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1
1.理念陈旧,素质教育思想缺乏
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效果和命运。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于素质教育理念根本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学只是一味的按照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教学,缺乏素质教育思想,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缺乏层次性,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身心发展特点,没有形成有效地形成语文素质条件和基础。
2.语文教学缺乏德育功能的渗透
德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的 “理想阶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授方法死板,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把语文中体现精美的字、词、句、段、篇、章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平凡的德育教育内容,只是为教学而教学,为任务而任务。没有把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和渠道利用起来。
3.语文素质教育培育单一
面向每一类学校,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这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而由于农村初中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往往只是在某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在培养学生会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知识,学会创造等方面缺乏有效地措施。
二、农村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出路
1.更新理念,树立思想教育思想
理念的更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和有力措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要通过素质教育体现基础教育的本质。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制定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得会,能掌握,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其次,重视教学效果。通过及时的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调整教学手段,做到“顾两头,促中间”。再次,实行分层教学、分流教学。农村初中的现实是“贫富”差距较大,在教学中要通过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通过分层教学、分流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学习的乐趣,达到基本的要求和不同的发展,促使全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进步。
2.注重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思想道德素质。语文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强化德育功能,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农村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应把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如《活版》中的“活字印刷术”,及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荡气回肠的明清小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情操的熏陶。二是利用语文教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山河。《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岳阳楼记》中在作者刻画下的祖国山河显得绚烂绮丽、美不胜收、风采诱人,一幅幅“中国心”的画卷烙印学生的脑海,从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教育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立志报效祖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英雄人物,教师要善于用英雄之魂素质学生的灵魂,深入学生的心中,教育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
3.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
素质教育的实施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审美素质、个性素质有效结合,通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语文的基本技能;通过钻研教材,挖掘美育内容,如《济南的冬天》、《春》中声情并茂的文字,身临其境的意境,以阅读的方式找出异同,从而去审视、评价作品中所蕴含的美育内容,使学生能够得到美的熏陶;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农村初中语文全面落实发展素质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保障。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2
初中英语课堂作为英语教师传道、授业的主战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吸收和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优化初中英语课堂知识各个环节十分必要。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指挥棒的,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衡量人才往往“一张试卷”定终身,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刻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清醒而实际的认知。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浩如烟海”,繁琐无章法,主次不分,目标不明,各节点之间衔接过于模式化,缺乏跳跃的动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如暖春的和风徐徐吹进初中学校的大门,开启了初中英语课堂改革创新的纪元。初中英语教师必须突破以往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势,着眼新英语教学总目标,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建构起适应时展和教学实际的教学新理念,精心研读学生个体,大胆实施个性化教学,坚持“学生‘点菜’、教师‘烹饪’”新模式,还要从学生整体通盘考量,充分利用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焊接”,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抓手,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大刀阔斧出素质教育“实招”,促进课堂“教”与“学”并驾齐驱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生力量,使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扮演中流砥柱和正能量传递者角色。因此,在日常英语课堂实践中,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改变往日“一条腿教学”而轻视“学生如何学”的做法,不断开辟教学新思路,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以全新的视角关注教学革新,关注学生学法找寻运用,善于用学法创新牵引教法开发,使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大面积提升。
1.广泛推广应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审视运用此法的全过程
找出它的优缺点,针对其课堂实效,穷尽所想,将优点无限拉长,将缺点尽力缩短,此消彼长,拓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渠道,为课堂注入热烈的“活元素”,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汇聚成学生学习能动性的主流力量,建立起学生学法精选库,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初中英语课堂实践中,教室是教师施教、学生向学的主要场所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3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和教育家吴阶平院士曾说过,“一个好医生应该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的服务”,三者缺一不可。医生的医德和人格修养是医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体现的是医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格特点。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呈现出日趋紧张的趋势,这不仅冲击着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稳定性,而且已成为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发生医疗纠纷7万件左右,医患关系紧张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社会因素、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医患双方缺乏沟通。2014年8月10日湖南湘潭县一产妇因羊水栓塞死亡,引发广泛关注。在此次事件中,院方相关人员和患方家属沟通不够充分、院方应急处置机制不够完善是导致这次严重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此外,事后医护人员出于害怕等原因,离开手术室,留死者在手术台上的做法,缺乏对死者遗体的尊重,更加重了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一项对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调查显示,沟通欠佳是影响医患和谐的最主要因素。有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不愿多倾听,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在与患者交往中也不太注重沟通技巧,因而会存在医生在门诊不愿意多听病人的病史,在病房使用简单或命令式的语言等现象。然而,针对上述问题,一味责怪或埋怨医生是有失公允的。我们从深层次分析中发现,出现上述问题与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存在缺陷有关,因为无论本科在校教育还是毕业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医学生和医生们几乎没有系统接受过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的教育及实践,而这些知识储备又与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医患沟通技巧密切相关。由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是人,这种特殊性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医学基础及临床知识教育,更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医疗卫生工作岗位的需要。
二、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理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医学院校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的系列课程合理整合到医学教育体系中,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形成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并重的新型医学教育模式。高等医学院校可通过“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技巧”和“职业礼仪”等课程加强对医学生医德意识的培养。我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使医疗卫生事业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同时患者的维权意识在逐渐增强,这些变化都要求医务工作者要相应地增强依法行医的意识,增强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对此,高等医学院校应通过开设“法律基础”、“执业医师法”等课程,加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学校教育阶段加强学生医、德、法并治教育,这样医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才能从容应对所出现的问题。除了开设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外,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将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穿插其中。例如,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选用学科发展史上著名的科学家的事迹或者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启发教育学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讲到神经递质这个部分时,教师可引入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Loewi发现“迷走素”(即乙酰胆碱)的故事。通过17年的执着探索,Loewi终于在1920年首次成功地阐明了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很容易出现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在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这种科学家对知识执着追求的精神,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当然,这种渗入到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合理规划课堂时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环节。
(二)实验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实验课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课的重要补充。作为多门基础医学实验课的实验对象,动物对医学发展的贡献不可忽略,因此,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善待实验动物,体现人类对生命的关心和爱惜。例如,在实验中合理限制动物的使用数量,规范手术操作步骤,优化实验流程等。这种对实验动物的人文关怀要从规章制度层面上逐渐渗透到医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中,使他们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树立起爱护和珍惜生命的意识。基础医学的学习阶段,医学生还没有接触病人,实验动物是医学生首先接触的对象,珍爱生命,从正确使用和爱惜实验动物开始做起;严格规范实验动物的使用和操作步骤,培养医学生感受医疗工作的严谨和认真;实验结束后将动物处死后再统一丢弃,更是培养医学生尊重逝者的职业道德。作为一门形态学课程,实验课在解剖学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尸体标本是解剖学实验课的主要教具。尸体解剖可以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学习医学知识是多少逝者的奉献,尸体作为曾经活着的人,尽管生命已经结束,但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大部分医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尸体标本时,会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教师应该对此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在解剖学的实验课中,医学生应尊重尸体标本,满怀敬仰和科学的态度,认真仔细进行组织解剖,对组织碎片要妥善处置保管,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对逝者的尊重,践行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伦理道德观。
(三)其他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高等医学院校还可以结合各种宣传平台,如利用广播、板报、校报、特色校园网等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例如,2013年,我校护理学院的李娟同学被确诊患有黑色素瘤。在李娟患病期间,学校利用各种宣传平台举办了“‘捐’‘娟’细流,你我同在”的募捐活动,为李娟同学奉献爱心。2014年2月28日,李娟因黑色素瘤不幸去世,按照她生前愿望,遗体捐赠给母校用于医学研究。李娟的大爱行为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震撼,报纸、网络和电视等多种媒体对李娟同学及其家人的大爱举动表示了敬意和感谢,对李娟同学热爱医学、献身医学的崇高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人民日报》以《生命虽逝梦想仍在延续》为题,介绍了李娟的先进事迹。学生对于这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典型事例印象深刻,学校可以利用正面的舆论和榜样的力量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服务患者、回报社会的意识。此外,医学院校还可以开设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讲座,聘请医德高尚的名医或专家为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讲座;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仁心仁术”的思想品德,让“医者父母心”从口号变成医务工作者实实在在的行为准则。
三、小结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4
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这表明,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值越大,教学效率越高;比值越小,教学效率就越低。提高教学效率,就是要提高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值。语文教学效率包括知识的数量、能力的训练、思想教育的效果等。决定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因素、教材因素、教法因素等,但教师因素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因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一、人格与效率
人格即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说:“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人境界。”当今社会中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最多,进入道德境界的人少一些,进入天人境界的更少。我觉得合格的教师至少应该是道德境界中的人。试想一下,一个思想道德低劣,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在上级面前卑躬屈膝,在有权势的家长面前唯唯诺诺,在出身低微的家长面前颐指气使,能不引起学生的反感么?教师没有事业心,不注意尊重学生,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再高,学生也会对他产生一种排斥力,不愿意上他的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率从何谈起?正如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这门学科。”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在邪恶面前不怯懦、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关心上进者;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操有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带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对你产生信赖感、亲切感,深深地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学生就会对你所教的语文感兴趣。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之说,用人格力量征服学生,我们称之为“人格效应”。有了“人格效应”,教学效率肯定会提高。
教师的人格美还表现在教师的服饰穿戴一举一动上,因为教师的服饰也是他的生活观、审美能力人格化的体现。不修边幅,拖沓粗俗,或摆阔显富,珠光宝气,都不能让学生赏心悦目,自然影响教学效率。
那么,一个语文教师的高尚人格从哪里来的?它来自教师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来自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来自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切齿痛恨,来自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宽阔博大的胸怀,来自对教材透彻而正确的认识,来自和学生共同奋斗的内在需要。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注意教师的人格作用。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由此可见,加强修养,提高人格力量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一着。
二、思想与效率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它“除了能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道德感染、培养性格、意志和审美观念等功能”。(引自黄品泉《试论钱梦龙的“人格总体论”及语文教学观》一文。见1990年第6期《语文教学论坛》)同时,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些性质与特征,便“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有知识、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标,而且还有认识、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标。”(出处同上)这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而且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
教师的思想魅力来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经常学习哲学,关心时事,思想敏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深邃的哲理。当一名教师摆脱了“匠人”的呆气,愿意向学生说心里话,愿意与学生交流思想,当学生发现了教师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体会到老师的思想活力,教师的点拨弥补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的缺陷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由迷恋教师的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上,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强,容易吸引学生,为什么学生还会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呢?有些小说,为什么学生课下初读时兴味盎然,而在课堂上经老师讲解后反而兴味索然呢?除了与教师陈旧的教学模式有关外,还有一点,就是某些教师的思想观点过于保守,照搬教学参考书,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如学习《故乡》,在分析了闰土的种种不幸之后,一定要冠以这“正是揭示了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的中心(人教版教参云),将一个活生生的闰土贴上历史标签。其实,在文中,作者又何尝没有对“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的悲哀情感呢?由此可见,教师缺乏思想的深度,唯上唯书,怎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提高教学效率呢?
再者,我们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旧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正受到猛烈的冲击,社会变革的范围之广泛,内容之深刻、速度之迅猛都是前所未有的;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们若思想僵化,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技艺与效率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一个业务水平很高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的欢迎的,甚至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语文教师必然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无论什么文体,语文教师读起来,应是字正腔圆,优美动听。
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词汇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应该是一本“活字典”。
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背功。语文教师的厚积,应包括背诵大量的文章。背诵课文令学生头疼,如果老师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离口,学生除了佩服老师的文学功底外,主动背诵,欲与老师比高低,展示自己才华的心情就难以按捺了。教师若有学者的风范,学生就会如飞蝶恋花般地崇拜老师,崇拜知识。
语文教师必须能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字要写得端庄大方,笔顺要正确,你要求学生有一个眉清目秀的作文本面,可自己的板书龙飞凤舞,杂乱无章,你哪里还有说服力呢?
语文教师还必须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体现在教学中,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文贵独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教育。例如教《荷花月色》这篇课文,若逐段讲析,肢解课文,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这就需要教者从艺术的角度去发掘。若注重朗读、设置情境,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那种“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从而深刻地理解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效果要好得多。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5
论文摘 要: 基础教育阶段是个人成长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奠基期、关键期,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科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浸润。在当前我国教育落实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共建和谐文明社会之际,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已是刻不容缓。本文探讨了基础教育视野下班级管理中人文素质的构建与培养问题,意义尤为重大。
一、我国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迫切性
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气质风度等。
基础教育阶段是个人成长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奠基期、关键期,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科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浸润。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普遍注重功利性而轻人文性,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在当前我国教育落实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共建和谐文明社会之际,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已刻不容缓。
1.由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决定。
目前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远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国人中出现许多不良倾向,其中或多或少地反映在青少年学生身上。如:“读书无用论”泛滥,进取心差,厌学逃学现象严重;追求物质享受,缺乏求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由散漫,得过且过,意志力差,缺乏挫折意识和抗诱惑能力;自我意识膨胀,功利心强,缺少互助合作意识,缺乏责任感和荣誉感;冷漠麻木,缺乏爱心,不尊重信任别人,公德意识差;精神压抑,思想苦闷,情绪消沉,等等。这些现象都制约当前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此缺失人文精神,何谈成才成人,又怎能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2.由基础教育的特点决定。
基础教育具有全民性与全面性特点,它担负着为国民人生奠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人文素质的奠基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在学生成长阶段,教育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奠定其成为合格公民的基础,为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源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强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它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智育和德育发展,而且围绕生命与尊严、自由与责任、理解与宽容、情感与意志等核心,使学生对社会和自然产生人文关怀,具有全面适应现实的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它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4.顺应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十分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全面强化人才素质,以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如美国在现代人才素质观中,提出了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素质是个人品质,即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自重自信,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确定“学会生存”为主题,80年代又确定“学会关心”为主题,要求青年一代面对挑战有责任感、自信心及意志和能力,正反映了人类教育观念从适应自然与社会到关心自然与社会的转变,强调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自然道德的重要性。为了顺应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立足长远,狠抓当前,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下一代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文素质的培养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作为基础教育的基层承担者和实施者,班级管理者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全面完成教书育人任务、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奠基?
二、基础教育阶段班级管理工作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观。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要具有人文性。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但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无意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既具有良好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心理品质的人,着眼于培养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品德气质兼美的现代文明人。
教育理念正确,教育行为才更坚实有力。班级管理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人文素质教育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尽可能从各方面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他们拥有牢固的人文科学知识、良好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修养,涵养人文精神,塑造完美人格,使其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为学生的终生需要奠定坚实的生命基石。
2.提高管理者自身的人文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班级管理者自身必须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值得推崇的模范。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他的言谈举止、思想学识、个性风度、生活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方面良好的人文素养,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学生。所以班级管理者既要掌握渊博的人文知识,又要不断促进自身人格完善,以良好的人文风貌展现在学生面前。
3.营造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促使学生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是一个有力的育人场,它体现为整肃的班容、严谨的班风、求实的学风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它不仅可以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学习生活,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互敬互爱、团结协作、民主和谐的生动局面,而且可以陶冶师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圣地,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大课堂。
班级管理者应注重与学生一起精心打造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如张挂富于哲理启迪的班训、名人名言、伟人画像,定期举办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黑板报、班级日报或班刊,等等。学生置身于这既充满着浓郁人文气息又整洁雅致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会自然而生愉悦向上的情感,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4.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引导主体体验。
人文素质的培养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因此还应运用活动育人,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让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社、主办班级日报、参加“志愿者”活动等,使他们找到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针对学生成长期的学习、思想、生活实际及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定期开展主题鲜明的班会活动;开设经典导读课程,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经典,利用人类几千年积淀起来的文化经典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养分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文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参观访问,思考体验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增强其自信心、意志力和责任感,激发其家乡情、报国志,并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
5.制定人文化的管理目标,加强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其目的是服务于人,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教育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原理告诉我们暗含期待能够产生良好的作用。就是说如果想要受教育者朝着教育者设想的目标发展,不应一味批评,而应本着仁爱精神,身怀人文关怀,加强正面激励。因此,教育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人本意识,坚持爱心教育、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运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节、激发、鼓励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分析、思考、比较、判断,权衡利弊得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形成一个人人奋发向上,个个争先进取的氛围。务必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师生的赏识和关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最终通过目标导向,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6.善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管理者要善于挖掘学科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素材,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拓展,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深层交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追求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在民主和谐的教学中润物细无声,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6
一、小学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小学升初中对文化课的要求保持了小学文化课教育的课时,从而将音体美等活动课时进行了无形的缩减,从而未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时间上的保障。二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实质认识不够深入,导致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流于形式,未能从本质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教育行为。三是家长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从而造成了孩子的认知矛盾,关于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老师和父母长辈给出的意见存在较大分歧,这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效贯彻和实施。
二、提高小学素质教学实施效果的对策
1.弱化小升初的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素质教育也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观念还是根植于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心里,这对于切实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设置了障碍。这一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学升初中的压力,大家普遍认为升入一个升学率高的初中对于孩子的学业有决定性作用。在这种思想观念的驱使下,很多学生家长将孩子的教育重心落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受到教学任务和教学成果检查的制约,大部分教师将学生的培养也将成绩作为重心,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对学生需要进行终身学习意识的渗透的关注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相关教育部门要将小学升初中过程中学生成绩的参考作用进行适度的弱化,从而能够降低家长对学生文化成绩的期望,进而有利于教师将小学教育的重心转移的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上面,最终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曰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孩子乐于学习的心理状态。
2.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效果一直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很大程度上与教育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有直接关系。素质教育的践行者需要对素质教育理念有深刻的理解、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和教育的前瞻性。只有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学内容和教育理念中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有效地干预和指导,从而切实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只有对素质教育的本质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够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研究,从而能够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方法来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管理者有优秀的管理能力,才能够将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推广,对教师的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检查,有效地矫正部分教师教学惰性导致的素质教育实行失效,进而能够将有效的素质教育方法执行下去。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一个过程,素质教育的成果并非像文化课教育成果那么立竿见影,对教育教学管理者的工作业绩没有实时显著的印证。素质教育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成效主要体现在初高中乃至大学阶段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情商,以及孩子的终身学习理念的建立和良好世界认知的形成。
因此,相关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要全面提升优化自身的育人理念和管理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需要教育界和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对于素质教育的教育成果评估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能够让大家对素质教育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加理性的评价。
此外,小学教师的综合教育能力也是素质教育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除了文化课知识的教授,还有对小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小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要与幼儿园教育方法和管理方式进行衔接。因此,提高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以及职业能力水平是素质教育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对此,小学教师要自觉提高综合能力,学校也应加强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
3.加强家校沟通交流,共筑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高度配合。在目前的基础教育中常常出现5+2=0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5天在学校养成的习惯和学习的知识在2天的周末中消耗殆尽,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观念的重要影响。
因此,学校要肩负起对学生家庭教育的责任,可以通过开展家校交流会来加强对家长教育子女方法的教育,从而有利于加强家长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子女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进行正向的引导。至少可以让家长学会如何让孩子在假期保持住孩子前5天养成的习惯和习得的知识。还可以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阶段性地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家校配合教育工作方法进行记录,从而保证在孩子的素质教育工作细节上,能够实现家长和学校的全力配合。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