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1

在澳大利亚技术职业教育体系中,培训机构应根据行业培训包的资格体系要求,选定某项或多项国家资格开设相关的专业。培训包的能力标准则是培训机构针对不同的国家资格进行课程开发的依据,即根据培训包中对资格的详细描述,选取每一项资格所规定的核心能力标准和选修能力标准,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料。

因此,熟悉培训包的能力框架体系、分析培训包中各项国家资格下的能力体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是培训机构进行国家资格的课程开发及组织教学的基础。本文以信息技术培训包为例,着重分析信息技术专业领域国家资格的能力体系及其特点。

一、信息技术培训包的能力框架体系

信息技术培训包的能力框架体系反映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涉及到系统开发、系统集成、系统安装、系统维护以及系统管理与控制等各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在信息技术培训包的最新版本ICA99 V3.0中,信息技术的能力框架体系主要由11个能力领域(Streams)组成,即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ning)、分析与设计IT解决方案(Analyse and Design IT Solutions)、构建IT解决方案(Build IT Solutions)、测试IT解决方案(Test IT Solutions)、实施IT解决方案(Implement IT Solutions)、支持IT解决方案(Support IT Solutions)、应用IT解决方案(Use IT Solutions)、团队合作(Teamwork)、文档编写(Documentation)、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以及其他(Others)等能力领域。而每一个能力领域又包含了多项能力单元(Units of Competency)。

所有的能力领域及其能力单元都有相应的识别代码。以图1的ICAITTW002B能力单元为例,编码方法为:字母ICA表明培训包的名称――信息技术培训包;IT代表信息技术;IT后的字母为能力领域和能力单元(如TW代表团队合作);TW后的数字表示能力单元的具体序号,最后一个字母表示能力单元的版本。

每一个能力领域所包含的能力单元由分析信息技术各项资格的能力构成,并进行相应课程开发的基础。信息技术培训包中的能力框架体系共由11个能力领域、328项能力单元组成,如图2所示。

二、国家资格能力体系的纵向比较

为实现澳大利亚国家资格体系各级证书之间的有效过渡与衔接,在分析培训包中各项资格的能力构成,并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课程开发过程中,有必要了解能力体系的纵向演变过程及主要特征,即分析能力体系从一级证书资格上升到文凭资格过程中的变化特点。从而,可以更好地设计学员的学习途径,承认学员的现有能力,实现更加灵活的教学过程。

本文则以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方向为例,分析能力体系从一级证书到文凭的纵向变化特点。根据信息技术培训包的国家资格体系分析,软件开发专业涉及的各级资格为信息技术一级证书资格ICA10101,信息技术(应用)二级证书资格ICA20201,信息技术(软件应用)三级证书资格ICA30199,信息技术(编程)四级证书资格ICA40699,以及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文凭资格ICA50299。

(一) 各级资格证书的能力构成

信息技术培训包规定,各资格的能力体系由核心能力单元和选修能力单元两部分组成,一旦成功地修完所规定的所有核心能力单元及选修单元,便可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的各级国家资格的能力体系构成如表1至表5所示。

(二)能力体系的纵向变化特征

根据表1至表5所显示的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方向各级资格的能力体系构成,可以分析出随着资格等级的提高,各级资格能力体系的能力构成、能力单元内涵的变化情况,即能力体系的纵向变化特征,如图3所示。

图3中,每一个灰色小方块代表一项能力单元,而符号U、B、TW、S、D、PM、AD与T分别代表应用IT解决方案、系统构建、团队合作、支持IT解决方案、文档编写、项目管理、分析与设计IT解决方案和系统测试等项能力单元。

对各级资格的能力单元的特点及内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方向从一级证书资格至文凭资格的各级资格的能力体系构成以及纵向递进特征,具体如下。

1.能力体系的构成更加多元化,灵活性亦增加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核心能力的数量增加,所涉及的能力领域增多,且可选的选修能力单元数量也加大。

2.能力体系内涵的宽度、深度、复杂性加大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对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复杂程度亦加深。例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U)在一级证书资格中定义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如使用办公软件、在互联网上检索、收发信息的能力;在二级证书资格中除了强调基本技能之外,增加了使用应用软件高级功能的能力;在三级证书资格中除了强调使用应用软件高级功能的能力之外,增加了根据客户需求选定应用软件、进行应用技术开发与技术支持的能力,并具备追踪新技术的能力。而在四级证书和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中,则强调IT解决方案的分析与设计(AD)、构建系统(B)、系统支持(S)和项目管理(PM)能强。

3.创新能力增强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亦提高。学员应掌握多项能力单元,加以综合运用和创新,可以根据实际的商务与技术需求分析与设计IT解决方案、测试系统,并进行技术支持等。

4.强调项目管理与团队合作能力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对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要求。二级证书资格中对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要求,仅限于在工作场所的交流能力;而在四级证书资格和文凭资格中则增强了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的能力,强调对IT项目进行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配置管理,项目规划与集成的综合能力。

5.客户服务能力增强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更加强调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软件开发、技术服务、系统支持等项能力。在一级证书资格中没有提到客户服务意识,而在四级证书资格和文凭资格中则增加了在商业环境中与客户交流、分析客户需求、可行性分析与论证、技术开发、项目检测与评估、编写客户文档和技术文档、客户培训、系统和软件维护等项能力。

三、国家资格能力体系的横向比较

为了更好地分析能力体系的构成与内涵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有必要对同等级别的资格的能力体系进行横向比较,以找到同等级别的资格的能力体系的共性与核心内容。

仍然以信息技术培训包为基础,分析信息技术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的横向特征,所涉及的各文凭资格为:信息技术(系统管理)文凭资格ICA50199,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文凭资格ICA50299,信息技术(商务分析)文凭资格ICA50399,信息技术(网络编程)文凭资格ICA50499,信息技术(多媒体集成网)文凭资格ICA50599。通过比较信息技术不同方向的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构成,可以分析出各文凭资格能力体系的能力构成、能力单元内涵的共同点,即能力体系的横向共性特征,如图4所示。

图4中,每一个灰色小方块代表一项能力单元,而符号PM、AD、B、T、I、S、SP、U、TW分别代表项目管理、IT解决方案的分析与设计、构建系统、系统测试、实施IT解决方案、技术支持、战略规划、IT解决方案的应用、团队合作等项能力单元。数字代号50199、50299、50399、50499和50599分别代表信息技术文凭资格的各个专业方向,即系统管理、软件开发、商务分析、网络工程和多媒体集成。

虽然信息技术各文凭资格的专业方向分别为系统管理、软件开发、商务分析、网络工程和多媒体集成,其能力体系的构成有所不同,但是,这些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能力体系的构成涉及到多个能力领域

各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由核心能力单元和选修能力单元构成,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能力领域。所有的核心能力单元主要在项目管理、分析与设计IT解决方案、系统构建、系统测试、实施IT解决方案、支持IT解决方案、战略规划、应用IT解决方案和团队合作等九个能力领域中选定。每个文凭资格的核心能力单元的数量在16项以上,且主要涉及五或六个能力领域。

2.强调项目管理能力

在现代商务环境下,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设计、构建、测试、技术支持与客户服务等项工作都需要一个项目团队的精诚合作。因此,在各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中都包含项目管理能力,体现在系统管理专业方向主要是风险管理能力;在软件开发专业方向主要是范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项目集成管理等能力。而商务分析、网络工程和多媒体集成专业方向对项目管理的要求更高,除了时间管理能力之外,强调所有的项目管理能力,如范围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和项目集成能力等。

3.能力体系以分析与设计能力为主,并体现各专业方向特点

各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主要以IT解决方案的分析与设计能力为主,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选定相应的技术能力。

各资格的核心能力单元中至少包含四项分析与设计能力,如分析客户的商务需求、可行性论证、制定项目方案等。在此基础上,系统管理专业方向主要再强化IT解决方案的技术支持与系统测试能力;软件开发专业方向主要再强化构建IT解决方案和系统测试能力;商务分析专业方向则再加上构建IT解决方案、系统测试和战略规划能力;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则再加上IT解决方案的构建、实施和支持能力;而多媒体集成专业方向则再强化IT解决方案的应用能力,并加上IT解决方案的构建与实施能力、系统测试和系统支持等项能力。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2

应省教育厅通知,参加省河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培训时间是:9月16日至9月26日为期11天.培训地点在郑州师专.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对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学科整合的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以下是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培训的内容说明

本次培训分十个模块,分别为:

模块一、培训准备

模块二、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模块三、选择教学用媒体

模块四、理解和熟悉信息化教学资源

模块五、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

模块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开发

模块七、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

模块八、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

模块九、体验单元教学设计

模块十、培训的总结与提高

二、培训的宗旨

为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实施,2005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本计划旨在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网络体系,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

三、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

1994年ACET了教学技术的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有实践”,近年来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都促使教育技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教师要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即为运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本次的培训也区分清楚了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概念。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并不同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包括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而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我们的课堂增添情趣,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奠定基础。

四、如何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3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评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3-0059-05

教育部2011年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的逐步开展,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得到有力改善,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经过多轮培训也得到提升,但相比较传统的教育技术能力而言,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依然薄弱。在全球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普及和加强的大背景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将成为影响我国综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因素。

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我国中小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的培训方式仍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主要是依托国培、省培、校培,传统的培训和培养方式,其与信息技术这一高端、前沿、瞬息万变的技术手段不谐调;而且培训内容“一刀切”,制式化、同质化严重,不能满足一线教师在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上的个性化需求,师资培训广度的缺乏影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1]另外,城乡之间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水平差距巨大,培训效果也云泥之别,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往往把主要精力和有限财力用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外在形象建设上,忽视发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建设。[2]同时城市学校比县城、乡镇、农村学校,能够更多地获得国家级、省级这样组织级别较高的培训机会。[3]这些都是导致目前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整体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发现当前我国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培训方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一个很好突破口。

本文以河南洛阳为研究域,针对洛阳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进行调研,收集相关方面的数据,通过定量研究比较分析,归纳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发展思路。

一、研究方案

1.研究基础

此次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范围为洛阳辖区1市8县6区中小学校。调查内容包括:教育技术课堂应用情况、教师接受教育技术培训情况以及各区县教育技术培训水平对比情况等。调查方法为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一方面针对洛阳市范围内的所有中小学开展问卷调查,获得定量研究数据;另一方面选取若干教师进行实地访谈,以获取定性研究文本。

2.方案实施

2013年3~5月,面向洛阳市所有区县的中小学发放电子问卷,涵盖1042所中小学(约占洛阳市中小学总数的32.69%)。其中,城市地区68所、县镇地区253所、农村地区691所。为准确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使用情况,此次调研对6所中小学(城市、县镇、农村地区中小学各2所)进行了实地访谈。

二、现状与问题

针对洛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中的教育技术学科应用、课堂教学环节应用以及城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等内容进行重点研究分析,并由此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的融合应用程度差异大,不利于全学科均衡发展

中小学学科之间在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比例上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就洛阳市中小学校调研情况来看,如图 1所示,传统主科,包括语、数、英,信息技术课堂辅助教学的比率较高,都在50%以上,传统副科如化学、政治、地理、生物、历史均未超过11%。中小学不同科目之间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频次有较大差异,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存在失衡的情况。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对主科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其主要目的还停留在提高学生成绩上。这也反映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并未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要想应用好教育信息技术,就首先要在学校主动引导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普遍运用和均衡发展。要实现以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达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就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全面参与,通过科学均衡发展相关学科,推动学科与教育技术的深度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信息技术在各教育环节的应用频差较大,不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衔接贯通

中小学教师在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环节过程中也存在应用不均衡的情况。信息技术为学习空间的延伸和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的无缝融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为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4]信息技术同时为教师教学、教研提供了便捷的工具,更是为教师业务能力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如图 2所示,中小学教师最常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的环节,备课占62.84%;课堂教学占68.82%;教研占26.16%,而在实验、作业、考试环节使用信息技术的比例明显偏低。从实地访谈了解到,即使是在信息技术辅助较多的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环节,其辅助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教学资料下载和课堂PPT演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应用水平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资源搬家”的作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资源创造的比例依然偏低。城市、县镇和农村中小学教师都非常注重在备课、课堂教学和教研环节使用信息技术,而在其他环节教育信息技术均未得到较好普及,如图 3所示。这也说明,在城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均得到一定发展的基本环境下,要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各环节的均衡覆盖,应更加注重如何创造教师实验环节、作业批改和考试环节应用信息技术的硬件及软件环境。总的来说,教育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还未成为真正促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自主化的重要支撑,教育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革命性影响还需进一步发掘。

3.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支撑教学持续创新能力

中小学教师目前接受的教育技术培训主要内容还在关注教师的基础操作能力提升和课件制作环节。在教师接受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调查中,如图 4,信息技术基本操作的比例占83.53%;课件制作设计的比例占89.1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比例占47.04%;学科教学工具使用的比例占30.36%;信息化教育资源获取技能的比例占23.04%。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中,教学设计、学科工具使用、资源获取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内容安排相对较少。这也使得教师难以直接获得更为高阶的教育技术技能,从而难以自主实现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的创新。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是教师学习教育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如图 5、图 6所示,95%以上的教师完成初级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学校仅有40%左右。在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方面,仅有11.22%的学校教师培训率达到90%以上,有57.88%的学校完成教育技术中级培训的教师还不足30%。不难发现,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初级培训还未实现全面普及,中级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普及程度也相对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系统地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直接限制了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整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普及率偏低、培训知识结构设计难以适应一线教师个性化需求,是制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没有先进信息化素养武装的教师难以在课堂上灵活应用新的设备,无法根据课堂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一方面降低了教师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无疑造成了教育信息化装备的低效使用和资源浪费。衡量教学中是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关键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5]通过实地访谈,有一定比例的教师认为做好PPT就等于上好一节信息化课程,并且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有的教师只是单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忽视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存在着手段和目的倒置的情况。

4.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城乡差距大,区域间教育水平差距有加大的趋势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教育技术初级培训主要是面向教师介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技术工具的一般方法,而中级培训则是为了帮助老师提升教育技术应用的综合能力,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从洛阳市不同地区中小学校教师完成教育部中小学教学人员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情况来看如图 7所示,城市学校完成比例最高,为56.59%;县镇学校的比例为32.56%;农村最低为27.5%。就整体而言,农村地区教育教育技术培训水平不论是初级培训还是中级培训完成情况都与城镇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情况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速度明显滞后于基础设施发展速度,这极有可能在新的一轮教育信息化发展浪潮下,加大地区间教育的发展水平。重视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针对性地提升农村地区教师相关培训的参与度,使其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手段之一,已成为当下地区教育信息化全面均衡发展所必须直面的问题。

三、原因分析

1.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由于培训观念不正确、培训制度僵化、培训模式单一导致教师学习动机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当前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进行主要由外部动机激发――教育行政单位的强制要求,教师参与培训的内部动机不强。包括国培与省培在内,培训制度自上而下,有固定的培训目标和内容标准,培训制度僵化而缺乏灵活性。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多数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延伸到了高校的教育技术专家与受培训教师的交往活动中,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基础组织的相关培训忽视了培训结束后对参训教师的行为评价和结果评价,不能明确培训是否真正有效、不能以评估来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6]

2.课堂教学技能需求与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未实现有机整合

现有的教育技术培训内容没有实现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整合。教育技术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教什么”及“如何教”的问题,追求的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利用其交互技术、网络传输、数字化教育资源改变师生交往形式、学习方法以及教学方法。[7]从现在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来看,培训的内容多是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的应用、利用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有的培训会讲解一些媒体制作软件和课件制作软件。[8]而由于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重技术轻教育、重传授轻实践的情况,受训教师往往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换了另一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应有的体现,教学的方式方法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3.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难以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

大规模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注重培训的覆盖率,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教师学科背景的差异;二是教师自身之间的差异。教师的学科背景集合了教师教学知识与学科知识,是教师日常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忽视了教师的学科背景,导致教师无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本学科中的教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实践教学产生了距离。一线教师长期从事相关教学活动,有着更加丰富的阅历和经验,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使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肯定具有差异性;同时不同地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由于在基础培训实践过程中为追求培训的效率,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并没有受到重视,使教师感受不到教育信息技术在本学科、本地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无法激励教师自主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致使培训效果流于表面,难以深入。

4.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是一项长期过程,一方面需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持续资金投入,加大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施范围,完成《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和技术人员基本完成初级培训,3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以“三通两平台”工程为契机,加强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本地区教育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更需要以现代化教育理念为支撑,改变过往社会发展观念落后、教育理念陈旧的局面,在思想观念转变过程中寻找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作力点,形成高效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完善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对教师能力的考评办法,营造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科学发展的整体环境,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效益。

四、发展思路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亦在高速进步革新,给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带来了巨大冲击,也给教师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信息资源的海洋中,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许将不再是谁能否拥有信息,而在于谁能够加工和使用信息。[9]教师需要认识到教育信息技术不是对当下教学经验的补充,而是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预备。在信息化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工作的问题将成为教师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拥有更广阔提升空间的基础能力,教师应从职业发展、自我提升的角度提高学习教育信息技术积极性和自觉性。对教育管理者而言,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层次推进,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建设进程,管理者需要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努力提高我国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

1.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制,提高教育技术培训的实效性

改革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机制和培训模式,重视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多为政府单位下发文件组织培训,培训标准与目标单一,培训时间时长固定,培训模式采取区域集中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机制僵化缺乏灵活性,忽视了不同背景的教师在不同时间中对教育技术的学习需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应鼓励教师培训学校和高校科研院所探索新型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试点校、示范区建设,拉近中小学一线教学实践问题与专门研究机构成果的实际距离,以提高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效性带动教育技术深入应用驱动力的提升。

2.紧密结合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增强教师培训的效果

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应创新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实施方案,紧密结合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实践间的联系,使教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内容脱节,没有从培训者的具体实际需要出发,是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最大问题。[10]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开始前应注重调研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困难,针对问题开展培训。开展定向培训,基于学科教学内容特点,结合专业学科工具特性,开展针对各学科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以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导向,重视教师以主体地位参与问题解决,以信息技术为方法重构教师的日常教学经验,使教师在经验的构建中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教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

3.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估机制,激发教师使用和研究教育技术积极性

评估机制是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体系的重要环节,对教师教育技术学习具有巩固和激励的双重作用。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小学教师在参加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并未积极地将所学转为所用。教师是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技术以及运用的效果,不仅在于硬件环境,还依赖于教师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学校的态度与政策。[11]在原有评价机制下,教师应用教育信息技术推动力不够,仍以旧有的教学方法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久而久之,培训效果消失殆尽。学校应建立面向参训参培教师的的评估机制,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估列入培训教师日常工作考核,以评价激发和提高教师使用和研究教育技术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显著提升的目标。

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且具备实现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力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目前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处在初级阶段,与未来信息化教学环境所需要的高素质数字教师还有较大差距。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作为迅速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行政部门和一线教师需要认识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积极参与高效、实用的教师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情.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40-42.

[2]周速.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瓶颈”问题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09-112.

[3]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丁钢,陈莲俊等.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1(3):3-12.

[4]戴晓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13(2):93-97.

[5]李洵.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么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2-24.

[6]朱晓菊,许霞.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的绩效评估实施[J].现代教育技术,2012(7):35-39.

[7]任萍.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途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

[8]张桂力,李彭曦,杨东,蒲和平.浅析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中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

[9]沈书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设计研究―以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初中级培训教材建设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8.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探索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178-02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信息时代,信息化的进程将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工作成绩显著,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资源库开发与整合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以教育信息化校园环境为平台、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正在被高校重视及实施。

作为高校教育发展的核心无疑是教育质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教育质量这个核心。教师始终处于学校质量文化这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在高校信息化环境中,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原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澳大利亚学者Bruce提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术理念、信息源理念、信息过程理念、信息控制理念、知识建构理念、知识延展理念和智慧的理念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笔者查阅了许多专家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及提出的思想,综合各方面的研究,认为华东师范大学谢安邦教授的概括更全面准确。谢安邦教授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①对信息、信息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有正确的理解;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及获取所需信息的欲望,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投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②认识到获取信息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为学习或教育教学工作等问题的解决,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并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③能准确、快速地从不同角度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④能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和信息;能较好地管理自己搜集到的或自己生成的信息。⑤能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能用尽可能好的方式表达、呈现(或存储)自己生成的新信息。⑥能将以上一整套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于自己的继续学习和交流。⑦能够遵守信息道德,懂得维护信息安全。

二、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探索

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应用信息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将信息技术简单理解为使用信息工具,远远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因此,必须培养和提高广大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基础上,笔者就如何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总结,综合性的提出以下几点思路和措施:

1、领导重视,组织培养方案。在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其信息应用能力方面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首先必须学校领导重视,要在学校领导的思想里真正认识到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关键作用,将决定着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那么,培养和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这一系统工程才能真正开展起来,并形成制度化。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教师信息素养组织培养方案。安排信息管理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制定教师信息素养组织培养方案,要把方案的制定当做研究课题来搞,可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成功方法,结合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出的方案要经过相关信息组织的审核,经学校批准才能实施,走拟稿―评审―通过的严格程序,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定期组织效果评价和方案再修改之路,做到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加强宣传和学习,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在校园内加强对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宣传,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实质性的展式信息技术功能,多种形式的开展信息技能应用交流,特别是信息技能应用于教育教学、科研和学习新知识方面的交流。通过宣传和学习,进一步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面对新兴的信息技术,教师如果没有与日俱增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能,教师的教育教学进程将不能得到质的突破,这不是简单的使用信息设备和技术的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培养人才的适应与否的重大问题。

3、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建设本校自己的信息技能培训网站。教师的信息技能的应用和提升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学院信息设施的全面建设发展。

4、科学合理的组织高校教师培训

信息化技能培训,是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高校要实现信息化,必须实现高校教师的信息化,只有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普遍适应高校校园信息化要求,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才能全面提升,富有成效。经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高校的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应具有针对性,不能简单的一刀切,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组织不同层次的信息化培训。一是针对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院系领导的培训,内容以现代的办学理念、先进的治校思想、信息环境下学校核心文化、以及改造传统行政管理、教育管理,掌握信息化服务、网络化管理技能和信息化常识为主,目的是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素养和领导、管理、应用能力。二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及技术支持队伍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是校园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技术、现代教育教学辅助技术、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应急响应、系统软件部署与运维、系统分析与设计、最新前沿技术为主,目的是加大技术保障力。三是专职教师组成的执教团队培训,高等教育信息化在实质上起核心作用的是教师。

5、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实现远程学习信息技术。有许多高校或部分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了信息资源库和信息技术培训平台,其他高校应积极与他们进行联系和合作,让本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库和信息技术培训平台,通过远程学习方式,获取信息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远程学习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时间、精力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师们还可实现很好的合作,扩大学习交流的地域范围,最大限度的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拉近不同层次高校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效提高其信息素养。

6、建立切实可行的信息技能考评和激励机制。在贯彻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基础上,高校还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制度,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培训尽可能与新教师的上岗、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结合起来。学校各级领导应带头参加培训学习,起到表率作用,并制定支持和激励措施,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公开课、示范课的评比,支持学科教师参与信息技术相关活动等。

总之,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增强和发展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是高校高等教育全面实施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是高校信息化校园环境下进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措施和方法,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应用技能,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陈航(1968― ),男,云南开远人,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讲师,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校信息化建设、教育技术、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周丙锋.北京市属高校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0,(9).

[2]段宝霞.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3]卜忠飞,韦凯.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培训;内容

教育信息化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推行,但是从实际应用反馈来看,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多媒体设备并没有得以有效使用,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并不是很完善,虽然大部分学校开展相应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但是效果甚微,本文中详细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前提下如何对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谨以此给予理论参考依据。

一、教育信息化概念阐述

就教育信息化来说,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IT教育应用正式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教育信息化,目的在于通过信息化实现教育新起点,属于基本构成要素,并且于教育领域得以全面落实,现代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而且达到了教育改革的目标,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继而形成教育现代化局面。针对信息化教学来说,是教育信息化的组成,主要特点是教学过程设计,还有学习资源利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相较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极大的区别,属于探究型学习,还有资源与合作型学习。从长远角度分析,教育信息化已经实现了跨越式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革。

二、教育技术培训基本要素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教育领域受到极大的影响,逐步向教育信息化迈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同时也给教育造成极大的冲击。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信息几乎是以每3-5年增加一倍,增加教育负担,并且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高素质人才,从传统课堂教学层面来说,课堂效率并不尽如人意,学生负担难以真正减轻,因而教师必须转换教学模式,需要对教育实施全面改革。现代教育要从全新的视角解读教学,运用新模式及新方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同时效率也越来越高,这预示着教育信息化的到来。

(二)信息技术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还需对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应用,对教学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并且引导学生能够从信息技术应用中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了改善以往落后的教育观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本特点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也逐步被提上日程,而培训内容除了具备如下特点:形式差异性、对象差异性等,还兼具如下特点:第一,先进性。针对现代教育技术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于教育领域的应用目标非常明确,即为了优化教育过程。第二,实用性。教育技术培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教育学科的不同,所需的教育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性。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合理筛选培训内容。

三、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内容

(一)教育技术培训类型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由于培训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培训类型,首先,针对普及型来说,明确培训对象,在职教师、管理人员、见习教师,而培训的目标非常清楚,就是为了提高他们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促使其能够进行简单的多媒体教学。其次,提高型,培养对象是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教师。伴随教育技术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多媒体教学正在不断优化,相应的功能得到完善,而教师对这部知识掌握并不是很全面,继而制定新的培养目标,更新教育技术理念,扩充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优化教育技术理念,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探索能力。

从培训内容上分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应用范围较广,并且具有极高的使用率,已经超过61%,其余分别是课件制作,还有电教媒体使用,网络应用,还涉及到教育技术应用,这足以说明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给予了极高的关。由于教育岗位的差异性,对于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也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很多教师针对教育技术培训投入了极大的耐心与时间,他们对于电教媒体教学,还有电教教材制作有着极大的兴趣,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培训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得以有效实现。

(二)培训内容模块

1.基本理论模块

从现代技术教育来说,教育信息化属于全新的综合学科,主要是通过优化教学手段逐步演变而来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兼具相应的方法体系。而这种技术实现工具相对比较固定,是通过现代教育媒体展开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教师需要不断掌握最新的教育信息技术,继而能够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除此之外,还需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涵盖以下方面:教育技术特点、作用、教育媒体原理等等。

2.日常教学媒体开发及应用

所谓日常教学媒体,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教学媒体,是除了算机及网络之外的,具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训内容包括:录音、幻灯、电视、录像等等,将其与多媒体进行综合使用效果更佳。

3.教学设计模块

教学过程相对而言是较为复杂的过程,多项因素相互作用,同时又相互影响,彼此之间相互制约,要想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系统设计教学内容。而对设计理论与方法来说,这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技能,具体包含以下方面:教学媒体功能使用、教学适应性、教学模式评价、教学媒体优化等等。

4.多媒体课件制作

多媒体计算机于教学领域得以广泛应用,逐步引用至教学之中,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学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不单单是发挥教学手段作用,而且还可以替代教师,对知识进行传授。而对于多媒体计算机来说,其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对于教学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比如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等,这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同时又可以便于学生学习。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多媒体操作、计算机应用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软件应用、教学模式等等。

5.计算机网络模块

多媒体技术发展呈现出良好的趋势,可谓是日新月异,并且其网络已经逐步渗透至教育领域,网络化教育成为未来教育的主体方向,是计算机教育的重点方向,同时属于教育热点问题。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计算机技术应用理念,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知识的下载,共享信息资源。而计算机网络模块培训的内容相对较多,主要有:计算机网络应用、网上信息下载、网页设计、网上教育信息研发、网络教学模式等等,需要从上述培训内容着手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促使教师能够从培训中汲取新知识,获得新技能,这对于之后的教学有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能够真正得以落实。

四、结语

总体来说,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因而对教师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模式与手段发生极大的改变,多媒体教学及网络化教育是目前教学的主体模式。教育技术培训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对教育技术不断累积,而对于教育技术培训来说,培训内容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具体传授,继而促使教师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教育技术,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范运祥,舒根,马卫平.教师教育信息化与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1).

[2]杨宗凯,吴砥.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2).

[3]桑新民,刘永贵,梁林梅,李逢庆,郑旭东,谢阳斌,杨满福,徐M.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与顶层设计研究论纲――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11(03).

[4]李艳如,范新星.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新发展[J].软件导刊,2012(02).

[5]季至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

[6]陈庆贵.我国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研究的深度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0(09).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师 教育技术 培训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9-172-02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数字化校园”在许多院校已初具规模,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深度改革正在高职院校中受到关注和实施。现代教育对高职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实现高职教育信息化、促进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要带动教师的广泛参与,通过制定项目规范、实施培训与指导,让教师在信息化项目的参与、制作、应用与研究过程中,得到专业素养、教育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同时,使教师在项目实施与亲身实践中,认识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现代教育技术及相关理论在今天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体会信息化环境下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效果,从而积极投身于应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之中。

1 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从教学整体出发,运用系统科学以优化资源配置与学习过程,使其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教育技术是应用系统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人类学习问题的过程。其宗旨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教育技术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指利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的成果,把物化形态的技术应用于教育,借以提高教学效率的技术,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等及相应的软件。无形技术主要指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传播学等方面的成果以优化教育过程的技术。

2 高职院校教育技术培训现况和问题分析

早在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就[2000]79号文:《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近几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在各院校备受重视,在校园网信息资源、信息设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全面投入教育教学使用的条件下,许多高职院校要求教师使用校园信息平台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包括教学的准备、实施和课后辅导三个阶段)。广大高职教师也意识到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要求提高自身教育技术水平的呼声很高。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相对本科院校要晚许多,在开展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面。主要是学习本科院校的培训方法,而考虑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及要求不够,这直接导致了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2.1 培训目标不明确

培训目标直接指导着整个培训的实施过程。在实际培训过程中,有的高职院校在制定培训目标时,仅仅考虑了教育技术应该有的内容,没有从学校实际需求和高职教师自身特点出发,没有针对高职教师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培训,培训的实效性不高,有的高职院校甚至连培训的目标都没有,直接将其他高校的教育技术培训全套照搬过来。从表面上看,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其实是无的放矢,效果很难理想。

2.2 强调技术学习,结合实际应用不够

在培训过程中,将单纯教育技术的传授作为培训的着眼点。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培训不被重视。学校优质资源共享的意识淡薄。许多教师热衷于学习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对比较枯燥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的原理难以接受或提不起兴趣,再加上培训内容与高职教师的学科建设结合不紧,教师在参与培训后,很难将学到的技能与理念应用到教学中,导致在培训之后掌握的技能很快被遗忘,教师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的能力未得到实质性提高。

2.3 培训模式单一。效率不高

培训大多采用在多媒体教室集中上课,配合在机房练习的方式,这种培训方式有助于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操作。弊病在于接受式教学为主,降低教师受训的积极性,还必须保证教师的培训时间,工作与培训矛盾突出。

2.4 培训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

许多高职院校在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选择上,只考虑技术本身的重要性和先进性,而忽略了院校的教育技术环境,忽略了不同专业教师的实际需要,缺乏培训的针对性,这既不能满足教师学习的特殊需求又难以提高他们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最终影响了培训效果。

3 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措施与方法

依据上述高职院校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笔者综合性的提出以下措施和方法,以改善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

3.1 充分利用院校信息资源、构建培训支持环境

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指为培训提供的必要的物质资源,如能够提供丰富信息资源给培训对象使用的图书馆、校园网、电子阅览室、文献检索室等,还包括直接用于培训的环境设施如多媒体教室、远程教学室、有线电视、卫星传播设备、互联网络等。软环境是指为教育技术培训建设的网络平台和应用资源系统平台等软件环境架构的建设。

3.2 认真分析教师状况、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

在开展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时,首先要对高职学院的信息化需求、对教师的人才培养目的以及教师目前的实际水平等的进行认真的调研分析,围绕以下方面制定培训目标。一是常用教育技术的培训。二是围绕课程整合与现代教育观念的提高进行培训。三是围绕信息化教学设计应用能力的提高进行培训。

3.3 对培训教师的要求和选择

选择合格的培训教师是保证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培训教师应具备的条件:(1)教育技术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教师;(2)具有丰富的一线培训经验:(3)参加过严格的教育技术教师培训并通过相关考核。在培训过程中最好能引入专业学科教师,让专业学科教师参与承当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备课,专业学科教师师提供教案设计的基本线索和内容,教育技术培训教师为教案设计、教学实施提供使用技术的方法与思路,使技术不游离于学科教学之外。这样的知识结构的互补组合,有利于培训的针对性和整个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对提高教师的培训效果大有帮助。

3.4 培训模式多元化

集中面授培训是教育技术培训的传统模式,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培训模式,对于一些针对性强、特殊要求的教育技术培训,这些方法更加有效。

(1)利用培训网站、教师自主学习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目

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利用院校已建立的功能完善,性能稳定的校园网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了专业型的、针对性强的教育技术培训网站,成为教育技术培训资源的整合体,基于网络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开始大量应用于实践。这种模式让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师的自主学习和教育技术的高层次培训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有利于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训。

(2)远程培训、优质培训资源共享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远程培训方式在高校之间,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应用较为普遍,高职院校因为自身的特点和综合实力的限制,要建成优质的远程培训网站还不据有普遍性,但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其他高校或相关教育部门的远程培训网站,与其进行合作培训,借鉴他们的优质资源和培训经验,为提升本校高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服务。远程培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时间、精力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师们还可实现很好的合作和交流,可以扩大培训的范围,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共享及效率,提高培训的绩效。

(3)任务驱动,教育技术与教学应用直接结合的培养模式。教学一线的高职教师在参加教育技术培训时,有一个预期目标,想将信息技术技能与教学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培训的内容实用,尤其期望以信息技术在所关注的某学科教学中如何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等具体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信息技术本身为中心开展培训活动。以此相适应,任务驱动下的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模式应运而生,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完成教育技术与教师的学科领域整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真实任务上。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学习技术。在任务和兴趣的驱动下,教师通过完成任务,解决自身教学的实际问题,逐渐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和掌握基本技能,提高教育技术素养。这种在有交流协作与指导的前提下,以教师本身教学问题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培训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培训兴趣与实践能力。

(4)协作学习,以“教学团队”为单位的信息技术培训模式。高职教师以学科组成的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教学的基础所在和核心单元,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以教学团队为单位组成培训小组,设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例如一学期)要求完成的培训任务(例如利用教育技术手段打造本学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并对完成的培训任务进行评估和评比,形成成果。协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学团队的负责人肩负起领导完成培训中设定的任务的责任,团队成员必须服从团队领导,明确自己的任务,遵守培训团队安排,发挥各自特点,相互协作学习,并与教育技术指导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协作,才能较好的完成培训任务。这样的培训模式,能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动学习愿望,对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间的协作能力培训都大有帮助,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得到充分体现。

当然,对于教育技术培训来说,任何一种培训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优势和不足,所以,单纯的运用任何一种模式都不符合客观规律,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它的更好作用。实践中应结合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养目的的实际要求,采用合适的培训模式,既要发挥传统培训模式的优势,又要探索有效的新培训模式,并把他们进行有效整合,以满足广大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需要。

4 建立切实可行的信息技能培训考评和激励机制

在贯彻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基础上,高职院校还要制定科学可行的培训考核标准和制度。建立系统、规范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控制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科学的评估方法、实时监控教学质量,并对培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同时,将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及培训达到的水平要求与新教师的上岗、职称评聘和职务聘任结合起来。高职院校的领导应带头参加培训学习,起到表率作用,并制定支持和激励措施,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公开课、示范课的评比,支持学科教师参与信息技术相关活动。

5 结束语

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技能,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通过教育技术培训是培养和提升高职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手段。但在开展培训工作中应当有的放矢,要着眼于解决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条件,构建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培训中注重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将教育技术培训推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