curriculumsystem,teachingmedia,methodologyandteachingmanagementsoastobuildamodelinwhichtheforeignlanguagestudentscanbetrainedinthedesirableenvironment.

Keywords:foreignlanguagetalent;crossdisciplinaryandpracticaltalent;trainingmode

21世纪经济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多元发展的社会需求,显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共识。社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外语人才培养的观念与模式,特别是普通高校本科阶段外语人才培养。那么,什么是当前社会急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外语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培养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设想在既定培养目标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复合应用型人才概念

(一)复合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我们称之为“复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复合是一种变化,尤其是智力元素的复合,其新复合体派生出的积极意义将远远超出单个事物简单相加的总和。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至今已经逐步发展成比较完善的思想概念,即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的融合。

复合型人才的特征首先表现为“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是创新思维、科学思想方法的萌发点。其次,在拥有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基础上,使自身各种能力和潜能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从而产生新的综合性能力。最后,复合型人才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各种素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形成个体人的基本综合素质。杜国海等认为,大学教育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形成。[1]这些素质的提高,必将促进社会的适应性、理解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增强。笔者认为,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充分认识个人价值只有融入社会发展的进程才能被充分挖掘。拥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优良品质、踏实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二)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包括理论技术、经验技术或操作技术等),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如果说复合型强调的是综合知识在综合思维作用下产生综合能力,那么应用型重在利用相关知识,结合生产与社会实际,将智能转化为更大的经济效能与社会效能。

二、本科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培养外事、外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口译与笔译工作者。与之相对应的课程设置基本采用1+1模式,即外语+语言学或外语+文学的语言文字知识结构模式。其专业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的工具意义上。在很大程度上,外语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外语与母语的转换上,通常作为其他专业或领域的辅助工具而存在。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纯粹工具型外语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并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大批能够使用外语(至少用英语)从事社会工作(任何行业的工作)的人、国家的建设者、走向国际社会参与全球化各项挑战的人。2000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对21世纪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同时《英语教学大纲》还对英语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规格作了具体要求: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这个目标与规格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外语专业A377;具体地说,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人才的立世之本;宽广的知识面是新时期学科渗透与融合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社会适应力;较强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是外语人才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较高的素质既是实现上述诸方面的先决条件,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三、本科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其他任何一项系统工程一样,它的构建需要统一的思想认识平台,即本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正走出精英教育理念,朝着大众教育飞速发展。高校本科外语人才培养也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走出靠书本培养精英的传统模式,朝着“一专多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复合应用型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人才培养思路发展。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对现行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机制等进行系统化重新构建,创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拟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具体探讨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学术标准、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普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呈多元态势,各行各业需要大批不同规格和层次的英语人才。其中,复合应用型人才最受欢迎。因此,我国高校本科英语专业相继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各种尝试性改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4]:

(1)英语+专业知识。这里的“专业知识”是指英语语言的文化、文学方面的知识;

(2)英语+专业方向。这里的“专业方向”既可指英语语言的应用方面,如“翻译、文学、教育”,也可指更宽泛的学科领域,如“旅游、经贸、法律、金融、军事”等;

(3)双学位。将英语专业与其他某个专业相加,分阶段进行,如用二年时间完成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再用二年时间进入第二专业学习。

尽管以上三种模式在各高校都有实行,但笔者认为,模式(2)更接近“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构建原则,更接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首先,它体现了21世纪外语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要求,确定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根本地位,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次,它体现了语言与专业的“融合”。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加合”(如第三种模式),而是载体与被载体的融合,即语言与其背负的内容的融合。[5]最后,这种模式将外语专业面向其他专业开放,使外语人才不仅能够从事包括语言文字、文学研究,也包括新闻、外交,还包括法律、教育、经贸、金融、科技、军事等各学科领域的工作,在精通一门(或更多)外语的同时,又熟悉相关知识,成为具有全球化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

好的教育模式还需有与之相配套的合理课程体系来支撑。根据本科英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围绕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是指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素质、选修与必修等课程的一种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这种配置可以通过在专业平台上搭建结构明晰的模块形式来表现,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由以下几个课程模块组成:

(1)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模块——旨在训练学生必备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基础知识与技能,为高年级阶段的专业方向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主要课程包括语音、综合英语、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

(2)语言理论课程模块——旨在使学生对语言结构和实用规律有理性、科学的认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提高专业素质,为深入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主要课程包括语法、词汇学、语言学等。

(3)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旨在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社会需求进行跨专业、跨学科修课,构建学生的复合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主要由除英语以外的各专业学科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构成专业方向模块,例如经贸、文秘、新闻、旅游、教育、法律、生态学等。(4)知识应用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由相关课程的实验与活动构成,如口译、笔译实验,旅游、经贸、文秘、新闻、教育等学科的基本技能实习,小型研究活动与学科竞赛活动等。

(5)素质教育模块——旨在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培养情操,陶冶性格,增强社会融合能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修人文、历史、政治、艺术等课程。

为了保障以上课程体系模块的有效性,首先要在学时分配上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夯实基础。模块(1)与模块(2)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技能课程,要确保其课时量不低于总课时的50%。其次,外语技能课程必须作为教学重点贯穿整个本科学习阶段,特别是要加强写作技能训练,可尝试将读写课程合并,将语言输入与输出同时并举,确保写作技能训练四个年级不断线,最后以英文撰写毕业论文终结。再者,根据国际教育经验,大学课程中选修课程比重在35%~45%较为恰当,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个性发展。最后,模块(4)相关的实验、实习、活动不仅应该纳入全程教学计划,有机融入每一阶段的学程之中,还要规定最低学时与学分标准,以确保所学知识能够及时得到实践与应用。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功效,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在当今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师”的教学手段已无法满足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优秀人才的需要。《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版)对培养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的教学手段有明确规定:“要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原有的电教设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条件的要逐步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光盘资料中心以及多媒体自修中心,为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方便、实用和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的空间。”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

(1)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进行独立学习的能力。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主题发言、语境设计、模拟辩论会等,努力创造语言演练环境,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能力。

(3)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准确、细致地展现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与民族文化,尽可能近距离地接近所学语言,增强教学效果。

(4)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并在教学方法中体现这些元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逐渐走上自身未来发展的道路。

(5)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组织英语演讲、英语角、各种英语竞赛活动以及参与社会的涉外活动,推动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第二课堂,并在实践中找出专业学习的差距,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第一课堂学习。

(四)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学校要想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优秀人才,就要有创新意识,在管理上采取灵活、开放政策,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发展。从现有教学管理机制看,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质性改革。

(1)真正实行完全学分制。我国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施的仍然是学年制。学生很难跳出四年制框框,假期修课制度缺位,学生要想缩短学习期限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从客观上容易造成学生在入学后一段时间内学习积极性处于停滞状态,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奋进精神,也不利于快出人才。

(2)真正实行自由选修课制度。目前的选修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限制性选修,学校将课程划分为不同课程群,学生在某个课程群里必须修满规定学分方可毕业。虽然这样的选修有很强的针对性,但从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人尽其才”的人性化人才发展趋势。国外通行的做法是,实行全通型选修制度,并允许适当时限的“试听”,将选修课决定权真正交给学生。这将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3)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外语应用型人才与其他专业一样,也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除了第二课堂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以外,还应有适当的社会实践。目前我国很多院校通常采取第八学期集中实习的方式。实践证明,学生在毕业前集中实习,即使遇到问题,特别是发现自己知识欠缺时,已没有机会重新回到课堂去弥补。仅在毕业前安排社会实践,对教学全过程只起到检验结果的作用,而无法对结果进行修正、补充。我们不妨尝试英国大学通常采用“三明治”模式,即“实践——学习——再实践”模式。外语专业学生可以在二年级下,或三年级上安排2~3周停课社会实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一方面检验所学语言知识与技能应用,另一方面也在实践中找出差距,促进后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针对性。此外,学校应该为外语专业学生创造条件,直接与相关语言国家进行学生交流或访学,锻炼学生的实际语言技能,体验所学语言的文化,开阔视野。

(4)完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即对教材选用、教师配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课程评估进行全程监控。建立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与学生对课程配置与教师讲学的信息反馈,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相应调整与修正。外语专业的教学评价不能采用“一科一考”、“以考代评”方式,应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表现纳入课程评价,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可设定为30%~40%)。此外,对理论课程应将小型专题研究、理论综述等报告型成果纳入课程考核,并占较大比例(如基础理论占40%,研究报告占60%)。由于外语专业具有很强的行为表现特点,因此,应将行为表现评估(performanceassessment)纳入教学评价体系,这些行为表现可以通过在外语专业学生中进行外语竞赛、表演,以及参与校内外相关活动与任务中体现。总之,对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要进行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立体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语

在人们转变观念,将外语人才朝着复合应用型培养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学校首先遇到的是外语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困难。近年来,大批高学历的优秀外语人才充实高校外语专业师资队伍,他们具有较强的听说能力,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但由于他们基本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无论是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还是在知识结构上,都不能完全承担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另一方面,外语专业学生选修其他学科课程时,其专业授课教师尚不具备完全使用外语(英语)授课的能力。如何建设合格的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是外语专业在发展道路上首先遇到的挑战。

另外,外语专业教学缺乏原版外语教材,包括语言类与非语言类教材。其实并非是缺乏资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版教材价格相对昂贵,大部分学生难以承受。同时,非语言类原版教材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任课教师个人外语水平的限制,能真正用外语(通常是英语)开课的人也寥寥无几ᦉ7;没有原版教材,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就会大打折扣,也将大大影响人才质量。教师能否在这个问题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让学生尽可能近距离接触纯正的外语,以及国际通用的专业语言表达,是每一位参与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杜国海,王涓.复合应用型人才辨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7(8):2427.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南佐民.论外语学科的研究范式创新[J].外语界,2007(1):28.

人才论文范文6

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人才政策与人才的关系,经过对文献的收集与梳理发现,人才政策对人才的积极影响主要集中在地区发展、政府工作、人才建设方面。在地区发展方面,谢俏洁仁(2009)以上海市的人才政策为研究对象,证实了人才政策对人才工作具有正向的引导性作用;汪波仁(2010)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地区人才政策的演变与创新,他认为人才政策能够发挥重要的杆杠和导向作用,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产生积极影响;叶俊良(2001)研究西部地区人才现状后指出,西部地区的人才政策不但吸引不了人才,反而造成本地人才的流失,不但在职人才流失,甚至西部本地培养的大学生以及考到东部重点大学的学生也不愿投身西部经济建设。在政府工作方面,张树伟(1998)认为政府出台的人才政策对于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乃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张金典通过对高层次人才的调查研究发现,政府和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陈锡安( 2004 )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人才政策作保障,而构建国家人才政策体系则是能够人尽其才的重要途径;方勇(2013)在研究政策纲要后指出,发展以人为本,人才以用为本,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我国人才政策的实施和发展,实施人才政策是许多国家打造人才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    

各界学者在人才政策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影响方面也有专门研究。邓超斌2005)指出,加紧制订和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和政策,有利于健全地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机制,组织、宣传、人事、财政、社科部门都要共同就社科人才的培养的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吴静在调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指出,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政策,是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局面的重要保障;姚竹.(2009)在进一步繁荣发展沈阳哲学社会科学作用的对策中提出,制定和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政策,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就目前来看,文献中对于人才政策的研究,大多是从较宏观的角度对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政策体系进行分析,而且关于人才政策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实证研究方面更为欠缺。“百人工程”是人才政策的一种方式,本文将北京市“百人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人才政策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影响,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发展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