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考察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博物馆考察报告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1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2

Abstract:The museum security systems provide security for the museum, it is a very important. the museum security system of planning and detailed design work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关键词:博物馆安防系统;规划;设计

Key words:museum security system;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X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6-0073-01

1系统规划

安全防范工程设计需要遵循的准则:①必须依法进行。②应该因地制宜。③注重防范效果。④设计时必须遵循技防、物防、人防相结合。⑤在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和设备选型时,要注意系统整体架构的合理性,充分考虑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维护保障性、先进性、兼容性、可扩展性、经济性和系统的适用性要求,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抗破坏能力。

2系统设计

2.1 入侵报警系统的设计和选型。

①外周界防护。外周界与复杂的周边环境相邻,人防和物防的难度相对较大。进行安防系统设计时,要结合博物馆的环境结构特点,在尽可能加强物防设施的前提下,建立外周界技术防护,为完善纵深防护体系、感知风险事件提供前沿保障。

②监视区。监视区指室外周界报警或周界栅栏所组成的警戒线与防护区边界线之间所覆盖的区域。监视区的建立,可以从宏观上全面监控博物馆的各种动态、静态情况,为外周界报警后提供实时的图像复核,同时还在外周界与防护区之间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缓冲带,如果出现非法闯入防区,则立即向控制中心发出报警信息。监视区内设置的视频监控设施以遥控摄像机为主,在主要通道、观众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以及博物馆隐蔽的位置可设置固定摄像机,以加强对重点部位的监控。选择摄像机时应选用低照度和全天候配置。监视区内可根据现场情况和实际使用需要设置声音探测装置,当周界报警发生时,实时联动摄像机、辅助照明灯和声音探测器进行音/视频复核。

③内周界防护。内周界防护主要包括对建筑物墙体的各种进出风口、门、窗等的防护,它既是整个防护体系的内周界也是防护区的外周界。在对它们进行物理防护的基础上,也应该加强技术防范措施。根据内周界防护部位的不同,可以考虑选用的前端设备有:主动红外探测器、被动红外/微波入侵探测器、振动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金属栅栏断线报警装置等。

④防护区。防护区通常意义上就是指展厅。其有两个特点:一是防护目标所在区域,二是公众频繁出入的区域。防护区或内门、窗、出入通道、通风口、天花板检查口等相对薄弱的部位要实行部位防护,组成防护区的外部防线。适用于部位防护的入侵探测器有:门磁开关探测器、被动红外探测器、多普勒微波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微波红外双技术探测器、金属栅栏断线报警器等。防护目标所在区域,应具有多种不同探测技术组成的交叉入侵探测系统。在进行空间防护设计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针对现场实际的结构布局和使用环境,充分考虑探测器工作的可靠性、有效性,选择适用的防入侵探测设备。每种探测器的布设都应控制在其有效探测范围内,避免临界应用。同时,通过不同探测器保护范围的交叉覆盖,各种防范技术相互补充,保证防护区域内的所有警情都无一遗漏地被响应。适用于空间防护的入侵探测器有:被动红外探测器、多普勒微波入侵探测器、超声波入侵探测器、微波红外双技术探测器、声控探测器、超声波探测器等。

⑤。主要是指文物库房、展柜和重要目标。进行防护设计时,要在外周界、内周界、部位防护和空间防护的基础上,根据库房建筑特点、展柜分布、展柜内存放的文物种类、大小及重要程度的不同,在尽可能加强物防设施的基础上,选用适当、有效的报警探测器。系统配置要有灵活性,预留适当的管线,以满足不同防护目标对技术防范的要求。适用于重要目标防护的入侵探测器有:智能物品移动探测器、主动红外探测器、被动红外探测器、微波红外探测器、微波墙、超声波探测器、视频移动报警等。对于特别重要的防护目标和部位,在加强实体防护的基础上,可考虑设置多种不同技术种类的探测器,形成探测范围的交叉覆盖,提高防护目标的安全性。

2.2 声音复核、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和选型声音、图像复核是确认“险情报警”与“误报警”的辅助识别手段。声音复核系统的现场拾音功能,应大于探测器的覆盖范围,并能清晰地听到现场的话音,人走动、撬、挖、凿、锯时发出的声音;声音复核应与报警信号同步,并有实时录音取证功能,录音回放声音的失真度≤5%。视频监控系统对建筑物内(外)的主要通道、电梯及文物展厅、文物库房、文物暂存室等重要部位和场所等进行图像实时监视和有效记录、回放;记录、回放的图像的质量应满足追溯举证的管理要求,图像质量不低于四级;视频监测系统要与防入侵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等其他安全防范体系联动运行,使防范能力更加强大。摄像机的性能指标,特别是光照度指标,针对彩色和黑白摄像机,依据民用闭路监控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中的有关条文,根据考察报告的现场光照参数进行配置,并考虑环境光照的变化和摄像机观察的范围,逐一进行计算和配置摄像机镜头。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3

[关键词]教改 探索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83-02

[收稿时间]2013-05-27

[作者简介]李阅民(1965-),男,山东菏泽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韩玉芳(1975-),女,陕西渭南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化。

为学生上课状况,优化教学效果,使中国新现代史纲要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课程组决定开展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论证、探索、总结,我们终于在2012年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措施凝练为“多元教学模式”。本学期,我们又对此模式作了进一步完善,现公之于众,以求同行指教。

一、“多元教学模式”的一般定义

所谓“多元教学模式”,就是将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元素有机结合、综合运用的教学模式。

二、“多元教学模式”的一般形式

1.在上课形式上,将原来教师讲课为主的“满堂灌式”、“注入式”教学模式置换为理论课(教师讲课)、研讨课(学生研讨)、实践课(社会实践)并重的“三合一”教学模式,每种上课形式教师均要根据教学内容写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2. 在施教地点上,将原来只在教室内上课拓展为教室内、校园内(教室外)、社会上(校园外)多地点上课。一般情况下,教师讲课、学生研讨统一安排在教室内进行;社会实践中教师推荐的纪录片、相关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观赏由学生自选时间在学校图书馆视听室、电子阅览室等地方完成;社会实践中的课外考察、参观等项目,安排学生在校园外教师推荐的地点进行;社会实践中的课外阅读,由学生自选地点阅读教师推荐的众多参考书目中的一部分书籍(可以是电子书籍)。

3. 在时间分配上,一般情况下教师讲课安排一课时,学生研讨也相应安排一课时(即每次上课,采用“一节讲课+ 一节讨论”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一般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不单独占用上课时间。

4.在作业形式上,将原来在书上找答案、抄答案的“死”的作业形式改为动脑、动手、动眼的形式多样、内容不一的“活”的作业形式。如老师推荐书目的读书报告,相关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纪录片的观后感,相关历史遗迹景点、纪念馆、博物馆考察报告,相关历史问题的小论文等。

5. “多元教学模式”的简明公式为:教师讲课 + 学生研讨 + 社会实践 + 灵活作业。

三、“多元教学模式”实施的前置条件

1.教师能对教材内容透彻理解、灵活处理,从而能将原本两节课才讲完的内容安排在一节课讲完且不伤大意。这是实施“多元教学模式”的前提。

2.教师能准确抓住每一章的核心问题、理出其内在逻辑并围绕它设计一系列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领会问题的本质。这是实施“多元教学模式”的基础。

3.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很好的研讨题目和社会实践项目。这是实施“多元教学模式”的关键。

4.课程组成员齐心协力。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课程组成员只有相互合作,彼此均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专长,才能在业务水平上相互促进和提高,最终使大家对教材都有更深、更好、更透的理解,从而把教改推向深入。这是实施“多元教学模式”的保证。

四、“多元教学模式”实施的规则

1.先讲课后研讨。先讲课后研讨并不是说讲完课就研讨。因为研讨的前提是事先布置研讨题目,并指导学生去查阅参考资料。只有在掌握一定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学生研讨时才能言之有物、持之有故,才能达到让学生开阔视野并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目的。由于查阅资料、消化资料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特地做了这样的安排:第一周讲完课留下相关的研讨题目,等第二周上课时,第一节课就安排课堂研讨(研讨上一周留下的问题),第二节再讲新课并布置下一次的研讨题目,以此类推。在学生研讨的过程中,老师主要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负责安排学生发言的顺序,提炼学生发言的观点。等学生研讨结束后,老师再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进行点评。点评主要是指出学生观点的可取之处,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针对个别错误的观点,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究竟错在何处。

2.教材内容合理优化。理论教学课由于要将原本两节课的教学内容浓缩为一节课完成,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优化,优化的原则是“增、减、删”并重:凡中学教材涉及的内容,要一带而过或干脆删掉;凡能反映主题的材料,教师要在教材已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充实,努力增强其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总之,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将原来需要两节课才能讲完的内容讲完。有些课堂上没时间讲但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去认知,并在下次研讨时适当地顾及到这些问题。

3.理论教学多管齐下。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时,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口头表述、图片展示、影视回放、原声再现、专家视点等。理论课除教师主讲外,有些历史问题还要请学生讲述,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4.研讨题目数量适中。每次理论教学课结束时,教师布置的研讨题目数量最多不要超过三个。太少(如一个题目)不利于学生选择,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太多(超过三个)课堂上也没时间展开讨论,达不到深化理解教材的目的。

5.酌情划分学习小组。为保证研讨课的质量,教师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10人左右,选举一位组长。组长根据研讨课题的需要,负责组织本组学生查找资料、整理材料、撰写研讨课答辩文稿、指定本组答辩人。教师要鼓励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阐述自己的观点。

6.事先公布评分标准。为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和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的兴趣,教师要合理制定并事先公布评分标准,及时给参与研讨发言的同学打出成绩并计入期末总分。评分的标准以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度、引证材料的广度、论证逻辑的严密程度为基准,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均给予相应的分数。鉴于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研讨内容,再加上每次研讨课因时间所限(45分钟)一般只能安排七八个学生阐述观点,所以每位学生回答问题的得分,均认为是该学习小组全体同学的得分。但为鼓励学生踊跃代表本学习小组阐述问题,特对阐述问题的同学每次额外奖励一定的分数(不超过所得分数的10%)。

7.精心选择社会实践项目。教师要根据讲课内容精心选择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每一章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参加或不参加,但整个学习过程每个学生至少应参加三次。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到相关的历史遗址、景点考察,观看相关的纪录片、影视剧,自编自演历史情景剧,阅读相关的专著。每次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应撰写考察报告、心得体会(观后感、读书报告)。根据学生所写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的质量,教师应给予相应的分数。考察报告、心得体会是平时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期间每人不少于三份。

8.合理分配各项活动所占期末成绩比例。学生的学业成绩由期末考试得分、课堂研讨发言得分和社会实践得分总加而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40%,课堂研讨成绩占30%,社会实践成绩占30%,总分100分。

五、“多元教学模式”的初步总结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基本实现了“三个结合、四个转变、五个提高”。

所谓“三个结合”,是指“多元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实现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师教学与学生研讨”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资料、影视剧、历史场馆”相结合。“三个结合”丰富了“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深化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程度,提高了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的认识水平,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所谓“四个转变”,是指“多元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实现了由单纯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转变;由教师讲解历史结论向教师指导学生推导历史结论转变;由教师释疑解难问题向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探索、解答疑难问题转变;由学生被动学习向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转变。“四个转变”扭转了学生听课没精打采的状态,激发了学生上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所谓“五个提高”,是指“多元教学模式”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思辨历史问题的主动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搜集、阅读课外资料的能动性;明显提高了学生口头、书面论证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五个提高”最终落实在教学效果上,就是初步实现了政治理论课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目标。

总之,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与传统的“满堂灌式”、“注入式”教学模式相比,“多元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向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2] 周向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探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3] 易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展研讨式教学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4

关键词: 藏娘唐卡;传承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穴2012?雪01-0106-07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Zangniang

Thangka Inheritance in Zhongda Township, Yushu County

LIU Dong-mei Zhaxisongbao Zhaxicaicuo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Zangniang Thangka inheritance in Zhongda, Yushu. The main aspec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focus on the humane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inheritance,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inheritance, the form and artistry of Thangka,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from families and temples. The aim is to provide a guide for the protection of Tibetan Thanka and its inheriting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Zangniang Thangka;current situation of inheritanc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本文以青海省玉树县仲达乡藏娘唐卡、画师及家庭、寺院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以家庭、村落、寺院等传承模式的唐卡艺术实践的考察,认识和分析藏族唐卡传承的人文与地理环境、传承的历史与现实、唐卡的形式技艺以及影响传承的诸种因素,以求全面反映藏族唐卡传承的现实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和实施对唐卡艺术及相关传承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田野点概况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有三江源之美誉。玉树州州府与玉树县政府所在地均为结古镇,位于扎曲河与巴曲河的汇合处,海拨3680米。据1996年的统计,全州人口248180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6.1%,属康巴[1]。历史上,这里曾是唐蕃古道的重要驿站,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

藏娘村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结古镇以北120公里,通天河南岸,海拨3800米。藏娘是藏语的音译,73岁的老人昂色告诉我们,藏娘的意思是世界的中心,“虽然卫藏那边说他们是世界的中心,但我们坚持各有各的说法”。历史上的“藏娘”并不单指一个小村子,而是涵括桑周寺周围、通天河两岸的八个村落的区域,称为“拉扎德嘉”(藏语音译,意为神裔八村),具体指藏娘(包括仲青、外达、次嘎)、郭达、歇格、寨格、贝格、多通、叶达、格松达等自然村。现在藏娘是一个自然村的名字,在行政上和另外6个自然村一起合称歇格村,属玉树县仲达乡,离乡政府所在地有40公里。

由于村庄境内的藏娘佛塔为佛教圣地,因此这个位于通天河畔的小村在康区乃至全藏都颇为有名。藏娘佛塔相传由印度高僧弥底嘉那所建,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建于1030年),塔内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子,人们相信围绕此塔转经有无量的功德,尤其对胃病有独特的疗效。每年冬天,待通天河结冰之后,从藏区各地前往藏娘佛塔朝拜转经的信众特别多,佛塔附近的草地上全搭满了帐篷。我们在藏娘村时,村民们正在佛塔下方修建一排排的水泥房,为前来朝圣的人提供住宿。显然,藏娘村从来都不是一个闭塞之地,只不过因为地理和气候的原因,与外界的交流极受季节的限制。夏天为高原雨季,泥石流会堵住前往藏娘的乡村公路,此外,上涨的通天河水也可能将部分路段淹没,使汽车无法通行。

从佛塔往东不到100米处即是桑周寺,僧舍错落有致地修建在山坡上,外墙均粉刷成黑、红、白相间三色竖条纹,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标志。桑周寺的活佛尼玛多吉(弥底嘉那第三世转世)已于2006年圆寂,现在寺院由江永迟村和更嘎泽仁两位寺管会管家共同主持。寺内现有54位僧人,最大55,最小14岁,主要来自附近的村庄。山下是村庄,这里的民居都是由石头垒成,古朴而坚固,成为藏娘另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桑周寺内和藏娘村的人家中保存下了大量代代相传的唐卡,主要由藏娘的历辈唐卡画师所绘。这些唐卡绘制精美、画风独特,被称为藏娘唐卡。

至今,绘制唐卡的艺术实践仍在藏娘村继续。不少优秀的画师走出藏娘,迁到州府结古镇定居,并有画师经营起了唐卡店,出售电脑喷绘或人工手绘的唐卡;桑周寺在结古镇商业中心格萨尔广场成立了一个名“藏娘唐卡工艺交流中心”的唐卡店,并在青海省省会西宁的南山公园建立了一个博物馆,展示藏娘唐卡。我们的调查时间是2009年7月11日至26日,调查地点包括藏娘村、结古镇、西宁等地。

二、藏娘唐卡艺术传承的历史与现实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5

【关键词】专业采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一、艺术设计采风的教学内容

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学的核心,这是因为指导艺术设计创作实践是艺术设计学的最终目的。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技艺,需要通过设计实践来学习。有关艺术设计的学科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结各专业艺术设计(如视觉传达、产品造形、环境艺术等)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艺术设计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类是探讨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称为艺术设计原理。其中,作为艺术设计基础的形态构成和立体设计是研究形态各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包括静态构造和动态构造)的学科。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设计技术不一定都是手头的工作,也不仅是仰仗手的灵巧,有不少是靠思考进行理智处理的成分。当然,大多数还是由手和眼这些人体器官的灵活动作所承担的。因此,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并加强设计感觉及判断力方面的练习上。感觉的练习,一是靠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二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三是依照“计算-视觉化-对临-背临”的步骤,将计算转为直观化。

二、艺术设计采风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感悟能力

艺术源于生活,作为艺术设计的学生应该将自己的设计灵感深深地植入到民族艺术和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艺术设计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本民族民间艺术的能力。如何使专业采风课程真正成为专业设计与实践教学的延伸,用以拓展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空间,对于培养学生感悟民间民族艺术和专业设计能力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

我国民族艺术和民间文化不仅丰富,而且根基厚实,影响深远,作为专业设计元素,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专业采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面向社会、深入生活,从传统文化民族艺术中汲取丰富的创作素材,感悟其文化底蕴,深入体验、学习其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开阔艺术创作视野,为后续课程摄取和积累必要的创作素材。因此,专业采风要根据专业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外出,选择带有鲜明传统文化特点以及具有专业价值的民族艺术集中地区进行考察,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民间民族艺术的设计精华,对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进行了解,捕捉设计灵感,获得第一手资料作为设计的前提元素。如服装设计专业采风一般会选择民族服饰相对集中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进行民族服饰的考察。在这些地区,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体味华夏文明的深邃与悠远。通过深入少数民族村寨,走进少数民族家居,采集和观看他们的节日盛装和最原汁原味的民族服装,教师进行现场品评,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服饰艺术。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进行现场教学,尽可能地让学生多看一些东西,多了解一些东西,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从中汲取营养并运用于今后的服装设计和艺术创作当中。

专业采风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构建了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充分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设计品位,使学生在采风过程中不仅亲身感悟到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基本特征,还能够用全新的视角,更深刻地感悟到其艺术魅力,并最终将民族元素运用于专业设计之中。因此,专业采风对培养学生形成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和提高专业设计能力而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2.培养学生对专业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

任何艺术设计与创作都离不开与专业相关的资料搜集,丰富的资料信息不仅是专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还可以能动地激发创作灵感。现代社会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知识的创新能力上。因此,专业采风课程正是基于学生对专业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考虑,要求指导教师应根据专业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收集、整理素材,研究、挖掘生活和传统中的文化艺术资源。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走进艺术作坊进行实践操作,参观考察各种民俗活动,让学生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有效手段获取专业素材,教会学生如何整理与归纳信息,以及如何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合理恰当地利用信息。

在服装设计专业采风中,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搜集不同民族的服饰资料,还要从民族审美、民族风格、生活习俗甚至地理环境等方面入手,发掘他们的内在联系,用记录法、测量法、图示法、拍摄法表达调查结果,这样可以将民族服饰造型设计及服饰图案设计最直观地呈现出来。同时,学生要对获取的资料、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出不同民族特定的服饰造型、结构、惯用的色彩和形式特征,发掘和体味出它的意蕴、美感和其中的民族审美习惯,并形成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由此可见,专业采风让学生对搜集、归纳整理资料、信息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锻炼了他们分析提炼资料、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并使之能够服务于专业学习与实践。

3.培养学生的成果展示设计能力

专业采风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表现与交流的平台,全面展示专业采风成果。当专业采风课程结束后,同学会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以采集的各地风土民情为素材精心制作参展作品,其中包括创作实物、摄影作品、绘画作品、手工艺品以及幻灯和录像等多种作品形式。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专业采风中所收集的素材,经过加工、提炼进行以民族为元素为主题的时尚服装设计。在他们的作品中除了可以捕捉到最新的时尚信息,还充分显示以民族服饰文化为根基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方法,很好地将民族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时尚设计当中,使设计作品传递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底蕴和深藏其中的民族精神。通过他们所展示的作品让人看到了成功的服装设计能力培养源于根基作用,而这个根基就是重点突出和透析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的内涵。是专业采风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民族服饰资源的丰富多彩,而这宝贵的资源必将成为他们今后职业生涯设计与创作的灵感源泉。

专业采风是艺术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为学生提供了课堂教学延伸和拓展的一个广阔空间。专业采风作为学校教学的有益补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探索获取知识,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并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实践证明,有效利用专业采风的教学功能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增强艺术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鹏举,吕维正.艺术设计采风教学的思考.《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期

[2]刘萍.浅谈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采风教学.《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8期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6

海州疆域的地望涵盖是海、赣、沭、灌,沭阳与海州在地域上的紧密关联,是清晰的历史烙印,它是灌河水在海州大地上的精心的千年镂刻。

吴承恩在淮安,除了他父亲倒站门的徐家以及他姐姐的夫家,可谓举目无亲。儿子吴凤毛虽与户部尚书的重孙女有婚约,却因凤毛的夭折,并无实际的过住,所以吴承恩对自己在淮安的亲谊环境频频叹喟:“穷!孤!”

然而,与吴承恩祖居地同饮一河水的灌河上游,住着一户与吴承恩家“亲上加亲”的胡家,世人誉称“长淮名门第一”。主人是被吴承恩称为舅舅加老师的胡琏,是位资深的朝廷命官。 他的儿子与吴承恩既是表兄弟又是连襟。与胡家兄弟同榜的海州举人张朝瑞,正是那位最先记录云台山水帘洞的文化人。

乾隆十二年(1747)年,淮安人吴进在“朐山(今海州)友人家”发现了吴承恩的遗著——《射阳山人存稿》,诗文中闪出一个令人注目的身影,吴承恩多次称他为“我师”,而且是“我舅”。他就是沭阳县新河人胡琏。

吴承恩为胡琏的孙媳妇写寿词,词中载述,当时的胡琏家族,被称作“长淮名门第一”,《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也不厌其详地为他和他的孙子、重孙一家四人立传。胡琏中进士后,由南京刑部侍郎出任闽广二省兵务道,又当了几年巡抚,官至户部右侍郎。

在胡琏的学生中,吴承恩算是功名最下、官阶最低的。那位大名鼎鼎的邹东廓,以童子受业于胡琏,成了正德榜的第一名进士,历任国史编修、国子监祭酒(国立太学校长),死后得名号为“文庄”;那位在朝廷执詹事府的程松溪,也是受胡琏启蒙入学,历任工部侍郎,供事西苑,死后获名号作“文恭”……

只有吴承恩,连个举人也没有得着,年过半百,为了求个八品官职,不得不强忍屈辱到南京国子监当了一名太学生,九年寒窗,混了个长兴县丞(相当于副处级)。

虽然,吴承恩的老师胡琏给他以极好的启蒙,以至他能够在家乡获得“淮自张文潜以后,一人而已”的赞誉,继而又能独领,成就了一部世界名著;可是,在吴承恩的家境上,胡琏却终于未能帮衬一点。吴承恩的父亲倒站门接管了一间小店,按照淮安地方官的“土政策”,必须纳两倍的税,尽管吴承恩愤愤不平,最终也只能无可奈何。

吴承恩在自己的诗文里提到与自己有师生关联的人事主要有三处,一是在《留思录序》以及《祭卮山先生文》里声称自己是葛木和孙继鲁的“门下士”;二是在《德寿齐荣颂》中称李春芳父亲李镗为“我老师”;三是在为胡琏孙媳妇写的六十寿序里称胡琏为“我师南津翁”。向地方最高长官称“门下”与径直称呼“我师”,远不是一回事。

胡琏,号南津,祖世业儒,为古海州望族。吴承恩在为胡琏儿媳妇牛夫人七十寿辰写的障词中有一首“百字令”,盛赞了胡家门廷的高峻:

“长淮南北,试问取、谁是名家居一?我舅津翁,人都道,当代檐廊柱石。”

1978年,我在刊于《徐州师范学院学报》的《云台山、吴承恩与西游记》一文中依据上述文献指称海州人胡琏是吴承恩的老师和舅舅,并将海州志乘中的载述与吴承恩的相关诗文加以对接印证,但学界的反映不一。吉林师范大学的苏兴先生1979年发表在《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上的《追踪吴承恩行迹南行考察报告》中没有关于胡琏的任何材料,直到1981年,在出版的《吴承恩小传》里,认同了这一史实。

2006年12月,为编制连云港市博物馆的《明清小说与连云港?西游记文化》专题陈列大纲,我再次前往淮安考察吴承恩故里,与淮安《西》学队伍的领军人物、我的老朋友刘怀玉先生谈到淮安之行结束后将赴沭阳造访胡南津的故里,著有《吴承恩论稿》以及《吴承恩诗文集笺校》的淮安人刘怀玉同志劝我:

“我的印像中、吴承恩没有认胡南津为老师,胡久居山阳(今淮安楚州),沭阳不会有什么——你不要去了。”

是的。苏兴先生虽然也承认吴承恩认胡南津为老师,但只愿意推定胡南津曾在辞官之后于淮安的龙溪书院主持过讲席。

可是,海州方志载有很多在胡琏辞官离任回乡时朋友们写给他的文字,皆清晰地写明“南津致仕归沭阳”,太常寺卿穆文简这样写;刑部员外郎也这样写。尤其要紧的是,在淮安知府陈文烛回忆“兴学造士”的地方官中以及吴承恩追忆龙溪书院的主持官员里,都只提到葛木和王凤灵,并没有胡琏:

“忆昔龙溪鸣鼓钟,后有王公前葛公。”

而这个“王公”,嘉靖十三年就离开淮安,龙溪书院随之困顿。早已年过花甲、刚刚辞官回到沭阳的胡琏,其心境、家境,都极须静气平心,缕分条析,怎么可能急着到淮安龙溪书院去主持讲席?

所以,吴承恩认胡南津为师,只能是戚缘关联背景下的师徒授受。因为,胡南津既没有在淮安府学做过教授或训谕之类的教官,也未参与过对吴承恩进学成为秀才的选拔,当50多岁的吴承恩求学南京国子监之际,胡南津已先此十多年的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离世,绝无可能在南京做过吴承恩的学师。

吴承恩与老师胡南津家的亲戚谊缘,却很不一般,正如他在为胡南津儿子胡效才的夫人牛氏写的七十寿辰障词里所说,吴、胡两家“累叶周亲,亦是连枝娇客”——既是多方面的至戚亲眷,又是称觞无间的连襟兄弟。

吴承恩的第一位夫人姓叶,是明代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淇的曾孙女,当叶氏的独生子吴凤毛夭折之后,吴承恩又娶了一位夫人,她应该就是胡南津儿子胡效才的小姨子吴牛氏。“周亲”就是至亲,是包括父母在内的最亲近的亲属和戚属,根据《礼记?三年问》所载,至亲间,如有亡逝,丧服要满一周年才可除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