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体会

阅读体会范文1

从五年级上学期开始,我便定了《主题阅读》,本来是觉得新鲜才订了一套,如果觉得不好,下学期就不定了,没想到后来每学期都定。因为《主题阅读》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日日与我相随,伴我快乐成长。

《主题阅读》是课本上所学知识的延伸,里面的内容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它把课文中一些我们不懂的知识给我们做了解释,有时还给我们介绍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写文章时的心情。有时还会把含有日积月累诗句的诗全部写下来,让我们知道这一句诗的出处。

《主题阅读》也对我们的作文很有帮助。习作中的要求,我们有时会有不知道的相关内容,《主题阅读》中总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内容。有了这些内容,我们就不会因为找不到具体的事例而苦恼了。而且书中的名家著作中的好词好句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它使我们学会怎样把作文写的更生动,怎样把文章写得更美。书中让我知道了写作的乐趣、写作的方法、写作的技巧。只要把这些基本功练好了,写作文怎么会发愁呢?

《走近》,让我知道了这位伟人的经历,知道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生活是一本书》,让我知道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翻开《金色童年》,好像回到了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走进西部》,让我看到了辽阔的草原、蓝天、白云,忽然远处有了马蹄的声音,牛羊的叫声;《情归故乡》,让我知道了置身于异乡的人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怀念;《回眸感动》,让我知道了人世间许许多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动物故事》,让我知道了动物与人的情感,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亲情......是的,《主题阅读》就是这么有魅力,它吸引我在书中徜徉,被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我置身于书的海洋,陶醉其中,留恋忘返。

记得父母和我说过,读书要有一个目的,不能乱读,也不能空读,囫囵吞枣是永远体会不到读书的真正乐趣的,所以要静下心来,仔细地去读,学会细细的品味文章的美。我认为《主题阅读》使我有了一个很好的读书目的,那就是通过书籍来加深、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体会课文的精彩部分。

阅读体会范文2

“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内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种下阅读期待,让学生体会阅读乐趣。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体会阅读乐趣呢?本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指导思想,我告诉学生读书时,手里一定要拿着笔。在平时的课堂上,我是这样分步指导阅读的:(以《金色的鱼钩》一课为例)

一、标(自然段序号)

在学习每一课前,我会先请学生初步阅读课文,浏览文章内容的同时,标出自然段序号。(如果是诗歌,则标出节的序号)这是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第一步。如《金色的鱼钩》共有20个自然段。试想,这么长的课文,如果不标出段落序号,学习起来该多么困难!理顺了才能更好地开始阅读呀。

二、勾(好词好句)

阅读文章时,一定要边读边勾出好词好句或难理解的词句,对印象深刻的、自己喜爱的段落也可以做出记号。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积累语言,还能节约重复阅读的时间。在《金色的鱼钩》一文中,学生勾画的有: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三、划(文章层次)

在初读文章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进行归纳整合,合理划分层次,将文章分成几个大段,并做出分层记号,还可以及时写上自己归纳的段意。如果自己阅读能力不够,可以借助资料边标注边理解。练习划分层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又能有效地展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四、记(所思所惑)

阅读的过程,不只是理解、吸收、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感悟、自我提升的过程。因此,我会提醒学生把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浅层次的理解写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比如: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体会;由词语、文字产生的困惑等。有了这些文字记录,学生在听课时可以有的放矢地质疑和听讲,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五、补(近、反义词,背景等)

为了更好地读懂、读透课文,我鼓励学生在书上补充必要的资料来帮助学习。如: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写作背景等。如《金色的鱼钩》一课,需要学生了解一些事迹,以加深对课文的体验。另外,为了促进语言积累,收集“衰弱”等词语的近义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另一方面,可以加强词语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还有,在课堂上,老师会补充一些文本之外的知识,如句子的修辞方法、写作特点、文章记述手法、名言等,学生都可以记录在树上空白处。

六、批(阅读所得)

阅读体会范文3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当下小学生阅读却停留于字面。一个班五十多个学生可真正用心阅读的孩子寥寥无几。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们只是在念字,所以出现唱读、断读等现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似乎滞留在懵懂、被动的情态下。难以提及到思考,也无所谓兴趣培养,更涉及不到思想的锤炼和信仰的提升。学生的教育大大受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阅读教学出现了困惑,甚至是疑难病症,怎样才能有效进行阅读教学呢?

教师须用心导读,展现阅读的自然魅力 让孩子读书有方法可寻。孩子进入小学后,无意识地顺囗溜式口语化侧重的阅读教学,很快转向文学性较强的书面性阅读。从指字读、断句读、有感情朗读到默读等朗读方法的学习运用。教师都要遵循孩子年龄特点和学段要求,分层次指导到位,分阶段扎实落实。否则会影响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效果,以及阅读教学的进程。

比如,初入一年级,教师为提高学生认字的准确性和朗读时的专注度,往往会很用心地关注每一个孩子,并要求指字读,教学效果很明显。但到了一年级下学期长句子的指导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注意力足够集中的基础上进行。于是,学生阅读教学已渐渐向自主阅读的方向悄然过渡。慢慢地,成段、成篇的朗读已经融入孩子很多的思考成分在其中。学生思维的专注度由外向内不断延伸,阅读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无形之中已为三年级的默读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谓“用心良苦”,阅读方法才可以在学生心灵中孕育、扎根、生长。

让孩子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认识事物的深入,思想维度的拓展,学生可以有效阅读课本中的经典篇目。教师也需从单纯朗读方法指导教学中,引入写作方法的揣摩指导、思想感情的领悟等写作技巧指导教学。同时学生心灵中开始产生表达的需要,于是习作教学也就自然而然开始了。当然,课本很有限地阅读已远远满足不了孩子的阅读渴求。教师必须要根据课标要求,精选课外阅读优秀篇目,或者推荐相关儿童文学类书目供孩子自选阅读。孩子们徜徉在书的海洋,放眼精彩的世界,用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活。城市中的美景、平凡中的琐碎……一切的一切便倾泻于孩子的笔下。学生有了思考,学生会去交流,他们会有梦想,他们会有激情,他们会试着改变,他们会有追求。阅读的精彩已远远穿越静止的文字,学生的心里已有文化在诞生并形成。教学已升格为教育,已涉及人的真正意义上的培养。阅读也成为学生生命中的叮咚之泉,静静流淌而永不干涸。阅读成为与孩子与生命伴随的习惯。

我手写我心,做生活的热爱者

一纸一笔即成文。其实则不然,一纸一笔一思方可成文。古人云“厚积薄发”。作文乃语言的积垫、文学的积垫;更是生活的积垫、生命的积垫。即“留心处处皆学问,世事洞明皆文章”。在学生产生表达需要的时期,教师一定要以此为契机,有效指导语文中的口语交际教学,让孩子清楚地、有条理地说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完整而有分寸地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这会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辩驳能力逐步提升。但若此时指导孩子落笔成文,学生只是在头脑中列了一个简单的提纲。如果要在作文中准确而有侧重地表达,那是离不开表达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同时需要一定的语言积累。这是一个相当缜密的心思整合过程。所以又有一句话帮我们解围,“作文是改出来的”。《我的“长生果”》《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提起这些文章,多少年来,都是那么地令人熟悉,令人亲切,令人感动。“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妙用,字、境皆美。诗人贾岛近一个月推敲,才出现如此佳句。我们又怎敢轻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呢?作文一改,再改,三改,次次改皆须用心,篇篇改皆是心灵的升华。作文怎一个写字了得?我们应用心改,方能得到心灵的提升和性情的陶冶,认识的深化和思维的锻炼。有一定的习作基础后,语文综合性实践学习,教师和孩子一道在阅读中、生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阅读与习作的整合性提高。立意、选材、思路、分层、重点及表达的问题迎刃而解。“我手写我心”已经不是一种真实的简单文字表达,达到了为生活所需,为我所用的程度。生活向作文源源不断地输送原材料,作文表达实现推动生活的创新。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结束语

阅读体会范文4

1.情感性

阅读情感是读者的主观感情和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的双向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阅读的“内驱力”,有了情感的参与,阅读劳作的艰辛会化作愉悦,阅读过程会变得津津有味。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不断地生成出阅读的情感,使阅读活动深入持久下去。有位老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抓住“比”这个情感激发点来展开教学,即“‘我’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在课上先让学生读自己体会最深的语句,然后以“比”来展开教学。学生在最初的感受——感动——激动的触发下,迫不及待地主动走近卖火柴的小女孩。他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动。通过启发、激趣、鼓励、期待,使学生的心灵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碰出“情”的火花,收到极佳的效果。

2.思辨性

语言的“味”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内容是通过形式表现的,即“怎么说”,因此进行“品味”式探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提升阅读主体对言语形式的体悟力与认识力,使其不断丰富、深刻。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发展主要得益于主体阅读时的揣摩、玩味。具体说来,就是对言语形式之“异”不断有所察觉、发觉,而发现、发掘一些东西。因而,以“求悟”为目标的读,不是饥不择食,不能囫囵吞枣,而应精耕细作,细嚼慢咽。教师的基本任务则是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盲点”进行及时的“点化”,促其“觉悟”、“开窍”。例如:《麻雀》一文中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一个“落”字将老麻雀的形象写活了。老师点拨道:“这里为什么用‘落’而不用‘飞’呢?”有的学生答道:“‘落’比飞来得猛、快,说明老麻雀心急如焚,一心想拯救小麻雀的焦急心理,用‘飞’就有点悠闲了。”这是从心情上来说的。有的学生说:“‘落’字写出了老麻雀疾飞下来时的勇敢、果断、坚定,‘飞’字给人的感觉是飘忽忽的,没有这种味道。”这是从态度上说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老麻雀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对“落”字的体会入木三分。

3.思想性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扣问弦外之音,揣摩语言外壳下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江雪》这首诗是千古流传的名作。它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是画的背景,“千山”“万径”对举,鸟影人踪都已“灭”“绝”,天地似乎只留下茫茫的冰雪。后两句是这幅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清、孤独的落寞情调。由于柳宗元变法失败,遭到排挤、打击,被贬永州,他抑郁不得志,只能寄情于山水,《江雪》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产生的。诗中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缺少相关的知识结构,所以要体会诗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是一个难点。这个难点该如何突破,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的有效?教师先引导学生走近柳宗元: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柳宗元创作《江雪》的前因后果,重点突出他的立场坚定,虽遭打击,但不阿谀奉承,迎合那些达官贵人;因为孤独,所以只能寄情山水。接着引领学生走进《江雪》体会情感。在这一环节,老师采用了三问: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诗描绘出了一幅冰天雪地的景象,给我们的感觉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冷)难道它仅仅写的是自然环境的冷吗?是不是还暗示着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的冷,还暗示着柳宗元周围的人对他很冷漠。因为他变法失败后,没有人支持他,相反还打击他,排挤他,为此他被降了职,被贬到偏僻的永州。②有人说,春钓者浪漫,夏钓者理智,秋钓者成熟,冬钓者坚毅。老师把“冬钓者坚毅”板书到黑板上。这个在飘着大雪的江面上独自垂钓的渔翁,你们觉得他像谁?为什么?学生说像柳宗元,因为冬钓者坚毅,渔翁很坚强,而柳宗元也很坚强,他没有因为受到打击就改变自己的立场,去拍马屁,而是独自默默忍受痛苦,所以我觉得老渔翁形象就是柳宗元自己。③那么,他在钓什么?学生说,不仅仅在钓鱼,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钓一个希望;他在钓一个春天;他在钓他能东山再起……由纵深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的思想产生了共鸣。由于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情并顺应了学情,教学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4.整体性

我们现在是在提倡引导学生大胆提问题,但是学生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琐碎肤浅,这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多个小问题,整合成一个能够推进阅读的“大问题”。如《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学生常常根据文后的思考题把全文分成“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三部分,然后将问题细化为“怎么埋,怎么挖,受什么启发,结果如何”进行分解学习。而实际上这样的故事学生完全可以读懂,不懂的只是故事中蕴涵的思想方法,即科利亚是怎么悟到挖木匣的方法的。老师只要能抓住科利亚思考过程的枢纽就可以找到导读的突破口,从而使学生获取课文全部的信息。老师可以问:“科利亚找不到木匣手摸着脑门儿想什么?”让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思考他找不到木匣的几种可能性,然后细读课文,讨论各种可能性,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帮助科利亚归纳排除,得出思维结论,达到导读结构上的优化。以上方法在学术上称全息方法,即课标所说的“整体把握”。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灵活切入,导而有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阅读体会范文5

阅读教学的关键是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也就是培养学生一看到书面语言,就能理解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具体地说,学生读课文以后,能如见其人、如识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经其事,并能明其理、通其心、感其情。因此阅读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又要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知识要点,还要兼顾闻读习惯的培养等。所以说,阅读教学具有明显的多重性,要提高阅读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在学习《高尔基的童年》这篇短文时,说“高尔基从小喜欢读书,他是怎样和书交上朋友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文”。这样就不能激发同学们阅读的兴趣,相反,如果说:“小朋友,俄国有位著名的文学家叫高尔基,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法上学,只好一边干活赚钱,一边读了很多很多的书,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童年时是怎样和书交上朋友的?”显然,后者更能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因为儿童除了具有阅读的自我需要心理,还受好奇心、求知欲、心境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著名作家”“穷”,没进学校“却读了很多很多书”,引发了他们好奇的探究心理。

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促进情感升华。

如教《小音乐家扬科》“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老师启发,学生想象:“在扬科看来,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会成为美妙的音乐。小虫是小提琴手,它奏出了万物争春的兴旺景象。麻雀是歌唱家,它唱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唱出了人们忙着采摘果子兴奋和喜悦的热闹场面。”

再如,写道:“第三天傍晚,扬科快要死了,扬科躺在长凳上,屋子前边有一棵樱桃树,燕子正在树上唱歌……扬科已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要写燕子,写姑娘在唱歌,写村子里笛子的演奏?这是他最后一次听音乐,他临死前还在酷爱音乐,还在倾听大自然发出的各种美妙音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没忘记对音乐美的追求。他短暂的一生说明了什么?老师进而引导学生去揭示不合理的社会所造成的悲惨结局。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想使学生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老师必须为学生做出榜样,在学生面前读文章一定要读得流利、有感情,不读错字、破句,要读出不同的语调,并注意轻重缓急。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也会学着老师的语气、表情朗读的。同时,还要注意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出感情的重点词语加以讲解,并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一些词语。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刚读到这里,有不步同学偷偷的发笑,觉得小男孩滑稽好笑。于是,我就让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设身处地地想象在那“下着大雪”、“叉黑叉冷的晚上”、“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大年夜”的晚上在街上走着,原来穿的一双很大的鞋,还是她妈妈一向穿的。过马路时,有钱人一点也不同情她的可怜,还把马车赶得飞快,向她冲过来,拿小孩的生命当儿戏,以至于小女孩吓得惊慌逃命时,跑掉了鞋。就连那个小男孩也捉弄她,搞她的恶作剧。这样一讲,使学生对小女孩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心。然后,老师再用低沉、缓慢的语调,严肃沉重的语气读了这段话。由于学生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不但充满了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同情,再也无人发笑了,而且一个个显得很沉痛。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根据学生爱看故事书,爱讲故事这一特点,我给班上订了《小学生天地》、《黄河少年》,还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借阅故事书,平时让学生读,互相讲,并利用自习时间组织故事会,每个小组推选出代表讲故事,这样既增长了学生课外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方法。

让学生在读读想想、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通过语言文字去正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4.让学生有选择地读适合自己的书刊、报纸。并提出问题,通过思考,讨论予以解决,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阅读体会范文6

重视个性化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小体会。

一、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

1.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有关语句深入研读。如在教学《观潮》一文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江潮的变化,体验观潮者心情的变化。以“天下奇观”的“奇”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深入研读。如,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江潮的变化,体会钱塘潮之“奇”,然后交流阅读的体会。学生交流时,教师可以从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两方面进行引导: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中感受江潮的声威及其变化过程;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体会江潮的形状和气势。

2.品味语言特色

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特色。如,文中的“堪称”“号称”“美誉”,是在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课文里有一些词语带有引号,如“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都表示特定的称谓,也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加以体会。

二、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现内容场景

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生词较多,首先要提醒学生在读书时加以注意,将识字与学词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然后,在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所揭示的道理时,就要采用朗读和想象的方法,紧紧抓住巨人的表现与花园里的情景展开教学。在充分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读后有什么体会,或是有什么发现。当时,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巨人看见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大声叱责。请你把巨人叱责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主要的三句)

学生边读边画出巨人叱责孩子们的语句并进行交流。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生1:巨人可能会瞪着大眼睛,满脸横肉抖动着,大声说:“谁让你们进来的?都给我滚出去!”

生2:巨人会说:“谁允许你们到我的花园来玩的?好容易盼来了春天,你们又来捣乱。滚出去!不然有你们好看的!”他一手叉着腰,边说边挥着另一只铁钯似的大手。

许多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了起来,激情迸发,纷纷举手表演。

师:同学们想象得合情合理,很有意思。我仿佛看见一个可怕的巨人站在我们面前,孩子们吓得纷纷逃窜。试着和你的同伴再读一读这三句话。

学生各自找同伴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们读了这三句话,有什么感受?

生1;这个巨人太无情了!一点都不爱孩子。

生2:这个巨人太霸道了!应该叫他“巨无霸”!

这样既再现了课文内容的情景,通过想象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会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人不要太自私等。

三、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

1.故事性强的文章,适宜于进行复述训练。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浏览故事经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给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列一个提纲,然后根据提纲复述故事内容,要关注学生在复述过程中的语言质量,并有意识地提示运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接着,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的变化,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就能体现文本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感情。