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评价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评价技术

安全评价技术范文1

【关键词】化工项目 安全评价 风险规避

1 安全评价对化工建设项目的必要性

1.1 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安全评价技术就迅速得到了相关政府机关的高度重视,之后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了安全评价工作开展。1988年5月原劳动部就颁布《关于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的暂时规定》,1996年10月颁布了3号令《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以及1998年3月颁发的10号令《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评价管理办法》,2002年6月29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分别对化工建设项目的安全评价做出了相关法律要求,这为认真落实 “三同时”和“五同时”的客观要求奠定了法律基础。

1.2 安全评价的必要性

化工建设项目过程中常常使用或者储藏一定的危险物质,它们往往具有易燃、易爆、中毒等危险,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破坏社会的稳定和谐。通过安全评价对化工建设项目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价以及制定安全对策措施,一方面可以有效消除安全隐患,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有益指导;另一方面根据安全评价结论制定应急预案可以有效的降低事故损失,使得危险化学品在管理上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化工建设项目中的安全评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一是未能根据各个建设项目的自身特点对其进行安全评价。鉴于化工物料和原料具有不同的五里河化学性质,且来自不同的化工企业,使建设项目和系统内存在着不同的有害因素。其二是我国当前阶段下的安全评价系统还不够完善,不能将安全评价理论和实际经验高效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导致化工建设工程中事故出现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不能准确的判断出来,严重影响了化工建设项目的质量。因而完善安全评价技术尤为重要。

2 安全评价的主要过程及内容

安全评价又被称为危险评价和风险评价,它包括风险识别、源项分析、事故概率分析、预测和评价四部分组成,下面逐一进行论述。

2.1 风险识别

化工建设项目中应用的物料和原料的安全系数必须严格把关。风险识别顾名思义是为了识别项目工程中是否存在着风险,涉及到了项目工程的安全问题。风险识别的主要识别对象是项目进展过程中用到的化工燃料、辅助材料、原材料、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和期间排出的废气、废液、废水。风险识别的过程可以分为三步。先研究物料和原料本身的特点,如毒性分类、危险分类、危险度、爆炸极限、自燃点、沸点、熔点等能反应材料性能的指标;再根据现有的设施和材料设计准确无误的工艺方案,像潜在的危险性、材料使用的数目和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参数,在设计工艺方案时都要心知肚明;最后还要注意防止连锁事故的发生,将安全评价贯穿在化工建设项目的起始。

2.2 源项分析

对化工建设项目中的贮运系统和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的严重程度,将最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引发的危害最大的事故筛选出来,进而分析出解决方案,将危害系数降到最低。

2.3 事故概率分析

化工建设项目实施前期的准备阶段,须对以往相似的化工项目及相同系列装配的项目进行数据资料的整合,分析出项目存在多大的风险并准确计算出危险出现的概率,以做到万无一失,保证化工建设项目顺利竣工。但是,通常情况下,概率计算出啦都不是太准确,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计算分析的数据,要尽可能的出自国内同类型工厂记载的和事故出现相关的数据。

2.4 预测及评价

安全评价的主要要求是确定社会可以接受的风险程度。这其中包括社会能够接受的风险概率为多大以及在风险发生后社会能承受多大的风险损失。如果一项工程在实施前期没有做全面的预测和安全评价,人们将不会知道该工程竣工后发生风险的机率,也不知道如果真的存在危险性的突发事件,社会能不能经受的住风险的打击,那这样的化工工程无疑是纸上谈兵。因而风险预测和安全评价在化工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化工建筑中存在的风险损失主要体现在环境损失、人员伤亡、物质财产损失三个方面。

3 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价结论

各个领域的风险评价如出一辙,得出的风险管理制度也相差无几,基本上都是根据事故提出的应急措施以及一些预防手段。应急措施主要针对防火、防雷击、冷却系统等方面;预防措施则是侧重于报警系统、监控系统、排气散热系统、防止可燃气泄露等。虽然化工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已经在安全评价方面做得很到位了,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当出现带有危害性的事故时,受污染的环境如何恢复?事发现场如何疏散群众?如何将事故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应列入风险管理和安全评价的范畴之内,根据实际情况跟以往积累的经验,将安全评价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真正地降低工程的风险指数。

4 建议

从事安全评价技术的工作人员应认清安全评价的本质,树立环境安全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关注化工类,不断地扩展有关化学材料的知识面,不断地积累化工建设方面的经验。从实际出发,在考虑到突发事故的前提下,创建切实有效地工程实施方案,以及制定合理的管理决策和预防措施。化工建设项目的执行人员可以将在工程实施期间出现的突发事故及时的反馈给安全评价人员,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双方人员的及时沟通,能进一步提高安全评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姚伯元,黄广民,窦智峰,等.海南椰壳与椰壳渣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原料脱灰工艺[J].化工学报,2006(06)

[2] 宋世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探讨[J].辽宁化工,2006(02)

[3] 化工企业建设节约用地若干规定[J].化工设计,1988(02)

[4] 余伟.炼油厂环境风险评价的实践和思考[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06)

安全评价技术范文2

关键词:模糊神经网络技术;矿山安全评价;适应性研究

矿山企业的生产对社会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矿山的生产系统中包含着瓦斯、煤尘以及水火等诸多的能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这些能源在开采的过程中容易酿造巨大的灾害、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必须加强对矿山生产的安全评价,而模糊神经网络技术是对其进行安全评价的有效方法。

1矿山生产安全评价原因

矿山工程在施工的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安全因素,而且有些环节的施工的风险系数非常的高。对矿山进行安全评价就是根据整个生产系统的安全进行系统的调查论证,其作为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对整个系统的危险因素以及不稳定因素进行调查,统计相关的数据和参数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根据这些数据和参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中的危险因素进行消除或者遏制,从最大的程度上减小矿山的危险并提高矿山生产的安全系数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而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于矿山的安全评价技术也逐渐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矿山安全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也为矿山生产和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矿山安全评价的背景及现状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项科研成果的出现促使安全评价技术方面的发展也逐渐的完善,这对矿山的安全评价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1国外矿山安全评价背景及现状

国外科学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安全评价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国外安全评价系统主要应用在科研及航天等领域,对于矿山的安全评价也是从这些领域发展而来。因为矿山的生产系统之中包含的不稳定因素很多而且其中的风险系数也比较大,所以国外的安全评价系统把主要的精力都应用在概率风险的评价,没有考虑和顾及其他方面,进而在某些方面严重影响了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中危险度主要是由矿山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造成安全事故的概率及安全事故对生产系统造成损害的严重性决定,这种评价方式显得过于片面,对很多造成安全隐患的原因并没有进行考虑进而影响到最终的评价结果;另外从安全隐患造成安全事故的概率及安全事故造成损失方面来说,对于这两方面的统计不够准确而且调查结果不够清楚,造成统计和评价的结果出现偏差,这这也是影响矿山安全评价的重要原因。国外矿山安全评价的系统中缺乏实用性,问题的研究过于模糊,提出的评价方法不实用。

2.2国内矿山安全评价的背景及现状

我国的在安全评价方面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安全评价是国家的相关部门提出对机械工厂的生产进行相关的评价同时颁布了安全评价的规范和要求。从那时开始对各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进行安全评价并且逐渐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文献进行要求。这对于我国的各项工程建设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在保证工程施工和安全生产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减少了由于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造成的损失。我国矿山安全评价与其他工程同步进行,但是由于诸多的内外因素的限制造成其安全评价系统并不像其他的安全评价系统那样健全。其在很多的方面还存在着缺陷,到目前为止矿山安全问题一直是安全管理之中的一个主要的内容。矿山安全评价的进展,无论研究规模,还是研究的深入程度方面,都与其他工程项目有着明显的差距。而这些差距也在不断影响着安全评价的结果。虽然我国在安全评价方面的建设已经逐渐完善,但是对于矿山之中历史及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安全评价的方法在其中依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3模糊神经网络在矿山安全评价中的可行性

模糊神经网络技术是将人工神经系统和模糊系统的有机结合进而充分的展现出这种新型技术在矿山安全评价中优势。

3.1矿山灾害状态变量较多

矿山中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造成的安全事故的概率也非常的高。矿山生产包含着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其中具有瓦斯、煤尘等诸多有毒气体同时这些气体还非常易燃。如果生产的过程中不加强注意,极有可能造成爆炸等安全事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这些危险因素都是在矿山的生产系统之中的状态变量,很难确定甚至根本就无法确定。矿山的安全评价过程中对于这些状态变量利用模糊神经网络技术能够精确,因为这种技术利用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进行探测,其能够最大程度的模拟人脑的思维和功能并且具有一定的自学意识和联想的功能,用于人工操作较少而且在工作过程中的精确度很高。在进行安全评价的过程中对矿山之中的状态变量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从而有效的找出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保证矿山安全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矿山灾害状态变量关系复杂

安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对工程项目之中的各个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之间确定关系,只有从中找出这些隐患之间的必然联系才能够对项目的安全系数进行准确的评价,更好地加强安全管理。但是对于矿山的安全管理过程来说,这一项无疑变得非常复杂,这也是形成矿山安全评价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矿山灾害中的状态变量较多,这些状态变量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复杂,无法理清这些不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而这些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之间往往存在一种动态关系,而且这种微妙的联系无法清晰的找出来。很多状态变量之间就算利用微分方程都无法准确的求解。矿山的状态变量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复杂,利用传统的安全评价方法很难进行准确的评价。而模糊神经网络技术是模糊技术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体。其中模糊系统优势能够充分的显现出来,具有明显的推理优势,推理过程简单容易理解,同时充分利用专家知识进行合理化的分析,有效找出矿山安全评价之中的状态变量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3.3矿山灾害系统的子系统关系复杂

矿山的安全评价之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状态变量和安全隐患,还包含着很多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无法进行定量的描述。矿山的安全评价包含了太多的不安全因素和安全隐患,而且矿山之中的灾害也是各种各样。只有子系统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才能够明白矿山灾害系统之间的联系,这样也更加有利于对矿山的安全评价。传统的评价方法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缺乏优势,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进而影响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进行安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对矿山灾害系统之中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种方法能够让矿山安全评价的结果准确性提高从而有效的加强矿山的安全管理。

4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在矿山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矿山安全生产过程对于社会中的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作用,其中存在很多风险因素。应用模糊神经网络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很多的问题,但依然存在未能解决的问题。

4.1因素和结果之间的固定关系无法解决

矿山安全评价过程之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与造成的安全事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只有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有效的阻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排除安全隐患。但是矿山安全管理之中很多安全因素和安全事故之间的关系都是动态的并不能具体的描述它们之间的联系,传统的评价方法在确定这些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通常都是采用线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针对任何一种安全隐患都适用的,包含了很多不确定因素。这种描述关系的方法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因为在安全评价的过程中并不能对其中所有的因素和结果进行定量的描述,而利用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是描述之前确定它们之间的映射关系,采用函数的关系进行描述。虽然这些线段是不连续的,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线性关系。这种方法对于因素和结果之间的固定映射关系也不能准确的描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也不能有效的解决其中的问题。

4.2解决定权和变权的问题

安全评价来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对矿山的安全评价更是如此,其中的安全隐患和不确定因素很多,而且各个状态变量之间的关系复杂很多的问题都不能有效的解决,安全评价之中的权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在评价的过程中各个因素的权重很有可能影响最终的评价结果。而在传统的安全评价方法中采用定权的方式进行评价,但在矿山安全的影响因素之中,很多关系都是动态变化。因为对这个方面的考虑不够周全造成传统的评价方式存在漏洞,而且对最终的评价结果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利用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则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在评价的过程中对变权问题也有相关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矿山安全评价并加强矿山的安全管理。

4.3解决了随机性和模糊性的问题

矿山安全管理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非常微妙,给矿山的安全评价的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矿山安全评价过程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而这些安全隐患自身是非常模糊,其造成安全事故的概率是不确定而造成危害的影响也是不确定,同时这些不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又存在模糊性。很多的因素和结果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进而从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安全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模糊神经技术的理论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因为在矿山的安全评价中对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无法确定的描述但是却能够对其中一些问题有效的解决进而提高安全评价的可靠性。

5模糊神经网络技术未来的发展

这种技术在安全评价系统之中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在矿山的安全评价过程中能够解决很多传统评价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这种技术是模糊技术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结合而成新型科学技术并且能够显现出两种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解决矿山安全评价过程中很多的问题并弥补其中的缺陷。虽然现在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还存在无法解决的缺陷和问题,但是在未来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不仅在矿山的安全评价之中发挥作用,这种技术的优势还可以在我国的安全评价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并且未来会在各个领域发挥优势。

6结束语

模糊神经网络系统在我国的安全评价系统之中发展仍然处于研究的阶段,其中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经过文章的描述可以看出这种技术对于矿山安全评价的适应性很强而且能够有效的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对于矿山生产的安全评价来说,这种技术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并进一步加强矿山生产的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阎平凡.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宋瑞.神经元网络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8):116-117.

[3]周涛,王万惠,张明,等.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在压水堆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核学会.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3册)[C].中国核学会,2009:7.

[4]刘洪,曾庆恒,庞进,等.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地质录井油气水层识别技术[A].

[5]万沛霖,何莉,张志远.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200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下册)[C].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2003:6.

安全评价技术范文3

关键词:网络安全;随机模型方法;评价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08

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也逐渐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网络系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在其被广泛应用的同时,网络安全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一些危险网络安全的计算机病毒也开始在网上横行。为了能够从根本上避免这些病毒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影响,加强对网络安全的随机模型方法与评价技术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1 网络安全的研究工作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社会领域应用的日趋广泛,网络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传统网络防护体系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对网络安全进行研究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我国近几年网络安全研究工作的情况来看,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研究人员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构建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上,普遍认为网络系统出现不安全的现象都是由于系统中存在漏洞而导致的,防止网络系统被恶意侵犯的主要方法就是对系统细节和复杂协议进行不断改进。在第二个阶段,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在网络系统运行过程中,有一部分恶意入侵是难以阻止的,因此,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研究如何及时检测入侵发生的问题上,然而,随着网络入侵行为的不断加剧,保证网络安全性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仅不能够有效避免,而且还很难对其进行检测和察觉。在第三个阶段,研究人员在确定网络入侵行为不可避免之后,便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如何使网络在受到攻击之后仍能恢复继续实现预定功能,与此同时,如何基于可信性构建支持安全服务的网络也是国内外目前网络安全的研究的主要热点。

2 利用随机模型方法来研究网络的安全性

虽然利用随机模型方法来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研究还存在新的挑战和问题,但是随着随机模型分析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未来的时间里,这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一般来说,利用随机模型方法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定义安全性评价指标

由于网络系统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如果研究人员想要充分实现对各个部分的科学评价,那么就必须对各个部分设置相应的安全性指标,并以此为根据建立一个可量化和可操作的安全性评价指标,这不仅是网络系统安全性评价的前提和基础,而且还是确保安全性评价科学、准确的重要依据。

2.2 构建网络安全性的系统分析方法

由于网络系统本身具有独立性和特定性,因此,在构建网络安全性系统的时候也需要确保其系统性和针对性。就目前研究人员对网络安全性系统的使用情况来看,虽然能够成功对某些网络安全的重要特征进行分析,但是仍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分析方法。由此可见,在未来的时间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安全评价框架已经成为了研究人员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2.3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并建立攻击模型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攻击技术和工具也越来越先进,给网络系统的安全带来的很大的威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网络攻击技术不仅具有随机性和多样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性和传播性,这种现象给攻击模型的建立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比如说人们很难掌握攻击者发起攻击行为的根本意图,从而无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防范。同时,网络结构自身的复杂性也使得网络安全性分析异常困难,因此,研究人员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并建立攻击模型。

2.4 探索网络安全的随机模型分析和求解方法

构成网络安全的模型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组合模型方法、模型检测、基于状态的随机模型方法以及基于模型的高级随机模型方法等,每一种方法都尤其固定的分析和求解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网络安全,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却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部分随机模型求解有一定的困难,甚至还会出现状态空间爆炸的现象。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探索网络安全的随机模型分析和求解方法也是不容忽视的。

3 网络安全性评价模型

3.1 网络安全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在对网络安全性评价模型进行研究的时候,研究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评价的目标和方法来对网络系统安全问题进行定义与分类。大多数人都认为,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指的是网络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攻击者对其实施的破坏行为,但是,这并不是网络安全问题的所有层面。所谓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指的是系统自身存在脆弱性,也就是说系统漏洞,当这些系统漏洞被触发之后,系统自身的安全性就会降低,从而引起的系统安全失效事件。而关于网络安全问题的分类则主要可以分为安全漏洞和安全破坏两种,其中,安全漏洞相对来说是较容易评价的,但是,对有意图的攻击和破坏的安全性模型则是比较难进行合理分析的。

3.2 网络安全性的评价模型分类

从研究人员目前对网络安全性评价模型的研究结果来看,其分类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即不同安全评价指标的模型、攻击者行为模型、物理模型和行为模型。其中,不同安全评价指标的模型主要是指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将实际网络系统进行抽象,从而建立相应的可分析模型;攻击者行为模型主要是根据网络系统的不同机制建立起来的随机模型,这些模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对行为细节进行有效分析;物理模型是根据评价的根本目的,对系统进行抽象的不同层次建立的评价模型;而行为模型则是在明确攻击行为细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评价模型。无论是哪一种模型,对于网络安全性的评价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3.3 一种可行的网络安全性评价的模型框架

根据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定义和分类以及网络安全性的评价模型分类的介绍,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可行的网络安全性评价的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可行的网络安全性评价的模型框架

如图所示,该模型框架主要可以分为系统行为模型、攻击者模型以及系统脆弱性模型几个子模型,此外,根据网络安全的实际情况,在该模型框架中,还可以进一步建立容侵机制子模型和系统负载子模型,从而更好的促进该网络安全性评价的模型框架的可行性,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广泛应用,网络安全的随机模型方法研究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计算机病毒等因素给网络安全所造成的影响,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在充分了解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随机模型方法与评价技术,从而实现从根本上对网络进行保护,使其作用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林闯,,李泉林.网络安全的随机模型方法与评价技术[J].计算机学报,2005(12).

[2]李振国.浅议计算机网络安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8).

[3]唐灯平.构建安全的虚拟专用网环境技术[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03).

安全评价技术范文4

关键词:液氯;风险分析;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技术经济评价的方法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以安全管理中的液氯管理为例,事故除了现场人员外,还会严重威胁到周边的群众和生态环境。在道路运输的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其对社会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一般的工矿企业安全事故。

一、道路运输中泄漏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专家在储运安全管理领域的工作经验总结,综合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特点并参考国内外液氯储运相关标准和规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影响道路运输泄漏风险的因素:

1、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安全组织工作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没有被切实的执行,不能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等。从石油、天然气、危险化学品等运输泄漏事故统计结果分析,安全管理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运输设备。运输设备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运输设备系统阀门失效、液氯充装问题、液罐罐体缺陷等危险因素;另一类是车辆本身的缺陷危险因素。

3、包装安全。包装物品在运输过程中受振动损坏的机会较多,行车中由于车辆颠簸震动往往容易造成包装破损,从而导致运输车辆发生泄漏。另外,超量充装也是导致泄漏发生的重要因素,而且在运输中时常发生。人为原因多为管理不力、规章制度不能够严格落实;设备方面原因主要有安全阀门失效、计量仪器不准确等因素。

4、人员素质。相关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危险货物运输的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做到持证上岗。在国内外危险化学品行业泄漏事故中,人为失误导致事故的概率超过50%。因此,人员的素质如从事运输的专业技能、应对特殊情况的心理素质、日常的安全意识、职业道德和健康状况等,是影响运输安全的重要因素。

5、运输环境。道路和道路设施的性能和安全状况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安全,不利的路况因素使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更容易出现破损、泄漏,会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带来不安全因素和心理影响,加大运输事故发生的概率。环境状况主要涉及道路周边环境、自然地理条件、交通流量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道路运输泄漏事故模型

1、评价因素集的建立。根据上述对于各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液氯道路运输泄漏事故模型,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事故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价。由本文第2部分,建立的泄漏事故模型包括5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得出综合评价因素集U。

U={u,u,u,u,u}={安全管理,运输设备,包装安全,人员素质,运输环境}。

各评价因素的子因素集为:U:规章制度,安全组织;U:系统阀门,罐体缺陷,车辆缺陷;U:安全阀失效,计量仪误差;U: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安全意识;U:地理情况,人群密度,天气情况。其中,系统阀门包括:磨损失效、腐蚀失效、检验工作疏漏;罐体缺陷包括:焊接缺陷、材料缺陷、组装缺陷;车辆缺陷包括:日常维护、安全装置;安全阀失效包括:磨损失效、腐蚀失效、检验工作疏漏;计量仪误差包括:误差修正工作不到位、仪表误操作。

2、评价集的建立。根据影响因素在道路运输中导致泄漏事故发生风险的大小及泄漏事故可能造成后果的危害性,将发生泄漏事故风险划分为5个等级,得出评价集V={v,v,v,v,v}={灾难性的,严重的,中度的,较小的,轻微的}。

3、AHP法确定权重。通过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层次分析法,比较几个因素对同一目标的影响,确定各因素在目标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可得出影响道路运输泄漏风险各方面因素对应的权重。

(1)建立综合评价因素判断矩阵。采用1-9标度法,将各层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用数值量化,建立液氯道路运输泄漏风险影响因素的判断矩阵。

(2)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当随机一致性比值

(3)权重计算。采用方根法计算各因素的权重,得出各因素的权重分配为:

U=(u,u,u,u,u)

=(0.4056,0.2506,0.0818,0.1939,0.0681)

同理,可得出其他各因素的权重分配。

4、建立因素等级评价矩阵。采用专家打分法得出各因素的模糊隶属度矩阵:由U,U,U的评价矩阵,计算其各自的模糊隶属度,得出因素集U的等级评价矩阵R;由U,U的评价矩阵,计算其各自的模糊隶属度,得出因素集U的等级评价矩阵R。

5、一级模糊综合评价。将各因素集权重向量与其等级评价矩阵相乘,得到各因素集的一级模糊综合评价为:

A=U×R=(0.30,0.45,0.20,0.05,0)

A=U×R=(0.3482,0.3499,0.2568,0.0451,0)

A=U×R=(0.3034,0.4115,0.1993,0.0858,0)

A=U×R=(0.1610,0.2758,0.3715,0.1917,0)

A=U×R=(0.1000,0.2941,0.3763,0.2296,0)

由上可得总的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矩阵A。

6、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将综合评价因素权重向量与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矩阵相乘,得到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为:

B=U×A=(0.2718,0.3773,0.2594,0.0915,0)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由B=0.3773可判定液氯道路运输中发生泄漏事故的风险为V,即第二等级严重危险。

三、结论

道路运输泄漏风险中,各影响因素按照权重从大到小分别为:安全管理、运输设备、人员素质、包装安全和运输环境。由此可见,安全管理因素的重要性还是相当突出的。在液氯道路运输整个动态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既需要完善规章制度,又需要周密科学的安全组织运输,保证规章制度得以施行,从而减小操作失误、检验疏漏、人员主观判断失误等造成的泄漏风险。

从本文综合评价的结果可以看出,液氯道路运输中发生泄漏事故的风险是第二等级(严重危险)。因此,运输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监管,而且在准备工作中,即运输设备检验,待运液氯充装、装卸过程中更应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特别应全面检验、准确评价、严格把关。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艳华,佟淑娇,陈宝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系统危险性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2.

安全评价技术范文5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应用安全性

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方法有目的地将来自一种生物的基因稳定地整合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去,使其表达并遗传给子代的综合技术。通过转基因技术如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电击、聚乙二醇法等培育出许多动、植物新品种。目前,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医学上。转基因作物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其安全性问题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一、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上,使作物育种从杂交育种走向基因育种。

1.抗性育种。抗性育种包括抗病、抗虫和抗逆性作物的培育。

(1)抗病性。1986年华盛顿大学Powell通过基因工程技术首次将烟草花叶病毒(TMV)外壳蛋白(CP)基因转入烟草,培育出了能稳定遗传的抗病毒植株。

(2)抗虫性。目前,广泛应用的植物抗虫基因是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毒蛋白基因——Bt基因。至1997年初,在80种已经批准或即将批准的商品化转基因作物中,有21种是转Bt基因作物,其中以玉米、马铃薯、棉花为主。我国种植的转基因抗虫棉,在完全不喷杀虫剂情况下,单产仍高于喷撒2—3次杀虫剂的国产棉,显示出了控制棉铃虫的极好前景。

(3)抗逆性。抗逆性包括抗除草剂、抗寒、抗旱、抗热等。2000年全球抗除草剂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的74%。据日本《农业技术》报道:日本北海道生物研究所将小麦过氧化氢酶用电击法导入水稻(尤加拉、松马埃)中,培育成耐低温水稻,与正常水稻相比,过氧化氢酶活性在25。C时约提高4.5倍,在5。C时约提高1.5倍。

2.改善植物品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基因转移改变植物中氨基酸、蛋白质含量等品质特性以及一些材料的加工性能。英国.Zeneca公司和London大学研究小组培育出了总胡

萝卜素和番茄红素含量极高的番茄,这种番茄对预防癌症有良好作。

二、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1.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1992年,Arntzen等人首先提出了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医用疫苗的思路,促成了转基因植物疫苗研究的兴起。近10年来,以Arntzen研究小组为代表的多个研究组相继在烟草、马铃薯、苜蓿等植物中成功表达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肠杆菌毒素B亚基、霍乱毒素B亚基、诺瓦克病毒衣壳蛋白等,并证实植物表达的抗原可以引发人和动物的免疫反应。

2.利用转基因动植物生产其他生物药。转基因植物可表达多种蛋白如脑啡呔、&干扰素、人血清蛋白以及两种最昂贵药物即葡糖脑苷脂酶和粒细胞一巨噬细胞群刺激因子等。

3.基因治疗。它是指通过转基因技术纠正某些基因缺陷引起的遗传病。

三、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转基因作物(geneticallymodifiedcorps)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导人了克隆的优良目的基因并在其中进行表达,从而获得新的性状的作物。同传统杂交育种方式相比,这一技术克服了植物有性杂交的限制,基因交流的范围无限扩大,可将细菌、病毒、动物、人类、远缘植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导人植物,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性

(1)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演变为农田杂草植物在获得某种特定基因可能会增强其生存竞争性,在生长势、越冬性、耐受性、种子产量等方面强于非转基因植物。若被推广种植,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机会特别大,将会迅速地成为新的优势种群,进而演变成农田杂草。

(2)基因漂流影响其他物种。转基因作物中的一些抗除草剂、杀虫剂和病毒的抗性基因通过花粉杂交等途径向其同种或近缘野生种转移,从而产生出一些可抗除草剂、杀虫剂和病毒的所谓“超级杂草,造成不可估量的农业损失和生态灾难。另外,自然界存在植物病毒的重组现象,随着抗病毒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有可能产生侵染力、致病力更强的“超级病毒”,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3)可能对非目标生物造成危害,影响生物的多样性。植物在引入抗虫或抗病基因后,往往具有较强的“选择优势”,大量的转基因作物进入自然生态系统中,造成生物数量剧减,甚至会使原有物种灭绝。美国康奈尔大学Losey等发现,转基因Bt玉米花粉能导致非目标害虫黑麦金斑蝶(DanausplexippusL.)幼虫死亡。

2.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

(1)毒性问题。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毒性问题,目前只有一些相关的实验报道,尚无人体的研究报告。苏格兰Rowett研究院的Putsai博士曾声称培育出了带凝集素(Lectin)基因的改良马铃薯,但是这种马铃薯能够破坏老鼠的肝脏和免疫系统。

(2)过敏反应问题。在自然条件下存在许多过敏源。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源形成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则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美国的PioneerHi—Bred种子公司把巴西坚果中的2S清蛋白基因转入大豆,以使大豆的含硫氨基酸增加,结果对巴西果过敏的人就对转基因大豆产生了过敏反应。

安全评价技术范文6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Bassini疝修补术

我国每年腹股沟疝的患病者逐渐增多,部分患者甚至诱发肠梗阻、肠坏死,危及生命,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1]。临床上无张力疝修补术越来越得到广大医患人员的接受,笔者借助近年的215例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对该技术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现将有关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215例腹股沟疝患者,遵照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15例。对照组中男85例,女15例;年龄18~76岁,平均(63.8±4.5)岁;腹股沟斜疝75例,腹股沟直疝25例;单侧83例,双侧17例。观察组中男103例,女12例;年龄19~76岁,平均(64.0±4.8)岁;腹股沟斜疝90例,腹股沟直疝25例;单侧93例,双侧2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Bassini疝修补术治疗[2];观察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常规取平行于腹股沟的疝切口长约4 cm,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后,将精囊与疝囊一起游离,再从精囊上分离疝囊至疝囊颈部,切开疝囊,还纳疝内容物,疝囊近端游离到腹膜外做疝颈贯穿结扎,远端止血后旷置,后于精索内侧用手指在腹膜与腹横筋膜间结缔组织钝性分离出间隙,将戈尔网片根据需要裁剪成大小合适的补片在精索后平整覆盖在腹横筋膜上,内侧缝至腹直肌鞘外活联合肌腱,下端缝至耻骨结节及陷窝韧带,外侧至腹股沟韧带,上段纵行剪开饶过精索后交叉,与腹横肌膜缝合固定。

1.3  观察项目: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研究中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均治愈出院,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恢复自主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分组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后恢复自主活动时间(h)

住院时间(d)

观察组

115

49.5±9.0

5.0±1.2

5.5±2.0

对照组

100

50.0±9.5

8.5±1.0

7.5±2.5

t值

0.3959

23.0291

6.5117

P值

<0.05

<0.05

<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38,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分组

例数

尿潴留

阴囊积液

异物感

发热

总发生率(%)

观察组

115

1

1

1

2.6

对照组

100

3

2

3

2

10.0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斜疝多见,其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环,可进入阴囊中;直疝少见,其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也从不进入阴囊[3-4]。本研究中病例特点与上述发病特点一致。腹股沟疝本身并不危险,但是有可能发生绞窄,绞窄时会阻断疝内容物的血液供应,造成威胁生命的坏疽及腹膜炎等病症,应积极治疗。研究中观察组采用戈尔网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取得了更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由于戈尔网片无张力疝修补应用,替代传统手术的组织重叠缝合,不增加周围组织张力,减少术后异物感等[5-6];并且网片修复法针对疝的成因,修复后腹部为平状,并且由于缝合少,使人体感觉更加舒适[7];另外,网片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且具有一定的抗感染能力,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可见,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腹股沟疝的治疗中疗效可靠,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侯利民,姜洪池.腹股沟疝的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113.

[2]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修定稿)[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2):126.

[3] 尚培中,周凤桐,刘景章,等.开放法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隐匿性及早期复发性腹股沟疝[J].临床外科杂志,2005,13(7):461.

[4] 马颂章.手术切口疝治疗的进展[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9,19(2):127.

[5] 吴肇汉.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新趋势[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