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核心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核心论文范文1
1.重要性原则
现如今的会计工作能够大规模地运用到信息技术使原本复杂繁琐的一系列会计工作能够简便快捷地进行,提高运行效率,并且能够有效使会计信息经济的成本最大化地降低。针对一些原本存在需求,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未能得以考虑的信息事项,可以重新进行考虑,如此地进行核算,原本没有太过关注的一些事项就会变得相当重要,对于一些信息就有必要重新进行核算计量和确认。会计信息对各种事项的处理能力由于信息技术逐步增强,从而可以发展越来越多的事项能够符合重要性地条件。因此,选择的范围能够广泛扩大,对于一些重点就需要会计人员进行深入研究。
2.真实性原则
互联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遍布全世界,而且深入人心,当下网络迅猛发展,人们在网络上以虚拟的身份自由发表言论,因此网络上也存在大量的真真假假的信息。作为一个专业的会计人员,对于信息的真假性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做出判断,大量的丰富杂乱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的影响,单纯地依靠自己主观的判断和认知把一系列的信息与会计工作相融合,引发会计信息的真实度降低。
二、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的冲击
1.一贯性原则
在企业运行时,首先要树立起正确地经营理念,使市场份额得到扩大,尽早地发展“走出去”,走向广阔的国际经营市场,从而与激烈的国际市场进行竞争,但是就这样的形式来讲,对于财务经营必然会增大一定的风险。国内外相关的风险在企业中为了能够使能力增强,应该时刻关注国际市场的需要,进行有效地并更坏账损失准备,准确计量固定资产后续累计折旧。在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下,经济的发展特征也逐渐走向全球化,也更加朝着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更重要的是颠覆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改变了它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对于会计的基本原则能够在修改上达到及时性,最大化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2.相关性原则
在会计工作中,准确的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在某个项目中的信息系统的操作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的确认标准的制定,出现的项目仅仅符合其中的某个标准但是不符合全部标准,对于此类的项目不能被纳入会计系统。但是有些项目对信息的使用者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却没能考虑到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就会降低。关于相关性地含义,就是说它提供的信息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对于使用者的需要能够得到有效且及时地满足。此外,它还被称为充分披露的原则,对于企业当下所公布的一些财务报表、补充报表以及附注等。对于企业各方面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以及企业的经营成果等在反映时都要真实且全面,不能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在财务数据上面进行任何的纂改,也不能故意无视忽略。当下变幻莫测的社会经济环境,愈加复杂,经济风险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也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危险性,甚至还会发生扩散的现象,投资者们在操作时也越来越小心谨慎,理性地处理突发事件,所有的一系列变化都能够整体地表现出披露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三、结语
计算机核心论文范文2
(一)收入核算方面的核算基础不变
新会计制度下明确高职院校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但是在部分的项目核算上按照制度仍然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从高职院校的大部分的经济业务来看主要的还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很少一部分的收入的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
(二)负债核算方面发生了变化
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取消了高职院校中原来的“应付及暂存款”,将“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等一些与企业会计制度的科目引入了进来,这体现了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二、新会计制度下高职院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核算中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新会计制度下,科研经费的核算也面临着调整,在核算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缺少对间接费用的归集核算要求。在新的会计制度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科研事业支出”科目统一核算高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这样就可以使高职院校中的独立的科研机构人员的薪酬在“科研事业支出”中一起得到反应。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进行科研活动的时候还要发生一些间接的费用,例如水电费、薪金、非科研人员的劳务费等,在新的会计制度中并没有相应的科目对其进行归集,只是将这些间接费用计入了“教育事业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等科目,导致了“科研事业支出”反映科研成本不够完整。其次,科研经费管理不够科学。我国还没有建立与科研项目有关的立项、审批、过程管理以及结题等方面的制度,即使是有的高校制定了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了审批权限、经费开支范围等,但是由于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复杂化,导致了高校对经费难以控制。同时,各个高校有着各异的经费管理方法,在对于经费管理上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制度进行规范。
(二)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新会计制度在高职院校实施的时间还比较短,高职院校的会计核算人员要通过一段时间来接受新的会计制度,实现与旧的会计制度相对接,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在日常的经营上比较注重的是教学水平的提升,对于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并没有过高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会计核算工作的水平,会计核算人员学习新会计制度的积极性也就不是很高,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的掌握新的会计制度。
三、完善高职院校会计核算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核算的建议
1、设置明细的科目对间接费用进行归集
对于上述新会计制度下对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缺少间接费用的核算的问题,我们不能新增会计科目对其进行核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明细科目对间接费用进行核算,例如对与科研经费有关的水电费、薪金、非科研人员的劳务费等,可以细化支出的用途,把科研支出与教育支出相分离,建立科研成本核算体系。
2、设立科学的科研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上要严格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要建立科学的科研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明确高校财务部门、科研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权力和责任,建立科研经费预算审核和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经费内部检查制度,通过严格的内部审计,检查高校经费的审批、使用是否合法合理;建立科研经费奖罚制度,对科研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对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个人要予以惩罚。
(二)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素质
在新会计制度下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在会计制度、会计方法上与原来的财务工作有所区别,更重要的是在观念、思想上的转变,观念要从旧的会计制度向新的会计制度转变,树立一种全局观念,提高对新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实现旧制度与新制度的对接。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素质,摆脱旧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处理方法,灵活运用新的会计核算处理方式。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提高对会计核算人员的录入门槛,选择一些高素质的会计核算人员,使高职院校内部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会计核算队伍,使他们能胜任新会计制度下的工作。
四、结束语
计算机核心论文范文3
事业单位的基建会计工作主要包括会计核算、项目投资管控、概算工作的执行与控制、招投标项目管理、项目合同管理、工程总体量价的审核、工程竣工核算以及项目财务核算等基本事项。在事业单位的基建会计核算工作中,事业单位往往会在基本的会计并账体系之外为基建会计核算单独建账,并且这种建账可以表现出以下几种特征:第一,基建投资的收支都应该通过专户进行专业核算,并且将资料统一保存,这种专户单独核算能够更为准确的向相关需求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第二,大多数情况下基建会计核算问题会与项目工程同时开展,并同步进行,所以呈现出跨度时间较长、中间处理环节相对较多、涵盖问题较为复杂的特征。第三,基建项目核算在工程竣工或办理交接手续之前,一般不增加固定资产,只有竣工和交接手续全部完成后才会增设固定资产。
二、目前事业单位基建核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建会计对账难
基建会计核算工作中对账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会计行业的共识。在我国大多数行政性质的事业单位之中,受到基建工程项目资金支付方式和立项问题的影响,会出现上级单位委任几个下级单位共同完成项目建设的情况,隶属于项目代建管理的范畴。在这种建设模式的作用下,一个项目的基建会计核算资料可能会分别由不同的单位进行记录和保存,再加上建设项目的工程周期一般较长,极易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发生财务或管理人员变更的情况,甚至一些财务管理不到位的事业单位日常财务记账工作的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错记、漏记现象时有发生,极大的增加了基建项目的会计对账的工作量和实际操作难度,不利于对账工作的开展。
(二)拼盘项目成本分摊难
从基建项目的资金来源看,如果一个基建项目的建设资金同时具有政府拨款和事业单位的社会筹资,那么这个项目就可以被称之为拼盘项目。对于这一类基金项目的会计核算来说,具有不同资金性质基建项目之间的分摊问题是核算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会计核算制度影响下,基建核算往往会在前期将成本按照既定的标准分摊,分别录入不同的项目之中,并在竣工结算阶段由造价单位进行二次分摊核算。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无法对工程建设期间的各项目成本进行科学的把握。在新制度实行后,基建项目开始实行双轨式并账管理,但是大帐中“在建工程”一项的明细核算也不够准确,不仅不利于单独建账的实施,也不利于对项目进行科学的成本控制。
(三)基建项目中固定资产折旧补偿成本核算问题
在基建项目完成后会形成一定的固定资产,可以通过会计核算中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方式进行成本补偿。而对于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核算问题,新制度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开创性的提出了“虚提折旧”模式,既能够在获取固定资产时按照全额正式计入到支出项目之中,真正的满足了会计工作中预算管理的需要,又因为资产的折旧展现了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的现实管理需求,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这种先进的计提方式在对基建项目进行固定资产核算时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当基建项目投资出现时,大帐中无法及时计入支出科目;另一方面,项目收支问题也无法形成配比,对资产的成本补偿造成一定影响。
三、新制度视角下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对会计核算的日常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核算水平
基建会计对账难的问题从本质上说仍然是会计工作管理方面的问题,一个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从建设伊始就应该对相关部门的责任进行明确并落到实处,端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在日常的常规记账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基建项目工程的资金支出频率等实际建设情况与各个项目方约定适当的对账周期,如按周、月、年等设定对账周期,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此外,一旦在记账工作中发现了错记、漏记等不良现象,则应该对该会计人员进行适当的处罚并组织其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培训,提升其会计工作水平。例如,对极易出现记账问题的“待摊投资”科目,可以明确为工作人员划定核算记账范围和该科目的核算性质,提升工作人员在该科目核算上的实际操作水平,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准确。
(二)细化会计核算,通过多种措施提升分摊工作的准确性
要想解决基建项目中拼盘项目成本分摊难的问题,具体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着手:首先,进一步提升基建会计核算的精细化处理程度,对能够明确区分的成本进行明细会计核算。例如,可以对建筑类基建项目中产生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按照会计核算中的明细科目进行设置。其次,对于真正无法明确区分并准确计入到建设项目中的投资支出问题,可以根据资金性质的不同对具体的均摊标准进行合理测算。例如,以建设项目中建筑的面积和实际建设工程量为标准进行测算,最大限度的为每一笔资金支出找到对应的资金来源项目,从而解决基建项目成本分摊难的问题,促进基建会计核算的现代化发展。
(三)将基建项目中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相应的支出类科目
计算机核心论文范文4
1.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科学完善的企业会计核算体质是保证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的根本,而缺乏健全的制度安排,是导致会计核算管理问题出现的根源之一。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第一,没有明确的核算主体,企业的财务人员对个人资产和公有资产的界定模糊,导致资金相互挪用的情况,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职位通常安排管理者的亲信担任。第二,没有遵循规范的程序建账,企业的建账通常要考虑企业的规模、性质、业务量等情况。存在账目混乱,一票代账,甚至出现虚造账目的情况。第三,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企业沿用传统的经营模式,监督体制的建设不健全,企业缺乏对会计核算管理的约束和对会计人员的监督。人为干预的情况屡见不鲜,对企业会计信息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2.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的财务会计必须具备专业的职业素质和会计知识技能,丰富的处理会计实务经验也是必要的,因此会计工作需要由具有技术性和专业性的人才完成。当前,会计从业人员中,拥有助师以上职称和大专以上会计学历的比例过低。许多企业的会计人员缺乏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匮乏,不能熟练的使用专业的会计软件,严重缺乏对会计工作中的法律知识的了解和职业道德素质,无法胜任在职工作,达不到行业标准,会计核算混乱,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不足,对企业产生消极影响。
3.企业会计核算内控机制薄弱
大多数企业在实际经营运作中,企业会计核算流程不完善,会计核算缺乏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虽然我国建立起了会计师注册制度和社会监督体系,但是在很多企业实际运作中,这些监督程序和体系的真正作用没有完全有效发挥。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还体现在,现阶段大多数企业没有重视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由于企业的领导层权利过大,阻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顺利实施,领导层的意志影响会计信息的结果,而企业会计内部管理制度的监督体系混乱。
4.企业跨级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到位
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任用不符合会计规范要求。为了节约成本,大多数企业不设置会计机构。任用的会计人员选用自己的亲属,外聘兼职做会计,而外聘会计往往身兼数职,不能保证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严重影响会计核算的质量。对企业会计人员的任用往往由上层主观因素决定,造成下属人员的不满,工作效率严重下降。
二、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会计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机制。通过法制建设,政府部门和财务部门有法可依,规范企业的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核算工作,保证企业的会计核算程序化、规范化。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违法违规现象和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的乱编乱改现象进行必要的惩罚。第二,完善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机制,对会计核算的操作和流程进行规范。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机制包括了内部牵连机制,企业财务处理程序制度,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会计管理体系等。通过规范企业会计工作的各个流程,将企业的内部会计人员纳入正规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
首先,加强会计人员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认识,使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产生足够重视。其次,通过加强会计人员教育培训中的考核,通过组织培训和学习,保证会计人员对新会计、税收知识的学习时间和掌握程度,并熟练地掌握对跨级电算化软件应用、新的会计处理及纳税申报的方式,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团队整体素质,促进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顺利实施。再次,引进专业性强的会计人才也是必要的。专业人员的作用在于,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内部控制的强化、财产审批、财务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以及筹集资金等。
3.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
有力的企业内部控制可以大大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内部控制是企业优化内部管理的一种方式,而企业的会计核算又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职能。财务会计为各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数据。加强企业的管理者的内部管理意识,重视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决策的支持。
4.加强对财会人员从业资格管理
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量的大小、性质、规模,建立会计机构,从而使企业配备数量足够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业务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其次,坚持以人为本,从各个方面关心会计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各尽其能,合理配备职位。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合作,对会计兼职制定必要的管理方法,减少会计的兼职数量,对会计兼职规定基本要求,有效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三、总结
计算机核心论文范文5
一、初始计量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方式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方应当在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新准则明确强调,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是指“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在确定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时,要求合并前合并方与被合并方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期间一致。如果合并前合并方与被合并方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期间不一致,应当首先按照合并方的会计政策、会计期间对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以调整后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基础,按合并方的持股比例计算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二、后续计量
1.成本法下投资方投资收益的确认。新准则将原《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中有关规定纳入准则正文进行规范,明确规定投资企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当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应当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收益,取消了以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为限确认投资收益的规定。2.不同计量单元的处理。新准则引入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联营和合营企业中的投资》中不同计量单元分别按不同方法进行会计处理的理念。投资方对联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对于通过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基金、信托公司或包括投连险基金在内的类似主体间接持有的投资部分,可以单独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核算,直接持有的权益性投资部分,按照权益法核算。
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新准则将原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整合,引入准则正文,包括分步实现合并、分步处置子公司时个别财务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成本法和权益法转换中的“跨越会计处理界线”理念。投资企业因追加投资或减少投资等原因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发生变化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需要随着持股比例变化相应在成本法、权益法之间进行转换,具体会计核算要与新准则在前述初始计量、适用范围及后续计量方面的相应变化保持一致。同时还要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有关具体规定相互衔接。
四、披露
计算机核心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问题;对策
教师不管是讲课,还是评课,都有着最真实的体验,怎样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怎样才可以更好地讲课……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有些问题能够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解决,而有些问题则需要在实践当中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把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教好。
一、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学评价不够清晰
教学评价是非常关键的,这种评价既是对学习结果和教学过程的评价,又是对信息活动结果和过程的评价。因此,教师怎样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和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评价他人的信息活动结果与过程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然而,不少的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不够清晰,甚至还有一些教师从来就不思考过程性评价,仅仅是注重对评价方案进行总结,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成就,这样常常使得教师的讲解变为专业的培训。
2.教师没有认清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不是零起点的,然而,实际情况具有复杂性,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地域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即使是在相同的环境下,这种差别也是比较大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
3.教师没有充分地理解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标准
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它不但要求学生学会一些信息技术,得到个性化的发展,而且需要学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和交流,拓宽自己的思路,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的时候,常常会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仅仅是注重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二、解决对策
1.应用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高中信息技术新的课程标准下,需要教师从情感价值观、
方法和过程、技能和知识这几个角度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就是从这几个角度验证教学的效果。在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推动学生的学习为最基本的准则,应用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体来讲,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注重发展和激励。
2.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学生为核心
针对学生之间信息水平的差别,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可以使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安排不一样的学习任务,对于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些浅层次的学习任务,并且指导学生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以使这些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和其他学生的差距;对于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教师需要给他们安排一些深层次的学习任务,以使他们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
3.革新观念,钻研新课程标准
对于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讲,需要认真钻研新的课程标
准,进一步感受新课程标准的精髓,并从根本上改革教育思想,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需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体悟新课标的理论精髓,并应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总之,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地的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更
好地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电脑学习,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